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學術思想與文化史變遷研究綜述_第1頁
唐宋學術思想與文化史變遷研究綜述_第2頁
唐宋學術思想與文化史變遷研究綜述_第3頁
唐宋學術思想與文化史變遷研究綜述_第4頁
唐宋學術思想與文化史變遷研究綜述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唐宋學術思想與文化史變遷研究綜述 2011年09月02日 00:59:50 新疆哲學社會科學網中國經濟史論壇 作者 韓毅本文目標致力于對20世紀以來有關唐宋學術思想與文化史變革的研究作一回顧與梳理,對學術界的研究成果進行類型分類和觀點介紹,並在此基礎上,對“唐宋變革論”中有關學術思想與文化史的研究提出一些思考?!疤扑巫兏镎摗弊匀毡緦W者內藤湖南于1910年首次提出、宮崎市定等加以發展之後,逐漸成為一門國際顯學,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普遍關注。1 在學術思想與文化史領域,圍繞著唐宋變革的問題,學者們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如今已有相當可觀的成果問世,大大豐富了人們對唐宋社會轉型問題的認識。一百多年來學者們

2、的研究表明盡管對唐宋思想文化變革發生和完成的時間存在不同看法,但普遍承認唐宋時期的學術思想與文化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內容涉及唐宋思想文化轉型的原因和背景,唐型文化和宋型文化的比較與異同,漢學的衰落和宋學的發展,氏族門閥的消退和科舉制下庶族地主的崛起,“疑古惑經”與儒家經學解釋模式的變化,古文運動、詩文革新與唐宋社會風氣的轉換,儒學復興運動與儒家道統論、師道論和正統論的確立,“經世致用”思想和儒家世界觀、倫理觀的新變化,道教外丹術的衰落及其向內丹術的轉化,佛教中國化、世俗化步伐的加快及新禪宗、淨土宗等的崛起,儒佛道三教從“三教鼎立”走向“三教合一”等諸多方面。同時,研究中還注重以往中、日、美等學者

3、不同時期研究內容、研究理論和研究方法的總結等。那麼,唐宋時期的學術思想與文化史領域究竟發生了何種變化?在哪些領域發生了變化?為什麼會發生變化?今天應當如何看待前輩學者們的研究和論述?他們的研究理論和方法給我們帶來怎樣的啟示?因而極有必要對海內外學術界有關唐宋學術思想與文化變遷的相關論著進行一番認真的回顧和梳理,加深對唐宋社會變革內容與性質的認識。本文的問題可以概括為以下幾方面一是關于唐宋學術思想與文化變革發生的原因和背景。唐宋時期學術思想與文化領域內發生變革的原因是什麼?尤其是生產關系領域內發生的變革,對思想文化的轉型產生了怎樣的影響?究竟有哪些社會因素造成或限制了思想文化領域內的變動?二是關

4、于唐宋思想文化變革的基本構成。除了政治、經濟和社會外,唐宋變革還有沒有更廣闊的領域?唐型文化和宋型文化的概念和範疇是什麼?究竟如何來給唐宋之際思想文化領域內的歷史變化定位?有關儒學、道教、佛教與唐宋思想文化變革的關系如何?在學術思想與文化知識向不同領域傳播的過程中,國家與地方、學術領域與世俗領域、宗教信仰與技術規範之間的張力發生了何種變化?三是關于唐宋思想文化變革中的社會階層。唐宋時期皇帝、士大夫、宗教界人士等從那些渠道介入、干預了思想文化知識的發展?這種干預對思想文化知識的變化產生了何種影響?什麼樣的個人參與知識的活動?他們的學術地位和政治地位如何?誰擁有知識的權威?學者們在知識追求過程中的

5、動機和期望是什麼?跟唐代相比,宋代封建國家更多的組織、支持了哪些與思想文化密切相關的活動?四是關于唐宋思想文化變革的研究方法。唐宋變革作為一種史學研究方法,在思想文化領域內是如何運行的?新思想、新技術、新問題的社會來源是什麼?除了傳統的比較史學研究方法外,“唐宋變革論”作為一種“世界史”的研究,還有沒有其他類型的研究方法出現?為了回答這些正面的問題,針對唐宋學術思想與文化變革的總體把握以及對其具體表現的認識,中外學者一百多年來進行了大量研究,雖然結論各異,表述不同,但是無疑大大推進了學術史研究,特別是推進了對唐宋社會變革內容與性質的認識,有助于探討和梳理唐宋變革論的由來和發展。本文試圖對這些問

6、題,加以回顧與總結。二、“唐宋變革論”的提出與日本學者對唐宋學術思想與文化變遷的研究與論證1910年,內藤湖南在日本歷史與地理雜志發表概括的唐宋時代觀一文,提出“中國中世和近世的大轉變出現在唐宋之際”這樣一個觀點,認為“唐代是中世的結束,而宋代則是近世的開始,其間包含了唐末至五代一段過渡期”,唐和宋在經濟、政治、文化的性質上有顯著差異。內藤湖南的觀點被歐美學界稱為“內藤假說”(Naito Hypothesis),已成為內藤史學的標志。2針對“唐宋變革”的總體把握以及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具體表現,日本學者幾十年來進行了大量研究,雖然沒有形成共識,但是無疑大大推進了學術研究,特別是推進了對中國社會61

7、2世紀變革內容與性質的認識。圍繞著“唐宋變革”的研究,日本學界曾出現京都與東京二學派的爭論,盡管他們對唐宋變革的認識和看法不同,但都承認唐宋間思想文化方面顯著的差異是門閥氏族的衰落和科舉新型官僚階層的興起。小島毅從王權論看唐宋變革(2007)一文論述“宋代思想史像的變遷”時,介紹了日本“支那哲學”開創者宇野哲人的時代劃分法,認為“宋代的儒者為了將自己的教義與唐以前的儒者相區別,以孟子沒而聖學不傳為由提出的道統論正與此相符?!?在宗教思想文化史方面,竺沙雅章的研究引人注目,代表作有中國佛教社會史研究(1982)、宋代佛教社會史(1996)4和宋元佛教文化史研究(2000)5等。在中國佛教社會史研

8、究(1982)一書中,竺沙雅章從唐宋社會變革的背景出發,提出了宋代佛教文化仍處于繁盛期的觀點,因而在學術界引起很大影響。他指出“當然不能說宋代是佛教衰退的時代,唐宋間的政治、社會變革的同時,佛教的情況在宋代也有著和唐代不同形式的隆盛。確實,教義佛教是衰退了,天臺、華嚴等的教學在宋代也存續著,但那只是祖述唐代的教說,進行訓詁性的注釋而已。但取而代之的是,中國化的禪宗和淨土教盛行,和新興的士大夫階級相結合,佔有著特權的地位;另一方面,和道教為首的民間信仰以及土俗宗教交合的佛教信仰,無論在都市還是農村,廣泛地滲透到庶民之間。”6 日本學者荒木見悟佛教儒教中國思想形成(1965)7和常盤大定支那于佛教

9、儒教道教(1980)8,是國外研究中國佛教與儒學最有影響的兩部著作,文中對唐宋佛教與儒學的轉型及其融合多有精闢之論。金井凌純孤山智圓三教觀(1988)9、福永光司中國宗教思想史(1992)10、天中正樹宋代士大夫儒教佛教道教(1995)11等,對佛教與儒學的關系,亦作了相當深入地探討。從研究方法上看,日本學者的研究有細密的分工,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較高質量研究成果在日本的不斷涌現。關于宋學的形成、內容及其與儒佛道之關系,武內義雄宋學之由來及其特殊性(上、中、下)(1935)12、岡田武彥關于宋明儒學思想發展動向的一個考察(1988)13、戶田豐三郎歐陽修的易學(1988)14、荒視悟宋代的儒教

10、與佛教(1992)15等文有所研究。小島毅日本宋學研究的新視點(2000)一文,介紹了日本學界關于宋學研究的新變化。1620世紀末以來,日本學界開始發表總結與反思“唐宋變革論”的文章,代表性的文章有宮澤知之唐宋社會變革論(1999)17、葭森健介、馬彪唐宋變革論于日本成立的背景(2005)18等,總結了日本學界運用近代西方史學方法研究“唐宋變革論”的歷程、成就及其局限??傮w上來看,日本學者研究的傳統在唐宋時期政治、經濟和社會史的變化方面,對思想文化史的研究相對較弱。三、中國學者對唐宋學術思想與文化變革的研究、認識與反思有關唐宋時期思想文化領域的變化,中國學者紛紛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研究方法。如陳寅

11、恪“退之者,唐代文化學術史上承先啟後轉舊為新關捩點之人物也” 19、柳詒徵“兩宋之文化”20、蒙文通“天寶、大歷以降直到仁宗慶歷新學術興起”21、 錢穆“唐宋時代的文化”22 、傅樂成“唐型文化與宋型文化”23、陳植鍔“唐宋士人不同知識結構決定唐宋不同文化模式” 24、鄧廣銘“宋代文化的高度發展和宋王朝的文化政策” 25、漆俠“宋學的形成、發展和演變”26及“唐宋之際社會經濟關系的變革及其對文化思想領域所產生的影響” 27、陳來“宗教的、文學的、思想的新運動的出現共同推動了中國文化的新發展” 28、王曾瑜“宋代文明勝過唐代文明的卻有教育、經學、科技、史學、宋詞和散文六項”29、胡昭曦“傳統經學

12、進入了宋學的新階段”30、姚兆余“唐宋時期的社會變遷為宋文化的發展帶來了強勁的活力”31等新觀點、新問題的提出,葛兆光“唐宋抑或宋明”32等對新方法的關注,極大地拓展了對唐宋學術思想與文化變遷的研究。學者們普遍承認,唐宋時期學術思想與文化領域內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從思想史和文化史的研究來說,把唐宋放在一起可以發現和解釋很多歷史事件的形成和演變情況,唐型文化和宋型文化是兩種不同的文化,既有聯系又有區別,但許多細節仍然有待辨識。盡管中國學者全面正視“唐宋變革”是在20世紀80年代以後,但在此前,亦有學者在其著作中涉及了對唐宋學術思想與文化變革的論述。一百多年來,中國學者關注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

13、唐宋時期思想文化領域內為什麼會發生變化?在哪些領域發生了變化?其原因和背景是什麼?唐代學術和宋代學術的基本概念和範疇是什麼?怎樣認識“唐宋變革論”作為一種研究方法在思想文化領域內的開展及其局限?這是20世紀以來中國學者關注較多的話題。1.原因和背景的探討關于唐宋時期思想文化領域內發生變化的原因和背景,早在20世紀20年代學者們就給予了關注。陳鐘凡宋元學術復興之原因及其派別(1927)33、李家瑞宋代思想的起源(1934)34、孫次舟六朝至宋的思想自由(1944)35、許毓峰論宋學產生的背景(1946)36等文,零星的有所涉及,但論述較為簡略。關于文教政策與思想文化轉型的關系,鄧廣銘先生宋代文化

14、的高度發展和宋王朝的文化政策(1990)一文認為“北宋的最高統治者們沒有對文化實行專制主義,也確實證明了這一政策(盡管不是他們有意識的制定的)對當時士大夫們的思想的相對解放起了很好的作用。宋學之所以昌盛,不能不推此為其最重要的原因之一”。37 繆越宋代文化淺議(1991)一文認為“如果要追尋宋代文化興盛的原因,首先應考慮到宋代寬弘的文化政策以及對士人尊重與寬容態度”。38姚兆余宋代文化的生成背景及其特點(2001)一文指出“在中華文化發展史上,宋文化以其豐富的內涵和巨大的活力,熠熠生輝。其原因除了與社會經濟發展和政府文教政策有關外,最重要的還在于歷史為宋代文化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唐宋時期的社

15、會變遷為宋文化的發展帶來了強勁的活力,國內民族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流又為宋文化發展提供了充足的養分。在這種歷史背景下生成的宋文化,明顯地具有過渡性、義理性、務實性、普及性、兼容性和整合性等特點?!?39田耕宇宋代右文抑武政策對宋型文化形成的影響(2005)一文指出“右文抑武是宋代開國君主奠定的基本國策,這一國策的確立和實施,不僅從根本上解除了唐中葉以來藩鎮割據威脅朝廷的憂患,達到了穩定宋代封建政體的政治目的,而且推動了文官制度的建立、儒學復興、理學框架的搭建和宋人理性精神的大大增強。以文化成天下的國策使人們的生活態度、關注視野、審美情趣等,都朝著新的方向發展,其結果是世俗地主階級完成了由唐型文化向

16、宋型文化的建構過程。”40李福長、丁侃唐代文治化趨勢與唐宋社會轉型(2008)一文指出“在唐宋社會轉型的過程中,隨著科舉制的推行,文學治國理念深入人心,唐初以來逐漸形成了重文的社會風氣,唐朝政治主體結構發生了異質性的變遷,呈現出明顯的文治化趨勢。盛唐開元、天寶時期,文人政治局面已呈客觀現實。”41上述學者的研究表明,科舉制度和文化政策在促進唐宋思想文化轉變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關于社會經濟關系的變革對思想文化變遷所產生的影響,漆俠先生唐宋之際社會經濟關系的變革及其對文化思想領域所產生的影響(2000)一文,認為唐宋之際經濟領域里的變革對文化思想領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並從五個方面對此問題進行了論述

17、“一、唐中葉以來封建國家土地制度日益衰落,向土地私有制轉化;二、新的土地兼並勢力代替了舊來的山東士族老牌土地勢力;三、封建租佃制關系佔支配地位;四、兩稅法實施後封建國家與土地所有者(地主)、佃戶這三者之間的關系,以及封建國家與土地所有者(自耕農民諸階層)之間的關系;五、唐宋之際土地關系的變化對文化思想領域所產生的影響?!?2強調了經濟關系的變遷是思想文化變革的決定性因素。在宋學的發展和演變(1995,2002)一文中,漆俠先生指出“禮”的衰落是唐宋思想文化發生變革的關鍵性因素,他指出“由于山東士族及其所代表的禮學的衰亡,數百年來社會壓迫氣氛一朝消散,人們的思想,新興地主階級的思想在相應程度上得

18、到解脫,這對于一代新人及其所代表的新思想、新學風的形成,是完全有利的。說到底。經濟領域里的變革,為文化思想領域的發展,帶來一個較為良好的社會環境,這是值得認真研究和闡明的?!?3 上述文章是目前研究該領域最權威、論述最全面的文章,在學術界產生很大影響,被眾多學者引用和介紹。張妍妍唐宋之際生產關系的變化對宋學精神的影響(2005)一文,認為“唐宋之際生產關系發生了顯著變化,由農奴制演變為封建租佃制,人身依附關系進一步減弱。同時,人們的思想觀念得到了解放,平等精神、競爭意識構成了宋學精神的主體?!绷治膭咨唐方洕扑紊鐣兏锏母玖α浚?006)一文指出“商品經濟的發展促成了唐宋社會的變革。商品經濟

19、之所以能夠促成唐宋社會的變革,根本原因在于它集中代表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在引起唐宋社會變革的諸種因素中,商品經濟是最根本的。”44關于思想文化內部發生變化的原因,漆俠先生宋學的發展和演變(1995,2002)一文指出“宋學的形成、發展以及向理學的演變,無不與兩宋以來社會經濟、政治的發展變化息息相關” 45。許毓峰論宋學產生的背景(1946)46、朱漢民論宋學興起的文化背景(1999)47、徐洪興“宋學”的由來及其過程(1996)48、汪高鑫宋明時期的經學與史學(2007)49等文,認為唐宋之際興起的儒學復興、疑經風氣、三教歸一等學術思潮,促進了宋學的出現。關于學校教育、科舉取士對思想文化變革產

20、生的影響,吳錚強唐宋時期科舉制度的變革與社會結構之演變(2008)一文指出“科舉制度本是官僚帝國實現普遍化權力的手段、皇權擴張的工具。均田制崩潰之後,中華帝國出現了掌握經濟資源卻沒有穩固政治地位的紳士階層。由于遭到紳士集團的抵制,宋朝試圖通過科舉制度的改革進一步擴張國家權力的企圖失敗了。儒家學者擴張自身文化權力的學校取士方案不能被帝國采納,最終放棄了主導文化教育和推舉官員的要求,僅提議通過科舉理學化提升紳士集團的政治地位,為科舉制度發展功名身份的終身制指明了方向?!?0 孫福軒科舉試賦由才性之辨到朋黨之爭以唐宋兩代為中心的考察(2008)一文,指出“科舉試賦始于唐朝,起初以賦兼才學為核心,經學

21、家、古文家、辭賦家討論的是辭賦取士能否為國家擇選真正的飽學之士。然而從唐代中後期至兩宋,尤其是隨著政治層面黨爭的加劇,文學意義上的辭賦取士與經義取士衍變為政治斗爭的工具,使得試賦之爭具有濃厚的意氣之嫌與黨爭色彩,由此辭賦的創作就不單純是辭賦因體代變的純粹文學意義上的變革,而具有了時代思潮、政黨之見、君子小人之辨的政治品格?!?1關于宗教變化、文學革新與思想文化轉型的關系,陳來宋明理學(1999)一文指出“從整個中國文化的發展和學術潮流的演變來看,中唐的中國文化出現了三件大事,即新禪宗的盛行、新文學運動(即古文運動),與新儒家的興起。宗教的、文學的、思想的新運動的出現,共同推動了中國文化的新發展

22、。三者的發展持續到北宋,並形成主導宋以後文化的主要形態,也是這一時期知識階層的精神表象?!庇终f“禪宗、古文運動和新儒家所代表的宗教改革、古文的復興、古典思想的重構,表示這確實是一個與新時代相符合的文化運動,它在許多方面與西歐近代的宗教改革與文藝復興有類似的特點?!?2從學者們的研究可以看出,唐宋之際社會經濟關系的變革是思想文化領域內發生變革的根本原因,儒家士大夫(包括僧人和道士)很難脫離社會政治而獨立從事學術活動。此外,文化政策、科舉考試、學校教育、宗教文化以及經學衰落等,促進了這一變革的趨勢。尤其是門閥氏族退出歷史舞臺和新型庶族地主階層的興起,大大加深了思想文化領域內變革的步伐。2.“唐型文

23、化”和“宋型文化”的比較與闡釋在唐宋思想文化變革的研究中,有關“唐型文化”與“宋型文化”的歷史分期、概念及其異同的比較和研究,成為學者們長期關注的話題,時至今日依然。關于“唐型文化”與“宋型文化”的分野,學者們的關注較多。王國維宋代之金石學(1926)一文認為“宋代學術,方面最多,進步亦最著。故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動,與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漢唐,後之元明,勢所不逮也。近世學術,多發端于宋人,如金石學亦宋人所創學術之一”。53錢穆唐宋時代文化(1947)一文,指出“中國文化經過了多次的大變動,自春秋戰國至秦朝為一大變動,自唐迄宋又為一大變動,尤其是安史之亂至五代的變動最大;也可以說安史之亂以前是古代中

24、國,五代以後是近代中國?!?4 鄧廣銘宋代文化的高度發展與宋王朝的文化政策(1992)一文指出“宋代文化的發展,在中國封建社會歷史時期之內,截至明清之際的西學東漸的時期為止,可以說已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高度?!?5宋-宋代學術與宋學精神(1997)一文認為“我國歷史淵源流長,論武功,當推漢唐;論學術文化則以兩宋為先?!?6 馮天瑜、楊華中國文化史分期芻議(1998)一文認為“唐宋之際繼春秋戰國之際以後,發生了第二次社會大變革和文化大轉型,同時還引起東亞文化圈內朝鮮、日本等地文化相繼發生變革。”57 王永平唐宋時期文化面貌的局部更新(2005)一文,從文化方面對唐宋變革進行了概括,認為“唐宋時期是

25、舉世公認的中國文化發展史上的兩座高峰,但是,唐、宋社會的文化面貌卻又有著很大的不同。”58 鄭騫宋代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定位(2006)一文指出“唐宋兩朝,是中國過去文化的中堅部分。中國文化自周朝以後到唐宋才算發展完成,告一段落,從南宋末年再往後,又都是從唐宋出來的?!?9徐洪興唐宋間儒學的轉型及其提供的思考(2005)60和唐宋間中國思想轉型及其提供的思考(2008)兩文,指出“從總的發展趨勢來看,唐宋之際中國思想文化的轉型是向世俗化、平民化、理性化方向的靠攏,當然這都是相對先秦、漢魏文化而言的。如儒學由漢唐經學向宋明理學的轉變、佛教的中國化及新禪宗的出現、道教的內丹化和新道教的出現,此外還有如

26、文學的散文化、知識的普及化、禮儀的通俗化等等。在這一系列的轉型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思想方面的,具體點說,就是作為當時中國核心價值系統的儒家思想的轉型。唐宋之際儒學的轉型,從實質上看,是中國本土的價值系統在面對異域思想文化即印度佛教挑戰下,經過長期的沖突、激蕩、涵化、反思、整合以後的一個創造性的回應。由此重鑄了儒學的形態宋明理學,有學者則把之稱為新儒學(Neo-Confu-cianism)?!?1並進而指出,思想轉型分內外兩方面對外是“攻乎異端”,對內則“撥亂反正”。所謂“攻乎異端”,就是抨擊導致儒學中衰的外部根源,這包括排斥佛道二教(尤突出排佛)和抨擊四六時文、倡導古文運動等。所謂“撥亂反正”,

27、則是指儒學內部的更新,包括拋棄漢唐儒生的章句訓詁之學、發掘傳統儒學的資源進行理論的整合創新,主要表現在“否定傳統經學”、“從五經系統向四書系統轉型”、“孟子其人其書的升格運動”、“新理論整合創新”等方面。但也有學者指出對唐宋思想文化變革的認識應進一步深化,按不同時代、不同地點、不同內容加以系統研究。李慶關于內藤湖南的“唐宋變革論”(2006)一文,指出“在文化藝術方面的論說中,講到經學、文學、繪畫、音樂、戲曲等的變化,也是時代並不一致。而如果把各個領域中的情況在加以比較,也同樣存在矛盾和不清楚的狀況。”62在學者們從斷代史的角度研究唐宋思想文化轉型的同時,一些學者則從整個中國古代思想發展史角度

28、審視唐宋思想文化分期和轉變的問題。朱漢民中國學術史(宋元卷)(2000)63、葛兆光七世紀至十九世紀中國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中國思想史第二卷(2000)64和劉復生中國古代思想史(遼宋西夏金元卷)(2006)65等著作,在這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如梁同音在思想史視野下的唐宋變革一文中評論劉復生的著作時認為“如果要深刻理解中國的現代性轉換,我們沒有理由不關注這一前現代的原點。劉復生先生的新著中國古代思想史(遼宋西夏金元卷)就是從思想文化的角度對這一原點進行的辨識和描述。”66關于“唐型文化”與“宋型文化”的內容與特征,傅樂成唐型文化與宋型文化(1972)一文指出,對外來文化的態度成為衡量唐型文化和

29、宋型文化的重要標志。該文認為“大體說來,唐代文化以接受外來文化為主,其文化精神及動態是復雜而進取的”,“唐代文化,上承魏晉南北朝。魏晉南北朝時代的文化對唐代文化直接發生影響的重要因素,不外三端即老莊思想、佛教和胡人習俗。其中後兩種因素自外族傳入,而且是經歷數百年的流播而形成的。唐代對這三種文化因素的承襲,也以後兩種為主,在唐代的大部分時間中,它們是文化的主流,造成唐代文化的異彩特色。至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儒學,從魏晉開始,即受這三種文化因素的壓制,日漸衰微,在唐代的情形,仍是如此。直到唐代後期,儒學始開啟復興的機運”。又說,“到宋,各派思想主流如佛、道、儒諸家,已趨融合,漸成一統之局,遂有民族本位

30、文化的理學的產生,其文化精神及動態亦轉趨單純與收斂。南宋時,道統的思想既立,民族本位文化益形強固,其排拒外來文化的成見,也曰益加深。宋代對外交通,甚為發達,但其各項學術,都不脫中國本位文化的範圍;對外來文化的吸收,幾達停滯狀態。這是中國本位文化建立後的最顯著的現象,也是宋型文化與唐型文化最大的不同點?!?67陳來宋明理學(1999)一書指出“從整個中國文化的發展和學術潮流的演變來看,中唐的中國文化出現了三件大事,即新禪宗的盛行、新文學運動(即古文運動),與新儒家的興起。宗教的、文學的、思想的新運動的出現,共同推動了中國文化的新發展。三者的發展持續到北宋,並形成主導宋以後文化的主要形態,也是這一

31、時期知識階層的精神表象。”68劉方宋型文化概念、分期與類型特征(2005)一文指出“宋型文化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時代文化的符號,而且是一個具有新的文化特質的文化範型。以追求內聖、精神的圓滿自足為目標的宋學,構成了宋型文化的基本內核的重要方面。成熟的科舉制度、文官官僚系統、中央專制集權、臺諫制度等則構成了宋型文化的制度層面。而宋代農業革命、消費性的城市經濟、士大夫階層的形成等方面,則構成了形成宋型文化的物質基礎。”69關于“唐型文化”與“宋型文化”中的地域特征,胡滄澤唐宋社會變革與閩南文化的發展變化(2003)一文指出“唐、宋時期,中國封建社會發生重大的變革,由晉人南下傳入的河洛文化與閩南原住民文

32、化結合而逐步形成的閩南文化,也在這一時期產生一系列重大發展變化?!?70李弘祺宋元書院與地方文化吉州地區書院、學術與民間宗教(2006)一文指出“在許多地方,書院曾是儒學教育的主要承擔者,十至十四世紀吉州地方文化與道學教育相互作用書院的高效率使用在傳播儒家思想方面起到了作用。”71綜上所述,學者們有關“唐型文化”和“宋型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一是普遍承認唐宋時期思想文化領域內發生了變革,“唐型文化”和“宋型文化”是兩種不同的文化;二是承認思想文化領域內的變革存在著歷史分期和不同階段,形成了“中唐說”、“唐宋說”和“兩宋之際說”三種觀點;三是承認門閥氏族的衰落和庶族的興起,漢唐章句之學

33、的衰落和宋代義理之學的復興,科舉考試範圍的擴大與教育革新,對待外來文化包括佛道的態度,佛教的中國化和新禪宗的興起,道教外丹術的衰落及其向內丹術的轉換,古文運動、文學革新和儒學復興,以及儒家價值觀和倫理觀的變化等,成為衡量“唐型文化”和“宋型文化”的重要標志。3.宋學的形成、發展及其演變漢唐章句之學的衰落和唐兩宋時期宋學的形成、發展及演變,是中國古代學術思想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20世紀以來,學者們對這一變化給予了廣泛的關注,並從不同的領域給予了研究,其內容包括漢學和宋學,儒學復興運動,儒家經學的變革,儒家世界觀、倫理觀和認識論的變化等。3.1 漢學和宋學關于漢學和宋學的異同及其演變,學術界的關

34、注較多。20世紀上半葉,劉光漢漢宋學術異同論(1905)72,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1923)73,柳詒徵漢學與宋學(1923)74,繆天綬宋學重要的問題及其線索(1927)75,周予同漢學與宋學(1933)76,錢穆論兩宋學術精神(1933)77、漢學與宋學(1934)78和初期宋學(1946)79,賈豐臻宋學(1933)80,劉師培漢宋學術異同論(1936)81,張君勵漢學宋學對于吾國文化史上的貢獻(1936)82和中國學術史上漢宋兩派之長短得失(1937)83,夏君虞宋學概要(1937)84,羅鴻詔宋學精神(1943)85,許毓峰論宋學產生的背景(1946)86,陳安仁漢宋兩代哲學思

35、想之比較(1946)87等,在對漢學、宋學、乾嘉考據學的研究過程中,從經學史的角度論述了漢學與宋學的異同。20世紀50年代以後,謝扶雅宋學新辨(1957)88、吳玉章宋學(講義)(1963)89、林繼中“絢爛之極、歸于平淡”由“致用”走向“務本”的宋學精神(1991)90、何兆武略論宋學分野的來源及其歷史背景(1992)91、李槐從漢學到宋學對儒家發展的歷史考察(1995)92、宋-宋代學術與宋學精神(1995)93、朱伯-關于宋學研究(1996)94、康佔杰唐代儒學對宋學系統的開啟作用(1996)95、徐洪興“宋學”的由來及其過程(1996)96、徐遠和宋學與中國古代社會發展觀(1996)9

36、7、朱漢民論宋學興起的文化背景(1999)98、李裕民論宋學精神及相關問題(1999)99、楊渭生範仲淹與宋學之勃興(1999)100等,論述了宋學的內容、形成背景、學術精神等相關的問題。20世紀80年代以來,鄧廣銘、漆俠、陳植鍔及其他學者對宋學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對于宋代學術思想與文化向縱深領域內的拓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在理論開拓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何為漢學和宋學?漢學和宋學的概念和範疇是什麼?多年來學術界的看法不盡一致。但大都承認,所謂漢學,亦指經學,是漢唐時期的學術主流,以章句、訓詁、文字、音韻、典章、名物等為研究對象,對義理不太重視。所謂宋學,是與漢學不同的一種研治經學的方法,主要以闡

37、發儒家經典中的義理為主。鄧廣銘略談宋學(1987)一文認為“宋學是漢學的對立物,是漢學引起的一種反動。”101陳植鍔宋學通論(1988)102、北宋文化史述論(1992)等文指出“宋學作為中國封建社會成熟期的文化,上抗傳統儒學的全盛時期漢,下開近代學術革命之前夜清,正是一種跨越朝代限制的龐大學術體系?!?03陳俊民道學與宋學、新儒學、新理學通論(2000)一文,對道學、宋學、新儒學、新理學的概念亦有所界定。104漆俠先生宋學的發展和演變(1995,2002)一文提出了“新宋學”和“宋學”的概念,他指出“新宋學包括了哲學(主要是經學)、史學、文學藝術多個方面,涵蓋面是較為寬廣的;而宋學則指的是,

38、在對古代儒家經典的探索中,與漢學迥然不同的一種新思路、新方法和新學風”;從方法論上說,“漢學屬于微觀類型,而宋學則屬于宏觀類型。在我國古代學術發展史上,宋學確實開創了學術探索的新局面,並表現了它獨特的新思路和新方法”。105 王永平多元視野下的唐宋社會從漢學向宋學的轉變看隋唐儒學的地位(2006)一文指出“從漢到宋,儒學的發展經歷了一次大的轉變,其顯著特點就是漢學的衰微和宋學的興起?!?06 尉利工漢宋經典詮釋方法異同考(2007)一文認為“漢學和宋學作為經學的兩種形態,是兩種不同的治學方法,其區別在于它們對經典文本的不同理解?!?07 蔡方鹿論漢學、宋學經典詮釋之不同(2008)一文認為“漢

39、學和宋學即是中國經學史上的兩大流派,它們分別對儒家經典做出了自己的詮釋,而它們對經典的詮釋又是與各自學派的性質和特點分不開的。”108關于宋學的內容和時代特征,鄧廣銘在其晚年發表或尚未完成的著作應當把宋學和理學加以區別(1989)109、略談宋學(1997)、論宋學的博大精深北宋篇(2003)、北宋新儒家們的覺醒(未完成稿)(2003)等文章中多有論述,強調“應把宋學和理學區別開來”110,這些文章是鄧廣銘先生晚年研究宋學的力作。關于漢學向宋學的轉化,鄧廣銘談談有關宋史研究的幾個問題(1986)一文指出“儒家學者之所以要拋棄漢唐學者的章句訓詁之學而趨重于闡發經典中的義理內涵,其內在原因固在于對

40、漢儒繁瑣哲學的厭棄而要轉移方向,而其外部原因則也是在于看到佛教的那些學問僧都在將說心性之學,便也想在這一方面能與之一較高低之故。”又說“兩宋期內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所達到的高度,在中國整個封建社會歷史時期之內,可以說是空前絕後的?!?11關于宋學的發展及其演變,漆俠先生給予了系統的研究。宋學的發展和演變(1995,2002)一書是目前學術界最系統、最全面研究該問題的專著,不僅建立了較為完整的宋學研究體系,而且在國際上也產生重大影響。112關于宋學的精神和內涵,漆俠先生指出“宋學,不但在經學探索上樹立了與漢學相對立的義理之學,而且它立足于所建立的經濟基礎上,以經世致用之學置身于社會現實改革的巨流

41、中,從而為社會做出積極的貢獻。宋學的建立與慶歷新政有著內在的、本質的聯系,這一點是研究者們需認真注意的,不容有任何的忽略?!?13關于漢學與宋學治學的方法論,漆俠先生指出“漢學屬于微觀類型,而宋學屬于宏觀類型。在我國古代學術發展史上,宋學確實開創了學術探索的新局面,並表現了它獨特的新思路和新方法”。114 漆俠先生的許多論點、概念和方法,在將後的唐宋思想史研究中,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王曾瑜先生在宋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1997)一文中,對漆俠先生1995發表在文史哲上的論文宋學的發展和演變給予了高度評價,指出“漆俠的宋學的發展和演變一文雖是概論性的,卻值得珍視,因為此文代表了宋學研究的一條新路

42、,並且以他深厚的學力為基礎,此文的結尾對以往思想史研究的模式,提出了中肯的批評。”115關于宋學形成前後儒佛道關系的變化,漆俠釋智圓與宋學論宋學形成前儒佛思想滲透(1996)116、晁迥與宋學儒佛思想的滲透與宋學的形成(1996)117,探討了宋初僧人釋智圓、晁迥等對儒佛道吸收和利用的情況。關于宋學與理學的關系,王曾瑜宋代文明的歷史地位(2006)一文認為“宋代是中國古代經學發展的重要時期,完成了由漢學向宋學的轉變,即由章句之學轉變為義理之學。但長期以來,人們將宋學的簡單地歸結為程朱理學,這是不確切的。因為程朱理學僅是宋學的一個流派,直到南宋中後期,才成為顯學,後又長期佔據了經學的主導地位。宋

43、學流派紛呈,非程朱理學一家所能囊括?!?18關于宋學精神與唐宋社會的關系,韓鐘文中國儒學史宋元卷(1998)一書指出“宋學精神孕育于中唐、萌生于唐、宋之際,激揚于慶歷新政期間,尤其是宋學中的道德精神、經世精神、求實與力行的精神,在範仲淹身上表現得尤為充分。”119可見宋學的建立與當時的社會實踐密不可分。關于宋學形成和衰落的原因,朱漢民論宋學興起的文化背景(1999)一文指出“宋學是中國經學史的一個重要階段和學派,它的興盛,與中國文化史發展的背景、趨勢密切相關。由于唐宋之際復興儒學、疑經風氣、三教歸一,從而促進了一種新的經學形態宋學的出現?!?20汪高鑫宋明時期的經學與史學(2007)一文認為“

44、自盛唐特別是唐中期以後,便出現了一股疑古惑經、舍傳求經之風,經學風氣發生了重大變化。而這,也正是宋學興起的時代背景?!?21何忠禮論宋學的產生和衰落(2001)一文指出,宋學的衰落主要是由于南宋時期隨著理學獨尊地位的確立,其他各派受到嚴重壓制,理學本身由于缺少對立面的斗爭而日益變得僵化,至此宋學走向衰落。1223.2 儒學復興運動唐中葉出現的儒學復興運動,在北宋時期便很快地形成一股普遍的社會思潮。儒學在宋代的全面復興,造成了中國學術思想與文化史上的一次歷史性轉變,開創了所謂的“宋學時代”。關于晚唐儒學及其對宋代儒學復興的開啟作用,陳寅恪論韓愈(1954)一文指出“退之者,唐代文化學術史上承先啟

45、後轉舊為新關捩點之人物也?!?23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1987)一文認為“治宋學必始于唐,而以昌黎韓氏為之率”。124 此外,臺灣新覺生資料室編輯的韓愈的排佛予宋儒的影響(1972)125、張躍唐代後期儒學的新趨向(1993)126、楊達榮柳宗元與宋明理學(1993)127、康佔杰唐代儒學對宋學系統的開啟作用(1996)128、劉光育隋唐儒學發展及其特點(2003)129等文,指出儒家學術思想史上的重大轉向都是在這一時期醞釀發端的。如江海唐代儒學的新變與唐宋轉型(2002)一文指出“中唐以後,唐代儒學在春秋學派經學觀念以及古文運動的推動下,在很多方面取得了具有突破性的進展,形成了新的觀念

46、,這些觀念為宋代儒家的興起作了準備。唐代儒學的這些成就,在方法上得益于對傳統儒家經典的重新解釋;在內容上,則說明了儒家發展過程中,對佛教的排斥和對佛教的吸收一樣,都是儒家發展自身的動力所在?!?30關于中唐韓愈、柳宗元、李翱等在儒學復興運動中的先驅作用,賈志淺談李翱“復性說”對宋代理學形成的影響(2001)一文指出“李翱的復性書三篇,包括兩方面的內容(1)性善情惡的人性論;(2)忘情復性的道德修養方法。以性善情惡的人性論為理論基礎,宋代理學家們把人性區分為高層次的天命之性和低層次的氣質之性,把人性論提高到本體論的高度,形成了完整的理學人性論理論體系;借鑒忘情復性的道德修養方法,宋代理學家們提出

47、了存天理,去人欲的理性修養方法?!?31 翟鵬玉柳宗元會通儒佛的交往模式及文化意義論(2006)一文,認為“柳宗元的儒佛會通,通過競生、依生的歷史形態,在趨向對生的邏輯呈現中,形成了中印文化在時空、意義、價值取向等方面的整生模式,從而推動了中唐主體意義結構的新變。同時,他在與韓愈、劉禹錫等共同努力下,不斷探尋主體超越之路,開拓了宋學新境?!?32李伏清論柳宗元與儒學復興(2008)一文指出“唐代的韓愈和柳宗元,雖表現為路徑上闢佛、心性道統論和統合儒釋、天人不相預論的不同,在實質上,兩者殊途同歸,都是中唐儒學重要的組成部分。韓愈學說備受關注,柳宗元思想卻被擱置的歷史現實,使得我們重新認定柳宗元在

48、儒學史上的地位頗有必要。”133 強昱儒學在中唐時期的新動向權德輿的問題與李翱的答案(2007)一文認為“中唐名相權德輿與哲學家李翱對儒家學說的理解,開啟了宋明儒學發展的方向?!?34關于北宋儒學復興運動,學術界發表的論文和著作較為豐富。如蔡銘源宋代學者思想的嬗變趨勢及其象征(1936)135、胡巖宋代學術思想(1940)136,錢穆宋明理學概述(1984)137,蔡仁厚宋明理學北宋篇(1984)138,張立文宋明理學研究(1985)139,董健橋略論宋初學術思想的演變(1991)140,劉昭瑞“慶歷之際”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發展的又一高峰(1991)141,盧連章論宋代新儒學運動(1992)14

49、2,賈順先宋代學術思想的變革(1993)143,劉宗賢宋初學術的文化整合傾向(1996)144,侯外廬宋明理學史(1997)145,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1995)146,韓鐘文中國儒學史宋元卷(1998)147,朱剛三百年“復興夢”唐宋儒學復古運動(1997)148,郭學信範仲淹與北宋中期的儒學復興(1997)149,朱漢民宋代學術思想特征簡論(1998)150,陳來宋明理學(1999),朱寧轉折點北宋變革及儒學復興(1999)151,楊渭生試論宋代新儒學的形成與發展(2000)152,李存山範仲淹與宋代儒學的復興(2003)153等,臺灣金中樞宋代學術思想研究(1989)154等,分別從不

50、從的角度,不同的視角對宋代儒學的復興及變化作了探討,為學術界進一步深化對晚唐北宋以來儒學復興的認識提供了廣闊的思路。關于北宋中期儒學復興運動的興起與特征,劉復生北宋中期儒學復興運動(1991)155、北宋中期儒學復興運動的興起及其特點(1991)156、北宋古文運動的興起與儒學思潮(1991)157、說北宋中期儒學嬗變與史學的變化(1993)158、北宋“黨爭”與儒學復興運動的演化(1999)等系列文章,指出“自中唐起始的儒學復興思潮,衰而再盛于北宋中期。新儒們懷抱宏揚王道的政治理想,高唱革新之曲,波屬雲涌,隨浪而高?!?59王煜新儒學的演變宋代以後儒學的純與雜(1990)一書,亦是從儒學變化

51、的角度來論述此問題的。160 金哲洙、肖君平試論北宋新儒學的重要特征(2004)一文指出“北宋新儒學與漢唐儒學不同,著重闡發經典義理,倡導義理之學。義理之學在北宋時期的發展,與後來比較定型化了的理學也有著重大的區別?!?61關于北宋儒家士大夫在儒學復興中的作用,楊朝亮試論宋初“三先生”在儒學發展史上的歷史地位(2002)一文指出“宋初三先生胡瑗、孫復、石介為振興儒學,全力維護儒家道統,以孟子、韓愈的繼承人自居。他們興學校,敦教育,將自己的道德、學術和思想都貫穿于教育實踐當中。盡管三先生所營構的理學體系還不完整,但他們以其批判性的思考啟發了後儒,從而對理學的形成具有開啟作用?!?62 王耀祖孫復

52、、石介與宋代儒學復興(2006)亦是此方面的研究。163 楊天保簡論王安石與宋代儒學之復興(2003)一文認為“有鑒于宋代學廢廟興的現實及其危害,王安石以復興儒學為己任,既批判了時人變學為廟、將學術宗教化的錯誤,又運用先秦儒學的本旨和原則,創造性地去解構釋、老體系,以原儒的宗法理念拯救了宋代學術宗教化的危險,為宋學的形成開拓了新徑?!?64劉成國荊公新學研究(2006)一書,論述了王安石新學形成、發展及其變遷的歷史。165楊天保在為該書所寫的評論中認為“劉著最大的學術價值,主要是基于從理學轉向宋學的考察視野,在拓展王學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的進步?!?166關于儒學復興運動中“道統論”的提出及其確

53、立,薛亞康、楊國安試論原道的時代意義及其在儒學發展中的地位(2000)一文指出“考察原道寫作的社會時代背景和文化學術背景可以看出韓愈的闢佛倡儒有著鮮明的針對性和現實意義。原道中提出的道統說、尊孟說、心性修養論等,是對傳統儒學形態的突破,並由此確立了它在唐宋時期儒學更新運動中引導發展方向的歷史地位?!?67 黨天正韓愈道統論與傳統文化心理(2002)一文指出“面對中唐社會危機,韓愈以捍衛儒學自任,重振儒學道統。因他的道統論帶有鮮明的經世致用色彩,于儒家義理探討方面缺乏建樹,以致在當時收效甚微,但卻為宋代理學家重構儒學開了先河,起了奠基鋪路的作用,從而對中國傳統民族文化心理的形成產生了一定影響?!?/p>

54、168關于北宋儒學復興運動的演進與轉向,楊國安試論北宋儒學的演進與韓愈地位的變化(2004)一文指出“宋代是中國思想史上急遽演進的時期,此期的韓愈研究在此特殊的背景中展開,深受主流學術思潮變化的影響。慶歷前後,由于石介、歐陽修的大力提倡,韓愈受到普遍的尊祟。嘉、治平以後,隨著儒學的進一步深入,對韓愈的討論更為熱烈,這種討論由淺入深,涉及到儒學中一系列重要問題,如道統、心性論、文道關系等,許多重要的學者都參加了討論。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宋代儒學是通過對韓愈儒學的批判完成自身建構的?!?69楊國安宋代韓學研究(2006)一書是其研究韓愈的集大成著作。170 盧寧在為該書所寫的書評中指出“作者將具體

55、而微的研究對象置于唐宋時期文化轉型與發展的基礎上加以觀照,揭示了韓愈研究與整個宋代文化學術發展的動態關系?!?713.3 儒家經學關于唐宋時期儒家經學的變化及其革新,也是學者們關注的重點。儒家經學包括春秋時期由孔子編定的詩、書、禮、易、樂、春秋六經,漢代出現的七經、唐代成型的九經、宋代出現的十三經和四書等。儒家經學是儒學思想的核心和基礎,是儒家學說中最具有持久生命力的內容,在中國古代學術中居于重要地位,體現著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抱負和內心精神世界,是儒家實現“內聖外王之道”的根本途徑。由于經學是統一思想、鞏固統治的工具,歷代的封建專制政府,對“經學”均給予了高度重視。在維護大

56、一統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的基礎上,經學倡言德治、仁政、愛民、重民,強調德治與王道三綱互為表里。歷代儒家在對經學的探索中,把以“仁”為本,追求理想社會,同成聖成賢的理想人格緊密的結合起來。關于“疑古惑經”思潮,紀國宜宋儒疑古考略(1935)172、陳植鍔從疑傳到疑經宋學初期疑古思潮述論(1987)173、屈萬里宋人疑經的風氣(1964)174、葉國良宋人疑經改經考(1980)175、李威熊兩宋治經取向及其特色(1984)176、曹鏡清宋代疑經思潮與理學的形成(1985)177、徐洪興經學更新運動中的一個轉折點論慶歷之際的社會思潮(1988)178、汪惠敏宋代經學之研究(1989)179、郝明工北

57、宋經學論略(1995)180、王世舜論宋儒的疑古思想及其歷史意義(1996)181、顧永新北宋鄙傳注、疑古惑經學術思潮的形成和演變(1999)182等文,揭示了晚唐北宋時期儒家經學的這一歷史性變化, “疑古惑經”的根本目的在于復興儒學。關于晚唐北宋以來儒家解經模式發生的變化,楊向奎唐宋時代的經學思想經典釋文、十三經正義等書所表現的思想體系(1958)183、陳少明六經注我經學的解釋學轉折(1993)184、章全才宋初經學的守舊與開新(1998)185、馬中柱宋明經學的唯物而辯證的解讀(2000)186等文有所論述,強調經學解經模式的變化在于用義理之學取代章句訓詁之學。近年來,楊世文系統地研究了

58、唐宋經學在解經模式方面發生的變化。在論北宋學者對漢唐經學的批評(2001)一文中,楊世文指出“北宋學者通過對經道關系、漢唐經學以及儒家經典的反思、批評與審視,促進了經學變古和儒學革新,使儒家經學走出了漢學,構建了宋代經學的基本特征,為儒學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87 在宋代經學懷疑思潮研究(2006)一文中,楊世文指出“從宋代經學所表現出來的種種特征來說,都與此前的漢唐經學、此後的清人學術有重大的區別。宋代經學重義理,好創獲,重發揮,喜新說,在闡釋與發展儒學內在價值的同時,高揚主體意識和理性精神。宋學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懷疑精神。”188在宋代經學變古的幾個問題(2006)一文中,楊世文指出“

59、經學變古的內容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經學觀念的轉變、經學解釋方法的革命、經學懷疑思潮的興起。通過經學變古,宋儒建立起一套與漢唐傳注之學不同的新的經學範式宋學”189。赫廣霖論北宋初期經學的因變(2007)一文亦認為“北宋初期的經學,以因循前代經學為主要特色,同時也孕育著新變的思潮。北宋初期的經學大師邢禺,是唐代經學向宋代理學轉換的開啟式人物,其思想呈現出因循與新變的二重色調。邢禺之後,義理之學進一步發展,其代表人物宋初三先生即胡瑗、孫復、石介三位經學家,成為宋代理學的先行者?!?90關于經學變革與宣揚儒學之道的關系,楊世文儒學、經典與聖人之道論北宋學者對儒、經、道關系的定位(2002)一文指出“北宋

60、學者出于維護儒學權威、重新闡揚儒學價值的目的,對儒學進行了重新定位,對經、道關系提出了新的理解。他們的反思建立在尊儒、宗經、崇道的基礎上,對漢代學者的儒學觀提出批評。他們認為,經典之中蘊藏了聖人之道,要把握聖道,自然離不開經典,但僅僅通經,是難以真正理解聖人之道的真諦的。因此,必須超越漢儒的方法,善知經者不求之于意言之間,而應求之于意言之外。這就決定了宋代經學的義理取向。”191關于儒家經典詩經,夏傳才論宋學詩經研究的幾個問題(1982)192、石文英宋代學風變古中的詩經研究(1985)193、汪惠敏宋代之詩經學(1988)194、蕭華榮試論漢、宋詩經學的根本分歧(1995)195、殷光熹宋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