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清代錫伯族戍邊屯墾及其經濟意義_第1頁
淺析清代錫伯族戍邊屯墾及其經濟意義_第2頁
淺析清代錫伯族戍邊屯墾及其經濟意義_第3頁
淺析清代錫伯族戍邊屯墾及其經濟意義_第4頁
淺析清代錫伯族戍邊屯墾及其經濟意義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淺析清代錫伯族戍邊屯墾及其經濟意義引言乾隆年間,西北邊疆安全存在嚴重隱患,內部分裂勢力層出不窮,外部沙俄侵襲的壓力不減,為穩定邊疆,清朝從內地調兵駐守,其中包括盛京的錫伯兵,連同家眷西遷新疆。至新疆后,這部分錫伯族人組建了錫伯營,自此,錫伯族開始了西北邊疆戍邊屯墾的歷史。錫伯族屯墾的貢獻首先在于守衛了西北邊疆的安全,這體現在兩個方面,即軍事守衛與保障軍民供給。錫伯族作為駐防軍隊在保衛邊疆的同時,以旗屯生產方式實現自給。其次,錫伯族屯墾還促進了邊疆經濟發展,遷移至新疆伊犁地區的錫伯族帶去了先進的農耕生產方式,同時修建了邊疆的農業基礎設施。對于發展生產而言,邊疆安全是前提;對于邊疆安全而言,發展生

2、產提供了守衛的物質基礎。一、錫伯族戍邊屯墾的背景與過程清初,在伊犁游牧的準噶爾部,是一支強大的割據勢力,控制了天山南北,與清朝抗衡。經康雍乾三朝的努力,清朝在乾隆二十二年至乾隆二十四年的三年間,先后平定了準噶爾及大小和卓叛亂,最終統一了新疆。新疆統一后,清朝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如何鞏固統一局面和維護邊疆的穩定。“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糧草是決定戰爭勝負走向的重要經濟因素。如在西北邊疆駐兵,必須先解決軍糧問題。新疆統一伊始,伊犁地區百廢待興、土地大量荒廢,以致“伊犁地方貧困,不能取辦兵丁口糧”。若從內地調運,則路途遙遠,靡費巨大。汲取以往經驗,唯有移民屯田,開墾被廢棄的荒地,才能保證軍糧供應,從而加

3、強邊防,鞏固統一。伊犁“地處極邊,形勢四塞”,且“數十年以來,兵革相尋,群遭涂炭”,該地區已是人煙稀少,防務全廢,亟須駐兵防守。準噶爾汗策妄阿拉布坦外孫阿睦爾撒納逃亡沙俄,存在著再次爆發戰爭的危險。同時沙俄繼續向外擴張,新疆面臨的外部壓力不減。面對這種形勢,清政府在從南疆移民屯田的同時,也必須從內地派兵屯墾。乾隆二十五年,清政府令阿克蘇從內地調兵至伊犁駐守。據欽定新疆識略記載,“由阿克蘇率滿洲索倫驍騎五百名、綠營兵百名、回子三百名,越木蘇爾達巴罕至伊犁,鎮守辦事,搜捕瑪哈沁,招撫潰散之厄魯特,即以綠營兵筑城,回子乘時興屯,開渠灌溉”。嗣后,清朝陸續由內地增派兵丁駐防,并于乾隆二十七年設立伊犁將

4、軍,任命明瑞為首任將軍,治所設在伊犁惠遠城,總理天山南北兩路軍政事務。二、錫伯族屯墾維護了西北邊疆安全穩定邊疆是清朝統一新疆后最為關注的問題,屯墾“外有守御之備”。移民實邊、于邊疆駐軍屯墾是清代邊疆治理的重要措施。清朝調派錫伯族官兵至西北邊疆,換防臺站、巡邊、平定內亂、抵御外侮,同時以屯墾方式為軍隊提供給養,實現了以屯守邊、屯守兼備的雙重目的。乾隆年間,準噶爾及大小和卓的叛亂對西北邊疆的穩定造成了威脅。清朝用武力收復新疆后,派兵戍守尤為關鍵,錫伯族官兵因自身過硬的軍事素養被派駐新疆伊犁戍邊屯墾。中華經濟共同體作為一個整體既有中心地區,也有邊疆地帶,錫伯族戍邊是維護共同體安全的重要環節。乾隆三十

5、一年組建的伊犁錫伯營,擔負著駐守卡倫和臺站(軍臺)、換防塔爾巴哈臺(塔城地區)和喀什噶爾,每年定期巡守哈薩克和布魯特邊界的軍事任務。卡倫和臺站是清朝統一新疆后對南北疆實施有效管理的一種軍事手段。每個卡倫均駐有卡倫侍衛及數十名不等的士兵。錫伯營官兵駐守的卡倫和臺站,本營領隊大臣管轄的有10余個,協助索倫營和厄魯特營共守的有數個。其本營直轄的10余個卡倫,是根據內外形勢逐步增設完善的,初期設有10個,到乾隆末年增至18個。錫伯營領隊大臣所轄:常設卡倫有固爾班托海卡倫(錫伯營領催一員,兵六名)、安達拉卡倫(錫伯營領催一員,兵六名)、大橋卡倫(錫伯營領催一名,兵四名);移設卡倫有:沙巴爾托海卡倫(春季

6、設,秋季移察罕托海。錫伯營官一員,兵十名,厄魯特營兵十名)、托里卡倫(春季設,夏季移額木訥察罕烏蘇,秋季移托賴圖。錫伯營空藍翎一員,兵十名,厄魯特營兵十名)、瑪哈沁布拉克卡倫(春季設,夏季移輝圖察罕烏蘇,秋季移額哩音莫多。錫伯營官一員,兵十名,厄魯特營兵十名)、塔木哈卡倫(春季設,秋季移察林河口。錫伯營空藍翎一員,兵十名,厄魯特營官一員,兵十名)等;添撤卡倫有:烏里雅蘇圖卡倫(夏季添,秋季撤。錫伯營官一員,兵十名,厄魯特營兵十名)、沙喇托羅海卡倫(秋季添,冬季撤。錫伯營官一員,兵十五名,厄魯特營兵十名)。乾隆四十二年(1777),將軍伊勒圖奏明:“伊犁卡倫,令各營領隊大臣分管,每年春秋二季,各

7、巡查所屬卡倫一次。”統一新疆后,對某些重要的戰略地域,如塔爾巴哈臺和喀什噶爾,清朝采取換防軍形式。組建錫伯營之后,清政府首先調遣百名左右錫伯族官兵,與滿、索倫、察哈爾等營官兵一起赴塔爾巴哈臺地區防守要隘、渡口等。他們不攜眷,自備坐騎、食糧等,或兩年一換,或三年一換。一百多年間,錫伯族官兵為保衛邊疆做出了重要貢獻。清朝文獻通考記載:“乾隆三十一年,定于伊犁挈眷馬兵內撥一千五百名分駐塔爾巴哈臺。將從前由內地遣往換防之馬兵盡行撤回。各兵由伊犁駐防之滿洲、蒙古、錫伯、索倫、察哈爾、厄魯特內輪流均派。”八旗駐軍除駐守以及換防,還要負責巡邊,通常由伊犁將軍任派,滿洲軍官率領包括錫伯營在內的數百名官兵定期對

8、哈薩克和布魯特邊界進行巡守,以保證邊境居民的安定生活。三、錫伯族屯墾促進了邊疆開發清朝未把錫伯族從科爾沁蒙古“贖出”前,其受世居環境的影響較大,生產方式一直以漁獵游牧為主,農耕為輔。至錫伯族被編入滿洲八旗,分駐東北齊齊哈爾、墨爾根等地后,在民族間經濟交往中,生產方式逐漸農耕化,并且農業生產技術有了進一步發展。錫伯族軍民西遷戍邊屯墾,將農耕生產方式帶至駐地,促進了邊疆經濟開發,這主要體現在錫伯族軍民對伊犁地區與該地其他民族農業發展的貢獻上。錫伯族軍民對伊犁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首先錫伯族軍民修建了多條水渠,包括察布查爾大渠、黃渠等。借助開辟的水渠,他們開墾了大量荒地,使荒涼的伊犁地區變

9、為農業發達之地。錫伯族官兵初到伊犁時,為了給屯田提供充足的灌溉水源,疏通了伊犁河南原有的綽豁爾大渠(又稱錫伯營渠或錫伯舊渠)。后來,錫伯官兵沿大渠進行屯田,“鑲白旗駐綽豁噦之西,俱引用河水灌溉”,引水灌溉土地高達10000多畝,沿綽豁爾大渠的農業得到了開發。隨著人口漸增,現有糧食產量無法滿足越來越多的人口需要,因此需要擴大耕地面積。但是“渠北地隘,慮在無田;渠南阻岸,患在無水”,清朝遂“于察布查爾山口引水,自岸鑿渠”,引伊犁河水墾荒種田。嘉慶七年農歷十月,錫伯營總管圖伯特率全營軍民,共400勞力,邊挖渠邊引水種田。這樣既解決了新開渠的試水問題,又解決了渠工的口糧問題。經過七年的辛勤勞動,至嘉慶十三年挖成了一條深1丈、寬1丈1尺、長200余里的大渠。因渠口開在察布查爾山口,故名察布查爾渠(又稱錫伯八旗渠或錫伯新渠)。察布查爾大渠修成后,伊犁河水流進亙古荒原,錫伯營開墾了大量荒地,耕地面積有了大幅增加,“既浚新渠,辟田千頃,遂大豐殖,雄視諸部”。居住在綽豁爾渠沿岸的各牛錄陸續南遷,在新渠南北兩邊筑起新的城堡定居下來,并很快開墾了78704畝土地。因此,伊犁將軍松筠曾奏請,建議在各旗營中推廣錫伯營“按名分給地畝,各令自耕,永為世業”的授田法。結語中華經濟共同體作為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