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廣電閱聽人研究 】_第1頁
課程名稱 【廣電閱聽人研究 】_第2頁
課程名稱 【廣電閱聽人研究 】_第3頁
課程名稱 【廣電閱聽人研究 】_第4頁
課程名稱 【廣電閱聽人研究 】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課程名稱:【廣電閱聽人研究】

授課老師:黃葳威教授(大智4403室)開課系級:廣播電視學系碩士班上課時間:週二上午9:10am至12:00pm導生時間:週一10:10am-12:00pm;四10:30am~11:30pm:另約時間(29387220)學分數(shù): 選修三學分

課程目標: 本課程目標在從關懷「人」為出發(fā)點,引導同學認識廣播電視閱聽人的定位與節(jié)目類型的關係,同時介紹相關閱聽人分析流派、節(jié)目測試方式等;並引發(fā)同學思考及關心臺灣地區(qū)的多頻道廣電生態(tài)現(xiàn)況,提出討論和前瞻方向。課程要求與成績評量: 一、課程要求:課前預習;課堂參與,點名三次不到一律扣考;準時完成並繳交指定作業(yè),遲交拒收且以零分計算。 二、成績評量:學期總成績包括課堂參與(30%)、報告(40%)、平時作業(yè)(30%);課堂參與係指預習每週閱讀專文、並做摘要及參與討論。課程進度: 9/18 課程內容介紹9/25 廣電閱聽人的定位與節(jié)目規(guī)劃黃葳威(民國86年)。「搭起友誼的橋樑」,走向電視觀眾:回饋理念與實證,第一章,頁1-26。臺北:時英出版社。黃葳威(民國86年)。「電視節(jié)目製播者與觀眾回饋」,走向電視觀眾:回饋理念與實證,第五章,頁105-150。臺北:時英出版社。Turrow,J.(1992).“Targetingtheaudience”.MediasysteminSociety.Ch5,p.97-123.London:Longman.Certeau,M.D.(1994).“ThePracticeofEverydayLife”.CultureTheoryandPopularCulture,PartSeven,p.483-494.PrenticeHall.Willis,P.(1994).“SymbolicCreativity”.CultureTheoryandPopularCulture,PartSeven,p.546-553.PrenticeHall.10/2 閱聽人研究設計與應用陳光興等譯(民國80年)。「媒體研究:理論取向」,文化、社會與媒體,第一篇,頁9-34。臺北:遠流。馮建三等譯(民國80年)。「電視所表現(xiàn)的文化形式」、「節(jié)目編排:分佈與流程」,電視、科技與文化形式,第三章,頁61-100、101-148。臺北:遠流。Turrow,J.(1992).“PowerRoles:AFrameworkforStrategicThinking”,“ThePowerofthePublic”MediasysteminSociety.Ch2,Ch5,p.19-51,p.124-151.London:Longman.10/9 節(jié)目測試設計與應用Ⅰ黃葳威(民國86年)。「弱勢社群對電視新聞節(jié)目的回饋:以原住民為例」、「青少年對益智節(jié)目的回饋:一個次文化的觀察」、「走向電視觀眾:獲悉觀眾回饋的方法」,走向電視觀眾:回饋理念與實證,第六章~第八章,頁177-260。臺北:時英出版社。黃葳威(民國84年)。「有線電視文教社區(qū):內湖」,瞄準有線電視市場,第三章,頁53-81。臺北:財團法人廣播電視事業(yè)發(fā)展基金。10/16 節(jié)目測試設計與應用ⅡTurrow,J.(1992).“ABitofHistory:Government,Business,andMassMedia”,“MediaSupport:PayingthePiper,CallingtheTune”,“TheProductionProcess”MediasysteminSociety.Ch3,Ch4,Ch7,p.52-73,p.74-96,p.152-182.London:Longman.10/23 收視聽率調查探討I李玟譯(民國86年),電子媒體視聽率調查:將閱聽人變成有意義的數(shù)字及金錢,第二章、第三章、第六章。黃葳威(民國88年),「虛擬閱聽人?從回饋觀點分析臺灣地區(qū)收視/聽率調查的現(xiàn)況:以潤利、紅木、尼爾遜臺灣公司為例」,廣播與電視,第14期,頁25-61。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

10/30 收視聽率調查探討II李玟譯(民國86年),電子媒體視聽率調查:將閱聽人變成有意義的數(shù)字及金錢,第七章、第八章。高玉芳(民國89年),網(wǎng)際網(wǎng)路閱聽人調查方法及其相關問題之探討,廣播與電視,第15期,頁139-182。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黃葳威(民國89年),臺灣地區(qū)民眾收聽廣播轉臺行為分析,廣播與電視,第15期,頁37-65。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11/6 音樂研究設計與應用I林建煌(民國82年)。「節(jié)目氣氛與音樂關連性對廣告效果之影響研究」,廣告學研究,第二集,頁1-36。黃葳威(民國82年)。「電視新聞配樂對閱聽人的影響」,廣播與電視,第一卷第三期,頁67-90。祝鳳岡(民國84年)。「『廣告感性訴求策略』之策略分析」,廣告學研究,第五集,頁85-112。

11/13 音樂研究設計與應用II翁景民、趙琪(民國83年)。「廣告音樂對消費者的影響及其研究方法」,廣告學研究,第三集,頁1-19。許惠珠、翁景民(民國83年)。「音樂對廣告效果影響之研究」,廣告學研究,第三集,頁21-68。Turrow,J.(1992).“U.S.MassMediainaGlobalEconomy”MediasysteminSociety.Ch9,p.209-232.London:Longman.

11/20 期中報告討論11/27 文學批評與應用方孝謙(民國85年)。「形象廣告臺灣魚的符號學分析:聚合、組合及其應用」,新聞學研究,第52集,頁149-165。臺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黃新生譯(民國81年)。「記號學分析方法」,媒介分析方法,第一章,頁13-42。臺北:遠流。黃新生譯(民國81年)。「美式足球賽面面觀」,媒介分析方法,第六章,頁113-126。臺北:遠流。張錦華(民國83年)。「傳播批判研究與符號學分析」,傳播批判理論,第九章,頁245-262。臺北:黎明。12/4 文化研究與應用Ⅰ王宜燕、戴育賢(民國83年)。「導論」、「柏格的現(xiàn)象學」、「道格拉絲的文化人類學」,文化分析,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頁13-32、33-82、83-134。臺北:遠流。12/11 期末報告大綱討論12/18 文化研究與應用Ⅱ王宜燕、戴育賢(民國83年)。「傅柯的新結構主義」、「哈伯瑪斯的批判理論」、「一個正在形成的架構」,文化分析,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頁135-178、179-234、235-254。臺北:遠流。Olson,S.R.(2000).“GoingHollywood,or,WhyHollywoodIsn’tAmericanAnymore”.12/25 文化研究與應用Ⅲ陳光興等譯(民國80年)。「意識型態(tài)的再發(fā)現(xiàn)—媒體研究中被壓抑者的重返」,文化、社會與媒體。臺北:遠流。黃新生譯(民國81年)。「全天候新聞廣播與美國資產(chǎn)階級」、「馬克斯主義分析方法」,媒介分析方法,第一章、第二章,頁43-64。臺北:遠流。陳光興等譯(民國80年)。「意識型態(tài)的再發(fā)現(xiàn)—媒體研究中被壓抑者的重返」,文化、社會與媒體。臺北:遠流。1/1元旦放假一天1/8 期末報告討論1/15期末報告討論參考教科書:中文部分

方孝謙(民國85年)。「形象廣告臺灣魚的符號學分析:聚合、組合及其應用」,新聞學研究,第52集,頁149-165。臺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王宜燕、戴育賢(民國83年)。文化分析。臺北:遠流。李玟譯(民國86年),電子媒體視聽率調查:將閱聽人變成有意義的數(shù)字及金錢,第二章、第三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林建煌(民國82年)。「節(jié)目氣氛與音樂關連性對廣告效果之影響研究」,廣告學研究,第二集,頁1-36。祝鳳岡(民國84年)。「『廣告感性訴求策略』之策略分析」,廣告學研究,第五集,頁85-112。高玉芳(民國89年),網(wǎng)際網(wǎng)路閱聽人調查方法及其相關問題之探討,廣播與電視,第15期,頁139-182。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翁景民、趙琪(民國83年)。「廣告音樂對消費者的影響及其研究方法」,廣告學研究,第三集,頁1-19。張錦華(民國83年)。傳播批判理論。臺北:黎明。許惠珠、翁景民(民國83年)。「音樂對廣告效果影響之研究」,廣告學研究,第三集,頁21-68。陳光興等譯(民國80年)。文化、社會與媒體。臺北:遠流。馮建三等譯(民國80年)。電視、科技與文化形式。臺北:遠流。黃新生譯(民國81年)。媒介分析方法。臺北:遠流。黃葳威(民國82年)。「電視新聞配樂對閱聽人的影響」,廣播與電視,第一卷第三期,頁67-90。黃葳威(民國84年)。瞄準有線電視市場。臺北:財團法人廣播電視事業(yè)發(fā)展基金。黃葳威(民國86年)。走向電視觀眾:回饋理念與實證。臺北:時英出版社。黃葳威(民國88年)。「虛擬閱聽人?從回饋觀點分析臺灣地區(qū)收視/聽率調查的現(xiàn)況:以潤利、紅木、尼爾遜臺灣公司為例」,廣播與電視,第14期,頁25-61。黃葳威(民國89年),臺灣地區(qū)民眾收聽廣播轉臺行為分析,廣播與電視,第15期,頁37-65。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

英文部分

Certeau,M.D.(1994).“ThePracticeofEverydayLife”.CultureTheoryandPopularCulture,PartSeven,p.483-494.PrenticeHall.Olson,S.R.(2000).“GoingHollywood,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