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課件03 教學課件-石鐘山記3_第1頁
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課件03 教學課件-石鐘山記3_第2頁
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課件03 教學課件-石鐘山記3_第3頁
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課件03 教學課件-石鐘山記3_第4頁
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課件03 教學課件-石鐘山記3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石鐘山記蘇軾學習目標1、通過梳理文章脈絡,辨析與普通山水游記的不冏,把握通過記游捐示哲理的寫法特征。2、鼓勵學生質疑,學習反對臆斷,重視實踐的科學精神,學會對人或事物全面評價。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

漢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美食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正如李志敏評價:“蘇軾是全才式的藝術巨匠。”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走進作者

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并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宋孝宗時追謚“文忠”。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枯木怪石圖卷》等。走進作者背景介紹

蘇軾平生最講究求實,早年他針對北宋危機的形勢,上書仁宗皇帝,要求革新弊政。神宗時代,他認為熙寧新法有些激進,便站在保守派邊反對,等到哲宗親政,舊黨上臺要徹底廢除新法時,他卻又“因法以便民,民賴以安”而倒行逆施,竭力主張保留新法的合理內容。即使遭貶,也不“隨時上下”,這種可貴的求實精神不僅貫穿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也體現在他的作品中——深入實地考察和因事闡發?!妒娚接洝肪褪窃谏钊胝{査后總結的事理:“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題目解說“石鐘山”,在今江西湖口鄱陽湖東岸,有南、北二山,在縣城南邊的叫上鐘山,在縣城北邊的叫下鐘山。關于其得名原因,明代有人認為,“蓋全山皆空,如鐘覆地,故得鐘名”。今人經過考察,認為石鐘山之所以得名,是因為它既具有鐘之“聲”,又具有鐘之“形”?!坝洝?,游記。本文是一篇因事說理的游記,記錄作者考察石鐘山得名的原因的過程。層次結構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自然段:(記敘、議論)對石鐘山命名緣由的兩種說法表示懷疑。第二自然段:(記敘、描寫)記游石鐘山。第三自然段:(議論)對石鐘山得名由來的感想,表明寫作意圖。作者是如何描繪月夜絕壁之景的?為什么要著力描寫這絕壁之景?文本探究特點:作者在發現石鐘山命名的原因之前,先寫大石、棲、鸛鶴等,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進行狀形、摹聲和繪態。觀察的角度:由上(視覺)到下(聽覺)。著重描寫石鐘山月夜的陰森恐怖,說明一般人在平常情況下不敢涉足。原因:①使議論不顯乏味,引人入勝,使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②說明石鐘山得名的原因長期未被弄清楚,就是因為環境艱險。③營造陰森可怖的氣氛,和下文“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相呼應?!班嵛丁迸c“窾坎鏜韉”有什么不同?作者反復寫聲源有何意圖?文本探究“噌昡”出自絕壁下,有共鳴,顯得雄渾;“窾坎鏜韉”出自大石中,風來時則有,一吞一吐,節奏鮮明。作者反復寫聲源是為了證實酈道元的說法,推翻李渤的“謬論”。本文中作者有三次笑,他在笑什么?試分析。文本探究①“余笑而不信也”這里的“笑”是作者對李渤說法的“尤疑”的笑,正因為作者不相信李渤的說法,所以他對寺僧的做法、對小童的舉動都到好笑。因為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這根本就不能說明石鐘山何以得名,李渤說法的漏洞是顯而易見的(“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何哉”)。這里的笑,還含有作者對李渤說法的清醒認識。他知道李渤的說法已近乎“權威”。而他卻不盲從,不迷信前人的說法,故他“笑而不信”。文本探究②“因笑謂邁曰”這里的“笑”是作者會心的笑、得意的笑。蘇軾夜乘小舟至絕璧下”后親身探訪、考察,了解了石鐘山命名的真正由來,為自己的巨大收獲而感到由衷的高興。更重要的是,他對酃道元和李渤的兩種說法的懷疑,經過實地探尋終于得到了正確的解釋。他沒有主觀想象,他的有疑必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終于被實踐證明是正確的。文本探究③“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這里的“笑”,是對李渤淺陋的說法和做法的嘲笑。李渤曾實地去考察過,但他的考察是膚淺的、機械的。他“忽遇雙石,欹枕潭際,影滄波中”,即問“水濱”之人,得知其有“銅鐵之異”,又“扣而聆之,南音函胡,北音清越,桴止響騰”(李渤《辨石鐘山記》),即由此斷定,石鐘山命名的原因是石聲如鐘。李渤的這種考察本身是不全面的,這種結論的得出過程是一種簡單的邏輯推理。正因為如此,蘇軾提出了自己的疑問。經過實地考察,蘇軾解開了石鐘山命名之謎,為他對李渤的嘲笑提供了有力的依據。蘇軾自己實地考察發現了石鐘山得名的由來,認為這證明了“古之人不余欺也”,為什么?請分析這一論斷內在的邏輯思路。文本探究蘇軾實地考察發現:“大聲發于水上,噌呔如鐘鼓不絕”“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褡之聲”。并且兩者相應,“如樂作焉”,這說明了水聲如鐘,符合人們對鐘聲的共識,所以,石鐘山應是以聲得名。這與古人酈道元的說法“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相合,所以說,“古之人不余欺也”?!妒娚接洝凡皇且话愕挠斡?,作者是怎樣處理寫景與議論的關系的?文本探究文本探究

《石鐘山記》不是一般游記,不重山川景物的描寫,而重因事說理,通過具體記游來闡發道理。關于石鐘山的命名,無論是北魏酈道元的“水搏論”,還是唐代李渤的“扣石論”,蘇軾都持懷疑的態度,并提出了懷疑的依據。而且帶著疑問,在送子赴任途經石鐘山時,親臨絕壁實地考察,他不拘成說,不畏險阻,泛舟絕壁之下,親眼看到了石鐘山陰森恐怖、驚心動魄的夜景,親耳聆聽了江水沖擊石洞巖縫而發出的像鐘一樣的響聲,從而弄清了石鐘山命名的原因,心中的疑團渙然冰釋。于是欣然命筆,用一個反問句“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來闡發強調實踐,注重調查研究,反對主觀臆斷這一見解,給讀者以豐富的教益和哲理的啟迪,可謂水到渠成。由此看來,蘇軾是有疑而來,釋疑而返。蘇軾心中先有辯論的對象,是有意于考據。文本探究蘇軾寫《石鐘山記》的意圖是“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這說明“事不目見耳聞”,不能“臆斷其有無”。但后人考證認為,蘇軾的說法也不正確。那么,學習這篇文章的意義是什么呢?文本探究觀點一:不輕信前人的說法。蘇軾的說法也許不完全正確,但并不能因此否定蘇軾的努力。人們對于客觀事物的認識,本來就有一個過程,而且后人對蘇軾說法的懷疑、察疑、釋疑,正是和蘇軾的不迷信古人,不輕信舊說,不主觀臆斷,而自愿親身實地觀察的精神一致。觀點二:實踐出真知。作者在文中強調耳聞目見進行實地考察的重要性,反對主觀臆斷,草率盲從,這是科學的、重調查研究的態度。我們強調實踐出真知,就應該像蘇軾一樣勇于實踐。中心思想本文記錄了作者考察石鐘山得名的原因的過程,文中的敘事、議論皆由探尋石鐘山命名的由來而發,卒章顯志,先得出“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的觀點,再用“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的一嘆、笑表明自己的寫作意圖。藝術特色(1)因事說理,敘議結合。(2)筆墨集中,結構緊湊。(3)行文波瀾起伏,有緩有急。藝術特色(1)因事說理,敘議結合?!妒娚接洝返慕Y構不同于一般的游記散文那樣先記游后議論,而是先議論,由議論帶出記敘,最后又以議論作結。作者以“疑——察——結論”三個步驟展開全文。而且議論、記敘層層深入,全文首尾呼應,環環相扣,渾然一體。藝術特色(2)筆墨集中,結構緊湊。本文寫得很集中。從頭至尾,緊扣石鐘山的命名來寫。第一段提出問題,第二段解決問題,第三段得出結論。文中寫寺僧使小童扣石出聲,是為了核實李渤扣石發聲之說,是為了探求石鐘山命名的由來,而與石鐘山命名關系不大的則一筆帶過或略而不寫。如作者與寺僧的語言對答,如乘舟夜游,“舟人大恐”時的對話,這些作者均未寫出。又如,只有他“笑謂邁曰”,而無蘇邁的回答,這也是回避不寫的。作者集中寫石鐘山的命名問題,使得文章結構顯得很緊湊。藝術特色(3)行文波瀾起伏,有緩有急。行文有緩有急,抑揚頓挫,波瀾起伏,詼諧風趣。如夜游石鐘山一段,寫得極為精彩,作者先交代游覽的時間、地點、同伴方式,語氣比較舒緩;接下來是環境描寫,大石“森然欲搏人”,棲鶻驚飛,鸛鶴怪叫,寫得陰森可怕,寒氣逼人,讀者讀到這里真有點毛骨悚然,心驚肉跳;然后以“余方心動欲還”,暫緩緊張氣氛,忽又有“大聲發于水上,噌如鐘鼓不絕”,不僅“舟人大恐”,讀者也不免為之“大恐”,不知發生了什么事情;最后經過“徐而察之”,發現原來是“水石相搏”的聲音,讀者緊張的心情才漸趨平緩。文言知識【通假字】(1)南聲函胡,北音清越(“函胡”同“含糊”,重濁模糊)(2)汝識之乎(“識”同“志”,讀“zhì”,知道)(3)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考”同“拷”,敲打)文言知識【一詞多義】(1)鼓噌昡如鐘鼓不絕(擊鼓)一鼓作氣(擊鼓)令趙王鼓瑟(《廉頗藺相如列傳》)(彈奏)微風鼓浪(激蕩、掀動)(2)是問今是何世(《桃花源記》)(是)辨清是非(正確)是說也(這、這樣)文言知識【一詞多義】(3)得得雙石于潭上(得到、找到)因得觀所謂石鐘者(能夠)此余之所得也(《游褒禪山記》)(收獲)(4)固固國不以山溪之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鞏固)藺相如固止之(《廉頗藺相如列傳》)(堅決)余固笑而不信也(本來)文言知識【古今異義】(1)自以為得其實古義:其,那,指示代詞;實,事情真相,名詞。今義:實際上,副詞。(2)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古義:到……去。今義:適合,舒服。(3)空中而多竅古義:中間是空的。今義:天空中。文言知識【詞類活用】(1)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名詞作狀語,乘船,坐船)(2)事不目見耳聞(名詞作狀語,用眼睛,用耳朵;親眼,親耳)(3)微風鼓浪(名詞作動詞,激蕩、掀動)(4)而此獨以鐘名(名詞作動詞,命名)文言知識【詞類活用】(5)雖大風浪不能鳴也(使動用法,使……鳴叫)(6)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名詞作狀語,在夜里)(7)桴止響騰,余韻徐歇(形容詞作名詞,響聲,聲音)(8)大石側立千尺(名詞作狀語,在旁邊)文言知識【特殊句式】(1)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判斷句,“……者,……也”表判斷)(2)此世所以不傳也。(判斷句,“也”表判斷)(3)得雙石于潭上。(狀語后置句,得雙石于潭上,即“于潭上得雙石”)(4)而大聲發于水上。(狀語后置句,大聲發于水上,即“大聲于水上發”)文言知識【特殊句式】(5)古之人不余欺也!(賓語前置句,不余欺,即“不欺余”)(6)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定語后置句,“之”為定語后置標志,鏗然有聲之石)(7)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省略句,省略介詞“于”)B當堂檢測1.下列句中加粗詞語的用法和例句中加粗詞語的用法不同的一項是()例句: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A.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 B.而此獨以鐘名C.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 D.大石側立千尺解析:B項中的“名”是名詞用作動詞,命名。其他三項都是名詞作狀語,分別為“坐著船”“用眼睛”“在旁邊”。C當堂檢測解析:C項和例句都是狀語后置句,A項是定語后置句,B項是判斷句,D項是賓語前置句。2.下列各項句子的句式與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項是()例句:得雙石于潭上A.石之鏗然有聲者 B.此世所以不傳也C.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D.古之人不余欺也當堂檢測3.下列對本文的描寫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A.作者親自把鐘磬放入水中,結果無論多大風浪都無法讓它發出聲音,通過這些動作描寫,蘇軾質疑李渤得到石鐘山命名緣由的說法。B.文中用了“磔磔”“噌吰”“窾坎鏜鞳”等貼切的擬聲詞,使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讀起來朗朗上口。C.作者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和以動襯靜的手法,把大石、棲鶻、水波的形態和聲音描繪得形象逼真,繪聲繪形。D.“因笑謂邁曰”的“笑”不同于前面“笑而不信”的“笑”。前面“笑而不信”的“笑”表示懷疑和否定,這里是釋疑后愉快的笑,表現了作者探明真相后的得意。A當堂檢測解析:“作者親自把鐘磬放入水中”錯誤,“今以鐘磬置水中”未必是作者親自操作的;“質疑李渤得到石鐘山命名緣由的說法”也有錯誤,此處質疑的是酈道元的看法。當堂檢測4.下列對本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A.《石鐘山記》的結構不同于一般的記游性散文那樣,先記游,然后議論,而是先議論,由議論帶出記敘,最后又以議論結尾。作者以“疑——察——結論”三個步驟展開全文。全文首尾呼應,邏輯嚴密,渾然一體。B.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