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缺陷病與性傳播疾病的實驗診斷_第1頁
免疫缺陷病與性傳播疾病的實驗診斷_第2頁
免疫缺陷病與性傳播疾病的實驗診斷_第3頁
免疫缺陷病與性傳播疾病的實驗診斷_第4頁
免疫缺陷病與性傳播疾病的實驗診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免疫缺陷病與性傳播疾病的實驗診斷小結HIV、TP概念、定義(了解)HIV、TP病毒學、流行病學(理解)HIV、TP的臨床檢驗(掌握)HIV、TP實驗結果的解釋與應用(掌握)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cydiseases,IDD)定義與分類是指由于免疫系統發育不全或遭受損害所致的免疫功能缺陷引起的疾病。臨床表現為反復感染或嚴重感染。原發性(先天性)免疫缺陷病(premaryimmunodeficiencydisease,PID)繼發性(獲得性)免疫缺陷病(secondaryimmunodeficiencydisease,SID)常見的原發性免疫缺陷性疾病原發性抗體缺陷病X-連鎖無丙種球蛋白血癥選擇性IgA缺乏癥原發性T細胞缺陷病先天性胸腺發育障礙T細胞特異性免疫缺陷癥慢性皮膚黏膜念珠菌病原發性吞噬細胞功能缺陷病慢性肉芽腫病白細胞黏附缺陷原發性聯合免疫缺陷病原發性補體缺陷病免疫缺陷性疾病常用檢測方法體液免疫檢測抗體測定:IgG、IgA、IgM、IgD、IgE補體測定:CH50、C3、C4等細胞免疫檢測細胞表型分析:T細胞分化抗原檢測、B細胞膜表面免疫球蛋白檢測、B細胞分化抗原檢測細胞功能測定:T細胞花環形成試驗、T細胞轉化試驗、混合淋巴細胞試驗、自然殺傷細胞活性檢測等細胞因子測定:IL-2、IL-6、IL-8、IL-10、TNF等相關基因檢測性傳播疾病定義性傳播疾病簡稱性病,指主要通過性接觸、類似性行為及間接接觸傳播的一組傳染病。包括艾滋病、梅毒、淋病、軟下疳、性病淋巴肉芽腫、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銳濕疣、生殖器念珠菌病、細菌性陰道病、滴蟲病和乙型肝炎等20余種疾病。艾滋病(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AcquiredImmuneDeficiencySyndrome,AIDS)病原學HIV在外界環境中的生存能力:干燥環境中,HIV活性在幾小時降低90-99%在室溫(18-30℃)液體環境下,HIV可存活15天以上對一般消毒劑如酒精、次氯酸鈉、戊二醛等敏感WHO推薦的滅活HIV方法:100℃20分鐘艾滋病的致病機制:HIV感染→CD4+T→免疫功能缺陷艾滋病的傳播傳染源:AIDS病人、無癥狀HIV感染者兩個必要條件:皮膚有缺口或粘膜暴露、有足夠量的病毒進入體液臨床特點早期:持續性的體重減輕、間歇熱、慢性腹瀉、全身淋巴結腫大晚期:機會性感染:多見卡氏肺囊蟲和白色念珠菌感染惡性腫瘤:Kaposi肉瘤和惡性淋巴瘤神經系統損害:AIDS癡呆癥艾滋病的臨床檢驗HIV抗體檢測初篩實驗:①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②硒(金)標法③明膠顆粒凝集法PA④電化學發光法ECLIAHIV初篩試驗結果的解釋:陽性:確認實驗陽性,即為HIV感染者或AIDS。嬰兒HIV陽性,需18個月后檢測陽性經確認陽性者才能診斷(嬰兒被動獲得IgG,8-14個月消失,18個月后產生自已的抗體)陰性:確實陰性窗口期高危行為后3個月內為陰性,則可排除HIV感染確證實驗:①蛋白印跡法WB:(WesternBlot):陽性:二條env帶或一條env帶加一條P24帶;陰性:無任何條帶不確定:有一個或幾個條帶,但不滿足陽性標準②條帶免疫印跡法SIA或LIA③放射免疫沉淀試驗RIPA④間接免疫熒光試驗IFAHIV病原學檢測病原學檢測方法核酸檢測(cDNA測定-PCR、RNA測定-病毒載量)應用于早期診斷圍產期HIV感染的輔助診斷:宮內感染(檢測定義):新生兒出生48小時內檢測到病毒核酸,或病毒培養陽性,則提示孕期(宮內)感染。對18個月嬰兒HIV抗體WB試驗的不確定(或可疑)結果進一步做輔助診斷;在HIV抗體未產生之前(窗口期)輔助診斷急性原發感染;HIV亞型分析;確定人群中HIV的變異;監測臨床抗病毒藥物治療效果;檢測病毒的耐藥性突變。病毒培養分離P24抗原檢測:①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②放射免疫試驗RIA③間接免疫熒光試驗IFA適用于:HIV-1抗體不確定或窗口期的輔助診斷HIV-1抗體陽性母親所生嬰兒早期的輔助診斷。第四代HIV抗原/抗體ELISA試劑檢測呈陽性反應,但HIV-1抗體確認試驗呈陰性者的輔助診斷。監測病程進展和抗病毒治療效果。CD4+T淋巴細胞檢測①CD4+T淋巴細胞數目②CD8+T淋巴細胞數目③CD4+T/CD8+T的比例梅毒梅毒:一種性傳播疾病Syphilis-梅毒;Treponemiapallidum,TP-蒼白螺旋體梅毒是由蒼白密螺旋體引起的一種慢性、系統性性傳播疾病。人體受感染后,螺旋體很快播散到全身,可引起神經、心血管等多系統損害,甚至威脅生命。梅毒可通過胎盤傳染胎兒,導致自發性流產、死產或先天梅毒等。感染梅毒可促進艾滋病的傳播,危害很大。梅毒的病毒學特征菌體細長的螺旋狀微生物;運動緩慢而有規律;橫斷分裂繁殖TP在外界環境中的生存能力TP是厭氧菌在干燥環境或陽光照射下會迅速死亡,而在潮濕環境中可生存較長時間。煮沸、肥皂水和一般的消毒劑(如酒精、次氯酸鈉等)很容易將它殺死。TP在缺氧的環境下能生存數天,在潮濕的環境里也能存活數小時,在-78℃以下可保持活性甚久。梅毒的傳播梅毒螺旋體的唯一宿主:人類傳染源:梅毒患者傳播途徑性接觸:主要途徑,占95%母嬰傳播:胎盤傳播:先天性梅毒產道傳播:后天性梅毒血液傳播:輸血或血液制品其他傳播:接觸梅毒患者污染的衣被、毛巾、食具或污染的醫療器械。梅毒的免疫性人類對梅毒無先天免疫性,尚無疫苗接種進行人工免疫,僅能在受感染后產生感染性免疫。已完全治愈的梅毒患者仍可以再感染。特異性抗體IgM型抗體感染2周后即可測出,早期梅毒抗梅治療3~9個月后或晚期梅毒治療2年后,大部分病人IgM可轉陰性,再感染時又出現陽性,故IgM型抗體的存在也是活動性(現癥)梅毒的表現。IgG型抗體感染梅毒4周左右產生,即使經足量抗梅治療,梅毒螺旋體抗原消失后很長時間,IgG抗體仍可通過記憶細胞的作用繼續產生,甚至終生在血清中可測出。胎兒在宮內感染梅毒螺旋體后,胚胎晚期(6~9個月)已能合成IgM型抗體,出生后第3個月開始形成IgG型抗體;IgM抗體不能通過胎盤,而IgG抗體能通過胎盤,如患兒血清中檢測出19S-IgM抗梅毒螺旋體抗體是診斷先天梅毒的有力證據。新生兒攜帶的母體抗體可在生后6~12個月被分解代謝以致檢測不到。因此,可以通過連續隨訪觀察6個月判斷嬰兒是否感染梅毒。非特異性抗體---反應素是梅毒螺旋體破壞人體組織過程中釋放出的一種具有抗原性的心磷脂,刺激機體所產生的抗體—反應素,該反應素與從牛心中提取的心磷脂在體外可發生抗原抗體反應。一般在感染后5~7周(或下疳出現后2~3周)產生。經正規治療后可逐漸消失。梅毒的診斷病史體檢:是否有符合梅毒的各種臨床表現和體征實驗室檢查:①病原學檢查:直接查梅毒螺旋體(暗視野顯微鏡)②血清學檢驗(常用)非特異性梅毒螺旋體血清學試驗性病研究實驗室玻片試驗(VDRL):由于試劑需現配現用,故而國內實驗室很少采用。但VDRL是唯一可用于神經性梅毒診斷的血清學方法快速血漿反應素環狀卡片試驗(RPR):在特制的紙片上進行,加入一定量特制的炭粉,可使抗原抗體出現凝集,用肉眼可觀察結果甲苯胺紅試驗(TRUST):在試劑中加入甲苯胺紅代替炭粉顆粒,使結果更易于觀察不加熱血清反應素試驗(USR)特異性梅毒螺旋體血清學試驗酶聯免疫法TP-ELISA明膠凝集法TPPA原理:用超聲裂解的梅毒螺旋體為抗原,致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