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軍行(之四)》教案1_第1頁
《從軍行(之四)》教案1_第2頁
《從軍行(之四)》教案1_第3頁
《從軍行(之四)》教案1_第4頁
《從軍行(之四)》教案1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AGE7從軍行(之四)教案一、教學目標1了解邊塞詩歌的特點。2品味詩人筆下的思鄉之情與誓死殺敵的精神,了解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3鑒賞同類詩歌,進一步了解詩人邊塞詩的藝術特色。二、教法學法誦讀、鑒賞、品味、點撥、講析相結合。三、教學工具多媒體課件四、教學時數一課時五、教學過程1導語設計盛唐時期的詩歌創作大致可以分為兩個流派:山水田園詩派和邊塞詩派。山水田園詩人們以青山綠水、男耕女織的農家田園生活入詩,表達了清高自守、隱逸山林的志向,而邊塞詩派以邊塞生活為創作題材,描寫將士們艱苦的邊塞生活,歌頌慷慨報國的英雄氣概。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著名的邊塞詩從軍行(之四)。2作者及背景簡介(1)王昌齡王昌齡

2、,邊塞詩人,字少伯,京兆長安人。其詩含蓄、深婉、渾厚、明快。其七絕與李白齊名,被世人譽為“七絕圣手”。現存詩一百八十余首,明人輯有王昌齡集。(2)寫作背景唐玄宗開元年間,西北邊境的少數民族經常率兵侵擾邊塞,入侵內地,掠奪財物,嚴重破壞了邊疆地區的生產,擾亂了人民的正常生活秩序,阻斷了中國與西方各國經濟、文化的交流。唐朝為了發展生產,保證中西交通暢通無阻,曾多次發兵打擊入侵之敵。當時的“青海”地區,正是唐軍與吐蕃多次作戰的場所。3誦讀感悟(1)播放名家配樂朗誦,學生體會詩中情感,想象詩中意境。(2)學生自讀,并結合注釋疏通詩意,教師提示:青海:指青海湖。今青海省西寧市西。古名鮮水或仙海,北魏時始

3、名青海。唐朝和吐蕃經常在這一帶發生戰爭。暗雪山:使雪山晦暗無光。雪山:指河西走廊南面的祁連山。玉門關:今甘肅省敦煌縣西。漢時是邊境的一個重要關隘。唐時是通往西域的要道,是突厥的勢力范圍。樓蘭:漢西域國名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鄯善縣東南。漢武帝時,遣使通大宛,樓蘭阻擋道路,攻擊漢使。昭帝元鳳四年前七七,大將軍霍光派平樂監傅介子前往樓蘭,用計斬其王。唐時已無樓蘭之稱。這里借用此典,意指消滅侵擾唐朝邊境的外敵。還:歸,回家。4總體感知詩開始兩句,次第展現出廣闊地域的畫面:青海湖的上空,長云彌漫;濃厚的云層,使湖北面綿延千里的祁連雪山也顯得隱隱約約;越過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

4、和孤城遙遙相對的軍事要塞玉門關。這幅集中了東西數千里廣闊地域的長卷,就是當時西北邊塞戍邊將士生活、戰斗的典型環境。這兩句在寫景的同時滲透著豐富復雜的感情:戍邊將士對邊防形勢的關注,對自己所擔負的任務的自豪感、責任感,以及戍邊生活的孤寂、艱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壯、開闊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三、四兩句由情景交融的環境描寫轉為直接抒情?!包S沙百戰穿金甲”,短短七個字,我們可以看出環境的險惡,戰爭的頻繁,以及將士們不畏艱險、英勇戰斗的英雄形象?!鞍賾稹睒O言戰事之多;“黃沙”二字,極力突出西北戰場的特征,令人宛見“日暮云沙古戰場”的景象:“百戰”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見戰斗的艱苦激烈和將士們所做出的犧牲。

5、但是,金甲盡管磨穿,將士們的報國壯志卻并沒有消磨,而是在連年戰爭和大漠風沙的磨煉中變得更加堅定。“不破樓蘭終不還”,就是這些將士們豪壯的誓言。這首詩一二兩句,境界闊大,感情悲壯,含蘊豐富;三四兩句轉折有致,對照鮮明,抒寫出了戍邊將士的豪情斗志。整首詩的典型環境與人物感情高度統一,體現出王昌齡絕句的突出優點,也是盛唐邊塞詩中的優秀篇章。全詩前兩句是鋪墊,是烘托,是渲染;后兩句是抒情,是顯志,是歌贊。景中寄情,以實代虛;情中有物,以實化虛。整首詩不僅格調高昂豪邁,蘊含深邃,而且用語也十分洗煉、精道。5析意象,品意境(1)詩中“黃沙百戰穿金甲”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請作具體分析。答:“黃沙”形象點出邊

6、塞戰場的特征,“百戰”極言戰事之頻繁,“穿金甲”是說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時間之長,戰斗之艱苦。短短七個字,高度概括了邊地之荒涼、條件之惡劣、時間之漫長、戰爭之頻繁艱難。(2)一、二句寫景對表現戍邊將士有什么作用答:通過境界壯闊、環境惡劣的景物描寫,襯托戍邊將士不畏艱難,守衛邊疆的豪情壯志。(3)“不破樓蘭終不還”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情感答:“不破樓蘭終不還”,就是身經百戰的將士豪壯的誓言。金甲盡管磨穿,將士的報國壯志卻并沒有銷磨,而是在大漠風沙的磨煉中變得更加堅定。重難點探究1閱讀從軍行之四,回答:1詩的前兩句描寫了怎樣的畫面2第三、四兩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明確】1“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

7、門關”:青海湖上空,長云彌漫;湖的北面,橫亙著綿延千里的隱隱的雪山;越過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遙遙相對的軍事要塞玉門關。這幅集中了東西數千里廣闊地域的長卷,就是當時西北戍邊將士生活、戰斗的典型環境。2第三、四兩句由情景交融的環境描寫轉為直接抒情。“黃沙百戰穿金甲”,是概括力極強的詩句。戍邊時間之漫長,戰事之頻繁,戰斗之艱苦,敵軍之強悍,邊地之荒涼,都于此七字中概括無遺。“百戰”是比較抽象的,冠以“黃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戰場的特征,“百戰”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見戰斗之艱苦激烈。但是,金甲盡管磨穿,將士的報國壯志卻并沒有消磨,而是在大漠風沙的磨煉中變得更加堅

8、定。“不破樓蘭終不還”,就是身經百戰的將士誓死為國殺敵立功的豪壯誓言。上一句把戰斗之艱苦,戰事之頻繁寫得越突出,這一句便越顯得鏗鏘有力,擲地有聲。一、二兩句,境界闊大,感情悲壯,含蘊豐富;三、四兩句之間,顯然有轉折,兩句形成鮮明對照。寫作特色1詩的前兩句寫景,境界闊大。這兩句在寫景的同時滲透著豐富復雜的感情。戍邊將士對邊防形勢的關注,對自己所擔負的任務的自豪感、責任感,以及戍邊生活的孤寂、艱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壯、開闊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2對照鮮明。三、四兩句之間,顯然有轉折,兩句形成鮮明對照。前句盡管寫出了戰爭的艱苦,但整個形象給人的實際感受是雄壯有力,而不是低沉傷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嘆歸家無日,而是在深深意識到戰爭的長期艱苦的基礎上所發出的更堅定、更深沉的誓言。主旨領悟此詩描寫了邊塞的曠遠風光,語言精練,境界闊大,表現了將士御敵報國的壯志。板書設計作業布置閱讀下面一首唐代的邊塞詩,然后回答問題。征人怨柳中庸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三春白雪歸青冢,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