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吳良鏞院士演講:志存高遠身體力行(全文)吳良鏞(資料圖)志存高遠身體力行吳良鏞院士在首都高校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報告會上的演講各位領導、各位同志,我今天講的題目是《志存高遠身體力行》。中國擁有博大精深的傳統科學美德。戰國時候起于臨淄設“稷下學宮”,治官禮、議政事,著書立說,可以說是當時高等學府與文化中心。其中已經蘊含了學術爭鳴、百花齊放的學術風尚。事實上,科學作風在中國歷史上一直是提倡的,就當前來講,各個學校制定的校訓都是這方面的至理名言,當然,對學術研究腐敗的揭露也是屢見不鮮,包括中國、外國,說明真正認識并嚴格自律并非容易的事。今天在座的90%以上都是剛入學的研究生,這是你們人生的新階段,我熱誠地希望你們在思想上也能夠有一個新的境界。我今天在這里不講大道理,因為《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學習資料匯編》上有好多文章已經將一些道理說的很透了。剛才韓啟德同志又作了很重要的講話。我作為一個建筑學人,自1946年執教于清華大學,至今已經68年,我只想將一些通過自己親身經歷所得到的體會跟同學們討論。第一,理想與立志。一個人一生不能沒有理想。立志是人生不斷前進的動力。要思考我這一生到底想要做什么?想要有何作為?有何抱負和志趣?想要從事什么專業?這在中學進入大學時必然要有所考慮,從大學進入研究生時代更需要進一步思考。立志往往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隨著成長的經歷、所見所聞所想而一步步頓悟、提升,當然,其中不可避免地會帶有一定的偶然性。我之所以選擇建筑事業,并作為一生追求的方向,是與我青少年時代成長的經歷有密切的關系。我1922年生于南京,當時正值內憂外患,中國大地上戰火連連,苦難深重。1937年南京淪陷,我隨家兄流亡重慶,于四川合川繼續中學學業,記得1940年7月27日高考結束的那天下午,合川城遭遇日軍空襲,大火一直燃燒到第二天清晨降雨始息。當夜合川城大火沖天,而且狗叫的聲音像哭一樣,我敬愛的前蘇州中學首席國文教員戴勁沉父子也遇難了。戰亂的苦痛激勵了我重建家園的熱望,我最終斷然進入重慶中央大學建筑系學習,以建筑為專業,這是一個開始。隨著自己的成長,認識國家社會的發展,逐步對建筑事業發展的需求也就不斷加深認識,對它的學習研究也就不斷提高。第二,選擇。一個人一生不知要走多少十字路口,一個彎轉錯了就很難回到過去的志愿,因此道路的選擇至關重要。人生中有太多太多的機遇、變遷,甚至有無限的偶然性,國家的發展、經濟社會的變遷,乃至家庭中細小的問題都會引人轉向,甚至于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回顧我自己的經歷,有幾次重要的十字路口:1948年我經梁思成先生推薦赴美國匡溪藝術學院求學,1950年學成后,應梁先生信中說到的“新中國百廢待興”的召喚,力辭種種誘惑,毅然從尚為英國盤踞的香港、在軍警挾持下取道回國,投身到百廢待興的新中國建設和教育事業中,現在想來,如果當時留在美國,便沒有此后幾十年在中國建設領域中的耕耘和收獲;1983年,我年滿60,從清華大學建筑系主任的行政崗位上退下,當時張維校長邀請我前往深圳大學創辦建筑系,我婉拒了他的盛情,堅持和一名助教,在半間屋子、一間書桌、兩個坐凳的條件下創辦了清華大學建筑與城市研究所,到現在已經整整30個春秋,30年中我與研究所的同志們共同開展了一系列人居環境科學的研究與實踐,當時若前往深圳,今生后期的工作則又會是另一番光景。類似的情況一個人一生不知要經歷多少,回顧既往,我自審之所以沒有“轉錯”大方向,很大程度上還是與早年“立志”相關,我很早便立志在建筑與城市的學術領域做一些事,在不同時期,根據現實條件,作出相應的選擇。第三,堅持。人生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風順,遇到困難是堅持還是退卻?就我個人經歷而言,不論是青少年時讀書求學,還是年長后的研究和實踐,幾乎處處都要面對困難,也難免遭受挫折。年輕人很容易受到挫折影響而氣餒,這里希望大家以宗白華先生講的一句話共勉“不因困難而挫志,不以榮譽而自滿”,這是在他寫的《徐悲鴻與中國繪畫》上的一句名言,要立志、要選擇,在選擇道路上更要有不懼困難的堅持。第四,榜樣。一個人成長過程中的良師益友會起到重要的影響。我在求學的各個階段都有幸得良師的指點,這是人生的一大幸福。1940年我進入中央大學建筑系后,師從我國建筑領域的先驅鮑鼎、楊廷寶、劉敦楨、徐中等諸位先生;1946年自云南抗日戰場回到重慶,又幸得梁思成先生賞識,獲邀參加協同創辦建筑系,其間多得梁思成、林徽因先生等言傳身教;1948年梁先生推薦我赴美求學,師從世界著名建筑大師伊里爾?沙里寧,學習建筑與城市設計,獲益良多。除了諸位“良師”還有諸多“益友”作為榜樣。數學家馮康因獨立于西方系統創始了有限元法而享譽,20世紀40年代初,他與我同在重慶中央大學求學,1946年又回到清華大學任教,他原本在電機系,后轉學物理,又發現對數學感興趣而轉到數學系。數學的事情我說不了,但是可以談一談從生活的其他方面得到對他的認識。馮康一度喜愛音樂,將圖書館有關古典音樂的著作借出來逐一閱讀,這體現了他即使在業余愛好上也擁有鉆研而廣博的科學精神,在各方面日漸淵博,最終成為“有限元”方法的創始人之一,獲得國際矚目。植物學家吳征鎰是2007年國家最高科技獎的獲得者,我在上世紀40年代即在清華園中與他結識,當時我們同居住在工字廳,隔院窗口相對。他當時公開身份是民盟成員,在1946年清華大學紀念聞一多被害一周年的紀念會上,他鞭撻時局,我后來參加“教聯會”的工作,與他多有往來,才初步辨明時局。吳征鎰當時事實上是清華學生運動的領導者,后來去了解放區,解放前夕代表黨組織接收清華大學,并參加中國科學院的籌備等,如果他將這些工作做下去,可以成為優秀的領導,但是他選擇回到昆明,繼續從事植物學研究,主編了《中國植物志》等權威著作,他的一生,參加了革命運動,最終還是回到自己的學術抱負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們在為學、為人、為事中給予我心靈上的感染,至今我敬佩不已。建筑與規劃專業內的“益友”更多,在此不再多舉。以上主要講良師益友的重要性。關于師生關系,我執教多年,頗有些親身體會。韓愈《師說》有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老師最基本的職責。同時他還有兩句話未必引起人太多注意,就是學生可以超過老師,“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這兩句話無論對教師和學生都非常重要,在學生剛入學的時候,老師可以發揮比較大的作用,進行啟蒙、指導與引領,若干年后,學生的學識能力不斷發展,便不只是師生關系,而是學術事業上的戰友、同道。以我自己的經歷為例,有件事值得一提,1999年國際建筑師學會第20屆世界建筑師大會在北京召開,我被委任為大會科學委員會主席,負責起草大會文件,這一任務匆匆落在我身上,當時時間緊迫,又有其他任務,助手中只有一名學地理出身的博士研究生可以幫忙,當時的工作情況是:我每天清早將晚上寫好的稿件交給他,由他白天整理,晚上他再交給我,我繼續在深夜趕稿,如此往復,終于形成了《北京宣言》,這個文件獲得咨詢委員會的一致通過,并認為超出了“宣言”,所以被定為《北京憲章》,這也是國際建協自1948年成立至今通過的唯一的憲章。它說明師生共同在重大課題中合作,教學相長,成為共同戰線的摯友,推動學術的發展。這名曾協助我的博士生現在已經成為清華大學教授,建筑與城市研究所的副所長。第五,頓悟。回顧幾十年的學術人生,我深切地體會到科學理論的創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時刻保持對新鮮事物的敏感,不斷注意現實問題與學術發展的情況,進行知識累積、比較研究、借鑒啟發,逐步“發酵”,得到頓悟。我的學術道路上有以下幾個頓悟可以與同學們交流。頓悟一:建筑學要走向科學。我在1940年代,在戰火紛飛中求學,初入建筑之門,學術思想的啟蒙。1948年,赴美求學,接觸到西方先進的學術思想。1950年回國,投身新中國城鄉建設,參與長安街規劃設計、天安門廣場擴建規劃設計、毛主席紀念堂規劃設計等重大項目。這一時期因制度變革、政治經濟等局面的變化,有諸多困惑。文革結束后,我滿懷激情再次投身于建筑領域的工作中,希望沖破困惑的迷霧,找到建筑學的方向。1981年,參加文革后第一次全國院士大會,認識到,一方面是雙肩學術責任的加重,另一方面是建筑學專業必然要向科學發展,否則難以適應形勢的要求。頓悟二:從“廣義建筑學”起步,從建筑天地走向大千世界。通過對交叉學科理論知識的涉獵、對古代人類聚落遺址的考察,等等,我認識到建筑學不能僅指房子,而需要觸及它的本質,即以聚居,說明建筑要從單純的房子拓展到人、到社會,從單純物質構成的建筑物要拓展到社會構成。因此,提出了“廣義建筑學”。這本著作今年被譯為意大利文和英文。頓悟三:“人居環境科學”的追求,有序空間與宜居環境。“廣義建筑學”之后,我仍在從各方面進行不斷探索,希望得到新的領悟,基于對傳統建筑學因時代而拓展進行種種探索及對國外種種城市規劃理論的研究,逐步理解到,不能僅囿于一個學科,而應從學科群的角度整體探討研究,需要追求一種不囿于過去的新學科體系,1993年第一次提出“人居環境科學”,人居環境科學探討如何科學地利用空間,實現空間及其組織的協調秩序,即有序空間。人居環境科學始終以人為核心,人應當在空間中安居樂業,所有層次的空間規劃設計都為人的生活服務,旨在創造適合于社會生活生產的美好環境,即宜居環境。頓悟四:人居環境科學涉及諸多學術領域,要走向科學、人文、藝術的融匯。全球性經濟危機、社會動蕩、氣候變化等問題不斷涌現,都推動人居環境科學變成大科學,這是非常有前途的科學。它將邁向大科學、大人文、大藝術。科學——綠色建筑、節能減排等技術的研究與應用等;人文——社會科學的融入、對社會中下階層的關懷等;藝術——以人的生活為中心的美的欣賞和藝術的創造等。今年9月初,我在中國美術館舉行了題為“人居藝境”的展覽,將我的書法、建筑、繪畫、速寫等作品進行展覽,我進一步體悟到我們過去所居處的人居環境以人的生活為中心的美的欣賞和藝術創造,其中蘊含的藝術境界豐富、充實而又深遠,從自然環境到人文環境,從個體人的生活到社會的運轉,無所不包又無處不在,這已超出了我從40年代起所追求的建筑與藝術的并行學習,多種藝術門類以生活為基礎,相互交融、折射,聚焦于人居環境之中,在某一門類中有獨到之心得,都可以相應地在人居建設中有所創造和展拓,這可以說是人居科學研究的一個新領域,其中尚有廣闊的空間待我們去探索、發掘。由于建筑設計的事物太龐雜,作為建筑學人,以上所說的是我結合自己學術人生經歷的一些體悟,我也很難就自己的專業領域把今天的大會主題解說清楚。在座的同學們都來自不同的學科,但都應當關心多方面的學術思想的變化,多學科互補、拓展知識面,從而了解時代的發展與需求。例如,我上面提到的數學家馮康對多方面的研究均有涉獵、融貫綜合,植物學家吳征鎰既關心國家政治,又專注學術研究。他們都是青年人學習的典范。對于青年學人,我認為在理性上對科學道德、科學倫理等似乎不難理解,關鍵在于身體力行。現在社會輿論的各個方面對于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的宣傳屢見不鮮,相關的書籍、文章也很多,但是讓人痛心的是,學術不端、學術腐敗的現象仍時有發生,這些人也許并非對科學道德不理解,而是沒有切實地將之落實到一己的心靈與行動中。因而,我想強調的是,必須志存高遠、身體力行,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慢病預防控制工作規范
- 2025年甲基六氫苯酐項目發展計劃
- 2025年加工羽毛(絨)項目建議書
- 2025年高性能傳輸線纜項目合作計劃書
- 2025年電視制式轉換器項目發展計劃
- 2025年動態心電圖監測系統設備合作協議書
- 2025年汽車內外飾件項目發展計劃
- 2025年文化產業專項資金申請報告: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分配機制研究
- 智能投顧平臺風控合規運營風險管理策略與合規執行風險預警系統應用報告
- 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數據治理在2025年的創新路徑與挑戰應對策略分析
- 四年級上冊 口算題 1000題
- 九上道法知識點梳理(全冊)-九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必備知識梳理總結(部編版)
- YB/T 5202.1-2003不定形耐火材料試樣制備方法第1部分:耐火澆注料
- GB/T 700-2006碳素結構鋼
- GB/T 41419-2022數字化試衣虛擬人體用術語和定義
- GB/T 24218.1-2009紡織品非織造布試驗方法第1部分:單位面積質量的測定
- GB/T 1633-2000熱塑性塑料維卡軟化溫度(VST)的測定
- 《病毒學》(研究生)全冊配套完整課件
- 第十七章其他熔化焊接與熱切割作業課件
- 腧穴總論 2特定穴課件
- 數顯壓力表說明書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