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文綜歷史一輪復習導學稿 岳麓版必修二1.3古代中國的商業經濟(教師版)_第1頁
高三文綜歷史一輪復習導學稿 岳麓版必修二1.3古代中國的商業經濟(教師版)_第2頁
高三文綜歷史一輪復習導學稿 岳麓版必修二1.3古代中國的商業經濟(教師版)_第3頁
高三文綜歷史一輪復習導學稿 岳麓版必修二1.3古代中國的商業經濟(教師版)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4/4 雷州八中高效課堂歷史學科導學稿〔教師版〕編號LS主編人:審稿人:定稿日:2019.8.8協編人:高三歷史備課組使用人:高三文科生班級:組別:姓名:組內評價:教師評價:必修一專題一古代中國經濟的根本結構與特點使用說明:請閱讀教材專題一第3課內容;然后用20分鐘時間分鐘完成知識存盤,將復習中遇到的疑難點問題寫入疑難卡中,以備課上重點探究和討論。課題:古代中國的商業經濟和經濟重心南移〔陳述性復習課〕課時:2學習目標:了解重農抑商下的古代商業,市的變遷和城市的開展,官府控制下的對外貿易。了解中國古代人口大量遷移、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響。〔2〕通過學習,能分析古代中國商業開展的特點和經濟重心南移的啟示。【知識存盤】知識點1:古代中國商業的開展時期重農抑商下的古代商業“市〞的變遷對外貿易〔朝貢貿易〕商周“商人〞出現;流通貨幣骨貝、銅貝;商周實行“工商食官〞政策。春秋戰國商業繁榮:巨商和商業中心秦漢——隋唐秦統一幣制:“半兩錢〞,奠定此后兩千多年中國銅錢的根本形制。經商受時空限制;西漢長安城東、西有“市〞九處。西漢的長安、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等開展為著名的商業中心。西漢開通陸地和海上兩條絲綢之路,中外貿易逐漸開展起來。南北朝出現政府管理的“草市〞隋唐政治統一,運河開通,商業繁榮,出現柜坊和飛錢;農村集市貿易開展起來。唐長安設東西二市;長安、洛陽、揚州等商業繁榮。廣州成重要的外貿港口,政府設市舶使,專管對外貿易。兩宋商業空前繁榮,商業環境相對寬松。北宋益州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突破時空限制,也不再受政府直接監管;“草市〞普遍。城市的經濟功能大大加強同東南亞、南亞、阿拉伯半島以至非洲的幾十個國家進行貿易,海外貿易稅收成國庫重要財源。元商業繁榮,大都成為國際商業大都會。泉州被譽為世界第一大港明清出現地域性“商幫〞:有:徽商、晉商;白銀成為普遍流通的貨幣。以經濟功能為主的中小工商市鎮興起,有漢口、佛山、景德鎮、朱仙鎮等。“海禁〞和“閉關鎖國〞,只開廣州一處對外通商,由政府特許的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知識點2:區域經濟和經濟重心南移 一.四大經濟區的形成1依據司馬遷根據漢代經濟分布的特點,將全國劃分為四大經濟區2區域①山東、山西地區:傳統的農業區,長期居于全國經濟重心的地位②江南地區:兩漢時期,人口稀少,生產技術落后③龍門碣石以北:氣候寒冷,土地貧瘠,是傳統的畜牧業或半農半牧區3特點從戰國到東漢,全國的經濟區域呈現出多樣性和經濟實力開展不平衡的特點二.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1原因①中原人口的南遷,為南方地區補充了大量勞動力,帶來了較為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②南方社會環境相對穩定,自然條件優越,蘊涵著開展農耕經濟巨大潛力2經過①孫吳、東晉、南朝:江南地區初步形成了稻麥兼種、水陸互補的作物體系,南方的耕地面積和產量大幅度增加。農業開展帶動了手工業和商業的進步,出現了像建康這樣人口上百萬的大城市②中唐以后:南方無論是農業、手工業,還是商業、都會,都在繼續加速開展,逐漸超過了北方③南宋時期:經濟上南強于北的局面完全確立。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完成3影響①經濟重心的南移也帶來了文化重心的南移②隨著中華帝國疆域的不斷擴展,區域經濟開展的多樣性日益突出③經濟重心的南移凸顯了區域經濟開展的不平衡和互補的需求[合作探究](2019·鄂南)(25分)閱讀材料,完成以下要求。材料一在轉型時期的幾個世紀(15~17世紀)中,英國成功地把握了時代的脈搏,率先完成了從封建主義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期間,商人的數量和財富不僅迅速增加,而且社會地位也隨之獲得了提高。……商人還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財富,與英國王權緊密結合,廣泛參與國家政治事務,從而使國家制定有利于商人的政策法令。……這一時期,英國商人逐漸成為一支數量可觀、擁有強大經濟政治實力的重要社會力量,對英國的社會轉型產生了不可無視的影響……可以說沒有商業和商人的推動作用,近代早期英國社會轉型的完成是難以想象的。——白永亮?近代早期英國社會轉型中的商人及其作用?材料二明清商業相對繁榮,其中不乏豪商大賈,而稱雄明清商界者又非徽商莫屬。明中葉以來三百年間,從其擁有的資金到廣泛的影響力,皆為一時之冠,有“無徽不成鎮〞之諺……他們(徽商)一方面消耗巨額利潤來促使自己縉紳化,另一方面又將大量財富拋向非生產領域,諸如購置族田、建祠、修家譜,以及提倡程朱理學等,結果不是使徽州產生資本主義,而是成為一個頑固堅持傳統宗法等級制的堡壘,這樣的商品經濟,實質上只能補充和強化自然經濟。——侯建新?社會轉型時期的西歐和中國?(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闡述明清時期中國和近代早期英國商人群體是如何推動兩國社會開展的。(12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在推動社會變革與轉型方面,與英國近代商人群體相比明清時期中國商人群體的不同,并分析原因。(13分)[答案](1)中國:促進了商品經濟的開展和各地區經濟聯系的加強;促進農產品的商品化,加強城鄉經濟的聯系;對各地區城市的興起與繁榮起了積極作用;商人群體舉行各種賑災、修路、架橋等“義舉〞,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對教育事業、社會公益事業以及交通運輸等方面奉獻較大;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明清時期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和封建社會的解體。(任三點6分)英國:英國重商主義的踐行者和推動者,增加了英國的財富,增強了英國經濟實力;在對外貿易上,開展海外貿易,開拓海外市場。在工業領域上,商人不僅投資于鄉村工業,甚至直接或間接的經營制造業,這對英國的工業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在民族國家形成上,英國王權需要商人的資金支持,而商人需要以王權為代表的強大的民族國家的支持,他們共同穩固著英國民族國家的形成。(任三點6分)(2)不同:英國商人群體有力的推動社會轉型,明清時期的中國商人群體沒有成為社會變革和轉型的重要力量。(4分)原因: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的盤剝與束縛;封建政府重農抑商政策;商業資本用來置地、買官等,商人縉紳化,商業資本封建化;社會購置力低下,消費畸形;經商致富依靠權錢交易,權力支撐。(任三點9分)2、中國古代商業開展的特點是什么??與農業、手工業的開展緊密相連,相輔相成,中國古代商業是作為自然經濟的補充而存在的,不占主導地位。?在重農抑商的壓制下,中國古代商業開展艱難而又曲折,中國古代商業和商人的命運與政府的商業政策息息相關,一般商人地位較低。?商業活動在很大程度上受官府的控制,特別是海外貿易根本上由官府壟斷,實行“朝貢貿易〞,但政府對商業控制呈現出逐漸減小的趨勢。?中國古代城市的開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商業開展情況。城市商品經濟開展較快,商業活動逐漸突破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城鎮商業開展,小農經濟與商品經濟聯系日益密切。?中國古代商業起源早,不斷開展,呈現不平衡性,各個時期、不同地域開展都不平衡。?國內貿易、對外貿易興旺,商業市場形式多樣,商業交通興旺,水陸商運興盛,長途販運興旺。【當堂檢測】1、(2019·全國新課標卷Ⅱ文綜·26)北宋中期,“蜀民以鐵錢重,私為券,謂之交子,以便貿易,富民十六戶主之。其后,富者資稍衰,不能償所負,爭訟數起〞。這說明交子(A)A.具有民間交易憑證功能B.產生于民間的商業糾紛C.提高了富商的社會地位D.促進了經濟重心的南移2、(2019·天水一中)春秋戰國時代,許多諸侯國建立了商稅、市稅、關稅制度。春秋時,齊國市稅在各國中最高,為總貨物的2%,關稅為1%。到了戰國,各國的市、關稅總和可到達總貨值的10%。對材料解讀準確的是(D)A.重農抑商政策違背時代開展的潮流B.稅收制度是推動經濟開展的原動力C.諸侯爭霸為商業開展提供必要條件D.開展商業成為各國致富的重要手段3、(2019·海南·6)明清時期,在江南、華南的一些地區,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擴大,傳統的糧食生產比重降低。這一現象說明,明清時期上述地區(D)A.農業生產出現衰退 B.人口變動導致糧食需求減少C.普通農戶收益銳減 D.農產品商品化趨勢明顯4、(2019·江蘇單科·4)清前期?望江南百調?唱道:“揚州好,僑寓半官場,購置園亭賓亦主,經營鹽、典仕而商,富貴不歸鄉。〞材料反映了(B)A.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B.商業開展改變社會風氣C.地方商業均由官員經營D.政府摒棄傳統抑商政策5、(2019·全國新課標卷Ⅱ文綜·26)明朝有人描述在廣東大庾嶺所見:“蓋北貨過南者,悉皆金帛輕細之物;南貨過北者,悉皆鹽鐵粗重之類。過南者月無百馱,過北者日有數千。〞這說明當時(D)A.嶺南經濟開展程度高于北方B.嶺南是商人活動的主要地區C.以物易物是商貿的主要方式D.區域差異造成長途貿易興盛6.“駿馬秋風塞北,杏花春雨江南〞。兩漢時期,塞北〔龍門碣石以北〕和江南地區都是我國重要的經濟區。在當時四大經濟區中,長期居于全國經濟重心的是〔D〕A.山西、江南B.山東、江南C.龍門碣石以北、江南D.山東、山西7.(2019·新課標Ⅰ·26)宋代東南沿海地區出現了一些民間崇拜,如后來被視為海上保護神的媽祖、被視為婦幼保護神的臨水夫人等,這些崇拜得到朝廷認可,后世影響不斷擴大。這反映出(C)A.朝廷不斷鼓勵海洋開發 B.女性地位逐漸得到提高C.東南沿海經濟社會影響力上升 D.統治思想與民眾觀念趨向一致8.〔2019·新課標全國Ⅱ卷文綜·26〕唐宋時期,江南經濟迅猛開展,南宋時全國經濟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這一轉變的主要動力之一是(C)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劇C.農業技術進步 D.海外貿易拓展9.〔2019·新課標全國Ⅰ卷文綜·27〕表1呈現的變化反映了(D)表1河南、江蘇兩地科舉考試狀元人數表唐宋明清河南151621江蘇781749A.理學的影響力不斷擴大 B.經濟開展促進文化興盛C.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