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02 正確運用常見的修辭手法_第1頁
專題02 正確運用常見的修辭手法_第2頁
專題02 正確運用常見的修辭手法_第3頁
專題02 正確運用常見的修辭手法_第4頁
專題02 正確運用常見的修辭手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巔峰沖刺江蘇省2020年高考語文一輪考點掃描專題02正確運用常見的修辭手法-語言文字運用【考點解讀】江蘇省最新高考考試說明對這個考點的考查要求是:正確運用常見的修辭手法。常見的修辭手法:比喻、比擬、借代、夸張、對偶、排比、反復。主要考查根據語境判斷修辭手法使用是否得當,能否辨明優逆。比喻比喻,即表示兩種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之間有相似點,使用一事物來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辭方法。比喻一般由三個部分組成,即本體(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體和比喻詞(比喻關系的標志性詞語)。根據比喻結構的三個部分的異同和隱現特征,可分為四種:⑴明喻。本體、喻體都出現,中間用比喻詞“像、似、若、仿佛、猶如、宛如、像……一樣、仿佛……似的,恰似”等連接。常見形式是“甲像乙”如: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⑵暗喻。本體喻體都出現,中間用比喻詞“是、變成、構成了”等連接。典型形式是:“甲變成乙。”例如:廣場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紀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岡。此外,暗喻還有一些變體需注意的是:①修飾式暗喻:本體與喻體之間以修飾與被修飾、限制與被限制的形式來實現比喻關系。例如:這是花的海洋。②同位式暗喻:本體與喻體之間以同位復指形式表現比喻關系。例如:老王你不要灌湯。③注釋式暗喻:本體與喻體以注釋說明的形式表現比喻關系,常用破折號連接例如:五點鐘,上工的汽笛響了紅磚“罐頭”的蓋子一一那扇鐵門一推開……⑶借喻。不出現本體和比喻詞,直接敘述喻體。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獸,吃盡了我們的血肉。⑷博喻。連用幾個喻體共同說明一個本體。例如:一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開在了屋頂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飛濺的浪花。(5)回喻:又名互喻,是一種先用喻體作本體,再用本體作喻體,互相設喻的比喻形式。它曲折有致,能夠加強藝術感染力。例1:遠遠的街燈明了,/好像是閃著無數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現了,/好像是點著無數的街燈。(《天上的街市》)例2:那時候,礦洞里發出可怕的響聲,象打雷一樣,不,比打雷還可怕。(《煤的對話》)(這是一種迂回曲折的比喻,它在提出喻體"打雷"之后,再否定喻體,最后又提出喻體。經過肯定、否定、再否定,加強了比喻的鮮明性。)例3:老師用溫柔的大手拉著我的小手,久久地沒有松開。我知道老師是在期待我的回答,我的誓言,我的進步。這,是一股暖流注入了我的心田!不,是一場春雨灑得我昂起了頭。(這樣平起肯定,陡然一抑又否定,又突起一場肯定,回環跌宕,使抒情淋漓盡致。)比擬比擬,是把一個事物當作另外一個事物來描述、說明。比擬的辭格是將人比作物、將物比做人,或將甲物化為乙物。運用這種辭格能收到特有的修辭效果:或增添特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寫得神形畢現,栩栩如生,抒發愛憎分明的感情。比有擬人與擬物兩類表現形式。(一)擬人:會思想,會勞動,會創造和富有感情的本質特點,人類對自己的這些本質特點最為熟悉,最為理解,最易接受,最易產生共鳴。為了表達的需要,將人的本質特點轉移于其他事物,讓它們具有人的某些特點,可以將事物描寫得具體、生動、形象,使人感到親切,容易受到感染。(1)把動物擬人:“一只探險的蜜蜂正繞著布滿的柳樹枝頭的金色的花朵嗡嗡著。看不見的云雀在天鵝絨般的綠油油的田野和蓋滿了冰的,收割后的田地上顫巍巍地歌唱著;田鳧在那積滿了塘水的洼地和沼澤上面哀鳴;鶴和鴻雁高高地飛過天空,發出春的叫喊;脫落了的毛還沒有全長起來的家畜在牧場上吼叫起來了;彎腿的小羊在它們那掉了毛的咩咩地叫著的母親身邊跳躍;……真正的春天已經到來了。'(托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這段文字寫列文處在失戀的苦悶中,可是,春風給他帶來了安慰,希望和信心。作者具體地、有層次地描寫了春天給動物帶來的變化。將動物人格化,賦予它們以人的品格。蜜蜂在“探險”,云雀在“歌唱”,田鳧在“哀鳴”,鶴和鴻雁發出“叫喊”,小羊在“母親”身邊跳躍。作者將這些動物寫得栩栩如生,畫面洋溢著春天到來的蓬勃生機。(2) 把植物擬人:“高粱好似一隊隊的“紅領巾”,悄悄地把周圍的道路觀察;向日葵搖著頭微笑著,望不盡太陽起處的紅色天涯;矮小而年高的垂柳,用蒼綠的葉子撫摸著快熟的莊稼;密集的蘆葦,細心地護衛著腳下偷偷開放的野花。”(郭小川《團泊洼的秋天》)詩人滿懷激情,以擬人符合的方式描繪了團泊洼色彩繽紛,生機勃勃的動人秋景:高粱在“悄悄”“觀察”,向日葵“搖著頭微笑”著,“望”著,“年高”的垂柳“撫摸”著莊稼,蘆葦“細心地護衛”著“偷偷開放的野花”。如此擬人,使畫面上的這些自然景物靜謐美好,多情和諧,栩栩如生,使詩人在特定環境中的滿腔情懷形象化了。(3) 把無生物擬人:“槍口對準星星,星星大吃一驚!看它呀,躲躲閃閃,看它呀,跳跳蹦蹦。星星,不要害怕,戰士的眼睛最清!我們揍的是空中強盜,瞄你,只是練功。星星笑了,笑著跳上了準星。眼睛——星星,一條線,牽來了多少黎明!”(石祥《瞄星星》)文中的星星,怎么會“大吃一驚”怎么能“躲躲閃閃”,“跳跳蹦蹦”又怎么會“笑”怎么會“跳上準星”因為戰士在用槍口瞄準它,然后作者又解釋這是練功。之所以寫得如此生動、形象,是因為作者展開想象之翼,根據星星的形象特征,讓其人格化,賦予它以人的動作和情態。(4) 以事理擬人:“這里叫洋八股廢止,有些同志卻實際上還在提倡.這里叫空洞抽象的調頭少唱,有些同志卻硬要多唱。這里叫教條主義休息,有些同志卻叫它起床。”(毛澤東《反對黨八股》)文中“教條主義”是個抽象的概念,看不見,摸不著。可是實行起來,害人不淺。許多反對教條主義的同志要它罷休,有的同志卻偏要推之以出。作者將教條主義人格化,形象地說明:它躺著休息,便安然無事;若是活動起來,害人至深。(二)擬物:一是把人當做動物、植物或無生物來描寫,賦予人以動物、植物或無生物的某些特征。二是將物擬為物。包括以生物擬為無生物,以無生物擬為生物,以物擬為抽象事理,以抽象事理擬為物。各類事物無不具有自己的“個性”。如鳥會飛,蟲會鳴,樹會開花,水會奔流,太陽會發出光和熱,真理會被傳播……擬物常常在一定的言語環境中進行,可以給人以形象感,新奇感,收到生動的富有情趣的表達效果。擬物可分為以下幾種:一是把人當做動物、植物或無生物來描寫,賦予人以動物、植物或無生物的某些特征。(1) 把人擬為動物:“金色的太陽照耀著金色的麥而是認得上乘法豐收的歌兒在田野里蕩漾;維吾爾族姑娘插上金色的翅膀,在廣闊的天地里飛翔。”—(阿不都熱西提《女拖拉機手》)翅膀是屬于鳥類的。作者卻賦予維吾爾族姑娘以翅膀,并熱情地謳歌:維吾爾族女拖拉機手駕駛鐵牛,在肥沃的田野上自由地飛馳。(2)把人擬為植物:“那肥大的荷葉下面,有一個人的臉,下半截身子長在水里。荷花變成了人,那不是我們的水生嗎?又往左右看去,不久,各人便找到了各人丈夫的臉,啊,原來是他們!”(孫犁《荷花淀》)幾個婦女去前方看望丈夫。在荷花淀,看見荷葉下面的人“下半截身子長在水里”,人擬為荷,將隱蔽在荷葉下面的戰士物化了,顯得那么清新,美麗,可愛。二是將物擬為物。包括以生物擬為無生物,以無生物擬為生物,以物擬為抽象事理,以抽象事理擬為物。(1)擬無生物為動物:“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范仲淹《岳陽樓記》)“銜”與“吞”都是動詞,可以表示人或動物的動作。根據文意,作者是將"洞庭一湖"擬為動物。巍巍群山,能“銜”住,滾滾長江,能吞吐,可見洞庭湖之闊大,氣勢之宏偉。(2) 擬抽象事理為物:“三百年過去了,臺伯河還像當年一樣淙淙地流[1]著,亞平寧半島上的陽光也像當年一樣和煦.羅馬經歷過戰爭,流血,唯物主義者——戰士布魯諾的思想在自由的人民當中翱翔。”(鄭文光《火刑》)“翱翔”是鳥特有的本領,“思想”不是鳥,是個抽象的概念,可以在人民中迅速傳播。作者抓住這一點,運用比擬手法,賦予布魯諾的思想以雄健的翅膀,把“思想”寫活了,形象地說明了他的唯物主義思想具有強大的力量。借代借代是不直接把所要說的事物名稱說出來,而用跟它有關系的另一種事物的名稱來稱呼它。顧名思義便是借一物來代替另一物出現,因此多數借代詞為名詞。使用時,必須考慮替代的正當性與通用性,盡量化簡為繁,并且要讓文義通順。并且,此時的借代一般是類似于以小見大,用小事物來反映大的局面或情況,使句子更形象具體。通俗的說,借代是一種說話或寫文章時不直接說出所要表達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與它密切相關的人或事物來代替的修辭方法。被替代的叫“本體”,替代的叫“借體”,“本體”不出現,用“借體”來代替。陳望道的《修辭學發凡》第一次明確地將借代定義為:“所說事物縱然同其他事物沒有類似點,假使中間還有不可分離的關系時,作者也可借那關系事物的名稱,來代替所說的事物。如此借代的,名叫借代辭。”傳統修辭學將借代辭格定義為根據修辭需要,臨時以相關的人或事物代替本來的人或事物的修辭格,叫做借代;邏輯思維將借代定義為借代是同一個概念域中鄰近概念之間的臨時替換。這種定義是建立在對借代辭格產生的心理基礎的認知上的,是對借代更為理性的定義。與傳統定義相比,這個定義仍然包涵相關性、臨時性、本體與借體的替換三個因素,而概念可以是名詞概念、動詞概念,也可以是形容詞概念,以“概念”的替換代替“名稱”的替換,彌補了傳統定義容易讓人誤解為借代只是名詞間替代的不足。恰當地運用借代可以引人聯想,使語句擁有形象突出、特點鮮明、文筆精煉、具體生動的效果。借代的修辭效果可以用十六字概括:以簡代繁,以實代虛,以奇代凡,以事代情。例如:①“把名字刻入石頭的,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臧克家《有的人》)“石頭”,通常用來作紀念碑的材料,這里借“石頭”代紀念碑,含蓄地揭示出與人民為敵的反動統治者想名垂后世的美夢終將破滅。借代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幾種:(1) 部分代整體。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體事物。例如: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望天門山》)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了船;例如: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答謝中書書》)用魚鱗代替了魚。(2) 特征代本體。即用借體(人或事物)的特征、標志去代替本體事物的名稱。例如:旌旗十萬斬閻羅。(《梅嶺三章》)是標志代本體,借“旌旗”代替軍隊或武裝力量。例如:白領。用職場人士的穿著特點代指本身。(3) 具體代抽象。例如:南國烽煙正十年。(《梅嶺三章》)“烽煙”,原是古代邊境用以報警的煙火,這里代指戰爭,把戰爭這個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了。(4) 工具代本體。例如:等到驚蟄一犁土的季節,十家已有八戶亮了囤底,揭不開鍋。(《榆錢飯》)“囤”是裝糧食的工具,用“亮了囤底”代指缺了糧;“鍋”是做飯的工具,用“揭不開鍋”代指沒飯吃。(5)專名代泛稱。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專用名稱代替本體事物的名稱。例如:你們殺死一個李公樸,會有千百萬個李公樸站起來!(《最后一次講演》)第二個“李公樸”,代指不怕流血犧牲,為爭取民主和平而戰斗的人們。(6)以結果代原因。例如:令人捧腹。捧腹是捧著肚子,捧腹的原因是出現笑話或令人發笑的東西。以“捧腹”的結果代之“笑話”等令人發笑的原因。(7)形象代本體。例如:上面坐著兩個老爺,東邊的一個是馬褂,西邊的一個是西裝。(8)借代與借喻的區別。借代與借喻有相近的地方,都是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但它們的性質卻完全不同。借喻是喻中有代,借代是代而不喻;借喻側重相似性,借代側重相關性;借喻可以改為明喻,借代則不能。借代的本體與借體之間有實在的關系,一般地說,這種關系還是相當密切的;借喻的本體與喻體是本質不同的事物,人們不過根據它們之間具有的相似點,通過聯想把它們聯系起來。夸張夸張,是為了達到某種表達效果的需要,對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著意夸大或縮小的修辭方式。夸張是運用豐富的想象力,在客觀現實的基礎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縮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強表達效果的修辭手法,也叫夸飾或鋪張。指為了啟發讀者或聽者的想象力和加強所說的話的力量,用夸大的詞語來形容事物。夸張的作用是用言過其實的方法,突出事物的本質,或加強作者的某種感情,強調語氣,烘托氣氛,引起讀者的聯想。夸張能引起讀者豐富的想象和強烈共鳴。在文學中,夸張是運用想象與變形,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寫出不尋常之語。有的夸張可以加強所說的話的力量,使語言更為雄辯。如有一句西方格言說:“如果胡須長就等于博學,那么山羊便是博士了。”把錯誤的道理即謬論,夸張到荒謬的程度,謬論自然被擊敗,真理也在夸張的語言中不言而喻了。夸張往往具有幽默感和哲理性,比如讀了上面這句格言,你會在會心的微笑中,悟出某種深刻的道理。夸張可分為兩類:擴大夸張,縮小夸張,超前夸張。擴大夸張:故意把客觀事物說得“大、多、高、強、深……”的夸張形式。例如: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縮小夸張:故意把客觀事物說得“小、少、低、弱、淺、……”的夸張形式。例如:一個渾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兩把刀,刺得老栓縮小了一半。現有成語寸土必爭、滴水不漏、寸步難行等也有同樣的表達效果。超前夸張:在時間上把后出現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張形式。例如:農民們都說:“看見這樣鮮綠的麥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來了。”又如宋?范仲淹《御街行》中的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也是這個意思。作用:用言過其實的方法,突出事物的本質,或加強作者的某種感情,烘托氣氛,引起讀者的聯想。對偶對偶,是用字數相等、結構相同、意義對稱的一對短語或句子來表達兩個相對應或相近或意思相同的修辭方式。俗稱對子,在詩詞曲賦等韻文中稱為對仗。作用:語言凝練,句式整齊,音韻和諧,富有節奏感和音樂美,使兩方面的意思互相補充和映襯,加強語言的感人效果。對偶:用兩個結構相同、字數相等、意義對稱的詞組或句子來表達相反、相似或相關意思的一種修辭方式叫對偶。對偶獨具藝術特色,看起來整齊醒目,聽起來鏗鏘悅耳,讀起來朗朗上口,便于記憶、傳誦,為人們喜聞樂見。對偶通常是指文句中兩兩相對、字數相等、句法相似、平仄相對、意義相關的兩個詞組或句子構成的修辭法。對偶從意義上講前后兩部分密切關聯,凝練集中,有很強的概括力;從形式上看,前后兩部分整齊均勻、音節和諧、具有戒律感。嚴格的對偶還講究平仄,充分利用漢語的聲調。(一)從對偶的形式看單句對偶。用一句對一句叫單句對。例如:天有多高,山有多高。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諸葛亮傳》再小的善良之事和功勞都給予褒獎,再微不足道的過錯都予以處罰。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岳墳對聯)青山感到榮幸的是墳里埋著抗金名將岳飛的忠骨,白鐵感到恥辱是墳前跪著的是用它鑄造的秦檜等人的像。偶句對偶。用兩句對兩句叫偶句對。例如: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阿房宮賦》六國結束,四海統一。蜀山樹木砍光了,阿房宮才建造起來。(“六王畢”與“四海一”相對,都是主謂詞組,“蜀山兀”與“阿房出”相對,也都是主謂詞組,且“六王畢,四海一”與“蜀山兀,阿房出”相對。)多句對偶用三句對三句,或用更多的句子相對,叫多句對對偶句。例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勸學》登上高處向人們招手,手臂并沒有加長,可是老遠的人也可以看見;順著風勢呼喊,聲音并沒有加大,可是聽到的人卻覺得很清楚。句中對同一句中的上下兩詞語互相對偶。例如:“峰回路轉”、“曉風殘月”、“羽扇綸巾”。(二)從對偶的內容看正對偶。上下聯表達的意思是同類的或相近的,是互為補充的。例如: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只要朋友互相知心,即使分離在天涯海角,也像近鄰一樣。(上下聯的意思是相近相關的。“海內”,四海之內,古代指全中國。“比鄰”,近鄰。)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岳陽樓記》有時長空中的煙霧一下子消散了,皎潔的月光,一瀉千里,浮動的波光,閃耀著金色的光彩,明月的倒影像一塊璧玉,靜靜的沉浸在水底。(“皓月千里”對“長煙一空”,“靜影沉璧”對“浮光躍金”。上下聯意思相關互補)反對偶。上下聯表達的意思是相反或相對的,多指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例如: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勸學》用刀刻東西,刻一陣子就放下,即使是腐朽的木頭也刻不斷;不停地用刀子刻下去,即使是堅硬的金石也能被刻穿。(“鍥而舍之”與“鍥而不舍”是反對。)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六國論》列國諸侯的土地是有限的,貪暴秦國的欲望是不能滿足的。奉送給它的越多,它侵略你就越厲害。(“諸侯之地有限”與“暴秦之欲無厭”是反對,“奉之彌繁”與“侵之愈急”是反對。)串對偶(流水對)即“相串成對”,有如流水順承而下,因此又叫流水對。它的起句與對句是從事物的發展過程說的,因此,意思是緊密連貫的。例如: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即刻從巴峽穿過巫峽,便可下達襄陽,再向洛陽進發。(行經巴峽巫峽,再過襄陽,直向洛陽,一氣貫下,寫出急欲出蜀的喜悅心情。)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登鸛雀樓》要想用盡目力眺望到極遠的地方,那就要再上一層樓。(欲窮盡目力,就必然要繼續登高。)(三)從結構上看1.成分對偶。例如:然而我的壞處,是在論時事不留面子,砭錮弊常取類型,而后者尤與時宜不合。其中“論時事不留面子”與“砭錮弊常取類型”均為句子中的成分,所以稱成分對偶。2.句子對偶。例如: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其中“落霞與孤鶩齊飛”與“秋水共長天一色”均為獨立的一句,所以稱句子對偶。排比排比是一種把結構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關、語氣一致的詞語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種修辭方法,利用意義相關或相近,結構相同或相似和語氣相同的詞組(主、謂、動、賓)或句子并排(三句或三句以上),段落并排(兩段即可),達到一種加強語勢的效果。排比的修辭功能可以概括為“增文勢”“廣文義”。排比項誹迭而出,語氣一貫,節律強勁,各排比項意義范疇相同,帶有列舉和強化性質,可拓展和深化文意。[1]用排比來說理,可收到條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來抒情,節奏和諧,顯得感情洋溢;用排比來敘事寫景,能使層次清楚、描寫細膩、形象生動……(這句話也是排比句)總之,排比的行文有節奏感,瑯瑯上口,有極強的說服力,能增強文章的表達效果和氣勢,深化中心。用排的運用主要有四類形式:(一)用排比寫人,可將人物刻畫細致。如:“他的品質是那樣的純潔和高尚,他的意志是這樣堅韌和剛強,他的氣質是這樣的淳樸和謙遜,他的胸懷是那樣的美麗和寬廣。”(二)用排比寫景,可將景物描寫得細致入微,能深層次清楚、描寫細膩、形象生動之效。如朱自清《春》一文中,“山朗潤起來了,水長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再看郭風《松坊溪的冬天》一文中“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蘆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帶絨毛的種子一般的雪,在風中飛舞。”這兩句都很好地表現出了景物的細微特征。(三)運用排比說理,可將道理說得充分透徹。比如:“我們的干部要關心每一個戰士,一切革命隊伍的人都要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為人民服務》)“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 ”(朱自清《匆匆》) “一日之計在于晨,一年之計在于春,一生之計在于勤。”(諺語)(四)運用排比抒情,節奏和諧,顯得感情洋溢。看劉川同學《我和書的故事》結尾一段:"我和書的故事實在是太多了,為書而歡樂,為書而哀愁,為書而被處罰……既總結了全文,又抒發了和書之間的不解之緣。“保衛家鄉,保衛黃河,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我們不會忘記,朝鮮大嫂為幫助志愿軍失去了她的雙腳;我們也不會忘記,朝鮮大娘為了保護志愿軍,失去了她的孫子;我們更不會忘記,朝鮮小姑娘為了營救志愿軍,失去了她的母親。”恰當地運用排比才能表達強烈奔放的感情,周密地說明復雜的事理,增強語言的氣勢和表達效果。運用排比必須從內容的需要出發,不能生硬地拼湊排比的形式排比句讀起來感到瑯瑯上口,有一股強大的力量,能增強文章的表達效果。反復反復,是根據表達需要,有意讓一個句子或詞語重復出現的修辭方法,反復就是為了強調某種意思,突出某種情感,特意重復使用某些詞語、句子或者段落等。例如:大堰河,為了生活,在她流盡了她的乳液之后,她就開始用抱過我的雙臂勞動了;她含著笑,洗著我們的衣服,她含著笑,提著菜籃到村邊的結冰的池塘去,她含著笑,切著冰屑悉索的蘿卜,她含著笑,用手掏著豬吃的麥糟,她含著笑,扇著燉肉的爐子的火,她含著笑,背了團箕到廣場上去曬好那些大豆和小麥,(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為了贊美保姆——大堰河的勤勞和善良,艾青在這里一連反復使用了六個“她含著笑”,使無私的大堰河形象躍然紙上。反復的作用:強調,增強語氣或語勢。起到反復詠嘆,表達強烈情感的作用。同時,反復的修辭手法還可以使詩文的格式整齊有序,而又回環起伏,充滿語言美。反復的類型:1.詞語反復。為凸顯某種感情或某種行為,連續兩次以上使用同一詞語,達到強調的目的。例如: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魯迅《記念劉和珍君》)魯迅先生在這里多次使用“沉默”一詞,表達自己對段祺瑞政府的憤怒和對民眾覺醒的期盼之情。2.詞組或句子反復。有時為了表達內容或者結構安排的需要,要連續兩次以上使用同一個詞組或句子。例如:“大山原來是這樣的!月亮原來是這樣的!核桃樹原來是這樣的!香雪走著,就像第一次認出養育她成人的山谷。”(鐵凝《哦,香雪》)這里連續三次反復使用“原來是這樣的”,表明了香雪此時的快樂心情。又如:契訶夫在《裝在套子里的人》中,先后讓別里科夫四次說出“千萬別鬧出什么亂子”,這種口頭禪式的反復重復,突出了別里科夫頑固與保守的性格,塑造出一個栩栩如生的沙俄爪牙與幫兇形象。3.語段反復。在詩歌和小說中最為常見。魯迅在小說《祝福》中,不惜筆墨,連續兩次重復以“我真傻,真的”開頭的一大段,一方面表達祥林嫂喪夫失子后的痛苦心情,同時也反映魯鎮上的人們對她的冷漠,有力地批判了摧殘中國勞動婦女的封建禮教。反復的應用。掌握其規律。無論實用還是應試,都不應滿足于背概念,而應當重視實際能力。下面幾個例子可供參考。1.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內容。(不超過20字)有了這個信念,我們將能從絕望之嶺劈出一塊希望之石。有了這個信念,我們將能把這個國家刺耳的爭吵聲,改變成為一支洋溢手足之情的優美交響曲。【答案】有了這個信念,我們國家就有團結的希望。【解析】本題解題要領為將兩次反復使用的句子“有了這個信念”的結果提取要點并進行整合、歸類。2.請將下面一句話擴寫,使之更生動感人。(60字左右)如果我要擁有一片綠洲,我就去開墾、改造、播種。【答案】如果我要擁有一片綠洲,我就用我的汗水去開墾它;如果我要擁有一片綠洲,我就用我的誠心去改造它;如果我擁有一片綠洲,我就用我的智慧去播種它。【解析】本題解題要領是將關鍵句子“如果我要擁有一片綠洲”分解開,充實具體生動的內容,逐條細化豐滿。3.仿照下面的表達形式,另寫兩組句子。要求體現反復手法,句式、字數與例句基本一致。南國的紅豆啊,紅得深沉,像鮮血的凝固,讓人肅穆。【答案】南國的紅豆啊,紅得活潑,像泉水的叮咚,讓人清爽。南國的紅豆啊,紅得艷麗。像朝陽的初生,讓人神往。【解析】:本題解題要領是將話題“南國的紅豆啊”放在突出位置,反復詠嘆,傾訴對它的一往情深。總之,反復修辭手法,不僅能起到強調作者情感、充分表達作者思想的作用,還能增強文章的氣勢,在寫作和生活中廣泛應用。縱觀近年來高考命題,考查正確運用常見的修辭手法有以下特點:(1)從題型來看,既有客觀的選擇題,也有主觀的表述題,但以后者居多;(2)從考查角度來看,主要包括準確判斷修辭類型、正確理解修辭作用和恰當運用修辭手法等;(3)從命題方式來看,該考點一般不會直接地單獨設題,而是經常與“語言運用(如仿句、變換句式、廣告詞、對聯等)”、“詩歌鑒賞”、“散文(小說)閱讀”、“作文”等結合在一起考查;(4)從取材來看,主要選擇那些描寫、敘述或抒情方面的語段,說明性語段一般沒有。(5)從考查意向來看,注重能力,注重運用,注重主觀表述,注重綜合。我們在備考時,首先要熟悉常見修辭格的特點,明辨易混辭格。首先,要熟悉各種修辭手法的特征及易混修辭格的區別是運用修辭手法的前提。其次熟悉各種修辭手法的作用,理解和明確效果比如有的使表達更鮮明生動形象,有的使表達更充實豐富。掌握修辭手法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和運用修辭手法更好地表達思想情感。第三要提高聯想、想象等思維能力。語言是表達思想的工具,而思想是思維的結果。因此,近年來對修辭手法的考查,既考語言運用能力,也考思維能力。要回答得出,回答得正確,首先要想得出,想得正確。有些考生想不出恰當的比喻,不是因為不懂得比喻手法,也不是語言表達能力差,而是思維能力不夠,想不出恰當的喻體,也不知表達怎樣一個主題。因此,要提高修辭運用能力,關鍵是要提高思維能力,尤其是聯想和想象能力。【真題分析】一、(2017年高考江蘇卷)2.下列句子中,沒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項是(3分)“一帶一路”是我國為推動經濟全球化而提出的一項互利共贏的倡議,它已成為推動全球經濟轉型升級、走出衰退困境的新引擎。氣象部門預計,隨著暖濕氣流增強,我省明天會迎來一場及時雨,空氣中污染物濃度將快速下降,人們的舒適度會大幅度提升。一種突如其來的網絡病毒洪水猛獸般地襲擊全球,導致150多個國家受災,我國也有近3萬家機構的計算機受到影響。我國企業在參與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主動強化環保意識,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帶動了東道主在觀念上彎道超車。【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考生正確運用常見的修辭方法的能力。以前幾年高考曾經考過“比擬”“借代”“對偶”,今年考查“比喻”在意料之中,且“比喻”這種修辭本身不難。比喻的分類:明喻、暗喻和借喻;比喻的構成——本體、比喻詞和喻體。本體與喻體之間的關系:相似點,且本質不同。依據這些條件,考生可以先找出含有比喻詞的選項,分析所謂的本體和喻體之間是否滿足上面所列的兩個條件,比如A項的“成為”C項的“般地”BD兩項沒有比喻詞,故應分析所謂的喻體是否恰當,經過分析可以發現,B項中說的是“雨”,“及時雨”與“雨”兩者的本質是一樣的,故構不成比喻。二、(2016年高考江蘇卷)2.下列熟語中,沒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項是(3分)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人皆可以為堯舜化干戈為玉帛情人眼里出西施【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考生正確運用常見的修辭方法的能力。答此類題目,首先要根據題目中的限定詞語(比如本題中的“沒有使用借代手法”),搞清“借代”和比喻中的“借喻”的不同點:“借代”手法的特點是借某事物的特征代替某事物,借體和代體具有相關性;而“比喻”中的“借喻”的特點則是,將某物比作另一物,借體和喻體之間具有相似性。然后再據此分析題目。二、(2015年高考江蘇卷)3.下列詩句中,沒有使用比擬手法的一項是:(3分)東風便試新刀尺,萬葉千花一手裁。B.浮萍破處見山影,小艇歸時聞草聲。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曉枝。唯有南風舊相識,偷開門戶又翻書。【答案】B【解析】“比擬”含擬人、擬物兩種具體手法,屬修辭格。A項采用擬人修辭,將“東風”人格化;C項亦采用擬人修辭,將“芍藥”“薔薇”人格化,說“芍藥”“有情”、“含春淚”,說“薔薇”“無力”、“臥曉枝”;D項也是采用擬人修辭,將“南風”人格化,說“南風”是自己的“舊相識”,說它“偷開門戶”“翻書”。B項是對仗工整的詩句,不含比擬修辭。這題是沿襲2014年高考題之形式,只是在考查方面有所不同。2014年考查的是“對仗工整”,屬格律方面的知識;今年考查修辭格,屬表達技巧方面的知識。詩歌考查的方面很多,如格律、表達技巧、語言風格、情感態度、詞牌形式、人格魅力、主題分析等等,具有一定的豐富性,也是認識詩歌、體悟詩歌的重要途徑。所以備考應該是個系統、細化的認知過程。【考場實戰】下列幾則新聞,評論的標題,所使用的修辭手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反腐不要忘了打“蒼蠅”!》《漫天飄過“王寶強”,媒體還能做些什么?》《保護文物,法治的“鋼牙”莫要“齲”了!》《惠民資金成“唐僧肉”?》【答案】B【解析】考查學生對常用修辭手法的把握辨析能力。解答此類題,應對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