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經濟體制的創新和調整課件_第1頁
各國經濟體制的創新和調整課件_第2頁
各國經濟體制的創新和調整課件_第3頁
各國經濟體制的創新和調整課件_第4頁
各國經濟體制的創新和調整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各國經濟體制的創新和調整第三單元各國經濟體制的創新和調整第三單元1經過兩次工業革命,傳統的經濟體制不能適應新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各國都在新的形勢下進行了經濟體制的調整和創新。蘇聯開辟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和發展道路,其后歷經數次的改革,但積重難返,收效不大,最終導致蘇聯劇變,顯示了社會主義改革的曲折性和艱巨性。美國羅斯福擯棄了傳統的經濟模式,開創了資本主義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二戰后,許多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都進行了經濟的自我調整和改革,完善了福利政策,緩和了階級矛盾,促進經濟高速發展。本單元學習重點:突出不同時期不同國家進行經濟調整的內容和影響。單元概述經過兩次工業革命,傳統的經濟體制不能適應新生215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16資本主義的大蕭條與羅斯福新政17戰后資本主義經濟的調整18蘇聯的經濟改革15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3課程標準要求1.了解俄國國內戰爭后蘇維埃政權面臨的形勢,認識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轉變的必要性。2.列舉“斯大林模式”主要表現,認識其在實踐中的經驗教訓。重點: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的轉變難點:斯大林模式及其評價第15課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課程標準要求1.了解俄國國內戰爭后蘇維埃政權面臨的形勢,重4俄國十月革命后,列寧出于國內外斗爭形勢的需要,實行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形勢好轉后,他依據現實的需要,代以新經濟政策,希望通過減輕人口占絕大多數的小農經濟負擔的國家資本主義,發展商品經濟。隨著列寧的逝世,新經濟政策逐漸被取消,斯大林建立起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這種體制后來在東歐推行,對東歐國家產生深遠的影響。宏觀把握俄國十月革命后,列寧出于國內外斗爭形勢的需要,實5一、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一)背景:

1、俄國十月革命后,英、法、美、日等資本主義國家進行武裝干涉;支持俄國境內叛軍,

妄圖扼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

2、國內戰爭爆發,蘇俄面臨著嚴峻的政治、經濟形勢。3、蘇俄領導人幻想以此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二)內容:

在農業方面:實行余糧收集制,農民除保留口糧、種子糧和飼料糧外,其余糧食以極低的價格交售國家;在工業方面:普遍實行工業國有化,將大中企業收歸國有,對小企業實行監督。在流通方面:取消商品貿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國家集中分配;在分配方面:強制勞動,實行“不勞動者不得食”的原則。特點:排斥商品貨幣關系,采用軍事、行政命令的辦法一、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一)背景:

1、俄國十月革命后,英、6(三)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評價:積極:特殊情況下的特殊政策,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國人力、物力、財力,取得了國內戰爭的勝利,鞏固了新生的蘇維埃政權。消極:違背經濟發展規律,挫傷了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引發了嚴重的政治、經濟危機。(三)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評價:7二、新經濟政策:

(一)背景:

1、國內戰爭勝利后,蘇維埃政權亟待恢復遭到戰爭破壞的經濟

2、農民對共產主義政策的不滿,暴動頻發。

3、國家也沒有能力直接領導和組織所有企業的生產。4、列寧和布爾什維克對如何向社會主義過渡有了新的認識。目的:解決國內的經濟困難和政治危機。(二)開始: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會二、新經濟政策:(一)背景:

1、國內戰爭勝利8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內容農業工業商業影響余糧征集制固定的糧食稅工業國有化有區別地對待大、中、小工業取消商業貿易,國家集中分配產品交換轉為自由貿易積極作用:集中人力、物力、財力,保證軍事斗爭勝利;消極影響:超過限度,不利于提高生產者的積極性。找到一條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道路,工農支持,經濟恢復、政權鞏固。與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相比較,新的經濟政策“新”在哪里呢?(三)內容: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農業工業商業影響余糧9與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相比較,新的經濟政策“新”在哪里呢?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在生活中排斥商品關系,用軍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會運轉,進而直接進入社會主義;新經濟政策是通過在一定限度內發展資本主義,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來擴大生產,改善和鞏固工農聯盟,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

體現出“新”的特點:

重視商品經濟、開放市場、自由貿易和貨幣流通與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相比較,新的經濟政策“新”在哪里呢?戰時10(四)評價:

理論上:找到一條使落后的俄國過渡到社會主義的正確途徑:確立起與落后的生產力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在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逐步向社會主義過渡。是符合蘇俄的實際國情的正確決策。

實踐上:受到廣大工人和農民的支持,使國民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蘇維埃政權得到鞏固(四)評價:理論上:找到一條使落后的俄國過渡到11三、斯大林經濟體制:

(一)確立:斯大林領導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經過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實施了國民經濟發展五年計劃,取消新經濟政策,到20世紀30年代中期確立。(二)內容:1、所有制形式:實行單一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

2、管理體制:實行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3、調節手段:實行排斥市場的指令性計劃經濟;4、管理手段: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經濟三、斯大林經濟體制:

(一)確立:斯大林領導蘇聯的社會主義建12(三)評價斯大林模式積極:1.在這種體制下,國家能夠調配使用人力、物力、財力資源進行建設。2.使蘇聯在20世紀三十年代、二戰后初期的社會主義建設取得巨大成就。(形成了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基本上實現了工業化。1940年蘇聯工業生產總值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僅次于美國。)

3.為二戰后的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體制建立起到了示范作用。存在問題:片面發展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長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緩慢;從農民身上拿走東西太多,生產積極性不高;長期執行計劃指令,地方和企業缺乏積極性。消極:1.

超越了生產力水平,體制逐漸僵化,越來越阻礙蘇聯經濟的進一步發展。2.對東歐社會主義國家也產生了不良的影響。(三)評價斯大林模式積極:消極:1.超越了生產力水平,體制13探究活動1:1、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轉變的原因(1)原因: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在當時形勢下實施是必要的,且是有效的,為保衛蘇維埃政權創造了必要的物質基礎,捍衛了十月革命的成果;而另一方面,它也存在著嚴重的缺陷:政策的許多措施超出了戰時的需要,而且在戰爭基本結束的情況下,不僅沒有收縮,反而進一步的加強,嚴重的挫傷了人民的生產積極性,最終引發了國內的經濟困難和政治危機。(2)啟示:把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作為向社會主義“直接過渡”到純粹社會主義的經濟形式的一種嘗試無疑是失敗的,它并不是向社會主義過度的正確途徑。蘇維埃政府需要繼續探索一條適合其國情道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轉變的原因是什么?從中獲得了哪些啟示?探究活動1:1、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轉變的原因戰時共14聯系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過程中經濟政策的調整與變化,給我國的經濟建設帶來的那些啟示?

(1)經濟建設必須按規律辦事;

(2)調整經濟政策,必須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的發展水平;

(3)農業政策的制定與調整必須切實地維護農民的經濟利益;

(4)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一切從國情出發;

(5)國民經濟必須按比例,協調發展(農業、重工業、輕工業協調發展)

(6)經濟建設必須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探究活動2:聯系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過程中經濟政策的調整與變化,給我國的15大蕭條與羅斯福新政第16課1、了解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爆發的原因、特點和影響,認識羅斯福新政的歷史背景。2、列舉羅斯福新政的主要內容,認識其特點,探討其在資本主義自我調節機制形成中的作用。課標要求:重點:經濟危機的爆發,羅斯福新政的背景、內容、特點難點:羅斯福新政與凱恩斯主義在資本主義自我調節機制形成中的作用大蕭條與羅斯福新政第16課1、了解1929~1933年資本主16宏觀把握第二次工業革命極大地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生產與資本高度集中到少數壟斷資本家手中,造成貧富懸殊。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占有制之間的矛盾越發突出,導致了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爆發。資本主義經濟政策隨之進行調整,出現了一種新的經濟理論——凱恩斯主義,國家干預經濟取代了自由放任的政策,美國羅斯福總統采取“新政”,促進美國生產力的恢復,鞏固了資本主義的民主制度。此后,私人壟斷資本主義向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宏觀把握17一、經濟危機的發生——(1929—1933年)(一)經濟危機的背景1、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的表面繁榮。2、工人農民實際收入增長緩慢,財富高度集中在少數資本家手中。3、股票投機過度,造成了股市的不穩定。(二)經濟危機的原因

(1)根本根源: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有制間的矛盾(2)直接原因:市場表面繁榮背后隱藏的生產與銷售矛盾(供給與需求)更加突出。(3)誘發因素:股票投機過度,加劇了金融市場的不穩定。(三)標志:紐約證券交易所股市崩潰(四)特點:來勢兇猛;范圍廣;持續時間長;破壞性強一、經濟危機的發生——(1929—1933年)18(五)經濟危機橫掃資本主義世界——影響(1)使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遭到空前嚴重的破壞,出現經濟大蕭條,世界貿易額銳減。(2)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為了擺脫困境,紛紛采取了以鄰為壑、轉嫁危機的辦法。導致世界經濟進一步陷入混亂,國際關系也日趨惡化。(3)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使得人們對整個資本主義制度產生了懷疑。(4)法西斯主義在一些國家開始泛濫,社會動蕩不安。(5)資本主義面臨著嚴重的政治危機,資產階級民主制度搖搖欲墜。(五)經濟危機橫掃資本主義世界——影響191、大危機給美國以空前嚴重的打擊。2、胡佛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危機遲遲得不到解決。3、羅斯福以“新政”為口號,贏得廣泛支持,于1933年3月就任總統。(一)歷史背景二、羅斯福新政1、大危機給美國以空前嚴重的打擊。(一)歷史背景二、羅斯福新20(二)羅斯福新政的主要內容項目具體內容整頓財政金融整頓銀行,統制貨幣,改革銀行體系和改革稅制調整工業生產

通過全國工業復興法,規定“公平競爭”法則,規定勞工的一些基本權利,藍鷹標記減少耕地面積和農產品產量,政府收購剩余農產品以控制市場價格調整農業生產實行社會救濟和“以工代賑”開展大規模救濟工作,通過社會保障法,興辦公共工程,提供大量就業機會。核心內容——用國家的力量擴大消費,調整供給與需求矛盾(二)羅斯福新政的主要內容項目具體內容整頓財政21直接影響:1.新政的實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美國逐漸從經濟危機的陰影中走了出來,社會生產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復。2.廣大中下層民眾從新政中獲得了一定的好處。3.緩和了社會矛盾,遏制美國法西斯勢力,鞏固了美國資產階級統治。深遠影響:1.羅斯福新政在資本主義工業社會全面來臨的時代,在傳統的自由放任政策再也不能適應生產力巨大發展的時候開辟的一條新的發展道路。2.新政式的調整被一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所借鑒。它標志著資本主義告別自由放任時代,進入了政府大規模干預經濟的時代。(三)羅斯福新政影響但新政是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前提下,對美國生產關系進行的局部調整,因此它不能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直接影響:(三)羅斯福新政影響但新政是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前提22三、凱恩斯主義1、產生的背景:

(1)資本主義制度確立后,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占據主導地位。(2)20年代末30年代初經濟大危機爆發自由放任經濟理論開始受質疑。

2、基本主張:國家應當對經濟生活進行干預和調節。“看得見的手”三、凱恩斯主義1、產生的背景:“看得見的手”233、評價

(1)積極作用:二戰后,凱恩斯主義取代了過去自由放任的經濟理論,成為西方各國制定經濟政策的主要依據,有力地推動了經濟的發展。(2)局限性:它并不能夠消除經濟危機。在20世紀70年代以后,西方經濟逐漸陷入“滯脹”狀態。面對新問題,凱恩斯主義在經濟學中的主流地位被其他學派所取代。3、評價

(1)積極作用:24學習了羅斯福新政新政的背景、內容和影響,思考“新”在什么地方?①新的理論和政策:凱恩斯主義;(自由放任——政府干預)②新的特點:在力圖保持資本主義自由企業制度的前提下采取政府對國家經濟全面干預的辦法③新的起點:私人資本主義——美國式的、非法西斯式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二戰后普遍采納,資本主義制度獲得新的生命力,成為繼續向前發展的新起點。探究活動1:學習了羅斯福新政新政的背景、內容和影響,思考“新”在什么地方25凱恩斯主義與羅斯福新政之間的關系如何?對后世產生了什么影響?(1)20世紀20年代末的經濟大危機促使人們質疑自由放任的經濟理論。(2)羅斯福新政是對凱恩斯主義的大規模實踐,新政的實踐推動了凱恩斯主義國家干預理論的系統化和完整化。羅斯福新政開創了資本主義國家加強經濟干預的先河。二戰后,西方各國普遍實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促進經濟高速發展。探究活動2:凱恩斯主義與羅斯福新政之間的關系如何?對后世產生了什么影響?26①它是美國資產階級為了克服經濟危機,在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進行的調整,不可能改變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因而也就不可能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的經濟計劃危機。國家的干預容易導致通貨膨脹和其它的社會經濟矛盾。②新政在當時自由放任的經濟形態下,采取新的國家干預經濟的做法,緩解了經濟危機所帶來的問題,使得經濟得以恢復和發展,鞏固了資本主義的統治。二戰后,其它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也相繼的校仿美國新政的做法進行了經濟的調整和改革,使資本主義國家進入第二個“黃金時代”。探究活動3:羅斯福新政在資本主義自我調節機制形成中的作用①它是美國資產階級為了克服經濟危機,在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進2720世紀二三十年代,在世界現代化發展道路上,有兩次重大的政策調整,一次在20世紀初的俄國,一次在30年代西方大危機時期的美國。這兩次調整分別指什么?它們各有什么特點?結果如何?1.調整:俄國:1921年蘇俄新經濟政策;美國:羅斯福新政。2.特點:蘇俄通過市場用固定的糧食稅、國家資本主義和商品買賣的辦法發展生產。美國用國家干預經濟的辦法來調節資本主義產銷間的矛盾,避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混亂和盲目,達到解決經濟危機的目的。3.結果:俄國促進了工農業的發展,但是1927年新經濟政策被廢除,建立起斯大林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美國擺脫了經濟危機,并促進戰后出現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大發展的世界趨勢。探究活動4:20世紀二三十年代,在世界現代化發展道路上,有兩次重大的政策28課標要求以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等國家為例分析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戰后資本主義經濟的調整第17課重點:二戰后美國等國經濟的發展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的表現及原因。難點: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課標要求以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等國家為例分析當代資本主29第17課戰后資本主義經濟的調整一、國家對經濟的大力干預1.建立國營企業2.制定經濟計劃3.用財政政策調節社會生產二、“人民資本主義”和“經營者革命”1.“人民資本主義”2.“經營者革命”三、福利國家的出現1.福利資金的構成

2.福利制度的主要內容3.福利制度的實質和利弊4.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的高速增長5.經濟滯漲和經濟政策的調整第17課戰后資本主義經濟的調整30宏觀把握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暴露出傳統資本主義體制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弊端。二戰結束后,西歐各國進行社會改革和政策調整,普遍實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即通過各種手段對國民經濟進行宏觀管理,不斷調整財政、稅收、金融政策;在一些基礎工業和公用事業中推行國有化政策,推行比較廣泛的社會福利制度,以保障社會的安定。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生產力發展的需要,促進了西歐經濟穩定持續的高速發展。但到1973年,發達國家出現經濟“滯脹”現象,為走出困境,發達國家不斷進行經濟改革,減少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對資本主義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事實表明,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的計劃經濟可以相互借鑒,互為補充,并能夠在一定時期內極大地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宏觀把握31一、當代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管理的新變化:(1)背景:①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吸取大危機的慘痛教訓,放棄自由放任政策。②20世紀30年代興起的凱恩斯主義,為各國經濟調整提供了理論依據③20世紀30年代,美國羅斯福新政的推行,為各國提供了實踐經驗。1、調整之一——國家對經濟的大力干預(2)國家干預方式:①實行國有化②制定經濟計劃③運用經濟杠桿調節社會生產:擴大政府開支、政府直接采購、調節稅收等。不同國家干預經濟的不同重點:(3)國家干預經濟的影響①利用國家力量調節經濟,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資本生產的盲目性,保證了生產的社會化。②國有企業普遍存在著經營不善,效益低下的弊端。一、當代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管理的新變化:(1)背景:1、調322.調整之二:人民資本主義——所有制關系的變化3.調整之三:經營者革命——經營管理方式的變化4、調整之四:福利國家的出現2.調整之二:人民資本主義——所有制關系的變化3.調整之三33“福利國家”的發展歷程階段時間概念起源19世紀中葉成功實踐20世紀30年代羅斯福新政高峰六七十年代縮小規模80年代“福利國家”的發展歷程階段時間概念起源19世紀中葉成功實踐234影響:福利國家的出現

緩解矛盾、擴大消費財政赤字、降低工作積極性原因:國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種形式,分配領域社會化的表現公民的社會權利,立法和制度保證緩和社會矛盾、構建社會和諧實質:特點:內容:資金來源、福利種類影響:福利國家的出現緩解矛盾、擴大消費財政赤字、降低工作積極35二、戰后資本主義經濟調整所帶來的影響:①積極方面:國家的宏觀調節,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資本生產的盲目性,保證了生產的社會性。企業管理方式的調整,提高了管理和生產水平和企業的效益;福利制度的形成,保障了低收入階層的生活,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社會的矛盾,同時擴大了社會消費,帶動了戰后經濟的復蘇,使資本主義步入第二個“黃金時代”②消極方面:國家過度的干預經濟,也增加了國家的財政負擔,造成嚴重的財政赤字,降低人們工作的積極性。1973年,黃金時代結束,出現“滯脹”調整:(1)減少國家對經濟的干預;(2)出售部分國有企業;(3)削減社會福利開支。二、戰后資本主義經濟調整所帶來的影響:1973年,黃金時代結36戰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黃金滯脹復蘇繁榮衰退戰后美國經濟的發展戰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黃金滯脹復蘇繁榮衰退戰后美國經37

資本主義經濟戰后黃金時期的出現表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并非只有對抗,他們還有相互適應和可能協調的一面生產關系還能容納生產力的發展。但是,這些調整只能暫時緩解而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后來的滯脹現象就是明證。調整是資本主義內部的自我調節和改善,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調整。雖然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的本質,但有積極意義,使資本主義在其內部矛盾這些作用下不斷進行自我揚棄。認識:資本主義也有計劃,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只是經濟手段,不是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本質區別。啟示:經濟體制必須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突破傳統的束縛使其調整和創新的前提,只有不斷調整和創新才能保持經濟發展的活力。借鑒:加強國家對經濟的指導,克服盲目性;炒股現象反映出資本社會化的趨向,要規范股市;要由專門的管理和科技人員從事經營和管理,要不斷完善社會福利制度……認識:資本主義經濟戰后黃金時期的出現表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和生38概述從赫魯曉夫改革到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基本歷程,認識社會主義改革的復雜性、艱巨性和曲折性。課標要求:蘇聯的經濟改革第18課重點:赫魯曉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爾巴喬夫改革難點:認識社會主義改革的復雜性、艱巨性和曲折性概述從赫魯曉夫改革到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基本歷程,認識社會主義改39二戰后,蘇聯雖然被公認為是一流的政治和軍事強國,然而它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弊端日益顯露,導致蘇聯經濟發展極其緩慢。從赫魯曉夫到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都對“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學的認識,無法從根本上突破這一模式,均以失敗告終。戈爾巴喬夫的經濟改革也未能取得預期的效果,轉向政治改革,導致蘇聯形勢惡化直至解體。蘇聯經濟改革模式的失敗,說明了改革需要正確的理論指導和堅強的領導核心。其改革過程的艱巨性和曲折性,對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宏觀把握二戰后,蘇聯雖然被公認為是一流的政治和軍事強國,然而它高度集40一、赫魯曉夫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

(1)二戰結束,蘇聯進入和平建設時期;(2)斯大林體制的弊端日益暴露;(3)農業全盤集體化的消極影響一直持續到戰后,農業單位面積產量沒有提高,制約了工業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4)斯大林的逝世,為蘇聯體制改革提供了契機和可能。(二)改革的內容1、農業:允許集體農莊莊員擁有一定數量的自留地和飼養一定數量的牲畜;開墾荒地,擴大谷物生產;開展大規模種植玉米運動;將拖拉機等農機賣給集體農莊

2、工業:將部分企業的管理權下放到加盟共和國;給予企業調整部分工資的權利;嘗試推行“物質利益原則”,通過一定程度承認企業和個人的物質利益,調動生產積極性。一、赫魯曉夫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

(1)二戰結束,蘇聯進41(三)赫魯曉夫改革的評價:1、積極:赫魯曉夫的經濟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沖破了傳統觀念的束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農業、工業)。2、局限性:在理論上沒有突破斯大林的模式,只是在原有經濟體制上的局部調整。(1)赫魯曉夫經濟改革在理論上沒有突破,只是在維持原有經濟體制基礎上進行局部改革;(2)提出的戰略目標超越實際;(3)沒有全面和一貫的戰略方針和思路;(4)赫魯曉夫自身的不足和缺點也影響改革。(三)赫魯曉夫改革的評價:42二、勃列日涅夫改革類別勃列日涅夫改革背景目的措施工業農業評價成效局限軍事和綜合國力增強,成為與美國匹敵的超級大國①沒有突破舊體制;②脫離實際;③與美國軍備競賽,使經濟減速甚至滑坡;④勃氏后期保守作風、后期改革停止①繼續革除弊端;②糾正混亂推行新經濟體制,擴大企業自主權①擴大自主權;②提高農產品價格;③降低農產品收購計劃指標;④放松對個人副業的限制二、勃列日涅夫改革類別勃列日涅夫改革背景目的431、時間:1985年2、改革背景:蘇聯經濟全面滑坡指導思想:加速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方針內容:

3、改革內容:(1)經濟領域:承認企業是獨立的商品生產者,要求國家主要用經濟方法管理經濟,打破單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許個體經濟存在。

(2)加速發展戰略重點:重點放在重工業上

(3)經濟改革陷入困境,把改革重點轉向政治體制改革。4、改革的后果:(1)原本嚴重畸形的經濟結構更加失調,經濟改革的宏觀決策缺乏具體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以致改革效果不佳。(2)改革陷入困境,經濟繼續滑坡。

(3)戈爾巴喬夫把改革的重點轉向政治體制改革,國內局勢逐漸失控,1991年蘇聯解體。三、戈爾巴喬夫的改革1、時間:1985年三、戈爾巴喬夫的改革44同:都是為了解決斯大林體制弊端;都在農業、工業方面進行調整;改革過程脫離了蘇聯實際;結果都失敗了。異:赫魯曉夫改革側重農業,勃列日涅夫改革側重重工業,戈爾巴喬夫改革側重所有制和商品經濟入手;前兩者都取得一定的成效,而后者未見成效轉向政治改革;前兩制失敗是因為未改變原有體制,對斯大林體制進行修修補補,但后者肅然進行根本性的變革,由于措施不符合國情而失敗。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和戈爾巴喬夫改革有何異同點?同:都是為了解決斯大林體制弊端;都在農業、工業方面進行調整;45蘇聯改革失敗的原因和蘇聯解體的原因:(1)歷史原因:蘇聯由于斯大林體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錯誤長期得不到糾正,積累起來許多問題和矛盾。(2)內部原因:戈爾巴喬夫的改革上臺后推行的錯誤路線和政策(3)外部原因:西方的和平演變

蘇聯改革失敗的原因和蘇聯解體的原因:461、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反對蘇聯的控制或照搬蘇聯的政策。2、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3、反對搞階級斗爭擴大化。4、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遵循馬克思主義方向。蘇聯經濟改革給中國改革的啟示1、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反對蘇聯的控制或照搬蘇聯的政策。47演講完畢,謝謝觀看!演講完畢,謝謝觀看!48各國經濟體制的創新和調整第三單元各國經濟體制的創新和調整第三單元49經過兩次工業革命,傳統的經濟體制不能適應新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各國都在新的形勢下進行了經濟體制的調整和創新。蘇聯開辟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和發展道路,其后歷經數次的改革,但積重難返,收效不大,最終導致蘇聯劇變,顯示了社會主義改革的曲折性和艱巨性。美國羅斯福擯棄了傳統的經濟模式,開創了資本主義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二戰后,許多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都進行了經濟的自我調整和改革,完善了福利政策,緩和了階級矛盾,促進經濟高速發展。本單元學習重點:突出不同時期不同國家進行經濟調整的內容和影響。單元概述經過兩次工業革命,傳統的經濟體制不能適應新生5015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16資本主義的大蕭條與羅斯福新政17戰后資本主義經濟的調整18蘇聯的經濟改革15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51課程標準要求1.了解俄國國內戰爭后蘇維埃政權面臨的形勢,認識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轉變的必要性。2.列舉“斯大林模式”主要表現,認識其在實踐中的經驗教訓。重點: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的轉變難點:斯大林模式及其評價第15課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課程標準要求1.了解俄國國內戰爭后蘇維埃政權面臨的形勢,重52俄國十月革命后,列寧出于國內外斗爭形勢的需要,實行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形勢好轉后,他依據現實的需要,代以新經濟政策,希望通過減輕人口占絕大多數的小農經濟負擔的國家資本主義,發展商品經濟。隨著列寧的逝世,新經濟政策逐漸被取消,斯大林建立起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這種體制后來在東歐推行,對東歐國家產生深遠的影響。宏觀把握俄國十月革命后,列寧出于國內外斗爭形勢的需要,實53一、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一)背景:

1、俄國十月革命后,英、法、美、日等資本主義國家進行武裝干涉;支持俄國境內叛軍,

妄圖扼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

2、國內戰爭爆發,蘇俄面臨著嚴峻的政治、經濟形勢。3、蘇俄領導人幻想以此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二)內容:

在農業方面:實行余糧收集制,農民除保留口糧、種子糧和飼料糧外,其余糧食以極低的價格交售國家;在工業方面:普遍實行工業國有化,將大中企業收歸國有,對小企業實行監督。在流通方面:取消商品貿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國家集中分配;在分配方面:強制勞動,實行“不勞動者不得食”的原則。特點:排斥商品貨幣關系,采用軍事、行政命令的辦法一、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一)背景:

1、俄國十月革命后,英、54(三)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評價:積極:特殊情況下的特殊政策,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國人力、物力、財力,取得了國內戰爭的勝利,鞏固了新生的蘇維埃政權。消極:違背經濟發展規律,挫傷了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引發了嚴重的政治、經濟危機。(三)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評價:55二、新經濟政策:

(一)背景:

1、國內戰爭勝利后,蘇維埃政權亟待恢復遭到戰爭破壞的經濟

2、農民對共產主義政策的不滿,暴動頻發。

3、國家也沒有能力直接領導和組織所有企業的生產。4、列寧和布爾什維克對如何向社會主義過渡有了新的認識。目的:解決國內的經濟困難和政治危機。(二)開始: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會二、新經濟政策:(一)背景:

1、國內戰爭勝利56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內容農業工業商業影響余糧征集制固定的糧食稅工業國有化有區別地對待大、中、小工業取消商業貿易,國家集中分配產品交換轉為自由貿易積極作用:集中人力、物力、財力,保證軍事斗爭勝利;消極影響:超過限度,不利于提高生產者的積極性。找到一條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道路,工農支持,經濟恢復、政權鞏固。與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相比較,新的經濟政策“新”在哪里呢?(三)內容: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農業工業商業影響余糧57與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相比較,新的經濟政策“新”在哪里呢?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在生活中排斥商品關系,用軍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會運轉,進而直接進入社會主義;新經濟政策是通過在一定限度內發展資本主義,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來擴大生產,改善和鞏固工農聯盟,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

體現出“新”的特點:

重視商品經濟、開放市場、自由貿易和貨幣流通與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相比較,新的經濟政策“新”在哪里呢?戰時58(四)評價:

理論上:找到一條使落后的俄國過渡到社會主義的正確途徑:確立起與落后的生產力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在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逐步向社會主義過渡。是符合蘇俄的實際國情的正確決策。

實踐上:受到廣大工人和農民的支持,使國民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蘇維埃政權得到鞏固(四)評價:理論上:找到一條使落后的俄國過渡到59三、斯大林經濟體制:

(一)確立:斯大林領導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經過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實施了國民經濟發展五年計劃,取消新經濟政策,到20世紀30年代中期確立。(二)內容:1、所有制形式:實行單一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

2、管理體制:實行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3、調節手段:實行排斥市場的指令性計劃經濟;4、管理手段: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經濟三、斯大林經濟體制:

(一)確立:斯大林領導蘇聯的社會主義建60(三)評價斯大林模式積極:1.在這種體制下,國家能夠調配使用人力、物力、財力資源進行建設。2.使蘇聯在20世紀三十年代、二戰后初期的社會主義建設取得巨大成就。(形成了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基本上實現了工業化。1940年蘇聯工業生產總值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僅次于美國。)

3.為二戰后的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體制建立起到了示范作用。存在問題:片面發展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長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緩慢;從農民身上拿走東西太多,生產積極性不高;長期執行計劃指令,地方和企業缺乏積極性。消極:1.

超越了生產力水平,體制逐漸僵化,越來越阻礙蘇聯經濟的進一步發展。2.對東歐社會主義國家也產生了不良的影響。(三)評價斯大林模式積極:消極:1.超越了生產力水平,體制61探究活動1:1、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轉變的原因(1)原因: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在當時形勢下實施是必要的,且是有效的,為保衛蘇維埃政權創造了必要的物質基礎,捍衛了十月革命的成果;而另一方面,它也存在著嚴重的缺陷:政策的許多措施超出了戰時的需要,而且在戰爭基本結束的情況下,不僅沒有收縮,反而進一步的加強,嚴重的挫傷了人民的生產積極性,最終引發了國內的經濟困難和政治危機。(2)啟示:把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作為向社會主義“直接過渡”到純粹社會主義的經濟形式的一種嘗試無疑是失敗的,它并不是向社會主義過度的正確途徑。蘇維埃政府需要繼續探索一條適合其國情道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轉變的原因是什么?從中獲得了哪些啟示?探究活動1:1、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轉變的原因戰時共62聯系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過程中經濟政策的調整與變化,給我國的經濟建設帶來的那些啟示?

(1)經濟建設必須按規律辦事;

(2)調整經濟政策,必須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的發展水平;

(3)農業政策的制定與調整必須切實地維護農民的經濟利益;

(4)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一切從國情出發;

(5)國民經濟必須按比例,協調發展(農業、重工業、輕工業協調發展)

(6)經濟建設必須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探究活動2:聯系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過程中經濟政策的調整與變化,給我國的63大蕭條與羅斯福新政第16課1、了解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爆發的原因、特點和影響,認識羅斯福新政的歷史背景。2、列舉羅斯福新政的主要內容,認識其特點,探討其在資本主義自我調節機制形成中的作用。課標要求:重點:經濟危機的爆發,羅斯福新政的背景、內容、特點難點:羅斯福新政與凱恩斯主義在資本主義自我調節機制形成中的作用大蕭條與羅斯福新政第16課1、了解1929~1933年資本主64宏觀把握第二次工業革命極大地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生產與資本高度集中到少數壟斷資本家手中,造成貧富懸殊。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占有制之間的矛盾越發突出,導致了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爆發。資本主義經濟政策隨之進行調整,出現了一種新的經濟理論——凱恩斯主義,國家干預經濟取代了自由放任的政策,美國羅斯福總統采取“新政”,促進美國生產力的恢復,鞏固了資本主義的民主制度。此后,私人壟斷資本主義向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宏觀把握65一、經濟危機的發生——(1929—1933年)(一)經濟危機的背景1、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的表面繁榮。2、工人農民實際收入增長緩慢,財富高度集中在少數資本家手中。3、股票投機過度,造成了股市的不穩定。(二)經濟危機的原因

(1)根本根源: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有制間的矛盾(2)直接原因:市場表面繁榮背后隱藏的生產與銷售矛盾(供給與需求)更加突出。(3)誘發因素:股票投機過度,加劇了金融市場的不穩定。(三)標志:紐約證券交易所股市崩潰(四)特點:來勢兇猛;范圍廣;持續時間長;破壞性強一、經濟危機的發生——(1929—1933年)66(五)經濟危機橫掃資本主義世界——影響(1)使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遭到空前嚴重的破壞,出現經濟大蕭條,世界貿易額銳減。(2)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為了擺脫困境,紛紛采取了以鄰為壑、轉嫁危機的辦法。導致世界經濟進一步陷入混亂,國際關系也日趨惡化。(3)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使得人們對整個資本主義制度產生了懷疑。(4)法西斯主義在一些國家開始泛濫,社會動蕩不安。(5)資本主義面臨著嚴重的政治危機,資產階級民主制度搖搖欲墜。(五)經濟危機橫掃資本主義世界——影響671、大危機給美國以空前嚴重的打擊。2、胡佛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危機遲遲得不到解決。3、羅斯福以“新政”為口號,贏得廣泛支持,于1933年3月就任總統。(一)歷史背景二、羅斯福新政1、大危機給美國以空前嚴重的打擊。(一)歷史背景二、羅斯福新68(二)羅斯福新政的主要內容項目具體內容整頓財政金融整頓銀行,統制貨幣,改革銀行體系和改革稅制調整工業生產

通過全國工業復興法,規定“公平競爭”法則,規定勞工的一些基本權利,藍鷹標記減少耕地面積和農產品產量,政府收購剩余農產品以控制市場價格調整農業生產實行社會救濟和“以工代賑”開展大規模救濟工作,通過社會保障法,興辦公共工程,提供大量就業機會。核心內容——用國家的力量擴大消費,調整供給與需求矛盾(二)羅斯福新政的主要內容項目具體內容整頓財政69直接影響:1.新政的實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美國逐漸從經濟危機的陰影中走了出來,社會生產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復。2.廣大中下層民眾從新政中獲得了一定的好處。3.緩和了社會矛盾,遏制美國法西斯勢力,鞏固了美國資產階級統治。深遠影響:1.羅斯福新政在資本主義工業社會全面來臨的時代,在傳統的自由放任政策再也不能適應生產力巨大發展的時候開辟的一條新的發展道路。2.新政式的調整被一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所借鑒。它標志著資本主義告別自由放任時代,進入了政府大規模干預經濟的時代。(三)羅斯福新政影響但新政是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前提下,對美國生產關系進行的局部調整,因此它不能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直接影響:(三)羅斯福新政影響但新政是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前提70三、凱恩斯主義1、產生的背景:

(1)資本主義制度確立后,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占據主導地位。(2)20年代末30年代初經濟大危機爆發自由放任經濟理論開始受質疑。

2、基本主張:國家應當對經濟生活進行干預和調節。“看得見的手”三、凱恩斯主義1、產生的背景:“看得見的手”713、評價

(1)積極作用:二戰后,凱恩斯主義取代了過去自由放任的經濟理論,成為西方各國制定經濟政策的主要依據,有力地推動了經濟的發展。(2)局限性:它并不能夠消除經濟危機。在20世紀70年代以后,西方經濟逐漸陷入“滯脹”狀態。面對新問題,凱恩斯主義在經濟學中的主流地位被其他學派所取代。3、評價

(1)積極作用:72學習了羅斯福新政新政的背景、內容和影響,思考“新”在什么地方?①新的理論和政策:凱恩斯主義;(自由放任——政府干預)②新的特點:在力圖保持資本主義自由企業制度的前提下采取政府對國家經濟全面干預的辦法③新的起點:私人資本主義——美國式的、非法西斯式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二戰后普遍采納,資本主義制度獲得新的生命力,成為繼續向前發展的新起點。探究活動1:學習了羅斯福新政新政的背景、內容和影響,思考“新”在什么地方73凱恩斯主義與羅斯福新政之間的關系如何?對后世產生了什么影響?(1)20世紀20年代末的經濟大危機促使人們質疑自由放任的經濟理論。(2)羅斯福新政是對凱恩斯主義的大規模實踐,新政的實踐推動了凱恩斯主義國家干預理論的系統化和完整化。羅斯福新政開創了資本主義國家加強經濟干預的先河。二戰后,西方各國普遍實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促進經濟高速發展。探究活動2:凱恩斯主義與羅斯福新政之間的關系如何?對后世產生了什么影響?74①它是美國資產階級為了克服經濟危機,在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進行的調整,不可能改變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因而也就不可能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的經濟計劃危機。國家的干預容易導致通貨膨脹和其它的社會經濟矛盾。②新政在當時自由放任的經濟形態下,采取新的國家干預經濟的做法,緩解了經濟危機所帶來的問題,使得經濟得以恢復和發展,鞏固了資本主義的統治。二戰后,其它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也相繼的校仿美國新政的做法進行了經濟的調整和改革,使資本主義國家進入第二個“黃金時代”。探究活動3:羅斯福新政在資本主義自我調節機制形成中的作用①它是美國資產階級為了克服經濟危機,在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進7520世紀二三十年代,在世界現代化發展道路上,有兩次重大的政策調整,一次在20世紀初的俄國,一次在30年代西方大危機時期的美國。這兩次調整分別指什么?它們各有什么特點?結果如何?1.調整:俄國:1921年蘇俄新經濟政策;美國:羅斯福新政。2.特點:蘇俄通過市場用固定的糧食稅、國家資本主義和商品買賣的辦法發展生產。美國用國家干預經濟的辦法來調節資本主義產銷間的矛盾,避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混亂和盲目,達到解決經濟危機的目的。3.結果:俄國促進了工農業的發展,但是1927年新經濟政策被廢除,建立起斯大林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美國擺脫了經濟危機,并促進戰后出現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大發展的世界趨勢。探究活動4:20世紀二三十年代,在世界現代化發展道路上,有兩次重大的政策76課標要求以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等國家為例分析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戰后資本主義經濟的調整第17課重點:二戰后美國等國經濟的發展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的表現及原因。難點: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課標要求以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等國家為例分析當代資本主77第17課戰后資本主義經濟的調整一、國家對經濟的大力干預1.建立國營企業2.制定經濟計劃3.用財政政策調節社會生產二、“人民資本主義”和“經營者革命”1.“人民資本主義”2.“經營者革命”三、福利國家的出現1.福利資金的構成

2.福利制度的主要內容3.福利制度的實質和利弊4.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的高速增長5.經濟滯漲和經濟政策的調整第17課戰后資本主義經濟的調整78宏觀把握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暴露出傳統資本主義體制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弊端。二戰結束后,西歐各國進行社會改革和政策調整,普遍實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即通過各種手段對國民經濟進行宏觀管理,不斷調整財政、稅收、金融政策;在一些基礎工業和公用事業中推行國有化政策,推行比較廣泛的社會福利制度,以保障社會的安定。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生產力發展的需要,促進了西歐經濟穩定持續的高速發展。但到1973年,發達國家出現經濟“滯脹”現象,為走出困境,發達國家不斷進行經濟改革,減少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對資本主義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事實表明,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的計劃經濟可以相互借鑒,互為補充,并能夠在一定時期內極大地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宏觀把握79一、當代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管理的新變化:(1)背景:①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吸取大危機的慘痛教訓,放棄自由放任政策。②20世紀30年代興起的凱恩斯主義,為各國經濟調整提供了理論依據③20世紀30年代,美國羅斯福新政的推行,為各國提供了實踐經驗。1、調整之一——國家對經濟的大力干預(2)國家干預方式:①實行國有化②制定經濟計劃③運用經濟杠桿調節社會生產:擴大政府開支、政府直接采購、調節稅收等。不同國家干預經濟的不同重點:(3)國家干預經濟的影響①利用國家力量調節經濟,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資本生產的盲目性,保證了生產的社會化。②國有企業普遍存在著經營不善,效益低下的弊端。一、當代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管理的新變化:(1)背景:1、調802.調整之二:人民資本主義——所有制關系的變化3.調整之三:經營者革命——經營管理方式的變化4、調整之四:福利國家的出現2.調整之二:人民資本主義——所有制關系的變化3.調整之三81“福利國家”的發展歷程階段時間概念起源19世紀中葉成功實踐20世紀30年代羅斯福新政高峰六七十年代縮小規模80年代“福利國家”的發展歷程階段時間概念起源19世紀中葉成功實踐282影響:福利國家的出現

緩解矛盾、擴大消費財政赤字、降低工作積極性原因:國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種形式,分配領域社會化的表現公民的社會權利,立法和制度保證緩和社會矛盾、構建社會和諧實質:特點:內容:資金來源、福利種類影響:福利國家的出現緩解矛盾、擴大消費財政赤字、降低工作積極83二、戰后資本主義經濟調整所帶來的影響:①積極方面:國家的宏觀調節,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資本生產的盲目性,保證了生產的社會性。企業管理方式的調整,提高了管理和生產水平和企業的效益;福利制度的形成,保障了低收入階層的生活,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社會的矛盾,同時擴大了社會消費,帶動了戰后經濟的復蘇,使資本主義步入第二個“黃金時代”②消極方面:國家過度的干預經濟,也增加了國家的財政負擔,造成嚴重的財政赤字,降低人們工作的積極性。1973年,黃金時代結束,出現“滯脹”調整:(1)減少國家對經濟的干預;(2)出售部分國有企業;(3)削減社會福利開支。二、戰后資本主義經濟調整所帶來的影響:1973年,黃金時代結84戰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黃金滯脹復蘇繁榮衰退戰后美國經濟的發展戰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黃金滯脹復蘇繁榮衰退戰后美國經85

資本主義經濟戰后黃金時期的出現表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并非只有對抗,他們還有相互適應和可能協調的一面生產關系還能容納生產力的發展。但是,這些調整只能暫時緩解而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后來的滯脹現象就是明證。調整是資本主義內部的自我調節和改善,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調整。雖然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的本質,但有積極意義,使資本主義在其內部矛盾這些作用下不斷進行自我揚棄。認識:資本主義也有計劃,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只是經濟手段,不是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本質區別。啟示:經濟體制必須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突破傳統的束縛使其調整和創新的前提,只有不斷調整和創新才能保持經濟發展的活力。借鑒:加強國家對經濟的指導,克服盲目性;炒股現象反映出資本社會化的趨向,要規范股市;要由專門的管理和科技人員從事經營和管理,要不斷完善社會福利制度……認識:資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