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理第八章非洲_第1頁
世界地理第八章非洲_第2頁
世界地理第八章非洲_第3頁
世界地理第八章非洲_第4頁
世界地理第八章非洲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八章非洲1第八章非洲教學重點:

⒈重點掌握非洲自然地理環境結構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原因。⒉了解非洲歷史發展和政治地圖演變進程。⒊學會正確分析非洲社會動蕩、經濟落后和居民貧困的主要原因。⒋知曉非洲優勢產業構成及其布局。⒌了解非洲南北兩大地域的概況。關鍵詞:

高原大陸Plateaucontinent裂谷帶Riftvalleyzone干旱大陸Droughtcontinent奴隸貿易Slavetrade貧困Poverty種植園

Plantation2內容結構:

第八章非洲非洲地理概論非洲地理分區地理位置和大陸輪廓自然地理環境結構非洲歷史發展和政治地圖的演變非洲居民貧困的大洲及其形成原因產業發展與布局交通運輸與對外貿易北部非洲撒哈拉以南的非洲3第一節非洲地理概論

一、地理位置和大陸輪廓

二、自然地理環境結構

三、非洲歷史發展和政治地圖的演變

四、非洲居民

五、貧困的大洲及其形成原因

六、產業發展與布局

七、交通運輸與對外貿易

第八章非洲4一、地理位置和大陸輪廓

非洲全稱阿非利加洲,位于亞歐大陸的西南面,東瀕印度洋,西臨大西洋,北隔地中海和直布羅陀海峽與歐洲相望,東北以紅海和蘇伊土運河與亞洲分界。大陸南北全長8100km,東西全長7500km。赤道大體上橫貫大陸中部。非洲的范圍,除大陸部分外,還包括印度洋中的部分島嶼和群島,是世界上的第二大洲。

非洲大陸的輪廓北寬南窄,海岸線平直,半島和海灣很少,整個大陸呈現完整的塊狀,使其缺少天然良港。第八章非洲返回到第一節5二、自然地理環境結構

(一)古老的高原大陸

(二)干燥的熱帶大陸(三)氣候和地形影響下的河網分布

(四)對稱分布的植被土壤和動物界

(五)豐富的自然資源第八章非洲返回到第一節6(一)古老的高原大陸

第八章非洲1.古老的大陸

按照大陸漂移說,非洲大陸是岡瓦納古陸的核心部分。大體在中生代初,岡瓦納古陸開始分裂,中上新世現代非洲大陸輪廓基本形成。

大陸主體以極古老的前寒武紀結晶巖為基礎,在太古代經過頻繁的構造運動和強烈的變質作用,在古生代以前全部夷平,形成一個堅硬穩定的整體。自古生代以來,它的地質發展有較大的區域差異。進入第四紀,構造運動和火山活動都在減弱,局部地區仍在持續進行。7第八章非洲2.高原大陸

非洲大陸經過多次地殼運動的抬升,現今平均高度達750m。臺地和高原所占比例遠大于世界其他各洲,有“高原大陸”之稱。整個大陸地勢較為平坦,由東南向西北傾斜。大致以剛果河口至埃塞俄比亞高原的北部邊緣一線為界,分成兩大部分:(1)低非洲非洲西北半部,多為平均海拔500m以下的低高原和臺地。(2)高非洲非洲東南半部,多為平均海拔1000m以上的高原,較高大的山脈多矗立在高原的沿海地帶。

非洲東部有世界大陸上最大的裂谷帶,全長約等于赤道的1/6,被稱為“地球表面最大的傷疤”。沿裂谷帶形成了一系列的谷底和湖泊。

非洲大部分地區的氣候、水文、植被和土壤的分布,均與高原地形密切相關。非洲與地球上同緯度其他地區相比在自然帶結構上存在顯著差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高原大陸這一特點決定的。8返回到標題二高非洲地形以高原為主返回到標題二9(二)干燥的熱帶大陸

第八章非洲氣候類型大致以赤道為對稱軸呈帶狀南北對稱分布赤道附近為全年多雨的赤道多雨氣候,南北兩側依次為夏雨冬干的熱帶干濕季氣候,全年少雨的熱帶干旱氣候和夏季干旱炎熱、冬季溫暖濕潤的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

形成這樣的氣候分布特征主要原因有:非洲大陸地勢起伏和緩,缺少龐大的高原和山脈,赤道中貫,以及大陸最南點和最北點到赤道的距離大致相等等自然條件。“熱帶大陸”非洲大陸赤道中貫,大部分地區處于南、北回歸線之間,屬于熱帶。一半以上的地區終年炎熱,只有南北兩端以及局部山地的年平均氣溫低于20℃。降水量地區分布的極端不平衡赤道附近及一些山地迎風坡降雨量較多,是世界上著名的多雨區。但全洲大部分地區降水量較少,最干旱的地區則形成了沙漠。是世界上干旱區面積最大的一個洲,有“干旱大陸”之稱。返回到標題二10(三)氣候和地形影響下的河網分布第八章非洲對稱的水系、水文網結構這種分布特征與各地區的氣候條件密切相關。南、北緯10°之間降雨量豐富,河網密度最大。在其南、北兩側的熱帶干濕季氣候類型區內,降雨量較赤道兩側地區少,但河網仍然比較稠密。再向南、北,到了熱帶干旱氣候類型區內,由于氣候干旱,降水少,河網非常稀疏。再向南、北,在地中海氣候區內雨水又漸增加,出現了一些河流或時令河。外流河面積廣大非洲外流區域約占全洲面積的69%,順應向西北傾斜的地勢特點,大西洋流域面積廣大,印度洋流域面積較小。內流和無流區主要分布在干旱沙漠區,河網稀疏,多為間歇河。雨水較多的高原河流的輻散中心,內陸盆地是河流的輻聚中心河流的水系及類型非洲河流主要分屬于尼羅河、剛果(扎伊爾)河、尼日爾河、贊比西河四大水系。而眾多的湖泊絕大多數集中在東非大裂谷及其兩側,多屬斷層湖,呈串珠狀排列于裂谷線上(如坦噶尼喀湖),少部分屬于凹陷湖(如維多利亞湖)。其中,干旱區的凹陷湖由于降水少且有明顯的季節性,面積、水深在一年內均有較大變動(如乍得湖),且多形成咸水湖。11第八章非洲非洲水系圖非洲水系流域圖返回到標題二12(四)對稱分布的植被土壤和動物界第八章非洲非洲的植被和土壤類型是在氣候條件下形成的,它們的分布同氣候類型的分布大體一致,即以赤道為中軸、南北對稱分布。赤道附近為熱帶雨林,其南北兩側依次排列著熱帶稀樹草原、熱帶草原、熱帶荒漠和亞熱帶常綠硬葉林等。根據其分布特征,非洲主要有以下4種景觀類型。

1.熱帶雨林——磚紅壤類型區。分布范圍與赤道多雨氣候和熱帶海洋性氣候區相一致,包括剛果盆地、幾內亞灣沿岸和馬達加斯加島東部地區,總面積約60×104

㎞2。是僅次于南美亞馬孫平原的熱帶雨林分布區。2.熱帶草原——紅壤、紅褐土類型區。分布范圍與熱帶干濕季氣候區基本一致,從北、南、東三面呈馬蹄形包圍著熱帶雨林。非洲熱帶草原分布面積廣大,約占全洲總面積的40%,是世界上最大的熱帶草原分布區。3.熱帶荒漠——荒漠土類型區。分布于南、北兩個副熱帶高壓長年控制下的北非撒哈拉地區和南非的卡拉哈迪以及納米布地區。4.亞熱帶森林——褐色土類型區。分布在北非地中海沿岸和南非西南端。13第八章非洲非洲主要植被類型圖14返回到標題二歐洲主要動物的分布15

非洲的優勢資源主要有以下幾種:⒈土地和熱量資源⒉森林和草原資源⒊水利資源⒋礦產資源(五)豐富的自然資源非洲礦產資源分布圖第八章非洲返回到標題二16三、非洲歷史發展和政治地圖的演變(一)古代非洲

(二)罪惡的奴隸貿易及列強對非洲的野蠻瓜分(三)民族解放運動與政治地圖現狀第八章非洲返回到第一節17(一)古代非洲

非洲是人類最早的起源地和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中世紀及其之前,非洲人民不斷推動著生產力的增長和歷史的前進,但是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打斷了這一進程,使非洲陷于貧困狀態。非洲的“落后”,是殖民統治的惡果。第八章非洲18(二)罪惡的奴隸貿易及列強對非洲的野蠻瓜分

到一戰前,整個非洲大陸只有利比里亞和埃塞俄比亞還保持名義上的獨立,其余的國家和地區全部淪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第八章非洲19第八章非洲(三)民族解放運動與政治地圖現狀

二戰后,非洲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運動蓬勃興起。從1950年代開始,非洲國家相繼取得獨立。1990年納米比亞共和國的成立和1994年新南非的誕生,宣告了非洲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政治解放的歷史任務的勝利完成,古老的非洲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歷史時期。

返回到標題三20四、非洲居民(一)人口增長快,低齡化現象突出,地理分布極不平衡(二)復雜的種族構成第八章非洲返回到第一節21(一)人口增長快,低齡化現象突出,地理分布極不平衡

⒈人口增長快非洲人口約7.97億(2000年),占世界人口總數的13.16%,在各大洲中居第二位。非洲人口數量的變化經歷了曲折的過程:

16世紀初,非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總數的10.1%,西方殖民主義者的大肆掠奪和奴隸貿易使得非洲出現人口長期停滯,甚至大量減少的現象。二戰后,非洲國家紛紛獨立,民族經濟得到發展,居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醫療衛生條件不斷改善,使得非洲人口出現了持續高速增長的現象,成為同期世界各大洲中人口增長速度較快的一個洲。非洲人口再生產具有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并存的顯著特點。人口增長過快,給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帶來沉重壓力,成為導致糧食短缺和生態危機的重要原因之—。第八章非洲2223⒉人口低齡化現象嚴重

2000年全洲人口中,15歲以下的占38%左右,64歲以上的僅占3%。低齡化人口的大量存在是經濟增長的潛在威脅,它不僅是人口進一步膨脹的潛在因素,也對各國的教育提出了嚴峻挑戰,同時也將加劇非洲的失業危機。非洲一直是世界上失業率最高的地區之一,隨著時間的推移,低齡化人口將一批又一批涌入勞動力市場,嚴峻的就業形勢會更加惡化。

⒊人口地理分布極不平衡(1)平均人口密度低,但由于歷史因素和自然條件的制約,各地人口分布狀況卻極不平衡。現在,非洲人口較稠密的地區有以下幾個:①濱海地區;②內陸高地;③鐵路沿線地區;④干燥地區的沿河及綠地帶;⑤島嶼。(2)農業人口比重較高、城鄉發展不平衡。第八章非洲返回到標題四24(二)復雜的種族構成種族占非洲總人口的百分比/%分布所屬語系黑種人55撒哈拉沙漠和埃塞俄比亞高原以南的廣大地區尼日爾(或剛果)-科爾多凡語系白種人26大部分在北非歐洲白種人的移民及其后裔不足2南部非洲黑種人和白種人之間的混合類型19埃塞俄比亞高原以及撒哈拉沙漠的南緣閃-含語系和尼羅-撒哈拉語系黃種人和黑種人的混合型2馬達加斯加島南島語系(2)當代居民種族構成⒈種族構成復雜(1)古代居民主要是分布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黑種人(尼格羅人)以及紅海地區屬于白種人(歐羅巴人)的含米特人。隨著外族的不斷遷入,形成了一批新的人種——混血種人。(3)非洲的民族多達300余個,其中人口超過百萬的大約有90個。第八章非洲25第八章非洲2627⒉宗教信仰多樣非洲的居民以信仰各種原始宗教為主,供奉祖先、崇拜自然神。此外,分別約有1/4的人口信奉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前者廣泛分布于北非、西非和東非的部分地區,后者則居住在非洲中南部、幾內亞灣沿岸和埃塞俄比亞等地。第八章非洲返回到標題四28五、貧困的大洲及其形成原因(一)貧困的大洲

遼闊的土地,豐富的自然資源為非洲生產的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但是長期的殖民統治,使它成為經濟水平最落后的大洲。盡管獨立以來許多非洲國家在發展經濟上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長期的落后與傳統生產關系的束縛及現存的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的影響,仍使非洲經濟保留著過去的一些特征。

1.生產力水平低下,經濟發展速度緩慢

2.工業基礎薄弱,經濟結構畸形

3.生產力布局不平衡⑴洲內經濟發展水平不均衡。⑵各國內部生產力分布不平衡。

第八章非洲返回到第一節29

1.殖民主義掠奪是造成非洲國家貧困的最重要的歷史因素。

2.生產資料占有和收入分配的不合理是形成貧困的結構性因素。

3.政治和社會的不安定是造成非洲貧困的又一大因素。

4.非洲的人口增長過快給國民經濟帶來沉重壓力。

5.現存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加劇了非洲的貧困。

6.艾滋病病毒的肆虐使非洲大陸愈加貧困。(二)貧困的原因第八章非洲30六、產業發展與布局

由于長期殖民統治、生產方式的傳統桎梏以及現存的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等的制約,非洲形成了以農、礦初級產品生產和輸出為主的畸形產業結構。(一)農、牧業(二)采礦業(三)制造業、電力工業第八章非洲返回到第一節31(一)農、牧業

農業是大多數非洲國家的經濟支柱。第一產業約提供了非洲生產總值的1/5,全洲55.6%的人口以此為業。除利比亞、南非等十幾個國家之外,其余國家均以第一產業為最主要的產業部門。

⒈糧食作物非洲的糧食作物種類繁多,但由于多年的殖民統治,多數國家糧食不能自給,糧食短缺,使非洲成為全球公認的“饑餓的大洲”。

⒉經濟作物非洲的經濟作物,特別是熱帶經濟作物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生產和出口經濟作物是很多非洲國家外匯收入的重要來源。但由于國際市場上初級產品價格不斷下跌,非洲經濟作物出口總值的下降趨勢明顯。同時,非洲部分經濟作物在世界中的重要地位也在不斷受到威脅,如劍麻、可可等。第八章非洲32⒊畜牧業

非洲的畜牧業發展較快,除熱帶雨林外,畜牧業在非洲其他地區均為重要的經濟部門之一。但非洲畜牧業迄今為止仍以游牧和半游牧為主,畜產品商品率低,經營粗放落后。按照自然條件和農業生產特點,可以把非洲劃分為以下7個主要農業地域類型區:

(1)東北非區。

(2)西北非區。

(3)薩赫勒和蘇丹草原區。

(4)幾內亞灣沿岸和剛果河流域熱帶雨林區。

(5)東非埃塞俄比亞高原區。

(6)東南沿海區。

(7)南非高原區。第八章非洲返回到標題六33(二)采礦業

非洲的礦產資源十分豐富。采礦業在非洲經濟中的重要性,大大超過了其他各大洲,全洲有近1/3國家的出口貿易以礦產品為主。非洲礦產分布很廣,種類很多,但仍相對集中,可分為六大區:(1)撒哈拉區非洲最大的石油蘊藏區,石油和天然氣儲量占全洲的60%以上。本區位于撒哈拉地臺的北緣,擁有一系列巨大的石油沉積盆地。(2)阿特拉斯區為世界上最大的磷酸鹽蘊藏區,總儲量約占世界一半。(3)西非區從毛里塔尼業到尼日利亞中部,其鐵、鋁產量在全非占重要地位。(4)幾內亞灣沿岸區從科特迪瓦南部呈新月形延伸至安哥拉西北部,為非洲另一個重要石油蘊藏區,其他礦產突出的還有錳、鋁土、鈾等。(5)剛果盆地外環區呈半環形從基伍湖地區向西南伸入安哥拉東北部,銅、鈷產量居世界前列,東段錫、金、鉭、鈮、鎢蘊藏頗豐,西段是世界重要的金剛石礦區。(6)南部非洲區包括贊比西河以南廣大地區,是世界上少見的礦藏富集區。第八章非洲34石油生產分布圖返回到標題六35(三)制造業、電力工業

非洲工業基礎薄弱,全洲制造業總產值少,人均值遠低于拉美,且多屬于農、礦原料的初加工性質。輕工業占總產值的60%,其中食品、紡織兩大部門又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重化工業,尤其是機械工業在多數國家均十分薄弱。第八章非洲有色金屬冶煉和煉油兩個重工業部門已稍具規模。發電量增長較快,但人均發電量僅略多于世界平均數的1/5,且半數以上集中于南非。水力資源很豐富,目前雖開發不多,但水電比重在總發電量中仍占到1/7以上。返回到標題六36

七、交通運輸與對外貿易

非洲的交通運輸業具有典型的殖民性和落后性,迄今仍未形成完整的交通運輸網絡。(一)鐵路和公路運輸

(二)海運業和管道運輸(三)外貿第八章非洲返回到第一節37(一)鐵路和公路運輸

鐵路是非洲主要運輸方式之一,線路總長占世界的6%。但存在著布局分散,軌距雜亂,標準低劣,有線無網等問題。因此營運水平很低。客、貨運量分布嚴重不平衡,鐵路運輸同輸出礦產品的密切關系。

第八章非洲公路交通運輸業發展較快,已成為非洲國家的最主要運輸方式,為對外貿易的開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從全洲看,公路密度較大的是南部非洲的東南部、幾內亞灣沿岸、西北非和東非的維多利亞湖周圍地區。撒哈拉沙漠、中非內陸地區、剛果河盆地的熱帶雨林區和南部非洲的沙漠區公路密度較低。38(二)海運業和管道運輸

非洲的海運業在世界上的地位較為重要,目前貨運裝船量占世界的1/8。由于海運主要服務于石油、鐵礦石等初級產品的輸出,因而國際運輸大大超過國內運輸,裝船數大大超過卸船數,主要海運國即是主要礦產輸出國,而且由于非洲商船隊規模小,海運量的絕大部分由外國船運送,這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

非洲的主要港口和航線分布如下:

(1)北部沿海地區。

(2)幾內亞灣沿岸區。

(3)南部和東南部沿海地區。第八章非洲39(三)外貿

由于非洲各國資源條件和經濟結構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從整體上看,非洲國家對外貿易呈現出以下幾個主要特點:

1.進出口貿易集中在少數幾個國家和地區。

2.進出口商品構成受單一經濟結構制約,非洲對外貿易以農、礦初級產品出口和以工業制品進口為主。

3.轉口貿易活躍。

4.西方大國在非洲對外貿易中占據重要地位。第八章非洲返回到標題七前進到第二節40第二節地理分區

人們在習慣上,一般把非洲分為北非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后者又可分為東非、西非、中非、南非四個地區。地區國土面積/104km2

人口(2000年)/104人人口密度/人·km2

人口年均增長率(1991—2000)/‰國內生產總值/108美元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美元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2001)/%非洲3031.279741262.1253579295.0北部非洲826.016904351.70216313324.9西部非洲685.223669482.678563854.1中部非洲536.58210132.402838448.4東部非洲362.117921922.2637010734.0南部非洲621.413037991.83168510093.6非洲各地區基本情況一覽表

第八章非洲41一、北部非洲

⒈自然地理狀況北部非洲大部分位于撒哈拉沙漠北側,瀕臨地中海。在地理范圍上包括埃及、蘇丹、利比亞、突尼斯,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等6個國家。按自然條件主要可分成兩部分:⑴阿特拉斯山區,地處西北部,由阿特拉斯山系及其狹長的濱海平原組成,屬地中海式氣候,降水不豐,河流多為間歇河,呈草原景觀,居民多以游牧或半游牧為生。⑵撒哈拉沙漠,占據絕大部分地區,氣候極端干旱,絕大部分地區年降水量少于50mm,沙漠戈壁廣布,這里熱量資源極為充足,日照時間長。僅在狹長的尼羅河谷地和散布在各地的大小數百個綠洲中,依賴河水和地下水進行灌溉,形成了條帶狀或斑點狀的人口稠密區。⒉經濟文化特征北部非洲的經濟、文化、宗教和風俗習慣深受亞歐影響,通常把本區同西亞合稱為西亞和北非,也有“廣義中東”之稱。阿拉伯文化和伊斯蘭教是本區社會生活中的基本特色。自然景觀、文化、經濟等方面與地中海北岸也有許多相似之處,而同非洲其他地區存有許多明顯差異。

第八章非洲42

⒊地域經濟特點北部非洲面積、人口,以及國民生產總值均遙居非洲之首,人均占有量高于全洲平均數的一半。除蘇丹外的北非各國,均屬中等收入國家。⑴農業是國民經濟中的薄弱環節,平均墾殖指數在非洲各區域中是最低的,但灌溉農業發達,且耕作制度和技術水平比較先進,產量較高,在洲內占有優勢地位,以盛產棉花、小麥及地中海果品等出名。不少農產品占有世界重要地位。本區雖然生產集約化水平較高,但隨著人均耕地的不斷減少和消費水平的日益提高,糧食和其他食品供應普遍嚴重不足,是世界上糧食自給率最低的地區之一。近幾十年以來,埃及、利比亞、阿爾及利亞等國為改造撒哈拉沙漠,興建了許多宏偉的水利和造林工程。⑵礦產豐富,以石油和天然氣為主。采礦業比較發達,是北非各國的支柱產業。制造業規模、產值僅次于南部非洲。⑶地處歐、亞、非的交通要道,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且國際社會和世界金融機構每年都要向他們提供各種援助,可以緩解其部分財政和進口支付困難。北非是個有潛力的巨大市場。第八章非洲返回到第二節43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本區位于撒哈拉沙漠以南,總面積約2180×104km2,共包括50個國家和地區。總人口6.28億(2000年),其中黑人占絕大部分,因此常有“黑非洲”之稱。這一人種特點,決定了本區基本的人文地理面貌,并形成了同北部非洲之間的鮮明差異。

(一)西部非洲

(二)中部非洲

(三)東部非洲

(四)南部非洲

第八章非洲返回到第二節44(一)西部非洲

⒈自然地理狀況南起幾內亞灣沿岸,向北深入撒哈拉大沙漠,從西到東,由大西洋島嶼開始,一直延伸到乍得盆地的中心部分,包括17個國家和地區。是非洲人口最多的一個地理區域。居民以黑人占絕對優勢。大部分地區海拔不高,僅南部有一些海拔較高的山地、高原。自然帶的地帶性分布明顯。是非洲礦產資源比較豐富的地區。

⒉地域經濟特點總的說來,自然條件對經濟發展較為有利,平均墾殖指數顯著超過非洲其他各區。但其經濟在全洲處于中下水平,人均生產總值低于北部、南部和中部非洲。區內各國均以農業或采礦業等初級產業為主,制造業的比重是非洲也是世界上最低的。在區內各國之間,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高低差距小。從南部沿海到北部沙漠,人口密度和生產力水平漸次降低,體現出區內基本的地域差異。第八章非洲返回到標題二45(二)中部非洲

⒈自然地理狀況東西延伸4000多千米,包括8個國家。地形多樣,起伏較大。赤道中貫,自然帶向南北兩側有規律的變化,有熱帶雨林、熱帶草原和熱帶荒漠三大地帶,其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