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脆弱-在不確定世界的高階生存之道_第1頁
反脆弱-在不確定世界的高階生存之道_第2頁
反脆弱-在不確定世界的高階生存之道_第3頁
反脆弱-在不確定世界的高階生存之道_第4頁
反脆弱-在不確定世界的高階生存之道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反脆弱:在不確定世界的高階生存之道 這世上有三種人:第一種人,害怕波動和不確定性,他們喜歡平靜穩定的環境,認為波動和不確定性會帶來傷害。第二種人,既不害怕也不歡迎不確定性,他們覺得波動并不會對自己的生活帶來任何影響。第三種人,歡迎波動和不確定性,他們認為波動能讓自己變得更好。在這三種人中,究竟哪一種人最脆弱?顯然是第一種人,因為他們害怕的東西正是這個世界的真實常態 -經常出現的波動和不確定性;而他們喜歡的東西卻永遠都是水中月鏡中花 - 因為平靜穩定的外部環境不是由他們說了算的。所以,能不受傷嗎? 與第一種人相比:第二種人是堅韌的,因為波動和不確定性沒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任何變化。第三種人是“反脆

2、弱”的,因為最終他們能從波動和不確定性中獲益。現在就以創傷為例,看看這三種人的不同之處。因為創傷代表的正是一種不確定性和波動的極端情形。心理學家們普遍認為,創傷過后可能會產生兩種結果:一是患上創傷后精神緊張,俗稱 PTSD ,是指人們在遭遇重大創傷之后產生的一種精神疾病,具體表現有焦慮、易怒、過度警覺、抑郁等等,嚴重者還可能自殺。另一種是,恢復到創傷出現前的狀態,也就是不再受創傷的困擾和影響,徹底恢復到創傷發生前的正常狀態。但事實上,除了以上兩種結果外,還存在著第三種可能,即“創傷后成長”。“創傷后成長”這個概念最早是由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兩位心理學家提出的,經過研究,他們認為創傷會給人帶來

3、的具體成長有五個方面:找到個人的力量對生命更加感激形成更穩固的關系找到更多生命的意義發現更多可能性而那些在創傷之后,獲得“創傷后成長”的人就是這里所說的第三種人 -從波動和不確定性中獲得成長的人,因此具有“反脆弱”性。 1具有“脆弱”體質的人在說怎樣才能擁有“反脆弱性”前,讓我們先來說說什么樣的人是“脆弱”的?類型一:特別害怕犯錯的人中國有句古話:“多說多錯”。我遇到過不少害怕犯錯、害怕失敗的人。他們常常是這樣說的:“我還是不說了吧,省得別人反對。”“能不多做就不多做,省得出錯。”這么一來,他們的生活和工作看起來確都很平穩。但與此同時,他的自我成長與發展也就到頭了,之后,他就會長久地停留在那個

4、級別的心智水平上。可外面的世界卻在變得越來越復雜,挑戰也與日俱增。按照真實世界的發展,未來某一天,他肯定還會遇到不得不親自出面處理的事。這時,他那十分局限、一直沒有得到發展的能力和心智水平就會給他帶來比以前嚴重許多的錯誤、失敗、甚至災難。因為逃避并不等于不存在;不犯錯也不等于你就完美;你不會的東西依然還是不會。類型二:不愿接受變化的人在我以前的工作生涯里,遇到過很多次非常大的變化,包括:公司被兼并、產品被賣掉、原本單獨運作的產品忽然決定要跨公司合作推廣而五年之內換了五個老板的事,也只算是家常便飯。如果不能接受這些變化,受不了變化后的工作環境和新老板的風格,內心自然十分痛苦,剩下的選擇也就只剩辭

5、職了。我的確也這樣干過,而且不只一次。但同時,我也發現,有那么一些人,不論公司世事如何變遷,老板如何更迭,他都依然不動,甚至升職加薪。后來,我逐漸明白了此中道理:既然變化是必然會發生的,那我們要做的就是去思考“如何從變化中獲得持續的自我成長?”,而不是每一次都選擇回避。假如,你是因為有了更好的成長機會而離職,或是清楚的知道了自己的天賦愿景與當下工作不匹配而離職,那都算是明智的選擇。但是,假如你僅僅是因為忍受不了各種各樣的變化而離職,那你就缺少了“反脆弱”的能力。類型三:企圖消滅波動的人有一類人,比不愿接受變化的更不靠譜,他們就是企圖消滅波動的人。回顧2007年的經濟危機,你會發現它的主要來源之

6、一正是: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旨在消除“經濟繁榮與衰退的周期”的各項舉措,比如長期刺激性的貨幣政策。按理說,經濟的周期性波動是它的自然本性,但格林斯潘卻做了很多人為控制,企圖將經濟周期徹底消滅。于是,那些原本應隨經濟周期暴露出的風險“消失”了,整個經濟形勢看起來非常得好。可惜,實際情況卻恰好相反,所有那些看似消失了的風險,已經從“顯性”變成了“隱形”,藏在地下且不斷積聚,直到最終引發2007年的經濟危機。人為壓制波動性,不僅會讓系統變得極其脆弱,同時,也關閉了系統向我們傳遞信息的通道。因為波動性就是信息,波動性一直都在向人們傳遞各種各樣的信息。所以,忽視波動性、人為制造穩定表象,都是十分危險的。真

7、實人生中的每個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煩惱和痛苦。但是,很多父母因為過度保護子女,便主動替孩子把煩惱和痛苦消除掉了,希望孩子能從此過上平穩如意的人生。可誰知,好心辦了壞事,他們正在企圖消滅孩子人生中的正常波動。如果在一個人已經適應了很多年的穩定而剛好放松警惕的時候,毀滅性的災難往往就會不期而至,而它帶來的損失將遠遠超過正常波動所帶來的損失。事實上,災難爆發前的潛伏期越長,對當事人造成的傷害就越大。所以,讓孩子們經歷些本就要有的“摔打”,經歷真實人生中的波動,不但能讓他們從傷痛中吸取教訓、持續成長,還能在一定程度上讓他們避免在未來遇到更大更可怕風險的幾率。(當然,這里必須要注意“度”,作為家長你要忽

8、略那些小的危險和波動,專注于保護你的孩子免受那些嚴重傷害。)2成為具有“反脆弱”體質的人那么,到底要怎樣做才能具有“反脆弱性”呢?1、不做“非活物”,而是像真正的生命那樣不斷進化。如果仔細觀察,你會發現任何一種有生命的物體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反脆弱性。而那些沒有生命的物體,在壓力下往往會衰竭,或者折損,鮮有例外。就像玻璃杯,一摔就碎。可見,非活物都是脆弱的,而生命體則是反脆弱的。所以,人體是反脆弱的,大自然也是反脆弱的。同樣,那些不能接受變化、不愿成長的人,也具有極大的脆弱性。因為從本質來說,他們并未將自己當做是真正的生命體。他們期望和熱愛的還是那種機器人似的人生,沒有波動,一切安穩。所以,要想

9、具有“反脆弱性”,你就要像真正的生命那樣去進化,不僅僅是你的身體,還有你的心智。進化心智的方法是:用“成長型思維” 替代“固定型思維”。關于這兩種心智模式的不同,我曾在文章中說過:擁有成長型心智的人相信,通過練習、堅持和努力,每個人都具有學習與成長的無限潛力。而固定型心智的人則相信在出生時,每個人都帶有固定量的才智與能力。所以,采取固定型心智的人傾向于回避調整與失敗,于是也就剝奪了自己過上富于體驗與學習的生活的機會。他們喜歡說“我不善于運動”、“我沒有學數學的天分”。可見,如果你能真正擁有“成長型心智”,那每一次你遇到的挫折和混亂,都能成為你從中學習的源泉,成為促使你不斷進化的動力,讓你越來越

10、強,這就是“反脆弱”性。2、要有足夠的急性壓力源。大學畢業時,同學們通常會分化為兩類:一類選擇進入父母單位,或政府體系、或高等院校。另一類則選擇進入企業,甚至是創業企業。在這里,我們不談兩種選擇孰是孰非,因為選擇是與每個人的價值觀、人生觀、人生愿景相聯系的,因此也就因人而異。在這里,我們只談這兩類人的“反脆弱性”,誰會更多一些?顯然是后者。為什么?因為,反脆弱性的產生是有條件的。反脆弱性的產生需要壓力源的刺激,而壓力源的刺激頻率非常重要:人類在急性刺激下會比在慢性刺激下表現得更加出色,尤其是在急性刺激后給予較長時間的恢復期,這就使得這些壓力源成為信息的傳導渠道。顯然,第二類人面對的急性壓力源要

11、比第一類人多很多,因為在他們的工作中,一切都得完全遵從優勝劣汰的機制。要知道,真實世界的優勝劣汰可是非常殘酷的。這個道理,喜歡運動的人都知道。在剛開始打羽毛球的時候,胳膊會酸痛,在剛開始跑步的時候,腿會酸痛。原因是你的腿和手臂都受到了微創傷。于是,你的身體就會調動你的所有能量和機能去補償那個受到微創傷的部分。最終你發現,你的右手手臂會比左手更粗一點。這就是過度補償的結果。基于這個認識,你該如何增加自己的“反脆弱性”呢?方法一:允許自己犯錯,甚至主動積極的犯錯。如果你總是偏好“肯定正確”的事,你就會變得越來越脆弱。但其實,就算是邁克爾喬丹,在他成為籃球之神前,也曾有過非常多的錯誤和失敗。但他接受

12、自己的失敗。在他最喜歡的一則耐克廣告中,他說:“我有超過9000次投籃沒有命中。曾經輸掉約300場比賽。有26次,人們相信我會投出決勝的一球,但是我沒有。”錯誤代表的正是一種波動,而波動會給我們傳遞非常重要的信息。從這些信息中,我們可以學到與之前不一樣的東西,對自己產生與之前不一樣的認知,從而變得更加強大,這樣一來,“反脆弱性”就再一次被提高了。對于企業來說,也是一樣的。你需要在自己的企業中創建一個可以包容失敗并不以失敗為恥的組織架構。比如:在Facebook,他們鼓勵所有的員工都尊奉三個信條: 動作要快而且還要打破條條框框。 如果你沒什么可擔心的,那么你又會如何去做? 把人放在事情的核心位置

13、。前面兩條的設計目的是允許員工失敗,并給予員工承擔風險的自由。而第三條則是整個社交網絡的核心。這三條合并在一起構成了Facebook的企業哲學,這一哲學也是Facebook從一個學生宿舍里的項目成了這個世界上最強大和最具創造力的企業的背后推動力。方法二:從“舒適區”走到“學習區”和“恐慌區”,積極主動的制造波動。武志紅老師曾說:“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過程,都是舒適區在不斷擴大的過程。”最初,當我們是胎兒時,子宮是舒適區;當我們是嬰兒時,媽媽的懷抱是舒適區;當我們是幼兒時,家就是舒適區。隨著我們年齡增長,舒適區的范圍在不斷擴大。所以,一直躲在自己固有“舒適區”中不出來的人,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看,就意

14、味著終其一生,他可能都只想做個嬰兒。在舒適區里,一切得心應手,因為每天都是在熟悉的環境中,做著自己在行的事,和熟悉的人交際,甚至你就是這個領域的專家。但是,這種環境卻嚴重缺乏可變性和隨機性,與“反脆弱性”的產生前提背道而馳。所以,如果想獲得“反脆弱性”,你就需要走到“學習區”和“恐慌區”,主動給自己創造波動和震蕩。研究發現,在一個系統中看到的波動越多,它就越不容易遭遇突然發生的極端波動。同理,你在平時生活中經歷的波動越多,你也就越不容易遭遇突然發生的極端波動。波動可能來自于你犯下的錯誤,也可能來自于你一次次從“舒適區”走向“學習區”和“恐慌區”時所帶來的震蕩。3、在黑天鵝事件發生前,強化自己的

15、反脆弱性。對于那些不可預測的極端波動事件,也就是黑天鵝事件,又該如何強化自己的反脆弱性呢?主要是兩種方法:第一,創造有利的不對稱性。有利的不對稱性說的是:當一件事情發生時,它帶給你的獲益比損失多,帶給你的好處比壞處多。這也是著名學者塔勒布提出的“杠鈴策略”背后的底層邏輯。你可以按照這個邏輯去設置自己的理財計劃:把一小部分資金(比如10%),放到那些當黑天鵝事件發生時從中獲益比損失大很多的金融產品上,比如期權。假如黑天鵝事件最終沒有發生,你的損失就是早已鎖定的10%;但如果黑天鵝事件發生了,你的獲益就遠遠超過了10%。塔勒布就是這樣做的:1987年10月美國爆發股災,道瓊斯指數下跌22%,數百億

16、美元憑空消失,但塔勒布卻因為使用這一策略,通過做空股市狠狠賺了一筆,在27歲時就實現了財務自由。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逐漸加深,黑天鵝事件發生的幾率也會越來越高,通過這樣一種設置,你就等于是給自己創造了一個“有利的不對稱性”,從而可以從經濟發展或金融市場的極端波動中獲益匪淺。第二,確保發生不可接受情況(即毀滅或災難)的概率為零。對于正常波動,你應該無比熱烈的歡迎它,甚至積極主動的創造它,從而鍛煉自己的“反脆弱性”。但對于極端風險,你要做的就是盡可能的規避。比如,你不能將自己的所有積蓄都投入在股市里,因為你不知道什么時候極端波動就會到來,假如它來了,那個結果就是你不可接受的。最后的話人生就是這樣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