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初中化學概念的教學策略_第1頁
新課程初中化學概念的教學策略_第2頁
新課程初中化學概念的教學策略_第3頁
新課程初中化學概念的教學策略_第4頁
新課程初中化學概念的教學策略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論文題目:新課程初中化學概念的教學策略作者單位:南雄市新城王錦輝中學姓 名:黎文興新課程初中化學概念的教學策略摘要:初中化學概念,從學生的角度看有兩類,一是學生生活中已有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事實,或者與已有概念有相當關聯性,如燃燒、合金等,教育學上稱為“前概念”,這類概念的教學往往需要采取由下而上的方法,如實驗、類比、歸納的方法進行教學;另一類是完全意義的“科學概念”,學生大腦中沒有概念相關原型,這類概念的教學則需要采取由上而下的方法,即演繹、論證、說明的方法進行教學。關鍵詞:概念教學;概念屬性;方法策略化學概念是理解、掌握其他化學知識的基礎,是構筑理論的支架,對培養學生能力起著重要作用,是化學

2、學科教學的重要內容。初中化學新課程要學習的概念較多,不少學生學習化學很吃力,一個主要原因是教師在概念教學時沒有根據概念類別及本質屬性組織教學,沒有關注學生的年齡特點、知識背景和能力水平對概念教學的影響,所以根據概念的屬性采取合理的方法策略對于概念教學至關重要。初中化學概念,從學生的角度看有兩類,一是學生生活中已有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事實,或者與已有概念有相當的關聯性,如燃燒、合金、溶液等,教育學上稱為“前概念”,這類概念的教學往往需要采取由下而上的方法,如實驗、類比、歸納的方法進行教學;另一類是完全意義的“科學概念”,學生大腦中沒有概念相關原型,這類概念的教學則需要采取由上而下的方法,即演繹、論

3、證、說明的方法進行教學。一、具有“前概念”的概念教學任何教學活動都應該是始于教師,終于學生,中間過程則力求體現學生主體、師生互動,概念教學也不例外?!扒案拍睢睂Ω拍畹膶W習,存在“促進”或“阻滯”兩個相反方向的影響,老師要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知識水平,找準學生“前概念”與概念之間的落差,然后制造“沖突”,教學活動在矛盾的發展中有序進行。教學簡單流程如下:教師 學生(獨立或小組) 師生互動 學生創設情境(實驗) 探討本質 嘗試表達 形成概念 運用概念具有“前概念”的概念教學有以下三種情況:1、從生活實際入手,運用學科思想制造“沖突”,在解決“沖突”中形成概念如“燃燒”這個概念,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有“燃燒

4、”的概念一些常見物質的燃燒及燃燒產生熱量,而初中階段學生學習目標要求掌握燃燒的內涵量,而初中階段學生學習目標要求掌握燃燒的內涵有:燃燒屬于什么變化,燃燒的現象,燃燒物質的性質和所屬類別,燃燒的條件,燃燒的社會意義,滅火的方法,這些問題其實就是化學學科思想(化學概念的內涵)的體現,是教師組織教學的著力點,是教師制造學生認知沖突的基點,如何從學生認識的個別事實上升到普遍的規律后形成概念就是教學要完成的任務。生活中的燃燒概念可能讓學生學習“不專心”,從而影響學習,但也可以利用它加強對燃燒本質概念的理解和記憶,關鍵是教師能否運用學科思想制造“沖突”進行教學。物質的分類中的純凈物和混合物、合金、溶液等概

5、念都屬于這種情況。2、針對概念之間的聯系,“旁敲側擊”,把概念以“線”的形式引出“化合價”概念是初中化學教學重難點之一,雖然在教學過程中淡化概念教學,重點是化合價的記憶和應用,但為了讓學生初步了解化合物的組成是固定的,整體化合物不顯電性等基礎知識,有必要讓學生知道化合價是怎樣確定的。教材中把“化合價”放在“離子”之后,獨立成一課題,按教材的順序,以往把這兩個概念獨立進行教學,發現雖然難點分散了,但實際上是把這兩個有密切聯系的概念拆開學習,造成教學上浪費課時,學生接受知識不連貫,難點增多的不良后果。這兩年我嘗試把“化合價”的教學和“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決定元素化學性質”、“離子的形成”放在一起,“

6、旁敲側擊”,把“化合價”以“線”的形式引出。以下是我在進行這部分知識教學的基本思路。畫出1-18號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按周期表前三周期排列)引導學生觀察,找到元素排列方式的特點(有相同電子層數的原子排在同一橫行,有相同最外層電子數的原子排在同一縱行,同一縱行的原子元素化學性質相似)按性質不同元素分成三類(稀有氣體元素、金屬元素、非金屬元素)分別找出各類元素的原子最外層電子數的特點分析元素化學性質特點(是否穩定)化學反應中原子變化情況(陰、陽離子的形成)元素形成化合物時表現出的化合價化合價的確定(考慮到初中生的學習知識范圍不廣和接受知識能力薄弱的特點,僅從離子化合物的形成方面分析),教學過程中

7、,我和學生共同討論、分析,并在黑板上板書如附表:附表 各類元素的原子最外層電子數決定元素的化學性質元素種類最外層電子數原子結構特點化學性質原子在化學反應中的變化形成化合物時元素表現出的化合價稀有氣體元素8(He為2)相對穩定結構相對穩定不易改變0價金屬元素一般少于4不穩定結構活潑易失去電子形成帶正電荷的陽離子原子失去幾個電子元素顯示正幾價非金屬元素一般多于4不穩定結構活潑易得到電子形成帶負電荷陰離子原子得到幾個電子元素顯示負幾價教學過程中,我列舉Na、Mg、Al三種金屬分別與Cl2反應后形成的化合物中各原子個數比特征引入化合價的概念,及化合價數值的確定。對于初中生原子間通過共用電子對形成分子不

8、作要求,所以共價化合物中元素化合價的確定不講,最重要的是讓學生熟記常見元素的化合價,根據化合價熟練書寫化學式。這樣教學感覺比較輕松,學生比較容易接受知識點的前因后果和相互聯系,比原來的方式要省時省力,效果比以前照本宣科好許多。3、針對重要自然規律理論,充分應用探究實驗教學模式讓學生在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交流合作中學習,形成概念著名化學教育家戴安邦先生說過:“化學實驗是全面化學教育的一種最有效的教學形式?!被瘜W實驗也是概念教學的一種重要方法。探究性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利用探究為教學服務,從探究的角度讓學生體驗概念和規律的生成過程,是“科學探究”的縮影,是簡化了的“實驗探究”。例如,對于質量守恒定律的

9、教學,我大膽改變以往“由教師先提出課題內容,再演示實驗或讓學生做實驗驗證”的做法。對學生來說“質量守恒定律”是一個全新的知識內容,教材的安排也利于進行探究教學。本節課探究的問題是“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的總質量有沒有變化”,不能把“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的質量是否存在質量守恒定律”作為探究問題,而且是探究之前根本不提“質量守恒定律”,不在黑板上板書,也不把“NaOH溶液(或者鐵釘)與CuSO4溶液發生化學反應前后的總質量是否變化作為探究問題。學生進入實驗室分兩大組分別按老師設計的方案做實驗探究“NaOH溶液(或者鐵釘)與CuSO4溶液混合前后物質總質量有無變化”。教師對探究實驗操作提出明確的要求和提供足夠

10、的支撐。實驗過程中,不在學案中或提問中給出明確的框架,而是充分讓學生自己在實驗中觀察實驗現象并得出“NaOH溶液(或者鐵釘)與CuSO4溶液發生反應前后的總質量相等”的結論,教師再通過“根據這個實驗事實同學們能否提出何種猜測?”讓同學們體會出從個別到一般的認識方法,同時達到糾正學生從一個事實就得出普遍規律的錯誤,這個過程會使學生形成深刻的印象,并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很自然地轉入到教師演示實驗:“白磷燃燒前后質量是否變化的測定”。然后,從實驗現象和實驗裝置的特點入手進行提問、討論和交流,初步證明猜測的普遍規律可能存在,在教師指出“經無數實驗證明”規律成立后,讓學生歸納成質量守恒定律的完整表述。探

11、究性教學的實質就是讓學生自己去完成知識“打開”和“收斂”。本節課的最終結論是質量守恒定律,教師圍繞著“無數實驗證明”、“化學反應”、“質量”設計教學過程,所有活動分別指向這幾個關鍵詞,并讓學生用準確規范的文字表述出來。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從心理上接受“質量守恒定律”,從內容上很好地理解“定律”,并且知道探究的一般方法和程序,培養觀察、記錄、綜合分析、科學表述等能力。設置鹽酸與碳酸鈉粉末在封閉和開放條件下的對比實驗,是為了進一步加深對“總質量”含義的認識,應該計算氣體物質的質量,進一步加深對質量守恒定律的理解;鎂條點燃實驗的作用就是規律的應用了。二、關于科學概念的教學對于沒有生活經驗及抽象的科學概念

12、的教學,筆者認為最好的教學方法就是從整體到個別。教學簡單流程如下:師生 教師 師生(生生)互動 學生感知概念 舉證說明 分析概念要素 運用概念對于科學概念的教學有以下兩種情況:1、針對微觀粒子及其結構,利用直觀的教學手段,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理解力初中化學遇到的“分子、原子”這兩個微觀概念向來是教學的難點之一,以往我的做法是在黑板上依照課本上的內容畫“水分子分解的示意圖”,解釋化學變化過程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構成新分子”的過程,雖然我解釋很細致,但只是把知識強加給學生,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所以知識點在他們腦海中印象不深,容易忘記,這直接影響了后面學習“質量守恒定律”時“從微觀角度解釋

13、內因”這部分內容。后來改用多媒體播放化學變化的動畫過程,學生對其印象依舊不深刻。科學概念教學的第一個基本過程是“感性體驗”,教師通過一些感性的資料、報道、信息、實驗及其獲得的現象等,使學生體驗到一種引人入勝的情景,學生在這種情境中,或因感興趣而變得興奮,激發他繼續學習的欲望;或因百思不得其解而變得好奇,激發他向往探求未知。教學過程中要重視概念的建立過程,要讓學生感受、理解概念和理論的產生和發展過程,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科學精神和創新意識。接著讓學生每兩人一小組共同動手“演示水通電后分解的過程”,“每個水分子在通電的條件下,分解成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原子馬上構成新分子,每兩個氧原子構成一個氧

14、分子,每兩個氫原子構成一個氫分子?!崩妙伾r艷的分子球棍模型作為教具,當每位同學拿到一個水分子的球棍模型時顯得異常興奮(他們把它當成玩具了),學生都會積極變換自己手中的分子模型,兩人合作變化出“兩個氫分子和一個氧分子”,水發生的化學變化結束,“全班由原來的水分子都變成了氫分子和氧分子”,學生們都處在高度興奮點中,此時“問題思考探究交流”異常重要,我馬上引導他們結合自己剛才手中分子模型的變化過程,思考“化學變化的實質是什么?”“化學變化過程中原子改變了嗎?變化的是什么粒子?”學生分小組對每一個問題進行分析、思考、討論,同時查閱書本相關內容不難得出結論:“化學變化的實質是原來的分子被分解成原子,

15、原子不會分解,而是重新構成新分子”。緊接著引導出原子的定義“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再由生成的新分子不再保持原物質的化學性質引出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梢妴栴}思考探究交流過程是導出概念的準備過程,在設計這一過程時要環環相扣,做到精確有效,之后順水推舟導出概念。由于掌握概念是學好其他化學知識的基礎,同時也要把學生探究交流的結果加以總結,從中抽取出概念的本質。對于課本中的分子概念也有其不完善的地方,因為不是所有物質都是由分子構成的,概念中的物質只是針對由分子構成的物質,而對于由原子直接構成的物質,例如金屬,保持各種金屬化學性質最小粒子就是金屬原子,并非分子。因此導

16、出概念過程的語言、板書要精練、準確,導出概念的過程是概念教學模式中畫龍點睛的過程。2、針對學生所學知識,提供盡可能充足的實驗事實或數據,幫助學生形成概念“元素”是重要的化學概念之一,由于比較抽象,讓學生簡單理解其含義,又要與微觀概念“原子”區別,在教學上是一難點。教學中從生活中的熟悉事例來引入再好不過,查看牛奶包裝盒上的成分,其中有“鈣、鉀、鐵、鋅”等含量,學生會有疑問,牛奶中看么會有“金屬”呢?教師再結合前面的知識告訴學生“所有物質都是由元素組成的”,有些元素是以單質形成存在,有些元素是以化合物形式存在。如氧元素在空氣中有以單質形式存在的氧氣,也有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二氧化碳、水蒸氣;牛奶中的“鈣、鉀、鐵、鋅”等元素都是以復雜的化合物形式存在的,所以根本看不到有光澤的金屬顆粒。在前面單元中已出現“元素”一詞和某些物質的化學式(如H2O、CO2、KMnO4、P2O5等),學生已學習了原子的結構和原子的概念,而將要學習的概念“元素”的關鍵詞為“相同核電荷數”,“一類原子”,它們之間是有密切聯系的;教學中使用輔助資料教學一體化中的思考題讓學生感知原子中有“質子數相同而中子數不同”或“原子核相同電子數不同”的事實,從一個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