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六屆(國際)漢語詞匯語義學研討會(論文)PAGE PAGE 92005年4月中國廈門重構“概念分類體系”的新思路與新方法從“語義三角”到“語法關系”再到“語義三棱”鄒曉HYPERLINK mailto:qhkjy qhkjy 519125 廣東珠海井岸橋東恒美花園15-2棟201號摘要:從“語義三角”到“語法關系”再到“語義三棱”,以一個新視角看詞匯語義學的概念分類體系。關鍵詞:語義三角、語法關系、語義三棱、概念分類體系一、緒言本文擬在漢語詞匯語義學基本理論領域就“概念分類體系”作一些新的探討。特點:從最基本的概念“范疇”入手,以一個新視角看“概念分類體系”。重點
2、:揭示“意”與“義”之間的“短程線”,從“語義三角”到“語法關系”再到“語義三棱”通暢思路。研究途徑:通過一個簡單的幾何模型,顯示“短程線”,借助“語義三棱”,探討“基本范疇體系”統帥和駕馭“概念分類體系”的新思路與新方法。對“短程線”及“語義三棱”的探討和應用,限于:幾何分析及協同智能計算語言數據庫及知識庫可操作范圍。基本假設:“語義三棱”表達的“基本范疇框架”是統帥和駕馭“關系數據庫”表達的“概念分類體系”的簡捷方式。知識貢獻:揭示出“語義三棱”的實質,明確提出:基于“四大范疇框架”重構“概念分類體系”的新思路與新方法。二、綜述本文對“基本范疇”和“范疇體系”的探討,思想上的淵源:1、可追
3、溯到中國遠古時期周易的“形而上為用,形而下為器”以及先秦時期老子的“道”;2、可追溯到古希臘時期柏拉圖理想國的“理念論”以及亞里士多德工具論的“范疇篇”。哲學上,貫通“實體論”、“認識論”、“語言哲學”和“信息哲學”四個認知階段。由于主題、領域以及篇幅等限制,本文對上述思想不做具體介紹和分析,僅指出其離散分布這個事實。下面我們從G. Frege 開始,探討的重點和關注的焦點:從“語義三角”到“語法關系”再到“語義三棱”貫通其思路涉及“物、意、文、義”四個范疇。本文指出:雖然C.K.Ogden和I.A.Richards1923年出版的意義之意義(The Meaning of Meaning) 明
4、確提出了“語義三角”(semantic triangle:thing,thought,word;或referent,concept,symbol)的說法,同時,還給出了直觀示意圖。但是,1892年G. Frege發表的意義與所指(ber Sinn und Bedeutung)明確區分“詞所表達的意義和詞所指的事物”的事實,早已揭示出(詞所指的)事物、(詞所表達的)意義、詞語(文字的形語言的音符號表達式)三者之間的“語義三角”。為便于比較、借鑒和思考,讓我們來回顧一下“語義三角”及其提出所產生的正負兩方面的影響。圖1圖1是1923年在意義之意義(The Meaning of Meaning)這部
5、專著中C.K.Ogden和I.A.Richards給出的“語義三角”示意圖。其中,括號里的“thing(物),meaning(意義),(文)word”提示本文關注的焦點,可視為基于詞匯語義探討而限制或明確的詞語或概念,因為,“referent(所指),thought(思想),symbol(符號)”的說法過于含混而不便于以下精細分析和討論的連貫性。“語義三角”的確有“簡化”認識與表達的作用,因而有利于推廣普及。例1:1996年在語言與現代邏輯這部專著中周斌武、張國梁介紹了“語義三角”(引文涉及:Montague和趙元任等),還給出多種形式的“語義三角”變式圖(本文省略)。圖2圖2是1999 年在
6、Meaning and Truth“(i) Analytic philosophy and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中Mike Beaney給出the philosophical triangle:world,thought,language示意圖(即:例2)。以上是“語義三角”的正面影響。例3:2003年在關于“語義三角”之我見中李錫胤指出“語義三角”把“符號概念所指物”三者放在一個平面上,容易引起誤解。這是“語義三角”的負面影響。另一個值得注意的事實是:1915 年出版的普通語言學教程(Cours de linguistique gnrale)中,F.Saus
7、sure在“語義三角”提出之后曾經進一步揭示出“語法關系”的重要性。用F.Saussure的話說,就是:語言好像下棋。如:在下棋時如果缺一個“車”,則可用一個小木塊代替。此時,有無“車”字(此處把例子由國際象棋改為中國象棋)無關緊要,只要按“車”的“走法”去“走”就行。也就是說:只要按“車”和其它“棋子”的“關系”去“走”,“車”的實體性質或價值也就會體現出來。由此悟出一個道理:語言里每一個單位(如:詞)看來是實體,其實不是。因此,F.Saussure符號學理論認為:孤立的語言單位不是實體,有資格稱為實體的東西來自價值,價值來自關系,關系構成系統。語言的諸單位,只有在語言系統里活動才有價值。如
8、果從1892年發表的意義與所指(G. Frege)開始計算,那么,語言哲學的意義理論,揭示出:事物、意義、詞語(文)三者的關系,至今已過去113年。如果從1915 年出版的普通語言學教程(F.Saussure)開始計算,那么,普通語言學的語法理論,揭示出:語言的諸單位,只有在語言系統里活動才有價值,至今已過去90年。即使從1923年出版的意義之意義(The Meaning of Meaning)這部專著(C.K.Ogden和I.A.Richards)開始計算,至今也已過去82年。C.K.Ogden和I.A.Richards 給出“語義三角”模型,雖然突出了“G. Frege強調的(詞的)意義與
9、所指”,但卻“屏蔽”掉了通向“F.Saussure強調的(語言諸單位的)關系”的“短程線”。原本可在20世紀初期融合的兩項深刻理論,就這樣失之交臂(近一個世紀)。于是,對“語義三角”與“語法關系”(“語義三棱”將顯示:實際上涉及的“關系”遠不止于“語法關系”)的“本質聯系”的發現,不得不經歷相當漫長的歲月。與“語義三棱”相比較:“語義三角”的“平面視角”的確不利于人們把G. Frege與F.Saussure各自獨特的見解聯系到一起,對學界發現“短程線”或進一步認知“語義三棱”的確有“屏障”作用(例3也是一個佐證)。筆者在1976至1980年期間開始嘗試探索“語言與知識的計量和信息與智能的本質等
10、前瞻性問題”,1994至2000年期間開始嘗試系統應用和整理自己長期探索的認識成果并撰寫了中國企業知識產權戰略(系列專欄文章)、一種知識信息數據處理方法及產品(發明)和融智學新范式,明確地提出“義、文、物、意”融智概念體系(通論)、信息處理法則(通則)和多元數表達式(通式),從而公開了融智學理論框架。筆者雖然接觸過G. Frege與F.Saussure的觀點,但是,從未自覺地把兩人的見解聯系到一起。2000至2005初,隨著融智學思想體系(理論、工程和應用三個部分)的逐步完善,筆者日益體會到“語義三棱”的功用巨大,于是回過頭來分析G. Frege與F.Saussure各自的獨到見解。這時,才突
11、然意識到“這對學術界來說可能是一個遲到的頓悟”:G. Frege對“語義”的認識(著重于語言哲學的意義理論涉及:數學、邏輯、語言、語義的探討)與F.Saussure對“語法”的認識(著重于普通語言學涉及:語言實踐、語言系統、語法理論、語法實踐的探討)之間,存在一條無形的長期被“語義三角”的平面視角“屏蔽”而未被發現的“短程線”(可直接連通“語義三角”與“語義三棱”)。狹義融智學作為一門研究自然人與計算機之間如何實現高度協作且優勢互補的學問,在“人類智能”與“人工智能”之后提出了“協同智能”及其“融智概念體系”(其幾何模型,可稱之為:“語義三棱”)。從基礎語言學和計算語言學的角度(即:限定在語言
12、學的范圍)來看,可把“語義三棱”視為整合“語義三角”與“語法關系”的理論模型,也可稱之為:“融智三棱”。本文在漢語詞匯語義層面討論:“語義三棱”模型,對重構“概念分類體系”,可能帶來哪些新思路和新方法。三、方法“遲到的頓悟”告訴我們:從理論上發現這條無形的“短程線”相當不容易。可是,一旦基礎理論突破之后,再回過頭來概括地描述它,則相對容易得多。如何表述這條無形的“短程線”才能做到“深入淺出、簡明扼要、提綱挈領、恰到好處”呢?經過無數次嘗試,我們終于想到了一個大膽的假設,即:借助一個簡單的幾何模型,來說明“意”與“義”之間的“短程線”這個深奧的理論發現。圖3圖3是“短程線”變化示意圖。下面用程序
13、化語言與附圖相結合的方式來說明“意”與“義”之間的“短程線”是如何變化的涉及這個發現的“頓悟”過程及其逆過程。第一步,統一名稱:1、給出“語義三角”三個頂點的名稱:物、文、意義;2、給出“語義三棱”四個頂點的名稱:物、文、意、義。第二步,畫出直觀的幾何圖形:一個“三角形”和一個“三棱體”。第三步,分別在“三角形”和“三棱體”的各個頂點填寫相應的名稱:1、把“物、意義、文”三個頂點的名稱,分別填寫到圖3“三角形”的三個頂點處由此獲得便于對比的“語義三角”模型圖;2、把“物、文、意、義”四個頂點的名稱,分別寫到圖3“三棱體”的四個頂點處由此獲得“語義三棱”模型圖。第四步,比較“兩個模型”的區別和聯
14、系:1、聯系:兩模型圖的“物、文”兩對“頂點”彼此相同;2、區別:“意義”占據“語義三角”的一個頂點,“意、義”占據“語義三棱”的兩個頂點。這是靜態方式觀察的結果。接著,用動態方式觀察:如果把圖3的“三角形”視為“三棱體”的一個面,那么,只要旋轉一定的角度,就能獲得圖3的“三棱體”的視角。這樣,就能發現:在“三棱體”中“涇渭分明”的兩點(“意”和“義”之間的“短程線”顯現出來),在“三角形”中“迭合”成了一點(“意”和“義”之間的“短程線”被“意義”隱含)。可見,思維方式與觀察角度之間息息相關。視角不同,所見不同。所見不同,想法不同,反之亦然。思維方式與視角不同,想到與看到的東西也就不一樣。再
15、進一步,我們一起來做一個理想實驗.。設想1:當距離足夠遠時,可發現“四點合為一點”的情形。這是“置身事外”的情形。設想2:當我們進入到“三棱體”之中的時候,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四點完全分離”的情形這是“身臨其境”的情形。我們還可以做一個實際實驗. 實驗1:繞著一個大大的“三棱體”周圍轉,可觀察到“四點分離”的各個局部。這是“盲人摸象”的情形。實驗2:用紙做一個“三棱體”放在手中旋轉,甚至折疊變換。可觀察到其它不同的情形,如:“四點中有三點合為一點”可觀察到一條“線段”和“四點中有兩點合為一點”可觀察到一個“三角形”。這是在現實與理想之間過渡的情形。從中可見:“三棱體四點變換過程中”蘊涵的“分與
16、合”機制。當這“四點”是“物、意、文、義”的時候,我們可看到世界的千變萬化的“分與合”機理。“語義三棱”揭示“短程線”的途徑:一旦“義、文、物、意”范疇體系形成,即可發現“意”和“義”既可“一分為二”也可“合而為一”(即:“意義”)。稍微再進一步,就可發現“意”與“義”之間那段可改變的“距離”,恰似一條無形的“短程線”。通常情況下,它是被“意義”緊緊連在一起的(相當于:被“意義”這張無形的網“屏蔽”了)。至此,用一個十分簡單的幾何模型,就使一個“非顯而易見”的關系“一目了然”變得“顯而易見”。“語義三角”與“語義三棱”的區別和聯系,由此也可直觀領悟一二。通行的觀點認為“意義”是一個“(雙字)詞
17、”,其對應的“英語單詞”是“meaning”,基于“詞是不可分的最小的語言單位”的觀點,“意義”不可分,被視為很正常,學界也習慣于把“意與義”兩個“字”視為兩個“語素”而不是兩個“(獨字)詞”至少不認為三個概念具有“短程線”揭示的相互關系。“意義”可分解成“意”與“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自然也就“視而不見”。認真比較一下“語義三棱”與“語義三角”,不難發現:僅從“詞”(word)的觀點(即:“詞本位”的觀點)來看,似乎什么問題也不會發現。因為,“事物(thing)、意義(meaning)”對應地來看,似乎都不能再“切分”了。但是,如果從“字”的觀點(即:“字本位”的觀點)來看,那么,“事物、意
18、義”都能再分。其中,實質性的差別主要涉及:對“意義”的理解。理論融智學,正是從“意義”這個神秘的“屏障”中揭示出其中所隱含的“短程線”這個奧妙而實現由“語義三角”到“語義三棱”的認識飛躍的。四、結果與結論“語義三棱”的發現,揭示出:一個長期未曾被學界注意的事實還有比“意義”更基本的概念“意”與“義”。認識上進這一步非同尋常。它不僅揭示出“概念體系”和“概念分類體系”建立的根基是否牢固的問題,而且,還揭示出一系列與之密切相關的重大認知問題。領悟到這些,筆者心里自然為之一振。畢竟二十幾年的探索,現在終于揭示出一個根本性理論問題的實質。不過,為慎重起見,筆者僅僅在小范圍內談論這個發現的過程及其背后的
19、原因,把主要時間和精力用于繼續揭示其中蘊涵的一系列重要原理及其可能的重大作用。如:通過融智學系列文章、講座和學術對話(與部分相關領域的專家之間的通話或通信)的方式逐步傳播、交流和探討。實踐和實驗證明:筆者2000發表的融智學新范式和一種知識信息數據處理方法及產品的確公開了一個重要理論的基本框架“語義三棱”。隨著較為全面的檢索查詢以及進一步地學習、探索和國際國內學術交流,特別是經過與系統科學、語言學、數學、計算機科學、計算語言學、認知心理學、人工智能乃至語言哲學和信息哲學等多個相關領域學術前沿的有關學科專家之間的交流,2005潛科學第39期(學術期刊)18“融智學專著及其知識要點和基本術語”(二
20、)欄目以“融智學與以往的知識學問之間的淵源關系”為題目發表了直觀描述“物質世界、思想(精神世界)、語言(符號世界)、關系(抽象的序位世界)”的“語義三棱”模型。圖4圖4是“語義三棱”模型示意圖。由圖4可見:“(對象)世界、思想(概念)、語言(符號)、關系(序位)”,簡稱:“物、意、文、義”四大基本范疇。括號內的說明表示限定在詞匯語義層面的“語義三棱”模型,可借助計算機關系數據庫進行描述。這不是一個簡單的發現,既不是幾何游戲,也不是文字游戲,而是發現了一個大原理。它蘊涵著:非常深刻的內容和豐富多彩的形式。一旦人們普遍理解了“語義三棱”模型,就可利用它的各個頂點的關系直觀地分析和展現各種深刻的道理
21、。其中也包含周斌武、張國梁看到的變換與李錫胤指出的關系,內容遠遠不止于此。不過,本文僅從基礎語言學和計算語言學的角度來看,盡量限定在漢語詞匯語義學基本理論的“概念分類體系”的范圍,“語義三角”與“語法關系”如何整合在一起,從而,得到漢語詞匯語義層面的“語義三棱”模型。被“屏蔽”了近一個世紀的那條無形的“短程線”,至此終于被用漢語思維的中國人發現,并被明確無誤地展現了出來。這是一個好的開端。我們知道,自從意義與所指與普通語言學教程發表以來,圍繞著:意義的承載單位究竟是“詞、短語、句子、,還是整個語言系統”,產生了一系列不同的意義理論或語義理論與語法理論,卻無一從“語義三角”與“語法關系”的聯系來
22、考察“語義三棱”。這個問題的重要性,不在于解釋其原理的幾何變換,而在于這種變換揭示出來的思維方式的變換。換一句話說,“語義三棱”比“語義三角”與“語法關系”可揭示:更深刻的內容和更豐富的形式以及更多更重要的科學原理。“語義三棱”甚至可揭示出以下過去未曾被系統認知的領域(含:本文的關注點多處):1、把“relation(關系)”(含:“語法關系”)范疇從“語義三角”中獨立出來。見:圖3-6。2、確立“四大基本范疇”具有從根基上優化“概念分類體系”的作用。3、發現并概括“八大關系”是“關系”的“基本分類體系”,也是新的“概念分類體系”的一個重要方面。為建立:序位模型,使“關系”本質的闡述在“認知圖
23、式”上獲得新的統一。4、把對“意義”的“認知”推進到“意”與“義”的細分階段。其重要性已明確。5、把對“事物”的“認知”推進到“物”與“事”的細分階段。“可拓學”是證實“物”與“事”區分的重要性的一個佐證。6、概括并建構“八大形式”。這是新的“概念分類體系”的另一個重要方面。7、揭示“信息”現象及其概念的深層本質(定義)以及更為基礎的劃分(分類)方法。這是信息科學一直關注的重要的問題。8、揭示“語法”與“語義”的區別和聯系的深層機理。這是理論語言學和計算語言學一直關注的問題。9、優化:“世界觀”和“方法論”。這是哲學方法論十分關注的問題。10、優化“概念分類體系” 圖5圖5是“語義三棱”的四大
24、范疇統帥和駕馭“八大形式”與“八大關系”總體概況示意圖。由圖5可見:表現為“八大形式”的“文”與“物”兩個范疇,被(表現為“八大關系”的)“義”結合在一起。“意”,表現為“協同智能主體”的一系列“選擇”,雖然可洞察“八大關系”,但必須由“八大形式”體現。所謂“概念”和“概念體系”乃至“概念分類體系”只不過是我們這些“協同智能主體”的“成員們”所做出的一系列“選擇”記錄在人腦中就是知識信息、記錄在電腦中就是數據信息,如此而已。“概念分類體系”是“八大形式”體現的“八大關系”的派生子系統。現在,我們已清楚:“物(對象系統)、文(符號系統)”是可把握的如:重用或再現、共享或分享,而“意(概念系統)、
25、義(關系體系)”一旦脫離開“物、文”則顯得虛無縹緲。科學技術和文化藝術的成就無一不是建立在“物、文”之上。一旦明白這個道理,新的“概念分類體系”的總體框架,就清楚了。基于“八大形式”來建立或展示“概念分類體系”,不僅包括:對“八大關系”的認識或理解(含:自然的奧妙),而且,還包括:“知、情、意、行、個性”這些與心理因素(含:心理的奧妙)。由此可見,基于“語義三棱”,可構建一個新的“概念分類體系”。總體框架:由“物、文、義”三大系統作為我們做出一系列“選擇”的基礎,由“文”記錄這一系列“選擇”“意” 就是新的“概念體系”,對之實施標準化管理即構成新的“概念分類體系”。具體操作必須形式化符號化與表
26、格化。關鍵就看:標準化與個性化之間如何統一?下面看與詞匯語義探討密切相關的語言學各主干學科領域在“語義三棱”中的位置。圖6圖6是語言學與“語義三棱”示意圖。由圖6可見:語言學的“文字、語音、語義、語法、語用”等分支學科構成的靜態理論體系。“詞匯”是如何“在語言系統里活動”的呢?“語義三棱”可為人們提供什么樣的有益思路呢?借助位于“語義三棱”四個頂點的“物(對象)、意(概念)、文(符號)、義(關系)”的各種變換,人們可有各種相應的思路變換。例如:借助基本范疇框架,一方面,可說明:現象(物、意、文)與本質(義)兩方面;另一方面,可說明:“概念分類體系”(意)與“對象分類體系”、“關系分類體系”、“
27、符號分類體系”(物、義、文)兩方面;再一方面,還可說明:“符號分類體系”(文)與“對象分類體系”、“概念分類體系”、“關系分類體系”(物、意、義)兩方面; 。對本文而言,“詞”(文)與“概念”(意),是最重要的一對關系。如何依托“詞匯分類體系”(文)實際把握“概念分類體系”(意)的各種變換?這是最關鍵的問題。 靜態的理論體系與動態的實踐系統,都可在一個好的“概念分類體系”(意)中把握,進而在一個好的“詞匯分類體系”(文)中體現,反之亦然。借助“語義三棱”各種變換,可加速優選這兩個體系的進程。既然已認識到這種程度了,那么,具體構建“概念分類體系”(意)的過程也就轉變成:具體構建“詞匯分類體系”(
28、文)的過程。限定在漢語詞匯領域,就是:以計算機數據庫和數據倉庫的方式,構建能正確體現“字與(各級)字組的關系”的詞匯系統。其根基就是“字與二字組的關系”,中文信息處理就是“字內信息、字間信息、字外信息”的處理。于是,就有一個可操作的好方案:從宏觀上以“基本范疇”統帥“概念體系”(意);從微觀上用“字組公式及字組陣列”駕馭“詞匯體系”(文)易于重用并共享的系統(見:優化“語義信息處理”的新方法及實施例)。圖7圖7是各級知識重用系統關系圖。由圖7可見,各種實際的計算機輔助(CA)應用系統,如:ED,CYC,ES,DL等構成的“知識重用體系”,不僅與“知識等級劃分”之間優化互動,而且,還與“產、學、
29、研、用、算”五方面優化互動,的,其中,前四方面自然人是主體,后一方面計算機是代理。新的“概念及詞匯分類系統”就是在上述各級各系列“中文信息處理”應用系統之間優化互動過程中不斷優化的,其間“語義三棱”均起著“簡化”或“條理化”的功用。五、結語綜上所述,不僅“意義”這個概念再分解成為“(主觀的)意”與“(客觀的)義”兩個范疇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基于漢語特點建立的“語義三棱”“物、意、文、義”對提出重構“概念分類體系”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文,也有宏觀指導作用。就漢語特點而論,與英語比較,兩者最大區別是“字”與“詞(word)”的不同。由于“字”與“詞(word)”都屬于“文”的范疇,根據“語義三棱”原理
30、,兩者都必然與“物、意、義”之間發生關系,因此,從“范疇”和“概念”來看,兩者之間實際上又是“和而不同”。“和”是因為兩者作為各自“語言系統”中最基本的單位“符號”均可被用于表達“概念、對象、關系”。“不同”主要在于:“形式及形態的識別”與“內容及知識的表達”兩方面的差異。“字”與“詞”的“不同”的一個主要方面是:“字”在表達概念時往往比“詞”范圍大。證據1可從“字”的“族系”現象得到證實。證據2可從“字”與“詞(word)”的比較得到證實。證據3可從“字”與“word”的翻譯往往需要“字組”作為中介而得到證實。證據4可從“字與字組(二字及二字以上的詞)”之間“內涵與外延的反變關系” 而得到證
31、實。這個特征或事實,僅從漢語詞匯語義的角度看,也只有一個不是例外的例外,即“一字詞”的情況。“字”的“范疇”特性,是漢語及漢語思維的一個共同特點。確立“物、意、文、義” 四個位于“語義三棱”頂點的范疇,作為:新的“概念分類體系”的基礎總體框架,體現了漢語思維的特點。基于“語義三棱”,一方面,可從“符號分類”、“對象分類”、“專概念分類(基于:學問領域的劃分,見:參考文獻)”的角度,建立“語言文字信息標注、通用常識信息標注、專用知識信息標注”(簡稱:“三注”)協同智能計算知識數據庫;另一方面,可從“八大形式”與“八大關系”的角度,建立兩個信息檢索(簡稱:“兩檢”)系統。其中,“八大形式”系統的兩
32、個子集,即:“字”和“音”(語音部分)信息檢索系統是“三注”系統數據庫的兩套查詢系統。“八大關系”信息檢索系統也是“三注”系統數據庫的查詢系統。也就是說,“三注”(統稱:“B庫”)和“兩檢”(基于“A庫和B庫”的查詢系統),都是建立在同一套協同智能計算語言數據庫(簡稱:“A庫”,涉及應用方面的進一步探討見:“參考文獻”的有關部分,如:GTCM和GSCM)的基礎之上的。參考文獻(按照論著發表時間排序)許國璋:論語言C外研社,1991徐友漁、周國平、陳嘉映、尚杰:語言與哲學當代英美與德法傳統比較研究M三聯書店,1996.周斌武、張國梁:語言與現代邏輯M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徐通鏘:語言論-語義型語言的結構原理和研究方法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詹衛東,常寶寶,俞士汶:基于詞組本位語法的語義模型J中文與東方語言信息處理學會學報1998(1)王路:世紀轉折處的哲學巨匠:弗雷格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林杏光:詞匯語言學和計算語言學M語文出版社年,19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聘請顧問協議書
- 彩鋼瓦修復安全協議書
- 液化氣購銷合同協議書
- 現場建筑體變更協議書
- 學生碰牙齒調節協議書
- 理發店門店合同協議書
- 移動代理協議書
- 維修補漏協議書
- 電瓶購置協議書
- 資助建房協議書
- 期末易錯題型創新改編練習(專項練習)六年級下冊數學人教版
- 《橋梁工程概況介紹》課件
- 2025年四川成都道德與法制中考試卷(無)
- 2024年不動產登記代理人《地籍調查》考試題庫大全(含真題、典型題)
- 中醫基礎學題庫(附答案)
- 大學美育知到智慧樹章節測試課后答案2024年秋長春工業大學
- 2024年秋《MySQL數據庫應用》形考 實驗訓練1 在MySQL中創建數據庫和表答案
- 《數據資產會計》 課件 第五章 數據資產的價值評估
- 合同到期不續簽的模板
- 北京市2018年中考歷史真題試卷(含答案)
- (完整版)新概念英語第一冊單詞表(打印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