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學年黑龍江省綏化市海北第一中學高三歷史上學期期末試題含解析_第1頁
2021-2022學年黑龍江省綏化市海北第一中學高三歷史上學期期末試題含解析_第2頁
2021-2022學年黑龍江省綏化市海北第一中學高三歷史上學期期末試題含解析_第3頁
2021-2022學年黑龍江省綏化市海北第一中學高三歷史上學期期末試題含解析_第4頁
2021-2022學年黑龍江省綏化市海北第一中學高三歷史上學期期末試題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1-2022學年黑龍江省綏化市海北第一中學高三歷史上學期期末試題含解析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60分)1.右圖是漫畫《被壟斷組織操控的美國參議院》,其說明A.美國國家權力實行分權與制衡原則B.壟斷組織為追逐高額利潤干預國家政治經濟生活C.壟斷組織適應了資本主義大生產的需要D.壟斷組織的形成提高了資本主義的經營管理水平參考答案:【知識點】I2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兩次工業革命·壟斷組織【答案解析】B

解析:由漫畫名稱可知壟斷組織操控著參議院,壟斷組織滲入到資本主義社會的政治生活。故選:B【思路點撥】解答本題的關鍵在于對漫畫材料關鍵信息的有效解讀,并對壟斷組織的作用正確認識。2.孫中山提出的五權分立是在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的基礎上,加上考試權、監察權。在孫中山看來,西方三權分立的主要弊端在于:A.權力劃分不細B.官員的產生方式C.民主具有虛偽性D.不符合中國國情參考答案:B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孫中山認為三權分立原則中存在弊端:官吏無論是由選舉還是由委任而來,很多都是因濫舉或任用私人而得居官位,故西方三權分立的主要弊端在于沒有嚴格的考選制度,B項正確。三權分立體現權力劃分明確,故A項說法錯誤,排除。西方三權分立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民主,故C項說法錯誤,排除。D項說法錯誤,三權分立可以被中國借鑒,而孫中山的五權分立就是在借鑒三權分立和結合國情而提出的,排除。3.中美在上海發表的《聯合公報》中聲明:任何一方都不應該在亞洲——太平洋地區謀求霸權,每一方都反對任何其他國家或國家集團建立這種霸權的努力;任何一方都不準備代表任何第三方進行談判,也不準備同對方達成針對其他國家的協議或諒解。這主要針對

A.蘇聯在亞太地區的擴張

B.中國國際地位提高

C.美國在亞太地區的霸權

D.日本邁向政治大國參考答案:A4.下列現象在紡織業中出現的先后順序是()①用絲做衣料②在羅馬可以買到中國的絲綢③出現自由勞動力市場④棉花種植推廣到閩、粵地區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②④③

D.①④③②參考答案:C5.1958年8月1日,中國第一臺計算機由張梓昌領銜研制的103型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研制成功,運行速度每秒1,500次;1959年,由張效樣教授領銜研制的中國第一臺大型數字電子計算機,運算速度達到每秒1萬次。這反映出A.人當時中聞科技人才大量涌現B.當時中國科研出現"左"傾冒進現象C.新中國在部分科技領域取得突破D.新中國計算機技術落后于歐美等國家參考答案:C1959年中國電子計算機技術由原來每秒1500次達到了每秒1萬次,接近當時英國、日本計算機的指標,這說明中國在電子計算機技術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故C項正確,D項錯誤;材料沒有體現出中國科技人才的數量,故A項錯誤;材料體現不出“左”傾冒進,故B項錯誤。6.1950年中國外交部發布《外僑管理外資處理意見》,其中規定對“帝國主義及其仆從國家僑民”采取“趕、擠”政策,有步驟地令其全部撤回。這一做法體現的外交思想是A.“一邊例”

B.“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C.“另起爐灶”

D.“獨立自主不結盟”參考答案:B

解析:“一邊倒”是指堅定地站在社會主義陣營一邊,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另起爐灶”是不承認舊的外交關系;D項出現于改革開放新時期。B項指清除帝國主義在華殘余勢力。故選:B思路點撥:解答本題的關鍵在于對建國初期的外交政策的準確理解。7.北宋僧人契嵩說:儒教“大有為”而“治世”,佛教“大無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雖不同,而同歸于治”。這反映了(

)A.佛教主動適應社會現實 B.儒、佛開始出現合流C.佛教成為社會主流思想 D.儒學統治地位發生動搖參考答案:A試題分析:本題考查考生解讀古文史料的能力。由材料可知,契嵩和尚認為儒家與佛教都是圣人之學,對治世治心都有幫助。聯系所學知識可知,契嵩和尚是看到了當時儒家文化的龐大影響力,想借助于儒家文化來宣揚佛教,這是佛教主動適應社會現實的表現,故A項正確;佛教與儒家在宋以前就開始了合流,“開始出現合流”說法錯誤,故B項錯誤;由材料可知,契嵩和尚雖認為儒教和佛教處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但儒教仍為當時社會的主流思想,其統治地位并未發生動搖,故CD項均錯誤。考點: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宋明理學—儒學新發展?佛教思想8.瓦特在改進蒸汽機后,于1775年與人合伙開辦工廠,進行蒸汽機的商業生產。當時,瓦特要親自為買主安裝蒸汽機,在機器出現故障時,他還要背著工具箱四處維修。由此可以得出的準確推論是A.瓦特在改良蒸汽機后開辦工廠進行商業生產,表明此時期科學與技術已經實現緊密結合B.瓦特1775年與人合伙開辦工廠表明此時期生產與資本呈現高度集中的趨勢C.瓦特經常為買主安裝和維修蒸汽機,表明此時工廠制度已經普及,工業城市大量興起D.美國最先采用的機器零部件標準化生產方式可以大幅度減輕瓦特四處奔波的負擔參考答案:D【詳解】瓦特之所以背著工具箱四處維修,主要是因為當時機器零部件并非是標準化生產,而美國最先采用的機器零部件標準化生產方式可以減少瓦特的這一困惑,故D項正確;科學與技術已經實現緊密結合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故A錯誤;生產與資本呈現高度集中的趨勢也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的特征,B錯誤;瓦特經常為買主安裝和維修蒸汽機并不能說明當時的大工廠制度已經普及,C錯誤。9.19世紀初圣西門認為,資本主義社會是一切罪惡的淵藪,社會進步的動力是人的理性,應由“實業家”等有產者承擔社會改造的任務,建立一種“人人參加勞動,人人平等地拿取自己報酬”的新社會。據此可知,圣西門思想的重要缺陷是A.尚未認清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B.缺乏與資本主義社會斗爭的勇氣C.缺乏社會主義理想藍圖的構建D.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不夠徹底參考答案:A10.古希臘各城邦在其國境四周,都有一條不可侵犯的神靈界石線,這是各城邦宗教及神的四至,界石之外,是其他城邦神力所轄。這樣,在地理上鄰近的兩個城邦間有也著很難逾越的界限,各自維持著自己的政治和文化。這表明A.城邦自治是民主政體產生的溫床

B.信仰的分歧妨礙了城邦的融合C.獨立的宗教信仰孕育了人文精神

D.希臘地理環境導致了城邦林立參考答案:答案:B解析:希臘城邦的主要特征是小國寡民,各邦長期獨立自治。獨立自治的城邦民主制和貴族制最為流行,城邦自治不一定產生民主政體,故A項錯誤;據材料“在地理上鄰近的兩個城邦間有著很難逾越的界限”是因為“古希臘各城邦在其國境四周,都有一條不可侵犯的神靈界石線,這是各城邦宗教及神的四至,界石之外,是其他城邦神力所轄”,也就是兩個城邦間難以融合的原因是因為信仰不同,故B項正確。獨立的宗教信仰孕育了人文精神材料沒有涉及到,故C項錯誤,希臘地理環境導致了城邦林立與材料“界石之外,是其他城邦神力所轄”不符,沒有涉及到地理環境,故D項錯誤。11.1963年,周恩來總理將新中國對臺灣政策歸納為“一綱四目”。這一主張:一綱臺灣必須統一于中國四目除外交必須統一于中央外,臺灣之軍政大權、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蔣介石;臺灣所有軍政經濟建設一切費用不足之數,悉由中央政府撥付;臺灣的社會改革可以從緩,待條件成熟并尊重蔣介石的意見,協商決定后進行;雙方互約不派遣特務,不做破壞團結之舉。A.通過停止炮擊金門得到了實現

B.放棄了武力解決臺灣問題的政策

C.明確了“一個中國”的基本立場

D.直接促使“一國兩制”方針的形成參考答案:C12.習近平總書記說“實現中國夢必須凝聚中國力量。這就是中國人民大團結的力量。”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凝聚中國人民大團結力量實現了中國夢的史實有①辛亥革命

②五四運動

③國民大革命

④抗日戰爭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參考答案:A13.下列摘自白居易《煤炭翁》的詩句,能夠作為研究隋唐時期“市”的詩句是()A.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B.牛困人饑日以高,市南門外泥中歇C.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D.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值參考答案:B坊市制主要表現為將住宅區(坊)和交易區(市)嚴格分開,并用法律和制度對交易的時間和地點進行嚴加控制,“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透出百姓賣炭的開銷,材料中“市”無關,故A項錯誤;“市南門外泥中歇”與材料中的市相關,故B項正確;“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一車炭被太監差役搶走,不舍又無可奈何,與材料無關,故C項錯誤;“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值”太監差役的報酬,與材料無關,故D項錯誤。14.下面是關于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結束的時間及依據,正確的一項是

A.1648年——內戰結束

B.1688年——“光榮革命”發生

C.1649年——共和國成立

D.1689年——《權利法案》頒布參考答案:B15.“朕今涕淚以告先廟,慷慨以誓師徒,與其茍且圖存,貽羞萬口,孰若大張撻伐,一決雌雄。近畿及山東等省,義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數十萬人。至于五尺童子,亦能執干戈以衛社稷。”清朝頒布的《宣戰詔書》針對的是A.英國武力占領香港島

B.英法聯軍攻陷廣州C.日本襲擊清軍運兵船

D.八國聯軍發動侵華戰爭參考答案:D考查列強的侵略。解答此題關鍵要注意材料的信息“近畿及山東等省,義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數十萬人”,由此可知應是義和團運動興起,反抗八國聯軍侵華。故應選D。16.總督府視鴉片吸食是一種疾病,吸食者是身心不健全的中毒者。因此,在制定鴉片政策時,規定只提供鴉片給經醫師認可的中毒者,避免其苦痛或猝死。如此不但可以減少民眾對新政策的抗拒,也將鴉片吸食者控制在一定范圍之內以期自然消減,同時也可以經由鴉片販賣增加總督府的收入。從以上文字來看,總督府鴉片政策所采取的手段為(

)A.放任與自由買賣

B.漸禁與專賣制度

C.治療與自由買賣

D.嚴禁與專賣制度參考答案:B17.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先驅李大釗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都對中國民主革命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他們的相同點是

①主張社會革命②建立勞工社會③主張國共合作④發動國民革命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參考答案:A18.唐代“在三省六部制下,決策不再是單純的皇帝個人行為,皇帝的最后決定權包含在政務運行的程式中”,這句話強調了“三省體制”A.強化了宰相的執行權力B.促進了集體決策模式的形成C.對皇權有一定制約作用D.并沒有改變君主專制的本質參考答案:C【詳解】材料是強調對皇權的制約,排除A;“三省體制”下并非集體決策模式,排除B;材料“唐代......三省體制下,決策不再是單純的皇帝個人行為”表明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皇權,故選C;D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19.據1936年司法統計,各省律師人數如下表所示江蘇廣東江西湖北湖南四川河南山東山西陜西甘肅福建浙江廣西貴州察哈爾綏遠合計25171132371730254234389736973510429966108815188049當時上海律師人數為1313人,是國內城市中最多的。據此可知A.律師數量反映民主化程度

B.政治分裂影響統計工作進行C.律師分布反映近代化差異

D.留學教育推動司法體系完善參考答案:C20.鴉片戰爭后,英國提出了“協定關稅”,甲午戰爭后,日本提出“在華設廠”,其共同點是A.為資本主義國家商品輸出創造有利條件

B.為資本主義國家資本輸出創造有利條件C.促進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

D.適應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階段性要求參考答案:D21.2012年3月,袁隆平提到:“今年的目標是向畝產l000公斤邁進,這雖然很不容易,但像矮子爬樓梯,一步一步走。”由袁隆平選育的雜交水稻在國際上被稱為世界“第二次綠色革命”,主要原因是A.解決了十三億中國人的吃飯問題

B.世界上許多國家引進雜交水稻C.有助于解決世界性饑餓問題

D.袁隆平推廣雜交水稻成果顯著參考答案:C22.明朝時,出現了劉球、將欽、海瑞等一大批士大夫,他們與皇權抗爭時表現出了不屈不撓、前仆后繼的精神;同時,也有許多大臣撰寫“青詞”巴結崇道的世宗,相當部分土大大形成“閹黨”。出現以上現象的原因是()A.宦官權力的加強B.宰相制度的廢除C.士大夫信仰的喪失D.君主專制的強化參考答案:D材料體現賢臣和君主之間的抗爭不斷,也有巴結君主以提高自身地位的大臣的出現,究其原因在于君主專制的強化,引起賢臣的不滿和被一些別有用心的大臣所利用,D符合題意;A說法較為片面,不能反映全部材料信息;材料沒有涉及丞相制度的廢止問題,B不正確;D與材料“一些士大夫與皇權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抗爭”不符。點睛:本題考查了明代政治的相關知識,解題的關鍵在于對材料“他們與皇權抗爭時表現出了不屈不撓、前仆后繼的精神;同時,也有許多大臣撰寫‘青詞’巴結崇道的世宗,相當部分土大大形成‘閹黨’”的理解和掌握,結合所學材料所述現象的出現均源于君主專制的強化。23.下列表格數據反映的經濟現象會導致哪一結果

時間人口(人)人均土地(畝/人)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2735546232.54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1027500006.89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2080957963.56

A.自然經濟逐漸走向瓦解 B.精耕細作農業進一步發展C.資本主義萌芽迅速發展 D.鐵犁牛耕在江南開始推廣參考答案:參考答案:B試題解析:本題考查中國古代農業。表格反映的信息是人口越來越多,而人均土地越來越少,在這種情況下,只有精耕細作才能提高糧食產量,B正確。A發生在鴉片戰爭之后,C與材料無關,D材料沒體現,均排除。24.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區出現了眾多農民有目的的遷業(改變原先從事的職業)現象,江、浙等地大批勞動力由種田流入植棉、栽桑、紡紗織布,盡逐綾綢之利。這一現象的出現A.有利于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 B.改變了傳統的封建經濟結構C.帶動了農村人口結構的改變 D.促進了農村新生產關系出現參考答案:答案:A解析:本題主要考查中國古代商業的發展。根據材料中“江、浙等地大批勞動力由種田流入植棉、栽桑、紡紗織布,盡逐綾綢之利”得知農村經濟作物增多,農副產品進入市場成為商品,有利于城鎮商品經濟的發展,故本題正確選項為A;傳統封建經濟結構中仍然是農業占主導地位,故B項表述錯誤;材料中農民“遷業”的現象會導致農村經濟結構發生變化,對農村人口結構的改變影響不大,故C項錯誤;D項“新生產關系出現”在材料中不能體現。25.梁啟超批評近代中國某一派別:“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內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國家,知有□□而不知有國務”。文中的“□□”應是:

A.洋務B.政務C.時務D.事務參考答案:A考察洋務運動。從題干“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內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國家,知有□□而不知有國務”可知這一派別是洋務派,他們所進行的洋務運動,主張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但卻對西方的民主政治視而不見,只知維護清王朝統治而致國家利益于不顧等。故可知正確答案為A。26.明朝鄭和下西洋以“開讀、封敕、賚賜、慶典、市易”為使命,而在葡萄牙,航海不管對官方還是民間,都是一項確實有利可圖的事業。導致這種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政治制度的差異

B.貿易觀念的差異C.經濟政策的差異D.綜合國力的差異參考答案:B考查中外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故應選B。27.賈誼說:“古者,天子地方千里,中之而為都,輸將繇使(輾轉運送),其遠在五百里而至……秦不能分尺寸之地,一錢之賦,數十錢之費,弗輕能至也。”作者在此主要強調的是A.分封制下賦稅的運輸成本相對較低 B.中央集權下租稅征收成本大幅增加C.秦朝的苛政導致民眾賦役負擔沉重 D.漢初的郡國并行嚴重威脅中央財政參考答案:答案:B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古代中國賦稅征收。根據題干信息“秦不能分尺寸之地,一錢之賦,數十錢之費,弗輕能至也”可知,秦朝實行中央集權政治體制,地方賦稅全部交給中央政府,因路途遙遠其征收成本大幅提高,故本題選B。題干重點闡述的是秦朝租稅征收成本高的原因,故不選A;C、D說法題干沒有體現,故不選。28.自明中葉以來,江南絲織業市鎮及其四鄉,逐漸把養蠶繅絲以及絲織業作為主業,成為家庭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以出產“濮綢”聞名的濮院鎮,四鄉農家的經營重心已由農業轉移到蠶桑絲織業,即從農業轉移到鄉村工業,而把農田耕作看作副業。這種變化表明江南市鎮()A.出現了早期工業化的特征B.區域間長途販運貿易發展較快C.重農抑商政策已有所松弛D.農產品商品化的趨勢日益增強參考答案:考點:2P:明清時期的商業發展.分析:本題解答的關鍵是從“四鄉農家的經營重心已由農業轉移到蠶桑絲織業,即從農業轉移到鄉村工業”切入,結合明代商業的發展進行思考.解答:材料“江南絲織業市鎮及其四鄉,逐漸把養蠶繅絲以及絲織業作為主業”“四鄉農家的經營重心已由農業轉移到蠶桑絲織業,即從農業轉移到鄉村工業”可以看出江南市鎮出現了早期工業化的特征,所以A符合題意;B材料都沒有反映;C說法錯誤,重農抑商政策是中國古代基本經濟政策,所以不會松弛;D符合明代商業發展的特點,但材料中的是說“江南絲織業市鎮及其四鄉,逐漸把養蠶繅絲以及絲織業作為主業”,所以D不符合題意;故選A.29.有人把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作為近代前期一個重要轉折點,可以支持這一觀點的依據有

①使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統治秩序完全確立

②列強對中國的侵略開始向資本輸出為主轉變

③使中國由一國獨霸向烈強共同支配的局面過渡

④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

⑤中國社會兩大矛盾匯流,集中表現在反對清朝統治的斗爭上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⑤

D.①④⑤

參考答案:D略30.1895年,嚴復翻譯《天演論》,宣揚“進者存而傳焉,不進者病而亡焉”的思想。1916年,陳獨秀認為:“求適今世之生存,則根本問題,不可不首先輸入西洋式社會國家之基礎”。以上材料反映的中心問題是(

)A“進化淪”成為中國各階層普遍接受的理論B.晚晴到民國初年中國思想界沒有實質性變化C.中國欲改變命運必須引進西方的制度

D.救亡圖存是當時社會思考的焦點參考答案:D考點:本題旨在考查維新思想。“進化淪”成為中國各階層普遍接受的理論中的“各階級”說法絕對,故A項錯誤;晚清到民國初年中國思想界由制度向思想層面變化,故B項錯誤;新文化運動倡導者陳獨秀認為改變中國要從思想改進,故C項錯誤;從嚴復宣揚進化論到陳獨秀“適今世之生存”說明救亡圖存成為當時中國主要問題,故D項正確。二、非選擇題(共40分)31.(15分)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材料

穆罕默德·安瓦爾·薩達特,1970—1981年間任埃及總統,曾領導埃及人民進行了第四次中東戰爭。第四次中東戰爭后,薩達特意識到,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深重無比,絕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只有走和解之路,才是正道。1977年11月,薩達特在議會突然宣布,他決定親赴以色列,與這個世仇死敵謀求和平。當時,全體議員都驚得目瞪口呆,一些人忍不住高喊:“以色列乃罪惡的虎狼之國,千萬不可去啊!”但薩達特淡淡地說:“為了和平,我將走遍天涯海角,為什么要排除以色列?”他毅然到了耶路撒冷。1978年9月6日,在美國的調解下,薩達特和貝京簽署了具有劃時代意義“戴維營協議”,他和貝京分享了當年的諾貝爾和平獎。……1981年10月在閱兵式上遇刺身亡。

——據“百度百科”等資料(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第四次中東戰爭后,薩達特為什么要與以色列和解?(8分)(2)薩達特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但是遇刺身亡,對此你做何評價?(7分)參考答案:(1)前四次中東戰爭中,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互有勝負,第四次中東戰爭阿拉伯國家取得了局部勝利。因為薩達特認識到: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深重無比,戰爭不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必須走和解之路。(2)二戰后,和平發展逐漸成為主流,薩達特的和解努力得到了世界的贊賞;但是阿拉伯國家內部的極端民族主義者不愿意犧牲自己的利益,反對走和解之路;和平發展的道路漫長曲折。

【試題解析】本題主要考查中東戰爭,旨在考查分析比較相關所學的能力。(1)本題考查的是薩達特主張和解的原因,學生通過材料“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深重無比,絕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只有走和解之路,才是正道”,結合第四次中東戰爭勝利的背景進行概括即可;(2)本題屬于開放性試題,通過薩達特這一事件可以看出他為維護和平作出的努力,同時也顯示出世界和平之路的艱難曲折性,學生言之合理即可。

32.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唐代戶籍分“良民”與“賤民”,前者為自由民,后者包括依附于官府的役戶和門閥的家丁、奴婢。中唐之后,均田制解體,宋代“不抑兼并”,允許產權自由流動,“貧富無定勢”,世家大族進一步削弱;另一方面,兩稅法使古代賦稅制度由“舍地稅人”到“舍人稅地”方向發展。基于此,宋代廢良賤戶籍制,根據居城或居鄉,劃為“坊郭戶”與“鄉村戶”,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城市居民戶口。又根據居民有無不動產,劃分“主戶”與“客戶”,再以家庭財產之多寡,將主戶劃為不同戶等。上等戶納稅多,下等戶納稅少,客戶由于沒有田產,則不用繳稅,更不會被束縛在土地上,“一失撫存,明年必去而之他”,……此外,宋代立法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