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第二課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_第1頁
第一單元第二課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_第2頁
第一單元第二課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_第3頁
第一單元第二課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_第4頁
第一單元第二課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生平介紹

李世民(599—649),唐高祖李淵次子。隋末,隨父在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617年起兵反隋。618年,李淵即帝位,國號唐。李世民為尚書令,不久,被封為秦王。在唐朝統一全國的過程中,李世民軍功甚多。他先后打敗薛舉、劉武周、竇建德等,同時迫使盤踞洛陽的王世充出降,為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立功沙場在反隋和統一戰爭中,李世民南征北戰,屢立功勛其間幾次身陷重圍,居然毫發無損,為此高祖特加號“天策上將”于他。他親身經歷主要六大戰役,《六駿圖》反映的就是這一業績。《秦王破陣圖》“昭陵六駿”是原置于唐太宗昭陵北麓祭壇兩側廡廊的六幅浮雕石刻。六駿,指唐太宗在統一中國戰爭中騎乘作戰的六匹駿馬。唐太宗營建昭陵時,詔令立昭陵六駿的用意,除炫耀一生戰功外,也是對這些曾經相依為命的戰馬的紀念,并告誡后世子孫創業之艱難。昭陵六駿中的颯露紫和拳毛騧,1914年被盜賣到美國,現存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其余四幅真品,于1918年在再次盜賣過程中被砸成幾塊企圖裝箱外運,幸而途經西安北郊時被發現制止。

1、白蹄烏純黑色,四蹄俱白,為李世民平定薛仁杲時所乘。李世民晝夜奔馳200余里,迫使薛仁杲投降。2、特勒驃毛色黃里透白,為李世民平定宋金剛時所乘。載著李世民勇猛沖入敵陣,一晝夜接戰數十回合,連打了八個硬仗。昭陵六駿3、颯露紫

色紫燕,前胸中一箭,為李世民平定東都擊敗王世充時所乘。4、

青騅蒼白雜色,為李世民平定竇建德時所乘。馬身中了五箭,均在沖鋒時被迎面射中。5、什伐赤純赤色,是李世民與王世充、竇建德作戰時的坐騎。凌空飛奔,身上中了五箭,都在馬的臀部,其中一箭從后面射來,可以看出是在沖鋒陷陣中受傷的。6、拳毛騧是一匹毛作旋轉狀的黑嘴黃馬,前中六箭,背中三箭,為李世民平定劉黑闥時所乘。

玄武門之變

626年7月2日,李世民率部下埋伏于玄武門,射殺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后又逼李淵退位,自己登基稱帝。議一議:你怎樣看嫡長子繼承制和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

王位嫡長子繼承制的確立,保證國家權力在一家一姓中和平過渡,緩和在王位繼承上的矛盾。但這種制度不利于選舉賢能之人統治國家,容易造成皇室內部爭奪帝位的殘酷斗爭。玄武門之變:性質為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一場的宮廷政變。有弒兄逼父的殘酷性和篡逆的一面。但使最有實力、統治的能力與智慧的李世民被取得帝位,這為“貞觀之治”的出現提供了政治前提,將唐朝推向更為輝煌的發展階段。政變具有進步意義。(1)、概念:“政治清明、社會穩定;經濟恢復和發展;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民風淳厚;民族融合、中外交流繁榮;文化繁榮”盛世時代。(2)、唐太宗治國思想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2、“貞觀之治”(3)、實質:

是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根本目的在于維護封建王朝統治,不能改變封建社會的基本矛盾。(4)、“貞觀之治”出現原因:---具體措施主觀原因:唐太宗的治國方略①政治:吸取隋亡教訓,選賢任能,用人揚長避短虛懷納諫;②經濟:休養生息,不奪農時,均田制、輕徭薄賦,強調“存百姓”的思想。③法律:以民為本,慎用刑法。制定《唐律》,體現仁義為本,刑罰為末的原則。④文化:文德治國,崇儒尊孔。完善科舉制,提高進士科地位。⑤民族政策:開明的民族政策⑥對外政策:對中外交往采取積極友好的態度,對中外文化采取開放的政策,兼收并蓄的方針。客觀:

1、隋的經濟繁榮,為唐的發展創造條件2、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

在626年(武德九年),唐太宗即位不久,命人點兵。當時的唐制規定,年滿二十一歲才能入選,但大臣封德彝卻說十八歲以上高大健壯的也可以點兵,并得到唐太宗的同意。魏征卻駁回了詔令三四次,不肯簽發。唐太宗大怒,召見他質問。魏征說:“您常說要以誠信治天下,但即位以來,僅幾個月就幾次失信于民,這怎么能說是以誠信治天下呢?”太宗聽了轉怒為喜:“過去我總以為你很固執,不懂政事,今天聽你分析國家大事,都很切中要害,我確實是錯了。”太宗不但改正了錯誤,還賞賜給魏征一只金甕。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鷂子,他讓鷂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來跳去,賞玩得高興時,魏征進來了。太宗怕魏征提意見,回避不及,趕緊把鷂子藏到懷里。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稟報公事時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時間。太宗不敢拿出鷂子,結果鷂子被憋死在懷里。唐太宗名言賞析“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若安天下,必須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亂者。朕每思傷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禍。夫安人寧國,惟在于君。君無為則人樂,君多欲則人苦。朕所以抑情損欲,克己自勵耳“一日萬機,一人聽斷,雖復憂勞,安能盡善?“若安天下,必須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亂者。君者政源,人庶猶水。”“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在人君簡靜乃可致耳。若兵伐屢動,土木不息,而欲不奪農時,其可得乎?”“法乃天下之法,非朕一人之法。”民族關系方面:采取“戰而后和”的策略,對不同的民族地區采取不同的統治措施,促進民族團結和發展。①設置羈縻府州:東突厥歸附唐朝后,唐在當地設羈縻府州,(自治)任命突厥首領為都督,可以世襲。后成為唐代管轄民族地區的一種地方制度。②冊封:西北各族首領尊請唐太宗為“天可汗”,他們的后嗣由唐冊封。③設置管理機構:唐攻下西突厥后設置安西都護府,管轄西域。④和親:吐蕃贊普松贊干布請求與唐通婚,唐太宗以文成公主和親。文成公主帶去種子、工匠、書籍和冶金技術、中原文化。——促進了吐蕃經濟、文化的發展,加強了漢藏人民的關系。對唐太宗的民族政策的評價:①民族團結政策加強了唐與少數民族之間的關系,有利于加強對邊疆的管轄,也為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現提供有利的條件。②有利于少數民族吸收漢族先進的文化,促進了少數民族經濟的發展。《步輦圖》是閻立本名作之一,表現了吐蕃使者祿東贊朝見唐太宗時的情景。貞觀十四年吐蕃王松贊干布仰慕大唐文明,派使者祿東贊到長安通聘,《步輦圖》描繪的就是當時唐太宗與祿東贊會面的場景。唐蕃通婚1300多年前,唐朝文成公主離開繁華的都城長安(今陜西西安西北),來到雪域高原,與吐蕃王松贊干布和親,開創了唐蕃交好的新時代。‘布達拉’,梵語意為佛教圣地”文成公主入藏意義?1、促進了吐蕃經濟文化發展;2、漢藏人民交往。3、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唐太宗“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如一”。1、反映唐太宗怎樣的民族思想?開明的民族政策,對周邊民族以德治之,使之成為一家。2、試評價這一觀點。片面的。自古以來,民族平等往來始終是歷史的主流。歷史有些腐朽政權確曾有民族壓迫政策;但絕不能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太宗時的民族政策更加開明,如用人、和親等,從這一點看,有別于歷史統治者;但太宗為美化自己,完全否定歷史民族政策,非實事求是。玄奘取經對外關系方面:

(一)政策方針1.對中外交往采取友好的態度2.對中外文化采取開放的政策3.對外來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針(二)表現①友好的對外政策:設立專門機構鴻臚寺接待外賓;鼓勵外國商人到中國貿易、居住、做官、通婚;對各國使者,以禮相待;(墮婆登、拂菻國)都城長安不僅是國內各民族的大都會,也成了世界性的大都會。(商業中心)②開放的文化政策:

佛教、景教、回教、摩尼教傳入中國;高僧玄奘去天竺取經;朝鮮、日本僧人來唐游學,朝鮮、日本深受漢文化影響。唐帝國東西有九千五百里,南北有一萬六千九百十八里。與當時拜占庭帝國﹑伊斯蘭帝國并稱“世界三大帝國”。景教:即唐朝時期傳入中國的基督教聶斯脫里派,也就是東方亞述教會,起源于今日敘利亞,今天在香港仍有其少量教徒。回教:原名伊斯蘭教(Islam)。相傳伊斯蘭教從陸路傳入中國時,是經過回紇地區(即今維吾爾地區)。元朝時,信奉伊斯蘭教的回紇人隨蒙古人到了中國,因此中國人逐漸以回紇的“回”字為名,稱伊斯蘭教為回教了。摩尼教:又稱作牟尼教、明教,是一個源自古代波斯宗教祆教的宗教,為公元3世紀中葉波斯人摩尼(Mani)所創立。這是一種將基督教與伊朗馬茲達(祆教)教義混合而成的哲學體系。明教為元末農民起義的宗教旗幟(三)意義:1、使中國文化呈現出多元化的色彩,2、有利于唐朝經濟文化的繁榮3、并對世界文明的發展,尤其是對朝鮮的新羅、日本的“大化改新”產生重大影響三、晚年的反省

1、晚年治國策略的失當表現:貞觀后期,隨著隋亡教訓遠去,唐太宗發生變化:少于納諫、濫用刑罰、濫用民力、求仙煉丹等。

2、晚年的反省撰寫《帝范》,反省過失,對繼承者總結為君之道。對自己的評價:“濟育蒼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損少。”唐太宗對自己一生“功大過小”的評價是貼切的。唐朝新羅日本波斯大食天竺東羅馬(拂菻)隋唐時期的對外友好交往東南亞非洲中華文化圈形成唐太宗在中國封建社會歷史

發展中的作用1、唐太宗勵精圖治,使唐朝社會穩定,經濟發展,階級矛盾緩和,開創了“貞觀之治”的局面,這就為“開元盛世”的出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納諫,具有很強的自我反省能力,成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并對以后歷朝的治國策略產生了深遠影響。3、唐太宗采取開明的民族政策,加強了同周邊各族之間的聯系,加強了民族團結,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使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進入了鼎盛時期。4、唐太宗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對外來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針,這使中國文化呈現出多元化的色彩,封建文化出現了繁榮的局面,并對世界文明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專家點評:唐太宗順應國家統一的潮流,真正開創唐帝國,其在位期間出現“貞觀之治”,促進經濟的復蘇乃至繁榮,而其納諫和用人方面的突出優點,特別是其反醒的反思能力和自我批評的精神,更為古代封建君王的楷模和典范。走近唐太宗(1)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要前提。(2)正確的政策(生產關系的合理調整)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3)先進科技(人才)是社會經濟發展條件之一。(4)處理好民族關系、開展對外交往是經濟繁榮重要因素。(5)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發展的主要力量。(6)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并舉(7)執政黨必須加強自身廉政建設,居安思危啟示:1、(2008年江蘇歷史卷·3)唐太宗說:“以天下之廣,四海之眾,千端萬緒,須合變通,皆委百司商量,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