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8冷戰與國際格局的演變 知識梳理-人教統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_第1頁
8.18冷戰與國際格局的演變 知識梳理-人教統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_第2頁
8.18冷戰與國際格局的演變 知識梳理-人教統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_第3頁
8.18冷戰與國際格局的演變 知識梳理-人教統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_第4頁
8.18冷戰與國際格局的演變 知識梳理-人教統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8課冷戰與國際格局的演變備課資料知識點梳理一、冷戰與兩極格局1、“冷戰”政策是指二戰后美國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所采取的除戰爭以外的一切手段,以遏制共產主義。“冷”——手段、方式,除戰爭以外一切手段,“戰”——實質是對抗2、雅爾塔體系奠定了二戰后兩極格局的框架,兩極格局是雅爾塔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和集中體現,從屬于雅爾塔體系;兩極格局下對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戰,冷戰促進了兩極格局的形成。3、美蘇為何從戰時盟友變為戰后對手?共同的敵人——法西斯被消滅,失去了戰時同盟的基礎;社會制度的不同;價值觀念的對立;國家利益的沖突(根本原因)。4、美蘇冷戰形成的原因及影響原因:(1)第二次世界大戰改變了世界力量對比,西歐國家普遍衰落,近代以歐洲為主導的傳統世界格局被沖垮,雅爾塔體系形成,奠定了兩極格局的基本框架。(2)美蘇形成了實力上的均勢,分別成為資本主義陣營和社會主義陣營的盟主,奠定了兩極格局的基礎。(3)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蘇由于意識形態和國家利益之間的矛盾加劇,戰時同盟關系破裂,美蘇矛盾成為戰后國際關系的主要矛盾。(4)美蘇冷戰加劇了兩極格局的形成過程。影響:(1)消極影響:加劇了世界的緊張局勢,形成了全面冷戰和局部熱戰。政治上,國際關系嚴重惡化,戰后世界分裂為兩個敵對的陣營;經濟上,嚴重妨礙了世界經濟的發展;軍事上,兩大軍事集團擴軍備戰,局部戰爭不斷,世界處于核戰爭的威脅之下。(2)積極影響:美蘇實力均衡,都不敢輕易動武,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在兩極格局下,亞非拉一些發展中國家為了維護自身的安全與利益,組成不結盟運動,第三世界崛起。5、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差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美蘇關系破裂的重要原因,但其根本原因還是兩國國家利益上的矛盾。6、杜魯門主義與馬歇爾計劃比較(1)相同點①背景:都出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初期,美蘇由戰時同盟關系走向對抗。②實質:兩者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是為了遏制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穩定資本主義統治秩序,確立和鞏固美國的霸權地位。不同點

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提出針對“希臘、土耳其危機”針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歐經濟凋敝、政局動蕩,資本主義統治秩序面臨威脅內容既包括經濟上的援助,也包括軍事上的援助經濟援助計劃形式公開地反共反蘇采取隱蔽的經濟手段達到聯合西歐各國共同反共反蘇的目的影響是美國爭奪世界霸權的宣言書,標志著美蘇全面“冷戰”的開始一方面有利于西歐經濟的恢復和政局的穩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美國控制西歐馬歇爾計劃不是一個單純的經濟援助計劃,其帶有政治目的。美國之所以對歐洲實施援助計劃,是為了復興西歐經濟以穩定資本主義制度,進而達到遏制共產主義以及控制西歐的目的。經濟互助委員會,簡稱經互會,是由蘇聯組織建立的一個由社會主義國家組成的政治經濟合作組織。經互會是一個相當于歐洲經濟共同體的社會主義陣營的經濟共同體,總部設在莫斯科,是繼承莫洛托夫計劃后的經濟合作計劃。1991年6月28日,該組織在布達佩斯正式宣布解散。經互會從成立到其解散之前,是世界上貿易額僅次于歐共體的區域性經濟組織,對經互會各國之間的經濟交流也起到較大的促進作用。但是,經互會也在客觀上加強了蘇聯對其他成員國的經濟控制,削弱了其社會主義成員國的經濟獨立性。右圖是經互會的會旗。8、美蘇冷戰9、兩極格局下“冷戰”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也是國家利益與意識形態角度的非軍事對抗。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爭奪世界霸權,對世界各國的安全與主權以及世界和平造成了不利影響。10、美蘇兩極格局的形成過程(1)搭建框架①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期的雅爾塔等國際會議,確立了美蘇大國劃分戰后勢力范圍的基本原則。②美蘇戰后在此基礎上重新劃分世界版圖和勢力范圍,建立新的國際關系格局,雅爾塔體系逐步形成。(2)逐步成型:美國總統杜魯門在1947年開始推行遏制蘇聯的“杜魯門主義”,標志著冷戰的開始。隨著馬歇爾計劃的實施和北約組織的建立,美蘇兩極格局逐步形成。(3)最終確立:針對美國先發制人的一系列冷戰政策,蘇聯采取了針鋒相對的反擊措施,從成立“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經濟互助委員會到組建華沙條約組織。1955年華約的建立,標志著美蘇兩極格局的最終確立。11.兩極格局的特點(1)陣線分明:美蘇及其盟國互相爭奪和對抗,陣線分明和穩定。(2)主導力量: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作為對立雙方的盟主,在國際事務中起著主導作用。(3)斗爭方式:冷戰是斗爭的主要方式,表現為政治上的對抗、軍事上的對峙、意識形態上的對立和經濟上的割據。(4)體現矛盾:體現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社會制度之間的矛盾,其內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終仍要服從美蘇戰略利益的大局。(5)對峙地區:歐洲是美蘇雙方最重要的爭奪地區;亞洲是各自勢力范圍的交界地區。12.兩極格局的影響(1)積極影響①有利于緩解世界緊張局勢,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美蘇兩國長期處于均勢,使雙方均不敢貿然行事。②為了在兩極格局中取得優勢地位,雙方都注意發展經濟,注意進行內部的改革和調整,推動了世界的整體發展。③為了發展自身的經濟,亞、非、拉發展中國家在美蘇兩極格局中保持和平中立,不結盟運動興起并得到發展,第三世界崛起。(2)消極影響①打上了濃厚的大國強權政治色彩,無視弱小國家利益,導致戰后超級大國推行霸權主義政策。②兩強擅劃國界、分裂國家的做法,種下了不穩定的禍根,導致日后世界的紛爭和不安寧。③美蘇兩強為謀求霸權,展開長期的軍備競賽和地區爭奪,導致世界局勢長期緊張動蕩。④在兩極對峙的格局下,國際經濟秩序長期得不到改善,給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帶來不利影響。二、冷戰的發展與多極力量的成長1.歐洲經濟一體化的原因、特點(1)原因:①根本原因:歐洲經濟發展的需要。②現實原因:二戰使歐洲國家喪失了世界政治、經濟中心的優勢地位。③外部原因:美蘇兩極格局之下,要保證自身安全,提高國際地位。④歷史原因:歐洲統一思想源遠流長,有共同的文化遺產和心理認同感。(2)特點:①性質:由一個以經濟合作為主的組織轉變為一個具有經濟和政治雙重性質的組織。②內容:由經濟合作擴大到政治、經濟、軍事一體化,合作領域不斷深入。③規模:參與國家不斷增多,規模由小到大。2、歐洲一體化有何意義?意義:①經濟上,強化了歐洲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系,增強了歐盟對外的經濟競爭力,提高了國際經濟合作水平,使國際經濟競爭變得更加激烈。②政治上,增強了歐盟各國在國際社會的影響,促進了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形成與發展,有利于抑制美國搞單極世界的圖謀。③文化上,經濟聯系的密切使得歐盟各國文化上相互交融,有利于世界文化的傳播與發展。歐洲國家聯合的根本原因是經濟發展的需要,是經濟區域集團化的表現。擺脫美國的控制和蘇聯的威脅不是歐共體成立的根本原因。4、日本經濟在二戰后迅速發展的原因。(1)戰后日本政府根據國內經濟政治形勢和國際環境,把發展經濟作為立國的主要方針。(2)在外交上堅持以日美關系為基軸,依賴美國的保護,發展對外經濟關系。(3)重視教育也是日本經濟高速增長的重要原因。(4)20世紀80年代以后,日本加大了發展高科技產業的力度,推動經濟增長。美國的援助;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推動;國民經濟非軍事化;利用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的有利時機等。5、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世界多極化趨勢出現的原因(1)根本原因。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的出現,根源于世界經濟力量結構的多極化發展趨勢。(2)具體原因。美蘇的相對衰落和多個力量中心的崛起。具體表現為:①美蘇兩國爭奪世界霸權,在給世界和平造成嚴重威脅的同時,也使自身實力受到嚴重削弱。②20世紀70年代以來,歐共體和日本迅速崛起,嚴重削弱了美國資本主義世界霸主的地位。③中國國際地位日益提高,已經成為世界政治舞臺上一支重要的維護和平的力量。④第三世界尤其是不結盟運動的興起,有力地沖擊著兩極格局。6、正確認識世界多極化趨勢(1)多極化是一種趨勢,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到目前為止,多極化并沒有定型為某一基本的政治新格局。(2)世界多極化中的任何一極或者具有強大的經濟實力,或者具有巨大的國際政治影響力,這兩者通常是相輔相成的,構成了綜合國力的兩大方面。(3)多極化趨勢具體表現為: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加,西歐、日本與美國的差距逐步縮小,在政治上對美國的離心傾向也在不斷加強;中國國際地位提高和第三世界國家發展壯大并走向聯合(不結盟運動興起)。7、世界多極化趨勢出現的原因(1)西歐由經濟聯合走向政治聯合,其實力越來越強,在各個領域與美國和日本展開競爭。(2)20世紀50年代后,日本經濟高速發展;1968年,日本成為資本主義世界僅次于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日本以強大的經濟實力為基礎,謀求政治大國地位,其國際影響力越來越大。(3)不結盟運動的興起,使得第三世界國家聯合起來,共同反對美蘇的霸權主義,沖擊了兩極格局。(4)改革開放后,中國迅速崛起,在世界政治舞臺上的地位日益重要。(5)美國和蘇聯因軍備競賽和對外侵略戰爭的拖累,實力相對衰弱??傊?兩極格局因為美蘇的相對衰弱和日本、西歐、中國及不結盟運動的興起而逐漸受到越來越大的沖擊,世界多極化趨勢已經出現并深入發展。不結盟運動并非真正意義上的“不結盟”,它是亞非拉新興獨立國家之間的聯合自強,以抵制美蘇兩極格局下霸權政策的活動。不結盟不是消極的中立,而是要積極地反對殖民主義和霸權主義,主張用和平共處代替“冷戰”。不結盟運動的特點是什么?特點:①其隊伍和影響迅速擴大。②矛頭由初期指向新老殖民主義轉向集中反對霸權主義。③斗爭從政治領域逐漸擴大到經濟領域。④一定程度上是對兩極格局的一種沖擊,在客觀上加速了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不結盟運動并不是不跟任何國家結盟不結盟運動并非真的不結盟,而是不與以美蘇為首的兩大政治軍事集團的國家結成聯盟。不結盟不是消極中立,而是積極地反對霸權主義,主張用和平共處代替冷戰,實現全面徹底的裁軍。10、1961年第一次不結盟運動會議在南斯拉夫舉行,標志著不結盟運動的成立,第三世界作為獨立的力量登上歷史舞臺。不結盟不是消極的中立,而是要積極反對殖民主義和霸權主義,主張和平共處,全面徹底裁軍,銷毀核武器11、歐共體、日本和不結盟運動對兩極格局的沖擊的比較(1)性質不同。西歐國家和日本都是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它們與美國在政治制度、生產方式、意識形態、文化傳統等領域有高度的一致性,雖然反對美國的控制,但與美國主要是經濟上的競爭和外交上的爭奪,中間隨時會有妥協,反對蘇聯也主要是出于意識形態上的沖突。而第三世界國家歷史上受過殖民壓迫,他們的斗爭是反對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和霸權主義,是反對舊的不平等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斗爭是堅決徹底的。(2)宗旨不同。西歐與日本是為了取得與美國平起平坐的地位,建立戰略伙伴關系,并聯合美國對蘇進行冷戰。不結盟運動從一開始就確立了獨立、自主、不結盟、非集團的基本原則和宗旨,主張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代替冷戰,反對加入任何軍事集團。(3)形式不同。從對霸權主義的沖擊過程來看,西歐與日本是從經濟上的競爭到外交上的斗爭,不結盟運動是從政治上的斗爭到經濟上的斗爭。12、多極化發展趨勢下的基本矛盾(1)美蘇之間的矛盾。美蘇爭霸對蘇聯造成極大的損害,加速了蘇聯的解體進程。(2)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隨著西歐和日本的崛起,美國霸主地位受到挑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逐漸分化。(3)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東歐國家反對蘇聯控制的斗爭以及中蘇關系破裂,表明社會主義陣營出現瓦解。(4)第三世界國家與霸權主義、殖民主義之間的矛盾。亞非會議召開,不結盟運動的形成和第三世界的崛起,在東西方兩大集團之外增加了一股嶄新的國際政治力量。13、多元的力量結構有著相互競爭、相互制約的關系,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上的關系更加錯綜復雜,體現了國際中心舞臺多元化的特點。三、兩極格局的瓦解1、兩極格局瓦解后,世界呈現出緩和與動蕩并存的局面,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多極化是一個趨勢,即世界是由多種力量、多種社會制度、多種發展模式和多種價值觀構成的,它承認了世界的多樣性。各種力量之間的平衡與制約,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維護了世界和平。2、兩極格局瓦解的原因和影響(1)直接原因:蘇聯解體導致兩極格局瓦解。(2)根本原因:兩極格局的基礎并不穩固,兩極格局的力量對比并不均衡,世界經濟力量結構的多極化趨勢。(3)影響:兩極格局瓦解,對蘇聯來說,是社會主義探索的失敗;對美國來說,鞏固了其世界霸主地位;對世界來說,多極化趨勢加強,有利于世界持久和平和發展;對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說,有利于抓住機遇,加快發展。3、蘇聯解體對世界的影響(1)導致國際格局的改變,從兩極格局變成了“一超多強”的格局,而且促進了多極化趨勢的發展。(2)蘇聯解體導致國際力量對比嚴重失衡,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3由于蘇聯解體和兩極格局的瓦解,原先掩蓋著的各種矛盾,包括民族矛盾都凸顯出來,民族分裂主義、宗教極端主義也隨之興起。4、蘇聯解體標志著兩極格局的瓦解,但不是世界走向多極化的根源,世界由兩極格局向多極化方向發展的根本原因是經濟格局多極化。5、兩極對峙格局的特征陣線分明美蘇及其盟國互相爭奪和對抗,陣線分明、穩定主導力量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作為對立雙方的盟主,在國際事務中起著主導作用斗爭方式冷戰是斗爭的主要方式,表現為政治上的對抗、軍事上的對峙、意識形態上的對立和經濟上的割據矛盾體現體現著兩種社會制度之間的矛盾,兩個陣營內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終仍要服從美、蘇戰略利益的大局對峙地區歐洲是美蘇雙方最重要的爭奪地區;亞洲是各自勢力范圍的交界地區整體實力美國及其盟國的總體實力始終強于蘇聯及其盟國6、當今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特點及影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