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道德經原文講解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眇;故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老子本章闡述了自己對宇宙萬物的基本看法(也就是世界觀),這個基本看法揭示了宇宙萬物的終極規律(簡稱終極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規律是可以效法的,形態是可以描述的,但是,規律和形態不是固化的,而是變動不居的。老子觀點可細分為三:①事物既有絕對性也有相對性,二者是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②變是事物永恒不變的屬性;③效法規律,既要注重絕對性也要注重相對性,要隨變而變,“與時俱進”。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無是萬物的本始,“道”是衍化萬物的母親(根源)。老子認為,宇宙萬物的本原是無形無態的,這個無形無態的本原就是“無”。這個“無”有三重含義:一方面它指出萬物的本始是歸于一個偉大的造物主,這個造物主就是“無”;另一方面它指“無”締造的終極律,宇宙萬有是在這個終極律的推動下衍生發展和變化的;第三重含義是指萬物的本源是“似無非無”的。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故常有,欲以觀其徼。
所以,由本源的無,可以探究道的奧妙;常從“有”,可以關照“道”的端倪。
《易經》認為,“在天地言,則萬物有太極;在萬物言,則萬物中各有太極”。(朱熹言)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有和無,這兩者都出于“道”而有不同名稱,都可以說是很幽深的,幽深而又幽深,是萬物衍生發展變化的法門。
古代道教至上神就是通過采取對老子“道”的神秘化與擬人化的方式而塑造出來的。道——玄君——元始天尊老子本章所揭示的哲理:(1)遵循規律,才能成功。“道”是衍生萬物的終極律,也是決定萬物發展的主宰。所以,世人應當探尋道、遵循道,領導者更應領悟道、遵循道。遵循規律,遵循真理,只有如此才能成功,這是老子撰寫《道德經》的目的所在,也是《道德經》的核心所在。
(2)探尋規律的關鍵是認清事物發展的矛盾屬性,遵循規律的關鍵是把握事物發展的矛盾法則。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先后相隨,恒也。是以圣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先後相隨,恒也。天下人如果都知道美好的東西之所以是美的,丑的觀念就產生了;如果都知道善良的東西之所以是善良的,不善良的觀念就產生了。所以,有和無是相互生成的,難和易是相互完成的,長和短是相互形成的,高和低是相互包容的,音和聲是相互和諧的,前和后是相互隨從的。是以圣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因此圣人做的是“無為”的事,實行的是“不言”的教育。萬物興起而不去加以主宰,生育萬物而不占為己有,培育萬物而不自恃己能,事業成功了而不居功自傲。正因為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績就不會失去。詩云:韓信掉頭為那般,居功震主離自然。
美丑、善惡,只是人們的一種價值判斷,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事物、現象所做的是非判斷,是人為的生活態度。從更根本的層面上來說,從形而上的“道”的層面上來說,是沒有美丑、善惡之分的,它們是合為一體的。形而上的“道”又化生出形而下的“器”,于是就形成這些互為對立的東西,這些東西同時也是變動的。相互對立的東西是可以互相轉化的,美可以變丑、善可以變惡。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第三章不尚賢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是以圣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
經典名言:知不敢弗為,則無不治。
【語譯】不要崇尚那些有才干的人,使人民不去爭功奪利;不看重那些稀有的東西,使人民不去偷盜;不去顯耀那些能誘發人欲望的東西,使人民不被擾亂。所以圣人治理天下要凈化人民的心靈,要充實人民的肚子,要削弱人民的意志,要增強人民的體魄;要常使人民沒有機心、沒有欲望,使那些所謂的智者不敢去妄為。要用無為的態度去處理事物,那么就沒有什么不可以治理的。
這個世界上為什么人們要去爭功奪權、爭名奪利?為什么會有偷盜?這是因為有了分別,也就是說有了那些對名利之人的推崇,有了那些對珍寶的貪愛,所以使得人民去爭名奪利,甚至有人去偷盜。思考:老子提出了“虛其心”、“弱其志”主張。這是老子的一種愚民思想嗎?
第四章道沖不盈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像帝之先。注釋:沖:通“盅”,空虛,用此說明憑感官不能認識的范疇。湛:精湛,精深。王弼注曰:“和光而不污其體,同塵而不渝其貞”。與“隨波逐流”、“與世逶迤”有區別。
【語譯】
道是虛空的,但它的作用卻是無窮無盡的。它是那樣的淵深,就好像萬物的宗主。它已經磨掉了鋒芒,解除了糾紛,調和了光澤,混同于塵世。它是那么的幽隱,好像不存在又好像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誰的孩子,好像出生在天帝之前。本章介紹了道的總特性,其目的是勸誡世人以“道”為榜樣,把道的品格作為處世為人的原則。這個原則就是:有能力不自滿,圓潤不尖銳,簡單不復雜,光亮不刺目,樸素不自炫。概括而言就是,做人要虛懷若谷、樸實內斂、兼收并蓄。
第五章天地不仁
天地不仁①,以萬物為芻狗②;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③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注釋:①仁:親,偏愛,受情感左右的愛。②芻狗:用草編扎成的狗,祭祀用。③橐龠:古代用的風箱。
【語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無所謂仁愛,將萬物當成草狗;圣人無所謂仁愛,將百姓當作草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天地之間,不正像一個風箱嗎?雖然虛空但不會窮盡,越抽動它的風量越大。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話說多了,只會加速失敗,不如保持著虛空狀態。本章的內容主要包括兩方面的意思:一是老子再次表述了自己無神論的思想傾向,否定當時思想界存在的把天地人格化的觀點。萬物在天地之間依照自身的自然規律變化發展,不受天、神、人的左右。二是老子又談到“無為”的社會政治思想,是這對前四章內容的進一步發揮。本章也是承上章對“道沖”作進上步論述。此處由“天道”推論“人道,由“自然”推論“社會”,核心思想是闡述清靜無為的好處。
關于先秦思想家對“天”的認識:夏商天命思想;周代天命觀念;儒家之“義理之天”;墨家“意志之天”;道家“自然之天”孔子:“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孟子:“誠者天之道;思誠者人之道。”宋明理學家“存天理,滅人欲”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第六章谷神不死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pìn)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周易·坤卦》卦辭:“利牝馬之貞。”【語譯】山谷之神永遠不會死亡,這就叫做玄妙女陰。玄妙女陰的門戶,就叫做天地的根源。綿綿不絕冥冥存在,它的作用無窮無盡。第七章天長地久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語譯】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就是因為它們不是為了自己而生存,所以反而能長久生存。所以圣人把自己放在后面,反而能領先;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自己。不正是因為他無私心嗎?所以反而能成就他自己。
老子說天地的目的,其實是為了說圣人,這里的圣人當然是指得道之人。得道之人就是像天地一樣無私的人,他們是無私的、居后的、處下的,結果反而能成就自我、能領先、能處上。置之死地而后生安德魯·卡內基說:“如果一個人到死的時候還擁有巨額財富,那是一種恥辱。”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第八章上善若水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樣。水善于滋潤萬物但卻不與萬物相爭,總是處在眾人所厭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居住善于擇地,心態善于沉靜,待人善于仁愛,言語善于誠信,為政善于治理,干事善于發揮才能,行動善于掌握時機。正因為不與萬物相爭,所以沒有過失。
老子最崇尚的東西就是“水”。水被老子稱為“上善”,最高的善,最美的德。水的“善”表現在什么地方?老子一連用了七個“善”字。“居善地”,是從選擇居地方面說的,水總是往低處流,選擇低下的地方。“心善淵”,是從心態、心胸說的,水具有大海、深淵一樣的胸懷。“與善仁”是從與人交往、接人待物方面說的,水具有女性的仁愛、慈悲的特性。“言善信”是從言語上說的,言語的“善”表現為誠信。
“政善治”是從行政治理方面說的,“治”字說得太好了,中國人說“治理”,西方人說“管理”,一字之差,卻反映了中西方管理的不同,“治”字從水,“管”字從竹。說明中國人重視水性管理--柔性管理,西方人重視剛性管理、陽性管理。“事善能”是從為人處世方面說的,水善于發揮才能,善于發揮效能。“動善時”是從行動、行為方面說的,水善于把握時機,體現了中國人重視時間超過重視空間的價值取向。
啟發:1、“不爭之爭”,這是一種追求卓越的高效競爭手段。人并不是一種純理性動物,多數情況下,“跟著感覺走”,而不是按智慧辦事。常人的習慣是,依附權勢人物,抱名人的大腿,看見利益就蜂擁而上,你爭我奪。假如你像常人一樣做事,結果也會像常人一樣,互相打得頭破血流,所得卻十分有限。最聰明的辦法有兩種,第一種辦法是幫助他人獲得利益而不是奪取他們的利益,這樣,他們就會忠誠追隨你。“得人之力者無敵天下也;得人之智者無畏圣人也”,只要得到他人助力,你的成就將遠在眾人之上;第二種辦法是安靜地呆在一邊,撿拾他人拋棄的或看不見的利益。這也是“不爭之爭”的策略,你的收獲將遠在常人之上。
2、呆在自己應該呆的地方。哪里是自己應該呆的地方呢?這很難一概而論,關鍵看自己的才能是否與這個位置相稱,自己的價值觀、個性能否與這個團隊相容。如果站錯了位置,肯定地位不牢,甚至會有危險。個人價值觀與團隊價值觀的相容性,是我們在選擇人生站位時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如果一個才能平平的人能夠如魚得水的話,這個團隊的遠景不容樂觀。姜子牙逃離商朝,陶淵明隱居田園,因為他們知道那不是自己應該呆的地方。應注意:安居自己應處的地位,絕不是固步自封。古時有一位官員,早年為國王立過功,但此后十多年未獲升遷。一些原來職位比他低的人,漸漸地成了他的上級。這位官員對自己的境遇很不滿意,一天,他向國王抱怨說:“您用人好比堆柴草,總是把后來的放在上面,把壓在下面的人全忘了。”。。。。。。。
《老子》中水的特征第一,水是最柔弱的,也是最有戰斗力的。第二,水是往低處流的。人喜歡高處,不喜歡低處,而水偏偏流向人們不喜歡的地方,這就叫做低姿態,高境界。第三,水是順勢而為的,它的流動總是順著地勢走的。第四,水可以包容萬物。水可以載舟,也可以容納萬物、接受萬物。
第五,水是最善于變化的。第六,水又是永恒不變的。第八,水是不爭的。第九,水是純潔的,具有去污性。人要效法水,做到心地純凈,所以《周易》中講“洗心”,“洗”是水字旁,是用水來凈化心靈。我們說“治理”,不僅是柔性管理,也是凈化人的心靈。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第九章功成身退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簡譯:拿著碗讓它盛滿了水,不如適時停止。
錘打金屬使它銳利,不可能長久保有。
金玉滿堂,沒人能守得住。
富貴驕傲,自己招來災禍。
功業完成就退位歸隱,這就是自然大道。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紅樓夢》的“好了歌”及注:世人都曉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唯有金銀忘不了!
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唯有嬌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唯有兒孫忘不了!
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好了歌注: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
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
蛛絲兒結滿雕梁,綠紗今又糊在篷窗上。
說什么脂正濃,粉正香,如何兩鬢又成霜?
昨日黃土隴頭送白骨,今宵紅綃帳底臥鴛鴦。
金滿箱,銀滿箱,轉眼乞丐人皆謗。
正嘆他人命不長,哪知自己歸來喪!
訓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強梁。
擇膏粱,誰承望流落在煙花巷!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杠。
昨憐破襖寒,今嫌紫蟒長。
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
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李白: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亦應西北流。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論語˙學而》:“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易經˙干卦》象曰:“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易經˙系辭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在老子看來只有后退才能積蓄力量,獲得更大成功。這種成功不一定就是物質財富上的增多,而是一種心靈放松、放空之后的自由和快樂!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第十章營魄抱一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摶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魂魄合一,能不離開嗎?
聚合精氣以致柔順,能像嬰兒那樣嗎?
洗除雜念靜心內觀,能沒有瑕疵嗎?
愛護百姓治理國家,能自然無為嗎?
天地動靜開合,能保持安靜嗎?
明白事理通曉四方,能不用心機嗎?“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載營魄抱一就是天人合一、二元和諧思維方式的體現。“載”是語氣助詞,沒有意義。“營魄”就是魂魄,“抱一”就是合一。在老子看來,“魂魄”是合一的,不能分離。后來道家將魂歸屬于陽,將魄歸屬于陰,魂魄合一,陰陽和合。莊子《逍遙游》:其寐也魂交,其覺也形開。
“摶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摶”通“團”,就是把生命之氣團起來,內收,不讓它發散掉。這樣人體才能變得柔軟、弱小,就像嬰兒一樣。嬰兒是老子崇尚的對象,是柔弱的象征。柔弱的東西在物體中就是水,在人生中那就是嬰兒。第五十五章老子對嬰兒作了詳盡的描述,十分精辟。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滌除”就是洗滌。禪宗北宗神秀大師偈子:“身如菩提樹,心似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周易》中也說要“洗心”,當然這是一個形象的說法。洗心就是老子說的“玄覽”,“玄覽”又寫作“玄鑒”,就是內視、內觀,“玄”是幽深的意思,是黑色的,這里指人體內心身處,要用“天眼”觀照自己的內心,實際上就是使自我內心純凈,不染上一絲灰塵,進入無思無為、清明虛空的境界。只有每一天都去清洗它、擦拭它,才能沒有瑕疵。“愛民治國,能無為乎?”你要治理這個國家,你要愛護你的老百姓,那一定要無為,“無為”是老子治國的最高理念。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天門”本來是指自然之門。“為雌”就是守雌,守住陰柔的東西。意思就是要守靜,不要把那個“天門”開來開去的,讓“天門”安靜地待在那里。“天門”在這里指人的天賦感官,“天門開闔”就是人體感官的開合活動。耳、鼻、口、目的運動要安靜柔弱,不要不停地開合。這就是閉關的功夫。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你要想明白四達,就要無知無慮。“知”通“智”。為什么越不用智慧反而越有智慧呢?孔子是講智慧的,講仁義的,后世儒家就把孔孟思想歸結為五德--仁、義、禮、智、信。老子說要“絕仁棄義”“絕圣棄智”!表面上老子和孔子觀點相反,其實說的問題是一樣的,達到的目的是一樣的。只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強調的層面不同:一個從正面說,一個從反面說。孔子從正面看,社會的混亂,禮崩樂壞,就是不講仁義禮智的結果;老子是從反面看的,社會的混亂,禮崩樂壞,不是講講仁義禮智就可以解決的,反而是仁義禮智講得太多了,人的清靜的本心就喪失了,所以要回歸到人的本心、本性上去。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摶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第十一章三十輻共一轂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也。埏(shān)埴(zhí)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也。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老子在這一章用了三個比喻,舉了三個例子,說明“無”的作用,也說明“有”和“無”的關系。對“無”和“有”的關系,老子總結為“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當然有無是相生的,有無是相對的,兩者缺一不可。車、器、室都是“有”----有形的東西,它們給人類帶來了便利,帶來了利益。但“無”----無形的東西、無形的部分才是最大的作用,正是有了“無”,“有”才能發揮作用。老子借此說明我們每一個人要保持心靈的“無”,這才是人生最大的富有。
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從色、聲、味以及打獵、藏寶的角度說明聲色犬馬的物質享受、感官刺激具有極大的危害性。
第十三章寵辱若驚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寵辱皆有危身之虞,故應驚懼之。貴大患若身者,取其慎重意也。身乃欲望之所集者也,故有身則有大患。愛身者,少私寡欲也。少私寡欲者,未嘗不利其民也,故可寄托天下。管仲臨死前勸說齊桓公疏遠易牙、豎刁、常之巫等人即為證明。第十四章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這一章開頭用了三個“不”:“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是形容道的神妙,不是人的感覺所能把握的。“視之不見”,說明道是無形的,用肉眼去看是看不見的,只有通過內觀才能體悟得到。“聽之不聞”,說明道是無聲的,用耳朵去聽是聽不到的,只有通過內聽才能體悟得到。“搏之不得”,說明道是無物的,道不是一個有形的東西。“夷”、“希”、“微”分別是對不可見、不可聽、不可摶的稱呼。這三方面是混而為一的。
“道”的神妙性還表現為:“其上不皦,其下不昧。”“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這些都是從求道的角度說的。表明“道”的難以把握、難以捉摸。“道”的即心即物性質。道既是一種物,同時也是非物。它是“物心”的合一體。“道”里面有物,也有心,什么都有,不能分開,沒有分別。所以可以把“道”理解為三個層面:道是一個最高的本體,道是一個最高的規律,道是一個最高的法則。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第十五章善為道者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是以能蔽而新成。注釋:豫:慎重;猶:猶豫;儼:莊重;渙:渙然,自在的樣子;敦:敦厚;濁以靜之徐清:在混沌中安靜下來慢慢地變清澈;安以動之徐生:在安逸中活動起來慢慢地生長這是對得道之人的精彩描寫,寫得很美,像一首詩。“道”是玄妙精深的,當然得道之人也是玄妙精深的。所以無法描寫,迫不得已,老子只好用了七個“若”字、用了七個形容詞來描述。這七個形容詞沒有一個是對外貌的描述,全是對得道之人精神風貌、人格特征的贊美。
“靜”和“動”是對立的,也是互動、互根的。“靜”到了極點就變為了“動”,“動”到極點就變為“靜”了。“動”和“靜”是促進生命生生不息的兩大動力。在動蕩不安的時候要修煉“靜”的功夫,在安逸不進的時候要修煉“動”的功夫,當然兩者并不是截然分開的,往往是合在一起的,或者是“內靜外動”或者是“外靜內動”。總而言之,精神的清凈、心靈的淡定是生命修煉的總綱,所謂“動”絕不是心靈的浮動,而是建立在心靜基礎上的外在運動。
古之真人,不知說(悅)生,不知惡死。其出不訴,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來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終。受而喜之,忘而復之。……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熱……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
--《莊子·大宗師》
邈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如處子;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谷熟。
--《莊子·逍遙游》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是以能蔽而新成。第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這一章開頭講了一種十分重要的修道功夫--“致虛極,守靜篤”。“虛極靜篤”是一種得道的境界,“虛靜”容易到達,但“虛極靜篤”卻很難達到,需要長期的修煉。按照佛家的說法,叫戒、定、慧三學,先要五戒十善,然后“入定”,“入定”就是要達到“虛極靜篤”的境界,這時候就會有大智慧出現。因為“虛極靜篤”其實就是進入了潛意識狀態,潛能狀態。儒、釋、道三家共同的修行方法,如果用一個字來說,就是“靜”;用兩個字來說,就是“虛靜”。
“萬物并作,吾以觀復。”這是老子發現的萬事萬物運動變化的規律。“作”就是發生,可引申為運動變化。“復”就是回復、回歸、循環往復。萬事萬物的規律就是“各復歸其根”。回歸本根就叫做“靜”,這個“靜”是指萬物本根、本性是虛靜的,同時還指掌握萬物本根、本性的方法應該是虛靜。按老子的話來說,這個本根、本性就是“道”,因為“道”是一個總根源。“歸根”也就是“復命”。第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老子給統治者也是給我們現在做領導的劃分了四個層次,最高層次叫“太上”,是老百姓不知道有這個領導。這是領導的最高境界。《老子》是寫給帝王看的,是寫給最高領導看的。管理企業的企業家當然不是帝王,但都是一個企業的最高領導,所以也是可以從中得到借鑒的。如果問你一個企業的員工,你們的老板是誰?老總是誰?如果他們回答:“不知道。”那要恭喜這個企業的管理者,他已經是“太上”了,已經到達最高境界了。
第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莊子《莊子·胠篋》:盜亦有道圣人死,大盜止;圣人不死,大盜不止。老子第十九章: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言也,以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而寡欲。絕學無憂。
表面上看,老子批判仁義、孝慈,是對儒家仁義忠孝的反動,但實際上老子和孔子并不矛盾,他們的目的都是社會的公平、公正,只是孔子強調要建立社會的公德,要人們遵循公平、公正的行為準則,是從正面說的;而老子則主張直接回到人類社會的公平、公正的本然狀態,是從反面說的。他們的目標還是一致的。第十九章絕圣棄智
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也,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讀此章也可與莊子之《胠篋》篇合觀。評析:“仁義”“圣智”本是儒家所推崇的美德,老子卻主張徹底拋棄,為什么?因為只要是文明--無論是物質文明還是精神文明,都是腐蝕人心、敗壞風氣的,所以一定要拋棄。這里將仁義、圣智、巧利當作“道”的反面,當作違背天性、產生虛偽的根源。很多人認為老子是消極的、反傳統的。殊不知老子是從根源上提出社會虛偽、敗壞的原因,從而在天性與人性上解決問題。從本性上說,人是真純質樸的,是清靜淡泊的,只是后來隨著人類知識和智慧的產生,隨著人類欲望的擴大,人類的本性被污染、被損害了,所以才形成追逐名利、爾虞我詐,甚至刀槍相加的局面。老子發現社會在強調仁義禮智的同時,那些不仁、不義、非禮、非智的人和事反而有所增加,一些口口聲聲滿嘴仁義的人卻做著不仁、不義的事情,說明仁、義、禮、智有自私性與虛偽性,因而老子從人性清靜的本源出發,主張絕圣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只有這樣做了,人們才能回歸到清靜不爭、無知無欲的本性中去,人類質樸虛靜的本來面目才會得以復蘇。第二十章唯之與阿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bó)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傫傫(lěi)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余,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dàn)兮其若海,飂
(liǎo)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于人,而貴食母。
大智若愚,大成若缺,大巧若拙。(第四十五章)
評析:這是老子對眾人的嘲諷,對眾人所謂“熙熙”“昭昭”“察察”的反動。在老子看來眾人的行為是不符合“道”的,眾人的價值判斷是錯誤的。這一點老子在最后才點出:只有我才“貴食母”,才重視養育萬物的母親--“道”,只有我才是按照“道”來生活。所以也只有我才是真正的智者。通過“我”與眾人、俗人的比較,刻畫了一個與眾人完全不同的形象。說明眾人、俗人都沒有得“道”。
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yǎo)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評析:1、這一段文字寫得很美,好比一首優美的、押韻的詩歌。“道”和“德”是什么關系呢?老子一開始就做了說明:“孔德之容,唯道是從。”“孔德”就是大德。“德”是順從于“道”的,“道”是統領“德”的。“道”是無形的、恍惚的;“德”是有形的、有容的。“道”外顯出來就是“德”,“德”是“道”顯現出來的功能屬性,是“道”落實在人生、萬物層面的具體行為。“道”是恍恍惚惚,不可捉摸的,而“德”卻是實實在在,可以看見的。“道”通過“德”的表現,證明是真實可靠的。
2、“道之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這是對“道”的描述。第十四章指出“道”是“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那么,“道”究竟是唯物還是唯心呢?其實用“唯物”和“唯心”的分類法來分析《老子》本身就是錯誤的。《老子》這里說的“道之為物……其中有物”的“物”不是指一個有形體的東西,而是指有內容的、有精氣的、真實可信的存在。
3、莊子論“道”
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于上古而不為老。
--《莊子·大宗師》
第二十二章曲則全
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評析:1、老子看出了恰恰是那些常人所不重視的、甚至鄙視的東西反而具有重大功能。而這些東西恰恰是它們對立面--所謂完善、美好東西的根源。這正是對第二章“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的進一步闡釋。這里更深刻地指出反面的、陰性的、低下的東西能生成正面的、陽性的、高上的東西。這是老子崇陰思想的體現。老子曾反復強調柔弱勝剛強、無中生有、下能生上的道理。這是從事物和人生的本性出發的,老子認為事物和人生的本性就是“無”、就是“柔弱”。人生的“無”表現在恬淡無為、質樸淳厚上。
2、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一誠大師說:“現代人都不是餓死的,都是撐死的。”這句話真是振聾發聵。這不就是對“少則得,多則惑”的最好解釋嗎?我們在生活中總是追求“多”,結果往往會迷失自己,不知做何選擇,陷于迷惑之中。于是不少人迷戀于算命,結果命越算越薄,越算越迷惑。
其實,企業做品牌也是如此。3、如果說謙虛、謙讓、不與人抗爭就是吃虧,那么吃虧其實是一種福。退一步海闊天空,讓三分風平浪靜。
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故從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樂得之;同于德者,德亦樂得之;同于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余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重為輕根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zī)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第二十七章善行無轍跡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jiàn)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第二十八章知雄守雌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xī)。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tè),復歸于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于樸。樸散則為器,圣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第二十九章圣人三去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夫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l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美世-萬通薪酬報告
- 浙江方圓檢測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企業報告(供應商版)
- 智能家居企業產品設計與市場推廣策略制定
- 山東省棗莊市四十一中2025屆物理八下期末質量跟蹤監視模擬試題含解析
- 買掃臉設備合同范例
- 交行采購合同范例
- 企業勞務派遣簡易合同范例
- 以物抵債合同范例
- 技能鑒定鐵路軌道類-中級接觸網工真題庫-2
- 個人車輛代賣合同范例
- 合伙人協議書模板
- 2025年中考第一次模擬考試卷:生物(成都卷)解析版
- 歲月不負母親時光留住溫情 課件高二下學期母親節(5月11日)主題班會
- Unit 5 Animals Lesson 3 教學設計-人教精通版三年級英語下冊
- 2025年河南空港數字城市開發建設有限公司第一批社會招聘20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4年四川公安廳招聘警務輔助人員筆試真題
- 網站聯盟廣告專題報告
- (正式版)SHT 3551-2024 石油化工儀表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
- 周三多-管理學:原理與方法(第七版),第三章
- 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施工方案:物流園完整版
- 施工場地移交單(共4頁)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