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歐陽修《豐樂亭記》蘇軾《喜雨亭記》蘇轍《黃州快哉亭記》蘇軾《石鐘山記》司馬光《資治通鑒·魏徵諫太宗罷點兵》歐陽修《瀧岡阡表》歐陽修《五代史宦者傳論》蘇軾《范增論》歐陽修《梅圣俞詩集》序曾鞏《寄歐陽舍人書》曾鞏《墨池記》陸游《書巢記》歐陽修《相州晝錦堂記》蘇軾《超然臺記》蘇軾《寶繪堂記》周去非《桂》張耒《送秦少章赴臨安簿序》歐陽修《縱囚論》蘇軾《放鶴亭記》王禹偁《黃岡竹樓記》《唐河店嫗傳》蘇軾《留侯論》劉敞《患盜論》李清照《金石路后序》1.魏徵諫太宗罷點兵《資治通鑒》上厲精求治,數引魏徵入臥內,訪以得失;徵知無不言,上皆欣然嘉納。上遣使點兵,封德彝奏:“中男①雖未十八,其軀干壯大者,亦可并點。”上從之。敕出,魏徵固執以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數四。上怒,召而讓之曰:“中男壯大者,乃奸民詐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執至此!”對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眾多。陛下取其壯健,以道御之,足以無敵于天下,何必多取細弱以增虛數乎!且陛下每云:‘吾以誠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無欺詐。’今即位未幾,失信者數矣!”上愕然曰:“朕何為失信?”對曰:“陛下初即位,下詔云:‘逋負②官物,悉令蠲免③。’有司以為負秦府國司者,非官物,征督如故。陛下以秦王升為天子,國司之物,非官物而何!又曰:‘關中免二年租調,關外給復一年。’既而繼有敕云:‘已役已輸者,以來年為始。’散還之后,方復更征,百姓固已不能無怪。今既征得物,復點為兵,何謂以來年為始乎!又陛下所與共治天下者在于守宰,居常簡閱,咸以委之;至于點兵,獨疑其詐,豈所謂以誠信為治乎?”上悅曰:“向者朕以卿固執,疑卿不達政事,今卿論國家大體,誠盡其精要。夫號令不信,則民不知所從,天下何由而治乎?朕過深矣!”乃不點中男,賜徵金甕一。注釋:①中男:唐制,民年十六為中男,十八始成丁,二十一為丁,充力役。②逋負:拖欠。③蠲免:免除(租稅、罰款、勞役等)1.解釋下列加點實詞的意思。訪:讓:御:治: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A.徵固執以為不可/老臣竊以為媼之愛燕后賢于長安君B.居常簡閱,咸以委之/唯君圖之C.必多取細弱以增虛數乎/何謂以來年為始乎D.乃奸民詐妄以避征役/謂獄中語乃親得之于史公云3.翻譯文中劃線的句子。(1)向者朕以卿固執,疑卿不達政事,今卿論國家大體,誠盡其精要。(2)夫號令不信,則民不知所從,天下何由而治乎?朕過深矣!答案:1.訪:詢問,咨詢讓:責備御:治理治:治國之道2.B人稱代詞,他們/指示代詞,這件事(A認為C表感嘆語氣D動詞,是)3.(1)以前朕認為你比較固執,懷疑你不通達政務,現在看到你議論國家大政方針,確實都切中要害。(2)朝廷政令不講信用,那么百姓不知該怎么辦,國家如何能得到治理呢?朕的過失很嚴重啊!【參考譯文】唐太宗勵精圖治,多次讓魏徵進入臥室內,詢問政治得失。魏徵知無不言,太宗均高興地采納。太宗派人征兵,封德彝上奏道:“中男雖不到十八歲,但其中身體魁梧壯實的,也可一起征召。”太宗同意。敕令傳出,魏徵堅持己見不肯簽署,如此往返四次。太宗大怒,將他召進宮里責備道:“中男中身體強壯的,都是那些奸滑虛報年齡以逃避兵役的人,征召他們有什么害處,而你卻如此固執!”魏徵答道:“軍隊在于治理得法,而不在人數眾多。陛下征召身體壯健的成丁,用正確的方法加以管理,便足以無敵于天下,又何必多征召年幼之人來增加虛數呢?而且陛下每次都說:‘朕以誠信治理天下,欲使臣下百姓都沒有欺詐行為。’現在陛下即位沒多久,卻已經多次失信了!”太宗驚愕地問道:“朕怎么失信了?”魏征答道:“陛下剛即位時,就下詔說:‘百姓拖欠官府的財物,一律免除。’有關部門認為拖欠秦王府國司的財物,不屬于官家財物,仍舊征收索取。陛下由秦王升為天子,秦王府國司的財物不是官家之物又是什么呢?陛下又說:‘關中地區免收二年的租調,關外地區免除徭役一年。’不久又有敕令說:‘已納稅和已服徭役的,從下一年開始免除。’如果歸還已納稅物之后,又重新開始征調,這樣百姓不能投有怪罪之意。現在是既征收租調,又征召為兵,還談什么從下一年開始免除呢?另外與陛下共同治理天下的都是這些地方官員,日常事務都委托他們辦理;至征召兵丁時,卻懷疑他們有詐,這難道是以誠信為治國之道嗎?”太宗高興地說:“從前朕認為你比較固執,懷疑你不通達政務,現在看到你議論國家大事,都切中要害;朝廷政令不信實,則百姓不知所從,國家如何能得到治理呢?朕的過失很嚴重吶!”于是,不征召中男,并賜給魏徵一個金甕。2.石鐘山記蘇軾《水經》云:“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是說也,人常疑之。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枹①止響騰,余韻徐歇。自以為得之矣。然是說也,余尤疑之。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何哉?元豐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鐘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②云霄間;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也。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于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為此也。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③也;窾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鐘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注釋:①枹:鼓槌。②磔磔:鶻鳴聲。③無射:古鐘名。1.解釋文中加點實詞的意思。搏:識:目:殆:陋:2.下列加點虛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A.自以為得之矣之:代詞,指石鐘山命名的原因B.而大聲發于水上而:表轉折,但是。C.因笑謂邁曰因:于是D.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以:用3.翻譯文中劃線的句子。(1)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2)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何哉?(3)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答案:1.搏:撞擊識:知道,明曉目:親眼(名詞作狀語)殆:大概陋:見識淺陋2.B“而”表承接。3.(1)如果現在把鐘和磬放在水里,即使大風浪也不能使它們發出聲音,何況石頭呢?(2)能敲得發出鏗鏘作響的山石到處都有,可是唯獨這座山用鐘來命名,這是為什么呢?(3)而漁夫船工即使知道卻又不能用筆寫出來。這就是這座山(命名的真實緣由)在世上沒能流傳下來的緣故啊。【參考譯文】《水經》上說:“鄱陽湖口有座石鐘山。”酈道元認為,這山下面臨深潭,微風掀起波浪時,水和石互相撞擊,發出的聲音象大鐘一樣。這種說法,人們常常懷疑它。現在如果把鐘和磬放在水里,即使大風浪也不能使它們發出聲音,何況石頭呢。到了唐代,李渤才尋訪了它的遺跡,在潭邊上找到兩座山石,敲著聽聽它的聲音,南邊的山石聲音重濁而模糊,北邊的山石聲音清脆而響亮。鼓槌的敲擊停止以后,聲音還在傳播,余音慢慢消失。他自己認為找到了石鐘山命名的原因了。然而這種說法,我更加懷疑。能敲得發出鏗鏘作響的山石,到處都有,可是唯獨這座山用鐘來命名,這是為什么呢?
元豐七年農歷六月丁丑那天,我從齊安乘船到臨汝去,正好大兒子蘇邁將要到饒州德興縣做縣尉,送他到湖口,因此能夠看到這座叫做“石鐘”的山。廟里的和尚叫小童拿一柄斧頭,在雜亂的石壁之間選擇一兩處敲打它,發出硿硿的響聲,我仍舊笑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色明亮,我單獨和邁兒坐小船,到絕壁下面。大石壁在旁邊斜立著,高達千尺,活象兇猛的野獸、奇怪的鬼物,陰森森地想要撲過來抓人似的;山上棲息的鶻鳥,聽到人聲也受驚飛起,在高空中磔磔地叫著;還有像老頭子在山谷中咳著笑著的聲音,有的人說:“這就是鸛鶴。”我正心中驚恐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聲音從水上發出,噌吰的聲音象擊鼓敲鐘一樣不停。船夫非常害怕。我仔細地觀察,原來山下都是石頭的洞穴和裂縫,不知它的深淺,微微的水波進入里面,沖蕩撞擊,便形成這種聲音。船劃回到兩山中間,快要進入港口,有塊大石頭擋在水流中心,上面可以坐百來人,中間是空的,有很多窟窿,風吹浪打吞進吐出,發出窾坎鏜鞳的聲音,跟先前噌吰的聲音互相應和,好像音樂演奏起來一樣。我于是笑著對邁兒說:“你明白嗎?發出噌吰響聲的,那是周景王的無射鐘,發出窾坎鏜鞳響聲的,那是魏莊子的歌鐘。古人沒有欺騙我們啊!”
事情沒有親眼看到、親耳聽到,卻主觀地推斷它的有無,能行嗎?酈道元見到和聽到的,大概和我的見聞相同,可是說得不夠詳盡;一般做官讀書的人又總不愿夜晚乘小船停靠在絕壁下面,所以沒有誰能了解真相;而漁夫船工,即使(“雖然”也通)知道卻又不能用筆寫出來。這就是這座山(命名的真實原由)在世上沒能流傳下來的緣故啊。而淺陋的人竟用斧頭敲擊來尋求用鐘命名的原由,還自己認為得到了它的真相。我因此把上面的情況記載下來,嘆息酈道元記敘的簡略,而笑李渤見識的淺陋。3.五代史宦者傳論歐陽修自古宦者亂人之國,其源深于女禍。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蓋其用事也近而習,其為心也專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親之。待其已信,然后懼以禍福而把持之。雖有忠臣、碩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為去己疏遠,不若起居飲食、前后左右之親為可恃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親,則忠臣碩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勢日益孤。勢孤,則懼禍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禍患伏于帷闥①,則向之所謂可恃者,乃所以為患也。患已深而覺之,欲與疏遠之臣圖左右之親近,緩之則養禍而益深,急之則挾人主以為質。雖有圣智,不能與謀,謀之而不可為,為之而不成,至其甚,則俱傷而兩敗。故其大者亡國,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為資而起,至抉其種類,盡殺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此前史所載宦者之禍常如此者,非一世也!夫為人主者,非欲養禍于內而疏忠臣碩士于外,蓋其漸積而勢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則禍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宦者之為禍,雖欲悔悟,而勢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②是已,故曰:深于女禍者,謂此也。可不戒哉!注釋:①帷闥:帳幕和小門。②唐昭宗之事:唐昭宗(李曄)因宦官專權為禍,天復元年(901),與宰相崔胤密謀誅殺宦官。崔胤寫信請朱溫發兵迎接昭宗。但事情被宦官知道了,先劫昭宗到鳳翔。次年,朱溫兵圍鳳翔。天復三年春,城中食盡投降,朱溫盡殺宦官。后來,崔胤和昭宗也先后被朱溫殺害。1.解釋文中加點實詞的意思。端:忍:把持:資: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或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A.蓋其用事也近而習/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B.其源深于女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C.則向之所謂可恃者/宦者之為禍D.然后懼以禍福而把持之/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3.翻譯文中劃線的句子。(1)蓋其用事也近而習,其為心也專而忍(2)宦者之為禍,雖欲悔悟,而勢有不得而去也答案:1.端:方面忍:隱忍把持:控制資:口實,借口2.C結構助詞,的/助詞,主謂間取消獨立性(A均為連詞,表并列B均為介詞,比D均為介詞,用,把)3.(1)因為他們在人君身邊辦事,又親近又熟悉;他們的心思又專一又隱忍。(2)對于宦官造成禍害這種事情,雖然想悔悟,但是從形勢來看又不能夠除掉他們。【參考譯文】自古以來,宦官擾亂國家,它的本源比女色造成的禍患還要深遠。女人,不過使人君沉溺于美色罷了;宦官的害處卻不僅僅在一個方面。因為他們在人君身邊辦事,又親近又熟悉;他們的心思,又專一又隱忍;能夠用小善去迎合人君的心意,用小信去穩住人君的感情,使得做人君的一定信任他們,并且親近他們。等到人君已經信任他們了,然后用禍與福進行威嚇來控制人君。即使朝廷里有忠臣賢士,可是人君卻認為他們疏遠自己,侍奉起居飲食、跟隨在前前后后的宦官可靠。所以,身邊的宦官一天天更加親近,忠臣賢士就一天天更加疏遠,于是人君的地位也一天天更加孤立。人君勢力孤單了,害怕禍患的思想就一天天更加嚴重,于是控制人君的宦官的地位,一天天更加穩固。國家的安危由他們的喜怒來決定,人君的禍患就隱藏在宮廷之中。那么先前認為可靠的人,現在卻成了發生禍患的原因。禍患已經很深了才覺察,想要跟疏遠的臣子謀劃去掉常在身邊的宦官,動作過于遲緩,就會滋養禍患,使它更加嚴重;過于急切,就會使宦官挾持人君作為人質。這時即使有大圣大智的人,也無法給人君出謀劃策。即使謀劃了也不能去做,做了也不能成功。到了事態十分嚴重的時候,就會兩敗俱傷。所以禍患大的,就要亡國,次一點的就要喪身,而且能使奸雄借助這個口實來起事,直到搜捕宦官的同黨,并全部殺掉,使天下人心大快,然后才算了結。以前史書上記載的宦官禍患,常常是這樣的,不是一代了!那些做人君的,并不是想在宮廷里面滋養禍患,把忠臣賢士疏遠在外面,這是逐漸積累造成,而且在形勢上逼使他這樣的。對于女色的迷惑,不幸而又不能醒悟,那么禍患就會臨頭;如果人君一旦醒悟,揪著頭發丟棄她就行了。對于宦官造成禍害這種事情,雖然想悔悟,但是從形勢來看又不能夠除掉他們。唐昭宗的事情就是這樣的。所以說這比女色造成的禍患還要深遠,就是這個緣故,怎么能夠不警惕呢!4.范增論蘇軾漢用陳平計,間疏楚君臣,項羽疑范增與漢有私,稍奪其權。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愿賜骸骨歸卒伍。”未至彭城,疽發背,死。蘇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殺增。獨恨其不早耳。然則當以何事去?增勸羽殺沛公,羽不聽,終以此失天下,當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殺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殺,猶有君人之度也,增曷為以此去哉?《易》曰:“知幾其神乎!”《詩》曰:“如彼雨雪,先集為霰。”①增之去,當于羽殺卿子冠軍②時也。陳涉之得民也,以項燕、扶蘇;項氏之興也,以立楚懷王孫心;而諸侯叛之也,以弒義帝。且義帝之立,增為謀主矣;義帝之存亡,豈獨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與同禍福也。未有義帝亡而增獨能久存者也。羽之殺卿子冠軍也,是弒義帝之兆也。其弒義帝,則疑增之本也,豈必待陳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蟲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讒入之。陳平雖智,安能間無疑之主哉?吾嘗論:義帝,天下之賢主也。獨遣沛公入關,而不遣項羽;識卿子冠軍于稠人之中,而擢以為上將,不賢而能如是乎?羽既矯殺卿子冠軍,義帝必不能堪。非羽弒帝,則帝殺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勸項梁立義帝,諸侯以此服從;中道而弒之,非增之意也。夫豈獨非其意,將必力爭而不聽也,不用其言而殺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方羽殺卿子冠軍,增與羽比肩而事義帝,君臣之分未定也。為增計者,力能誅羽則誅之,不能則去之,豈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已七十,合則留,不合則去,不以此時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雖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項羽不亡。嗚呼,增亦人杰也哉!注釋:①如彼雨雪,先集為霰:好像下雪時一樣,先聚集的只是霰雪。語出《詩經》。②卿子冠軍:即宋義。公元前207年,秦圍趙,楚懷王封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救趙途中,宋義畏縮不前,羽殺之。1.解釋文中加點實詞的意思。疏:稍:恨:幾: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蘇子曰:增之去善矣/師道之不傳也久矣B.當于是去耶?曰:否/于是余有嘆焉C.不用其言而殺其所立/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D.陳涉之得民也,以項燕、扶蘇/而擢以為上將3.翻譯文中劃線的句子。(1)增之欲殺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殺,猶有君人之度也(2)不以此時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答案:1.疏:使……疏遠稍:漸漸恨:遺憾幾:事物發生變化的細微跡象2.A均為助詞,主謂間取消獨立性。(B介詞,在/介詞,對C連詞,表轉折/連詞,表并列D連詞,因為/介詞,把)3.(1)范增想要殺死沛公,是做臣子的職責;項羽不殺劉邦,還顯得有君王的氣度。(2)不在這個時候弄清去留的分寸,卻想依靠項羽而成就功名,淺陋啊!【參考譯文】劉邦采用了陳平的計策,離間疏遠楚國君臣。項羽懷疑范增和漢王私下勾結,漸漸剝奪他的權力。范增大怒,說:“天下大事已經大致確定了,君王自己處理吧。希望能讓我告老還鄉。”回鄉時,還沒到彭城,就因背上癰疽發作而死。蘇子說,范增離去是好事,若不離去,項羽一定會殺他。只遺憾他沒有早早離開而已。既如此,那么范增應當在什么時候離開呢?當初范增勸項羽殺沛公,項羽不聽,終因此而失去天下,應當在此時離去嗎?回答說,不。范增想要殺死沛公,是做臣子的職責。項羽不殺劉邦,還顯得有君王的氣度。范增怎能在此時離去呢?《易經》說:“知道選擇恰當時機,那不是很神明嗎?”《詩經》說:“觀察那氣象,若要下雪,水氣必定先聚集成霰。”范增離去,應當在項羽殺卿子冠軍的時候。陳涉能夠得民心,因為打出了楚將項燕和公子扶蘇的旗幟。項氏的興盛,因為擁立了楚懷王孫子熊心;而諸侯背叛他,也是因為他謀殺了義帝。況且擁立義帝,范增實為主謀。義帝的存亡,豈止決定楚國的盛衰;范增也與此禍福相關。絕沒有義帝被殺,而單單范增能夠長久得生的道理。項羽殺卿子冠軍,就是謀殺義帝的先兆;他殺義帝,就是懷疑范增的根本。難道還要等到陳平出反間之計嗎?物品必定先腐爛了,然后才能生蛆蟲;人必定先有了懷疑之心,然后讒言才得以聽入。陳平雖說智慧過人,又怎么能夠離間沒有疑心的君主呢?我曾經評論義帝,稱他是天下少有的賢君。僅僅是派遣沛公入關而不派遣項羽,在稠人廣眾之中識別卿子冠軍,并且提拔他做上將軍這兩件事,若不是賢明之君能做到這些嗎?項羽既然假托君王之命殺死了卿子冠軍,義帝必然不能容忍。因此,不是項羽謀殺義帝,就是義帝殺了項羽,這用不著智者指點就可知道了。范增當初勸項梁擁立義帝,諸侯因此而服從;中途謀殺義帝,必不是范增的主意;其實豈但不是他的主意,他必然力爭而卻沒有被接受。不采用他的忠告而殺死他所擁立之人,項羽懷疑范增一定是從這時就開始了。在項羽殺卿子冠軍之時,項羽和范增并肩侍奉義帝,還沒有確定君臣之身份,如果替范增考慮,有能力誅殺項羽就殺了他,不能殺他就離開他,豈不是毅然決然的男子漢嗎?范增年齡已經七十歲,意見相合就留下來,意見不合就離開他,不在這個時候弄清去、留的分寸,卻想依靠項羽而成就功名,淺陋啊!即使這樣,范增還是被漢高祖所畏懼。范增不離去,項羽就不會滅亡。唉,范增也是人中的豪杰呀!5.《梅圣俞詩集》序歐陽修予聞世謂詩人少達而多窮,夫豈然哉?蓋世所傳詩者,多出于古窮人之辭也。凡士之蘊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巔水涯。外見蟲魚草木風云鳥獸之狀類,往往探其奇怪;內有憂思感憤之郁積,其興于怨刺,以道羈臣寡婦之所嘆,而寫人情之難言,蓋愈窮則愈工。然則非詩之能窮人,殆窮者而后工也。予友梅圣俞①,少以蔭補為吏,累舉進士,輒抑于有司,困于州縣,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猶從辟書②,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奮見于事業。其家宛陵,幼習于詩,自為童子,出語已驚其長老。既長,學乎六經仁義之說。其為文章,簡古純粹,不求茍說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詩而已。然時無賢愚,語詩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樂于詩而發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詩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薦于上者。昔王文康③公嘗見而嘆曰:“二百年無此作矣!”雖知之深,亦不果薦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為雅、頌,以歌詠大宋之功德,薦之清廟,而追商、周、魯《頌》之作者,豈不偉歟!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為窮者之詩,乃徒發于蟲魚物類、羈愁感嘆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窮之久而將老也,可不惜哉!圣俞詩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謝景初,懼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陽至于吳興以來所作,次為十卷。予嘗嗜圣俞詩,而患不能盡得之,遽喜謝氏之能類次也,輒序而藏之。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師,余既哭而銘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遺稿千余篇,并舊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為一十五卷。嗚呼!吾于圣俞詩論之詳矣,故不復云。注釋:①梅圣俞:即梅堯臣,字圣俞,北宋詩人。②辟書:招聘之書,指應地方官的聘請。③王文康:王曙,宋仁宗時宰相。1.解釋文中加點實詞的意思。窮:舉:抑:次:2.解釋文中加點虛詞的意思。(1)凡士之蘊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2)少以蔭補為吏:(3)而未有薦于上者:(4)昔王文康公嘗見而嘆曰:3.翻譯文中劃線的句子。(1)然則非詩之能窮人,殆窮者而后工也(2)郁其所蓄,不得奮見于事業(3)其為文章,簡古純粹,不求茍說于世答案:1.窮:困厄舉:(被)推薦抑:壓制次:編排2.者: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以:因為于:介詞,向而:連詞,表承接3.(1)如此說來,那么并非寫詩使人窮困潦倒,大概是窮困潦倒后才能寫出好詩來。(2)郁積自己的才能智慧,不能在事業上充分地表現出來。(3)他寫出的文章簡古純正,不希求茍且取悅于世人。【參考譯文】我聽到世人常說:詩人仕途暢達的少,困厄的多。難道真是這樣嗎?大概是由于世上所流傳的詩歌,多出于古代困厄之士的筆下吧。大凡胸藏才智而又不能充分施展于世的士人,大都喜愛到山頭水邊去放浪形骸,看見蟲魚草木風云鳥獸等事物,往往探究它們的奇特怪異之處,內心有著憂愁感慨憤激的郁積,這些情感化為詩興,即寄托在怨恨諷刺之中,道出了逐臣寡婦的慨嘆,而寫出了人所難于言傳的感受來。大概越困厄就越能寫得工巧。如此說來,那么并非寫詩使人窮困潦倒,大概是窮困潦倒后才能寫出好詩來。我的朋友梅圣俞,年輕時由于蔭襲補為下級官吏,屢次被推薦去考進士,總是遭到主考部門的壓制,在地方上困厄了十多年。年已五十了,還要靠別人下聘書,去當人家的辦事員。郁積著自己的才能智慧,不能在事業上充分地表現出來。他家鄉在宛陵,幼年時就學習詩歌,從他還是個孩童時起,寫出詩句來就已使得父老長輩驚異了。等到長大,學習了六經仁義的學問,他寫出的文章簡古純正,不希求茍且取悅于世人,因此世人只知道他會寫詩罷了。然而當時人不論賢愚,談論詩歌必然會向圣俞請教。圣俞也把自己不得志的地方,喜歡通過詩歌來發泄,因此他平時所寫的東西,其中詩歌就特別多。社會上已經知道他了,卻沒有人向朝廷推薦他。從前王文康公曾看到他的詩作,慨嘆地說:“二百年沒有這樣的作品了!”雖然對他了解很深,可還是沒有加以推薦。假使他有幸得到朝廷的任用,寫出如《詩經》中雅、頌那樣的作品,來歌頌大宋的功業恩德,獻給宗廟,使他類似于商頌、周頌、魯頌等作者,難道不是很壯偉的嗎?可惜他到老也不得志,只能寫困厄者的詩歌,白白地在蟲魚之類上抒發窮苦愁悶的感嘆。社會上只喜愛他詩歌的工巧,卻不知道他困厄已久將要老死了,這難道不值得嘆息嗎?圣俞的詩很多,自己卻不收拾整理。他的內侄謝景初擔心它太多容易散失,選取他從洛陽到吳興這段時間的作品,編為十卷。我曾經酷愛圣俞的詩作,擔心不能全部得到它,十分高興謝氏能為它分類編排,就為之作序并保存起來。從那以后過了十五年,圣俞因病在京師去世,我已痛哭著為他寫好了墓志銘,便向他家索求,得到他的遺稿一千多篇,連同先前所保存的,選取其中特別好的共六百七十七篇,分為十五卷。啊,我對圣俞的詩歌已經評論得很多了,所以不再重復。6.寄歐陽舍人①書曾鞏鞏頓首再拜舍人先生:去秋人還,蒙賜書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銘。反復觀誦,感與慚并。夫銘志之著于世,義近于史,而亦有與史異者。其辭之作,所以使死者無有所憾,生者得致其嚴。而善人喜于見傳,則勇于自立;惡人無有所紀,則以愧而懼。至于通材達識,義烈節士,嘉言善狀,皆見于篇,則足為后法。警勸之道,非近乎史,其將安近?及世之衰,為人之子孫者,一欲褒揚其親而不本乎理。故雖惡人,皆務勒銘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為,又以其子孫之所請也,書其惡焉,則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銘始不實。后之作銘者,常觀其人。茍托之非人,則書之非公與是,則不足以行世而傳后。故千百年來,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銘,而傳者蓋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書之非公與是故也。然則孰為其人而能盡公與是歟?非畜②道德而能文章者無以為也。蓋有道德者之于惡人則不受而銘之,于眾人則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跡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惡相懸而不可以實指,有實大于名,有名侈于實。猶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惡能辨之不惑,議之不徇?不惑不徇,則公且是矣。而其辭之不工,則世猶不傳,于是又在其文章兼勝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無以為也,豈非然哉!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謂數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銘,其公與是,其傳世行后無疑也。而世之學者,每觀傳記所書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則往往衋③然不知涕之流落也,況其子孫也哉?況鞏也哉?注釋:①歐陽舍人:即歐陽修。舍人:官名。②畜:通“蓄”。③衋:(xì)悲傷苦痛。1.解釋文中加點實詞的意思。嚴:勒:侈:徇: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A.而善人喜于見傳/嘉言善狀,皆見于篇B.皆務勒銘以夸后世/又以其子孫之所請也C.夫銘志之著于世,義近于史/嘉言善狀,皆見于篇D.莫不有銘,而傳者蓋少/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銘3.翻譯文中劃線的句子(1)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跡非,有意奸而外淑(2)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無以為也,豈非然哉答案:1.嚴:尊敬之情勒:刻侈:夸大徇:徇私2.C介詞,在(A被/表現;看得見B來/因為D連詞,表轉折/連詞,表承接)3.(1)而人們的品行,有內心善良而事跡不見得好的,有內心奸惡而外表良善的。(2)不是道德高尚而又工于文章的人是不能寫碑志銘文的,難道不是如此嗎?【參考譯文】曾鞏叩頭再次拜上,舍人先生:去年秋天,我派去的人回來,承蒙您賜予書信及為先祖父撰寫墓碑銘。我反復讀誦,真是感愧交并。說到銘志之所以能夠著稱后世,是因為它的意義與史傳相接近,但也有與史傳不相同的地方。銘文的撰寫,為的是使死者沒有什么可遺憾,生者借此能表達自己的尊敬之情。行善之人喜歡自己的善行善言流傳后世,就發奮有所建樹;惡人沒有什么可記,就會感到慚愧和恐懼。至于博學多才、見識通達的人,忠義英烈、節操高尚之士,他們的美善言行,都能一一表現在碑銘里,這就足以成為后人的楷模。銘文警世勸戒的作用,不與史傳相近,那么又與什么相近呢!到了世風衰微的時候,為人子孫的,一味地只要褒揚他們死去的親人而不顧事理。所以即使是惡人,都一定要立碑刻銘,用來向后人夸耀。撰寫銘文的人既不能推辭不作,又因為死者子孫的一再請托,如果直書死者的惡行,人情上就過不去,這樣銘文就開始出現不實之辭。后代要想給死者作碑銘者,應當觀察一下作者的為人。如果請托的人不得當,那么他寫的銘文必定會不公正,不正確,就不能流行于世,傳之后代。所以千百年來,盡管上自公卿大夫下至里巷小民死后都有碑銘,但流傳于世的很少。這里沒有別的原因,正是請托了不適當的人,撰寫的銘文不公正、不正確的緣故。照這樣說來,怎樣的人才能做到完全公正與正確呢?我說不是道德高尚文章高明的人是做不到的。因為道德高尚的人對于惡人是不會接受請托而撰寫銘文的,對于一般的人也能加以辨別。而人們的品行,有內心善良而事跡不見得好的,有內心奸惡而外表良善的,有善行惡行相差懸殊而很難確指的,有實際大于名望的,有名過其實的。好比用人,如果不是道德高尚的人怎么能辨別清楚而不被迷惑,怎么能議論公允而不徇私情?能不受迷惑,不徇私情,就是公正和實事求是了。但是如果銘文的辭藻不精美,那么依然不能流傳于世,因此就要求他的文章也好。所以說不是道德高尚而又工于文章的人是不能寫碑志銘文的,難道不是如此嗎?像先生的道德文章,真正算得上是幾百年中才有的。我先祖的言行高尚,有幸遇上先生為其撰寫公正而又正確的碑銘,它將流傳當代和后世是毫無疑問的。世上的學者,每每閱讀傳記所載古人事跡的時候,看到感人之處,就常常激動得不知不覺地流下了眼淚,何況是死者的子孫呢?又何況是我曾鞏呢?7.瀧岡阡①表修不幸,生四歲而孤。太夫人②守節自誓,居窮,自力于衣食,以長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為吏,廉而好施與,喜賓客。其俸祿雖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為我累。’故其亡也,無一瓦之覆,一壟之植,以庇而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邪?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為汝家婦,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養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將有后也。吾之始歸也,汝父免于母喪方逾年,歲時祭祀,則必涕泣曰:‘祭而豐,不如養之薄也。’間御酒食,則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見之,以為新免于喪適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終身未嘗不然。吾雖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養也。汝父為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蚊香進場協議書模板
- 蔬菜外貿買賣合同協議
- 裝修質保協議書范本
- 葡萄田租賃合同協議
- 茶廠初制租賃合同協議
- 藝人學徒招聘合同協議
- 綜合紡織材料的物理性狀與考試內容試題及答案
- 紡織產業鏈中的創新思路試題及答案
- 營地項目轉讓合同協議
- 茶葉外貿代加工合同協議
- 汽車常識課件教學課件
- 2024年山東省青島市中考地理試題卷(含答案及解析)
- 制氫技術與工藝 課件 第3-5章 天然氣制氫、石油制氫、電解水制氫
- 《衛生事業管理學》題集
- 086.機械氣道廓清技術臨床應用專家共識
- 中煤陜西能源化工集團有限公司招聘筆試題庫2024
- IATF16949組織環境因素識別表
- 《智能機器人與傳感器》教案課程單元設計07 - 接近覺(紅外接近覺傳感E3F-DS30C4)
- 擴大勞務分包的合同范本
- 【真題】2024年宿遷市中考生物試卷(含答案解析)
- 2024年風力發電運維值班員(技師)技能鑒定考試題庫-下(判斷題)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