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古代詩歌
詩言志,歌以詠一、古體詩,包括古詩(唐以前的詩歌)、楚辭、樂府詩。古體詩不講對仗,押韻較自由。古體詩的發展軌跡:《詩經》→楚辭→漢賦→漢樂府→魏晉南北朝民歌→建安詩歌→陶詩等文人五言詩→唐代的古風、新樂府。二、近體詩,包括律詩和絕句。四、曲:又稱為詞余、樂府。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興起于金,興盛于元,體式與詞相近。散曲特點:可以在字數定格外加襯字,較多使用口語。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數(套曲)兩種。套數是連貫成套的曲子,至少是兩曲,多則幾十曲。每一套數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須同一宮調。
系統梳理的知識點
(1)流派:詩有山水詩、田園詩、邊塞詩、詠物詩等;詞有豪放派、婉約派。(2)表現手法:常見的有聯想、想像、象征、現實主義、浪漫主義、小中見大、動靜結合、虛實結合、比較襯托、正側面結合等。(3)表達方式:常見的有記敘、議論、抒情。因為“詩言志”,抒情要作重點掌握,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間接抒情有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
(4)修辭手法:比喻、比擬、借代、夸張、對偶、排比、設問、反問、用典。(5)風格:體會詩風的清新飄逸、沉郁頓挫、質樸平淡、典雅莊重、雄渾、悲壯;體會詞風的豪放、婉約。
(6)語言:清新、平淡、典雅、絢麗、委婉、奔放等語言特點。
判斷詩歌類型夜上受降城聞笛李益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處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一)古代詩歌的特點古代詩歌具有抒情性、音樂性、形象性和精煉性等特點。我們可以從詩歌的情感、節律、意象三方面來把握詩歌的特點。1、“情感”是詩歌的催生劑。當詩人情感的沖動或復雜到了無法用日常語言平靜地敘述時,便長歌騁懷,發而為激情的詠嘆,這就是詩。可以這么說,詩是情感之翼掠過語言天空留下的美妙回響。2、“節律”是指詩歌的節奏和韻律。古代詩歌雖都有節律的嚴格限制,但詩的節律,恰好可以表現情感的起伏變化。詩的音樂美,是詩歌之美的本質特征之一。這種由韻律帶來的審美感近乎音樂給人的感受,直接撥動人的心弦。3、“意象”的本質是“形象”。它是客觀物象和主觀情志相統一的產物。即客觀物象——與詩人內心體驗結合——成為詩歌意象
關鍵:讀懂是第一步。讀不懂,鑒賞也就無從談起。古詩鑒賞題的重點是鑒賞詩歌的內容(形象、思想感情)語言和表達技巧。讀懂的標志是看能否明白詩歌“寫了什么,怎樣寫的,為什么這樣寫”三個方面。還要調動自己的知識積累。例:提到王維和岳飛,你會想到什么?意象意象列舉楊柳“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小雅》)“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鈴霖》)雙鯉“蝶去鶯飛無處問,隔水高樓,望斷雙魚信。”(晏幾道《蝶戀花》)“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飲馬長城窟》)梧桐“一聲梧桐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后。”(徐再思《雙調水仙子·夜雨》“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李清照《聲聲慢》)梧桐——遇秋先隕——悲秋——孤獨失意芭蕉“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李商隱《代贈》)“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縱芭蕉,不雨也颼颼。”(吳文英《唐多令》)芭蕉——孤獨憂愁——離情別緒流水“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劉禹錫《竹枝詞》“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歐陽修《踏莎行》)“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秦觀《江城子》流水——流水不返,綿延不絕——時光易逝,情意綿綿——懷古思今、愛恨情長菊花“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離騷》)“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墮北風中。”(鄭思肖《寒菊》)顏色淡雅——淡泊名利,不求聞達——隱士蓮“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許”(樂府《西洲曲》)“霧露隱芙蓉,見蓮不分明。”(《子夜歌四十二首》)蓮——憐——表達愛情
1、讀懂詩歌的5步法
——看-讀-品-辨-譯
主要步驟:①看:題目、作者注釋(了解背景)詩歌在題目上的特點:例如送別的詩的題目有“贈、別、送”等字,懷古詩則多有“感、懷、憶”等字。目的:一看題目明含義,二看作者悟情志,三看背景知來歷,四看意象析主旨,五看典故解用意。二、古代詩歌鑒賞具備的三種“意識”:(1)整體意識(“合起來想”):整體→局部(語意、結構)(2)語言意識(“以點帶面”):核心詞句→整體思想情感→各局部的寫法(3)結構意識(語言的變形:省略、倒裝)
第一種意識:整體意識(“合起來想”)
辛棄疾《西江月遣興》上片:“醉里且貪歡笑,要愁哪得工夫。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來自孟子的“盡信書不如無書”。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尚書·武成》一篇的紀事不可盡信。詞人讀書的結論似乎是古人書中的話都是不可信的,把一切古人圣賢都罵倒了,但聯系前句可知詞人是借醉求歡,以醉后的笑鬧來排解內心的苦悶和憂愁。理解要服從整體,便可知,所謂“全無是處”是憤激之語,是反語,是詞人為發泄對現實的不滿情緒而故意說的偏激話。即借醉后狂言的反語,清醒地指出了南宋當權者不思統一、不用志士、顛倒是非的行為是完全違背了古圣賢的教誨的。這兩句話的真正意思是:不要相信古書中的一些話,現在是不可能實行的。
(1)說理語[例3](2004年高考廣東卷試題)江漢杜甫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遠,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⑴這是杜甫晚年客滯江漢時所寫的一首詩。詩中二三聯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風”幾個意象,請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⑵有人認為這首詩洋溢著詩人自強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認為這首詩表達了詩人的怨憤之情,你同意哪種看法?請說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見。
說理語(2)含蓄語:方法—借助聯想和想象詩歌中的“理”往往比較含蓄。常常隱含著豐富的信息。表現在內容的含蓄,往往表面是一個意思,而實際講的是另一個意思。需要借助聯想和想象的翅膀將它們聯接起來:①如李清照的《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思考:一句表面上是講雨后葉子茂盛了,花兒凋零了,實際上表達的是什么感情?提示:作者對春光的留戀和惜別。
②“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谷,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表現了怎樣的情感?
(3)雙關語[例4](2005年高考全國丙卷試題)春行即興李華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⑴這首詩的三、四兩句運用了哪種修辭方法?請具體說明。⑵古人在談到詩歌創作時曾說:“作詩不過情、景二端。”請從“景”和“情”的角度來賞析這首詩。隱情語[例10](2004年高考福建卷試題)秋夜朱淑真夜久無眠秋氣清,燭花頻剪欲三更。鋪床涼滿梧桐月,月在梧桐缺處明。此詩無一“情”字,而無處不含“情”。請從三、四句中找出最能體現詩人感情的一個字,并在對全詩整體感悟的基礎上,簡要分析詩人在這兩句詩中是如何營造意境的。
雙關語
(4)典故語[例5](2004年高考天津卷試題)聽蜀僧濬彈琴李白蜀僧抱綠綺①,西下峨眉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客心洗流水②,余響入霜鐘③。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注]①綠綺: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霜鐘:《山海經·中山經》載,豐山有九鐘,霜降而鳴。⑴詩的第二聯中“一揮手”和“萬壑松”分別表現了什么?⑵結合全詩談談你對第四聯“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的理解。典故語第三種意識:特殊結構意識(倒裝、省略等)
要懂得“詩家語”:藏而不露,“用意十分,下語三分;懂得詩歌對語言的變形,這是詩詞鑒賞的基礎。在語法上主要表現為顛倒詞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由于詩詞曲的作者在寫作時需要押韻、考慮到它們的平仄變化等,所以語言凝練和富有變化。由于詩詞曲的作者在寫作時需要押韻、考慮到它們的平仄變化等,所以語言凝練和富有變化。《一個人來到田納西》
毫無疑問/我做的餡餅/是全天下
最好吃的
《我終于在一棵樹下發現》一只螞蟻/另一只螞蟻/一群螞蟻/可能還有更多的螞蟻《傻瓜燈——我堅決不能容忍》我堅決不能容忍/那些/在公共場所/的衛生間/大便后/不沖刷/便池/的人
1、語序的倒裝:還原顛倒的語序,把握詩人的真實意圖與情感側重點。例如:唐盧綸《塞下曲四首》中的林暗草驚風”應該為“林暗風驚草”;唐王昌齡《從軍行》中的“孤城遙望玉門關”,因為“遙望孤城玉門關”。(1)主語的倒裝:①山圍故國繞清江___,髻鬟對起。(周邦彥《西河·金陵懷古》注:“清江”為主語,“繞”為謂語。全句應為“清江繞”。②日暮東風怨啼鳥___,落花猶似墜樓人。(杜牧《金谷園》)注:“啼鳥”為主語,全句應為“啼鳥在東風中怨”。“墜樓人”指的是石崇的愛妾綠珠。
(2)賓語的倒裝①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注:應為“神游故國”。②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李清照《醉花陰》)注:“簾”應為賓語。
(3)定語的倒裝①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杜甫《詠懷古跡》)注:“生長明妃”應在“有”的后面。②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應該為“無覓英雄孫仲謀處。”(4)狀語的倒裝
詩詞中的狀語的特點:往往表示時令、處所、原因、方式、憑借等,區別它們對理解詞句大有好處。表示時令①獨立寒秋,(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毛澤東《沁園春·長沙》)應該為“在寒秋(獨立)”②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我師。(杜甫《詠懷古跡》)注:從草木搖落中更深的理解到宋玉的傷悲……
表示處所
①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杜甫《登高》)注:萬里,萬里之外。百年,上古言其長,唐時指一生,今意為人生。②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陰》)注:東籬,指菊圃,“在東籬”。
表示原因
①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辛棄疾《摸魚兒》)注:見,聽。“因為芳草”②塵埃不見咸陽橋。(杜甫《兵車行》)“因為塵埃”。③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王維《觀獵》)“因為草枯”,“因為雪盡”。倒裝:①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柳永《八聲甘州》)注:一番,一次。應該為“洗一番”。②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陸游《書憤》)應該是“向北望”中原氣如山(意思是看到中原被敵人侵占積憤如山之重)
2、詩詞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聯想去填補詩人留下的空白。
第一種是詩人有意識留下的空白,由讀者補充詩人有意留下的空白,還原詩歌的場景,獲得更高的審美享受。這是詩詞欣賞的必要環節。詩詞的省略跟意象的組合有關。所以要求利用想象填充省略的部分。尤其是古代詩詞的特殊句法——名詞句,更應該借助聯想和想象。例1:陸游的《書憤》“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6個景物鋪排,理解時需要補充動詞才能明白:在夜雪中(乘)樓船(戰艦)在瓜洲渡(擊退金兵),在秋風中,騎鐵馬(收復)大散關”。
對詩歌內容的理解,采用“補白”和“翻譯”的方法,品出“言外之味,弦外之響”例2:唐代溫庭筠的《商山早行》“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6個名詞的連綴,借助想象補充:“(聽到)雞聲(住在)茅店(的旅人起來看)月(色),(收拾行裝,起身趕路)人跡(留在)板橋(的)霜(上)”,通過借助想象將斷的連接起來,突出了商旅的出行之早。
例3:天凈沙·秋思(馬致遠)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小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幾個意象的鋪排,寫出了斷腸人的羈旅之愁。理解時需要借助聯想和想象補充必要的動詞等,才能明白其中的含義:枯藤(纏繞著)老樹,(樹枝上棲息著)黃昏時(歸巢的)烏鴉,小橋下,流水(潺潺),(旁邊有幾戶)人家。在古老荒涼的道路上,秋風(蕭瑟),(一匹疲憊的)瘦馬(馱著我蹣跚前行)。夕陽向西(緩緩落)下,悲傷斷腸的人(還漂泊)在天涯。這就有如電影里蒙太奇手法,一個意象接一個意象,一個畫面接一個畫面,鏡頭之間留下大量的空白,讓我們的讀者根據生活的邏輯、經驗的積累、自身的修養去補充完善。第二種是在結構上內容確定的省略。這種省略主要依據譴詞造句的要求而省略的.需要依據上下文去揣測.(1)省略中心語①省略“者”:(月光)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者)。多情(者)自古傷別離。②省其他中心詞:如,江晚正愁予,山深聞鷓鴣(聲)。(2)謂語的省略①念去去,千里煙波(遠)暮靄沉沉楚天闊。(《雨霖鈴》)②(戴)青箬笠,(穿)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漁歌子》③(穿)新貼繡羅襦,(上有)雙雙金鷓鴣。(溫庭筠《菩薩蠻》)④想當年,(揮)金戈(弛)鐵馬,氣吞萬里如虎。(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三、《古代詩歌教程》的學習方法:1、閱讀,借助課文的各種提示,讀懂它。標志:翻譯,主旨(情感),寫法。2、在每篇詩歌的后面寫出這首詩歌的:①意象以及含義②主旨(情感)③寫法④問題。3、完成每首詩歌后面的《問題探究》部分,并閱讀其他內容。4、本教材的內容作為四高一各種考試的范圍。5、在兩周內完成《邊塞詩》一章(含《能力檢測》)高考考點一:意象、意境題:解題模式:
①再現情景:某個形象+描寫詩歌形象的詞語。
②概括特點:概括形象特點。(③揭示情感:形象的意義、形象中寄予的情感)
主要的步驟:(1)補白:對于詩歌中的“斷層”需要借助想象的翅膀連接起來。(2)重點創造。打破時空界限,采用——突出、放大、縮小、連綴意象的方法,還原出萬千境界。例如:對“踏花歸去馬蹄香”一意境的創造:先補白馬蹄帶回的香氣,再還原出騎著馬的主人游春的愜意。(3)概括。針對著詩歌的意境,概括出其特點。
賞析意象的步驟:①找準意象,然后加以描述;②概括意象特點及作用;③分析揭示意象中蘊含的詩人的情感。鷓鴣天[宋]晏幾道十里樓臺倚翠微,百花深處杜鵑啼。殷勤自與行人語,不似流鶯取次飛。驚夢覺,弄晴時。聲聲只道不如歸。天涯豈是無歸意,爭奈歸期未可期。問:詞人為何寫杜鵑的啼叫聲?答:詩人用杜鵑的意象,仿佛令人感覺到它哀切的啼聲,(①描述)渲染了悲傷的氛圍,委婉含蓄地(②概括作用)地表現了詩人流落天涯,有家難歸的悲傷之情。(③揭示意象中詩人的情感)
題例:2010福建卷: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回答問題。(6分)訪隱者【宋】郭祥正一徑沿崖踏蒼苔,半塢寒云抱泉石。山翁酒熟不出門,殘花滿地無人跡。【注】塢:山坳。山翁:此處指隱者。(1)在詩句中,與詩題相呼應的最關鍵的一個字是——。(1分)(2)結合第三、四句,賞析“隱者”的形象。(3分)【答案】(1)踏
(2)通過描寫隱者獨飲自己釀造的酒,足不出戶,門外落花滿地,無人造訪、無人灑掃的隱居生活,表現了隱者避世脫俗、隨性自然的情懷。
2010江西卷14.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6分)送人歸京師①陳與義②門外子規啼未休,山村落日夢悠悠。故園便(即便,假設)是無兵馬,猶有歸時一段愁。【注】①京師: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陳與義:南宋初年愛國詩人,河南洛陽人。—可以聯想國土淪喪,憂國之情(1)指出詩中“子規”意象的含義。(2分)(2)詩中“故園便是無兵馬”與“猶有歸時一段愁”是否矛盾?為什么?(4分)解析(1)答案:思念故土,有家難歸的悲傷。【解析】借助舊有知識:杜鵑鳥,俗稱布谷,又名子規、杜宇、子鵑。傳說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鳴,聲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在高中課文中經常提及“子規”這個意象。如“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蜀道難》),“杜鵑啼血猿哀鳴”(《琵琶行》),“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踏莎行》),“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望帝啼鵑”(《竇娥冤》)。——思念故土,有家難歸,悲傷。(2)答案:不矛盾。因為在詩人看來,即便故園沒有戰火,但國土淪喪,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歸京時,觸景生情,心中難免生出一段憂國之愁。6、典型題例2010年全國卷1:12.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詠素蝶詩(劉孝綽)隨蜂繞綠蕙(香草),避雀隱青薇(花)。映日忽爭起,因風乍(忽然)共歸。出沒花中見,參差葉際飛。芳華幸勿謝,嘉樹欲相依。{注}劉孝綽(481-539):南朝梁文學家,彭城*(今江蘇徐州)人。文名頗盛,因恃才傲物,而為人所忌恨,仕途數起數伏。(1)這首詠物詩描寫了素蝶的哪些活動?是怎樣描寫的?(3分)
【答案】這首詩描寫了素蝶隨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襯日光騰起,順著風勢返回;在花叢中時出時沒,于樹葉間上下翻飛。是通過素蝶和周圍事物的關系、對不同情況的反應來描寫的。(2)這首詩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現手法?(5分)【參考答案】這首詩通過對素蝶活動的描寫,表現了詩人在現實生活中的悲歡、沉浮,最后兩句突出了作者對美好事物的依戀和向往。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題例二】09年寧夏卷古代詩歌閱讀(11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8-9題鷓鴣天代人賦①辛棄疾陌上柔桑破嫩芽,東鄰蠶種已生些。平岡細草鳴黃犢,斜日寒林點暮鴉。山遠近,路橫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注】①這首詞作于作者遭彈劾解官歸居時。②青旗:酒旗,酒店門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試題】詞的上闕描繪了什么樣的景象?請簡要敘述。(5分).答案:(5分)8.答案:(5分)
詞的上闋描繪了初春時鄉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間桑樹萌發出新芽,東鄰家蠶卵已孵出幼蠶;平緩的山坡上長著細嫩青草,黃色的牛犢在那兒鳴叫;夕陽斜照著初春傍晚的樹林,晚歸的烏鴉散落在那兒棲息。[翻譯]田間小路上枝條輕擺的桑樹吐出了嫩綠的枝芽,東邊鄰居家的春蠶也開始孵化。平整的山崗上黃色的小牛犢在春天的草地上鳴叫,幾只烏鴉點綴在黃錯落日、陣陣春寒的山林中。遠處的青山忽遠忽近,小路縱橫交錯著,不遠處飄蕩著酒旗,還有幾間村民的房舍。山城中桃樹李樹正風雨中沐浴著春愁,溪邊盛開的薺菜花正預示著春天的到來!
*【題例二】09年重慶卷12:閱讀下面的曲詞,回答問題。(6分)【折桂令】問秦淮孔尚任問秦淮舊日窗寮,破紙迎風,壞檻當潮,目斷魂消。當年粉黛,何處笙簫?罷燈船端陽不鬧,收酒旗重九無聊。白鳥飄飄,綠水滔滔,嫩黃花有些蝶飛,新紅葉無個人瞧。【試題】
(2)“白鳥飄飄,綠水滔滔,嫩黃花有些蝶飛,新紅葉無個人瞧”描寫了什么樣的景色?表達了什么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4分)解析:秦淮河橫貫南京市,河兩岸為景勝、繁華之地,但現在蘇昆生見到的是一片殘敗。“破紙迎風,壞檻當潮”兩句,以聲音襯寂寥。窗戶上,破紙迎風瑟瑟作響,朽門外,潮水拍打空城陣陣傳來,這風聲,潮聲反襯了人聲寂寂,一片蕭條冷落。接著,作者將人物和節日情況作今昔對比,突出今日秦淮河無人無樂無節日佳慶的空寂。過去,這里游人如織,佳麗云集,舞榭歌臺,笙簫徹夜。河中,彩楫畫肪鬧端陽,岸上,酒旗聳立慶重九。作者用富有特征性的“粉黛”、“笙簫”、“燈船”、“酒旗”,寫盡了昔日秦淮河畔繁華竟逐的景象。而現在,歌女逃散,絲竹不聞,秦淮河無有當年的遺風余韻了。即使適逢節日,也是“端陽不鬧”,“重九無聊”。“端陽”、“重九”代麥了南方的重大節日,“不鬧”、“無聊”突出了一片冷落凄清。“不鬧”從環境氣氛說,雖是佳節,卻無熱烈歡悅的氛圍。“無聊”從情緒說,寫出人們沒有興致,無心無緒的委頓精神狀態。節日尚且如此,平日就更可想而知了。
(2)通過“百鳥”“綠水”“嫩黃花”“新紅葉”等描繪了初秋景色。又通過“飄飄”“滔滔”“有些蝶飛”“無個人瞧”等表達了因昔盛今衰引發的冷寂落寞之情。課堂提問:“題例一”與“題例二”提問的區別是什么?【題例一】詞的上闕描繪了什么樣的景象?請簡要敘述。【題例二】“白鳥飄飄,綠水滔滔,嫩黃花有些蝶飛,新紅葉無個人瞧”描寫了什么樣的景色?【題例三】15、湖北卷14.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題西溪無相院張先積水涵虛上下清,幾家門靜岸痕平。浮萍破處見山影,小艇歸時聞草聲。入郭僧尋塵里去,過橋人似鑒中行。已憑暫雨添秋色,莫方修蘆礙月生。【試題】
(2)第二聯是怎樣寫景的?請簡要分析。(4分)解析:首句既點明水光天色都是一片清虛,下面則就水來寫,緊扣“西溪”二字。一切都是那樣的安靜,沒有人聲,甚至沒有一絲微風,所以溪面上波紋不起。頷聯寫得非常細致。水面長滿浮萍,本無所見,而水底小蟲或游魚微動,使得浮萍綻開,隨意一瞥,竟映出山影;岸邊的草叢本和溪水一樣寧靜,但不經意間,仍能聽到蟲兒活動時的窸窸窣窣的聲響。這兩句,一寫目睹,一寫耳聞,極形大自然之靜,卻又顯示出生命力量的無所不在。頸聯照應題面“無相院”,以入郭之塵反襯禪院之清,以人行鑒中表現物我兩忘,是詩歌境界的進一步深化。末聯回應“積水涵清”,以擔心蘆葦長高,影響觀賞溪中之月作結,使我們想起了“千江有水千江月”的禪典。寫禪意而無禪語,此詩的高明之處就在此。
【答案解析】(2)“怎樣寫的”——這是從寫的角度命題的。因此在解答問題時,就要分成兩步:一是寫了什么,二是怎樣寫的。即從寫景(也就是描寫)的角度和文章的結構方面回答。聯系描寫角度的相關知識——“怎樣寫的”命題回答要點中的描寫角度中的“遠近大小、動靜明暗、視聽觸嗅、聲光色態”,進行回答即可。注意一定要結合詩歌解釋分析。答案:上句著眼于視覺,寫浮萍破處,山影在水中顯現出來,呼應了第一聯的“清”字。下句則著墨于聽覺,以細微的草聲襯托出環境的寧靜,呼應了第一聯的“靜”字。
【作業1】08年海南寧夏卷(二)古代詩歌閱讀(11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8~9題。題李世南畫扇①蔡肇②野水潺潺平落澗,秋風瑟瑟細吹林。逢人抱甕知村近③,隔塢聞鐘覺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餐飲常識培訓體系構建
- 口腔護理刷牙順序規范
- 解除合伙協議協議書
- 足球發展框架協議書
- 食堂共管賬戶協議書
- 魯南地質工程協議書
- 露天采礦承包協議書
- 購銷合同變更協議書
- 防汛物質供貨協議書
- 重慶股權轉讓協議書
- JJG 40-2011X射線探傷機
- GB/T 33217-2016沖壓件毛刺高度
- GB/T 31765-2015高密度纖維板
- GB/T 21618-2008危險品易燃固體燃燒速率試驗方法
- GB/T 19165-2003日光溫室和塑料大棚結構與性能要求
- 品質管理概念培訓
- 《思想道德與法治》 課件 第四章 明確價值要求 踐行價值準則
- 《擬行路難》課件26張
- 西安市非學歷培訓機構公示表
- DB64∕T 802-2021 有限空間作業安全技術規范
- 維修記錄表模板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