高中地理人教版第四章地表形態的塑造單元測試 名師獲獎_第1頁
高中地理人教版第四章地表形態的塑造單元測試 名師獲獎_第2頁
高中地理人教版第四章地表形態的塑造單元測試 名師獲獎_第3頁
高中地理人教版第四章地表形態的塑造單元測試 名師獲獎_第4頁
高中地理人教版第四章地表形態的塑造單元測試 名師獲獎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四章復習方案復習目標1.掌握地質構造圖的判讀技巧。2.了解河流凹岸和凸岸的形成過程。3.知道不同等級的公路選線原則不同。知識梳理一、內、外力作用1.內力作用(1)表現形式: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2)表現:使地表變得①。

2.外力作用(1)表現形式:風化、侵蝕、搬運、堆積。(2)表現:使地表趨于②。

二、巖石圈的物質循環三、板塊運動與宏觀地形板塊運動邊界類型宏觀地形實例張裂分離④

裂谷海洋紅海大西洋東非裂谷帶擠壓碰撞陸陸相碰消亡邊界高大山脈高原青藏高原喜馬拉雅山阿爾卑斯山陸海相碰海溝、島弧、海岸山脈太平洋西部島弧鏈、馬里亞納海溝、落基山、安第斯山四、褶皺山、斷塊山與火山1.褶皺山(1)褶皺:背斜——巖層一般⑤;向斜——巖層一般向下彎曲。

(2)褶皺山:一般情況下,背斜常形成山嶺,向斜常形成谷地或盆地;特殊情況,背斜頂部受張力,常被侵蝕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擠壓不易被侵蝕,常形成⑥。

(3)地質構造的實踐意義:背斜儲油,向斜⑦。

2.斷塊山(1)斷層:巖層受力破裂并沿斷裂面有明顯的相對位移。(2)斷塊山:由⑧發育而成的山嶺和高地。

(3)地質構造的實踐意義:巖石不穩定,易誘發斷層活動,破壞工程;水庫水易⑨。

3.火山:由火山口和⑩兩部分組成。

五、山地對交通運輸的影響1.山地對交通運輸方式的、交通運輸線路的分布和延伸方向影響比較大。

2.影響運輸方式:優先建造成本較低、難度較小的,其次是鐵路線路分布,山地地區的交通運輸線路主要分布在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帶。

延伸方向:在山地地區修建公路和鐵路往往需要迂回前進,同樣的直線距離,山地地區的線路彎曲程度和總長度一般要相應的平原和丘陵地區。

六、河流侵蝕地貌與堆積地貌1.河流侵蝕地貌2.河流堆積地貌(1)洪積—沖積平原:分布于。

(2)河漫灘平原:分布于河流中下游地區。(3)三角洲平原:分布于河口地區。七、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典例精析讀某地地質剖面圖,回答(1)~(2)題。(1)下列關于該處地質事件發生過程的描述,正確的是()。A.下沉沉積—巖漿入侵—擠壓褶皺—發生斷裂—抬升侵蝕—下沉沉積B.下沉沉積—擠壓褶皺—發生斷裂—巖漿入侵—抬升侵蝕—下沉沉積C.下沉沉積—巖漿入侵—發生斷裂—擠壓褶皺—抬升侵蝕—下沉沉積D.下沉沉積—擠壓褶皺—巖漿入侵—發生斷裂—抬升侵蝕—下沉沉積(2)圖中①②處巖石發生了變質作用,形成的巖石最有可能是()。A.石英巖、大理巖 B.板巖、大理巖 C.板巖、片麻巖 D.石英巖、片麻巖圖Ⅰ為一曲流圖,圖Ⅱ為從上游往下游觀看河道橫剖面的流速分布圖。其中,圖Ⅱ最可能代表圖Ⅰ中哪一橫剖面水流速度的分布()。圖Ⅰ圖ⅡA.甲 B.乙C.丙 D.丁讀我國南方某地等高線圖(甲),回答(1)~(2)題。(1)高速公路選擇在圖中所示地形部位通過,主要原因是()。A.該部位為山脊,地勢較高 B.該部位為山谷,工程量較小C.該部位為鞍部,地勢較低 D.該部位巖層較弱,易于開挖(2)讀圖乙,某鐵路線規劃要連接a、b兩點,有Ⅰ線、Ⅱ線和Ⅲ線三種方案。綜合各種因素,正確的選擇是()。A.Ⅰ B.Ⅱ C.Ⅲ D.Ⅱ和Ⅲ知能檢測1.下列關于圖中甲、乙兩處的敘述,正確的是()。A.甲——背斜形成的山 B.乙——向斜形成的谷C.甲——可能有地下水 D.乙——適合修建隧道“莫問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數家新住處,昔日大江流。古岸崩欲盡,平沙長未休。想應百年后,人世更悠悠。”讀唐朝詩人胡玢的詩,讀圖,回答第2題。2.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曲流的東岸是侵蝕岸B.“數家新住處”應位于乙地C.詩中敘述的情境一般發生在河流的上游D.河流流向為自南向北3.讀圖,回答下列問題。(1)該地區地形基本上以米等高線為界,明顯地分為和兩類地形區。

(2)觀察圖中居民點的分布,具有①;②的特點,其原因是。

(3)A城市成為當地較大城市的有利條件是。

(4)簡述圖中的條件對A城市的發展所起的作用。思維構建答案:知識梳理①高低起伏②平坦③沉積④生長邊界⑤向上拱起⑥山嶺⑦儲水⑧斷層⑨滲漏⑩火山錐選擇公路大于侵蝕山前河漫灘典例精析典例1(1)D(2)B[歸納總結]地質構造圖的判讀技巧(1)若地層呈水平狀態,并且從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連續排列,說明在相應地質年代里,地殼穩定下沉,地理環境沒有發生明顯的變化。(2)若地層出現傾斜甚至顛倒,說明地層形成后,因地殼水平運動使巖層發生褶皺。地層顛倒是因為地殼運動劇烈,巖層發生強烈褶皺所致。(3)若地層出現缺失,其形成原因可能有:一是在缺失地層所代表的年代,發生了地殼隆起,使當地地勢抬高,終止了沉積過程;二是當時開始有沉積作用,地殼隆起后,原沉積物被剝蝕完畢;三是當時、當地氣候變化,沒有了沉積物來源。(4)若上下兩個巖層之間有明顯的侵蝕面存在,說明是由下部巖層形成后,該地地殼平穩抬升或褶皺隆起上升,地層遭受外力侵蝕形成的。若侵蝕面上覆有新的巖層,說明是由該地地殼下沉或相鄰地殼上升形成的;若侵蝕面上部為風化殼,是由于地殼上升后一直遭受外力侵蝕所致。(5)若地形中有侵入巖存在,說明周圍巖石形成之后又發生了巖漿活動,巖漿活動晚于周圍巖石形成的年代。典例2D[歸納總結]河流凹岸侵蝕、凸岸堆積的成因河流流經彎道時,水流做曲線運動產生離心力。在離心力的作用下,表層水流趨向于凹岸,沖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于凸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壓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彎道環流,在彎道環流的作用下,凹岸發生侵蝕,凸岸發生堆積,如下圖所示。典例3(1)C(2)C[歸納總結]山區陡坡地段公路不一定都呈“之”字形彎曲受地形影響,山區的陡坡地段一般不能修建公路。山區公路選線時要選在地勢相對和緩的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帶,一般沿等高線修筑。為達到線路的技術要求,線路多迂回前進,在無法避開的陡坡上呈“之”字形彎曲,這雖增加了線路的長度,但減小了線路的坡度,保證了通行車輛和人員的安全。當然,上面提及的陡坡地段公路呈“之”字形彎曲只是對一般公路而言,如果是高等級公路,則需要通過開鑿隧道來縮短通行路程。知能檢測3.(1)200平原山區(2)平原多,山區少沿河流和交通線分布平原地區地勢平坦,土壤肥沃,農業發達;河流和交通沿線,交通便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