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冀交界處 尋訪紫金山_第1頁
晉冀交界處 尋訪紫金山_第2頁
晉冀交界處 尋訪紫金山_第3頁
晉冀交界處 尋訪紫金山_第4頁
晉冀交界處 尋訪紫金山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5/5晉冀交界處 尋訪紫金山(圖)時間:008-02102:01 來源:山西新聞網山西晚報HYPERLIK ” _bln 進入論壇 PERLNK ” t ”blan”手機讀報PERLINK ” t”_bank 我要評論 紫金山風貌這里,是“紫金山學派”士人的隱居求學地,郭守敬從這里走向世界這里是太行山里的一組山峰,這里是左權縣芹泉鄉的一個小村。現在已很少人知道,這里曾走出過一代帝師劉秉忠和偉大的科學家郭守敬。在 金 元 之際,這個奇峰競秀的地方正是河北邢臺大批文人隱居求學的“老根據地”.這一人才集團,因其聚學地得名,被稱為“紫金山學派”。紫金山,就在左權縣芹泉鄉上莊村東南,東距邢臺0余公里.聽

2、說要“開發”急尋紫金山去年年底,記者從左權縣一位政府工作人員處得知,左權縣正計劃開發一處叫紫金山的旅游項目,而這紫金山,還和十三世紀著名的科學家郭守敬有關。這立刻引起了記者關注。“紫金山是記者第一次聽說,而元朝的郭守敬為河北人,他又和左權縣有何關系?記者馬上聯系左權縣旅游局,并于200年元旦趕赴左權。左權旅游局副局長高永勝在辦公室等候記者。1月1日中午1點多,記者來到旅游局。高永勝介紹,紫金山在芹泉鄉東面,東鄰河北邢臺.這里曾是郭守敬以及同時代許多杰出人士的隱居讀書之地。山上現在還有一些片石建筑殘存及房屋基礎遺跡,據說原是“紫金書院”。核實了紫金山確實有古建遺跡,而且地處晉冀交界,極可能真有邢

3、臺人郭守敬的遺蹤,記者馬上請高副局長幫助聯系當地有關人等,一吃過中午飯即出發趕赴紫金山。經過一個多小時的車程,快到達左權和邢臺的交界處時,紫金山就到了。山就坐落在左權通邢臺的大道右側,相距最近的村莊是其西北三四里地的上莊村。山勢在本來就高敞的“二級階梯”臺地上呈“多”字形聳起。不是太高,但很突出。山上松柏馥郁,很美。山頭遍布古人 “經營痕跡月1日下午4時,記者和左權縣委宣傳部、縣旅游局、芹泉鄉政府有關人員,并請來上莊村里一直從事收集紫金山歷史資料的姚李霖老師,一起來到紫金山。在山上一塊較為平整的條地上,一排數間石頭房的基址能從草叢中看出來.而房基圍著的空地地勢低凹,姚李霖說,他曾經仔細看過,這

4、房子當初很像是半地穴式的.姚介紹,這些房就是當年的紫金書院所在地,是讀書的地方.書院師生們的生活區,是在接近山腳的一塊平地上。此地現在還留有一個石頭大臼.這塊地附近現在仍住有人家,當地人稱這地方叫“道士圪洞”-而劉秉忠、郭守敬等人在當時也是常以道術相傳,以陰陽術數等道家面貌出現的。劉秉忠17歲從邢州西入紫金,就是“隱居以求志”“與全真道者居”的。他和王重陽、丘處機等人之后的全真道者有著很深的交往。“書院”所在地的邊上是很明顯的人工砌的石頭堰,面貌蒼古,不知年代。據姚李霖講,他聽村子里老人流傳,“書院建筑年代甚早,可能在隋唐。金元時劉秉忠、張文謙、郭守敬等人在此讀過書。而書院被毀是在明洪武、永樂

5、年間。“劉秉忠成為忽必烈的帝師后,紫金山還有過紀念劉秉忠的建筑,紫金山上的一個小山峰也被人們形象地為宰相帽。但洪武帝非常討厭劉秉忠、郭守敬等人身為漢人為元人賣力。他派人來徹底搗毀過紫金山上的建筑,而后讓山上供奉真武大帝。姚李霖說他聽到的說法就是這樣。上莊等村子的傳說中還有,郭守敬用竹篾片子扎成球狀的東西在山頂上觀測星象。人們覺得好奇,因此世代相傳下來。紫金山山頂上有一塊巨石,姚李霖說那叫“書桌”.這個“書桌”如果用來讀書寫字,顯然不太合適。一者很不平整,再者擺上紙筆很容易被風吹跑。但這塊一兩噸重的大石頭顯然是早先經人工支起來的,只是不知道用來干什么.現在,紫金山頭又添了兩處新的人工建筑,一是村

6、民們蓋起的一個小廟,不知供奉著一個什么神。一些好事者用水泥和石子砌了一個羅盤樣的大圓餅,刻有兩儀四象二十八宿及八卦符號等,用以附會郭守敬觀天象時的“情形”.考察邢州文人“西入紫金山”路徑元朝忽必烈朝的帝師、太保劉秉忠,和稍后的天文、水利學家郭守敬,都是河北邢臺人.邢臺,當時稱邢州,元時又改稱順德府,其地都與左權(遼州)接壤.金元戰亂之際,邢州一帶的人西進山西避兵災,或隱居讀書,在元史和邢臺的順德府志中可以看到記載。在邢臺,劉秉忠研究和郭守敬研究,特別是郭守敬研究,已經開展得非常全面而深入.借助邢臺地方志書、邢臺出版的郭守敬研究期刊及大本的郭守敬專門論文集,記者摘錄了有關原始資料及學者研究成果,

7、這些材料說明,劉秉忠、郭守敬等人確曾在現在的紫金山讀書,而不僅僅是紫金山周圍村莊的民間流傳。據記載,劉秉忠于18年來到紫金山,和全真道士交游。接著又在次年應虛照禪師之邀,回邢州當了和尚.122年,劉秉忠受北方臨濟宗的首領海云禪師之邀,一起到漠北忽必烈潛邸見忽必烈。因為劉秉忠知識廣博,世事通明,忽必烈大喜過望。劉從此成為忽必烈的肱股。146年冬,劉秉忠父親去世,他于1247年春天往家趕,夏天六月回到邢州,葬父之后又上紫金山.這一次,帶上了郭守敬、王恂等弟子,一同講學論道。郭守敬小劉秉忠歲,與劉師徒相稱,都精于天文歷數之學.在紫金山求學也是郭守敬一生重要的知識積累時期.其后,22年,由師父劉秉忠推

8、薦給忽必烈,負責整治華北水道。1276年入太史局,主持歷法修訂。劉秉忠、郭守敬等人的西入紫金之路是怎樣走的?康熙版的邢臺縣志詳細記載了這個“路線圖”:(邢臺)城西南五十里為石梯山,又五里為牛家峪,又十里為霞靄山,又二十里為栲栳山,相聯為三尖五平山南二十里為路羅嶺,又東聯龍門山,南十五里為夫子巖,自夫子巖八里為莊兒角,偏東為紫金山。古時候的路,是山間小路,和今天的國省道不一致。但太行深山中的山名地名卻改變很小,以上提到的地名大部分在今天還是原名。順著這些地名找上來,我們發現,“紫金山”就是左權的這個紫金山,山名字都沒有變,只是那個“莊兒角”變了,現在叫成“上莊。但老人們還能告訴我們,上莊原來就叫

9、莊兒角。根據元史記錄,就學于紫金山的邢州文人在元朝朝廷中人才眾多,有劉秉忠、張文謙、李德輝、劉肅、張耕、李簡、王恂、馬亨、郭守敬、劉秉恕、張易等等,幾乎涉及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各個方面。專家認為,這和“紫金山學派”為學駁雜有關系。在蒙元統治者不重士人的背景下,他們既習儒,更習陰陽卜筮(成吉思汗和忽必烈都非常迷信)、天文歷法、算術計財等實學,這些學問讓他們在這個龐大而又不知道怎么有效施政的新國家中大展身手。八百年前的“深山俊鳥”俗話說,深山出俊鳥。縱橫亞歐大陸的忽必烈大汗帳下的濟濟人才,有這么多出自左權東部深山中的一個小書院里,才正是這句話的絕妙寫照。劉秉忠入忽必烈帳,為元朝作為一個國家的草創

10、立下了不世之功。蒙元初入中原,不懂得怎么治理漢族地區。劉秉忠力勸忽必烈改變濫殺豪奪的做法,薦劉肅、張耕治邢,開創了具有典范意義的“邢州之治”。劉秉忠隨軍南征大理,又力勸制止了蒙古軍的濫殺。接著,劉秉忠主持興建開平和元大都(今北京)兩京,他可以說是老北京城的“祖師爺”。此后凡元朝典章制度之創立、建元紀歲、置中書省、宣撫司、定章服、舉朝儀、設定俸祿、官制、建國號、訂歷法,“皆自秉忠發之”。但這個亦儒亦僧亦道的奇人卻一輩子保持“只參政、議政,不執政”,終其一生,最后榮為“太保”,卻都是虛銜,不接受實職.他有一首寫圍棋的詩,后兩句云:“黑白自將心有亂,不如袖手看輸贏”,或許能透露一點因由。劉秉忠深諳道術,他取了一個很有道教色彩的號:藏春真人。他也真是一個外表澹淡,而內心藏有萬翠千紅的奇才,通過忽必烈實現了自己的濟世情懷。郭守敬是一個在機械制造方面有著異常天賦,而且有“一切從實測出發”思想的天才科學家.他制的儀器精巧簡潔,在精準度上超越了同時代甚至是其后兩三個世紀里世界上其他任何人。憑著精確的儀器和實測精神,他在北京三年半時間里實測00次,測得相當精確的冬、夏至時刻,又向上推求800多年前的數據,求得一個回歸年長度為365點2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