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3/13【鹽山縣】建于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原稱高成縣,后改稱高城縣,隋文帝開皇十八年(8年),以縣境東南近海處有一座山名鹽山,以山名改高城縣為鹽山縣。鹽山(今山東省無棣縣境內大山),系距今1萬年火山噴發而形成,古稱碣石山,春秋時改稱無棣山。山下有明月沽產鹽,山腰建有鹽神廟,魏晉時稱鹽山。唐改稱馬谷山,元時改稱大山. 【劉紅廟】位于城關西北偏北2。3公里處.明成祖永樂二年(40年),劉氏奉詔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占產立莊。因鄰近有呈紅色的白衣廟,借此冠以姓氏取村名為劉紅廟。【竇邊務】位于鹽山縣城北偏東58公里處。明成祖永樂二年(404年),王氏奉詔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占產立莊,以姓氏取村名為王
2、莊.后竇氏遷來居住,略有功名,且該村鄰近大邊務,故以此冠以姓氏改稱竇邊務。 【楊龍潭】位于竇邊務西偏南5.7公里處.明成祖永樂二年(1404年),楊氏奉詔由永平府灤州(今灤縣一帶)遷此占產立莊。因鄰近黃龍潭,故借此冠以姓氏取村名為楊龍潭。 【西樓】位于竇邊務西偏南0。8公里處。清世宗順治四年167年,郭氏由山西洪洞縣遷此立莊。該村有座庫樓,位于大邊務西,故借此取村名為西樓。 【大邊務】位于竇邊務東南偏北2。5公里。明太祖洪武初(13681372年),該地設有關稅卡,管理邊防稅務,取村名邊家務,后簡稱邊務.按:明史載:“河泊所、惟大河以南有之,河北止鹽山縣”. 明成祖永樂二(04年),李氏奉詔由
3、山西洪洞縣遷此占產立莊.借此冠以姓氏取名為李邊務,后李氏分居,弟遷出立莊,稱小邊務。兄仍居此地,遂改稱大邊務。【李郭莊】位于竇邊務南偏東3公里處。明成祖永樂二年(1年),李氏奉詔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占產立莊.因鄰近鹽山城,故借此冠以姓氏取名為李廓爾莊,因“廓同音“郭”,后演變為李郭莊。【大南馬村】位于鹽山縣城東偏北。3公里處。明成祖永樂七年(1409年),傅氏由永平府灤州(今灤縣一帶)遷此占產立莊。地處官牧馬場南部,且與鄰村有大小之別,故該村稱大面馬村. 【薛沃】位于大南馬村北偏東3.6公里處.清宣宗道光年間,李氏逃荒來此立莊。地處官牧馬場東部,故取名東馬村.村西有一小河,湍沖成一大漩渦,鄉人有踅
4、窩取代村名。后村人鄙其俗,遂取諧音改稱薛沃。 【義和村】位于大南馬村東偏南5公里處.清德宗光緒十一年(186年),張氏自境內小尤村(今屬海興縣)遷此立莊,原名朱莊,原名朱莊(朱即紅色,意為興旺發達)。因鄰村竇武莊子忌諱此名(諧音豬吃豆),乃取仁義、和氣之意,改稱義和村。【謝園】位于曾莊東1公里處。清圣祖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謝氏先祖洪忠、洪亮兄弟二人為曾莊孫家護院,后于此置田定居,以種菜為業,故冠以姓氏取村名為謝園。 【馬牛】位于馬牛鄉西1。2公里處。金世宗完顏雍大定元年(161年)定都,下詔罷兵。金兵輜重車隊行到該地時,詔書到,令其車和牛及所載物資,饋送鄉人,并建牛留寺以示紀念.明成祖
5、永樂二年(1404年),馬氏奉詔由永樂府灤州遷此占產立莊。便借牛留寺冠以姓氏,取村名馬牛留,后簡稱馬牛。 【大王鋪】位于馬牛鄉南偏東23公里處。明成祖永樂二年(1404年),呂氏奉詔由昌黎縣遷此占產立莊。村東為漢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年),所封長沙頃王子高成候封地,鄉人俗稱“大王地”,此地又鄰官道(亦稱驛道).洪武初年,在此設急遞鋪,稱大王鋪,呂氏沿用此名為村名。【大傅莊】位于鹽山城東南偏北1公里處。明成祖永樂九年(1411年),傅仲彬攜子與孫傅準、傅愷由鹽山縣大左遷此立村,以姓氏取名傅莊。后由白氏遷入,力主更村名。此時傅氏略有功名,遂于村名前冠以大字為“大傅莊”,以示傅勢。 【故城趙】位于大傅
6、莊西北偏北2公里處.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566年),趙氏由鹽山縣東趙莊遷此立莊,因地處漢高成縣故址西南,故借此加姓氏取村名故城趙。【西和樂莊】 位于大傅莊東北偏南2.7公里處.明成祖永樂二(1404年),劉李二氏奉詔由永平府昌黎縣遷此立莊,以姓氏取村名為劉李鎮。十二年(1414年),又有張氏由山西洪洞縣逃荒于該村東半里處立莊,亦稱劉李鎮。后更名和樂,以冀鄉鄰和睦。十七年(1419年)分為兩村,因該村居西,故稱西和樂莊。【王姑娘】位于大傅莊東南偏南.公里處。明成祖永樂二年(140年),王氏奉詔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占產立莊,以姓氏取村名為王家莊,王族有一女與其孀嫂為維護王家一子終生未嫁,為紀念此人,故
7、改稱王姑娘莊。 【韓將軍莊】位于大傅莊東偏南3。6公里處。明成祖永樂二年(1404年),韓氏奉詔由永平府昌黎縣遷此占產立莊,以姓氏取村名為韓莊。明世完嘉靖三十四年(55年),韓氏五世祖韓尚義官封鎮殿將軍,為紀念其功名,改稱韓將軍莊。【陳小營】位于曾小營東南偏南。5公里處.明成祖永樂二年(1404年),陳氏奉詔由山西洪洞縣大槐樹遷此占產立莊。因相傳此地為古兵營址,故借此冠以姓氏取村名陳小營。(據嘉靖河間府志,此地系東漢末袁紹同公孫瓚交戰時屯兵營址,為主營區別稱此為小營.)【常金】位于鹽山縣城南偏東10。8公里處。常氏世居,名常家莊,系古村。明英宗正統五年(140年),建一座寺院,并鑄大鐵鐘一個,
8、名曰“金鐘寺”。常家莊遂改常金鐘村。抗日戰爭時期,簡稱常金。【張帽圈】位于常金北偏西3.2公里。明成祖永樂二年(1404)年,張氏奉詔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占產立莊。占地時以插柳條編帽圈為占田標記,遂借此冠以姓氏取村名張帽圈。 【采吉科】位于鹽山縣城西南偏北19公里處。采氏世居此地,原名采家莊。該地棘棵叢生,由此改稱采棘棵,后取諧音“吉科”(意為吉祥登科),而稱采吉科。【西璋壁】位于采吉科西北偏南3。公里處。該村始于宋代,原名張為村。明“燕王掃北時遭難,幸存邢唐二姓,以殘壁為屏障,各自立莊.唐氏居西,取名西障壁,后取諧音,演變為西璋壁。 【李長堤】位于采吉科西北偏北。公里處.明成祖永樂二年(1404
9、年),李氏奉詔由山東登州蓬萊縣仙桃莊遷此占產立莊。因鄰齊堤,故借此冠以姓氏取名李長堤. 【五家閣】位于采吉科西0。7公里處.明成祖永樂二年(1404年),白、于、韓、朱、武五姓自山東即墨縣朱家林遷此立莊。因村西有一閣樓,故借此取村名五家閣。 【北良】位于采吉科東偏北3.2公里處。明成祖永樂初,宋氏遷此占產立莊。因近在古墓(相傳為康王墓),俗稱北陵,遂取村名為“北陵”。后人忌“陵”取諧音改稱北良。 【望樹】位于鹽山縣城東南偏南1公里處。明神宗萬歷年間,劉自然在此筑起一土城,遷四鄰鄉民居內防亂,稱為劉新城。村旁有一大柳樹,鄉人以望樹識村,久之便以望樹取代村名。 【志門韓】位于望樹西南。4公里處.明
10、成祖永樂二年(1404年),韓氏奉詔由永平府昌黎縣韓家林遷此占產立莊。以姓氏取名韓莊。韓氏四世祖為紀其叔母操行,乃立坊建門,并改村名為志門韓.【南徐小莊】位于鹽山縣城西南5.公里處。據徐氏譜書記載:吾徐氏族人皆伯益之苗裔也。我始祖于太祖洪武三十年(19年)燕王北封時,由徐州隨龍而來,到山東萊州府。又于成祖永樂二年(1404)年遷此立莊。因北有同族徐莊(今屬孟村回族自治縣),近有仉小莊,故稱南徐小莊。 【十四戶】位于南徐小莊西北偏南3公里處。此村系古村。相傳,村民中有兄弟二人,一名李倉,一名李贅。一日,有宋村一賣油者經此,欲以油一車相贈,并囑挖窖儲油,可避災難.李氏兄弟信以為真,即依言而行。不久
11、“燕王掃北”,靖難兵至,十四戶人家躲于窖中,幸免遇難。后遂以此為據,命村名十四戶。【黃道劉】位于南徐小莊東南偏南1。6公里處。黃道劉原名劉莊,系明永樂初劉氏所立。相傳,清圣祖康熙年間,十寨子鄒文虎、鄒文彪兄弟二人,曾于該村附近路劫“皇綱。后人稱此路為“皇道,并于姓前冠以皇道二字,改村名為皇道劉。因皇黃音同,后演變成為黃道劉. 【楊集】位于鹽山縣城南偏北22。5公里處.清圣祖康熙九年(67年),楊贊由鹽山縣楊帽圈遷此立莊。因設集市,故名楊家集,后簡稱楊集。 【茄子劉】位于楊集北偏西3。4公里處.明成祖永樂二年(104年),劉氏由山西汾州介休縣遷此立莊.此處原為東漢末年公孫瓚屯兵營址,借此冠以姓氏
12、取名劉小營。后因村民所種茄子稱著鄉里,遂被稱為茄子劉。 【百尺桿】位于楊集北2.5公里處。百尺桿是以物命名。據查,村南曾有一宋代廟宇,碧霞元君祠廟(今遺址尚存,俗稱“南殿嶺子”).廟前豎一高大旗桿。明成祖永樂二年(104年)。董秀文同王、蘇、韓三姓奉詔由山西洪洞縣遷此立莊,借此取村名為百尺桿。【新風橋】位于楊集東北偏北3.6公里處。明成祖永樂二年(140年),劉、張、杜三姓奉詔由永平府灤州遷安縣遷此立莊。因此處有三官廟一座,故取村名為三官廟。9年,該村建一橋稱新風橋,遂將三官廟改稱新風橋。 【圣佛】位于鹽山縣城西南21。6公里處.明成祖永樂二年(144年),王氏由鹽山縣富花村(今圣佛南4里處)
13、移居此地立莊。因這里有唐代所建圣佛寺,借此取村名圣佛寺.后簡稱圣佛。 【王南良】位于圣佛東北偏南2公里處。明成祖永樂二年(1404年),王氏秉“占單龍票”由山西洪洞縣大槐樹遷此占產立莊。因鄰近焦南良,故取村名王南良。【沙泊張】位于圣佛西南.7公里處.明成祖永樂二年(44年),張氏奉詔由山西洪洞縣大槐樹遷此占產立莊。村北地勢低洼積水,村南白沙土質。以此自然特點,附以姓氏,取名沙泊張。【孟店】位于鹽山城南偏東164公里處。明成祖永樂二年(1404年),劉李二氏奉詔由永平府灤州(今灤縣一帶)遷此占產立莊。劉氏住西開店,稱西店子。李氏居東開作坊,稱東坊子。后在孟氏在此開店,著稱當地。兩莊遂統稱孟家店,
14、后簡稱孟店。 【流洼寨】位于孟店東北偏北2.公里處。明太祖洪武三年(370年),宋氏由鹽山縣宋家莊(今稱王家辛莊)移居此地。地勢低洼,且筑圍子立莊.故取名流洼寨。【韓集】位于鹽山縣城南偏西18。公里處。明成祖永樂二年(144年),韓在由棗強縣遷此立莊。以其姓氏取名韓莊。后在該村立集,被稱為韓集.【高窯】位于韓集北偏東4公里處。明成祖永樂二年(104年),高氏奉詔由永平府灤州(今灤縣一帶)遷此立莊。因長于窯業,取村名為高窯. 【玉皇崔】位于鹽山縣城東南偏南33公里處。明成祖永樂二年(4年),崔氏奉詔由山西洪洞縣紅廟遷居慶云城北五里營占產立莊。因村西南有元順帝至元二年(136年)所建玉皇廟一座,故
15、以此取村名為玉皇廟崔家莊.后簡稱玉皇崔。 【張桃木家】位于玉皇崔西偏北3。7公里處。據張氏碑文記載:先祖在明成祖永樂二年1404年,由河間縣臥佛堂鎮遷居于慶云縣之西,因其地桃林繁叢,村名桃木,有西南木、東南木、前木、中木、后木之分,遂名“五桃木。抗日戰爭時期,為一中心村統稱張桃木家. 【黑牛王】位于玉皇崔西北1.6公里處.該村系古村,相傳過去村中有一財主買黑牛百頭放牧,內有一頭體大,獨一無二,名聞遐邇,鄉人借此稱其村為黑牛王,亦稱黑牛王鎮。李氏譜書載:明成祖永樂二年(140年),李氏先祖,由河間縣臥佛堂鎮遷慶云邑黑牛王鎮。【王可忠】位于鹽山縣城東南偏北274公里處,座落在漳衛新河西岸。據王氏譜
16、書記載:明世宗嘉靖十年(13年),王氏先祖王可忠由山西洪洞縣投親遷此立莊,以其姓名取村名王可忠。 【南臺】位于王可忠東北偏北6.6公里處。座落在漳衛新河西岸.據周氏譜書記載:明英宗天順五年(161年),周氏由浙江嘉興縣西關古樓街遷此立莊。此地有兩個大土臺子,該村鄰近南邊臺子,故取名南臺.【王打狼】位于王可忠北偏東.1公里處.明成祖永樂二年(40年),韓氏奉詔由山西洪洞縣遷此立莊。以姓氏取村名為韓家。相傳,此地有一狼常出沒,為害不淺.后一王姓青年將狼打死,為紀念此事,故改稱王打狼. 【大麻灣】位于王可忠東北偏北。8公里處.明成祖永樂二年(14年),張才望奉詔由山西洪洞縣大槐樹遷此占產立莊.村西有
17、一大灣,灣內有麻,借此取村名大麻灣. 【海子王】位于王可忠西北偏南2.8公里處。明成祖永樂二年(1404年),王氏由永平府灤州(今天灤縣一帶)避難來此立莊.相傳該村為退海地,地勢洼下,故取村名為海底王,后演稱海子王.【卸樓】位于鹽山縣城西南偏南3.3公里處。明成祖永樂二年(14年),謝氏遷此立莊。此地置有儲糧庫樓,以此冠以姓氏取名為謝家樓。后訛傳穆桂英大戰白天佐,曾在此地卸過甲。習訛成真,演變為卸甲樓.今簡稱卸樓。 【虎皮馬】位于卸樓西偏北3公里處。明成祖永樂二年(140年),馬氏奉詔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占產立莊。以其姓氏取名馬莊. 相傳,該村長期貧困,村人疑與鄰村曹宅有關;馬不敢吃草(曹)致窮.
18、若馬披以虎皮壯膽吃草,全村富裕便可有望。遂與姓氏前冠以“虎皮”二字,改村名為虎皮馬。 【興隆淀】位于卸樓西偏南4.里處。明成祖永樂初,張氏遷此占產立莊,稱康莊。因鄰村朱莊忌“豬”吃“糠”,故以該村地處洼淀,改村名為興隆淀(意為興旺發達)。【夜珠高】位于卸樓西偏南公里處。該村系古村,村人高氏家堂有一副對聯云:漢朝以來是老戶,饒安城西故人家。相傳村南有一片樹林。林中有一野豬,兩眼明亮亮,猶如夜明珠.借此加姓氏取名夜珠高. 【劉集】位于鹽山縣城南偏西21公里處。據劉氏譜書記載:明成祖永樂二年(104年),劉氏遵朝旨由永平府灤州(今灤縣一帶)遷此占產立莊,地處鹽邑城南太平村故址,以其姓氏取村名為劉家莊
19、.劉氏常與鄰村王氏鬧糾紛,劉氏巧言善辨,鄉人稱其村為滾嘴劉。因立有集市,抗日戰爭時期改稱劉集。【年宜王】位于劉集西偏南0。2公里處。該村系古村,王氏世居此地,村名王莊.明成祖永樂年間,劉氏遷居該村東立一莊名劉家莊。兩村常鬧糾紛,而王氏不善言詞,人們以鲇魚相諷,稱其為鲇魚王。村人鄙俗取“鲇魚”諧音,改稱年宜王。 【常莊】位于鹽山縣城南偏東21公里處。明永樂二年(1404年),常氏由山東嶗山縣遷此立莊,以其姓氏取名常莊。 【馬販】位于常莊東偏北2公里處。明成祖永樂二年(140年),馬氏三人奉詔由永平府灤州(今灤縣一帶)遷此立莊,分居兩處。此處二人定居,故稱大馬。又二人以販馬為業,被鄉人稱馬販子家,
20、后簡稱馬販。 【火龍店】位于常莊東北偏北4.6公里處。明成祖永樂二年(14年),侯氏奉詔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占產立莊,并開一客店。朱龍河支瀆(今無棣溝)流經村北,來往商船常泊于此,每晚沿岸燈火蜿蜒曲折,猶如火龍,以此取村名為火龍店. 【反劉】位于常莊南偏東.公里處。明成祖永樂二年(1404年),劉、寇二氏奉詔由山西洪洞縣大槐樹遷此立莊,為兩姓和睦,取村名為友劉。后因“友”誤筆為“反”,村名而演變為反劉.【千童鎮】位于鹽山縣城南偏西3公里處,與山東樂陵市隔漳衛新河相望。自古以來,就是周圍數百里較大的水陸商埠.戰國時期曾為齊之饒安邑,以“其地豐饒、可以安人”(見元和群縣圖志.河北道三)而得名。公元前2
21、9年秦方士徐福受秦始皇之命,拓饒安邑,筑千童城,在周圍數百里征召男女百工,集駐千童城,沿無棣河,從古黃河口(即今黃驊港)入海,東渡扶桑,由此,人們將饒安邑始稱千童城,又稱童子城。漢高帝五年(前202年)為紀念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將饒安邑置千童縣。漢武帝元朔四年四月(前125年),因河間獻王子劉搖封千鐘候(古代鐘童古通,千鐘侯即千童侯)。千鐘侯國,歷五年,元狩二年(前21年)廢國,仍為千童縣。至東漢建寧元年(18年),更名為饒安縣,千童縣建治長達370余年.饒安縣治即為千童城。以后饒安也稱之為千童城故城.北魏熙平二年(1年)割贏冀兩州置滄州,州治饒安。也就是說,滄州第一個州治在饒安。唐貞觀十二年(6
22、38年)饒安縣治移到浮水(即今孟村回族自治縣的新縣鎮),故有新饒安、舊饒安之稱,簡稱舊縣、新縣。舊縣從些由縣為鎮。19年,經河北省政府批準,舊縣鎮更名為千童鎮。由此可知,戰國時期饒安邑,秦末千童城,漢代千童縣治,漢武帝元朔四年至元狩二年的千鐘侯國,三國、晉、北魏、隋中、唐饒安縣治.北魏年間的滄州州治,唐貞觀十二年以后的舊縣鎮,993年以后的千童鎮,是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名稱,其址即現在的千童鎮【十寨子】位于千童北偏東4。2公里處.該村系古村.據傳,鄒應龍之母曾為皇帝乳娘。“燕王掃北”時,以此幸免于難,故投此保身者甚多。先后有齊、傅、王、李、鄧、焦、張、顧、邵氏等相繼居住,共十家姓,遂稱十寨子。【
23、王樸家】位于千童東北偏北2。5公里處。明成祖永樂二年(1404年),張氏遷此立莊,以姓氏取村名張家莊。清圣祖康熙四十二年(130年),該村王獻禎官任湖廣黃州知府,村名改為王獻禎家。清道光年間,后人為避先人之諱,且念其祖艱樸之風,又改村名為王樸家。【定戈劉莊】位于千童東北1.6公里處.據劉氏譜書記載:明成祖永樂二年(40年),劉氏先祖劉能、劉勝兄弟二人由永平府灤州(今灤縣一帶)遷此立莊。因當時干戈平息,天下安定。村人借此意取村名定戈劉莊。【前韓】位于千童西偏南2。公里處。明成祖永樂二年(14年),韓、周二氏遷此立莊。該地有一沙嶺,以此取村名為韓沙周,后有任氏兄弟遷出,于村北另立一村,稱后韓沙周,
24、該村即稱前韓沙周.后周氏無嗣,簡稱前韓.【楊馬連】位于千童東偏南公里處。該村建于宋代,系楊氏所立,名為楊家莊。明“燕王掃北”后,馬氏遷來此地立莊。兩村相連,取村名楊馬連。【慶云】位于鹽山縣城東南偏南8.公里處.據李氏譜書記載:自唐初李氏居此,稱李太譜家,屬慶云鄉。慶云縣志云:明太祖洪武大年(1373年)為避燕王棣諱,將西無棣縣改稱慶云縣。同年縣治移至于此,遂改稱慶云。【陳百萬】陳百萬位于卸樓西南39公里處,座落在漳衛新河北岸。地勢平坦,為白沙土質.據陳氏譜書記載:吾陳氏明永樂年間遷來南皮邑(今屬鹽山縣)。指名為陳百萬(意為興旺發達). 【曾莊】曾莊位于鹽山縣城西4。公里處。泊海公路(西東)從村
25、中穿過。地勢平坦,屬白沙土質。明永樂二年(公元104年),冉、王二氏奉詔由永平府灤州(今灤縣一帶)遷此占產立莊,以姓氏取村名為冉王莊,冉、王二姓不睦,后曾氏遷入,略有功名,為調和兩姓矛盾改村名為曾莊。【小李村】位于劉集西南偏南2。8公里處,座落在漳衛新河北岸.地勢平坦,屬壤土質。據李氏譜書記載:明永樂二年(公元140年),李氏族奉詔由山西洪洞縣分支遷此占產立莊.該氏在族中輩分較小,取村名小李家。清嘉慶年間,李氏做香火生意。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李氏后代念慈考中舉人,六年后又考中進士,出仕任東門御史,將村名改稱李家香坊。抗日戰爭時期,又改稱小李。 【西三里莊】位于曾莊東偏北2.公里處.泊海
26、公路(西-東)從村中穿過。地勢平坦,白沙土質。明永樂二年(公元40年),于氏奉詔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占產立莊。因位于縣城西三里處,故取名西三里莊。【魏莊】位于望樹西偏北。3公里處。地勢平坦,多屬粘土質.據魏氏譜書記載: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魏氏奉詔由山東棲霞縣遷此占產立莊。借以姓氏取名魏莊。 【張相莊】位于曾莊東南偏北.公里處。地勢平坦,屬白沙土質.據查,明永樂二年(公元104年),張氏先祖張子香由甘肅蘭州遷此立莊,以姓氏取村名張子香莊。后改稱張相莊。【李郭莊】地處邊務鄉人民政府南1.5公里,南距鹽山縣城15公里,西距20國道僅300米。明成祖永樂二年(404年),李氏奉詔由山西洪洞縣遷此
27、占產立莊。因鄰近鹽山城,故借此冠以姓氏取名為李廓爾莊,因“廓同音“郭”,后演變為李郭莊. 【魏郭莊】地處邊務鄉人民政府南1。5公里處,南距鹽山縣城1.5公里,西距05國道公里.地勢平坦,白沙土質.明永樂二年(公元144年),魏氏奉詔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占產立莊。因鄰近李廓爾莊,故冠以姓氏取村名魏廓爾莊,后演變為魏郭莊。 【邵郭莊】地處邊務鄉人民政府南25公里處,西距205國道1公里,南距鹽山縣城2公里地勢平坦,白沙土質.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邵氏奉詔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占產立莊。因鄰近李廓爾莊,故冠以姓氏取村名邵廓爾莊,后演變為邵郭莊。【何堤口】位于采吉科西北偏北1公里處。地勢平坦,為白沙土質
28、.明永樂二年(公元10年),何氏奉詔由山西洪洞縣大槐樹遷此占產立莊。因座落在齊堤口處,以此冠以姓氏取名何堤口。【南徐小莊】位于鹽山縣城西南15。5公里處,為小莊鄉政府駐地。地勢平坦,屬粘土質。據徐氏譜書記載:吾徐氏族人皆伯益之苗裔也。我始祖于太祖洪武三十年(197年)燕王北封時,由徐州隨龍而來,到山東萊州府。又于成祖永樂二年(1404)年遷此立莊。因北有同族徐莊(今屬孟村回族自治縣),近有仉小莊,故稱南徐小莊。 【許道】位于小莊鄉駐地南徐小莊西偏北2公里處。地勢平坦,為粘土質。明永樂二年公元(140年),許氏由山東樂陵南遷此占產立莊。地處道口,借此冠以姓氏取村名為許家道口.后簡稱許道。【西宋村
29、】位于小莊鄉采吉科村北偏西3公里處.北傍宣惠河故道,地形復雜,道溝較多,白沙土質。西宋村系歷史古村,為宋氏世居之地。原名宋金莊,清乾隆五年(公元174年)開挖宣惠河,被割為東西兩處.此村居西,故稱西宋村,以與東宋村(今屬孟村回族自治縣)相對應。【雙堂鎮】位于鹽山縣城南7公里,常金村西北偏北3.3公里處,村東距滄樂公路公里。地勢平坦,為粘土質。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張氏奉詔由山西洪洞縣遷此立莊。此處原有古廟兩座:前為觀音堂,后為玉皇閣.故借此取村名為雙堂鎮。【韓集】位于鹽山縣城南偏西1。8公里處。地勢平坦,多為粘土質。明成祖永樂二年(1404年),韓氏先祖名在者由棗強縣遷此立莊。以其姓氏
30、取名韓莊。后在該村立集,被稱為韓集。 【周窯】位于韓集鎮政府駐地東北偏北4公里處。地勢平坦,多屬粘土質。明永樂初,周氏奉詔由永平府灤州(今灤縣一帶)遷此立莊。因慣于窯業,取村名為周窯。【常莊】位于鹽山縣城南偏東2公里處,四十華里干溝自南向北從村西通過,西距滄樂公路1公里。地勢平坦,多為壤土質。是河北省指定的“優質紅棗生產基地”。明永樂二年(14年),常氏由山東嶗山縣遷此立莊,以其姓氏取名常莊.為常莊鄉人民政府駐地。【蔡家】位于常莊鄉駐地西南偏南32公里處,座落在漳衛新河北岸.地勢平坦,屬壤土質。明成化年間(公元145148年),蔡氏三世祖由三間堂(今屬山東省樂陵縣)遷此立莊。以姓氏取名蔡家。【
31、西魏莊】位于孟店鄉駐地西南偏北2公里處。地勢平坦,為粘土質。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魏亭珍由永平府灤州(今灤縣一帶)遷此占產立莊,以姓氏取村名魏莊。為區別望樹鎮魏莊,于981年更名為西魏莊。【東劉莊】地處鹽山鎮政府駐地東公里處,村北緊臨海泊公路,村西205國道南北縱貫,南側緊臨武港公路,地理位置優越,交通十分便利.現有土地1200畝,人口1080人。 【西劉莊】地處鹽山鎮政府駐地東.5公里處,村西緊臨25國道,地處城區東部,地理位置優越,交通十分便利。現有土地100畝,人口1020人。【東劉莊】地勢平坦,為白沙土質。為東劉莊、西劉莊村駐地。據劉氏譜書記載: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劉
32、氏奉詔由永平府灤州(今灤縣一帶),遷此占產立莊.因位于鹽山城東,故取村名東劉莊.【翟莊】位于鹽山縣城北.地勢平坦,為白沙土質。據查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周氏由甘肅蘭州遷此占產立莊,以姓氏取村名為周家莊.清康熙三年(公元164年),翟氏由翟褚村(今屬海興縣)遷居該村,因戶大丁旺,并重修關帝廟,改村名為翟莊. 【后劉莊】位于鹽山縣城北15公里處,地勢平坦,為白沙土質.村內有柏油公路直達縣城,地理位置優越,交通十分便利.是鹽山縣典型的管件制品專業村。村內現有土地266畝,人口210人,據劉氏墓碑文記載:“吾劉氏原籍灤州(今灤縣一帶),明永樂二年(公元144年),遷居鹽邑”。因該村座落在鹽山城北
33、,故取名為后劉莊。【崔家】位于常莊鄉駐地東南偏南3公里處,座落在漳衛新河北岸,地勢平坦,多為壤土質。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崔氏奉詔由山西洪洞縣大槐樹遷此占產立莊。以姓氏取名崔家。 【湯家】位于常莊鄉駐地東南偏南2.2公里處。地勢平坦,多為壤土質。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湯氏奉詔由山西洪洞縣大槐樹遷此占產立莊。以姓氏取名湯家。 【三官廟】位于常莊鄉駐地東偏南3.公里處。地勢平坦,多為壤土質。據傳,明永樂二年(公元44年),王、趙二氏奉詔由山西省洪洞縣大槐樹遷此占產立莊。當時村中有一廟,名“三官廟”,遂以此取村名三官廟。【前閻】位于常莊鄉駐地東南偏北2.公里處。地勢平坦,多為壤土質。
34、該村為閻家梨棗園。明萬歷年間,看護樹園的長工王氏在此安家立業,被稱為梨棗家。因位于閻莊南,故改稱前閻。 【中閻】位于常莊鄉駐地東偏南公里處。地勢平坦,多為壤土質。清康熙初(公元1672年),閻氏由后閻遷此立莊.因位于前閻、后閻中間,故稱中閻。 【后閻】位于常莊鄉駐地東2.8公里處。地勢平坦,多為屬土質。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閻氏奉詔于山西洪洞縣大槐樹遷此占產立莊,以姓氏取名閻莊。明萬歷中,閻家長工在村南又立一村,取名梨棗家,后稱前閻,閻莊遂改稱后閻. 【張營】位于常莊鄉駐地西偏南2。公里處,地勢平坦,屬壤土質。明永樂二年(公元404年),張氏奉詔由永平府灤州(今灤縣一帶)遷來占產立莊.
35、因村南為北周保順軍營址,故取名張家營。后簡稱張營.【太平店】位于望樹鎮駐地東南偏南28公里處。滄慶公路(西北-東南)從村東通過。宣南干溝自西南向東北從村北通過。地勢平坦,多屬粘土質。為前太平店、后太平店村駐地.據查,該村原名太平閣。西鄰官道(亦稱驛道),明洪武初在此設急遞鋪,稱太平鋪.據楊氏譜書記載: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楊氏奉詔由永平府昌黎縣大石橋曾家灣楊各莊遷此定居,后開一大車店.鄉人稱這里為太平店。【黑牛王】位于玉皇崔西北1。6公里處。滄慶公路(西北東南)從村東通過;無棣溝自西南向東北從村西北通過。地勢平坦,多為粘土質。該村系古村,相傳過去村中有一財主買黑牛百頭放牧,內有一頭,體
36、大無朋,聞名遐邇,鄉人借此稱其村為黑牛王,亦稱黑牛王鎮。李氏譜書載: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李氏先祖,由河間縣臥佛堂鎮遷慶云邑黑牛王鎮. 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90年),慶云縣義和團總爐設在此村.張勛率兵將包圍,壇主李立富戰死。 【小李家】位于玉皇崔北偏西。7公里處。滄慶公路(西北東南)從村西通過.無棣溝自西南向東北從村西北通過。地勢平坦,多為粘土質.據查,明永樂二年(公元144年),李氏由河間府臥佛堂鎮遷此立莊,以其姓取村名為李家。后因村小習稱小李家.【高馬村】位于大南馬村北偏西6公里。地勢平坦,屬沙土質.據查,該村系本縣黃井子高家莊園。地處官牧馬場,明洪武初在此設馬留里,鄉人俗稱“馬村,
37、冠以莊主姓氏,取村名為高馬村。 【星馬村】位于縣城東南公里處,距大南馬村北偏東2。4公里處,東距吳港路1公里。泊(鎮)海(興)公路從村東南通過.地勢略南高北低。屬沙土質,多鹽堿。現有人口217人,耕地面積230畝.所星氏碑文記載:明永樂年間,星氏由山東兗州府泗水縣白楊村遷至馬留里(鄉人俗稱馬村)附近立莊,借此冠以姓氏取名星馬村。【蓮花魏】位于劉集東南偏北1。公里處.地勢平坦,屬壤土質。據傳,明永樂二年(公元140年),魏氏奉詔由永平府灤州(今灤縣一帶)遷此占產立莊,該村有一蓮花灣,以此加以姓氏取名蓮花魏。【大吳莊子】位于大南馬村東南偏南3公里處,座落在宣惠河北岸。地勢較平坦,屬白沙土質。緊靠大
38、吳閘,排溉條件較好.據查,清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吳氏由本縣賈牛遷此立莊,以姓氏取名為吳莊子.后一同姓鄰村稱小吳莊子,遂冠以大字,改稱大吳莊子【三皇廟】位于鹽山鎮,曾莊東偏南32公里處.地勢平坦,屬白沙土質.明永樂二年(04年)傅氏遷此立莊,因地處護河城邊,以此取名傅家城壕。正統五年(公元1440年),劉氏由北京東南武清縣遷入,買了三皇廟廟產.112年,劉氏族長劉玉普借此將傅家城壕改稱三皇廟.沿用至今。 【張村店】位于韓集鎮政府駐地東偏北29公里處。地勢平坦,多為粘土質。明永樂二年(公元年),史氏由永平府灤州(今灤縣一帶)遷此立莊。以姓氏取村名小史家。其時,村西有一寺,名曰“大悲寺.系明
39、洪武三年(公元170年)所建.寺內有鐵鑄僧像一尊,僧北刺有張村店字樣,遂改名為張村店。【曹莊】位于劉集南偏東19公里處.地勢平坦,屬壤土質.果樹較多,盛產小棗.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曹、張二氏奉詔由永平府灤州(今灤縣一帶)遷此占產立莊。張氏村西名張家道口,曹氏居村東名曹家洼,后統稱曹張家,又改稱曹莊。【焦南良】位于圣佛鎮政府駐地東偏北3公里處,北距鹽山縣城25公里,東距滄樂公路7公里,南距王圣公路0。5公里。地質平坦,南部為白沙土,北部為粘土。據傳,該村系古村.焦氏世居此地,因鄰近靠南陵(據滄縣志載:相傳為康王墓),遂取村名焦南陵。后村人忌“陵”改良,演稱焦南良. 【王南良】位于圣佛鎮
40、政府駐地東北偏南公里處,北距鹽山縣城30公里,南距王圣公路1公里,滕千公路于村西通過,地勢較平坦,粘土質.據查,明永樂二年(公元144年),王氏秉“占單龍票”,由山西洪洞縣大槐樹遷此占產立莊.鄰近焦南良,故取村名王南良。 【趙南良】位于圣佛鎮政府駐地東偏北7公里處,北距鹽山縣城22公里,東距滄樂公路公里,南距王圣公路5米。地質平坦,多為粘土質.據查,明永樂二年(公元44年),趙氏奉詔由永平府昌黎縣遷此占產立莊。因與其它“南良”相鄰,取村名趙南良。 【祝南良】位于圣佛鎮政府東偏北2.5公里處,北距鹽山縣城20公里,南距王圣公路11米,村內柏油公路至王圣線。地勢平坦,為粘土質。據查,清雍正末(公元
41、17-73年),祝氏由滄州祝莊子遷此立莊,因鄰近焦南良,遂取村名祝南良。 【門家坊】位于圣佛鎮政府駐地東偏北4.公里處,北距鹽山縣城20公里,南距王圣公路。公里.地勢平坦,多為粘土質,地下水質較好。據查,明永樂二年(公元40年),門氏奉詔由永平府灤州(今灤縣一帶)遷此地立莊.因開作坊,取村名門家坊。【南徐小莊】位于鹽山縣城西南偏南55公里處。地勢平坦,屬粘土質。據徐氏譜書記載:“吾徐氏族人皆伯益之苗裔也。我始祖于洪武三十年(公元17年)燕王北封時,由徐州隨龍而來,至山東萊州府.又于永樂二年(公元10年)遷此立莊”。因北有同族徐莊(今屬孟村回族自治縣),近有仉小莊,故稱南徐小莊。 【仉小莊】位于
42、南徐小莊北偏西.8公里處,地勢平坦,為粘土質。明永樂二年(公元104年),仉氏由山西洪洞縣仉家老莊奉詔遷此占產立莊,援用祖籍村名,取名為仉小莊.【孫小莊】位于南徐小莊北偏西1.2公里處.地勢平坦,為粘土質。據查,明永樂二年(公元144年),孫氏由京東薊縣孫家橋遷此占產立莊。因鄰近仉小莊,故冠以姓氏取村名孫小莊。 【吳小莊】位于南徐小莊北8公里.地勢平坦,為粘土質。明宣德六年(公元41年),吳氏由山東海豐縣(今無棣縣)遷此立莊.因鄰近有仉小莊,故冠以姓氏取名為吳小莊。 【東許小莊】位于南徐小莊東偏北0。8公里處。地勢平坦,為粘土質。明永樂二年(公元04年),許氏奉詔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占產立莊。以姓
43、氏取名為許莊。因位于幾個小莊東面,故改為東許小莊.【王窯廠】位于圣佛鎮政府駐地東偏南18公里處,王圣公路東西橫貫村北,武千線從村西南北通過,村北為圣佛商貿大街。地勢平坦,多為粘土質。據查,明永樂二年(公元140年),王氏奉詔由山東壽興縣遷此占產立莊.因地處古窯場地,冠以姓氏取名王窯廠。抗日戰爭時期,該村曾一度為滄縣抗日政府駐地。 【傅窯廠】位于圣佛鎮政府駐地東偏南22公里處,王圣公路東西橫貫村北。地勢平坦,多為粘土質,地下水較豐富,為蘋果專業村。據查,明永樂二年(公元40年),傅氏奉詔由山東即墨縣遷此占產立莊。因地處古窯場地,取名傅窯廠。 【西窯廠】位于圣佛鎮政府駐地東偏南2.5公里處,王圣公
44、路東西橫貫村北。地勢平坦,多為粘土質。據查,明永樂二年(公元404年),張氏奉詔由永平府灤州(今灤縣)石門寨遷此占產立莊.因地處古窯場地,冠以姓氏,故取村名張窯廠.后族人分居東西兩處,此村居西,改稱西窯廠。 【東窯廠】位于圣佛鎮政府駐地東偏南2.8公里處,王圣公路東西橫貫村北。地勢平坦,多為粘土質。據查,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張氏奉詔由永平府灤州(今灤縣)石門寨遷此占產立莊。因地處古窯場地,冠以姓氏,取村名張窯廠。后族人遷出另立一莊稱西窯廠。該村居東,習稱東窯廠。 【劉窯廠】位于圣佛鎮政府駐地東偏南3。8公里處,王圣公路東西橫貫村北.地勢平坦,南部為白沙土,北部為粘土。地下水豐富,水質
45、較好。據查,明永樂二年(公元104年),劉氏奉詔由永平府灤州(今灤縣一帶)遷此占產立莊。因地處古窯場地,取名劉窯廠。 抗日戰爭時期,該村曾一度為滄縣抗日政府駐地。【大郝】位于楊集公社駐地東北偏北3。公里處。地勢平坦,為粘土質。據查,明永樂二年(公元104年),郝氏明遠兄弟二人奉詔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占產立莊.因該村系兄所建,故稱大郝。【小郝】位于楊集公社駐地東北偏北4公里處,地勢平坦,為粘土質.無棣溝由西南向東北從村南通過.據查,明永樂二年(公元140年),郝氏明遠兄弟二人奉詔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占產立莊。該村系弟所建,故取名為小郝.【袁莊】位于孟店鄉政府駐地東偏北31公里處。地勢平坦,為粘土質。明永
46、樂二年(公元1404年),袁氏奉詔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占產立莊.在村內筑有十二聯樓(即庫房),以此取村名為袁家樓。后改稱為袁莊。 【毛集】位于常莊鄉政府駐地東偏南4.公里處,西距滄樂公路1公里,北距鹽山縣城3公里,村內有公路直達鹽山縣城.座落在漳衛新河北岸.地勢平坦,多為壤土質.村內有回族同胞居住。明永樂二年(公元年),毛氏先祖名景者奉詔由山西洪洞遷此占產立莊并建家廟一座。以此取村名為毛景家廟。后在此設立集市,遂改稱毛集。 【冉莊】位于邊務鄉馬村西偏北3公里處。李肖干溝自西北向東南從村東通過。地勢平坦,多為沙土質。該村建于明永樂十二年(公元114年)。是年冉氏由山東濟南府章丘縣秀香集遷此立莊,以其
47、姓氏取村名冉莊。【賈莊】位于城關西南公里,北靠武港公路,緊接滄東公路,東距205國道公里。地勢平坦,為白沙土質。為賈張村駐地。明永樂二年(公元144年),賈氏遷居此地立莊,以姓氏取名賈莊。【劉園】位于曾莊村東北偏南2公里處。地勢平坦,白沙土質。該村隸屬白莊村.據查,明弘治元年(公元88年),劉氏遷此立莊,因以種菜為業故取村名為劉園.【崔莊】位于縣城西北5公里處,曾莊村東北偏南15公里處,北距滄鹽公路05公里。地勢平坦,白沙土質。該村有果園,盛產鴨梨。據查,明成化三年(公元147年),崔氏由滄州遷此立莊,以姓氏取村名為崔莊。【喬莊】位于孟店鄉政府西公里處。地勢平坦,屬沙土質。產鴨梨和金絲小棗。據
48、查,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喬氏奉詔由永平府灤州(今灤縣一帶)遷此占產立莊,以姓氏取名為喬莊。 【耿庵】位于千童鎮政府北偏東3公里處,南距武千線2公里,北距王圣公路4公里,東距滄樂線15公里。地勢較平坦,屬白沙土質。據查,明永樂初,耿氏遷此立莊。因這里有一尼姑廟,以此冠以姓氏取名耿庵。(耿姓今以無嗣,村西南尚有耿家墳。) 【辛莊】位于城關北偏東2。3公里處。地勢平坦,為白沙土質.據查,明嘉靖二年(公元152年),張氏由滄州徐寺遷此立莊,初起村名為新莊,“新、“辛同音,后演變為辛莊。【王家辛莊】位于孟店鄉政府駐地南24公里處。四十華里干溝自南向北、無棣溝自西向東分別從村西和村北通過。地勢平坦,
49、為粘土質.為西大辛村、東大辛村駐地。據查,該村系古村,名宋家莊。明初,宋氏遷出,王氏遂將村名改稱王家新莊。因“新、“辛”同音,后演變為王家辛莊。 【西張辛莊】位于孟店鄉政府南偏西27公里處。四十華里干溝自南向北流經村東。地勢平坦,為粘土質.據查,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張氏奉詔由山東即墨縣墨山遷此占產立莊.該村座落于王家辛莊西面,故取村名西張辛莊. 【前辛莊】位于孟店鄉政府南2.7公里處,東距25國道1公里,西距滄樂公路10公里。四十華里干溝自南向北從村西通過。地勢平坦,屬粘土質。據查,該村建于明永樂二年(公元404年),張氏奉詔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占產立莊。該村位于王家辛莊南面,故取村名為
50、前辛莊。 【李辛莊】位于孟店鄉政府南偏東27公里處.無棣溝自西向東從村北通過.地勢平坦。為粘土質。據查,明永樂二年(公元104年),李氏由山東即墨縣嶗山逃荒至此立莊.鄰近王家辛莊,故取村名為李辛莊。 【崔劉楊】位于楊集鄉政府東北偏北公里處。村東有無棣溝自南向北通過.地勢平坦為粘土質。據崔氏譜書記載:明嘉靖初,崔氏王世祖與劉氏一家由鹽山城北崔家園遷此立莊.以其姓氏取名為崔劉莊。后又有楊氏由楊呈趙(今屬山東省莊云縣)遷此定居,遂改稱崔劉楊。【盧莊】位于孟店鄉人民政府東偏南4公里處,東距205國道公里,西距滄樂公路公里,縣城中心路東西橫貫。地勢平坦,為粘土質。為鹽山縣典型的棗糧間作區。據查,明永樂二
51、年(公元140年),盧氏奉詔由山東樂安縣(今廣饒縣)遷此占產立莊,以姓氏取名為盧莊. 【坊子】位于孟店鄉人民政府東南偏北5。5公里處,北距中心公路1.公里,東距05國道25公里.地勢平坦,屬粘土質.據查,明永樂二年(公元104年),楊、姜二氏奉詔由永平府灤州(今灤縣一帶)遷此占產立莊。開有作坊,故取村名為楊姜坊子.后簡稱坊子。 【南劉莊】位于小莊鄉人民政府西北偏北3公里處.宣惠河流經村北.地勢平坦,為粘土質。據劉氏譜書記載:“吾劉氏于明永樂二年(公元404年)由永平府灤州(今灤縣)東門里遷此占產立莊”。因北鄰新縣鎮(今屬孟村回族自治縣),取名為南劉莊.【二郎堂】位于韓集鎮人民政府南偏西2公里處
52、。地勢平坦,多為粘土質。據查,明永樂二年(公元104年),王氏奉詔由永平府灤州(今灤縣一帶)大柳樹遷此立莊。其時,村東有一廟堂名“二郎廟”,遂以廟堂取村名為二郎堂。 【付李】位于望樹鎮人民政府西南偏北3.7公里處.宣南干溝自西北向東南從村南通過,大傅莊干溝自南向北從村東通過。地勢平坦,多屬粘土質。據查,該村系古村,原名小李村.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付氏由永平府昌黎縣付家林遷此定居,遂改稱付李.【李分乾】位于劉集東北偏南1。2公里處。無棣溝自西南向東北從村東通過。地勢平坦,屬壤土質。據李氏譜書記載: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李氏先祖分乾,奉詔由永平府灤州(今灤縣一帶)遷此占產立莊,以
53、其姓名取村名李分乾. 【畢莊】位于望樹鎮人民政府西偏南8公里處.地勢平坦,屬粘土質。據畢氏譜書記載:明永樂二年(公元14年),畢氏奉詔由山東樂安縣(今廣饒縣)遷此占產立莊。借以姓氏取村名畢莊。 【田寨】位于圣佛鎮人民政府西偏南3公里處。地勢平坦,屬粘土粘質。據查:明永樂二年(公元140年),田氏兄弟二人奉詔由山西洪洞縣大槐樹遷此占產立莊。借以姓氏取村名田寨。【張效家】位于楊集鄉人民政府東偏北1。公里處.無棣溝從西南向東北從村西北通過。地勢平坦,屬粘土質。據查:明永樂年間,藏效玉遷此占產立莊.以其姓名取村名藏效玉。后又有張氏遷此定居,藏氏絕后,由張氏改稱張效家. 【貫莊】位于卸樓西偏北2。1公里
54、處。地勢平坦,為白沙土質.宣南干溝自西向東從村南通過。據查: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貫氏志秋奉詔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占產立莊。以其姓氏取村名貫莊。 【北楊莊】位于鹽山鎮人民政府東北偏北。4公里處。南有縣城北環路橫穿東西,東有205國道縱貫南北,兩路于村南相交,交通便利.地勢平坦,為白沙土質。據查:明永樂初(公元140108年),楊氏遷此立莊。其時,村東北有一土臺,系許予之墓.為唐龍朔元年(公元661年)2月27日立。臺形似烏,俗稱鳳凰臺。故取村名鳳臺楊莊。因村小,61年改稱小楊莊。1981年地名普查時,為區別小莊鄉小楊莊,更名北楊莊. 【馮家洼】位于小莊鄉人民政府東偏南2.8公里處。地勢較低
55、洼,為粘土質。據查: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馮氏奉詔由山西洪洞縣遷此立莊。因地勢低洼,借此冠以姓氏取名為馮家洼。 【馮莊】位于圣佛鎮人民政府東偏北.公里處。地勢平坦,南部屬沙土,北部為粘土,地下水資源較豐富。據查:明永樂二年(公元44年),馮氏由山西洪洞縣大槐樹遷此地立莊.以姓氏取村名馮莊。【大韓莊】位于曾莊西偏南1.3公里處。地勢平坦,屬沙土質。據查: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甄、馬、韓三氏奉詔由山西洪洞縣遷此立莊,以姓氏取名甄馬韓,同年,甄、馬二氏遷出,又一韓姓遷入,因臨近小韓莊,故改村名大韓莊,以示區別。 【小韓莊】位于曾莊西1.4公里處.海(興)泊(頭)公路(西-東)從村中穿過。地勢平坦,屬白沙土質。據查: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韓氏奉詔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占產立莊。為與臨近大韓莊區別,遂取村名小韓莊。 【小高家】位于韓集鎮人民政府東南偏北.公里處。地勢平坦,多為粘土質。據查:明永樂初(1403-1413年),高萬由高爾莊(今大高家)遷此立莊,取村名小高家。 【大李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運動休閑裝的設計與老年市場需求考核試卷
- 社區多元文化理解與應用考核試卷
- 民事代理與律師談判技巧考核試卷
- 船舶改裝船舶防污染措施考核試卷
- 石油開采業的全球化與地區特色發展策略考核試卷
- 茶飲料市場細分與個性化定制考核試卷
- 財務管理成本模型構建與應用
- 購物中心家電品牌專賣店特許經營合同
- 光伏電站全生命周期委托管理與市場推廣合同
- 智能玻璃生產線質量檢測設備租賃及智能優化服務合同
- GB/T 23703.8-2014知識管理第8部分:知識管理系統功能構件
- GB/T 17758-2010單元式空氣調節機
- GB/T 13814-1992鎳及鎳合金焊條
- FZ/T 10007-2018棉及化纖純紡、混紡本色紗線檢驗規則
- 剖宮產護理查房完整版課件
- 鋼絲繩 扁擔 驗算
- 50MW漁光互補光伏發電投資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廣州中撰咨詢
- 教學課件·《互換性與測量技術》
- 擴聲系統施工組織設計
- 現場組織機構機構框圖及說明.5
-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差旅和會議費用管理辦法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