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復習_第1頁
中國歷史復習_第2頁
中國歷史復習_第3頁
中國歷史復習_第4頁
中國歷史復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歷史復習第二、三分冊核心關鍵詞:

大一統主線:國體、政體的演變分兩個階段:

中華文明起源——秦:走向大一統秦——清(1840年):大一統國家的發展、鞏固約距今4000年前BC221年1840年文明起源夏商東周春秋戰國西周秦清西漢東漢魏晉南北朝隋唐遼宋夏金元明走向大一統社會鞏固發展大一統社會約2000年約2000年約距今5000年前文明起源夏商西周東周約距今5000年前BC21世紀前BC1600年BC1046年

BC770年

文明起源—夏—商—周—秦,社會(國家形態)變革過程:王國(夏)——方國聯盟(商)——分封建制(周)——社會變革(春秋戰國)——大一統的皇帝與中央集權制國家(秦)秦——清:大一統帝國的不斷發展、鞏固,最終形成大一統多民族國家。社會狀況證據文明起源時間:距今5000——4000年前地區:滿天星斗,八方雄起核心地區:黃河中游的中原地區神話傳說:盤古氏、有巢氏、伏羲氏、神農氏等的傳說,大體反映了早期先民生活經歷的幾個階段。他們都是先民創業過程中出現的英雄人物。華夏族形成過程中,黃帝、炎帝的傳說在春秋戰國以來的歷史文獻中占有突出地位。新時期時代后期遺址的考古成就:玉器、墓葬、古城、祭壇等,表明社會等級已經存在,凌駕于一般聚落或部落之上的政治實體產生。夏第一個王朝傳說、后世文獻偃師二里頭文化商方國聯盟、內外服制度甲骨文、文獻記載;商朝歷史是信史殷墟、青銅器

第一階段:國家的誕生:農耕生活——農耕聚落形成——凌駕于一般聚落或部落之上的政治實體產生——王國誕生(距今5000——4000年前)西周春秋戰國秦政治封建制宗法制制度破壞,戰國七雄,商鞅變法;統一六國,皇帝與中央集權制,暴政經濟井田制井田破壞;土地買賣出現,自耕農和地主產生,小農經濟為主;嗇夫管賦稅文化制禮作樂禮崩樂壞;社會變革,百家爭鳴法家治國,焚書坑儒統一思想第二階段:西周——春秋戰國——秦這是一個走向大一統社會的過程。春秋戰國,社會大轉型,經歷了500多年。朝代政治、體制經濟民族關系對外關系文化科技秦皇帝與中央集權制度秦末起義與秦短命原因西漢漢初承秦制;布衣將相無為而治;內外朝制度推恩與刺史。文景之治漢與匈奴的戰爭、和親張騫通西域與絲綢之路獨尊儒家東漢光武中興;豪強政治莊園推舉制與官宦世家魏晉南北朝政權更替南方發展孝文帝改革隋唐三省六部制與政事堂;科舉;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安史之亂文成公主、金成公主入藏和親絲綢之路;遣唐使創科舉制度宋文官體制;完善科舉制度宋遼和戰;宋夏戰和;宋金對峙;蒙古滅宋海上絲綢之路活字印刷;火藥武器;《夢溪筆談》元中書省與行省制對吐蕃、臺灣的統治海、陸絲綢之路的全盛古代科學技術的西傳明內閣制度與皇權加強特務機構朝貢貿易;民間海外貿易;海禁到閉關;西學傳入及其意義清軍機處康乾盛世經濟繁榮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四庫全書》文字獄第三階段:

秦——清1840年前:大一統社會的不斷發展、鞏固1840年1860年1870年1895年1900年1911年甲午戰爭《馬關條約》、影響洋務結束戊戌變法革命派掀起鴉片戰爭原因《南京條約》及其影響中國開埠太平天國運動第二次鴉片戰爭《天津條約》《北京條約》中國開國洋務運動瓜分中國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華《辛丑條約》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進程:《南京條約》:2100萬銀元;五口通商;協定關稅;割香港島;《天津條約》:漢口、牛莊等開放通商10處;外國人可以到內地游歷傳教自由通商;商船、軍艦可以沿長江航行;公使進駐北京;賠償英法軍費400萬兩。《北京條約》:《天津》有效;天津為通商口岸;割讓九龍司;賠款軍費各增加至800萬兩。《馬關條約》:承認朝鮮為日本占領;割讓遼東、澎湖、臺灣全島及其附屬島嶼;賠款2億兩;開放重慶、沙市、蘇州、杭州等為通商口岸。通商口岸設廠;免內地稅。《辛丑條約》:懲辦支持義和團的官員;賠款4.5億兩;東郊民巷為使館區;總理衙門改為外務部居六部之首;拆除大沽到北京通海沿線的炮臺,準許外國在此駐兵。概況內容評價洋務運動(19世紀60—90年代)原因:面對千年未有之變局;維護清朝統治行政機構:總理衙門代表人物:奕訢、文祥;地方有曾國藩、李鴻章等19世紀60年代:“求強”為主:重點是“練兵制器”,旨在學習西方的軍工制造及其科學技術,以增強軍事實力;創辦軍工企業:江南制造總局。19世紀70年起:“求富”為主;著手興辦廠礦、鐵路、航運、電報等工業,推動洋務運動由練兵制器轉入民用制造。代表性企業: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等。教育變革:創辦京師同文官、廣方言館;派留學生留學。創辦海軍:北洋、南洋、福建水師;北洋艦隊洋務運動推動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但洋務派辦洋務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維護清王朝的統治,他們只是零星地學習西方的一些科學技術和工藝制造,卻不愿意改革封建政體,不可能實現富強的目標。此外,洋務企業在經營管理上也存在著很多弊端。推動了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產生和發展。戊戌變法(1898年)光緒帝、康有為、梁啟超。《馬關條約》與公車上書宣傳變法:《時務報》、《天演論》、強學會。嚴復的《天演論》宣傳進化論之“物競天擇”觀點。1898年年初,康有為呈遞的《應詔統籌全局折》,光緒頒“明定國是”詔,推行新政。政治:準許官民上書言事;裁冗官閑衙。廢旗人寄生特權。經濟:京師設鐵路礦務局、設立農工商局,以保護和鼓勵農工商業的發展;獎勵創造發明;改革財政,編制國家預算決算;設郵政局。軍事:裁撤綠營,精練陸軍,實行征兵制;添設海軍。文化:科舉考試廢八股文;設立京師大學堂,各地設立中小學堂,兼習中西學科;準辦報館、學會;準出國留學、游歷。公車上書: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第一次群眾性愛國請愿行動。標志著維新運動的實質性啟動。戊戌變法:積極倡導西方政治學說,宣揚進化論和資產階級民權思想。沖擊了舊思想、舊文化。變法后,歡迎新學有識之士毅然走上了民主革命之途。大量的宣傳,使得西方資產階級的政治思想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使得中國人對中國問題的認識更為深入。也直接影響了革命派的興起。也說明照搬西方憲政的方法來改革中國社會行不通。清末新政(1901—1911年)背景:經歷義和團的震蕩和八國聯軍的打擊之后,為了實現王朝的自我拯救。清政府成立了督辦政務處,陸續推出一系列改革舉措,史稱“清末新政”。內容:涉及廢科舉(1905年廢)、辦學校、派游學、改革官制、修訂刑律等各個方面。成立諮議局,推行預備立憲,通過《欽定憲法大綱》,成立皇族內閣。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并未觸及根本的專制制度。激起了革命浪潮。辛亥革命(1911-1912年)背景:甲午戰爭后,社會危機加深。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的失敗,激起民主革命勢力的民主運動。孫中山是革命派的代表人物。1894年,興中會創立,革命力量的崛起。1905年,同盟會在東京成立;推舉孫中山為總理,宣布以“驅除鞋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綱領。創辦了機關刊物《民報》,即“民族”、“民權”、“民生”,簡稱“三民主義”。1911年,武昌起義、湖北軍政府、中華民國;1912、1、1,南京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成立了參議院;通過《臨時約法》,這是一具有資產階級共和性質的憲法,體現了資產階級的革命性和民主性,具有重大的進步意義。袁世凱獲得革命果實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數千年的君主專制統治,創建了中華民國,頒布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臨時約法》,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權利,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但是,辛亥革命以同舊勢力的妥協而告終,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中國人民依然生活在貧窮、落后、分裂、動蕩、混亂的苦難之中。從這個意義上說,辛亥革命最終又失敗了。革命失敗,給中國先進分子以巨大的刺激和深刻的啟發,使他們覺悟到必須另謀新的救國救民之路。自1840—1911年,歷經72年的變遷,中國已從一個典型的傳統社會向具有現代色彩的新式民族國家過渡。自1911年中華民國創立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期間的急劇變動甚至更大。因社會轉型所引發的國內與國際矛盾的激烈沖突,演化為各種政治力量的新的組合和分裂。分析了近代中國經濟與貿易的變遷、中國近代社會的階層流動、從中央集權到地方分權的政治轉型過程、晚清國防與軍隊的轉型、中國近代外交的轉型、近代農村與城市的變遷、中國近代教育與科技的轉型、近代學術與文化觀的轉型以及近代中國社會生活及風俗的變遷等內容探討了近代中國社會轉型的軌跡和特征近代中國工業化、市場、貿易與社會轉型中國近代社會的階層流動(傳統社會群體的解體、中國近代社會群體的重構)中國近代政治的轉型(從中央集權到地方分權、近代國家觀念與近代國家形態的初步構建)中國近代國防與軍隊的轉型近代中國農村與城市的轉型(農村社會近代化因素的增長、中國近代農村社會轉型的主要表現、中國近代城市的興起與發展、近代中國城市社會轉型的主要表現)中國近代教育與科技的轉型(教育的近代化趨勢、近代中國教育的轉型、近代中國科學技術的轉型)中國近代學術與文化觀的轉型(儒家文化——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進化論——民主科學、新舊文化的論戰——馬克思主義——儒家文化的現代化問題)中國近代社會生活及風俗的變遷(中國近代社會的勞動生活方式、近代社會人們的消費生活、近代社會人們的閑暇生活、近代中國社會風俗的變遷、中國近代社會生活轉型的特)1912年1949年1928年國民政府北洋政府南京臨時政府社會習俗的變革二次革命袁世凱復辟帝制護國運動護法運動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1921中共成立1924國民黨“一大”與國共第一次合作1925孫文逝世1926“北伐”1927四一二政變與大革命失敗中共武裝斗爭與土地革命東北易幟與寧漢合流,國民政府形式上統一全國;改訂新約中共的農村革命根據地1931年江西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政府九一八事變和日本侵華華北事變34年紅軍長征與35年遵義會議1937年,盧溝橋事變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國民政府組織淞滬、太原、徐州、武漢等會戰中國遠征軍入緬甸作戰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殺中共“七大”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重慶談判1946內戰爆發解放戰爭三大戰役渡江戰役南京解放1937年1945年1921年中華民國1949年2000年1956年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初步探索建立社會主義政治與經濟制度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一化三改造1954中共成立第一屆全國“人大”《五四憲法》三大改造完成中共“八大”與開始十年的建設探索三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