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理論》教案_第1頁
《中醫基礎理論》教案_第2頁
《中醫基礎理論》教案_第3頁
《中醫基礎理論》教案_第4頁
《中醫基礎理論》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word格式,下載后可自由編輯PAGEPAGE153《中醫基礎理論》教案第一篇:《中醫基礎理論》教案《中醫基礎理論》教案(供本科90學時用)教材主編:孫廣仁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供中醫藥類專業用中國中醫藥出版社福建中醫學院中醫基礎理論教研室編寫說明本教案根據現行全國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本科《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學大綱》要求,以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XX年1月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中醫基礎理論》(新世紀第二版)為藍本,結合我室教學特點,按90學時設計、編寫而成。本教案供中醫學、針灸推拿學、康復學、美容學等專業本科學生授課時使用。本教案中教學目的要求,按主次分為掌握、熟悉、了解三個層次。教學內容除明確概念外,對重點、難點、疑點,以及教學上的詳略處理等均加以標示,并提出注意點,以突出教學中的重要環節,加強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每一章后面附有主要參考書目和復習思考題,以供教師備課時參考,并便于學生課后復習。福建中醫學院中醫基礎理論教研室20XX年8月目錄緒論·················································4第一章中醫學的哲學基礎······························9第二章精氣血津液····································22第三章藏象·········································34第四章經絡·········································56第五章體質·········································64第六章病因·········································68第七章發病·········································78第八章病機·········································81第九章防治原則·····································97緒論【學時】6【目的要求】1.了解中醫學、中醫基礎理論的基本概念和中醫學的學科屬性。2.熟悉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概念及其形成和發展概況。3.掌握中醫學理論體系的主要特點。【教學內容】一、中醫學的基本概念及其學科屬性(一)中醫學的基本概念中醫學是發祥于中國古代的研究人體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學。它具有獨特的理論體系、豐富的臨床經驗和科學的思維方法,是以自然科學知識為主體、與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相交融的科學知識體系。(二)中醫學的學科屬性中醫學屬于自然科學的范疇,但具有明顯的社會科學特性,同時還受到中國古代哲學的深刻影響,是一門以自然科學為主體、多學科知識相交融的醫學科學。二、中醫學理論體系的概念、形成與發展(一)中醫學理論體系的概念中醫學理論體系,是包括理、法、方、藥在內的整體,是關于中醫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學知識體系。它是以整體觀念為主導思想,以精氣、陰陽、五行學說為哲學基礎和思維方法,以臟腑經絡及精氣血津液為生理病理學基礎,以辨證論治為診治特點的獨特的醫學理論體系。(二)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1.時期:戰國至秦漢。2.基礎:(1)有利的社會文化背景;(2)醫藥知識的大量積累。3.方法:(1)古代醫家先后采用直接觀察法和整體觀察法對人體生命現象和自然現象進行觀察,以探求人體生命的奧秘及生命活動與外界環境的關系;(2)精氣、陰陽、五行學說等中國古代哲學中樸素的唯物辯證法思想對醫學的滲透。4.標志:《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和《神農本草經》等醫學典籍的問世。(簡介這四部醫學典籍的作者、成書年代、主要內容及學術成就)(三)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發展1.魏晉隋唐時期:中醫學理論體系得以充實和系統化。(1)晉·王叔和編撰的《脈經》,是我國第一部脈學專著。(2)晉·皇甫謐編撰的《針灸甲乙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針灸學專著。4(3)隋·巢元方等人編撰的《諸病源候論》,是我國第一部病因病機學專著。(4)唐·孫思邈編撰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可稱我國第一部醫學百科全書,并開中國醫學倫理學之先河。2.宋金元時期:學派紛呈,某些理論有新的突破。(1)南宋·陳言著《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系統闡述了三因理論,對其后病因學的發展影響極為深遠。(2)金元四大家①劉完素:倡導火熱論,在治療中力主以寒涼清熱,后人稱其為“寒涼派”。②張從正:提倡攻邪論,治病以汗、吐、下三法攻邪為主,后人稱其為“攻邪派”。③李杲:創立內傷脾胃學說,治病善用溫補脾胃之法,后人稱其為“補土派”。④朱震亨:力倡在“相火論”基礎上的“陽常有余,陰常不足”學說,治療上倡導滋陰降火,后人稱其為“滋陰派”。3.明清時期:中醫學理論的綜合匯通和深化發展階段。(1)編撰了大量的醫學全書、叢書和類書(舉例介紹)。(2)明·張介賓、趙獻可等倡言、發展了命門學說。(3)溫病學說的成熟是中醫學理論的創新和突破(簡要介紹明·吳有性及清·葉桂、薛雪、吳瑭等醫家的主要著作和學術成就)。(4)清·王清任著《醫林改錯》,改正了古醫籍中在人體解剖方面的某些錯誤,肯定了“靈機記性不在心在腦”,并發展了瘀血理論等。4.近代與現代(1)近代時期(鴉片戰爭后):中醫學理論的發展呈現出新舊并存的趨勢:一是繼續收集和整理前人的學術成果(舉例);二是出現了中西匯通和中醫學理論科學化的思潮(舉例)。(2)現代時期(建國后):國家大力提倡中西醫結合,繼而倡導以現代多學科方法研究中醫。(簡介現代時期中醫學理論的發展所呈現出的三個方面的主要趨勢)(四)中醫學理論的繼承與創新(以自學為主,提示學習要點)1.繼承與創新的關系2.中醫基礎理論的繼承性研究應達到的基本目標3.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創新思路三、中醫學理論體系的主要特點(重點)(一)整體觀念1.基本含義中醫學的整體觀念,是關于人體自身的整體性(或稱“完整性”),以及人與自然、社會環境統一性的認識。5(中醫學的整體觀念,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和方法在中醫學的具體體現,是同源異構及普遍聯系思維方法的具體表達。它貫穿于中醫學的生理、病理、診法、辨證、養生、防治等各個方面,是中醫學基礎理論和臨床實踐的指導思想)2.主要內容(1)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①生理上的整體性:主要體現于五臟一體觀和形神一體觀。a.“五臟一體觀”,是指以五臟為中心的結構與機能相統一的觀點。在結構上:人體是一個以五臟為中心,以心為主導,通過經絡系統把六腑、五體、官竅等有機地聯系起來,并通過精、氣、血、津液的作用而形成的完整統一的整體。(介紹心、肝、脾、肺、腎五個生理系統的組成)在功能上:人體的臟腑組織器官雖各有不同的功能,但都在心的主持下,協調一致,共同完成機體統一的機能活動。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是在心神的統一主導下,既依靠各臟腑組織器官正常地發揮自己的功能,又依賴于臟腑組織器官之間密切配合、相互協調來完成的(舉例)。b.“形神一體觀”(在《內經》中稱為“形與神俱”,古人又稱作“形神合一”),是指人的形體和精神的結合與統一的觀點。形體的概念:廣義、狹義;神的概念:廣義、狹義;形神一體觀的主要內容:形體與精神的關系。②病理上的整體性:相互影響。局部的病變,可引起整體性病理反映;內臟有病,可反映于相應的五體、官竅;五臟中一臟有病,可影響他臟;形與神相互影響(舉例)。③診治上的整體性在診察疾病時:可以通過觀察分析五體、官竅、色脈等外在的病理表現,來推測內在臟腑的病理變化,從而作出正確診斷,為治療提供可靠依據(舉例)。在治療上:應從整體出發,在探求局部病變與整體病變的內在聯系的基礎上確立適當的治則與治法(舉例)。在康復治療疾病時:應形神共調;尤其應當重視調理精神情志在整個疾病治療和康復過程中的作用,即強調首先“治神”。在養生防病方面:強調形動神靜、形神共養。(2)人與自然環境的統一性(“天人一體”的整體觀)①“天人一體”觀的立論依據②自然環境對人體生理的影響a.人體的生理活動隨著一年之間季節氣候的規律性變化而出現相應的適應性調節(舉例)。6b.人體隨晝夜陰陽二氣的盛衰變化而出現適應性調節(舉例)。c.地域環境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人體的生理活動,進而影響體質的形成(舉例)。③自然環境對人體病理的影響a.人體受不同季節異常氣候變化的影響,??砂l生一些季節性多發病或時令性流行病(舉例);季節氣候的變化,還可加重病情等(舉例)。b.疾病病情的輕重可隨晝夜晨昏人體陽氣的消長而發生變化(舉例)。c.某些地方性疾病的發生,與地域環境的差異密切相關(舉例)。④自然環境與疾病防治的關系由于自然環境的變化時刻影響著人體的生理、心理活動和病理變化,因而在疾病的防治過程中,必須重視自然環境與人體的關系,遵循人體內外環境相統一的客觀規律。在養生防病中順應自然規律,在治療過程中遵循因時、因地制宜的原則。(3)人與社會環境的統一性①立論依據②社會環境對人體生理的影響社會環境不同(主要指社會的變遷及個人政治、經濟地位的高低),造就了個人的身心機能與體質的差異(舉例)。③社會環境對人體病理的影響劇烈、驟然變化的社會環境,會損害人的身心健康(舉例);不利的社會環境,不僅易引發某些身心疾病,而且常使某些原發疾病的病情加重或惡化,甚至死亡(舉例)。④社會環境與疾病防治的關系在預防和治療疾病時,必須充分考慮社會因素對人體身心機能的影響。通過創造有利的社會環境,獲得有利的社會支持,以及通過自我精神調攝,提高個人對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來盡量避免不利的社會因素對人的精神刺激,以維持身心健康,預防疾病的發生,或促使疾病好轉、痊愈。(二)辨證論治1.病、證、癥的基本概念(1)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氣作用于人體,人體正氣與之抗爭而引起的機體陰陽失調、臟腑組織損傷或生理機能失?;蛐睦砘顒诱系K的一個完整的生命過程。(2)證,即證候,是疾病過程中某一階段或某一類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組相對固定的、有內在聯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階段或某一類型病變本質的癥狀和體征構成(重點)。7證候與病機的關系;證候具有時相性和空間性特征。證候是確定治法、處方遣藥的依據。(3)癥,即癥狀和體征的總稱。就單個癥狀而言,是疾病過程中表現出的個別、孤立的現象。癥狀與體征相對來說,癥狀是指病人異常的主觀感覺或行為表現(如惡寒發熱、惡心嘔吐、頭痛、腰酸、煩躁易怒等);體征是指能被檢查到的異??陀^征象(如腫塊、舌象、脈象等)。2.病、證、癥的區別與聯系(難點)(1)區別就病與證而言,兩者雖然都是對疾病本質的認識,但是病的重點是全過程,而證的重點在現階段,所以證比病更具體、更具有可操作性。癥與證兩者的區別在于現象與本質的不同(癥僅僅是疾病的現象,而證能反映疾病的本質),所以證是確定治法、處方遣藥的依據,而孤立的癥一般不能反映疾病的本質,不能作為治療的依據。(2)聯系癥、證、病三者的聯系,類似由點所構成的縱橫交錯關系:癥是病和證的基本要素(即“點”),病、證、癥三者統一在人體病理變化的基礎上。病和證都由癥所構成。有內在聯系的癥狀和體征組合在一起即構成證候,反映疾病某一階段或某一類型的病變本質;各階段或類型的證候貫串并疊合起來,便是疾病的全過程。一種疾病由不同的證候組成,而同一證候又可見于不同的疾病過程中。3.辨證與論治的概念及兩者的關系(1)辨證(即辨識證候),就是將四診所收集的有關疾病的所有資料(包括病史、癥狀和體征等),運用中醫學理論進行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質、部位及發展趨向,然后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候的過程。辨證思維的主要內容,包括辨病因、辨病位、辨病性和辨病勢等四個方面,即辨明疾病從發生到轉歸的總體病機。(2)論治(即論證治療),是依據辨證的結果,確立相應的治則、治法,選擇適當的治療手段(或措施),并付諸實施的過程。論治過程的步驟,一般分為因證立法、隨法選方和據方施治等方面。(3)辨證是論治的前提和依據,論治是辨證的延續、目的和對辨證正確與否的檢驗。辨證和論治是診治疾病過程中相互銜接、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體現,是理、法、方、藥理論體系在臨床上的具體應用,因而是指導中醫臨床診治的基本原則。4.同病異治與異病同治(1)同病異治:含義;舉例。(2)異病同治:含義;舉例。(3)中醫學診治疾病的著眼點是對證候的辨析和因證候而治。證同則治同,證8異則治異,是辨證論治的精神實質。5.辨證與辨病相結合(略講)辨證與辨病相結合,可深化對疾病本質的提示和認識,使診斷更為全面、準確,治療更具針對性和全局性。在臨床上,要做到辨病與辨證相結合,必須貫徹“以辨病為先,以辨證為主”的診治原則。即首先運用辨病思維來確診疾病,對某一病的病因、病變規律和轉歸預后有一個總體的認識;再運用辨證思維,根據該病當時的臨床表現和檢查結果來辨析該病目前處于病變的哪一階段或是哪一類型,從而確立當時該病的“證候”,然后根據“證候”來確定治則治法和處方遣藥。四、中醫基礎理論的基本概念及課程的主要內容(自學)(一)中醫基礎理論的基本概念(二)中醫基礎理論課程的主要內容【教學方法】課堂講授為主?!局饕獏⒖紩俊?.何裕民主編.中醫學導論.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XX第一章;第二章;第四章的第一、第二節2.印會河,童瑤主編.高等中醫藥院校教學參考叢書.中醫基礎理論.第2版.人民衛生出版社,20XX緒論3.孫廣仁主編.中醫基礎理論習題集.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XX緒論【復習思考題】1.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獨特之處,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2.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于哪個時期?其標志是什么?3.《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和《神農本草經》各自的主要學術成就如何?4.我國第一部脈學專著、我國現存最早的針灸學專著、我國第一部病因病機證候學專著和我國第一部醫學百科全書的書名、成書年代及作者如何?5.何謂金元四大家?他們各自的主要學術思想(包括治病特點)如何?6.中醫學理論體系的主要特點如何?7.何謂中醫學的整體觀念?它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8.試述“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在結構、功能、病理、診斷、治療和養生防病等方面的體現。9.證的基本概念如何?10.證候和病機的關系怎樣?證候具有哪兩個特征?11.何謂辨證?何謂論治?簡述辨證思維的主要內容及論治過程的步驟。辨證和論治之間的關系怎樣?12.何謂同病異治與異病同治?試舉例加以說明。13.中醫學診治疾病的著眼點及辨證論治的精神實質怎樣?第一章中醫學的哲學基礎【學時】129【目的要求】1.掌握精、氣的基本概念和精氣學說的基本內容。2.掌握陰陽的基本概念和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3.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4.了解精氣學說、陰陽學說、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5.了解中醫學思維方法的主要特點。【教學內容】概說精氣學說、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有關世界本原和發展變化的宇宙觀和方法論,是對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最有影響的古代哲學思想,也是中醫學的重要思維方法。戰國時期,代表文化進步和科學發展的精氣學說、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滲透到醫學領域,不僅幫助中醫學構筑了獨特的醫學理論體系,而且構建了中醫學的思維方法體系,反映了中醫學思維方法的特點。所以,學習中醫基礎理論,首先要掌握這三種學說的基本觀點和方法,了解它們在中醫學中的應用。第一節精氣學說一、古代哲學中精與氣的基本概念及其源流(一)精的基本概念(重點)精,又稱精氣,其基本概念有二:①泛指氣,是一種充塞于宇宙之中的無形而運動不息的極細微物質,是構成宇宙萬物的共同本原;②專指氣中的精粹部分,是構成人類的本原。(二)精概念的源流精氣概念的產生,源于“水地說”。在“水地說”的基礎上引申出“精”的概念,嬗變為精為萬物之源。(三)氣的基本概念(重點)氣,是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斷運動而且無形可見的極細微物質,是宇宙萬物的共同構成本原。(四)氣概念的源流氣的概念源于“云氣說”。二、精氣學說的基本內容(重點)(一)精氣是構成宇宙的本原1.基本含義:宇宙萬物的生成皆為精或氣自身運動的結果,精或氣是構成天地萬物包括人類的共同原始物質。2.精氣化生萬物的機理:天地陰陽二氣的交感合和。3.精氣的存在形式:有“無形”與“有形”兩種;兩者之間處于不斷的轉10化之中。(二)精氣的運動與變化1.氣的運動及其形式(1)氣的運動,稱為氣機。(2)氣運動的形式,主要有升、降、聚、散等。(3)氣的運動的普遍性及意義。2.氣化的概念、形式與類型(1)氣化,是指氣的運動產生宇宙各種變化的過程。凡在氣的作用下或參與下,宇宙萬物在形態、性能及表現方式上所出現的各種變化,皆是氣化的結果。(2)氣化的形式:①氣與形之間的轉化(舉例);②形與形之間的轉化(舉例);③氣與氣之間的轉化(舉例);④有形之體自身的不斷更新變化(舉例)。(3)氣化過程分為“化”與“變”兩種不同的類型。3.氣的運動與氣化的關系氣的運動是產生氣化過程的前提和條件;而氣化過程既是氣運動的結果,又是氣運動的具體表現(在氣化過程中寓有氣的各種形式的運動)。(三)精氣是天地萬物相互聯系的中介1.原理2.體現(1)維系著天地萬物之間的相互聯系,使它們成為一個整體;(2)使萬物得以相互感應。(四)天地精氣化生為人1.人與宇宙萬物的同一性宇宙萬物皆由精氣構成,人為宇宙萬物之一,故人亦由天地精氣交感聚合而化生。2.人在宇宙中的特殊性人類與宇宙中的其他物種不同,不僅有生命,還有精神活動,故由“精氣”即氣中的精粹部分所化生。人生由天地陰陽精氣凝聚而成,人死又復散為氣。人的生死過程,也就是氣的聚散過程。三、精氣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略講)古代哲學的精氣學說作為一種思維方法滲透到中醫學中,對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尤其對中醫精氣生命理論和整體觀念的構建,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方法學上主要是起到了類比思維的啟發作用)。(一)對中醫學精氣生命理論構建的影響1.對中醫學精學說建立的影響(1)中醫學精的概念(2)中醫學精理論的產生2.對中醫學氣理論形成的影響(1)中醫學氣的概念(2)中醫學氣理論的產生3.古代哲學的精、氣與人體內精、氣的區別(重點)(二)對中醫學整體觀念構建的影響1.古代哲學以精氣學說為核心的整體觀念2.古代哲學的精氣學說對中醫思維方式的影響第二節陰陽學說概說:簡介陰陽學說的概念、主要觀點及其在中醫學中應用的概況。一、陰陽的基本概念(重點)陰陽,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對范疇,是對自然界相互關聯的某些事物或現象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陰和陽,既可以標示一對相互關聯又對立相反的事物或現象,又可以標示同一事物或現象內部對立相反的兩個方面。二、陰陽概念的源流(略講)(一)陰陽原始概念的出現(二)陰陽哲學概念的產生(三)陰陽學說的形成三、事物的陰陽屬性(一)事物陰陽屬性的劃分(重點)1.劃分事物陰陽屬性的條件劃分事物的陰陽屬性必須同時具備兩個條件:一是相互關聯性,二是對立相反性。2.劃分事物陰陽屬性的標準——陰陽的特性(1)凡是運動的、外向的、上升的、彌散的、溫熱的、干燥的、明亮的、興奮的、亢進的都屬于陽;相對靜止的、內守的、下降的、凝聚的、寒冷的、濕潤的、晦暗的、抑制的、衰退的都屬于陰。(2)事物的陰陽屬性,是根據其不同的運動趨勢,不同的功能屬性、不同的所在空間和時間等,與其對立面相比較,以陰陽的特性為標準來確定的。3.事物陰陽屬性劃分舉例(二)事物陰陽屬性的絕對性與相對性(難點)1.如果該事物的總體屬性未變,或比較的對象、比較的層次未變,它的陰陽屬性是固定不變的。這就是事物陰陽屬性的絕對性。事物陰陽屬性的絕對性,主要表現在其屬陰或屬陽的不可變性,即不可反稱性。12舉例。2.如果事物的總體屬性發生了改變,或比較的層次、比較的對象變了,則它的陰陽屬性也隨之改變。這就是事物陰陽屬性的相對性。事物陰陽屬性的相對性,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陰陽屬性相互轉化(亦稱“陰陽的相互轉化性”);舉例。(2)陰陽之中復有陰陽(亦稱“陰陽的無限可分性”);舉例。(3)事物的陰陽屬性可因其比較對象(也稱為“參照物”)的改變而改變;舉例。(三)事物陰陽屬性的標示方法1.陰陽兩分法2.陰陽三分法四、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重點)(一)陰陽對立制約1.含義(1)陰陽對立,是指自然界相互關聯的一切事物或現象,都存在著屬性相反的陰和陽兩個方面(舉例)。(2)陰陽制約,是指在屬性相反的基礎上,部分范疇的陰陽會出現雙方相互抑制、相互約束、相互排斥的情況(舉例)。2.意義維持了陰陽之間的動態平衡,促進了事物的發生、發展和變化(舉例)。3.人體陰陽之間的對立制約關系失調出現的主要病理變化(1)制約太過(2)制約不及(二)陰陽互根互用1.含義(1)陰陽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現象中相互對立著的陰陽兩個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為根本的關系。即陰和陽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另一方而單獨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對的另一方的存在作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條件(舉例)。(2)陰陽互用,是指在相互依存的基礎上,部分范疇的陰陽雙方會出現相互資生、促進和助長的情況(舉例)。2.人體陰陽之間的互根互用關系失常出現的主要病理變化“孤陰不生,獨陽不長”,甚則“陰陽離決,精氣乃絕”而死亡;“陰損及陽”或“陽損及陰”。(三)陰陽交感與互藏1.陰陽交感(1)含義:陰陽交感,是指陰陽二氣在運動中相互感應而交合,亦即相互13發生作用。(2)意義:陰陽交感是宇宙萬物發生、發展和變化的根源,是生命產生的基本條件。(3)機理:由于陰陽互藏而導致陰陽二氣不斷地進行升降運動,并且達到和諧的狀態。(4)發生陰陽交感的前提條件:“運動”與“和諧”。2.陰陽互藏(1)含義:相互對立的陰陽雙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著另一方,即陰中有陽,陽中有陰。(2)意義:①是陰陽雙方交感合和的動力來源;②又是構筑陰陽雙方相互依存、相互作用關系的基礎和紐帶;③還是陰陽消長與轉化的內在根據。(四)陰陽消長1.含義:陰陽消長,是指對立互根的陰陽雙方處于不斷的增長和消減的變化之中。陰陽消長是陰陽運動變化的一種形式,是量變的過程。陰陽雙方在一定范圍、一定限度、一定時間內的消長運動過程中保持著動態平衡。2.原因:導致陰陽消長變化的根本原因在于陰陽之間存在著的對立制約與互根互用的關系。3.形式(1)陰陽互為消長:包括陰消陽長、陽消陰長、陰長陽消和陽長陰消,是由陰陽對立制約關系導致的(舉例)。(2)陰陽皆消皆長:包括陰隨陽消、陽隨陰消、陰隨陽長和陽隨陰長,是由陰陽互根互用關系導致的(舉例)。(五)陰陽轉化1.含義:陰陽轉化,是指事物的總體屬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轉化,即屬陽的事物可以轉化為屬陰的事物,屬陰的事物可以轉化為屬陽的事物。陰陽轉化是陰陽運動的又一基本形式,是質變的過程。2.內在根據與必要條件:發生陰陽轉化的內在根據是陰陽互藏。發生陰陽轉化的必要條件是陰陽的消長運動。3.形式(1)漸變:舉例。(2)突變:舉例。(六)陰陽自和與平衡1.陰陽自和14(1)含義:陰陽自和,是指陰陽雙方自動維持和自動恢復其協調平衡狀態的能力和趨勢。對生命體來說,陰陽自和是生命體內的陰陽二氣在生理狀態下的自我協調和在病理狀態下的自我恢復平衡的能力。(2)意義:闡明了人體內的陰陽二氣具有自身調節的能力,揭示了人體疾病自愈的內在變化機制。2.陰陽平衡(1)含義:陰陽平衡,是指陰陽雙方在相互斗爭、相互作用中處于大體均勢的狀態,即陰陽協調和相對穩定狀態。陰陽平衡是相對的,是動態的常閾平衡,而非絕對的靜態平衡。(2)維系機制:是建立在對立制約與互根互用基礎上的陰陽雙方在一定限度內的消長和轉化運動。(七)陰陽學說基本內容之間的關系(難點)見教材41頁第五自然段。五、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一)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重點)1.確定人體組織結構陰陽屬性的依據;2.舉例。(二)概括人體的生理功能1.臟腑、經絡、五體、官竅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精和氣,可分陰陽;2.推動和調控人體生命過程的由精所化之氣,可分陰陽;3.人體的各種生理功能、正常的生命活動,還要依賴于人體陰陽二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及其協調平衡來推動和維持。(三)闡釋人體的病理變化(重點)陰陽失調是疾病的基本病機之一。1.分析正、邪各自的陰陽屬性疾病是由于邪氣作用于人體,引起邪正相爭,導致機體陰陽失調、臟腑組織損傷和生理功能失常的結果。而邪氣和正氣各自可以分為陰、陽兩大類(舉例)2.分析病理變化的基本規律(1)陰陽偏盛①概念②類型(2)陰陽偏衰①概念②類型陰陽偏盛、偏衰主要用來概括說明陰陽對立制約關系失調而出現的寒熱性病15理變化。若用陰陽消長來說明,則屬于由陰陽對立制約關系失常而出現的互為消長。寒熱性疾病的病理總綱是:“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陽勝則陰病,陰勝則陽病”,“陽虛則寒,陰虛則熱”。(3)陰陽互損①概念②類型陰陽互損主要用來說明寒熱性疾病過程中陰氣與陽氣互根互用關系的失調,闡釋“陰虛則熱”的虛熱與“陽虛則寒”的虛寒進一步發展為陰陽兩虛的病變規律。若用陰陽消長來說明,則屬于因陰陽互根互用關系失常而出現的陰陽不對等的皆消。(四)用于疾病的診斷1.分析四診資料的陰陽屬性(舉例)。2.概括證候的陰陽屬性(舉例)。(五)用于疾病的防治1.指導養生養生最根本的原則就是要“法于陰陽”,即遵循自然界陰陽的變化規律來調理人體的陰陽,使人體中的陰陽與四時陰陽的變化相適應,以保持人與自然界的協調統一(舉例)。2.確定治療原則(重點)(1)調整陰陽偏盛、偏衰和互損等,恢復陰陽的協調平衡,是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之一。(2)陰陽偏盛的治療原則:損其有余(實則瀉之)。①陰偏盛的實寒證——寒者熱之;②陽偏盛的實熱證——熱者寒之;③實熱兼陰虧證或實寒兼陽虛證,應于“實則瀉之”之中配以滋陰或助陽之品。(3)陰陽偏衰的治療原則:補其不足(虛則補之)。①陰偏衰的虛熱證——滋陰以制陽(“陽病治陰”、“壯水之主,以制陽光”);②陽偏衰的虛寒證——扶陽以制陰(“陰病治陽”、“益火之源,以消陰翳”)。(4)陰陽互損的治療原則:陰陽雙補。①對陰損及陽導致的以陰虛為主的陰陽兩虛證,當補陰為主,兼以補陽;②對陽損及陰的以陽虛為主的陰陽兩虛證,當補陽為主,兼以補陰。3.分析和歸納中藥的性能(重點)16(1)四氣分陰陽;(2)五味分陰陽;(3)升降浮沉分陰陽;(4)用陰陽屬性歸納中藥性能的意義。第三節五行學說概說:簡介五行學說的概念及其主要觀點。一、五行的基本概念(重點)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及其運動變化。(若從其方法論的角度來看,五行已超越了其物質性的概念,衍化為歸納宇宙萬物并闡釋其相互關系的五種基本屬性)二、五行概念的源流(略講)(一)五行最初的涵義與“五材”有關(二)五行一詞,最早見于《尚書》《尚書??周書?洪范》從哲學高度對五行的特性作了抽象概括。(三)古人運用抽象出來的五行特性,采用取象比類和推演絡繹的方法,將自然界中的各種事物和現象分歸為五類,并以五行“相生”、“相克”等關系來解釋各種事物和現象發生、發展、變化的規律,由此形成了五行學說。三、五行特性(重點)(一)概念五行的特性,是古人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對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直觀觀察和樸素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抽象而逐漸形成的理性概念,是用以識別各種事物的五行屬性的基本依據。(二)具體內容1.“木曰曲直”:引申為生長、升發、條達、舒暢。2.“火曰炎上”:引申為溫熱、上升、光明。3.“土爰稼穡”:引申為生化、承載、受納。4.“金曰從革”:引申為沉降、肅殺、收斂。5.“水曰潤下”:引申為滋潤、下行、寒涼、閉藏。四、事物和現象的五行歸類(一)歸類的依據:五行各自的特性。(二)歸類的方法:取象比類法和推演絡繹法。(三)歸類舉例:教材50頁“事物屬性的五行歸類表”(講解如何理解“事物屬性的五行歸類表”的內容;解釋表中“五音”、“五化”、“五聲”、“變動”等詞語的涵義)。(四)歸類的意義:將自然界的各種事物和現象,以及人體的臟腑組織器官17和生理、病理現象,作了廣泛的聯系,并分別歸屬于五行之中,從而構建了聯系人體內外環境的五行結構系統,表達了人體自身的整體性,以及人與自然環境統一性的整體觀念。五、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重點)概說(一)五行相生與相克1.五行相生(1)含義: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間存在著有序的遞相資生、助長和促進的關系。(2)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3)母子關系:在五行相生關系中,任何一行都存在著“生我”、“我生”兩個方面的關系,《難經》將其比喻為“母”和“子”的關系?!吧摇闭?,為我之“母”;“我生”者,為我之“子”(舉例)。2.五行相克(1)含義: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間存在著有序的遞相克制、制約的關系。(2)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3)“所不勝”、“所勝”關系:在五行相克(又稱“相勝”)關系中,任何一行都存在著“克我”、“我克”兩個方面的關系,《內經》稱之為“所不勝”與“所勝”關系。“克我”者,為我“所不勝”;“我克”者,為我“所勝”(舉例)。(二)五行制化與勝復(難點)1.五行制化(1)含義: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間既相互資生,又相互制約,維持平衡協調,推動事物間穩定有序的變化與發展。(2)規律:生中有克,克中有生(即在相生中有克制,在克制中求發展)。具體地說,即木生火,火生土,而木又克土;火生土,土生金,而火又克金;土生金,金生水,而土又克水;金生水,水生木,而金又克木;水生木,木生火,而水又克火。如此循環往復。(3)意義:通過生克關系的有機結合,維持事物間的平衡協調,促進其穩定有序的變化與發展。2.五行勝復(1)含義:五行勝復,是指五行中一行亢盛(即勝氣),則引起其所不勝(即復氣)的報復性制約,從而使五行之間復歸于協調和穩定。(2)規律:“有勝則復”(“子復母仇”)。舉例。(3)意義:通過勝復調節機制,使五行系統在局部出現不平衡的18情況下,自行調節以維持其整體的協調平衡。(三)五行相乘與相侮1.五行相乘(1)含義:五行相乘(又稱“重克”、“倍克”),是指五行中一行對其所勝的過度制約或克制(即超過了正常限度的制約或克制)。(2)次序:五行相乘的次序與相克相同,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3)形成原因:有“太過”和“不及”兩種情況;舉例。(4)相乘與相克的異同①五行相克與相乘次序相同。②相克是正常情況下五行之間的制約關系;在人體,表示生理現象。相乘是五行之間的異常制約現象;在人體,表示病理變化。2.五行相侮(1)含義:是指五行中一行對其所不勝的反向制約和克制,即“反克”,又稱“反侮”。(2)次序:五行相侮的次序與相克的次序是相反的,即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3)形成原因:也有“太過”和“不及”兩種情況;舉例。3.相乘與相侮的區別與聯系(1)區別:主要在于相克次序的不同。相乘是按五行的相克次序發生過度的克制;而相侮是與五行相克次序發生相反方向的克制現象。(2)聯系:可以相伴發生。即在發生相乘時,也可同時發生相侮;發生相侮時,也可同時發生相乘。如木過于強盛,既可以乘土,又可以侮金;木過于虛弱,既可受到土的反侮,又可受到金乘。(四)五行的母子相及(略講)六、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一)說明五臟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關系1.將人體的五臟分別歸屬于五行,并以五行的特性來說明五臟的部分生理特點(舉例)。2.以事物和現象的五行歸類來構建天人一體的五臟系統。3.運用五行生克制化理論來說明五臟之間的生理聯系。即以五行相生說明五臟之間的資生關系;以五行相克說明五臟之間的制約關系;以五行制化說明五臟之間的協調平衡。(二)說明五臟病變的相互影響(重點)病變的相互影響,稱之為“傳變”。1.相生關系的傳變19(1)母病及子:含義;舉例;一般規律。(2)子病及母:含義;舉例;三種情況。2.相克關系的傳變(1)相乘:兩種情況;舉例。(2)相侮:兩種情況;舉例。(三)指導疾病的診斷1.根據面色、口味、脈象等異常變化,以事物的五行歸類和五行生克乘侮規律確定五臟病位(包括以本臟所主之色、味、脈來診斷本臟之病和以他臟所主之色、味、脈來確定五臟相兼病變)。舉例。2.根據五色之間以及色脈之間的生克關系來推斷病情的輕重順逆。舉例。(四)指導疾病的治療1.指導臟腑用藥根據五行歸屬,藥物的五色、五味分入五臟。舉例。2.控制疾病的傳變治療疾病時,除了針對所病本臟進行治療以外,還應根據五行的生克乘侮規律,及早采取預防性治療措施,適當調整相關臟腑的功能,以截斷疾病的傳變。舉例。3.確定治則治法(重點)(1)依據五行相生規律確定治則和治法①治則:補母(“虛則補其母”)、瀉子(“實則瀉其子”)各自的含義、適用病證及舉例。②治法:滋水涵木法、益火補土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各自的含義及適用病證。(2)依據五行相克規律確定治則和治法①治則:抑強、扶弱各自的適用病證及舉例。治療相乘、相侮的病證,應同時采用抑強、扶弱的治則,但需根據具體情況分清主次。在一般情況下,多側重于“抑強”,使弱者易于恢復。若一方雖強盛但尚未發生克伐太過時,亦可采用這一治則,預先加強“被克”方的功能,以阻止病情的發展。②治法: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瀉南補北法各自的含義及適用病證。4.指導針灸取穴(略)5.指導情志疾病的治療(自學)屬于“以情勝情”的心理療法,即根據情志的五行歸屬和五行生克規律,利用不同情志變化的相互抑制關系來達到治療目的。舉例。20XX四節中醫學思維方法的特點(略講)精氣、陰陽、五行學說等古代哲學思想,作為中醫學的思維方法,具有注重宏觀觀察、注重整體研究、擅長哲學思維、強調功能聯系等四個方面的基本特點。【教學方法】課堂講授為主,輔以掛圖、電教?!局饕獏⒖紩俊?.何裕民主編.中醫基礎學科系列分化教材.中醫學導論.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XX第三章、第五章2.印會河,童瑤.高等中醫藥院校教學參考叢書.中醫基礎理論.第2版.人民衛生出版社,20XX第一章3.童瑤.新版高等中醫藥類規劃教材教與學參考叢書.中醫基礎理論.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第一章【復習思考題】1.中國古代哲學中精與氣的基本概念如何?精氣與氣概念的產生各源于何種學說?2.精氣化生萬物的機理及精氣的存在形式怎樣?3.何謂氣機?宇宙之氣運動的形式主要有哪幾種?氣的運動有何意義?4.在中國古代哲學中,氣化的概念、形式及類型如何?氣的運動與氣化之間的關系怎樣?5.陰陽的基本概念如何?6.陰陽的特性怎樣?7.如何理解事物陰陽屬性的絕對性與相對性?8.事物陰陽屬性的相對性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試舉例加以說明。9.陰陽對立制約的含義及其意義如何?試舉例加以說明。人體陰陽之間對立制約關系失調主要有哪兩種情況?10.如何理解陰陽互根與互用?試舉例加以說明。人體陰陽之間的互根互用關系失常主要出現哪些病理變化?11.陰陽交感的含義、意義及其機理如何?發生陰陽交感的前提條件是什么?12.試述陰陽互藏的含義及其意義。13.何謂陰陽消長?導致陰陽消長變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陰陽消長的形式如何?試舉例加以說明。14.何謂陰陽轉化?發生陰陽轉化的內在根據和必要條件是什么?陰陽轉化的形式如何?2115.試述陰陽自和的含義及其在中醫學中的意義。16.何謂陰陽平衡?維系陰陽平衡的機制如何?17.如何運用陰陽學說來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試舉例加以說明。18.陰陽偏盛、偏衰各自的含義及其所致證候如何?陰陽偏盛、偏衰主要用來概括說明何種病理變化?寒熱性疾病的病理總綱是什么?19.陰陽互損的含義怎樣?形成陰陽互損有哪幾種情況?陰陽互損是陰陽何種關系失常所出現的病理變化?20XX陽偏盛、偏衰、互損各自的治療原則怎樣?21.如何運用陰陽學說來分析和歸納中藥性能?用陰陽屬性歸納中藥性能有何意義?22.五行和五行學說的基本概念如何?23.何謂五行特性?五行各自的特性如何?24.五行相生與相克各自的含義、具體次序及別稱如何?25.五行制化的含義、規律及意義如何?26.試述五行勝復的含義、規律與意義。27.試述五行相乘與相侮各自的含義、具體次序以及形成的原因。28.五行相克與相乘有何異同?29.如何以五行學說闡釋五臟病變的相互傳變?試舉例加以說明。30.根據五行相生、相克規律確定的治則和治法各有哪些?其含義及適應證如何?第二章精氣血津液神【學時】8【目的要求】1.掌握人體之精的基本概念、代謝、功能及其分類。2.掌握人體之氣的基本概念、生成、運行、功能及其分類。3.掌握血的基本概念、生成、運行和功能。4.掌握津液的基本概念、代謝和功能。5.掌握中醫學中神的基本概念、生成和作用。6.熟悉精氣血津液神之間的關系?!窘虒W內容】第一節精一、人體之精的基本概念(重點)(一)基本概念人體之精,是由稟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質(即“先天之精”)與后天水谷精微(即“后天之精”)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種精華物質,是人體生命的本原,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人體之精一般呈液態貯藏于臟腑之中或流動于臟腑之間。22(二)中醫學的精有狹義和廣義之分(難點)狹義之精,是指具有繁衍后代作用的生殖之精。這是中醫學中精的本始含義,是中醫學精概念產生的始基。廣義之精,是指人體的血、津液、及先天之精、水谷之精、生殖之精、臟腑之精等一切精華物質。血、津液雖均屬于廣義之精的范疇,但從具體物質的生成與功能而言,精與血、津液的概念是有區別的。一般說來,精概念的范疇,僅限于先天之精、水谷之精、生殖之精及臟腑之精(稱為“一般意義的精”),并不包含血、津液。二、人體之精的代謝(重點)(一)精的生成1.先天之精稟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是構成胚胎的原始物質。因為它與生俱來,故謂之“先天之精”。2.后天之精來源于飲食物,由脾胃等臟腑吸收水谷中的精華物質所產生,故又稱“水谷之精”。水谷之精以與津液相融合的液態形式由脾氣轉輸到全身各臟腑五體官竅,是人出生后賴以維持生命活動的精微物質,故謂之“后天之精”。(二)精的貯藏與施泄1.精的貯藏人體之精分藏于臟腑,但主要藏于腎中。五臟皆藏寓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但有成分比例的不同。2.精的施泄精的施泄有兩種形式:一是分藏于各臟腑之中,滋潤、濡養臟腑,并化氣以推動和調控各臟腑的機能;二是化為生殖之精而有度地排泄以繁衍生命。三、人體之精的功能(略講)(一)繁衍生命由先天之精與后天之精合化而生成的生殖之精,具有繁衍生命的作用,是生命的本原。(二)濡養先天之精與后天之精充盛,則臟腑之精充盛,全身臟腑組織官竅得到精的滋潤濡養,各種生理機能得以正常發揮。(三)化血精可以轉化為血,是血液生成的來源之一。精化血的另一層意義,是指精可不斷地融合于血液中。(四)化氣先天之精可以化生先天之氣(元氣),水谷之精可以化生谷氣,再加上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氣,綜合而成一身之氣。23(五)化神精是神化生的物質基礎。四、人體之精的分類(略講)從來源上說,分為先天之精與后天之精;從分布部位上說,有各臟腑之精;從特殊功能上說,有生殖之精。第二節氣一、人體之氣的基本概念(重點)人體之氣,是人體內活力很強、運行不息、無形可見的極精微物質,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精與氣的概念,在中醫學與中國古代哲學中是有嚴格區別的(難點)人體內的精與氣的概念是具體的,宇宙中的精或氣的概念是極為抽象的。在中國古代哲學中,精和氣的概念基本上是同一的;在中醫學中,精和氣的概念是有嚴格區別的。*在中醫學中,精與氣的區別(難點)(1)精是人體生命的本源,氣是人體生命的維系;(2)人體各臟腑、五體、官竅由精化生(人體的各臟腑、五體、官竅等,是由精化生的“同源異構體”),人體的各種機能由氣推動和調控;(3)精為臟腑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氣是推動和調控臟腑生理活動的動力;(4)精是氣的化生之源,氣既是由精所化生的、比精更細微的、運動不息的物質,又是精的功能體現;(5)精屬陰而有形,藏寓于臟腑之中;氣屬陽而無形,運行于全身上下內外。二、人體之氣的生成(重點)(一)生成之源人體之氣來源于:稟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氣、源于飲食物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氣,以及由肺腎吸納的自然界的清氣。(二)相關臟腑功能人體之氣的生成雖然有賴于全身各個臟腑的綜合協調作用,但其中與腎、脾、胃和肺的生理功能尤為密切相關。1.腎為生氣之根腎藏先天之精,并受后天之精的充養。先天之精是腎精的主體成分,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氣,是人體之氣的根本。2.脾胃為生氣之源脾主運化,胃司受納,共同完成對飲食物的消化、吸收。脾氣升轉,將水谷之精上輸心肺,化為血與津液。水谷之精及其化生的血與津液,皆可化為水谷之氣而布散全身,成為人體之氣的主要來源。3.肺為生氣之主24肺主呼吸之氣,將自然界的清氣源源不斷地吸入體內,同時不斷地呼出濁氣,保證了人體之氣的生成及代謝。肺又主司宗氣的生成。宗氣是人體之氣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生成關系著一身之氣的盛衰。三、人體之氣的運動與氣化(重點)(一)氣的運動1.氣機的概念:氣的運動稱作氣機。2.氣運動的基本形式:升、降、出、入。3.氣機調暢的概念:氣的運動通暢無阻,升降出入之間協調平衡,稱作“氣機調暢”。4.氣運動的意義:氣的升降出入運動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人體整個生命活動都離不開氣的升降出入運動(舉例)。氣的升降出入運動一旦停息,也就意味著生命活動的終止。5.臟腑之氣的運動規律(1)五臟:心肺位置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腎位置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位置居中,通連上下,為升降轉輸的樞紐。(2)六腑:以降為順。總體是降,降中寓升。(3)臟腑之間的關系:①肺主出氣、腎主納氣;②肝主升發、肺主肅降;③脾主升清、胃主降濁;④心腎相交。(4)某一臟腑:其本身也是升與降的統一體,如肺之宣發肅降、小腸之分清別濁等等??傊?,臟腑之氣的運動,在生理狀態下體現了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升中有降,降中有升的特點和對立統一協調平衡的規律。6.氣運動失常的表現形式(略講)(二)氣化1.氣化的概念:人體氣化,是指由人體之氣的運動而引起的精、氣、血、津液等物質與能量的新陳代謝過程,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一。2.氣化的形式:人體氣化的基本形式是:人體內精氣血津液各自的代謝及其相互轉化(包括精微物質與能量之間的相互轉化)舉例。3.氣機和氣化的關系(難點)人體之氣的升降出入運動是氣化過程發生和賴以進行的前提與條件,而氣化過程中寓有氣的升降出入運動,氣的各種運動形式正是從氣化過程中得以體現的。人體之氣的運動及其所維持的氣化過程存在于生命的始終,分之為二,合之為一。四、人體之氣的功能(難點)(一)推動與調控作用1.氣的推動作用的涵義及主要體現。2.氣的調控作用的涵義及其主要體現。253、氣的推動作用與調控協調的生理意義及失調的主要病理表現(舉例)。(二)溫煦與涼潤作用1.氣的溫煦作用的涵義、生理意義及主要表現(舉例)。2.氣涼潤作用的涵義、生理意義及主要病理表現(舉例)。(三)防御作用1.一身之氣(正氣)的防御作用的涵義。2.正氣的防御作用對人體的生理意義。3.正氣防御作用低下的主要病理表現(舉例)。(四)固攝作用1.氣的固攝作用的涵義及其主要體現。2.氣的固攝作用減弱的主要病理表現(舉例)。(五)中介作用1.人體之氣的中介作用的涵義。2.人體之氣的中介作用的體現(舉例)。五、人體之氣的分類(重點)概說:人體之氣分類的依據;人體之氣可分為三個層次。(一)人體之氣(略講)1.含義人體之氣,即一身之氣,簡稱“人氣”或“氣”,是由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氣、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氣和吸入的自然界清氣三者融合而生成的,運行于全身各處的極細精微物質。2.生理功能既是人體的組成部分,又能推動和調控著各臟腑、經絡、五體、官竅的功能活動及血、津液、精的運行、輸布和代謝,維系著人體的生命進程。3.主要分類(1)與邪氣相對而言,稱為正氣;(2)從生成來源而言,分為元氣、谷氣;(3)從分布部位而言,分為營氣、衛氣、宗氣、臟腑之氣、經絡之氣。(二)元氣、宗氣、營氣、衛氣1.元氣(1)基本含義《內經》稱為“真氣”,《難經》又稱“原氣”,是人體最根本、最重要的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2)生成與分布由腎中所藏的先天之精所化生(腎中先天之精稟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胚胎時期即已存在,出生之后,必須得到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的滋養補充,方能化26生充足的元氣),通過三焦而流行于全身(無處不到,無處不有)。(3)生理功能推動和調節人體的生長發育與生殖機能;推動和調控各臟腑、經絡、五體、官竅的生理活動。(4)征象元氣旺盛,則人體生長發育和生殖機能正常,各臟腑組織器官生理活動協調,身體健康、活力旺盛,延年益壽;元氣衰弱,可見生長發育遲緩,生殖機能低下,各臟腑組織器官生理活動減弱或失調,體弱多病,未老先衰,甚至夭折。2.宗氣(1)基本含義又名“大氣”、“動氣”,是由谷氣與自然界清氣相結合而積聚于胸中的氣,屬后天之氣的范疇。(2)生成與分布由脾胃運化、轉輸至肺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氣,和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氣相互結合而生成。宗氣生成后積聚于胸中(宗氣在胸中積聚之處,稱作“上氣海”,又稱“膻中”),通過上出息道(呼吸道)、貫注心脈及沿三焦下行的方式布散全身。此外,《內經》中還指出宗氣可由氣海向下注入氣街,再下行于足。(3)生理功能a.行呼吸(即宗氣上出于肺,循喉嚨而走息道,能推動肺的呼吸。因此,凡是呼吸、語言、發聲,皆與宗氣有關);b.行血氣(即宗氣貫注于心脈之中,促進心臟推動血液運行。因此,凡是氣血的運行、心搏的力量及其節律等,皆與宗氣有關);c.資先天(即宗氣沿三焦向下運行于臍下丹田,以資助先天元氣)。(4)征象宗氣旺盛,則呼吸徐緩而均勻,語言清晰,聲音洪亮,心搏、脈搏徐緩有力、節律一致;若宗氣衰少,可見呼吸短促微弱,語言不清,聲音微弱,心搏、脈搏躁急,節律不齊或微弱無力等癥狀。3.營氣(1)基本含義又稱“榮氣”,是行于脈中而具有營養作用的氣。(2)生成與分布由脾胃運化的水谷之精中精華部分所化生(《內經》稱之為“水谷之精氣”),進入脈中,運行全身。(3)生理功能a.化生血液;b.營養全身。4.衛氣(1)基本含義27衛氣,是行于脈外而具有保衛作用的氣。(2)生成與分布由脾胃運化的水谷之精中慓悍滑利部分所化生(《內經》稱之為“水谷之悍氣”),運行于脈外,布散全身。(3)生理功能a.防御外邪(即衛氣布達于肌表,起著護衛肌表,防御外邪入侵的作用);b.溫養全身(即衛氣具有溫養臟腑、肌肉、皮毛等的作用);c.調控腠理(即衛氣能夠調節控制腠理的開合,促使汗液有節制地排泄,使機體維持相對恒定的體溫,從而保證了機體內外環境之間的協調平衡)。5.營氣與衛氣的區別及聯系(1)區別①營氣性質精純(富有營養);衛氣性質慓疾滑利(易于流行)。②營氣行于脈中;衛氣行于脈外。③營氣的功能是化生血液和營養全身;衛氣的功能是防御外邪,溫養全身和調控腠理。④營氣屬陰,衛氣屬陽。(2)聯系兩者都來源于水谷精微,均由脾胃所化生。營衛和調,才能維持正常的體溫和汗液分泌,人體才能有旺盛的抗邪力量和臟腑正常的生理活動。如果營衛失和,就可能出現惡寒發熱、無汗或汗多,“晝不精夜不瞑”,以及抗病能力低下而易于感冒等。(三)臟腑之氣、經絡之氣(略講)第三節血一、血的基本概念(重點)血是循行于脈中而富有營養的紅色液態物質,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二、血的生成(重點)(一)化生之源1.水谷之精是生成血液的基本物質由水谷之精化生的營氣和津液是化生血液的主要物質基礎,也是血液的主要構成成分。2.腎精也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質腎精充足,則可化為肝血以充實血液。此外,腎精化生髓,精髓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質之一。(二)相關臟腑功能1.脾胃脾胃是血液生化之源。28脾胃運化功能的強健與否,飲食營養的充足與否,均直接影響著血液的化生。若脾胃功能虛弱或失調,造成長期飲食營養攝入不良,都可能導致血液化生之源匱乏,從而形成血虛的病理變化。臨床上治療血虛,首先要注意調理脾胃的運化功能,并注意飲食營養的合理調配。2.心肺心肺的生理功能在血液的生成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脾胃運化水谷精微所化生的營氣和津液,由脾向上升輸于心肺,與肺吸入的清氣相結合,貫注心脈,在心陽的作用下變化而成為紅色的血液。臨床上治療血虛病證時,也常常注意調補心肺功能。3.腎腎藏精,精生髓,精髓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質之一;腎精化生腎氣,而腎氣能推動、激發和調控各臟腑的生理活動,促進脾胃的運化功能,以及促進心肺的氣化功能,從而有助于血液的化生。如果腎精不足,或腎不藏精,往往會導致血液生成虧少。臨床上治療血虛病證,有時需采用補腎益精的方法。三、血的運行(重點)(一)影響血液運行的因素(難點)1.氣的推動與固攝作用之間、溫煦與涼潤作用之間的協調平衡,是保證血液正常運行的主要因素。2.脈道的完好無損與通暢無阻也是保證血液正常運行的重要因素。3.血液的質量,包括充盈與否、清濁及黏稠狀態等,都可影響血液的運行。4.病邪的影響。(二)相關臟腑功能1.心主血脈,心氣的推動是血液運行的基本動力。2.肺朝百脈,主治節,能夠助心行血。3.肝主疏泄,調暢氣機,能夠推動和促進血行,是保證血行通暢的一個重要環節。肝又有貯藏血液和調節血量的功能,可以根據人體各個部位的生理需要,在肝氣疏泄功能的協調下,調節脈中循環血量,維持血液循環及流量的平衡,同時還可以防止出血。4.脾主統血,脾氣健旺則能控攝血液在脈中運行,防止血逸脈外??偨Y:心氣的推動、肺氣的宣降、肝氣的疏泄是推動和促進血液運行的重要因素。脾氣的統攝和肝氣的藏血是固攝控制血液運行的重要因素。而心、肺、肝、脾等臟生理功能的相互協調與密切配合,共同保證了血液的正常運行。四、血的功能29(一)濡養(“血主濡之”)1.原理;2.征象:反映在面色、肌肉、皮膚、毛發、感覺和運動等方面(舉例)。(二)化神(“血以養神”)血是機體精神活動的主要物質基礎。生理、病理征象(舉例)。第四節津液一、津液的基本概念(重點)津液,是機體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包括各臟腑形體官竅的內在液體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唾、涎、涕、淚和胃液、腸液、關節腔液、胸腹腔等間隙的液體等),是液態樣營養物質,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二、津和液的區別與聯系(難點)(一)區別1.性狀:津,性狀較清稀、流動性較大;液,性狀較濃稠(稠厚)、流動性較小。2.分布部位:津,主要布散于皮膚、肌肉、孔竅,并能滲入血脈之內;液,主要灌注于骨節、臟腑、腦、髓等。3.功能:津,具有滋潤作用;液,具有濡養作用。4.屬性:津屬陽,液屬陰。(二)聯系1.在生理上:兩者同屬于人體正常水液,同由脾胃的運化功能等所化生;在代謝過程中,可以互補轉化,故?!敖蛞骸辈⒎Q,在生理上一般不作嚴格區分(津和液的區別主要用于臨床對津液損耗而出現“傷津”、“脫液”病理變化的分辨)。2.在病理上:“傷津”和“脫液”的病變,也有聯系:“傷津”進一步發展,可導致“脫液”;“脫液”必兼有“傷津”。三、津液的代謝(難點)(一)生成來源于飲食水谷,主要與脾、胃、小腸、大腸等臟腑的生理機能有關。(二)輸布主要是依靠腎氣蒸化和調控、脾氣運化、肺氣宣降、肝氣疏泄和三焦通利等生理機能的協調配合來完成的。(三)排泄有尿、汗、呼氣與糞便四個途徑;主要依賴于腎、肺、脾、膀胱和大腸等臟腑的生理機能協調配合來完成??偨Y:津液的生成、輸布和排泄,是由許多臟腑相互協調、密切配合而完成30的;其中尤以脾、肺、腎三臟的綜合調節為首要,而腎主水的生理機能最為重要。四、津液的功能(一)滋潤濡養(二)充養血脈另外,津液的代謝對調節機體內外環境的陰陽相對平衡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五節神一、中醫學中神的基本概念(重點)中醫學中的神(廣義之神),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及其外在總體表現的統稱。其中又將意識、思維、情感等精神活動歸納為狹義之神的范疇。二、神的生成(難點)(一)精氣血津液為化神之源(二)狹義之神的產生,還與臟腑精氣對外界環境刺激的應答反應密切相關三、神的作用(略講)(一)調節精氣血津液的代謝(二)調節臟腑的生理功能(三)主宰人體的生命活動第六節精氣血津液神之間的關系一、氣與血的關系(重點)(一)氣為血之帥1.氣能生血(1)原理:血液的化生離不開氣作為動力;營氣在血液生成中的作用。(2)生理體現:氣盛則血充。(3)病理表現:氣虛則血虛。(4)對治療的指導意義:治療血虛病證時,常常以補氣藥配合補血藥使用(舉例)。2.氣能行血(1)含義:血液的運行離不開氣的推動作用(舉例)。(2)生理體現:氣的充盈,而且氣機調暢,氣行則血行。(3)病理表現:氣虛或氣滯,均可導致血瘀;氣機逆亂,血行也隨之逆亂(舉例)。(4)對治療的指導意義:治療血行失常的病證,常常分別配合應用補氣、行氣、降氣、升提的藥物(舉例)。3.氣能攝血(1)含義:血液能正常循行于脈中,離不開氣的固攝作用(舉例)。31(2)生理體現:氣旺則血統。(3)病理表現:“氣虛則血逸”(即“氣不攝血”)(舉例)。(4)對治療的指導意義:治療氣虛出血病證,必須補氣以攝血(舉例)??偨Y:氣對于血的生成和運行具有統率作用,故概括地稱之為“氣為血之帥”。(二)血為氣之母1.血能養氣(1)含義:氣的充盛及其功能發揮離不開血液的濡養。(2)生理體現:血足則氣旺。(3)病理表現:血虛則氣虛。(4)對治療的指導意義:治療血虛氣少的病證,必須氣血雙補(舉例)。2.血能載氣(1)含義及生理體現:氣存于血中,依附于血而不致散失,依賴血的運載而運行全身。(2)病理表現:血虛的病人,也就會出現氣虛病變;氣隨血脫。(3)對治療的指導意義:治療大出血時,在緊急止血的基礎上,往往多用大劑補氣藥物來益氣固脫(舉例)。總結:血能養氣、載氣,體現了血對于氣的基礎作用(即血是氣的化生基礎和載體之一),故概括地稱之為“血為氣之母”。二、氣與津液的關系(以自學為主)氣與津液的關系十分相似于氣與血的關系,亦可歸納為:氣能生津、氣能行津、氣能攝津、津能生氣和津能載氣等五個方面。對上述五個方面,應掌握其各自的含義、生理體現、病理表現,以及對治療的指導意義。三、精血津液之間的關系(重點)(一)精血同源1.含義:精與血化源相同而又相互資生的關系,稱為“精血同源”。2.生理體現(1)精與血都由水谷精微化生和充養;(2)臟腑之精融入血液中,則化為血;血液輸送到臟腑中,也可充養臟腑之精。3.病理表現:衰則同衰(精虧則血虛,血虛則精虧)。(二)津血同源1.含義:津液和血來源相同而又可以相互資生、相互轉化的關系,稱為“津血同源”。2.生理體現32(1)津液與血液都由水谷精微所化生;(2)津液進入脈中,與營氣結合,便化生為血液;血液中的津液,與營氣分離而滲出脈外,便化為津液。因為汗液為津液所化生,而津血同源,故又有“血汗同源”之說。3.病理表現:津血互損(舉例)。4.對治療的指導意義(1)治療津血互損的病證,應津血互補;(2)“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四、精氣神之間的關系(略講)(一)精與氣的關系1.氣能生精、攝精2.精能化氣(二)精、氣與神的關系1.精、氣化神2.神馭精、氣總結:精、氣、神三者之間存在者相互依存,相互為用的關系,可分而不可離,稱為人身之“三寶”。精、氣、神之間的關系,體現了“形體是第一性”、“精神活動對形體健康的反作用”的辯證法觀點。【教學方法】課堂講授為主,輔以電教、實驗、討論。【主要參考書目】1.張挹芳主編.中醫基礎學科系列分化教材.中醫藏象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XX第一章氣、血、津液學說2.印會河,童瑤.高等中醫藥院校教學參考叢書.中醫基礎理論.第2版.人民衛生出版社,20XX第三章氣、血、精、津液3.童瑤.新版高等中醫藥類規劃教材教與學參考叢書.中醫基礎理論.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第二章氣、血、津液【復習思考題】1.人體之精的基本概念如何?2.簡述人體之精的生成來源、貯藏與施泄。3.簡述人體之精的功能與分類。4.人體之氣的基本概念如何?5.人體之氣的生成來源有哪幾個方面?6.人體之氣的生成與哪些臟腑的生理機能尤為密切相關?337.人體之氣運動的基本形式如何?何謂氣機調暢與氣機失調?8.人體氣化的概念及其基本形式如何?人體之氣的運動與氣化的關系怎樣?9.人體之氣的推動作用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何謂人體之氣的調控作用?人體之氣的推動作用與調控作用相互協調有何生理意義?10.氣的溫煦作用對人體有何重要的生理意義?其作用減弱有何主要病理表現?如何理解氣的涼潤作用?11.氣的防御作用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其作用減弱有何主要病理表現?12.氣的固攝作用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其作用減弱有何主要病理表現?13.人體之氣的中介作用,主要是指什么?氣的生理功能,主要取決于氣的什么生理特性?14.試述元氣、宗氣、營氣、衛氣各自的基本含義、生成、分布與生理功能。15.試述營氣和衛氣的區別與聯系。16.中醫學中血的基本概念如何?17.血的化生之源如何?血的生成與哪些臟腑的功能密切相關?18.影響血液運行的因素有哪些方面?19.血液的正常運行與哪些臟腑的機能密切相關?20XX謂津液?津和液有何區別與聯系?21.津液的生成、輸布、排泄各與哪些臟腑的生理機能密切相關?22.中醫學中神的基本概念如何?23.簡述人體之神的作用。24.如何理解氣和血的關系?25.何謂“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26.何謂“精血同源”?27.何謂“津血同源”?第三章藏象【學時】24【目的要求】1.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臟、腑及奇恒之腑的生理特點,臟腑精氣陰陽的概念和作用。2.掌握五臟各自的主要生理機能、生理特性。3.掌握六腑各自的主要生理機能及胃的生理特性。4.掌握腦和女子胞的主要生理機能。345.掌握臟與臟之間的關系。6.熟悉五臟與形、竅、志、液、時的聯系及臟與腑、腑與腑、臟與奇恒之腑之間的關系。7.了解藏象學說的基本概念及其形成與特點。8.了解心包絡和命門學說的梗概?!窘虒W內容】第一節藏象學說概論一、藏象及藏象學說的基本概念(一)藏象的基本概念(重點)1.藏有隱藏、貯藏之義;是指藏于體內的內臟,包括五臟、六腑和奇恒之腑。由于五臟是所有內臟的中心,故“藏”之所指,實際上是以五臟為中心的五個生理病理系統。2.象有形象,征象、現象和比象三種意思。其涵義有三:一是指內臟的外現形象(即內臟的解剖形態,如心“如倒垂蓮蕊”等);二是指內臟表現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如“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等);三是指內在以五臟為中心的五個生理病理系統和外在自然環境的事物與現象類比所獲得的比象(如心氣通于夏,“南方赤色,入通于心”等)。3.藏象近年來又寫作“臟象”,是指藏于體內的內臟及其表現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以及內臟與自然界相通應的事物和現象。4.“藏”與臟器的概念區別(難點)(1)“藏”,是中醫學特有的概念?!安亍钡慕Y構是一個在形態性結構框架的基礎上賦予了功能性結構的成分而形成的形態功能合一性結構。中醫學“藏”的概念,不僅是一個解剖學概念,而更重要的是一個生理、病理學概念,一個功能單位的概念。(2)臟器,主要是西醫學一個形態學概念,是指機體內外的器官而言。就其結構來說,屬一個純形態學的或實體性的結構。而其功能是通過直接對該器官的解剖分析而獲得。(二)藏象學說的基本概念藏象學說,是研究藏象的概念內涵,各臟腑的形態結構、生理機能、病理變化及其與精氣血津液神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臟腑之間、臟腑與五體官竅及自然社會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的學說。二、藏象學說的形成(一)古代解剖學的認識35古代解剖知識對人體結構的大致了解,不僅為藏象理論的產生奠定了形態學基礎,而且古人還在這些形態學知識的基礎上,認識了內臟的某些機能(舉例)。(二)長期生活實踐的觀察通過對人體生命現象的整體觀察,分析人體對不同環境條件和外界不同刺激所作出的不同反映,來認識人體的生理、病理規律,這是藏象學說形成的主要依據(舉例)。(三)古代哲學思想的滲透以精氣、陰陽、五行學說為代表的中國古代哲學思想滲透到中醫學中,對藏象理論的形成及系統化起了重要作用(舉例)。(四)醫療實踐經驗的積累通過臨床療效來探索和反證臟腑的生理病理,使藏象理論不斷得到豐富充實和修正完善(舉例)。三、藏象學說的特點(略講)藏象學說的主要特點是以五臟為中心的整體觀,主要體現在以五臟為中心的人體自身的整體性及五臟與自然環境的統一性兩個方面。此外,中醫藏象學說還具有從宏觀、功能、外象來把握臟腑的特點。四、五臟、六腑與奇恒之腑的生理特點(重點)(一)區分臟與腑的主要依據生理功能特點的不同。(二)五臟共同的生理特點化生和貯藏精氣。“藏精氣而不瀉”、“滿而不能實”。(三)六腑共同的生理特點受盛和傳化水谷。“傳化物而不藏”、“實而不能滿”。(四)奇恒之腑的概念及共同生理特點1.概念奇恒之腑,是指形態上中空有腔似腑,功能上貯藏精氣似臟,與一般臟腑不同的六種器官或組織,包括腦、髓、骨、脈、膽、胞(習慣上指女子胞,但男女皆有“胞”?!鞍保谀凶邮侵妇?,又稱精宮)。2.共同生理特點貯藏精氣?!安囟粸a”。(五)五臟、六腑的生理特點對臨床的指導意義1.病理上:臟病多虛;腑病多實。2.治療上:五臟宜補;六腑宜瀉。五、臟腑精氣陰陽的概念和作用臟腑精氣陰陽是臟腑生理機能的解釋性模型。臟腑之精的概念和作用,可參閱課本第70頁。臟腑之氣、臟腑之陰氣、臟腑之陽氣各自的概念和作用,可參閱課本第81頁。第二節五臟一、心概說:簡介心的實體位置及形態。(一)主要生理機能(重點)361.心主血脈(1)概念心主血脈包括心主血和心主脈兩個方面,是指心氣推動和調控心臟的搏動和脈管的舒縮,主宰著血液在脈管中正常運行,使其流注全身以發揮滋潤和濡養作用,以及心有參與血液生成的功能。心主血脈的內涵,包括兩個方面:①心行血:即心氣推動和調控血液在脈中正常運行,使其流注全身,以輸送營養物質、滋潤和濡養各臟腑五體官竅。②心生血:即心火(心陽)能將進入心脈的營氣和津液化赤為血。心有總司一身血液的運行及生成的作用。(2)心行血的原理①心和脈在結構上直接相連,形成一個密閉循環的管道系統。②心氣的推動和調控作用,是血行的基本動力(亦稱“原動力”)。③心行血的功能是心、血、脈三者共同協作,以心為主導來完成的。血液在脈中正常運行,必須以心氣充沛、血液充盈、脈道通利為基本條件。其中心氣充沛位居主導地位。(3)征象心主血脈的功能正常(稱為“能主血脈”),表現為面色紅潤,舌色淡紅而有光澤,脈象和緩有力、節律整齊,胸部舒暢、無不適感。心主血脈的功能失常(稱為“不主血脈”),有多種病理類型,外在征象各有不同。如心血虧虛,可見面色與舌色淡白無華,脈細無力,心悸等;如心脈瘀阻,可見面色灰暗,唇舌青紫,舌有瘀點或瘀斑,脈澀或結、代,胸部憋悶或疼痛等。2.心藏神(1)人體之神的概念①廣義之神:是指整個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和總體現。②狹義之神:是指人的意識、思維、情感、性格傾向等精神活動。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人體生命活動的廣義之神,又包括意識、思維、情感等狹義之神。(2)心藏神的概念心藏神(又稱“心主神明”或“心主神志”),是指心有統帥全身臟腑、經絡、五體、官竅的生理活動和主司意識、思維、情感等精神活動的作用。(3)心藏神的生理作用及其原理①統帥全身臟腑、經絡、五體、官竅的生理活動其原理在于:心神能夠控精馭氣,調節血液和津液的運行輸布;其中,以神能馭氣最為關健。②主司意識、思維、情志等精神活動其原理在于:心為神明之臟,是可接受外界客觀事物并作出反應,進行心理活動的臟器。人的意識、思維、情志等精神活動,是臟腑精氣對外界環境刺激而作出應答反應的結果;是在心神的主導下,由五臟協作、共同來完成的。(4)心藏神的征象①心藏神的功能正常,則精神振奮,意識清晰,思維敏捷,反應迅速,情緒37穩定,睡眠安穩,各臟腑組織器官功能活動正常而協調。②心藏神的功能失常,可表現為心神衰弱或心神不寧或心神錯亂的病癥,或各臟腑組織器官功能活動失調。3.心主血脈和心藏神之間的關系密切相關,互相影響。因為心藏神,而心神能夠主宰人體的一切生命活動;同時,心又主血脈,具有行血和生血的功能,為人體的生命活動提供重要的物質基礎,所以《內經》把心稱作“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臟六腑之大主”。(二)生理特性1.心為陽臟(1)原理(2)意義2.心主通明(1)涵義(2)原理(3)病理征象(三)與形、竅、志、液、時的關系1.在體合脈,其華在面:重點講解心其華在面的涵義、原理及征象。2.在竅為舌(重點):涵義、理論依據及征象。3.在志為喜:涵義、生理及病理表現。4.在液為汗(重點):涵義、原理及病理表現。5.與夏氣相通應:原理,生理、病理體現,對預防、治療的指導意義。附:心包絡簡介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