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言和意的美好遇見優秀獲獎科研論文_第1頁
比較言和意的美好遇見優秀獲獎科研論文_第2頁
比較言和意的美好遇見優秀獲獎科研論文_第3頁
比較言和意的美好遇見優秀獲獎科研論文_第4頁
比較言和意的美好遇見優秀獲獎科研論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比較,言和意的美好遇見優秀獲獎科研論文 學習一篇課文,教師既要引導學生知道“寫了什么”,更要引領學生探究“怎么寫”“為什么這樣寫”這個語言秘密。課堂中比較法的妙用就是從文本內容的表現形式出發,聚焦其表達方法和表達效果,在比較中鑒別,在鑒別中達到對語言秘密的妙悟,實現言意兼得。 一、比中生象,據象觀語 語象,就是學生在感知語言文字以后心中形成的形象。作者表情達意,往往是借助于一個個生動豐富、充滿感性的形象,我們要在比較中引導學生對文本語言所含形象進行感知和體驗,再現和建構,感受語言精妙。 【案例】 宋慶齡故居的樟樹 “樟樹四季常青,無論是夏天還是冬天,它們總是那么蓬蓬勃勃。” 師:“四季常青”自

2、然就包括了“夏天”和“冬天”,后面還寫“無論是夏天還是冬天”,這不是重復嗎?要是這樣寫是不是更簡練呢?(出示:“樟樹四季常青,蓬蓬勃勃。”) 生:這不是重復。寫夏天和冬天是為了突出樟樹四季常青。一般的樹在冬天會落葉,而樟樹卻不是這樣。 生:夏天太陽光強烈,有的樹會被曬枯萎,而樟樹卻蓬蓬勃勃。冬天有寒風,還有大雪,只有樟樹、松樹這一類的樹還蓬蓬勃勃。 生:這樣寫更能突出樟樹“四季常青”“蓬蓬勃勃”,讓人印象深刻。 上述片段,教者扣住“四季常青”和“夏天、冬天”之間的內在關聯性,引發學生產生認知沖突,提出了“樟樹四季常青,蓬蓬勃勃”這個句式和課文中的句式做比較這個話題。課上,就在這“刪一刪”式的句

3、式比較中,學生頭腦中對“夏天、冬天”這兩個物像的已有形象被激活了,學生建構起了物像之間形象的聯系“夏天,太陽光強烈,有的樹會被曬枯萎,而樟樹卻蓬蓬勃勃。冬天有寒風,還有大雪,只有樟樹、松樹這一類的樹還蓬蓬勃勃。”較好地實現了形象的豐厚與建構,促使學生深化了言語形式這樣寫更能突出樟樹“四季常青”“蓬蓬勃勃”,讓人印象深刻。 二、比中悟意,據意賞語 語意,就是語言文字中所包含的意義、意趣、意味。詞語在不同的語境下會生成不同的意義,我們要在比較中引導學生深刻領會這種“不同意義”,實現學生與作者語言之間的同化或順化。 【案例】為人民服務(一) “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

4、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 師:讀完這段話,我發現它其實就講了一個字,哪個字,知道嗎?(死) 師:(出示:為人民的利益而死)死是什么意思?能換個詞解釋它嗎? 生:犧牲、就義、獻身、捐軀。 師:同樣是死,我們把剛才的解釋放在這兒(出示: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行嗎? 生:不同意,這個死,得用“上西天、下地獄、見閻王、命喪黃泉”解釋。 師:同樣一個字,為什么你們卻用完全不同的詞語解釋? 生:用的地方不同,意義也不同。 生:這兩個死,一個表達對法西斯的憤恨、蔑視,一個表達對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人的崇敬、愛戴、欽佩。 上述案例中,“死”字不同語境之意就在比較中被點燃、被喚醒了。在“換詞解釋

5、、用詞比較”中,學生拓展了“死”字語境之意,開掘了“死”字褒貶之意。一次緊扣“死”字意義的探究,一次扣詞比較的辨析,帶動了對整句話意義的理解,更可貴的是,在比較中激發了學生的思維,激活了學生的情感,引發了學生的自主探究,品味了語言的意蘊。 三、比中生情,依情品語 語情,就是學生從語言文字中所感悟和感受到的情感。教師可以在比較中引導學生把握詞語情感色彩,體會句子語調、語氣、語速所傳達出的情感。 【案例】為人民服務(二) (承接上一案例) “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 師:(指名讀后)分析得很好,但沒讀出味道。你看,這句話中第二個“死

6、”前用的是“去”,“去死”怎么讀? 生:應該讀得有力,不屑一顧,如秋風掃落葉般的態度。 師:請你試試,可以加上動作。 學生飽含感情,讀出了憎恨、蔑視。 師:好,干脆利落,痛快過癮!而這句話中第一個“死”前面用的是(生發現“而”)“而死”,你又能體會到那是怎樣的語氣嗎? 生:莊嚴深沉,敬佩敬仰。 師:對,那是深深的情,濃濃的愛,我們一起完整地讀讀這句話。學生讀出了愛與恨,讀出了強烈的對比。 在學生理解“死”字不同的意義之后,教師引導學生讀出“死”字的不同情感。在學生無法正確傳情之時,教師巧妙地聯系一個“去”和一個“而”進行比較朗讀:“去死”怎么讀?“而死”,你又能體會到那是怎樣的語氣?就在這一個

7、“聯一聯”式的比較中,體會到了詞語不同的感情色彩,捕捉到了語氣語調的變化,讓學生擁有了在不同語境中“應該怎樣說,為什么要這樣說”的“在場”的感覺。 四、比中明法,依法用語 語法,就是組織語言的結構方式或結構規則。教學中,對于那些結構上讓學生感到生疏、新奇或特別的句子和語段,可以在比較中引導學生在理解內容的同時,審查、學習作者表情達意的語言形式。 【案例】檢閱 這篇課文在語言形式上最有特點的是由5個問句組成的第6自然段:“勸他不去?要不把他放在隊尾?再不就把他藏在隊伍中間?可是跟他怎么說呢?誰去跟他說呢?”教學中,教師先讓學生反復讀,把句子讀通、讀懂,接著讓學生閱讀“這是一年一次的國慶,我是博萊

8、克的朋友。他腳受傷了,到底要不要讓他參加檢閱,我們都很猶豫”,對照文本進行句段比較,體會5個問句組成的段落在表達上的作用。最后創設情境:“假如你就是博萊克的同學、鄰居或朋友,面對曾經幫助的博萊克,你們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讓學生模仿文本句式寫一兩個問句。 在“改一改”式的比較研讀中,學生加深了對句法結構關系的感性認識兩段話表達的意思是一樣的,但問句形式則把小伙伴焦急、猶豫、為難的心情充分表達了出來。可以看出教者的意圖是明確的,就是要讓學生在比較中感知語言結構,在運用中占有這種結構。 五、比中聽音,借音辨語 語音,是語言存在的一種形式,是負載著情意的聲響。在不同語言形式的比較中聽、讀、辨,就是

9、為了讓學生在語音的適切變化中把握語言的思想內涵,感受作者傳情表意的準確得體,感受作者用詞造句的精確妥帖。 【案例】明天,我們畢業 “是您,引領我們在知識的海洋中盡情遨游;是您,和我們一起參加爭論假日小隊活動;是您,為了指導我們科技小組搞發明,利用星期天跑圖書館,查閱資料” 師:同樣的意思如果換一個說法,你們覺得怎么樣?下面聽老師讀一段話。(出示:您引領我們在知識的海洋中盡情遨游;您和我們一起參加“爭論假日小隊”活動;您為了指導我們科技小組搞發明,利用星期天跑圖書館,查閱資料) 師:聽了我讀的這段話以后,感覺怎么樣? 生:好像感覺沒有原句讀上去那么朗朗上口了。 生:我發現少了一個“是”和一個逗號,讀上去情感好像不是很豐富,語氣挺單調的。 生:我也覺得老師讀的這一段話沒有書上寫得有氣勢。 生:課文上連續用了三個“是您”作為開頭,我發現是一句排比句,讀上去很有節奏,語氣特別強烈。 師:是啊,這一個排比句不僅讀起來特別順暢,而且語言的氣勢一句比一句強,特別是開頭的三個“是您”,更突出了作者對老師的感激眷戀之情。 語言文字本身是不出聲的,但一定的內容和形式卻賦予了它特有的音韻,或悲傷哀怨,語調沉重;或節奏鮮明,語流流暢;或讀著上口,聽著悅耳。上述片段,我對原文進行了有意的改寫,并用朗讀的方式作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