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3課宋明理學教學設計1.熟悉理學產生的原因和主要理學家及其觀點,記憶理學的代表性語錄,準確解釋理學一詞及其由來。2.閱讀課文中的材料,提煉其觀點,比較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的異同。3.分析宋明理學在壓抑、扼殺知識分子自然欲求方面的影響,以及對中國人的個性、道德形成的作用。教學重點、難點教學重點:三教合一、程朱理學的內容、地位和陸王心學的內容和地位。教學難點:理學和心學的異同;理學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了儒學在政治上的統治地位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從此儒學便深入中國人的骨髓與血液,影響著一代代的中國人。歷史的長河滾滾而流,歷史的車輪不斷前進,儒學的權威會不會受到挑戰呢?答案是肯定的!儒學的信徒們是如何應對挑戰的呢?儒學又如何保持它的主流地位呢?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發展和完善自己的學說!儒學之所以能夠保持它在中國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儒學是一個不斷發展完善的思想體系。宋明時期,儒學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宋明理學階段。理學在宋代興起,在明代掀起一個高潮,將儒家思想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什么是理學?宋明理學為什么會興起?他們的主張有哪些?我們應該怎么看待宋明理學呢?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這些內容。二、講授新課(一)三教合一(宋明理學興起的背景)儒學“獨尊”地位的動搖社會的動蕩不安,尤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治腐敗,王朝更革迭起,軍閥割據,戰爭頻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觀念也開始受到懷疑。漢代經學簡單的理論體系,已經不能應對人們的各種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權威的解釋能力。于是,整個思想文化領域出現了西漢以來從未有過的自由氛圍。而道教的修煉丹藥長生不老,佛教的因果報應輪回來世的思想在社會迅速傳播。《江南春絕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探究:此詩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佛教的興盛)這樣,伴隨著接受佛教、道教的人們越來越多,正統儒學的統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三教合一”潮流彌漫社會生活各個領域隨著政治穩定三教相互滲透,彼此調和逐漸趨向合一。在擴大社會影響和爭奪各類信徒的過程中,儒學、佛教和道教互相吸納對方的優點,三家互相滲透。儒家強調人世,根本目標就是強國。個人的精力應該奉獻給國家。道家強調自由,目標就是超脫塵世而獲得更大的自由。佛家強調解脫。儒家思想在三教中多側重于人世間的事。而儒家思想是佛道二家的基礎。為重興儒學,一些儒學志士的思考和探索科舉產生的士大夫們,注重道德文化修養,注重氣節,對儒家經典大義的不斷探究成為時尚。自唐朝開始,一些心志高遠的入學志士開始進行對儒學本身的探索,尤其是在國家的分裂、思想的混亂、現實的苦難等背景下,著重注意回答人們對世界、現實問題的疑惑。儒學志士也注意吸收道教、佛教中的某些思想,以不斷豐富、創新儒學體系。學者們也極力強調自孔子以來儒家真理的傳承系統,既所謂“道統”,以表示與佛、道相異且足以相抗衡的真理傳統。“理學”即將誕生。探究:理學的興起是否有更深層次的原因?政治上:趙宋王朝鑒于唐朝的藩鎮割據和農民起義引起的“三綱五常”廢棄的歷史教訓;宋代的“重文”國策,形成了學術發展的良好社會氛圍,學者們積極關心國計民生,以創建新儒學作為匡時濟世的理想追求。經濟上:兩宋社會經濟比唐代有所發展,為適應這一變化,統治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把自然觀、認識論、倫理觀等有機聯系在一起的哲學體系,以便從思想上加深對農民的麻醉。(二)程朱理學理學是一種既貫通宇宙自然(道教)和人生命運(佛教),又繼承孔孟正宗(儒根本)并能治理國家(目的)的新儒學。理學是儒學新的表現形式,在宋代興起,在明代掀起一個高潮,它是以“理”或“天理”為核心的哲學思想體系。1.程朱理學的代表人物程顥、程頤、朱熹“二程”開創了一個重新解釋儒學的思想系統,而朱熹是新儒學的集大成者。“二程”在哲學義理的闡發和個人性格方面有所異:大程德性寬宏、謙和,在隨處可即的日常生活中啟發感悟(如沐春風);小程氣質剛方、嚴毅,主張“涵養須用敬,進學在致知”。(程門立雪)2.主要思想(1)“理”理是世界的本原,是萬事萬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則,是事物存在的根據。同時這種“理”又是與社會秩序和個人身心相貫通的,體現在社會上是儒家道德倫理,體現在人身上就是人性。這是宋明理學的共同特點,即通過亙古不變的“理”,能夠將個人與世界、儒家倫理道德與人性都統一起來。基于理的最高指導性,理學家們強調個人個性必須服從儒家倫理,所謂對婦女貞節的強調即是由此生發。(2)“存天理,滅人欲”個人修養要以敬畏天理為準則,才能達到圣賢之道。當人的私欲與準則發生沖突時,就要“存天理,滅人欲”。把天理和人欲對立起來。(3)“格物致知”——把握“理”的方法格物,接觸事物;致知,獲得知識; 《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朱熹把格物致知看做是把握理的途徑,通過接觸世間萬事萬物,在體會到各種知識的基礎上加深對理的體驗,最終貫通明理。這是一個強調不斷進取從而不斷完善的過程,從世界觀到方法論,“程朱”就這樣給當時的人們提供一個比較完整的思想體系。問題探究:格物致知與實踐出真知有何區別?格物致知”思想的前提是“理”是在人們心中先天存在的,要把握“理” ,就需要通的體驗;實踐出過接觸世間萬事萬物,在體會到各種知識的基礎上加強對先天存在的“理”真知,是在實踐的基礎上去認識、探求事物發生、發展的規律。根據這一理論,規律、真知是通過實踐而發現、認識的,而不是人們思想中先天存在的。的體驗;實踐出程朱理學的發展朱熹編著《四書章句集注》——元朝將其作為科舉考試的內容——明初確立在思想界的統治地位。問題探究:程朱理學被官學化的原因是什么?程朱理學是吸收了佛、道哲學思想部分成果的基礎上形成的新儒學。強調“存天理,滅人欲”,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維護封建統治的道德規范,適應了封建統治者的需要。(三)陸王心學代表人物:南宋陸九淵、明朝王守仁。2.主要主張(1)陸九淵的心學理論①心是萬物本原——“心即理也”在理學的自身發展過程中,理學家們也對一些具體的問題產生了歧異。南宋時期,一些儒學家如陸九淵等在認同理學主流觀點的同時,他們不滿意程朱理學對于“理”探究方式的繁瑣。相對而言,這批學者更受到佛、道教強調個體修養作用這一思想的影響,認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尋找,“理”就是內在的“心”,提出了“心即理也”的觀點:“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就是天地萬物的淵源,被稱為“心學”。②求“理”的方法——“發明本心”陸認為,“理”就像太陽、月亮一樣明顯,簡單明了,不用學習也能體會,不需要旁求他索,通過世界外物或者咬文嚼字埋首經書,都是繁瑣無用的求證方法。因此提出認識來自心中,所謂“發明本心”也就是要直達自己的內在良知,“理”就是進行內心的反省,強調自我的能動作用,這與朱熹格物致知的方法發生分歧。(2)王守仁的心學理論①背景:隨著程朱理學在思想界統治地位的確定,其本身也逐漸成為統治者束縛人們思想的工具。特別是程朱理學與科舉制度正式掛鉤之后,許多知識分子更多地將程朱理學看作求取科舉功名的敲門磚,逐漸失去以之尋求圣賢學問的精神。王守仁等很多學者認為學術流弊導致道德淪喪,從而引起社會動蕩,主張以心來更新理學。這種思潮的結晶便是“陽明心學”。②核心:“致良知”認為人生而有“圣人之心”,社會倫理道德觀念其實就存在于本心之中,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復良知就能成為圣賢。這就強調了自我的主動作用,激勵人們奮發立志。知識鏈接:王守仁年少時,非常喜歡下棋,常常為此耽誤功課。其父屢次責備他,但總是不能改正,一氣之下將象棋扔于河中。王守仁心受震動,頓時感悟,當即寫詩一首表明自己的志向。“象棋終日樂悠悠,苦被嚴親一日丟,兵卒墮河皆不救,將軍溺水一齊休,馬行千里隨波去,象入山川逐浪游,炮響一聲天地震,忽然驚起臥龍愁。”他以諸葛亮自喻,決心做一番事業,從此發憤苦讀,學業大進。明弘治十二年考取進士。3.陸王心學的地位和影響(1) 王守仁創立了龐大的心學體系,兼之他身居高位,事功顯赫,又勤于講學,因此明中期以后他學說得到了廣泛的傳播;(2) 王學重視個體的主動作用,反對束縛,肯定普通人生活欲求的正當性,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3)心學的崛起,直接沖擊了正統儒學的影響,對晚明思想界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刺激作用。注意: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的爭論是理學內部的分歧,兩者最大的差異在于求“理”的方法不同。(四)理學的影響理學是宋明時期的儒學主流,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在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會教化等方面影響極為深遠:消極:宋明理學用三綱五常維系專制統治,壓抑、扼殺人們的自然欲求,產生了消極影響。如清代學者戴震所抨擊的,“酷吏以法殺人,后儒以理殺人”,“人死于法,猶有憐之者;死于理,其誰憐之”?積極:理學重視主觀意志力量,注重氣節、品德,講求以理統情、自我節制、發奮立志,強調人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又凸顯人性的莊嚴,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起到了積極作用。提示認識歷史現象要采用辯證的觀點,全面、 客觀,一分為二地進行分析。任何只強調一個方面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三、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的異同點比較 (要求記憶、理解并掌握分析方法)名稱程朱理學陸王心學相同點(1)都是儒學的表現形式,繼承了孔孟“仁”、“禮”的思想,都承認“理”的存在;(2)本質相同,都有助于統治者維護專制統治,壓抑、扼殺人們的自然欲求;(3)都重視主觀意志力量,注重氣節、品德,講求以理統情、自我節制、發奮立志,強調人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又凸顯人性的莊嚴,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起了積極作用。續上表不同點對世界本原認識程朱理學認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陸王心學認為世界的本原是內在的“心”。認識世界本原方法程朱理學主張用“格物致知”方法去認識和把握“理”,陸王心學提岀“發明本心”以求理。四、實例分析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周敦頤說:“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太極圖?易說》材料二:張載說:“氣之聚散于太虛,猶冰凝于水,知太虛即氣,則無無。” 《正蒙?太和》材料三:程顥說:“天地萬物之理,無獨必有對,自然而然,非有安排也”;“萬物莫不有對,一陰一陽,一善一惡,陽長則陰消,善增則惡滅。”——《遺書》卷^一材料四:朱熹認為,“靜亦動也。動靜如船在水中。動靜如船在水,潮至則動,潮退則靜”。――《朱子語類》卷十二請回答:以上4則材料包含了什么樣的哲學思想 ?由此你得到什么樣的啟發?試結合相關知識簡要概述。參考答案:(1)包含了樸素的辯證法思想。(2)作為一種哲學化的儒學,理學具有雙重性。我們在看到它的出現更加強化了封建主義的精神壓迫, 使人們屈從于封建主義的統治, 桎梏人們的創造思維的消極作用的同時,也不要忽視宋明理學又是儒學思想中的精華的發揚光大。理學家們的辯證思維言論,體現出豐富的價值。提示:由材料可知,此4人皆為理學家,以此為切入點回答第二問,才會更加恰切。儒家學說在漢武帝時代被確立為正統思想, 在此后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受到各個思想流派的沖擊,至北宋時形成了一套新的儒學思想體系——理學。在此進程中,儒學一直是教育的主要內容。試結合相關內容歸納指出漢武帝時期的教育政策有何特點 ?到北宋時期發生了什么變化?分析變化的原因。參考答案:(1)特點:①主要官辦教育獲得發展,如太學和地方郡國學校;②與政治上的專制主義相適應,如以神化皇權的儒學為主要教學內容。 (2)變化:①官辦學校和私人書院都獲得發展,尤其私人書院更為突出;②教學內容以強調倫理道德教育為主,注重培養學生品行;③私人書院中學習方法比較靈活自由,風氣活躍。 (3)原因:①其變化是適應專制主義政治加強的需要,唐末五代以來封建專制主義統治秩序混亂,原來神化皇權理論不再適應形勢變化,因而統治者注重加強倫理教育,以鞏固統治。②唐朝以來經濟文化教育都獲得了發展,知識分子隊伍不斷壯大,這些都為宋代教育發展奠定了基礎。提示:回答本題的關鍵是將儒家思想的演進過程與漢宋兩代的教育政策結合起來。 需熟知這兩方面內容,并結合當時社會政治、經濟狀況加以分析。漢代以后,作為正統思想的儒學在沖擊與吸納的過程中不斷更新, 至北宋時形成理學,成為宋明時期的官方哲學。西方學者一般將宋明理學稱為“新儒學” (Neo-Confucian-ism)。試結合相關知識簡析與傳統儒學相比,新儒學“新”在何處?參考答案:宋明理學之為新儒學,其所以為“新”是指,在外來佛教文化與本土道教文化的不斷沖擊下,建構在具有理性的形而上學本體論思維之上,通過詮釋心性與本體、倫理與天道的聯系及人與世界的關系,使儒家道德學說獲得了形上性和整體性的論述,傳統儒學內部的邏輯結構、價值轉向、道德結構都獲得了新的認識。作為一種哲學化的儒學,理學具有雙重性。它的出現更加強化了封建主義的精神壓迫,使人們屈從于封建主義的統治,桎梏人們的創造思維。同時宋明理學又是儒學思想中的精華的發揚光大。 理學家們的辯證思維言論,體現出豐富的價值。提示:回答該問題,除要掌握傳統儒學與新儒學的不同之處外, 還要運用哲學觀點加以辯證地分析。簡要概述程朱理學的主要內容及其對古代中國的影響。參考答案:程朱理學主要由“二程”和朱熹的思想構成。①“天理”是萬物的本源;②人倫道德、尊卑等級都是“天理”:③理氣論,宇宙萬物都是由“理”和“氣”兩方面構成的,理先于氣而存在,而理之源又在于天理;④心性論,人們應該克制自己,讓道德理性來支配和指導行為,尤其要“存天理,滅人欲” ;⑤格物致知的認識論,但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明道德之善而非求科學之真。程朱理學適應了統治階級的政治需要,備受推崇,成為南宋以后長期居于統治地位的哲學,有力地維護了封建專制統治。特別是用綱常名教,把人束縛得更緊。朱熹編著的《四書章句集注》,成為后世科舉考試依據的教科書。結合以下材料,闡釋王陽明的“良知”說,并且談談你的認識。材料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萬物,本吾一體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無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慮而知,不學而能,所謂良知也。——王守仁《王文成公全書》卷二《答聶文蔚》參考答案:“良知”在王陽明認為就是本心或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心,是“不慮而知,不學而能”的存在著的,是天地之心,所以,他認為“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 ,沒有“良知”,天地萬物和社會人生都將成為毫無意義的虛無,所以“生民之困苦荼毒”的疾痛遠不如“無是非之心”的疾痛。但他又認為,良知往往被私欲侵蝕,所以要去掉人欲,恢復良知,加強道德修養,通過知行合一以遏制偽善流行。就一般意義上的加強道德修養、“致良知”來說,具有積極的啟迪作用,但是,他的良知說,陷入一種主觀的唯心的思辨中,卻是不足取的,也不是對認識和實踐的科學說明。五、基礎訓練選擇題(在每小題所列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在下列4個歷史時期中,哪一時期的儒學家提出了“三教合歸儒”(又稱“三教合一”)的主張()A.魏晉南北朝B.隋朝C.唐朝D.宋朝宋代新儒學吸收、融合的思想包括()佛教和道教思想B.法家與“天人感應”說C.道教和“三綱五常”說D.佛教和“經世致用”說下列哪位人物不是宋代理學的代表人物()程顥B.王陽明C.朱熹D.程頤“二程”和朱熹在認識論上提出的重要命題是()A.“理氣論”B.“致良知”C.“格物致知”D.“心外無物”朱熹提出“存天理,滅人欲”。認為人欲是一切罪惡的根源,其實質是()A.構建理學思想體系B.維護封建專制制度C.強調“理”是萬物之源D.反對民主啟蒙思想以下有關程朱理學的表述,錯誤的一項是()A.是唐代以來復興儒學運動的產物自宋代以來就成了居于統治地位的官方哲學朱熹成為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可以通過《四書章句集注》來了解理學內容以下哪一觀點比較經典地代表了南宋陸九淵的學說()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B.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C.進學則在致知,窮理格物 D.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提出“致良知”學說的是()A.程顥B.程頤C.朱熹D.王陽明明代王陽明把“理學”發展到“心學”的新階段,總體看來,“心學”的內容包括()①“心即理也”②“天地萬物皆備于心”③“致良知”④“心外無理、理外無心”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下列關于理學發展歷程的敘述,錯誤的是( )北宋的程顥、程頤二兄弟是理學的重要開創者北宋的朱熹建立了理學體系陸王心學是理學的組成并推動了理學的新發展明代王守仁是心學的集大成者參考答案:1.B2.A3.B4.C5.B6.C7.A8.D9.A10.B六、教學資料1.程門立雪程是指宋代理學家程頤,立雪是指學徒站在雪中虔誠求道。 “程門立雪”的原意是說:冒著大雪在程頤門前站著。用來形容尊敬老師,虔誠求教。這則成語出自《宋史?楊時傳》,書載“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游酢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游酢和楊時去拜會當時著名的理學家程頤。程頤正在閉目養神,游酢、楊時二人恭敬地站在一旁,等了很長時間。程頤醒來,門外已雪深一尺。后人就以“程門立雪”作為尊師重道的范例。《朱子語類》(朱子即朱熹)也記載這個故事,該故事在宋代這幫助我們戰勝自我。耐心能帶來無可估量的內心平靜;而內心平靜是世間的福祉。不懂得如何容忍他人的人如果還能忍受他自己的話,就應當獨處。這幫助我們戰勝自我。耐心能帶來無可估量的內心平靜;而內心平靜是世間的福祉。不懂得如何容忍他人的人如果還能忍受他自己的話,就應當獨處。以后的讀書人中流傳很廣。形容尊敬老師,誠懇求教,人們就往往引用這個典故和這句成語。“程門立雪”也可說成“立雪程門”。程頤,字正叔,他與兄長程顥都是北宋著名理學家、教育家,被世人稱為二程。現在河南嵩縣的程村,就是二程故里。村東還遺存有石碑一座,上書“圣旨”,下書“兩程故里”村中遺存有二程祠一座,祠中有道學堂大殿和兩座講堂,“程門立雪”的典故就發生在這里。程顥、程頤在前人理學的基礎上,提出了一整套哲學思想。后來,經過中國理學的集大成者朱熹的提倡、深化,最終使二程的理學思想發展為“程朱理學”。由于二程長期從事教育活動,桃李遍布天下,江河南北都有程門的弟子。游酢、楊時等人都是程門的嫡傳弟子,中國理學的集大成者朱熹則是程門的四傳弟子。當時,盡管程門素以教學嚴厲、清苦而聞名,但前來拜師求學的人仍絡繹不絕,因此留下了“程門立雪”的千古佳話。心學大師王陽明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