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資源學第十一章課件_第1頁
中藥資源學第十一章課件_第2頁
中藥資源學第十一章課件_第3頁
中藥資源學第十一章課件_第4頁
中藥資源學第十一章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十一章、地道藥材及重要中藥資源 制作人:阿迪 11.1地道藥材的形成和發展11.1.1 地道藥材的特征11.1.2 地道藥材形成的因素11.1.3 地道藥材的發展11.1.4 地道藥材的研究方法 11.1.1地道藥材的特征(一) 地道藥材(道地藥材),是指在一定自然條件、生態環境的地域內所產的藥材,且生產比較集中,栽培歷史比較悠久,栽培技術和加工技術比較獨特,質量和療效較其他產區的同種藥材好,且為世人所公認的藥材。 地道的含義就是指原產的、真實的、特有的、優質的、高標準的。地道藥材是中藥材中的精品,目前我國的地道藥材有200余種。什么是地道藥材?(二)地道藥材的特征1、具有明確的地理性 地道

2、藥材產于一定的地域,這些地域有特定的自然條件。 因而地道藥材往往在藥材名前冠以地名,如寧夏枸杞、川貝母、關黃柏、懷地黃、宣木瓜、浙玄參、杭菊花、茅蒼術、建澤瀉、陽春砂仁等,以表示其地道產區。 但有的藥材名前的地名,不是指產地,而是指該藥材的集散地或進口地,如藏紅花、指最早由西藏進口;廣木香原產印度,由廣州進口,故名。2、具有獨特的質量標準 質量標準,主要指藥材的性狀。 由于地道藥材在長期發展過程中,經受了人們長期的驗證,其質量為世人所公認。其獨特而嚴格的質量標準,保證了地道藥材的生存和發展。 如寧夏枸杞,以其粒大、色紅、肉厚、質柔軟、籽少、味甜的性狀標準,使其他產區的枸杞無法比擬。安徽銅陵等地

3、生產的“鳳丹皮”,其加工品連丹皮切口緊閉,肉厚粉足、亮星多、香氣濃、久貯不變色、久煎不發爛,且丹皮酚含量高達2.8%。為藥材丹皮之珍品,大量出口。 4、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 由于地道藥材品質優良,所以比其他地區的同種藥材在經濟方面有較大優勢。 (1)種植規模大,生產成本低,可產生較大的經濟效益。(2)價格高于其他產區的同種藥材。如懷牛膝的價格高出其他產區所產的30%左右;茅蒼術出口至日本,價格高于市場價近兩倍。 (3)出口創匯。11.1.2 地道藥材的成因 (一)優良的物種遺傳基因是形成地道藥材的內在因素 優良的遺傳基因是決定地道藥材形成的主要因素。 不同來源的物種,其藥材質量有差異。例如大黃屬

4、 在我國有43種植物,而藥材正品來源僅掌葉大黃、唐古特大黃和藥用大黃,其瀉下作用較強,而其他種類的大黃瀉下作用差,一般不作藥用。(三)完善的栽培加工技術是形成地道藥材的可靠保證 地道藥材產區獨特的栽培技術, 合理的采收加工技術和方法,形成了一整套地道藥材的栽培和加工方法。 1、種子、種苗的采收、保存和處理關系到藥材生產的產量和質量。 例如,岷當歸要求采收三年生植物的種子,當種子由紅轉為粉白色時采收,如果種子過熟呈枯黃色,播種后易早抽薹。 浙江冬季采收白術種子,連同果序扎把,晾放2030天后,當果序露出白色毛絨時再曬12天,再輕拍出種子。 射干種子休眠期長,發芽率低,用砂藏后可提高發芽率2、成熟

5、的栽培技術,保證藥材的正常生長發育。 例如,在種植川貝母之前先種一季大蒜,可降低其蟲害。 伊貝母種植時,采用適當降低土壤含水量、增施氮磷肥、降低光照強度等措施可提高其鱗莖中生物堿含量。 白術實行輪作,可降低根腐病的發病率。(四)傳統的中醫藥理論是形成地道藥材的思想基礎醫術藥術,相輔相成。 “地道藥材”是在中醫臨床實踐中考驗出來的,有不少地道藥材在國外也有分布,至今卻未形成名藥,究其原因,乃是沒有系統的中醫理論的指導與應用所致。因此,中醫藥理論是形成地道藥材的思想基礎。11.1.3 地道藥材的發展地道藥材在其形成與發展過程中,始終以 “貨真質優、療效卓著” 為其主要標志,以 “優勝劣汰、擇優而立

6、” 為準則,使地道藥材在品種來源、地道產區、栽培加工等方面不斷更新和完善。1、來源增多 (如)紫草:始見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歷代本草記載的原植物為紫草科植物紫草(Lithospermum erythorhizon Sieb. Et Zucc.),經多年臨床驗證和研究,現在將紫草分為硬紫草和軟紫草,前者為紫草,后者為同科植物新疆紫草Arnebia euch roma(Royle)Johnst.軟紫草是建國后開發利用的大宗藥材,較硬紫草而言,其根肥大,松軟易碎,氣味特殊,色素含量為硬紫草的3.5倍,其抑菌種類和強度大于硬紫草,故現認為軟紫草的質量由于硬紫草。2、品種分化 例如:貝母 明代以前僅

7、名貝母, 后分為川貝母與浙貝母(功效不同) 現中國藥典分為:川貝母(四川)、浙貝母(浙江)伊犁貝母(新疆)、平貝母(東北)、湖北貝母等。3、來源趨于準確例如: 香薷始載于名醫別錄,認為來源于唇形科植物香薷(Elsholtzia ciliata (Thunb.)Hylanol.)的全草。但唐代四聲本草記有石香葇一名,品匯精要中將香茸、香戎、石香葇的別名,說明香薷的來源至少包括原植物香薷和石香葇 等2個種。而藥材江香薷過去一直認為是海州香薷 ,現今藥材香薷即為石香薷及其栽培品江香薷,系江西地道藥材,使其來源更加準確。4、品種由少變多例如菊花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 自神農本草經集注開始有2種 本

8、草衍義記有20余種, 本草綱目載有百余種。 現代有亳菊(安徽亳州)、 貢菊(安徽歙縣)、 滁菊(安徽滁州)、 杭菊(浙江桐鄉)、 懷菊(河南)。這些均是由于產地不同,加工方法各異而形成的。(二)地道藥材產區的變遷1、原產地遷移 人參的主產地先在山西上黨。清乾隆皇帝在為人參所寫頌詩的自注中說:“昔陶弘景稱人參上黨者佳,今惟遼陽、吉林、寧古塔諸山中所產者神效,上黨之參直同凡卉矣。”可看出人參的主要產區在清代由早期的上黨、遼東并立,變遷為東北的吉林。 中央電視臺2005年在一節目中專門介紹了人參的產地變遷原因。人參當時為上黨地區的主要藥材之一,政府則要收取人參稅,導致藥農將人參挖而棄之,種植者逐漸變

9、少,加上生態環境的破壞,最后幾乎無人參,導致人參產地變遷到現今的吉林等東北地區2、發展新產地例如: 枸杞歷代以寧夏、甘肅等地區所產者為地道,習稱“西枸杞”、“寧夏枸杞”。后來天津靜海區引種已有120余年,引種地區生態條件較老產區優越,產品質量優良,亦成為地道產區,其藥材習稱“津枸杞”。課外研討:地道藥材產地變遷的原因。1、自然地理條件改變 由于我國人口的急劇增加,導致綜合生態效應的巨變,許多地道藥材產區也隨之發生改變例如: (1)犀角 據名醫別錄記載,至少漢代川西、滇西是生產犀角的。但到了清末則只有依賴金邊進口。 (2)山東歷城曾盛產防風、半夏,現防風主產于東北,半夏主產于長江以南。 (3)西

10、安漢代可產橘柚,現已南移。 2、過度采挖,資源枯竭。 大黃,在漢代主產于甘肅,到川西北,直至青海、西藏,而今陜西、甘肅的野生大黃幾乎滅跡,多為栽培品種。主要原因是大黃為一常用中藥,其用量大,過度采集導致野生資源枯竭,而產地亦隨之變遷。 4、臨床選擇 如果說生物進化是自然選擇規律所決定,那么藥材地道產區的變遷主要是以臨床療效為轉移。典型例證則是處方用名冠以道地的表示方法,如川芎、川楝子等都是先在處方書中采用,然后載入本草。 5、著者知識結構的影響 限于當時科學水平、交通條件等因素,一些著書者所了解的情況和知識信息必然有限,導致其所著內容不一定很真實。如名醫別錄云:“菟絲子生朝鮮”,是不了解其他地

11、區產品質量不次或更佳的情況所致。又如河南南召山區生長著大量辛夷,由于古代交通不便,未能寫進本草,本草學家所云陜西辛夷為地道,實際產量并不大。 6、產區經濟結構的影響 名醫別錄記載穎川平澤(今河南禹縣)養蠶,取有病之僵蠶入藥。現代江南許多地方均養蠶,其道地隨養蠶區域的變化而變化。 總之,地道產區的變化原因是多方面的,常常不只是單一因素起作用。例如自然條件和人類活動互為因果,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道地變遷。11.1.4 地道藥材的研究方法 道地藥材的品質評價,最早是以產地、簡單的藥材性狀、部分臨床應用,發展到現今的用藥歷史、品種來源、產地環境、性狀特征、理化性質、臨床療效等多方面的綜合評價,使其品質評

12、價標準和檢測方法發生了質的飛躍。 地道藥材的品質評價,通常包括歷史基源評價、產區環境評價、藥材性狀評價、理化性質評價等方面。(一)歷史基源考證 主要目的是正本清源,判明真偽。對用藥歷史沿革進行了考證,改正藥材來源混亂現象。 人參用藥歷史悠久,早期本草記載產地多處,名稱及形態各異,當時對人參究竟為何物有著截然不同的結論,有人根據部分產地記載認為,神農本草經所載人參系來源于桔梗科黨參。但根據多數本草記載的人參“生上黨和遼東”、“其草背陽向陰”等生境習性、“根似人形者神”、“人參苗似五加而闊短,莖圓有三四椏,椏頭有五葉”等形態特征及方書、醫案大量記述,確定為五加科人參至今。(二)產區環境和栽培歷史調

13、查 地道藥材的形成與產地生態環境條件密切相關。通過對產地環境的全面評價,可進一步闡明地道藥材的固有特性,為地道藥材的品質評價提供依據。 產區環境評價內容: 1、產區自然環境條件評價:地理位置(緯度及海拔)、土壤條件(土壤類型、結構、質地、酸堿度、自然肥力等)、排灌水條件(當地水系、水質及降水量)、光照條件(光照長短、強度等)、溫度條件(年平均溫度、最高和最低溫度、積溫、無霜期)。 2、藥材自然分布或人工栽培情況:栽培歷史、栽培技術、采收期、采收方法和加工技術等。 3、種植面積、平均畝產量、總產量、歷年及近年收購、銷售情況等。(三)遺傳基因的比較地道藥材的形成從生物學角度來看,應是基因型和環境之

14、間相互作用的產物。例如:采用RAPD對當歸藥材地道性進行分析,表明不同產地當歸居群的遺傳背景具有豐富的多樣性,為當歸藥材地道性提供了基因水平上的參考信息。(四)藥材性狀評價 采用感官評價方法,如眼看、手摸、鼻聞、口嘗、水試、火試等,又稱經驗鑒別。方法簡便、易行、迅速。在科學發達的今天,這些方法仍具重要價值。在長期的經驗鑒別過程中,很多地道藥材具有獨特的性狀特征如: 大黃(星點)、何首烏(云錦花紋)、黃芪、甘草(菊花心)、蒼術(朱砂點)、黃連(過橋)、人參(蘆頭、蘆碗、珍珠點)、白芷(疙瘩丁)、防風(蚯蚓頭)、黨參(獅子盤頭)、川貝母(懷中抱月)、天麻(鸚哥嘴)、檳榔(大理石樣花紋)、海馬(馬頭

15、蛇尾瓦楞身)等等。(五)化學品質評價 主要是運用現代理化分析方法與手段,對藥材化學成分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為地道藥材的品質提供更為精確地評價標準。中國藥典2005年版一部中的中藥材,很多都進行了某些成分的定量指標,但對許多藥材無定量指標。卻對中藥材的理化分析方法有詳細的標準。 1、成分定量 來源于不同產地的同一藥材,地道者與非地道者在主要理化指標方面有明顯差異。如“浙八味”中延胡索,總生物堿含量0.50.6%,其他產區均較低,且不含鎮靜、鎮痛的主要成分延胡索乙素。 GC-MS分析不同產地川芎揮發油成分,發現四川灌縣川芎的反式薄荷醇含量較高,為川芎地道性的標志性成分。 安徽銅陵、河南洛陽、湖北利

16、川、四川墊江、山東菏澤等地所產丹皮的有效成分丹皮酚含量分析結果顯示,安徽銅陵“鳳丹皮”中丹皮酚含量高達2.888%,大大高于其它地區。2、確定地道藥材的最適宜采收期 經過長期實踐的經驗積累,采用理化分析手段可證明,不同采收期對多數地道藥材主要成分的影響明顯。 蘄艾4-6月揮發油含量逐漸升高,端午節前后數天含量最高(約1.00%),之后逐漸降低至8月花期達到最低。故蘄艾的最佳采收期為端午節前后。 麻黃中麻黃堿含量春季甚微,89月達到高峰值,此時為最佳采收期。 HPLC法比較不同年限人參中人參皂苷含量,采用多因素多水平設計,以5年生、9月初的產品含量最高。3、近年來,無機元素分析方法也對地道藥材評

17、價進行了許多研究,尤其是將藥材中微量元素分析結果作為評價地道性和非地道性藥材的區別之一。 東北甘草與西北甘草的微量元素譜不同,鉀和鍶含量有明顯差異。 以硒含量(0.20.3ppm)作為黃芪地道性特征逐漸被認同。(六)藥理藥性評價藥材的優劣與否,主要看療效。 通過“臨床療效比較” 的方法對不同產地的藥材進行研究。例如: 甘肅禮縣所產的掌葉大黃的止血有效率高于陜西所產的掌葉大黃,而且副作用較低。 人 參 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 別名:上黨人參、高麗參、東洋參、野山參、園參等 來源:五加科植物人參Panax Ginseng的干燥根。栽培者為“園參”,野生者為“山參”。11.2 地道藥材及重要中

18、藥資源地道沿革:始載于神農本草經。范子計然:“人參,生上黨。”名醫別錄載:“生上黨及遼東。”上黨(潞州)即今山西長治市和黎城縣一部分,遼東即現在的東北地區。唐代以前以上黨參為佳,至清代以遼東產者為地道。現地道產區為吉林通化、吉安、撫松、靖宇一帶。主要質量指標:含32種人參皂苷、總皂苷含量約為212%。中國藥典(2005年版)規定,人參皂苷Rg3和Re的總量不得少于0.25%。開發利用現狀及前景:除種子外,其它器官均含人參皂苷,含量與根相近或高于根。現用葉、莖、花蕾等研制出多種保健食品、化妝品、日用品等。 甘草來源:為豆科植物甘草 、脹果甘草 或光果甘草 的干燥根及根莖。別名“國老”、“甜草”。

19、 地道沿革: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生河西川谷積沙山及上郡。”本草經集注云:“河西上郡不復通市,今出蜀漢中,悉從汶山諸地中來。是抱罕草,最佳。”抱罕,即甘肅蘭州、隴西、甘谷一帶。本草圖經載:“今陜西,河東州郡皆有之。今甘草有數種,以堅實斷理者為佳。”藥物出產辨:“產內蒙古,俗稱王爺地。”現今甘草商品分東、西,西甘草以內蒙古、甘肅、寧夏所產為佳,東甘草主產于河北、山西、東北等,現新疆產量較大。 資源利用現狀:甘草年銷量1800萬kg,商品以野生為主,近年人工栽培發展較快。由于野生資源的耗竭,主產區不斷變化,20世紀60年代以甘肅、陜西、山西產量較大,90年代東北、內蒙產量大幅增加,而現在主

20、產新疆。甘草應用十分廣泛,除傳統用藥外,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提取的甘草酸及其多種鹽類,可治療慢性肝炎,消化道潰瘍等;提取的黃酮類成份,有降低血中膽固醇,抑制艾滋病毒作用。在食品、輕工業方面用途也很普遍,如用作煙草和食品的添加劑、矯味劑、抗氧劑等天然色素。甘草的枝葉還是一種中等質量的飼用牧草,又是一種重要的沙漠植物,但由于多年過度采挖,野生資源瀕臨滅絕。2002年國家已出臺限制采挖野生甘草的政策。 防風 來源:為傘形科植物防風的干燥根。 地道沿革:名醫別錄:“生沙苑川澤及邯鄲、瑯琊、上蔡。”本草經集注:“今第一出彭城、蘭陵,即近瑯琊者。郁州百市亦有之。次出襄陽、義陽縣界,亦可用。惟以實而脂潤,頭節堅

21、如蚯吲頭者為好。”唐本草:“今出齊州、龍山最善。”本草圖經:“今卞東、淮浙州郡皆有之。”“關中生者,然輕虛,不及齊州者良。”藥物出產辨:“產黑龍江省洮南縣,為最多。”現以黑龍江西部草甸草原產紅條防風為優質地道藥材。資源利用現狀:防風具解表發汗,祛風化濕之功效,可以預防風邪。年銷量100萬150萬kg。以野生品質量好,但資源臨近枯竭,現各地栽培面積逐漸擴大。由于生產周期長,產量低,成本較高。 黃 芪 別名:黃耆、北芪、寧古塔芪、綿芪等 來源:豆科植物膜莢黃芪或蒙古黃芪的干燥根。 地道沿革:原名黃耆,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別錄:“生蜀郡山谷(四川成都),白水(四川廣元縣)、漢中(陜西南鄭縣東

22、二里)。”陶弘景:“第一出隴西、叨陽,色黃白、甜美,今亦難得。”本草蒙筌:“綿耆出山西沁州綿上,此品極佳。”植物名實圖考:“黃耆有數種,山西、蒙古產者佳。”綜上所述,歷史上黃芪品種及產地各異,唐代以前以西北地區主產,特別是甘肅產者為地道,宋代以后則以山西產者為良,至清代則以山西、內蒙為地道藥材。現今以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北部、沿中蒙邊境一帶所產的蒙古黃芪,山西渾源、應縣、繁峙、五臺縣家種的膜莢黃芪為地道。 主要質量指標:以條粗長、皺紋少,質堅而綿,斷面色黃白,粉性足,味甜者為佳。藥典規定含黃芪甲苷不得少于0.040%。開發利用現狀及前景:出口量大,莖葉作飼料,嫩莖葉做袋泡茶等。黨參 來源:為桔梗

23、科植物黨參 、素花黨參 或川黨參 的干燥根。 地道沿革:黨參之名始見于本草從新,其謂:“參須上黨者佳,今真黨參久已難得。”本草綱目拾遺引翁有良辨誤:“產于山西太行山潞安州等處為勝,陜西者次之。”植物名實圖考:“黨參,山西多產。”現著名的地道商品主要有 “白條黨”,主產甘肅渭源、隴西;“潞黨”,主產山西長治;“西黨”(紋黨)主產甘肅文縣;“川黨”主產四川。 資源開發利用現狀及前景:黨參為補益要藥,含有人體必需氨基酸、微量元素、多糖等,有較高的營養保健價值,尤其是在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提高人體抗病能力方面作用顯著,常被制成黨參酒、黨參飲料等。還是保健藥膳的常用原料,尤其是火鍋必備原料。黨參以根入藥,

24、莖葉常丟棄。為綜合利用,許多科研工作者對其進行研究,結果表明莖葉中含有揮發油、多種氨基酸、常量及微量元素、微量生物堿等,為開發利用莖葉提供了科學依據。黨參近年來獸醫中應用也較廣泛,主要用于飼料添加劑中。目前栽培黨參成為商品的主要來源,年銷量2500萬kg。龍膽 來源:為龍膽科植物條葉龍膽 、龍膽 、三花龍膽的干燥根及根莖。地道沿革:名醫別錄載:“龍膽生齊朐山谷及冤句。”本草經集注云:“今出近道,吳興為勝,狀似牛膝,味甚苦,故以膽為名。”現主產東北三省及內蒙。資源利用現狀:龍膽主要以根莖及根做藥用,地上部分基本不用。為了充分利用龍膽資源,應對地上部分進行開發。有研究發現其地上部分(尤其莖中)含有

25、較多的龍膽苦苷,如以四年采收根為一個周期,四年莖的產量為根產量4倍。由于可以每年采收,成份貯量可達根的1030,故應加強開發利用。龍膽商品主要為野生,栽培品逐漸增加,但由于栽培周期長,成本較高。目前年銷量80萬100萬kg。野生資源分布廣,產銷平衡。關龍膽資源略顯緊張,應開發低成本栽培技術。當 歸 別名:秦歸、岷歸、全歸、馬尾歸。 來源:傘形科植物當歸的干燥根。 地道沿革: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別錄云:“生隴西川谷,二月、八月采干陰干。”本草經集注:“今隴西叨陽黑水當歸,多肉少枝,氣香,名馬尾當歸,稍難得。”唐本草:“今出當州(四川松潘縣)、宕州(甘肅巖昌縣)、翼州、松州(四川松潘縣),

26、宕州最勝。”本草綱目:“今陜、蜀、秦州(甘肅天水一帶)、汶州(甘肅文縣)諸處,人多栽蒔為貨。以秦歸頭圓色紫氣香肥潤者,名馬尾歸,最勝他處。”并有“川產者力剛而善攻,秦產者力柔而善補”的評價。 本草記載均以隴西(今甘肅)產者質量最好,與現今主產地相符,即甘肅岷縣巖昌、渭源、漳縣等地所產為地道藥材,已有1500余年的栽培歷史。 主要質量指標:以主根粗長、油潤、外皮色黃棕、斷面色黃白、氣味濃郁者為佳。藥典規定,總灰分不得過7.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過2.0%,醇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45.0%。 開發利用現狀與前景:藥用方面,有滴丸、注射液、膏劑等;化妝品有洗發劑和治療性化妝品等。為大宗藥材,用量大,開

27、發利用前景廣。黃苓 來源:為唇形科植物黃芩 的干燥根。 地道沿革:名醫別錄:“生秭歸川谷及冤句。”陶弘景:“秭歸屬建平郡。今第一出彭城,郁州亦有之。”新修本草:“今出宜州都州、涇州者佳。”本草圖經:“今川蜀、河東、陜西近郡皆有之。”現陜西中部一帶黃芩分布稀少,長期以來,主產地轉移到河北壩上高原,主產山西、遼寧、吉林、河北、山西、甘肅、內蒙古等省區。以山西產量大,河北承德所產的“熱河黃芩”質量優。 資源利用現狀:黃芩具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為常用中藥材,年銷量600萬kg,大半作為中成藥原料,野生家栽均有,資源豐富,產銷平衡。黃芩以根入藥,東北民間廣泛用其葉作茶飲,有清熱解毒作用

28、。黃芩屬藥用植物中如半枝蓮.、異色黃芩、地盆草、韓信草、鈍葉黃芩、并頭黃、柳葉黃芩等的全草均有清熱、燥濕、解毒等和黃芩相似的藥效,具有開發利用前景。柴胡 來源:為傘形科植物柴胡的干燥根。 地道沿革:本草圖經云:“今關、陜、江湖間,近道皆有之,以銀州者為勝。”本草綱目云:“北地所產者,亦如前胡而軟,今人謂之北柴胡是也,入藥亦良。其苗有如韭葉者、竹葉者,以竹葉者為勝。”據考證,古代本草中柴胡為柴胡屬多種植物,亦有其他科品種。北柴胡主產河北、遼寧、甘肅、河南、陜西等地。 資源利用現狀:我國柴胡屬植物種類繁多,從中開發新資源的潛力較大。人工栽培發展很快,栽培地域也很大。目前,全國年銷量500萬kg,近

29、年栽培面積過大,大量庫存積壓。柴胡主要用其根部,已開發出片劑、注射液等。經研究發現,多種柴胡屬植物的莖葉所含皂苷與其根中的基本相同。有些地區也有全草入藥的,利用柴胡地上部分水提液,濃縮后制成柴胡片,對小兒呼吸道感染及肺炎療效顯著,其成分主要為地上部分總黃酮,其中有槲皮素及其苷。柴胡地上部分產量很大,其利用十分迫切。 知母來源:為百合科植物知母 的干燥根莖。 地道沿革:名醫別錄:“知母生河內川谷,二月八月采根暴干。”本草經集注:“今出彭城。”本草圖經:“知母生河內川谷,今瀕河諸郡及解州、滁州亦有之。”主產于河北、山西、陜西、內蒙古等地。以河北易縣、淶源一帶產者品質為全國之首。傳統上有兩種商品規格

30、,東北、西北、華北、華東地區習用去皮知母即“光知母”,西南和中南地區習用帶皮知母即“毛知母”。 資源利用現狀:知母具清熱瀉火,生津潤燥等功效,年銷量100萬120萬kg,商品主要為野生,人工栽培發展很快,目前產銷平衡。 北沙參來源:為傘形科植物珊瑚菜的干燥根。地道沿革:沙參古無南北之分,明以前所用均為桔梗科沙參屬植物的根,即今之南沙參。衛生易簡方始見“真北沙參”之名。本經逢原謂:“沙參有二種,北者質堅性寒,南者體虛力微。”據本草記載,南北沙參之分始于清代。增訂偽條辨:“按北沙參山東日照、故墩、萊陽、海南各縣均產”藥物出產辨:“產山東萊陽。”山東栽植已有500年之久,以萊陽最佳。現主要來自家種,

31、主產山東萊陽及河北定州、樂亭、安國等地。資源利用現狀:北沙參年銷量150萬200萬kg,生產可以滿足需求,但條細質堅的正宗萊陽參較少。 玄參來源:玄參科玄參屬植物玄參的干燥根。地道沿革:名醫別錄:“玄參生河間川谷及冤句。”本草品匯精要:“地道江州衡州邢州。”藥物出產辨:“產浙江杭州府。”栽培始于近代,原產錢塘江沖積地上,20世紀70年代后因社會經濟條件的變化,產地有所變遷,現主產浙江東陽、杭州、臨海、富陽、桐廬等地,享譽國內外。資源利用現狀:玄參為常用中藥材,商品主要以栽培為主,年銷量300萬400萬kg左右,資源豐富,栽培成本不高,時有庫存積壓。玄參有涼血滋陰、瀉火解毒、降血壓、降血糖、抑制

32、癌細胞增殖之功效,開發保健食品及飲料前景良好。 地黃 來源:為玄參科植物地黃的干燥塊根。地道沿革:名醫別錄:“地黃生咸陽川澤黃土地者為佳。”本草品匯精要:“今懷慶者為勝。”本草綱目:“今人惟以懷慶地黃為上,亦各處隨伙廢不同爾。”本草從新:“以懷慶肥大而短,糯體細,菊花心者佳。”地黃原出咸陽,河南懷慶發展為地道品,栽培歷史可上朔到周朝。河南懷慶即今溫縣、沁陽、武陟、博愛等縣,習稱懷地黃,為著名的四大懷藥之一。資源利用現狀:地黃是大宗常用藥材之一,年銷量約1000萬kg,商品來源于栽培,栽培成本較低,價格大起大落。已研究開發的保健食品有含地黃的清涼滋補飲料地黃精、地黃茶,鮮地黃腌制的十香地黃菜、地

33、黃罐頭等。地黃刺激性小,含多種營養成分及抗菌消炎作用,可制成幼兒藥物沐浴液、潔膚液,成人洗發香波、止癢頭油等。地黃鮮葉梓醇含量比鮮根高,很有開發價值。 山藥來源:為薯蕷科植物薯蕷的干燥根莖。地道沿革:名醫別錄:“薯蕷生嵩高山谷。”救荒本草:“懷、孟間產者入藥最佳。”植物名實圖考:“生懷慶山中者白細堅實,入藥用之,種者根粗,江西有一種扁闊者,俗稱腳板薯,味淡。”藥物出產辨:“產河南懷慶府、沁陽、武陟、溫孟四縣,以溫孟縣為最多。”河南山藥于夏朝以后有栽培,宋代懷慶府已成為山藥主產區,現以河南武陟、孟縣、溫縣、沁陽所產,習稱懷山藥,為地道藥材。資源利用現狀:山藥為藥食兩用植物,藥用量約600萬kg,

34、 產量很大,主要作為蔬菜和淀粉食用。山藥具有補脾養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等功效,補益效果好,在保健食品開發方面前景良好。川牛膝來源:為莧科植物川牛膝的干燥根。地道沿革:川牛膝之名始見于滇南本草。本草綱目:“牛膝處處有之,謂之土牛膝,不堪服食。惟北土與川中人家栽蒔者為良。”本草正義:“今市肆中之所謂川牛膝,則形甚大,而性質空松,”可見川牛膝具有悠久的栽培歷史,現以四川天全、洪雅產者最佳。開發利用現狀與前景:全國年需求量100萬130萬kg,人工栽培可以滿足需求,目前急需改進產地加工技術,提高質量。 郁金來源:為姜科姜黃屬溫郁金的干燥塊根。地道沿革:唐本草:“生蜀地及西戎。”藥物出產辨:“產四川為

35、正地道。”今郁金地道藥材因植物來源和產地不同,商品可分為川郁金、桂郁金和溫郁金。主產浙江南部稱溫郁金,為“浙八味”之一。根易變黑,故有“黑郁金”的別稱。資源利用現狀:郁金有行氣化瘀,清心解郁,利膽退黃之功效。屬常用中藥材,目前以栽培品為主,年需量150萬kg,價格引導生產波動較大,1985年產出過多跌價后基本停產,1991年漲價后又受到云南野生品沖擊,優質栽培產區未能恢復生產,但總體供求平衡。 麥冬 來源:為百合科植物麥冬的干燥塊根。 地道沿革:本草拾遺:“出江寧者小潤,出新安者大白。”本草綱目:“古人惟用野生者。后世所用是種蒔而成。浙中來者甚良。”藥物出產辨:“產四川綿陽者俗瓜黃,產浙江者名

36、蘇冬。”仍以主產浙江杭州、慈溪等,稱杭麥冬為地道。資源利用現狀:麥冬有養陰生津,潤肺清心之功效,屬常用中藥材,在我國栽培已有1200年的歷史,目前商品均為栽培品。全國年銷量200萬300萬kg,積壓嚴重,價格波動幅度很大。然而,優質的浙麥冬年產量僅10萬kg。由于浙麥冬生產周期長,成本高,產區無法堅持種植,有優質品種消失之危險,所以實施優質優價的保護措施十分必要。 白術來源:為菊科蒼術屬植物白術的干燥根莖。地道沿革:名醫別錄:“術生鄭山山谷、漢中、南鄭。”本草經集注:“今處處有,以蔣山、白山、茅山者為勝”本草蒙荃:“浙術俗稱云頭術,種平壤,肥大,由糞力也,易潤油。歙術俗名狗頭術,雖瘦小,得土氣

37、也充,甚燥白,勝于浙術。”本草綱目拾遺:“即野術之產于潛者,出縣治后鶴山者為第一,今難得。”藥物出產辨:“白術產浙江省寧波府。”白術在浙江栽培始于宋代以前,明、清來發展迅速。浙江磐安、新昌及安徽皖南等地所產為地道藥材。資源開發利用現狀與前景:功用為補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屬大宗常用中藥材,年銷量700萬900萬kg,以栽培品為主,受價格影響,生產量以34年為周期波動。 巴戟天 來源:為茜草科植物巴戟天的干燥根。地道沿革:名醫別錄和本草蒙荃所載巴戟天與當前商品不符,但藥物出產辨:“產廣東清遠、三坑、羅定為好。”所載巴戟天為當前的主流商品。主產于廣東、福建南部及廣西,以廣東為地道藥材。資源

38、利用現狀:野生分布海南、廣西,20世紀80年代開始人工栽培,現90%的產量為家種,而廣東產量占總產量70%以上。我國常年需求量40萬60萬kg之間,產需之間有波動,人工栽培可以滿足市場需求。 澤瀉來源:為澤瀉科植物澤瀉Alisma orientalis (Sam)Jjuzep.的干燥塊莖。地道沿革:名醫別錄:“生汝南池澤。”本草經集注:“今近道亦有,不堪用。惟用漢中、南鄭、青州、代州。”本草品匯精要:“涇州、華州、漢中者佳。”藥物出產辨:“福建省建寧府為上。”福建栽培澤瀉于康熙四十二年的建陽縣志即有記載。澤瀉主產福建(建澤瀉)、四川(川澤瀉)等,以福建武夷山的東側的閩江上游建甌、建陽谷地所產者

39、為優,建甌縣被稱為澤瀉之鄉。資源利用現狀:澤瀉常年銷售250萬kg左右,栽培技術簡易,生產成本低,常出現供大于求的局面。澤瀉含卵磷脂,能補血,滋養頭發。澤瀉和首烏等中藥材提取物制成三色高級頭油,有生發、烏發之功能。澤瀉含蛋白質和淀粉,對皮膚有保護作用,天津生產的人參抗皺霜含有澤瀉和人參提取物,減皺抗皺的效果較好。 木香來源:為菊科植物木香的干燥根。地道沿革:名醫別錄:“生永昌山谷(今云南保山縣)。”本草經集注:“今多從外國舶上來,乃云大秦國以療腫毒。”唐本草:“此有二種,當以昆侖來者為佳,西胡來者不善。”本草圖經:“今惟廣州舶上有來者也,他無所出。以其形如枯骨,味苦粘牙者為良。”藥物出生辨:“

40、產西藏、印度、敘利亞等處,有產四川。”木香原多為進口(廣木香),現我國云南省已有較大面積的種植,逐漸成為主要商品來源。 開發利用現狀與前景:全國年銷量約200萬kg,栽培為主,少量野生,常產大于銷。 天麻 來源:為蘭科天麻屬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 Blume的干燥塊莖地道沿革:名醫別錄:“生陳倉川谷、雍州及太山少室。”開寶本草:“生鄆州、利州、太山、勞山諸處今多用鄆州者佳。”本草圖經:“今汴京東西、湖南、淮南州郡皆有之。”本草品匯精要:“邵州、鄆州者佳。”藥物出生辨:“四川、云南、陜西漢中所產者佳。”近代以“貴天麻”產量大,質較佳,最為馳名。貴州、云南、四川、陜西主產。開發利用

41、現狀與前景:天麻年消費量100萬kg,目前商品主要來自人工栽培,栽培品過剩,野生資源匱乏,野生天麻價高貨缺。近代研究表明,天麻還有明目和增強記憶力的作用,對人的神經系統有保護和調節作用,能增強視神經的分辨能力,目前已用作宇航人員和老年人的保健食品。天麻除以塊莖入藥外,蜜環菌發酵物和培養物也具有天麻類似的功效,現已用其制成各種制劑用于臨床。 三七 來源:為五加科人參屬三七的干燥根。地道沿革:三七始載于本草綱目,謂:“生廣西南丹諸州番峒深山中。”植物名實圖考:“余聞田州至多,采以煨肉,蓋皆種生,非野卉也。”曹炳章:“三七原產于廣西鎮南府。有野生與種植之分。”藥物出生辨:“產廣西田州為正道。”三七與

42、人參同屬,作為第三紀古熱帶的一種殘遺植物,幸存于云南、廣西交界處,原為野生,逐步變為家種,已有數百年的栽培歷史。三七歷史上主產于云南(文山、硯山、馬關)、廣西(田陽、靖西、百色)等地。但目前云南三七無論質量和產量均已遠超過廣西。開發利用現狀與前景:三七是名貴的中藥材,商品全部來自栽培品,野生品罕見。由于以三七為原料的中成藥銷量滑坡,目前年銷量45萬kg,產大于銷。產量和價格大起大落。三七以根入藥,研究表明,三七絨根及莖葉中均含與根相似的成分,目前市場有以三七莖葉為原料制成的茶、沖劑、口服液、護膚霜、營養品、牙膏等,開發三七莖葉制成的治療神經衰弱及頭痛的新藥“七葉神安片”也已用于臨床。用三七花代

43、茶飲用可治療頭暈、目眩、耳鳴等。以三七為原料的中成藥制劑多達百種以上,同時也是日用化工、高級營養保健品的重要原料,如田七口服液、田七牙膏等。三七還能滋潤和清潔皮膚,對面部黃褐斑有一定療效,可用其制成潔面霜、祛斑霜、清潔露等。 川芎 別名:芎、西芎 來源:為傘形科植物川芎的干燥根莖。 地道沿革: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名芎。 名醫別錄:“生武功(陜西武功縣西四十里)川谷,斜谷西嶺。” 本草圖經:“芎,今關陜、川蜀、江東山中多有之,而以蜀川者為勝。” 本草衍義:“以川中大塊,里色白,不油,嚼之微辛者佳。” 本草品匯精要:“蜀川者為勝。” 藥物出產辨:“出自灌縣。” 歷史上川芎生產主要在盆西平壩

44、區灌縣、崇慶等縣。近年來擴大到四川各地,但仍以灌縣、崇慶所產質量最優,為地道產品。主要質量指標:以個大、質堅實、斷面色黃白、油性大,氣味濃香者為佳。主含揮發油,油量高低為重要指標之一。開發利用現狀與前景:地上部分含揮發油的組成與根莖相似,有一定的開發前景。根莖在防止脫發上有一定功效,可作為護發類洗液的原料。 黃連來源:為毛茛科植物黃連、三角葉黃連、云黃連的干燥根莖,分別稱為“味連”、“雅連”和“云連”。地道沿革:名醫別錄:“生巫陽川谷及蜀郡、太山。”陶弘景:“東陽、新安諸縣最盛。”新修本草:“蜀道者粗大節平,味極濃苦,療渴為最;江東者節如連珠,療痢大善。澧洲者更勝。”蘇頌:“今江、湖、荊、洲郡

45、亦有,而以宣城九節堅重相擊者為勝。”滇南本草:“滇連,一名云連,人多不識,生陲山。”綱目:“今雖吳、蜀皆有,惟以雅州、眉州者為良。”藥物出生辨:“川黃連產雅州及峨眉山等處”可見四川很早就是黃連的主產地。目前仍以川連為佳,尤其色澤均黃的峨眉連和龍頭風尾遍體“鱗甲”的雅連,品質最優。 開發利用現狀與前景:黃連以栽培為主,年銷量100萬kg,只要栽培面積穩定,藥源不成問題。但由于生產周期47年,栽培面積波動劇烈。黃連除根莖藥用外,其余各部均含有小檗堿、黃連堿等,尤以須根含量高。植株莖葉的重量與根莖基本相等,這些資源亟待開發。有的產區將葉柄及須根分別加工為“連梗”和“連須”作獸藥用。此外,黃連提取物還

46、可作為黃色素,與柿樹根提取物合用可制成粉刺霜,用以治療感染性粉刺和斑疾。 川貝母來源:為百合科植物川貝母、暗紫貝母、甘肅貝母或梭砂貝母的干燥鱗莖。地道沿革:本草原名貝母,直至明末清初始見有川貝的論述。本經逢原認為“貝母川產味甘,最佳;西產味薄,次之;象山者微苦,又次之。”本草匯言:“川者為妙”。百草鏡評述川貝、浙貝的功用各有所宜,和當今應用頗為一致。現時,川貝母主產四川、云南、西藏等地,以四川阿壩、甘孜產者質量較優。資源利用現狀:川貝繁殖率低、生長年限長、產量低,栽培成本很高,目前人工栽培規模很小,商品主要來自野生資源。多年收購,野生資源已枯竭,產量最高的1965年30萬kg,現在年收購量不足

47、5萬kg,其中主流品種甘肅貝母年收購量僅數百千克。通過組織培養生產鱗莖,可以盡快提供藥源,但尚需降低成本。川貝母地上部分有待開發利用。在栽培過程中摘除的花薹可制成浸膏作川貝母制劑用。鱗莖中含90左右的淀粉,在成藥生產中被當作殘渣而丟棄,實際上可作為敷形劑或填充劑,也可作飼料或釀酒。 黃精來源:為百合科植物多花黃精Polygonatum cyrtonema Hua、黃精P. sibiricum Redoute的干燥根莖。前者習稱“姜形黃精”,后者稱“雞頭黃精”。地道沿革:始載于名醫別錄。本草圖經:“南北皆有,以嵩山茅山者為佳。”藥物出生辨:“產湖南者為正。”目前以貴州、湖南、廣西所產姜形黃精質較

48、優。雞頭黃精主產河北、內蒙、陜西等地。開發利用現狀與前景:年銷量50萬80萬kg,野生資源分布范圍廣,資源豐富,可以滿足需求。黃精具有補中益氣之功效,歷代醫家視為可作食品常服滋補的藥物。近年研究證明,黃精對治療心血管疾病及在抗菌、解毒、抗衰老方面具有較好的作用。可供保健食品、飲料作為原料。 半夏 來源: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 的磷莖。地道沿革:別錄:“生槐里川谷。”陶弘景:“槐里屬扶風。今第一出青州,吳中亦有,以肉白者為佳。”蘇頌:“在處有之,以齊州者為佳。”藥物出產辨: “產湖北荊州為最。”現以湖北、河南、山東所產為佳。資源利用現狀:半夏為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的常用藥,用量很大,20世紀

49、70年代產出不能滿足臨床用藥的需要,于是同科植物民間藥水半夏得到迅猛發展,代替半夏使用。目前全國年銷量250萬kg,不包括出口。野生資源枯竭,湖北、四川、甘肅、山東、浙江積極發展人工栽培,栽培品現已成為主要商品來源。由于半夏繁殖率很低,現甘肅采用組織培養生產種鱗莖獲得成功,將有助于擴大半夏的生產基地。 肉蓯蓉來源:為列當科植物肉蓯蓉Cistanche deserticola Y. C. Ma的干燥帶鱗葉的肉質莖。地道沿革:名醫別錄:“肉蓯蓉生河西山谷及代郡、雁門。”本草經集經:“今第一出隴西。”蜀本草:“圖經日:出肅州、祿福縣沙中,三月四月掘根,切取中央好者三四寸,繩穿陰干,八月始好,皮如松子

50、鱗甲。”現主產內蒙古、寧夏、甘肅、新疆等地,以內蒙古、甘肅的質量佳,新疆產量大。 資源利用現狀:肉蓯蓉商品除本種外,新疆的南疆、東疆所產的管花肉蓯蓉(藥材別名紅柳大蕓)開發利用較晚,1959年開始收購,1980年新疆藥材標準收載,習慣認為質量不如肉蓯蓉,但資源比較豐富,產量高,已在藥材市場廣為銷售,并有出口,對于保障市場供應,減少肉蓯蓉的資源破壞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國年需30萬40萬kg,但產區梭梭林等被人為砍伐和自然影響,面積逐年縮小,肉蓯蓉產量大幅下降。內蒙、新疆已有栽培,栽培技術正在不斷完善.細辛 來源:為馬兜鈴科植物北細辛的干燥全草。地道沿革:名醫別錄:“細辛生華陰山谷,二月、八月采

51、根陰干。”陶弘景謂:“今用東陽臨海者,形段及好,而烈不及華陰,高麗者。用之去頭節。”本草圖經:“細辛生華山山谷,今處處有之,然他處所出者,不及華州者真今人多以杜衡當之。”近代以東北所產為地道,可能是陶弘景所云高麗(今遼寧新賓縣一帶)細辛的延續。資源利用現狀:合理采收保留一部分植株以供更新,又適當采收部分植物供藥用。細辛同屬植物的揮發油可對動物產生相似的解熱、降溫、鎮痛、抗驚厥作用,以遼細辛作用最強,單葉細辛和小葉馬蹄香揮發油弱于遼細辛,但口服毒性小。這表明開展細辛屬新的藥用資源研究具有廣闊前景和實際意義。細辛適宜作為花露水、牙膏等配制原料。年銷量40萬50萬kg,產銷平衡。麻黃 來源:為麻黃科

52、植物草麻黃 、中麻黃或木賊麻黃的干燥草質莖。 地道沿革:名醫別錄:“麻黃生晉地及阿東。”本草經集注:“今出青州、彭城、蒙陽、中牟者為勝。”唐本草:“鄭州鹿臺及關中沙苑河旁沙洲上最多。”主產于內蒙古、河北、山西、甘肅、新疆等省區,現內蒙、新疆、寧夏建立生產基地。 資源利用現狀:麻黃有發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腫等功效。我國每年傳統飲片消費料約50萬70萬kg,用于生產麻黃堿的原料約1000萬2000萬kg。麻黃是重要的防風固沙植物,歷年大量采挖導致野生資源匱乏,2002年麻黃已列為國家管理專營品種,禁止濫采麻黃。人工栽培面積發展很快,在東北、內蒙、甘肅、寧夏、新疆都有大面積栽培。由于多種因素,麻

53、黃堿出口波動很大,近年來時有麻黃積壓現象。在收獲時,特別強調刈割地上部草質莖,小心留存完整根部,對保護資源,防風固沙有很大益處。 薄荷來源:為唇形科植物薄荷的干燥地上部分。地道沿革:圖經本草:“生江浙間,彼人多以作茶飲之。”本草綱目載:“今人藥用,多以蘇州者為勝。”“薄荷,人多栽蒔。吳、越、川、湖人多以代茶。蘇州所蒔者,莖小而氣芳,江西者稍粗,川蜀者更粗,人藥以蘇產為勝。”由此可知明代以前蘇、贛、蜀廣為家種,迄今該三省仍為薄荷的主產地,以江蘇南通產的蘇薄荷質優,暢銷國內外。資源利用現狀:薄荷藥用量不大,而生產薄荷腦、油用量很大,全國年產總量約3000萬4000萬kg,年產薄荷腦、油20萬30萬

54、kg,僅約10%作為傳統中藥用。薄荷具清涼香氣,有散風熱、清頭目的作用,可用來制作防曬潤膚露、膚凈露、花露水、洗發香波、驅臭露等化妝品。從新鮮莖葉中提取的薄荷油和薄荷腦可作芳香劑、調味劑及驅風藥,是生產牙膏、糖果、飲料、化妝品的重要原料。江蘇生產的“白熊牌”薄荷油和薄荷腦在國外市場享有“亞洲之香”的美譽。 枸杞子 來源:為茄科植物寧夏枸杞的干燥成熟果實。地道沿革:千金翼方:“甘州者為真,葉厚大者是。”本草綱目:“古者枸杞,地骨取常山者為上。后世惟取陜西者良,而又以甘州者為絕品。河西及甘州者異于他處者。”本草品匯精要:“地道陜西、甘州、茂州。”甘州為今甘肅張掖,古代以甘肅、陜西產者質量好。現以寧

55、夏中寧、中衛的“西枸杞”最馳名,新疆、甘肅、內蒙、陜西等地亦產。資源利用現狀:年銷量超過1000萬kg,新產品不斷開發,銷量還在增長。枸杞子是我國傳統的名貴滋補品,歷史上就被釀制成酒,既補身又延壽。枸杞是藥食同源佳品,果實甜香可口,酸味適中,在滋補食品、保健飲料等領域日益引起人們的興趣,具有良好的開拓深加工、研制新產品的發展前景。 五味子來源:為木蘭科植物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實。地道沿革:本草經集注:“今第一出高麗,多肉而酸甜,次出青州、冀州,味過酸,其核并似豬腎。”本草綱目:“五味今有南北之分,南產者色紅,北產者色黑,人滋補藥必用北產者乃良。”“北五味子”主產東北,又稱“遼五味子”。資源利用現

56、狀:五味子果實含有揮發油、糖類、苯甲酸、維生素C等多種成份,種子含有多種木脂素類成份,具降酶作用,為治肝炎的新藥。五味子除傳統的丸、散、酊、糖漿等劑型外,現代又開發出沖劑、袋泡劑、膠囊劑、乳劑等。除藥用外,尚為良好的天然飲料原料,葉可制茶葉和香料。五味子屬植物莖中具有同五味子種子相同的成分,可以考慮開發作為降酶藥物。北五味子商品原以野生為主,但20世紀80年代后,大規模發展人工栽培,現已有大量栽培品入市,產銷可以實現平衡。 木瓜來源:為薔薇科木瓜屬植物貼梗海棠Chaenomeles speciosa (Sweet)Nakai 的成熟果實。地道沿革:陶弘景:“山陰蘭亭尤多。”圖經本草:“處處有之

57、,而宣城者為 佳。宣人種蒔尤謹,遍滿山谷,本州以充土貢,故有宣城花木瓜之稱。”本草衍義:“西洛大木瓜,其味和美,至熟止青白色,入藥絕有功,勝宣州者,味淡。”現代仍以安徽宣城所產宣木瓜產量大,質量佳,尤以“羅漢臍”、“芝麻點”品種的果大,肉厚,堅實,水浸出物含量高。浙江、江蘇、四川、湖南等省出產。資源利用現狀:木瓜年銷量100萬kg,商品來自栽培品,產銷平衡。 山茱萸 來源: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 的干燥成熟果肉。地道沿革:圖經本草:“生漢中山谷及瑯琊、冤句、東海、承縣。”本章晶匯精品:“兗州海州為地道。”浙西北一帶出產山茱萸,清初即有記載,杭萸肉、淳萸肉為浙江的地道藥材。資源利用現狀:山茱萸具有

58、補益肝腎,澀精固脫的功效,補力平和,壯陽而不助火,滋陰而不膩膈。年銷量現已高達300萬kg,尤其六味地黃丸補益保健效果被公認,銷量持續增長,山茱萸是六味地黃丸的重要成分,需求增長。山茱萸商品現已主要依靠栽培品,目前栽培面積大,市場供應充足。然而山茱萸在近20多年價格大起大落, 千克價兩度跌至10元,1988年上漲至180元,2000年漲至320元。商家炒作,造成資源緊缺假象,使生產者動蕩不安,對資源破壞十分嚴重。 砂仁來源:為姜科植物陽春砂 、綠殼砂 或海南砂 的干燥成熟果實。地道沿革:圖經本草:“今惟嶺南山澤間有之。”藥物出產辨:“產廣東陽春縣為最,以蟠龍山為第一。”陽春砂主產廣東省陽春,量

59、大質優;海南砂主產海南省;綠殼砂主產云南臨滄、文山;進口的為“縮砂”。資源利用現狀:全國砂仁消費量40萬50萬kg,廣東、廣西、云南等地栽培品基本可以滿足需求;國產不足時,進口補充。砂仁葉提取砂仁油與砂仁、砂仁果的成分相似,可以提取砂仁葉油代替砂仁果。砂仁葉油具有清涼的香味,還可用于健胃飲料及煙用香精中。砂仁莖桿也可提取砂仁油,同時莖葉是較好的造紙原料及動物飼料。 陳皮來源:為蕓香科植物橘的干燥成熟果皮。地道沿革:本草品匯精要:“地道廣東。”藥物出產辨:“產廣東新會為最。”近代以廣東新會所產的陳皮為地道,特稱“廣陳皮”。資源利用現狀:陳皮為常用大宗藥材,全國年消費量800萬kg左右。廣陳皮柔軟

60、,香氣濃郁,味甘而略苦,是陳皮中質量最好、數量最少、價格最貴的一個品種。陳皮貨源取決于柑橘種植面積。20世紀70年代以后,柑橘栽培規模擴大,陳皮貨源充足,但廣陳皮產少價高逐漸被陳皮代替,僅廣東及出口沿用廣陳皮。 檳榔 來源:為棕櫚科植物檳榔Areca catechu L的干燥成熟種子。地道沿革:名醫別錄:“生南海。”海槎余錄:“產于海南,唯石、崖、瓊山、會岡、樂會諸州縣為多。”海南引種栽培有1500年,是海南的地道藥材。資源利用現狀:我國年銷量約40萬50萬kg,歷史上主要依靠進口,國外資源豐富,目前國產可以滿足市場需求。檳榔多用于殺蟲,現用量大幅下降,將來消費量還會下降,加之國外進口多,庫存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