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講教師資格證考試_第1頁
第一講教師資格證考試_第2頁
第一講教師資格證考試_第3頁
第一講教師資格證考試_第4頁
第一講教師資格證考試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史包含的內容古代科學技術的輝煌成就及其弱點科學家、發明家的聰明才智、優秀品德及其局限性科學技術的內部結構與體系特征科學思想、科學方法以及科學技術政策的優劣成敗中外科學技術的接觸、交流與融合中外科學技術的比較科學技術與社會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之間的有機聯系……中國古代科技綜述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在世界科技發展史上有其重要歷史地位。它的發展從遠古時代原始積累,春秋戰國奠定基礎,兩漢、宋元兩次高潮,中經魏晉南北朝的充實提高和隨唐五代的持續發展,至明萬歷以后雖比諸同時期的西方已經大為落后,但仍有緩慢進展,也出現了一系列集大成的著作,傳統科學思想從高峰走向總結。中國古代科技成就綜述綜觀整個發展歷程,16世紀以前的中國科學技術一直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科技史專家一致認為,在16世紀以前,中國的工藝技術及生產力居世界之冠,不是同時代的歐洲可以望其項背的。我國古代的科技先驅辛勤耕耘、善于觀察、長于思索、勇于探究,注重整合、聯系實際的產物,閃耀著我們中華民族智慧的光輝,對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中國古代科技成就概述馬克思就曾經指出:“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總的說來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杠桿。”而今天眾多著名科學史家對中國傳統科學思想珍貴價值的重新肯定,必將使之在21世紀科學技術發展中顯示出東方智慧的新的轉移與新的實現。深信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必將在新世紀里對人類文明再次作出自己的應有貢獻。中國古代科技蒙昧初開的中華先民,他們對科技的精通,遠遠超出人們以往的認識;看百工匠戶極盡巧思,創造出種種神奇的建筑和機械。沈括、王禎著書立說,使世人得以一窺前人驚人的發現和發明;看張騫、鄭和拓路揚帆,將中國人所了解到的世界擴展到西域和海外;看四大發明,載譽四海,如何從中國出發改變世界;看陶瓷技術,從無到有,如何從粗陋的瓦甑演化為精致的藝術品。蒙昧初開的遠古時期從使用木棒和石塊、采集、漁獵到打磨時期、人工取火、修建房屋、種植、畜牧,人類藉由技術的演化實現了自身的演化。中國是這個演化過程中的重要一站。迄今發現的人類使用火的最早遺跡就存在于北京的周口店山區。蒙昧初開的遠古時期距今一萬年左右,人類進入了新石器時代。中國在這個時代的文化遺存目前已發現了六七千處之多。(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良渚文化、龍山文化)在這些遺址中,很多后來中國特有的技術益初露端倪。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耕種稻田、獨特的蛋殼陶,以及享譽世界的養蠶業和絲綢都出現在這些遺址中。遠古的陶器制作技術陶器是人類創造的第一種自然界中不存在的材料。制陶業稱得上人類最早的“化學工業”,也是冶金、制瓷、玻璃等工業的鼻祖。中國引以為傲的制瓷技術正是從制陶業中脫胎而出的。新石器時代,陶器已經普遍存在。距今8000—7000年,河南新鄭裴李崗文化,擁有中國迄今所知最早的陶窯。裴李崗文化時期的陶器為泥質或夾砂紅陶,紋飾有篦點紋、弧線紋或乳丁紋等。在制陶工藝發展過程中,人們還對陶器進行裝飾。裴李崗文化雙耳三足壺泥片貼塑法、捏塑法和泥條盤筑法是早期陶器制作的主要方法。右邊這件8000年前裴李崗文化陶壺就是用泥條盤筑法制成的。制作者先將粘土搓成或壓成泥條,然后在用作器皿底部的一塊泥餅上一層一層地用泥條壘成器壁。與早期的捏塑法相比,泥條盤筑法可以制成器形更大的作品。半坡人面魚紋盆陜西西安半坡遺址是仰韶文化的的代表性文化遺址,距今6000年左右。當時的先民在陶器制作時還利用天然顏料給陶器上色,在陶器上繪制出具有一定意義的圖案,體現出當時的人類出來單純的生存本能外,對精神世界已開始有所追求。湖州錢山漾夾灰砂陶鼎制作陶器的陶土最初不加淘洗,所含雜質較多。后來制陶工藝逐漸精致化,人們不但對陶土進行淘洗,還根據不同的用途選擇不同類型的陶土,并人工摻入雜質改變陶土的性能。比如制造炊器,為避免其受熱后爆裂,人們會特意摻入一定比例的砂粒。這種陶器稱為夾砂陶。右邊這件陶器出土于錢山漾遺址,屬良渚文化類型,距今4700多年。青海孫家寨舞蹈人紋彩陶盆輪制法的出現是制陶技術的一個重大進步。利用陶輪的轉動,可以更容易地對圓形陶器進行塑型。早期的陶輪由制陶者手工轉動,轉速較慢,稱為慢輪,主要用于對泥條盤筑成的陶坯進行修整。上邊這件陶盆制作于5000年前,是典型的慢輪陶制品,制作者不但用慢輪進行修坯,器身內外的水平狀裝飾線也是用轉輪繪制的。蛋殼黑陶高柄杯快輪是在慢輪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隨著陶輪的轉速加快,制作者可以直接在轉動中進行拉坯,生產效率更高,制成的陶器也更精致。右邊這件黑陶杯距今約4000年,是龍山文化的典型器物,其杯壁最薄處僅0.2-0.3毫米,但質地卻極為細膩堅硬,是典型的快輪制品。襄汾陶寺遺址出土彩繪陶盆在制陶工藝的發展中,人們還發明了對陶器進行裝飾的工藝。比如在陶坯干透前對其表面進行打磨,可使燒成后的器表發亮,稱為“磨光陶”;或在陶坯上施一層薄薄的泥漿后再燒制,稱為施“陶衣”。最常見的還是“彩陶”,即用天然顏料在陶坯上繪出花紋后再燒制。中國古代科技的源流中國的紡織技術歷史悠久,在全國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絕大部分發現有紡墜,證明當時的紡織技術已十分普遍。作為中國人獨特發明的養蠶和制造絲綢技術,也已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發展成熟。建筑,在新石器時代南方發展出了干欄式建筑,北方則形成地穴式、半地穴式和純粹的地面建筑三種不同的形式。新石器時代晚期,人們已經能夠建造大型的城防工程。湖州錢山漾出土的紡織品距今4700多年的湖州錢山漾遺址屬于新石器時代晚期。1958年,考古學家曾在該遺址發現大量苧麻和蠶絲制品,遺址中出土的殘絹片和絲、麻織品是我國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絲、麻織品。其中苧麻的細密程度幾乎已和現代細布相當。湖州錢山漾出土的絲帛殘片右圖的絲帛即為1958年出土于錢山漾遺址的絲帛殘片。殘片長2.4厘米,寬1厘米,呈黃褐色。經緯密度各為48根/厘米,絲的拈向為Z;絲帶寬5毫米,用16根粗細絲線交編而成;絲繩的投影寬度約為3毫米,是用3根絲束合股加拈而成,拈向為S,拈度為3.5拈/厘米。中國古代科技的源流根據《尚書》的記載,上古時代的帝堯(約活動于4300多年前)曾命令天文學家曦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即根據天文觀測編制歷法,并分派羲仲、和仲等天文學家分別前往東、南、西、北四方設立觀測點。這是中國上古天文學比較確切的記載,并已經得到考古證據的支持。中國古代科技源流傳統中國醫學的發明者是生活在5000年前的炎帝神農氏。相傳為找到合適的藥物,神農曾遍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曾經輝煌的中國古代科技美國學者坦普爾在《中國——發明創造的國度》中統計現代世界文明賴以建立的基本發明創造,有一半以上來源于中國。據1975年出版的《自然科學大事年表》記載,明代以前,世界上重要的創造發明和重大的科學成就大約300項,其中中國大約175項,占總數的57%以上,其他各國占42%左右。特別是造紙術、火藥、印刷術(神圣的藝術,文明之母)、指南針的發明曾經改變了世界。中國科技發展世界之最朝代人物表現春秋戰國孔子《春秋》 哈雷彗星最早記錄

《甘石星經》 世界上最早的星表西漢 最早發明紙東漢 張衡渾天儀 首架地動儀南齊 祖沖之圓周率數值精確到小數點后7位隋 李春趙州橋 現存世界最老石拱橋唐 《金剛經》現存世界最早有確切日期雕版印刷品(868

年) 一行 首次測出子午線長度 陸羽《茶經》 世界上首部茶葉專著明 《徐霞客游記》 對石灰熔巖地貌考察研究屬世界首創中國古代的農學成就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河姆渡稻種);我國現存最早、最完備的農書——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王禎《農書》:繼承了前人在農學研究上所取得的成果,總結了元朝以前農業生產實踐的豐富經驗,全面系統地解釋了廣義農業生產所包括的內容和范圍。徐光啟《農政全書》:農政全書》基本上囊括了古代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而其中又貫穿著一個基本思想,即徐光啟的治國治民的“農政”思想。中國古代主要醫學成就

戰國扁鵲創“四診法”——望、聞、問、切;西漢《黃帝內經》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醫書;東漢《神農本草經》我國第一部完整藥物學著作;東漢張仲景《傷寒論》奠定了中醫醫療學基礎,被尊為“醫圣”;東漢華佗發明“麻沸散”,用于麻醉,世界首創;西晉王叔和《脈經》我國現存最早的脈學專著。中國古代主要醫學成就唐代唐太宗首創世界上第一座醫校,比歐洲早200年;唐代《唐本草》世界上第一部國家編定頒布的藥典,比歐洲早800多年;唐代孫思邈《千金方》“東方醫學圣典”,“藥王";南宋宋慈《洗冤錄》我國第一種系統的法醫學著作;明代李時針《本草綱目》當時世界上內容最豐富、考訂最詳細的藥物學著作。中國古代的數學成就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采用了十進位制的國家,距今4000年左右的陜西、山東、上海的出土文物中除表示個位的數字外,已經有10、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