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近代教育的起步(洋務學堂的創辦)_第1頁
一、中國近代教育的起步(洋務學堂的創辦)_第2頁
一、中國近代教育的起步(洋務學堂的創辦)_第3頁
一、中國近代教育的起步(洋務學堂的創辦)_第4頁
一、中國近代教育的起步(洋務學堂的創辦)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一、中國近代教育的起步在鴉片戰爭以前,就有外國傳教士在中國辦學。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由于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的入侵,傳教士利用不平等條約,獲取了在中國辦學的特權,中國傳統的封建教育開始逐漸向半殖民半封建教育轉化。(一)教會學校在中國的舉辦①英華書院是馬禮遜在馬六甲創辦的第一所主要面向華人招生的新式學校;②馬禮遜學校是布朗在澳門創辦的最早設立于中國本土比較正式的教會學校;③寧波私塾是傳教士在華創辦的第一所女子學校。.學校與教科書委員會①1877年在上海舉行了第一次在華基督教傳教大會,成立了“學校與教科書委員會”,中文名稱“益智書會”,這是近代第一個在華基督教會的聯合組織。②1890年,第二次在華基督教傳教大會在上海召開,將成立的“學校與教科書委員會”改組為“中華教育會。.教會學校課程教會學校的課程設置經歷了由各自為政到逐漸走向統一的過程,主要的課程內容如下:①宗教。這是教會學校必開的主課,大部分學校都規定宗教課程不及格者不能升級。②外語。這是為了適應中外交往和工商買辦型人才的需要,其中英語被提升到教學語言的位置。③西學。洋務運動開始后,西方科技逐漸受到中國人的重視,傳教士認為“培養受過基督教和科學教育的人,使他們能夠勝過中國的舊式士大夫”,才能“從受過儒家思想教育的人那里奪取他們現在所占有的地位”。④儒學經典。早期傳教士視儒家文化和基督教文化勢不兩立,但他們在傳教活動中受到儒家思想的阻礙,迫使傳教士不得不有所妥協,所以開設儒家課程。.教會學校的性質和影響(1)性質:教會學校是西方殖民擴張的產物,它的存在使中國喪失了教育主權;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教育上的體現,客觀上促進了中國傳統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轉變。(2)影響:①促進西學傳播,培養西學人才;②引進了先進的教育理念、制度和方法;③擴展了國人的視野。(二)太平天國的教育舉措中國傳統教育也受到農民革命的打擊,其中就有太平天國運動。它不僅沖擊了清王朝的封建統治,在文化教育領域也引起了強烈的震撼。.對儒學的批判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教”的教義,認為上帝是唯一真神,倡導打倒儒學,主要表現如下:①金田起義前,撤除私塾里孔子的牌位,與儒學徹底割裂;②金田起義后,實行了激烈的反儒政策,毀壞孔像,焚燒孔孟儒學書籍,出現了“敢將孔孟橫稱妖,經史文章盡日燒”的局面。.對文字、文風和科舉制度的改革為了有利于廣大群眾掌握、理解和接受革命道理,太平天國對文字、文風進行了簡易和通俗化改革,主要措施如下:①吸收民間常用的簡體字作為官方用字,便于書寫;②仿照西方在書寫印刷時引入標點符號的做法,便于識讀;③要求文章的內容反映現實生活,做到“文以紀實”,提倡大眾化語言;④改革科舉考試的內容,擴大考試對象的范圍,特別是增設女科,專門選拔女子人才,突破了科舉考試對女子的限制。總之,這些改革促進了文化教育向平民化發展。.建立普及教育組織,改革教育內容①太平天國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其內容之一是在農村地區建立一套軍事、政治、宗教合一的地方政權體系;②在天京城區,“設有育才書院,延師教各子弟讀“,育才書院是一種比較正規但面向將官子弟的學校;③在教育內容方面主要是以宗教教義的形式組織起來,把政治思想、道德教育融匯到宗教教育宣傳之中,以達到初步讀寫和文化知識教育的目的。太平天國教育的內容對于儒學為核心的傳統教育展開批判,提出了建立普及教育的組織形式,同時開放女子教育,允許女子參加科舉。洪仁訐還提出學習西方,發展資本主義的教育的主張,這些都對傳統教育體系產生了重大的沖擊,并具有近代教育的因素。(三)洋務學堂的興辦.洋務學堂的興辦及其類別、特點(1)洋務學堂的興辦。洋務學堂是洋務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養洋務運動所需要的翻譯、外交、工程技術、水陸軍事等方面的專門人才。教學內容以“西文”和“西藝”為主。(2)洋務學堂的類別①外國語(方言)學堂:京師同文館,上海方言館,廣州同文館;②軍事(武備)學堂:福建船政學堂,上海江南制造局等;③技術實業學堂:福州電報學堂、天津電報學堂等。(3)洋務學堂的特點①在培養目標上,造就各項洋務事業需要的專門人才;②在辦學性質上,提供專門訓練的專科性學校;③在教學內容上,以“西文”“西藝”為主,主要包括一般性課程和各自專業相關的科學技術課程;④在教學方法上,按照知識的接受規律安排教學內容,重視理解,注意教學中的理論與實踐結合;⑤在教學組織形式上,制定分年課程計劃,確定了學制年限,采用班級授課制。評價:洋務學堂因植根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土壤,又表現出新舊雜糅的特點,在教育內容、方法以及教學組織形式上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但在管理上有封建官僚習氣,關鍵管理環節受洋人控制,影響學堂的正常運行。.京師同文館京師同文館最初作為外語學校設立的,是近代中國被動開放的產物,同時,也是第一所洋務學堂,也是我國最早的官辦新式學堂。①京師同文館在培養目標上,專門培養洋務人才,注重學以致用;②在課程設置上,側重西學、西藝,也有漢學經文;③在教學組織形式上,開始了中國的班級授課制和分年課程;④在教學方法上,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死記硬背的學風,注重理論與實際的結合。京師同文館是清末洋務運動的產物,是帶有某些資本主義因素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學堂,是中國近代新教育的開端。.福建船政學堂福建船政學堂又稱“求是堂藝局”或“福州船政學堂”,是晚清時期清政府為福州海軍所創辦的第一所培養造船和航海人才的學校,主要內容如下:①學堂的宗旨是“習學洋技”。主要培養造船和駕駛人才;有前學堂和后學堂之分;②前學堂學習制造技術,用法文,后來又增設“繪事院”和“藝圃”。“繪事院”的目標是培養生產用圖紙的制作人才;“藝圃”是在職培訓學校,通過工讀結合的形式有計劃地培養生產骨干,這開創了我國近代職工在職教育的先聲。③后學堂學習駕駛和輪機技術,用英文。福建船政學堂是我國較早把西方自然科學引進課堂的近代科技和海軍學校,也是洋務學堂中持續時間最久的一所學校,為近代海軍和造船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四)留學教育的起步.幼童留美①1872年容閉最早提出幼童留美,1881年分三批撤回;②詹天佑是代表;③幼童留美,是中國近代留學教育的先聲,為近代留學積累了寶貴的經驗,這些留美青年學習了西方資產階級文化,成為一批新興的知識分子。因此,它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派遣留歐①在沈葆楨倡導下,以福建船政學堂的學生為主,這些學生學成歸國后,成為中國近代第一代實業人才;②洋務留學教育是中國教育走向世界過程中最名副其實的一步。(五)“中體西用”的主張與張之洞的教育思想.“中體西用”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洋務運動的過程實質上是一場對近代西方文明成果的移植過程。如何解決“西學”與中國固有文明之間的關系,洋務派提出的典型方案就是“中體西用”1989年張之洞撰成《勸學篇》,圍繞“舊學為體,新學為用”的主旨,進行了集中闡述,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思想體系。.張之洞與《勸學篇》(1)張之洞是清末維持封建制度的重臣,洋務派的代表人物,《勸學篇》是其主要的教育代表作品,他的教育活動主要有三個方面:①整頓封建傳統教育;②興辦洋務教育;③制定和推行新教育制度。(2)《勸學篇》的內容《勸學篇》分內篇和外篇,“內篇務本,以正人心;外篇務通,以開風氣”,通篇主旨“中學為本,西學為用“,基本內容如下:①“中學”也稱“舊學”,“四書五經,中國史事、政書、地圖為舊學”,對“中學”的各個方面都要通其大概,但張之洞最注重的綱常名教;②“西學”也稱“新學”,“西政、西藝、西史為新學”西政是指管理層面的文化;西藝即近代西方科技。張之洞認為西藝最難,適用于年少者學習,而西政相對容易,適合年長者學習,符合當前的需要。③中西的關系。“中學”為主,“西學”為用;“中學”是根本,“西學”是末節,張之洞提出要在通“中學”的基礎上,才能學“西學”。.“中體西用”的歷史作用與局限(1)作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