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湖北省高考歷史選擇題深度解析_第1頁
2022年湖北省高考歷史選擇題深度解析_第2頁
2022年湖北省高考歷史選擇題深度解析_第3頁
2022年湖北省高考歷史選擇題深度解析_第4頁
2022年湖北省高考歷史選擇題深度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2年湖北省高考歷史選擇題深度解析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978年,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出土了一件精美的漆箱,箱蓋上繪有按星空方位標注的二十八星宿圖,其中的星宿名稱多數與《石氏星表》中的記載相同。這表明(C)A.圖像比文獻記載更可靠 B.西周重視天文觀測C.文物與文獻可相互印證 D.楚國制漆工藝精湛A項:圖像比文獻記載更可靠。圖像與文獻本身都是史料,價值無所謂高低之分,都需要經過甄別辨偽,另外曾侯乙墓出土的漆箱依據史料分類而言屬于實物史料,因此A項錯誤。B項:西周重視天文觀測。曾侯乙墓為中國戰國初期曾(隨)國國君乙的墓葬,因此“西周”的表述本身已經錯誤,另外曾侯乙是地方諸侯,地方行為不能體現國家態度,加之戰國時期正處于三代早期國家向秦漢成熟國家演進的一環,地方自主性較強,因此地方行為更不能體現國家態度,故B項錯誤。C項:文物與文獻可相互印證。材料主旨為出土實物漆箱箱蓋上的二十八星宿圖多數與《石氏星表》中的記載相同,因此反映了文物與文獻可相互印證,故C項正確。D項:楚國制漆工藝精湛。依據“材料看主旨,選項看細節”的原則,材料主旨為出土實物漆箱箱蓋上的二十八星宿圖多數與《石氏星表》中的記載相同,漆器僅僅是作為一個載體,本身的制作工藝高下無從得知。因此D項錯誤。.下列關于秦漢歷史的記述,集中反映了(A)文獻記述出處秦并海內,兼諸侯,南面稱帝,以養四海。賈誼《過秦論》撥亂誅暴,平定海內,卒踐帝祚,成于漢家。《史記?秦楚之際月表序》接漢緒,茂育群生,恢復疆宇。《后漢書?班固傳》A.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與發展B.家國同構模式改變C.“大一統”的觀念開始出現 D.華夏認同不斷增強A項: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與發展。依據材料,材料體現的是秦、西漢、東漢三個政權開疆拓土、平定海內的史實,在開疆拓土的過程中伴隨有不同民族文化、不同區域文化的交流,正是這一過程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與發展。B項:家國同構模式改變。一是依據材料,材料本身體現的是秦、西漢、東漢三個政權開疆拓土、平定海內的史實,未涉及家國同構模式的問題,因此與材料不吻合。二是依據史實,家國同構指的是家庭、家族甚至國家在組織結構上的共同性,在漢代也仍有影響。綜上,材料、選項、史實無一對應,故B項錯誤。C項:“大一統”的觀念開始出現。依據學界觀點,“大一統”的觀念在先秦時期已經奠定,因此C項錯誤。此外,題干本身未體現“大一統”的觀念。卜憲群教授認為我國大一統的政治實體形成于秦漢時期,但其思想淵源卻很悠久。先秦時期的思想家們就使用“五服”“四方”“四海”“九州”等空間、區劃、親疏等級概念,構筑出包容有序的統一理想。以族系認同為標志的血緣、歷史文化認同,在先秦時期也已形成。到戰國晚期,“定于一”“天下為一”的學說在社會上已產生。可以說,從政治框架的理想構建到血緣歷史文化認同,大一統的思想基礎在先秦時期已經奠定。(見卜憲群:《談我國歷史上的“大一統”思想與國家治理》,《中國史研究》2018年第2期)D項:華夏認同不斷增強。材料本身體現的是秦、西漢、東漢三個政權開疆拓土、平定海內的史實,未涉及華夏認同的問題,因此D項錯誤。.唐玄宗針對民間銷毀銅錢用于鑄造銅器的現象,下詔日”今天下泉貨益少,幣帛頗輕,欲使天下流通,焉可得也”,遂禁止私造銅器,由官府統一收購冶煉出的銅鉛錫,杜絕私自買賣。制定該政策的主要原因是(B)A.國家財政的入不敷出 B.鑄幣材料嚴重短缺C.銅鉛錫專賣措施失效 D.銅錢流通范圍有限A項:國家財政的入不敷出。依據題干,材料反映的是民間銷毀銅錢用于鑄造銅器的現象,導致鑄幣材料短缺,進而影響貨幣流通;材料并未體現國家財政的“入”和“出”,因此更無從體現“入不敷出”。B項:鑄幣材料嚴重短缺。依據題干,政策實行的背景是''民間銷毀銅錢用于鑄造銅器的現象”存在。而這種現象導致的后果就是“泉貨益少,幣帛頗輕”,泉貨是古幣,“泉貨”在這里的銅幣的代指。大泉五十是歷史上第一種自銘為泉的貨幣,但此時仍為劉氏漢朝,民間對這種新興的圓形方孔錢仍稱為錢而不稱泉,劉氏漢朝末期王莽下令將五銖錢文改為泉,泉、錢兩字相互通假,聲音相似但含義不同。泉字的本意是洞中流出源源不斷的水,希望其流通順暢、永世不廢,唐朝經學家顏師古考證:“釋錢為泉,流行如泉”。因此在這里就是指民間銷毀銅錢用于鑄造銅器的現象,導致鑄幣材料短缺,進而影響貨幣流通。所以官府統一收購冶煉出的銅鉛錫,杜絕私自買賣。故B項正確。題干材料選自《通典》,材料原文如下:古者作錢,以通有無之鄉,以平小大之價,以全服用之物,以濟單貧之資,錢之所利,人之所急。然絲布財谷,人民為本。若本賤末貴,則人棄賤而務貴,故有盜鑄者冒嚴刑而不悔,藏鐲者非倍息而不出。今天下泉貨益少,幣帛頗輕,欲使天下流通,焉可得也。且銅者,餒不可食,寒不可衣,既不堪于器用,復不同于寶物,唯以鑄錢,使其流布,宜令所在加鑄,委按察使申明格文,禁斷私賣銅錫,仍禁造銅器。所在采銅鉛,官為市取,勿抑其價,務利于人。(一一選自杜佑《通典》卷九《食貨》)C項:銅鉛錫專賣措施失效。設問主語為“制定該政策的主要原因”,原因是“針對民間銷毀銅錢用于鑄造銅器的現象”,因此C項錯誤。D項:銅錢流通范圍有限。“銅錢流通范圍”在題干中無從體現,因此D項錯誤。.宋初《百家姓》以“趙錢孫李”為首,而唐末五代河西節度使張議潮割據敦煌時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寫本以“張王李趙”為首。二者排序不同體現了(D)A.地域文化觀念的差異 B.崇文抑武政策的實施C.社會流動的日漸固化 D.門第觀念的歷史遺留A項:地域文化觀念的差異。依據選項“地域文化觀念的差異”,無比較就無差異,"地域文化觀念的差異”就要存在不同地域的比較,而宋初《百家姓》只是一個時間的界定,“唐末五代河西節度使張議潮割據敦煌時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既有時間的界定、又有空間的界定,而兩者無法進行空間上的對比,因此“地域文化觀念的差異”無從得出。實際上宋代《百家姓》這部不詳撰者姓名的蒙學讀物,很有可能是原吳越治下的人所為。因為據宋代學人王明清的考證,

《百家姓》首八姓,趙指趙宋,錢指吳越,孫為錢繆正妃,李為南唐李氐周吳鄭王四姓為錢繆以下的后妃。所以,《百家姓》并不是根據某一姓人數的多少先后排列,專制政治和正統思想的影響在這里依然可見。但即使補充這個背景條件,這種差異也不是地域文化觀念的差異導致的,因此A項錯誤。B項:崇文抑武政策的實施。崇文抑武政策不可能直接影響某一姓氏人口的大量降低,《百家姓》排序從“張王李趙”到“趙錢孫李”的變化,主要是專制政治和正統思想的影響,《百家姓》并不是根據某一姓人數的多少進行排列,因此B項錯誤。C項:社會流動的日漸固化。依據題干,《百家姓》排序不能反映社會流動的問題。依據史實,隨著科舉錄取人數的激增帶來的唐宋社會變革,宋代出現了一個平民社會,因此政權是日益開放、社會流動是日益加快,因此C項也不吻合史實,故C項錯誤。D.門第觀念的歷史遺留。當代的研究者認為,中國古代思想傳統最值得注意的重要社會根基,是氏族宗法血親傳統遺風的強固力量和長期延續。而維系血緣親屬紐帶的表現之一,就在于對姓氏的認同。《百家姓》的出現和廣為流傳正在于它適應了人們的這一要求。不了解這一點,就很難理解枯燥的姓氏羅列何以能與《三字經》和《千字文》并駕齊驅。早在宋朝,《百家姓》就已作為蒙學課本廣為運用。南宋大詩人陸游在《秋日郊居》詩中有“授罷村書閉門睡”一句,并自注“村書”為“《雜字》《百家姓》之類"。而河西節度使張議潮割據敦煌時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寫本以“張王李趙”為首,宋初《百家姓》以“趙錢孫李”為首,這種排序體現的都是權力和正統思想對其排序的影響。而當權者之所以重視自己姓氏的排序,恰恰反映了姓氏本身的重要,這是門第觀念的產物,門閥土族已經推出了歷史舞臺,但門第觀念仍有遺留,故當權者才會重視自己姓氏的排序。因此D項正確。.明代不少土子憑借記誦時文范文應試,而不注重閱讀儒家經典。正德年間,官員徐文溥上奏:“近時時文流布四方,書肆資之以賈利,士子假此以僥幸,宜加痛革……其書坊刊刻一應時文,悉宜燒毀,不得鬻販。”該奏疏主要針對的現象是(A)A.土A.土子應考投機取巧B.書商刊刻時文牟利C.儒學正統地位動搖C.儒學正統地位動搖D.八股文體日益僵化A項:土子應考投機取巧。依據材料,奏疏針對的是“明代不少土子憑借記誦時文范文應試,而不注重閱讀儒家經典”的現象,這一現象不就是“土子應考投機取巧”的同義替換?因此A項正確。B項:書商刊刻時文牟利。依據材料,奏疏針對的是“明代不少土子憑借記誦時文范文應試,而不注重閱讀儒家經典”的現象,正是有這一需求(土子記誦時文范文應試),才有“書肆資之以賈利”(即選項所謂“書商刊刻時文牟利”)的現象,故B項是現象導致的結果,所以因還在現象本身(土子記誦時文范文應試),因此B項錯誤。C項:儒學正統地位動搖。依據材料,奏疏針對的是“明代不少土子憑借記誦時文范文應試,而不注重閱讀儒家經典”的現象,并且依據史實,儒學正統地位此時未發生動搖,因此C項錯誤。D項:八股文體日益僵化。依據材料,奏疏針對的是“明代不少土子憑借記誦時文范文應試,而不注重閱讀儒家經典”的現象,與八股文體日益僵化無關,因此D項錯誤。.英國公使館1861年進駐北京后,非常重視中文學習。公使館負責漢文處的威妥瑪將自己的漢學研究成果轉化為培訓譯員的教材,建設漢文處圖書館,歸檔與總理衙門往來的一切中文資料。以上史料最適合論證(D)A.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與現實 B.近代西方文明的兼容與創新C.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輸出 D.近代西方對華的認知與研究A項: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與現實。依據題干,材料僅僅反映英國公使重視中文學習這一史實。這一史實在當時而言是現實,就現在而言是過往的歷史,無法同時涵蓋“歷史與現實”兩個方面。故A項錯誤。B項:近代西方文明的兼容與創新。依據題干,材料僅僅反映英國公使重視學習研究中國這一史實,至于西方文明的兼容與創新則無法體現。故B項錯誤。C項: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輸出。選項看細節,依據選項,包括一個主語“傳統文化”,兩個方面一一傳承、輸出。依據題干,材料僅僅反映英國公使重視學習研究中國這一史實。“學習中文”與“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兩個概念,這里涉及偷換主語,故“中國傳統文化的輸出”一說不成立。至于“中國傳統文

化的傳承”則更是無中生有。因此C項錯誤。D項:近代西方對華的認知與研究。材料反映了①英國公使重視中文學習②威妥瑪將自己的漢學研究成果轉化為培訓譯員的教材③威妥瑪建設漢文處圖書館④威妥瑪歸檔與總理衙門往來的一切中文資料這一系列史實。這一系列史實高度抽象求交集就是重視了解、學習、研究中國的情況,故反映了近代西方對華的認知與研究,因此D項正確。.下圖是近代一位青年寓居天津期間的元旦日記,箭頭所指的方框內文字(B)乍更新歲氣象萬千處此繁盛之區益增今昔之感國旗五色炳耀通乍更新歲氣象萬千處此繁盛之區益增今昔之感國旗五色炳耀通衢黃幟青龍銷聲匿跡1R我:泉上總谷我二應金"第哥塞-$14壯坨m護工心4?|出空則幾分與24|杜幺毛八i'.LJO^。??22女量號八£井“%入出工㈤用犬」并;.企川A供llt4條淡白4a.t力上??1寧£兒2¥x埒與律心若世存??:爐奏為」所亂木工.!尻上EE的刁將1JL>個又名力工號”6公九沙五七-垃”灼中電4名之生々"4卞靠一3熊城飛京本中心察才*悔專?.A.流露出對社會娉變的失落情感 B.反映了帝制到共和的時代變化C.展現民國元年元旦的社會景象 D.表達作者投身革命的堅定立場A項:流露出對社會婚變的失落情感。題干本身是對辛亥革命帶來的變化的中性描述,而選項反映的則是對辛亥革命帶來的社會娉變的消極態度,情感主旨不一,因此排除。B項:反映了帝制到共和的時代變化。五色旗取代了黃幟青龍,這本質上就是從帝制到共和的時代變化。C是現象,B是本質,因此選B。C項:展現民國元年元旦的社會景象。依據我理解的優中選優的原則、北京名師王宗琦老師的有本質不選現象的原則(如果理解有誤,屬于本人水平問題),B項顯然更佳。“民國元年元旦的社會景象”即五色旗取代了黃幟青龍,這本質上就是從帝制到共和的時代變化。另外,從材料是否可以看出是民國元年?存疑。因此,排除C項。D項:表達作者投身革命的堅定立場。與A項排除理由相同,同樣地青年對于革命的態度無從得知,故“投身革命的堅定立場”更加無從談起,因此D項錯誤。.1937年冬至1938年春,周立波以記者身份訪問晉察冀邊區。他在通訊報告中寫道:“現在,這里的每座城鎮,每個村莊都有自衛隊。”“扶著長戈,他們是英武莊嚴的衛國的戰士,但一回到田里,重新扶起犁耙的時候,他們依舊是樸素的農民。”“壯丁不夠的鄉村,在路上放哨的,都是小孩子。”由此可見(D)A.國共合作推動全民族抗戰 B.群眾是敵后抗戰的中堅C.中共堅持“工農武裝割據” D.邊區實行全面抗戰路線A項:國共合作推動全民族抗戰。依據題干,題干僅僅體現的是“共產黨”,沒有“國民黨”,因此無法體現國共合作推動全民族抗戰,故A項錯誤。B項:群眾是敵后抗戰的中堅。群眾在敵后抗戰當中確實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這個作用能不能上升到“中堅”的程度?顯然值得討論。毛澤東在《論持久戰》當中也只是說“兵民是勝利之本”、“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另外,“不和陌生人交朋友”,陌生選項往往不是正確答案,因此排除B項。C項:中共堅持“工農武裝割據”。“工農武裝割據”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題干時間為抗戰時期,因此C項錯誤。D項:邊區實行全面抗戰路線。依據史實,中共實行全面抗戰路線。依據題干,樸素的農民是英武莊嚴的衛國的戰士、在路上放哨的都是小孩子,這是發動與依靠民眾的體現,是全面抗戰路線的體現,因此D項正確。.1960年,我國科研經費支出比1952年增長近60倍,全國全民所有制單位科技人員達196.9萬人,平均每萬人中有科技人員30名,比1952年增長3倍。上述變化的直接原因是(D)A.蘇聯對中國的援助 B.海外科研人員歸國C.“雙百”方針的提出 D.兩個五年計劃實施A項:蘇聯對中國的援助。依據史實,中蘇關系此時已經惡化,因此“蘇聯對中國的援助”不正確,故A項錯誤。B項:海外科研人員歸國。海外科研人員固然有歸國的,但與科研經費支出、科技人員增長沒有必然聯系,另外,內因才是決定因素,因此C項錯誤。C項:“雙百”方針的提出。依據史實,“雙百方針”提出是1956年,但是并沒有得到很好地貫徹,實際執行時間非常有限。文革前,執行雙百方針的時間有兩段,一是1956年5月到1957年5月(反右派);二是1961年6月(文化領域的調整)到1962年8月(新一輪的政治批判,如對小說《劉志丹》的批判)。此外,“雙百”的內涵是“藝術上不同形式和風格可以自由發展,科學上不同學派可以自由論爭”,這與科研經費支出、科技人員增長聯系不大。因此C項錯誤。D項:兩個五年計劃實施。新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為1953年—1957年,第二個五年計劃為1958年—1962年,這正處于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五年計劃就是大規模建設社會主義,因此導致了科研經費支出、科技人員增長,故D項正確。.北京在成功舉辦第11屆亞運會后,正式提出申辦2000年奧運會。經過多次商討,北京奧申委于1992年6月確定并公布了申奧主題口號一一“開放的中國盼奧運”。這一口號體現了中國(C)A.積極地傳播奧運精神 B.適應新的世界政治格局C.改革開放的堅定姿態 D.鞏固經濟體制改革成果A項:積極地傳播奧運精神。材料設問的主語為“這一口號”,口號“開放的中國盼奧運”強調的是中國的開放,表明了中國開放的態度,與“積極地傳播奧運精神”無關。B項:適應新的世界政治格局。承辦奧運會是一個文化活動,并且口號是“開放的中國盼奧運”,這是中國擁抱世界、走向世界的體現,與適應新的政治格局無關,故B項錯誤。C項:改革開放的堅定姿態。材料設問的主語為“這一口號”,口號“開放的中國盼奧運”強調的是中國的開放,表明了中國開放的態度。結合史實,1992年這個時間節點,國人還在討論“姓社”、“姓資”的問題,改革開放還面臨著阻力,在國內都面臨阻力,國際社會的認可度顯然更值得打個問號。因此,在這個時期提出“開放的中國盼奧運”這一申奧主題口號,就是為了給世界各國呈現一個改革開放的堅定姿態,因此C項正確。D項:鞏固經濟體制改革成果。改革開放的堅定姿態。材料設問的主語為“這一口號”,口號“開放的中國盼奧運”強調的是中國的開放,表明了中國開放的態度。另外,一個口號要上升到鞏固經濟體制改革成果,顯然有夸大成分。故D項錯誤。.在雅典城邦,獲得村社支持是通向政治舞臺的必由之路。公元前5世紀中期,著名將軍客蒙用大量家財捐助公共服務、資助同村公民,以獲取政治上的支持。這表明(C)A.貴族對村民有庇護義務 B.公民責任意識衰落C.雅典民主制度存在缺陷 D.理性精神逐漸消解A項:貴族對村民有庇護義務。依據題干,題干僅僅強調“獲得村社支持是通向政治舞臺的必由之路”,換言之即村社、村民的支持對某個想參政的人而言非常重要。至于村民能享受何種權利則未體現,因此A項錯誤。B項:公民責任意識衰落。B項可能是從“著名將軍客蒙用大量家財捐助公共服務、資助同村公民,以獲取政治上的支持”一句過度解讀而來。但是,這并不能反映公民責任意識的衰落。前5世紀中葉,雅典處于古典時代,正是雅典城邦的繁盛的時期,另外公民參與政治就是責任意識的體現,因此B項錯誤。C項:雅典民主制度存在缺陷。依據材料“獲得村社支持是通向政治舞臺的必由之路”,換言之,要通向政治舞臺得不到村社支持就不可能,這是結論。因此,就出現了著名將軍客蒙用大量家財捐助公共服務、資助同村公民,獲取政治上的支持的現象,這是支撐結論的史實。這就透露出在村社層面存在政治運作的空間、也需要進行運作,如果別有用心之人運作則會危害民主制度,故說明雅典民主制度存在缺陷。因此C項正確。D項:理性精神逐漸消解。材料并未體現理性精神,另外“理性精神逐漸消解”是一個過程,是動態的選項,動態的選項對應動態的材料。再分析材料構成:材料兩句話,前一句是結論,后一句是史實,是一個靜態的呈現,靜態的材料無法匹配動態的選項,因此D項錯誤。.伊麗莎白一世統治期間,英國許多劇院不斷上演富有意大利特色的戲劇。據統計,到1650年共有563部意大利戲劇在英國演出。莎士比亞的戲劇《無事生非》就是在意大利故事文本的基礎上改編而成。由此可以看出(D)A.意大利的戲劇藝術水平高超 B.英國戲劇善于借鑒和創新C.英國政治變革影響戲劇創作 D.人文主義逐步傳播到英國A項:意大利的戲劇藝術水平高超。依據材料,題干主體是意大利戲劇,意大利戲劇對英國影響很大。但是歷史選擇題優先關注“阿拉伯”,伊麗莎白一世統治期間、1650年、莎士比亞的戲劇這一切顯性時間、隱性時間指向的都是文藝復興的擴展與傳播,因此意大利戲劇對英國影響很大,就不僅僅反映意大利的戲劇藝術水平的高超了,反映的是伴隨著戲劇傳播的人文主義思潮。故A項錯誤。B項:英國戲劇善于借鑒和創新。“英國戲劇善于借鑒和創新”或許是從“莎土比亞的戲劇《無事生非》就是在意大利故事文本的基礎上改編而成”推論而來,首先莎士比亞個人善于借鑒不能推論整個英國戲劇;其次,局部對應不是答案。題干主體是意大利戲劇,C項是依據局部過度推論得出的選項,依據主體一致原則,故排除B項。C項:英國政治變革影響戲劇創作。依據史實英國政治變革此一時期,并不存在重大的政治變革,因此C項錯誤。D項:人文主義逐步傳播到英國。根據史實,文藝復興首先在意大利爆發,15世紀傳到了歐洲其他地區。根據題干,“1650年共有563部意大利戲劇在英國演出”,時間點可以吻合;“莎士比亞的戲劇《無事生非》就是在意大利故事文本的基礎上改編而成”,莎士比亞是文藝復興后期的代表人物。此外,伊麗莎白一世統治期間(1558-1603)就有意大利特色的戲劇上演,這說明人文主義傳播經歷了一個過程。因此,題干是動態變化的題干(伊麗莎白一世期間一一1650年),選項是動態變化的選項(“逐步傳播”強調過程性),并且吻合所學史實,因此D項正確。.下圖是發表于1805年的漫畫《危險中的地球布丁:國家美食家在享用小點心》,其中兩個人物代表的國家是(C)A.西班牙與葡萄牙 B.荷蘭與英國C.英國與法國 D.法國與普魯士A項:西班牙與葡萄牙。依據史實,西葡爭霸的時代是15、16世紀(1494年兩國簽訂《托德西利亞斯條約》、1529年簽訂《薩拉戈薩條約》),時間點不吻合,故排除A項。B項:荷蘭與英國。依據史實,三次英荷戰爭是17世紀中期(1652-1654、1665-1667、1672-1674)。時間點不吻合,故排除A項。C項:英國與法國。依據史實,從1688-1815年,英法兩國直接或間接卷入了多次戰爭,主要有:九年戰爭(1688-1697)、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701-1714)、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1740-1748)>七年戰爭(1756-1763),美國獨立戰爭(1775-1783)>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戰爭(1792-1815).戰爭時斷時續,長達一百多年,從時間而言是吻合的。從材料所給插圖來看,兩國爭奪的是歐洲地區,應是指拿破侖戰爭期間兩國發生的沖突。故C項正確。D項:法國與普魯士。依據史實,德國統一是通過三次自上而下的王朝戰爭,其中普法戰爭爆發在1870年,時間點不吻合,故排除D項。.1871年12月,巖倉具視率使團出訪歐美。初到美國時,他的傳統發式與和式禮服引來無數好奇的圍觀者,這刺激他剪掉發髭并訂制西式禮服。1872年11月,巖倉具視拜見英國女王時已經是全身西式裝扮。這一變化說明(A)A.維新官員積極踐行“文明開化”B.日本社會生活開始西化C.社會習俗的轉變引領改革浪潮 D.巖倉使團重視外交禮儀A項:維新官員積極踐行“文明開化”。依據史實,巖倉具視率使團出訪歐美就是為明治維新作準備。而在“傳統發式與和式禮服引來無數好奇的圍觀者”

之后,巖倉剪掉發髯并訂制西式禮服拜見英國女王,這就反映了維新官員積極踐行“文明開化”、接收西方文化的特點,故A項正確。B項:日本社會生活開始西化。依據材料,材料主語是巖倉及其使團,并且是在國外“剪掉發髯并訂制西式禮服”,因此無法得出“日本社會生活開始西化”,無法反映國內情況、巖倉作為精英人物也無法代表整個社會,故B項錯誤。C項:社會習俗的轉變引領改革浪潮。與B項排除同理,“社會習俗的轉變”無法體現,故C項錯誤。D項:巖倉使團重視外交禮儀。依據材料,材料主旨是巖倉剪掉發髯并訂制西式禮服拜見英國女王,這未體現外交禮儀的問題,故巖倉使團重視外交禮儀無法體現。并且做出這種改變的原因還在于“他的傳統發式與和式禮服引來無數好奇的圍觀者”,因此也表明不是巖倉使團重視外交禮儀而改變服飾,故D項錯誤。15.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將俄國皇家瓷器廠收歸國有。該廠在1901年燒制的瓷盤正面加繪紅色的工廠、舉著錘子的工人圖案,在瓷盤背面加繪鐮刀錘子的標記,原有的尼古拉二世的標記也被保留下來。兼有兩個時代標記的瓷盤成為國外市場的搶手貨,為新政權積累了外匯。上述做法反映蘇俄(B)A.輸出了革命文化 B.政治對現實的妥協C.打破了外交孤立 D.藝術與經濟的兼顧A項:輸出了革命文化。據題干材料“1901年燒制的瓷盤正面加繪紅色的工廠、舉著錘子的工人圖案,在瓷盤背面加繪鐮刀錘子的標記”,并且“成為國外市場的搶手貨”,可知伴隨著這種瓷盤的流傳,勢必導致革命文化的傳播與輸出。但是遵循優中選優的原則,在通觀4各選項的基礎上,可知B項更佳。因為如果選A,依據題干有一處無法解釋,那就是在輸出革命文化的同時,“尼古拉二世的標記也被保留下來”,是不是也輸出了專制文化?所以A項是局部對應,不選。(近年來,選擇題的命題思路改進了,所謂的正確選項無非是最優選項,這意味著其他選項并非毫無道理,只是不是最優而已。一一見黃牧航、張慶海:《中學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與評價》,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