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的轉(zhuǎn)變【精品】課件_第1頁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的轉(zhuǎn)變【精品】課件_第2頁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的轉(zhuǎn)變【精品】課件_第3頁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的轉(zhuǎn)變【精品】課件_第4頁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的轉(zhuǎn)變【精品】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一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nèi)⑺蚊骼韺W寧波市鄞州中學張躍娟2008、3同學,你到過中國古代的書院嗎?古代書院有白鹿洞、岳麓、應天、嵩陽、濉陽、石鼓等,都是中華文化的寶貴遺產(chǎn)。

它是唐宋至明清出現(xiàn)的一種獨立的教育機構,是私人或官府所設的聚徒講授、研究學問的場所。書院是千百年前的高等學府,曾伴著朗朗書聲與淡淡墨香,成為名流學者們的講經(jīng)論道之所,文人學士們的向往之地。前言請飽覽書院的風彩神韻。感慨古韻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宋楚瑜和臺灣同胞贊嘆書院文化的魅力

宋楚瑜在參觀后發(fā)表的感言中說:今天楚瑜很榮幸到仰慕已久的岳麓書院來一了心愿,瞻仰前賢,同時不僅能通古今之辯,也希望能夠給楚瑜一個讀書人的基本鼓勵,那就是“讀書通萬卷”的道理不僅是神交古人,更重要是能夠胸懷天下。

留下的古代書院早已失去它原有的直接的思想傳播功能,只能成為后人精神瞻仰的指引性符號。讓我們一起去感受古典文化的余音。三宋明理學【課標要求】列舉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說明宋明時期儒學的發(fā)展。【課標解讀】宋明理學的形成背景、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歷史影響。一、

理學出現(xiàn)的背景——儒學的困境與儒學復興運動

三教圖(清)丁云鵬課堂探究為什么漢末以后,儒學面臨困境?為擺脫困境唐、宋士大夫做了哪些努力?結果如何?(1)東漢漢代末年,儒學權威性削弱(2)魏晉時期新思潮流行:尤其是道教和佛教的廣泛傳播⑶唐末五代,統(tǒng)治地位進一步被削弱王朝的短暫與分裂,使得人們飽經(jīng)戰(zhàn)亂之苦,從而逐漸對所謂的“君臣”秩序失去信心,轉(zhuǎn)而求神拜佛、煉丹成仙,以求精神解脫,來世幸福.努力:

唐代提出復興儒學的主張;北宋掀起儒學復興運動。結果:產(chǎn)生了理學。課堂探究石介的《中國論》說:“乃有巨人名曰佛,自西來入我中國;有龐眉名曰聃,自胡來入我中國,各以其人易中國之人,以其道易中國之道……”老聃是中國人,為什么石介說他“自胡來入我中國”?老聃像提示:北宋時期民族政權并立,戰(zhàn)爭不斷,民族矛盾尖銳。把佛教和道教說成夷狄之教,激發(fā)人民對佛道的排斥厭惡心理,從而提高儒學的獨尊地位。石介的說法反映了當時的一些儒家學者有意將在文化淵源上原本屬于中原文化的道家之學和道教歸于與中原文化有本質(zhì)區(qū)別的蠻夷文化的范疇,以貶低道家文化,抬高儒學地位。程顥(1032一1085年)字伯淳,號明道,稱明道先生,北宋河南洛陽(今屬河南)人。顥與其弟程頤學于周敦頤、合稱“二程先生”,因二程長期居于洛陽講學,故其學稱“洛學”、“新儒學”。

程頤(1033-1107),字正叔,學者稱伊川先生,與其兄被合稱為“二程”,他被習稱為“小程”,河南洛陽人。北宋儒家學者,著名哲學家,北宋理學的代表人物之一,“洛學”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

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教材,歸納二程理學的基本觀點:

1.

“吾學雖有所受,天理二字卻是自家體貼出來”

2.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積習既多,然后脫然自有貫通處。一事不窮,則闕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則闕了一物道理。3.“義、禮、智、信皆仁”

——《二程遺書》卷十二理學的方法論怎么才能通達“理”?—格物致知(格物,接觸事物;致知,獲得知識)理學的宇宙觀?“理”是世界的本原,天理是理學的最高范疇,即認為世界統(tǒng)一于人的意識之外的絕對精神、上帝的意志。其實質(zhì)是客觀唯心主義道德修養(yǎng)論天理的核心是“仁”,修養(yǎng)的最高境界也是仁.討論交流:《河南程氏遺書》卷二載:“(二程)昔見茂叔(周敦頤),每令尋顏子、仲尼樂處,所樂何事。“為什么理學家特別重視尋找”孔顏之樂“?2、朱熹的學說與理學的成熟歸納朱熹的基本觀點、主要貢獻、他的地位和影響⑴基本觀點理氣論:(吸收二程和張載)宇宙觀,萬物各有其理,萬物之理歸一,理是本原修養(yǎng)論:強調(diào)日積月累和循序漸進;強調(diào)仁,“存天理、滅人欲”社會政治理論:道統(tǒng)論、正君心⑵注解四書:

理學的經(jīng)典⑶地位朱熹(1130~1200)字元晦,號晦庵,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南宋詩人、哲學家。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繼承了北宋程顥、程頤的理學,完成了客觀唯心主義的體系。一代儒學宗師,影響久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教材內(nèi)容,說說朱熹的觀點和思想

“宇宙之間,一理而已。天得之而為天,地得之而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間者,又各得之以為性,其張之為三綱,其紀之為五常,蓋皆此理之流行,無所適而不在”----文集卷七講習大紀朱熹認為“理”是事物的規(guī)律,是客觀存在的。在社會生活中理還指儒家的“三綱五常”、仁義道德。“所謂天理,復是何物?仁、義、禮、智豈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豈不是天理?”“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則人欲亡,人欲勝則天理滅”。學習修養(yǎng)的目的就是“遏人欲存天理。”------朱熹程朱理學“理”是世界的本原

——宇宙觀通過“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

——方法論“存天理,滅人欲”

——道德觀3、陸王心學?與理學的發(fā)展(1)陸九淵,南宋思想家,心學的開創(chuàng)者提出基本觀點:宇宙觀:(2)王守仁,世稱陽明先生。他建立了系統(tǒng)的心學理論,是心學的集大成者。

“心即理也”(本心即天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心就是天地萬物的淵源(主觀唯心論)。因而其學說被稱為“心學”。方法論:主張于人生日常處直接體悟理(內(nèi)心反省),“發(fā)明本心”,作為自己安身立命的準則。要掃除人心的“物欲”與“意見”;影響:思想言論在當時有很大的沖擊力,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影響了后世的思想體系。(2)王守仁,世稱陽明先生。他建立了系統(tǒng)的心學理論,是心學的集大成者。基本觀點:1心即理、心外無物(宇宙觀);材料2王陽明認為,“良知”就是孟子所謂的“是非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先驗的道德意識,就是人固有的善性,它就是理。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復良知就能成為圣賢。材料1一次,王陽明和朋友賞風景,朋友指著山巖中美麗的花樹說,它們自生自長,與人心感覺并無關系,你認為呢?王陽明說:你來看此花樹,它才存在。你不來時,它并不存在。這是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觀點。2致良知;知行合一(修養(yǎng)論)

----這就強調(diào)了自我的主觀能動性,激勵人們奮發(fā)立志。共同點:1、內(nèi)容相同:2、影響相同: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異同比一比,說一說

不同點:1、對世界本原的具體認識不同:2、把握“理”的途徑不同:3、從哲學范疇來看:都是儒學的表現(xiàn)形式,都繼承了孔孟“仁”“禮”的思想,都認為世界本原是“理”。有助于統(tǒng)治者維護專制統(tǒng)治;壓制、扼殺人的自然欲求;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起了積極影響。程朱理學認為世界本原是外在的“理”;陸王心學認為世界本原是內(nèi)在的“心”,認為本心是“理”。程朱理學主張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認識和把握“理”;陸王心學提出求“理”就是進行內(nèi)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復良知就能成為圣賢。程朱理學屬客觀唯心主義;陸王心學屬主觀唯心主義消極:用三綱五常維系封建專制制度,壓抑、扼殺人們的自然欲求。(儒學士大夫積極維護封建統(tǒng)治秩序,還致力于社會道德教化工作)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