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必修上 《第9課 兩宋的政治和軍事》獲獎說課課件_第1頁
高中歷史必修上 《第9課 兩宋的政治和軍事》獲獎說課課件_第2頁
高中歷史必修上 《第9課 兩宋的政治和軍事》獲獎說課課件_第3頁
高中歷史必修上 《第9課 兩宋的政治和軍事》獲獎說課課件_第4頁
高中歷史必修上 《第9課 兩宋的政治和軍事》獲獎說課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三單元 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一第9課 遼宋夏金元的政治和軍事目錄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壹貳叁邊防壓力與財政危機王安石變法肆南宋的偏安【課程標準】 通過了解兩宋的政治與軍事,認識這一時期在政治方面的新變化。1.北宋的建立與統一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宋太祖趙匡胤(1)建立:960年,后周禁軍統帥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奪取帝位,建立宋朝,定都東京,史稱北宋。趙匡胤就是宋太祖。(2)統一:北宋建立后,相繼滅掉南方的幾個割據政權和北方的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陳橋兵變 黃袍加身2.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歷史故事“杯酒釋兵權” 961年,宋太祖邀石守信等高級將領宴飲。眾人酒意正濃

2、,太祖對他們說:“我依靠你們的力量才當上皇帝,可是當皇帝后卻整夜不能安眠。”石守信等忙問原因。宋太祖回答說:“假如有一天你們的部下把黃袍加在你們身上,那時也由不得你們。”石守信等驚惶下跪,問該怎么辦。太祖乘機勸他們解去兵權,“擇便好田宅市之,為子孫立永遠不可動之業。多置歌兒舞女,日飲酒相歡,以終其天年”。石守信等領會了他的用意,次日都稱病辭去兵權。宋朝從此改變了“長槍大劍”的重武輕文局面。岳麓版高中歷史教材2.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1)加強地方控制材料一 (宋太祖曾對趙普說)五代方鎮殘虐朕今選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從皆貪濁,亦未及武臣一人也。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卷13材料二 自

3、唐天寶以來,方鎮多以賦入自贍,名曰留使及趙普為相,勸上革去其弊。申命諸州度支經費外,凡金帛以助軍實,悉送都下,無得占留。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卷6材料三 禁軍聚之京師皆一以當百。諸鎮皆知兵力精銳非京師之敵,莫敢有異心者。由我太祖能強干弱枝、制治于未亂故也。司馬光涑水記聞行政(削實權):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長官知州,節度使逐漸變為虛銜。財政(制錢谷):設諸路轉運司統管地方財政,保證各州賦稅絕大部分上繳朝廷。軍政(收精兵):將地方精銳部隊編入禁軍,拱衛京師,鎮守地方,定期更換駐地。2.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2)分散機構權力北宋中央權力分配示意圖中央:由樞密院專掌軍政,三司專掌財政,

4、與宰相分權,并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樞密院與禁軍管理機構“三衙”分權,前者有調兵權但不統兵,后者統兵但無權調兵。二府三司2.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2)分散機構權力材料一 樞密院原為唐代樞密使,權力不大;但中唐以后,隨著宦官掌軍,樞密使職權因而大增,后來還出現了專屬的辦事機構樞密院。宋代保留樞密院,將其職權限制于軍事管理,與中書門下合成“二府”。而“三司”本為出現于唐中葉以后的臨時使職,后來逐漸形成體系。宋初,“三司”即為“度支”“鹽鐵”“戶部”,成為管理國家財政的機構,。“二府”與“三司”互不統屬,各自直接向君主負責。材料二 臺諫的言論對宰相的權位有直接的影響,這種情況在宋仁宗時

5、最為明顯。宋哲宗時蘇轍曾說:“仁宗皇帝在位四十余年當時所用宰相二、三十人,其進退皆取天下公議,未嘗輒出私意,公議所發常自臺諫。”據統計,仁宗朝其實有宰相二十三名,因臺諫彈奏而罷相者有十三人,可見臺諫言論對宰相去留的重要。【思考】推行“二府三司”、設置“臺諫”的最終目的是什么?目的:削弱宰相權力,強化君主權力。即分散中央機構權力。2.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2)分散機構權力地方: 設立四個平行的路級機構,合稱“四監司”,從不同方面對各州進行監控。 州一級增設通判 ,與知州共同簽署文書,彼此制約。北宋地方權力分配示意圖目的:削弱地方權力,強化中央集權。即分散地方機構權力。四監司(3)

6、抑制武將權力實行崇文抑武的方針罷免宿將兵權,用文官擔任樞密院長官。提倡文治,擴大科舉規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2.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課堂探究】根據所學知識,閱讀教材第50頁中的史料,探究宋初中央集權的加權具有怎樣的特點?產生了怎樣的影響?特點:(1)吸取藩鎮割據的教訓,從集中兵權入手,全面分割地方節度使的權力。(2)重文輕武,文人治國。(3)地方派文臣做知州。(4)守內虛外,強干弱枝;將地方精銳部隊調到中央組建禁軍。影響:(1)有效地預防了內部動亂,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和安定,強化了專制集權。(2)制度過于僵化,權力分割過細,影響了行政效率,助長了因循守舊的政治風氣。(3)導

7、致官僚機構膨脹和軍隊不斷擴充,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費的局面,為北宋埋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1.邊疆壓力邊防壓力與財政危機(1)北宋與遼宋遼交戰形勢圖圖遼太宗:占領了燕云十六州,對中原形成嚴重威脅, 與中原王朝沖突加劇。宋太祖:執政晚期,雙方友好,互通使節。宋太宗:兩次發起奪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慘敗。宋真宗:遼軍大舉南下,逼迫北宋簽訂協議,維持已 有邊界,遼宋皇帝以兄弟相稱。北宋每年送 給遼一筆錢物,稱為“歲幣”。通過這項協 議,北宋勉強獲得了北部邊防的安定。是為 “澶淵之盟”。1.邊疆壓力邊防壓力與財政危機(2)北宋與西夏北宋、遼、西夏對峙圖(1111年) 北宋又與西北黨項族新建立的西夏發生

8、戰爭,也是屢戰屢敗。雙方最終達成和議。是為“慶歷和議”,內容包括:西夏保持帝號,同時向北宋稱臣,北宋每年送給西夏錢物,稱為“歲賜”。 【討論】你覺得北宋這種“以錢財換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為什么?2.財政危機邊防壓力與財政危機(1)冗兵:北宋雖在邊疆戰事中頻吃敗仗,但卻供養了一支空前龐大的軍隊(募兵制)。軍隊不斷擴編,導致軍費直線上升,占到國家財政開支的一半以上。(2)冗官:北宋政府機構設置重疊,官僚子弟入仕過濫,致使官僚隊伍也不斷膨脹。冗兵冗官冗費積貧積弱“三 冗 二 積”2.財政危機邊防壓力與財政危機【北宋的募兵政策】(1)目的:通過廣泛募兵而穩定社會治安、消除動亂因素。“不收為兵,則恐為

9、盜”“饑歲莫急于防民之盜,而防盜莫先于募民為兵”。(2)實際情況:多而不精,管理混亂,訓練廢弛,素質低下;軍費惡性膨脹,成為財政支出的大宗。“天下之所以困,本于兵。”“天下六分之物,五分養兵。”募兵場景構想圖1.背景王安石變法(1)“三冗二積”的社會局面致使北宋出現了嚴重的社會危機。(2)“慶歷新政”失敗后,北宋朝廷的社會危機進一步加深。(3)王安石少有大志,意志堅定,具有豐富的地方工作經驗。王安石范仲淹【慶歷新政】改 革 者:范仲淹支 持 者:宋仁宗改革目的:整頓官僚機構改革結果:失敗失敗原因:觸犯了官僚集團的既得利益2.主要內容富國強兵(目的)王安石變法領域措施內容作用富國青苗法青黃不接之

10、時,政府貸款或谷物給農民,收獲后還本付息限制了高利貸對農民的剝削,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募役法納錢代役有利于經濟發展,增加政府收入農田水利法鼓勵墾荒和興修水利保證灌溉,防洪賑災均輸法采購物資“徙貴就賤,用近易遠”節省費用,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減輕了人民的負擔方田均稅法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賦稅,官僚、地主也不例外增加了政府收入,農民得到實惠市易法在東京設市易務打破了大商人對市場的壟斷,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強兵實行“省兵”措施,精簡軍隊,縮減編制節省軍費開支,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宋軍的戰斗力推行強兵措施如保甲法、保馬法、將兵法等取士改革科舉制度,主要改變科舉考試的內容有利于選拔和培養人才;有利于推動

11、改革;有利于擴大統治基礎批判“恩蔭”制度,選拔人才貫徹擇優錄取的原則3.評價王安石變法(1)進步性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增強了國家的軍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促進了經濟發展,客觀上有利于社會進步。針對北宋統治錯綜復雜的積弊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這種勇于改革和敢于斗爭的精神,值得肯定。(2)局限性是封建地主階級針對北宋統治危機進行的改革運動,不可能從根本上擺脫封建統治危機。變法以維護地主階級的統治為出發點,農民的處境沒有根本改變,負擔依然沉重。【課堂探究】王安石變法緣何失敗?給我們帶來了哪些啟示?王安石變法(1)失敗原因:觸犯了官僚地主的利益,遭到了他們的阻撓和破壞。宋神宗在

12、變法后期立場動搖,其死后,司馬光任宰相,廢除了新法。且變法過程中用人不當,危害百姓利益。變法本身沒有觸及社會的根本問題,沒有真正給農民以最大利益,因而不可能獲得農民的支持,更不能很好的解決社會的根本矛盾。(2)啟示:改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要求,是革除社會弊端,促進社會發展和國家興盛的重要手段。改革必然會遭到守舊勢力的阻撓,要充分認識改革的復雜性與艱巨性,要體現百姓利益,改革者要有遠見卓識和堅定的政治魄力,要注意用人。1.南宋的建立南宋的偏安 1127年,北宋被東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滅,徽、欽二帝被俘北去,史稱“靖康之變”。北宋康王趙構在應天府稱帝,后定都臨安,史稱南宋。趙構即為宋高宗。宋徽宗趙佶

13、徽欽二帝五國城關押地(復原) 靖康二年(1127)四月初一,金軍押解被俘虜的徽、欽二帝及宗室、嬪妃、大臣、工匠、伎女等3000余人撤離汴京,返回北方,同時掠走金帛珍寶、法駕儀仗、天文儀器、圖書樂器等,史稱“靖康之變”。 趙毅、趙軼峰 中國古代史(下冊)2.宋金之戰南宋的偏安(1)岳飛抗金 南宋初年,宋軍在與金軍對抗中素質明顯提高,形成幾支較有戰斗力的部隊,尤以岳飛指揮的岳家軍戰績卓著。然而,宋高宗和宰相秦檜卻視岳飛等為心腹之患,主動向金朝求和。1141年,南宋與金訂立紹興和議。岳飛也被南宋朝廷逮捕殺害。秦檜夫婦像岳 飛岳飛滿江紅今人書法作品2.宋金之戰南宋的偏安(2)偏安局面的形成 此后宋金之

14、間又發生幾次戰爭,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稱臣,而是“世為侄國”,繼續維持南北對峙的局面。和議時間內容紹興和議1141年以東起淮水、西至大散關一線劃界;南宋對金稱臣;每年向金朝繳納白銀25萬兩、絹25萬匹,稱為“歲貢”隆興和議1164年仍維持紹興和議后的疆界;南宋不再對金稱臣,改為叔侄關系;宋每年向金朝繳納白銀和絹各縮減至20萬兩、匹;宋割商、秦兩州給金嘉定和議1208年宋金改為伯侄之國;歲幣絹、銀各增至30萬匹、兩;犒軍錢300萬貫;維持原來邊界金、南宋、西夏對峙圖(1142年)宋金三大和議對比課堂總結兩宋的政治和軍事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王安石變法南宋的偏安北宋的建立與統一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15、加強地方控制:削實權、制錢谷、收精兵分散機構權力抑制武將權力實行崇文抑武的方針中央:二府三司、三衙、臺諫地方:四監司、通判特點及影響邊防壓力與財政危機邊防壓力財政危機三冗二積北宋與遼澶淵之盟北宋與西夏慶歷和議背景主要內容(富國強兵)評價、敗因、啟示南宋的建立宋金之戰岳飛抗金偏安局面的形成(三大和議)第三單元 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一第10課 遼夏金元的統治目錄01.02.03.04.遼朝契丹族(916-1125)金朝女真族(1115-1234) 西夏黨項族(1038-1227)元朝蒙古族(1271-1368) 【課程標準】 通過了解遼夏金元諸政權的建立、發展和相關制度建設,認識北方

16、少數民族政權在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遼朝契丹族(916-1125)1.起源契丹族契丹帳北宋蘇頌行營到處即為家,一卓穹廬數乘車。千里山川無土著,四時畋獵是生涯。 遼朝的建立者契丹族與鮮卑同源,在遼河上游過著游牧、漁獵生活。2.建立耶律阿保機 916年,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定都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后來版圖擴大,改國號為遼。遼朝契丹族(916-1125)3.統治政策(1)南、北面官材料一 其官有契丹樞密院及契丹行宮都總管司,謂之北面,以其在牙帳之北,以主蕃事;又有漢人樞密院、中書省、漢人行宮都總管司,謂之南面,以其在牙帳之南,以主漢事。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一材料二

17、 契丹官分南、北,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北面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面治漢人州縣、租賦、軍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遼史卷四五百官志北面官負責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務,南面官負責以漢人為主的農耕民族事務。特點:因俗而治、蕃漢分治。遼朝契丹族(916-1125)3.統治政策(2)四時捺缽 秋冬違(避也)寒,春夏避暑,隨水草,就畋漁,歲以為常,四時各有行在之所,謂之捺缽。居有宮衛,謂之斡魯朵;出有行營,謂之捺缽。遼史營衛志序 皇帝和宮廷依然保持草原習俗,每年隨季節轉換定期遷徙。遷徙中的行營成為國家政治中心。四時捺缽主要地點 時間活動內容春捺缽長春州魚兒濼正月上旬捕鵝、鉤魚夏捺缽永安山炭山四月上旬

18、七月中旬避暑、議政秋捺缽慶州伏虎林七月中旬入山射鹿冬捺缽永州廣平淀十月以后避寒、議政、獵虎四時捺缽:流動的國家政治中心西夏黨項族(1038-1227)1.起源黨項族 西夏的建立者黨項族是古代羌人的分支,唐末在今陜北、寧夏一帶形成邊疆藩鎮,宋初仍然保持半獨立的地位。2.建立 1038年,黨項首領元昊稱帝,定都興慶府(今寧夏銀川),國號大夏,史稱西夏。3.統治政策 其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機構除漢式官稱外,同時有一套本民族稱謂的官稱。現藏于寧夏博物館的西夏“鎏金銅牛”金朝女真族(1115-1234)1.起源女真族 金朝的建立者女真族活動于黑龍江、松花江流域,以農業、狩獵、畜牧為生。2.從建立到遷都

19、(1)建立:1114年,女真族的首領完顏阿骨打舉兵反遼,次年(1115年)稱皇帝,建立金朝,定都會寧府,也稱上京(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2)對峙:1125年,金滅遼,兩年后又滅北宋,與南宋逐漸形成對峙局面。完顏阿骨打金朝女真族(1115-1234)2.從建立到遷都(3)遷都:1153年,金遷都燕京(今北京),將燕京改名為中都。這是北京建都史的開端。金、元、明北京城址變遷圖【課堂探究】金朝的統治者(海陵王完顏亮)為什么要將都城從上京遷至中都?統治者自身具有遠大抱負,意圖統一華夏;同時崇尚中原文化,力主漢化改革。金朝當時統治范圍擴大,上京居東北,不便于統治。上京地區相較于中都自然環境更惡劣

20、。金朝女真族(1115-1234)3.統治政策 金朝制度基本沿襲唐宋,同時保持了一套本民族的管理系統,叫作“猛安謀克”的制度。 猛安者千夫長也,謀克者百夫長也。以三百戶為謀克,謀克十為猛安。金史兵志猛安謀克軍事單位社會組織基層制度金朝女真族(1115-1234)4.從鼎盛到衰落(1)鼎盛:12世紀后期金世宗在位,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史稱“大定之治”。 承世宗治平日久,宇內小康,乃正禮樂,修刑法,定官制,典章文物粲然成一代治規。金史章宗紀(2)衰落:世宗死后,金朝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襲擾,猛安謀克又日益腐化,統治逐漸衰落。元朝蒙古族(1271-1368)1.民族崛起(1)建國:1206年,漠北蒙古

21、部首領鐵木真統一草原各部落,建立蒙古汗國,被奉上“成吉思汗”的尊號。(2)擴張:蒙古軍隊先后滅掉西遼、西夏和金朝,招降吐蕃諸部,兼并云南的大理政權,還遠征到中亞、西亞、東歐地區。建立了世界上有史以來最大的帝國蒙古帝國簡圖成吉思汗元朝蒙古族(1271-1368)2.完成統一(1)建立元朝:1260年,忽必烈繼位,開始推行中原傳統政治制度,興建大都。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大元,定都大都;蒙古在其他統治區形成了四大汗國。四大汗國示意圖忽必烈元朝蒙古族(1271-1368)2.完成統一(2)統一進程:1276年,元軍占領南宋都城臨安。1279年,元軍在崖山海域擊敗南宋余部,完成統一。少數民族建立的

22、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元朝形勢圖(1330年)文天祥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元朝蒙古族(1271-1368)3.統治政策(1)修筑驛道,設立驛站。(目的:鞏固統一;為公差人員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務;用來運輸官府物資;又隔一定距離分設急遞鋪,負責傳遞公文)元代急遞鋪令牌(2)實行行省制度:中央的宰相機構中書省委派官員處理地方事務,逐漸形成常設機構,稱為行中書省,簡稱行省。全國共設10個行省。轄區廣闊,軍政權力集中,行政效率較高。(3)吐蕃地區:由中央政府的宣政院進行管理。(4)西域:設北庭都元帥府、宣慰司等管理軍政事務。(5)臺灣:設澎湖巡檢司,履行行政管理職能。元朝蒙古族(12

23、71-1368)【行省制度】1.劃分依據:一改以往以山川形便為依據的行政區劃,以犬牙交錯為主導,使各省無山川險阻可依,便于中央進行政治控權和軍事鎮壓。2.作用:(1)從政治上鞏固了國家統一,使中央集權在行政體制方面得到保證,是中國行政制度的一大變革。(2)便利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對于加強中央集權,特別是調整好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具有重要的意義。(3)是中國古代郡縣制的發展,是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嘗試,也是加強中央集權的新舉措,對后世政治制度產生重要影響。元朝蒙古族(1271-1368)4.蒙古族與回族的形成(1)蒙古族:蒙古原是漠北的一個游牧部落,鐵木真統一草原后逐漸將其他部落融入其中。(2)回族:來自中亞、西亞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國,同漢、蒙古、畏兀兒等民族長期相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