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概論課后答案_第1頁
農學概論課后答案_第2頁
農學概論課后答案_第3頁
農學概論課后答案_第4頁
農學概論課后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農學概論課后答案.

1農學(廣義):指研究農業生產理論和實踐的一門學科。(中義):僅指農業生產科學。(狹義):指研究農作物生產的一門學科。農學性質:以自然科學和社會經濟科學為基礎的一門應用科學,是服務于種植業的一門綜合學科;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一門應用生態學科。農學特點:系統的復雜性,技術的實用性,生產的連續性,生產的規律性,明顯的季節性,嚴格的地域性2作物生產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現:人類生活資料的重要來源,工業原料的重要來源,出口的重要物質,農業的基礎產業,農業現代化的組成部分5作物生產的未來發展目標和途徑:目標:可持續,兩高一優,低耗。途徑:建設高產農田,改革種植制度,普及優良品種,發展先進適用技術。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類與分布1研究作物的地理起源有什么意義?2水稻、小麥、玉米、甘薯、馬鈴薯、大豆、油菜、棉花等主要農作物的起源分別在什么地方?答:小麥起源于近東中心和中亞西亞中心以及非洲中心、水稻起源于印度斯坦中心和非洲中心、玉米、甘薯起源于中美洲—墨西哥中心、馬鈴薯起源于南美洲中心、大豆起源于中國—日本中心、;油菜起源于歐洲地中海地區、棉花起源于非洲中心和南美洲中心以及美洲—墨西哥中心。3按作物的生物學特性,怎樣對作物進行分類?1.按作物感溫特性分類分為喜溫和耐寒作物2.按作物對光周期反應特性分類分為長日照、短日照、中日照、和定日照作物3、按作物對二氧化碳同化途徑分類分為C3、C4、CAM作物。4按用途和植物系系統相結合,怎樣對作物進行分類?并簡述期其主要作物類型特點。答:1.糧食作物(1)禾谷類作物是以收獲谷粒為栽培目的的禾本科作物。禾谷類作物的子粒具有豐富的營養成分,而且蛋白質和淀粉的比例最適宜人類的需求,所以是重要的糧食作物。(2)豆類作物屬豆科中的蝶形花亞科,種類繁多豆類作物是人類生活中含營養價值的食品,是植物蛋白的主要來源。(3)薯芋累作物是指利用其地下塊莖和快根累的作物,植物學上的科、屬不一。2經濟作物(1)纖維作物包括纖維作物和麻類作物(2)油料作物是指以獲得油脂為主要目的的作物,其特征是種子或果實含油量較豐富。(3)糖類作物主要是指含蔗糖多的作物,用于制造食糖。(4)嗜好類作物主要有煙草、茶葉、咖啡、可可等,(5)其他作物主要有桑、橡膠、香料作物、編織原料作物等。3飼用及綠肥作物種類很多,包括禾谷類、豆科類、塊根塊莖類、飼用葉菜類等。4.藥用及調味品作物.藥用作物主要有三七、天麻。枸杞、靈芝百合等。調味品作物主要有蔥、姜、蒜、八角等5簡述作物分布與環境條件的關系。答:作物通過擴散,在不同的地理區域位置上種植后形成的不同的空間配置情況,稱為作物分布。作物分布和生長在不同的環境里,由于受到不同環境的影響,在其形態結構和生理生化特性上會發生改變,那些最猛適應的變異有機體被保留,由此形成新的類型和品種,產生生活型和生態型的變異。不同作物生活在相同的環境條件下,形成具有相似特征的結構和生物學特性,稱為生活型。同一作物不同品種不同長期在不同的環境或人工選擇條件下,形成不同的生態型。6簡述我國種植業區劃的依據及各大區的種植業特點。依據發展種植業得自然條件的社會經濟條件、作物結構、布局和種植制度種植業發展方向的關鍵措施等的相對一致性,并保持縣級行政區的完整性,將全國種植業劃分為10個一級區和31個二級區。。1東北大豆、春麥、玉米、甜菜區大部分地區一年一熟,南部地區可二年三熟或一年兩熟。2.北部高原小雜糧、甜菜區本區大部分地區一年一熟,糧食作物以旱糧為主3.黃淮海棉、麥、油、煙、果區作物一年二熟,種類繁多。4長江中下游稲、棉、油、桑、茶區該區耕地以水田為主5.南方丘陵雙季稻、茶、柑橘區耕地水田為主。。6.華南雙季稻、甘蔗、熱帶作物區作物種類繁多,糧食作物中雙季稻占90%以上。。7.川陜盆地稲、玉米、薯類、桑、柑橘區糧食作物中,水、旱糧并重,水稻占主要地位8。云貴高原稲、玉米、煙草區立體農業明顯,種植制度復雜多樣9.西北綠洲麥、棉、甜菜、葡萄區必須灌溉才能種植,糧食作物以小麥為主10.青藏高原青稞、小麥、油菜農作物一年一熟,作物多喜涼耐寒簡述我國主要優勢農產品的區域布局規劃。1.專用小麥重點發展優質強筋小麥和弱筋小麥,穩定發展筋小麥,重點建設黃淮海、長江下游和大興安嶺沿麓等3個專用小麥帶2.專用玉米以提高玉米的商品質量和專用性能為突破口,大大力發展飼用玉米和加工玉米,優化玉米品種結構3.高油大豆以提高單產和含油率為重點,4.棉花以提高棉花強度為中心,重點發展目前市場短缺的陸地長絨棉和中短棉生產,大幅度減少“三絲”含量,提高棉花質量5.“雙低”油菜以提高“雙低”油菜的含油率和單產水平。降低芥酸和硫苷含量為重點6.“雙高”甘蔗以引進、培育和推廣高產、高糖甘蔗良種為重點,大力提高甘蔗單產和含糖率第三章1.簡述作物的光溫反應特性及在農業中的應用?作物的光溫反應特性:作物生長發育過程中需要一定的溫度和光周期誘導,才能從營養生長轉為生殖生長的特性。應用(1)引種方面如長日照作物的北種南移生育期變長,短日照作物的北種南移生育期變短,所以引種時從光溫生態環境相近的地區進行引種易于成功。(2)栽培實踐方面的應用如大豆是短日植物如果播種延遲會加快生育進程為了高產適當密植。2.營養生長:綠色開花植物的根、莖、葉等營養器官的生長,叫做營養生長。生殖生長:當植物營養生長到一定時期以后,便開始分化形成花芽,以后開花、授粉、受精、結果(實),形成種子,植物的花、果實、種子等生殖器官的生長,叫做生殖生長。二者的關系:1)相互制約:植物營養生長過勝時,就會不結果,同樣生殖生長旺盛,那么營養生長受到抑制,營養就跟不上,造成后期落花落果,或者果實瘦小。2)相互依賴:沒有足夠的營養就無法進行生殖生長,營養器官為生殖生長提供養分。3.休眠:有些作物的種子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扔不能正常萌發的現象。休眠原因:1)種皮厚,透氣差2)胚未發育完全3)后熟作用未完成4)抑制物質的存在。解除措施:1)對于種皮厚透氣性差可采用機械摩擦,加溫或強酸等處理2)胚發育不完全或后熟作用引起的休眠采用層積法,變溫處理和激素處理等方法3)對于抑制物的存在采用沖洗,低溫等處理4.作物種子萌發的條件:(1)溫度:一定溫度范圍內隨溫度升高種子萌發速度加快,原產高緯度地區萌發溫度較低,原產低緯需溫度較高。(2)水分:種子吸水后膨脹軟化有利于氧氣進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加快呼吸和新陳代謝。(3)氧氣:需要充足的氧氣保證氧呼吸的正常進行,以提供所需的能量。種子萌發的過程:(1)吸水膨脹:蛋白質,淀粉,纖維素等親水物質吸水膨脹(2)萌動:胚乳和子葉中儲藏的養分在酶的作用下分解轉化淀粉-葡萄糖,脂肪-甘油/脂肪酸-糖,蛋白質-氨基酸,這些物質供胚生長,胚細胞不斷增多,體積增大,頂破種皮稱萌動(3)發芽:種子萌動后胚根和胚芽繼續生長,當胚根長度與種子長度相等,胚芽長度約為種子長度的1/2稱種子發芽5.根的功能:吸收(吸收水分/二氧化碳/無機鹽),輸導(通過維管組織),支持(根的固著作用),合成(合成氨基酸/激素/堿),分泌(有機酸)和儲藏莖的功能:支持和運輸,儲藏(球莖,莖短而肥大)和繁殖(如根狀莖)葉的功能:光合作用,蒸騰作用和一定的吸收作用,儲藏作用,少數的作物的葉還有繁殖功能。6.作物花的結構:花柄(著生花的小枝),花托(著生于花柄的頂端),花被(著生于花托邊緣或外圍,有保護和傳送花粉的作用),雄蕊(包括花藥和花絲)和雌蕊(柱頭,花柱和子房)花的分化發育過程:開花(雌雄蕊發育成熟花被打開)-授粉(雌雄蕊露出,花粉散放完成授粉過程)-受精(花粉管萌發,通過花柱進入子房,精細胞與卵細胞結合,另一精細胞與極核結合完成雙受精)7.生物產量:作物在整個生育期間生產和積累有機物的總量,即整個植株的干物質重量。經濟產量:單位面積上所獲得的有經濟價值的主產品數量,也就是生產上所說的產量。經濟系數:在一定的生物產量中,獲得經濟產量的多少,要看生物產量轉化為經濟產量的效率,這種轉化效率稱為經濟系數,即經濟產量與生物產量的比率8.產量構成因素間的相互關系:(1)相互制約,主要由光合產物和分配和競爭引起的,單位面積上密度增加后,各個體所占的營養面積和空間就相對減少,個體的生物產量就相對消弱表現為穗粒數等的減少,反之亦然。(2)相互補充,如小麥播種密度低時可通過發生分蘗以形成較多穗數來補償;穗數不足時可通過每穗粒數和粒重補償產量形成的生理基礎:a光和面積(指作物上所有的綠色面積)b光和強度(單位時間內單位葉面積吸收,同化二氧化碳的量數)c光和時間d光合產物的消耗(呼吸消耗,器官脫落,病蟲危害)9.源:指光合產物供給源或代謝源,是制造和提供養料的器官;庫:是光合產物儲藏庫或代謝庫,是指儲藏,利用或消耗有機物的器官。流:指光合產物的轉運和分配。三者之間的關系:庫源的大小及其活性對流的方向,速率,數量都有明顯影響,起著“拉力”和“推力”的作用,連接源和庫的維管系統發育是否良好影響同化物的運輸,進而影響產量。源是產量庫形成和充實的重要物質基礎,庫的大小與作物產量密切相關,不單純是儲藏和消耗養料的器官,同時對源的大小,特別是對源的光和性能具有明顯反饋作用,生產中適當增大庫源比增強源的活性和促進干物質的積累具有重要的作用,生產上力爭源大,庫足,流暢。10.生物品質:收獲目標產品達到某種用途要求的適合度。食用品質:指蒸煮,口感和食味等的特性。營養品質:指蛋白質含量,氨基酸組成,維生素含量和微量元素含量等。工藝品質:影響產品質量的原材料特性。加工品質:不明顯影響加工產品質量,但但又對加工過程有影響的原材料特性。11.生態環境對作物品質的影響:(1)光照光合作用是形成作物產量和品質的基礎,光照不足會嚴重影響作物的品質。(2)溫度如禾谷類灌漿結實期溫度過高或過低均會降低粒重,影響品質;氣候冷涼和溫差較大的地區有利于大豆油分的積累;煙草是喜溫作物,晝夜平均溫度較高等(3)水分作物品質的形成期大多處于作物大多處于作物生長旺盛期,因此需水量多耗水量大,如果此時遭遇水分脅迫會降低品質。(4)大氣污染如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高使小麥蛋白質賴氨酸脂肪含量增加,淀粉含量降低等。(5)土壤通常肥力高的土壤和有利于作物吸收礦物質營養的土壤能使作物形成優良品質的產品。12.在作物的生產中如何如采用適宜的栽培措施來改善品質?答:(1)種植密度和播種期,對于大多數作物適當稀植可以改善個體營養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作物品質;播種前不同植株生育和物質形成所遇到的溫光水等條件也不同,這些條件的變化會對作物的品質產生很大的影響。(2)施肥一般使用有機肥對作物品質較好,過量使用化肥使作物品質變差;肥料施用過少作物生長發育不良干物質積累少,產量低,品質差。(3)灌溉根據作物需水規律適當的進行補充性灌溉通常能改善植株代謝,促進光和產物的積累,因為能改善作物的品質。(4)生長調節劑,作物的生育過程中噴施生長調節劑一方面可以提高產量另一方面可以改善品質。(5)收獲適時收獲是獲得高產優質的重要保證如禾谷類大多數在蠟熟或黃熟期收獲產量最高品質最優。第四章作物生產與環境條件1.光照度對作物生長發育的影響:光照度通過影響作物器官的形成和發育以及光合作用的強度來影響作物生長發育。作物的細胞增大和分化,組織和器官分化,體積的增大和重量增加都與光照度有密切的關系,它影響花芽的分化形成和果實的發育。作物光合作用的能量來源于太陽光。日照長短與作物發育:自然界一晝夜間的光暗交替稱為光周期。作物從營養生長向生殖生長的轉變受到日照長度的影響,根據作物發育對光周期的反應不同,分為長日照,短日照,中日照和定日照作物。作物積累干物質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作物光合速率的高低和光合作用時間長短。光譜成分:光譜中的不同成分對作物生長發育和生理功能的影響并不是一樣的,作物主要利用400-700納米的可見光進行光合作用,其中紅光和橙光利用最多其次為藍光和紫光。2.光能資源的特點:我國太陽輻射資源十分豐富,西部高于東部,高原高于平原,干旱區高于濕潤區,青藏高原為最高值區,我國呈西多東少的趨勢。利用:光資源的特點以及光對作物生長發育的影響,對農業生產有重要的作用。例如,作物的光周期現象,對不同地區間的引種極為重要。作物的需光特性和光照在群體內的分布狀況,對考慮不同地區作物布局,兼套種的作物搭配,通過種植密度的調節而改善某些作物的品質等方面都有重要意義。另外,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的各種措施也必須考慮光能資源的特點。3.作物溫度三基點:各種作物對溫度的要求有最低點,最適點,最高點之分。極端溫度對作物生長發育的影響(作物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常會受到低于或高于生長發育下限或上限的溫度稱為極端溫度的影響)(1)地溫對作物的危害:冷害和凍害。凍害是指作物體內冷卻至冰點以下,引起組織結冰造成的傷害或死亡,細胞內結冰,冰晶使細胞原生質膜發生破裂和原生質的蛋白質變性而使細胞受到傷害。冷害指作物遇到0攝氏度以上低溫,生命活動受到影響而引起作物體損害或發生死亡的現象。作物體內水分代謝失調,擾亂正常的生理代謝,植物受害,酶促反應作用下水解作用增強,新陳代謝破壞,原生質變性,透性加大使作物受害。4.活動積溫是作物全生育期或某一生于階段內活動溫度的總和,有效積溫是作物全生育期或某一生育階段的有效溫度的總和。5.水對作物生長發育的重要性:水是生命起源的先決條件,沒有水就沒有生命(有收無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水是連接土壤-作物-大氣這一系統的介質,水在吸收輸導和蒸騰過程中把土壤,作物大氣聯系在一起。6.干旱對作物影響:缺水干旱常對作物造成旱害,長期持續無雨,又無灌溉和地下水補充,致使作物需水和土壤供水失去平衡,從而對作物生長發育造成的傷害。分為大氣和土壤干旱。澇害:指長期持續陰雨,或地表水泛濫,淹沒農田,或地勢低洼田間積水,水分過剩,土壤缺乏氧氣,根系呼吸減弱,久而久之引起作物窒息死亡的現象。水體污染:污染源有城市生活污水,工礦廢水,農藥化肥施用不當。水體富營養化毒害作物。7.水資源的合理利用:發展節水型農業和旱作農業;改善水質,擴大水源;興修水利工程,增加蓄水能力8.CO2的來源和分布;主要來自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即來自群體以上的空間,作物本身呼吸作用和排放,土壤表面枯枝落葉的分解,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已經死亡的根系和有機質的腐爛。二氧化碳在群體內的分布有較大的差異,近地面層得二氧化碳濃度一般比較高,在一天中,午夜和凌晨,越接近地面,濃度越高,白天群體中部和上部得濃度較小,下部較大。因此在光照較強的群體中上部由于額二氧化碳的限制而達不到較強的光和速率,而二氧化碳較高的下部群體又由于光照較弱而光合速率較弱,這是作物生產上十分重視田間通風透光的原因所在。9.大氣環境對作物影響:(1)溫室效應:CO2,CH4,N2O使地區間的氣候差異變大,氣溫上升,降水量分布發生變化,一些地區雨量明顯減少;CO2濃度增加,作物和野草的產量增加,出現栽培作物與野生植物間的競爭加劇,雜草防治更加困難;溫室效應導致氣溫和降雨量的變化,影響作物病蟲的發生,分布,發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