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歡迎閱讀本文檔,希望本文檔能對您有所幫助!歡迎閱讀本文檔,希望本文檔能對您有所幫助!歡迎閱讀本文檔,希望本文檔能對您有所幫助!歡迎閱讀本文檔,希望本文檔能對您有所幫助!歡迎閱讀本文檔,希望本文檔能對您有所幫助!歡迎閱讀本文檔,希望本文檔能對您有所幫助!階段檢測卷一從中華文明起源到隋唐統一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第一、二單元)一、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考古學家在北京人遺址發現四層面積較大且較厚的灰燼層。這一發現,說明當時北京人的生產生活狀況是()A.種植水稻B.會使用火C.燒制彩陶D.鑄造青銅器2.如圖是江蘇丹徒出土的青銅器銘文,記載了周王將宜地封給一個貴族,并賜其土地、人口和儀仗等情況。由此可知,該文物的主要歷史價值是()A.證實了周王朝實行分封制B.說明諸侯國之間相互兼并C.反映了周天子的權威削弱D.體現了周王對功臣的重視3.春秋時期,中原地區因社會發展較周邊各部先進而自稱為華夏。進入戰國之后,內遷的各部逐漸與華夏各部融合而不再被視為蠻夷。這一變化()A.加速了社會轉型B.沖擊了貴族政治C.促進了民族認同D.推動了戰國變法4.春秋戰國時期產生了大量與經濟活動有關的成語或俗語,如“懸牛首賣馬肉”“自相矛盾”“買櫝還珠”等。這一現象反映出()A.各國對市場缺乏管理B.私營工商業已經興起C.抑商政策走向了失敗D.官營工商業失去主導5.“馬到成功”蘊含著人們對事情成功的美好祝愿。下列“馬”字,能夠出現在秦朝官方文書中的是()6.漢元帝時,宦官弘恭、石顯以中書的身份專斷國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繼把持中朝,終于釀成新朝(王莽建立)代西漢的結局。這表明()A.中外朝制度使君主專制受到制約B.以丞相為首的官僚機構權勢弱化C.君權與相權的斗爭導致政局動蕩D.宦官和外戚專權是西漢滅亡根源7.[2022·海口高一檢測]有人指出,從漢武帝時期開始,中華大地從東北到西南,從草原到嶺南,凡是中央王朝統治所及之地,無不漸染儒風,最終都成為儒學的教化之地。這得益于()A.設立中朝、加強皇權B.“罷黜百家,獨尊儒術”C.實行察舉、選拔官吏D.分設刺史、巡視監察8.下圖為中國郵政發行的主題為“中國古代文學家”的紀念郵票,包括生活在同一時代的四個人物:賈誼、司馬相如、揚雄和班固。將他們列為一組是因為他們的作品()A.奠定了中國古典文學現實主義的基礎B.以華麗的辭藻描繪氣勢恢宏的時代C.適應市井生活的需要,受到市民的歡迎D.特別重視主觀意識和感情的抒發9.曹魏時期,曹丕命陳群選拔“德充才盛”“賢有識鑒”之人擔任中正,按照“家世、道德和才能”三條標準,選拔“俊秀之士”,一時間“儒雅并進”。由此可知當時()A.九品中正制選拔官員德才并舉B.古代選官制度有利于中央集權C.九品中正制選官側重門第等級D.古代選官制度的標準不斷變化10.學者蘇秉琦指出:“‘五胡’不是野蠻人,是牧人。他們帶來的有戰亂,但不止是戰亂,還有北方民族的充滿活力的氣質與氣魄。”其意在說明()A.五胡入主中原改變了民族的分布B.五胡內遷促進中原人民南遷開發江南C.充滿活力的少數民族比漢民族先進D.在戰亂和流徙中實現了民族大融合11.下面是十六國統治者族屬表。材料表明()A.民族矛盾趨于緩和B.當時民族政權并立C.民族隔閡逐漸消失D.統一全國的條件已成熟12.“(北魏孝文帝)雅好讀書,手不釋卷。‘五經’之義,覽之便講……史傳百家,無不該涉,善談莊老,尤精釋義……有大文筆,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史料突出說明,北魏孝文帝()A.重視漢族文化B.注重學以致用C.銳意改革舊俗D.潛心文學創作13.唐初的統治者在文化上頒布“五經”定本和新的“五禮”來壟斷儒家經典的解釋權,推定三教次序以提升政治權力在思想世界的權威。該歷史現象主要表明()A.三教合流趨勢開始出現B.政治需求影響文化政策C.儒家主流地位空前強化D.儒學危機推動儒學復興14.王定保在《唐摭言》中提到:“三百年來,科舉之設,草澤(草野的意思)望之起家,簪紱(顯貴的意思)望之繼世。孤寒失之,其族餒矣;世祿失之,其族絕矣。”該材料主要揭示科舉制的實行()A.極大地鞏固了唐朝的統治B.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C.實現了貴族和平民的平等D.有效地加強了中央集權15.唐朝開國后改鑄開元通寶以替代西漢以來舊幣。并成為后代錢幣的一種范式。這一變化()A.確立了錢幣圓形方孔的形制B.實現了國家對鑄幣權的管控C.錢幣材質與鑄造技術更精良D.改變以重量定名的制幣傳統16.[2022·湖南永州市高一期末]天寶年間,土地買賣和兼并之風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減少……租庸調制也無法維持,政府財政收入銳降。為了解決財政困難,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楊炎的建議,實行兩稅法。兩稅法的推行()A.簡化稅收名目和增加財政收入B.消除了貧富不均的現象C.使土地兼并現象得以完全消除D.增強對農民的人身控制二、非選擇題(共4小題,共52分)17.中國古代中央政府注重對地方的管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周人以同姓兄弟或姻姓親信所封的諸侯國已非過去承認的原有邦國,而是以武力為背景,在原有眾多邦國的地域內人為“插隊”進去,很像“摻沙子”。這是鑒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訓,屬于周的創造。分封出去的邦國,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實體,并實行貴族世襲統治,地方擁有實權。——王家范《中國歷史通論》材料二秦始皇全面推行郡縣制,以郡統縣,郡行政長官稱守,掌一郡行政等事務,設郡尉負責軍事。郡下設縣,縣行政長官稱縣令。每年歲末,郡守派遣官吏赴京師上計,向中央呈交記錄本郡情況的計簿。朝廷據此行賞罰。縣則在郡上計前,向郡守呈交縣計簿。中央派監御史監察郡政,糾舉彈劾有罪過的官吏。——摘編自《簡明中國歷史讀本》材料三西周的封建是層層分封,而漢代封建只有一層分封,諸侯王國以下依然是郡縣制。所以《隋書·地理志》說:“漢高祖……矯秦縣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連邑,有逾古典,而郡縣之制,無改于秦。”這是一點也不錯的。——周振鶴《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1)根據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制的創新之處。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分封制實施產生的政治作用。(6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秦朝中央政府通過郡縣制來加強對地方控制的措施。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郡縣制全面推行的政治條件。(6分)(3)根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漢代實行分封的后果及漢武帝采取的對策。(4分)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舉世聞名的“百家爭鳴”的文化局面,這是中國文化發展史上輝煌的一頁。《辭海》對“百家爭鳴”的解釋是春秋戰國時期學術界互相辯爭的風氣,是當時社會變革和階級斗爭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映,對當時文化學術發展有極大的推動作用。——摘編自薛國中《論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歷史條件》從材料中提取觀點,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表述清晰。)19.[2022·江蘇南通市高三期末]農業是古代社會最主要的物質生產部門,田賦是古代國家賦稅的主要來源。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一戰國時期,商鞅在秦國頒行了新的賦稅制度:一、打破井田和私田的界限,按統一的標準征稅;二、賦稅一律繳納糧食;三、減輕農業稅,加重商人的賦稅和勞役;四、登記人口,按人口抽人頭稅、征發徭役和兵役;五、把賦稅勞役作為獎懲手段,例如,戰爭中能斬敵一人,則免其賦役。材料二漢朝的田賦分田租和人頭稅兩個部分。漢初田租稅率為十五稅一,后來又減為三十而稅一。東漢時,把全國土地按肥瘠分為三等,每等土地按同一的稅率,確定應納的稅額。對災荒等特殊情況,國家隨時發布減免田賦的詔令。漢代的人頭稅中的算賦本來規定15歲至56歲的成年男女平均繳納,但是對商賈和豪強占有的奴婢倍算,即每人繳240錢,且由商賈、豪強繳納。秦漢時期的賦稅征收工作由郡守、縣令掌管,鄉基層組織有嗇夫負責具體賦稅征收事宜,在中央負責財政稅收事務的則是治粟內史,為九卿之一——以上材料摘編自張守軍《中國古代的賦稅與勞權》(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商鞅推行新的賦稅制度的目的,指出秦國與推行新賦稅制度直接關系的其他制度。(6分)(2)據材料二,概括漢代田賦制度所體現出的治國理念。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漢代田賦制度推行的時代背景。(6分)20.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一隋唐時期正式確立了三省六部制,其中門下省負責諫議和封駁,不僅有權對宰相作出的決策提出異議,也可以對皇帝的做法提出不同意見。材料二唐朝前期的一百多年中,經濟發展迅速,社會呈現繁榮景象。唐朝時期,漢族和一些北方少數民族雜居、通婚,西北、西南等地區一些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與唐王朝保持著友好而密切的聯系,民族之間的交融進一步發展。當時的社會風氣比較開放,一些婦女受過詩書、音樂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騎馬、打球、拔河等活動。唐朝是中國歷史上詩歌創作的黃金時代,書法、繪畫、音樂、歌舞、石窟和雕刻等方面的藝術創作成就斐然。唐朝對外交往活躍,與亞洲以至非洲、歐洲的一些國家都有往來,都城長安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是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中心。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聲望,各國稱中國人為“唐人”。——摘編自中國歷史教師教學用書(1)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概括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職責,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這一制度的作用。(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盛唐氣象的主要表現。(6分)階段檢測卷一從中華文明起源到隋唐統一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第一、二單元)1.解析:“面積較大且較厚的灰燼層”是用火的痕跡。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約70萬至20萬年前,過著群居生活,會使用天然火,故選B項。答案:B2.解析:由材料“周王將宜地封給一個貴族,并賜其土地、人口和儀仗等”可知反映的是西周分封制,故A項正確。答案:A3.解析:從材料“內遷的各部逐漸與華夏各部融合而不再被視為蠻夷”可以看出,從“蠻夷”到“逐漸與華夏各部融合”的變化促進了民族認同和民族融合,故C項正確;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了社會的轉型和貴族政治的瓦解,故A、B兩項排除;戰國變法推動了材料中的變化,故D項排除。答案:C4.解析:根據材料“懸牛首賣馬肉”“自相矛盾”“買櫝還珠”等關鍵詞可知,春秋戰國時期私營工商業已經興起,故選B項;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對市場管理嚴格,排除A項;戰國時期提出重農抑商政策,排除C項;春秋戰國時期官營工商業占主導,排除D項。答案:B5.解析:依據所學知識,李斯發明的小篆成為秦朝官方統一的文字。A項字體為小篆,故選A項。答案:A6.解析:中外朝制度加強皇權,“宦官弘恭、石顯以中書的身份專斷國政”,皇帝近臣掌控權力說明皇權強大,故A項錯誤;材料“宦官弘恭、石顯以中書的身份專斷國政”和“外戚王氏相繼把持中朝”說明以丞相為首的外朝權力縮小,故B項正確;材料“宦官弘恭、石顯”和“外戚王氏相繼把持中朝”說明不是丞相與皇帝的斗爭,故C項錯誤;西漢滅亡的根源是經濟上的土地兼并而不是政治上的宦官和外戚專權,故D項錯誤。答案:B7.解析:通過題干“從漢武帝時期開始”“中華大地……無不漸染儒風”“都成為儒學的教化之地”,可知題干中所述現象的出現,主要得益于董仲舒所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故選B項。答案:B8.解析:圖片中賈誼、司馬相如、揚雄和班固被稱為漢賦四大家。漢賦以華麗的辭藻描繪漢朝大一統時代的恢宏氣勢,故選B項。答案:B9.解析:九品中正制選拔官員按照“家世、道德和才能”三條標準,說明選拔官員注重德才并舉,故選A項;材料主要反映了九品中正制下官員的選拔標準,沒有反映出對中央集權的影響,排除B項;C項材料未體現,排除;九品中正制下選拔官員按照“家世、道德和才能”三條標準,沒有體現標準的不斷變化,排除D項。答案:A10.解析:材料“‘五胡’……帶來的……不止是戰亂,還有北方民族的充滿活力的氣質與氣魄”說明五胡內遷促進了民族大融合,故選D項;據材料“還有北方民族的充滿活力的氣質與氣魄”可知,學者強調的是五胡內遷在精神文化方面的影響,A、B、C三項與材料主旨不符。答案:D11.解析:據材料可知,少數民族建立了多個政權,出現了多個政權并立的局面,故選B項;A、C、D三項在材料中未體現,故排除。答案:B12.解析:北魏孝文帝喜讀“五經”和“史傳百家”等,體現了對漢族文化的喜愛,而“有大文筆,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則體現了對漢族文化的精通,B、C、D三項材料未體現,因此正確答案為A項。答案:A13.解析:三教合流趨勢開始出現是在魏晉時期,故A項錯誤;材料中“推定三教次序以提升政治權力在思想界的權威”說明政治需求影響文化政策,故B項正確;當時儒學地位受到沖擊,故C項錯誤;D項材料未體現,故排除。答案:B14.解析:由材料中平民通過科舉制發跡,顯貴之家依靠科舉制延續其地位可知,科舉制是進入仕途的主要通道,有促進社會階層流動的作用,故B項正確。答案:B15.解析:“開元”是年號,西漢的五銖是重量,這種錢幣范式改變以重量定名的制幣傳統,故選D項;秦朝確立了錢幣圓形方孔的形制,與材料中“唐朝開國后”不符,排除A項;秦朝統一鑄幣,漢武帝時期將鑄幣權收歸中央,排除B項;C項在材料中無體現,排除。答案:D16.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唐朝中期,均田制瓦解,租庸調制無法維持,為解決財政困難,780年,唐朝實行兩稅法,簡化了稅收名目和增加了財政收入,A項正確;兩稅法并不能“消除”貧富不均,B項錯誤;土地兼并現象并沒有因為推行兩稅法而得以“完全”消除,C項錯誤;兩稅法減弱而非增強了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D項錯誤。答案:A17.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可據材料一“以武力為背景,在原有眾多邦國的地域內人為‘插隊’進去,很像‘摻沙子’”得出;第二小問,結合所學知識回答。第(2)問,第一小問,據材料二分層概括即可;第二小問,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郡縣制全面推行的政治條件是秦統一全國。第(3)問,第一小問對比歸納即可得出;第二、三小問,結合所學知識作答。答案:(1)創新:在原有邦國區域內建立諸侯國。(2分)作用: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有助于開發邊遠地區,擴大統治區域。(4分)(2)措施:郡縣官員分工負責;定期對郡縣長官實行考核;中央派官員監察地方。(4分)條件:秦始皇統一六國。(2分)(3)后果:諸侯王勢力膨脹威脅中央集權。(2分)對策:漢武帝推行推恩令。(2分)18.解析:本題是開放性試題,解題的思維過程是:首先,認真閱讀材料,并提取材料中的觀點,觀點必須明確;然后,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持論有據,表述清晰。“觀點”,由材料信息“是春秋戰國時期學術界互相辯爭的風氣,是當時社會變革和階級斗爭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映,對當時文化學術發展有極大的推動作用”得出:“百家爭鳴”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變革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映。“論述”,依據所學知識從百家爭鳴的原因角度分析即可。答案:示例觀點:“百家爭鳴”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變革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映。(2分)論述:春秋戰國時期,奴隸制經濟崩潰、封建經濟有所發展;周王室衰微,諸侯混戰,士階層日益活躍,追求實現“治國平天下”的愿望;新興地主階級要求廢除奴隸主階級特權;面對社會大變革,一批杰出思想家相互爭辯,相互學習,各自提出關于自然、人和社會治理等方面的主張,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10分)19.解析:第(1)問,目的:結合所學內容可知,商鞅在秦國實行新賦稅制度的原因是為了促進秦國經濟的發展,實現富國強兵。制度:為了保證新賦稅制度的實施,根據“打破井田和私田的界限”可知確立土地私有制;根據“登記人口,按人口抽人頭稅、征發徭役和兵役”并結合所學可知通過實行“分異令”以增加丁口;根據“減輕農業稅,加重商人的賦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網絡工程師考試網絡安全防護策略與實踐試題
- 2025年北京市事業單位招聘考試綜合類專業能力測試試卷(機械類)機械工程材料力學
- 2025年瑜伽教練資格證考試題庫:中級實踐操作試題詳解
- 2025年西式面點師實操考核試卷:西式糕點制作健康營養
- 工地減肥飯堂管理辦法
- 西藏貨車安全管理辦法
- 能源效率標示管理辦法
- 邛崍砂石管理辦法規定
- 管理人員食堂管理辦法
- 律師執業管理辦法四十
- GB/T 15684-2015谷物碾磨制品脂肪酸值的測定
- 百靈達x32數字調音臺說明書簡體中文
- GA/T 947.2-2015單警執法視音頻記錄系統第2部分:執法記錄儀
- 噴霧干燥器課程設計終稿
- API-650-1鋼制焊接石油儲罐
- 英威騰GD變頻器調試說明
- 季節性施工專項施工方案(常用)
- 倉庫作業指導書
- DB13T 2906-2018 非煤礦山井下民用爆炸物品儲存庫安全規范
- 冰雪奇緣臺詞中英文對照完整版(常用)
- 施工現場安全管理處罰規定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