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提出地震成因新觀點與地球自轉有關_第1頁
專家提出地震成因新觀點與地球自轉有關_第2頁
專家提出地震成因新觀點與地球自轉有關_第3頁
專家提出地震成因新觀點與地球自轉有關_第4頁
專家提出地震成因新觀點與地球自轉有關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HYPERLINK /10/0419/14/64L0O2P4000146BD.html /10/0419/14/64L0O2P4000146BD.html專家提出地震成因新觀點:與地球自轉有關2010-04-19 14:29:03來源:中國新聞網(北京)跟貼17條手機看新聞圖中黃色線所圍成的區域為巴顏喀拉塊體,灰白色箭頭是汶川地震時該塊體收到的反 作用力的方向,大約是北偏西72度。這個方向正好和汶川地震震中與玉樹地震震中之間的 連線幾乎重合。一方面,玉樹是巴顏喀拉塊體在汶川地震發生時由于受到揚子塊體的反作用 而向西運動與青藏塊體之osbe中-1地球I轉Ilt5地變化紅色線標明汶川地震和玉樹地

2、震發生的時間點,曲線為地球自轉速率的走向。制圖: 陳學忠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學研究員陳學忠提出地震成因新觀點,地震的根本原 因在于地球自轉速率的變化,并大膽表示地震專業研究100多年的基本點可能就是錯的。2010年14日7時49分,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縣(北緯33.1度,東經96.7度)發 生7.1級地震,震源深度33公里。截止14日18時00分,災區共記錄到余震總數為606次, 其中4.0級以上4次。中國國家地理網獨家電話連線了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學研 究員陳學忠博士。陳學忠博士初步判斷玉樹地震的成因時說,此次青海玉樹地震屬于汶川地震后巴顏喀 拉地塊的回彈,青海玉樹這次地

3、震發生的斷裂帶屬于巴顏喀拉地塊南邊界,汶川地震屬于巴 顏喀拉地塊東南邊界。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是青藏板塊沖擊揚子板塊,此次屬于該 板塊的回彈,此次玉樹地震與汶川地震中心點的連線與地塊回彈反作用力的方向一致,這說 明玉樹就是上次汶川地震板塊回彈的著力點。在接受中國國家地理網連線時,陳學忠進一步表示,最近他提出了一個新的地震成因 觀點,認為地震的根本原因在于地球自轉速率的變化。地球巖石圈由大小不同、質量不同的 塊體組成。比如,大洋塊體薄、質量輕,大陸塊體厚、質量重。地球自轉速率變化時,就會 造成這些塊體運動的差異性。這種差異運動可能使塊體之間發生追尾”、“分離”、“摩擦”三 種情況,從而

4、引起地震。這一觀點是基于對汶川8.0級地震與地球自轉的關系的分析后提出 的。陳博士大膽表示地震專業研究100多年的基本點可能就是錯的,傳統研究地震成因都 是基于兩個理論支柱,目前公認的主要是板塊構造理論和彈性回跳學說,以這兩大理論支柱 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地震孕育和地震前兆模式都是為了解釋或預期一些地震前兆現象。這些模 式一直被當成地震預報研究的理論基礎,但這些模式幾乎都假定性的,假定地震前,震源區 有能量的積累,同時伴有應力和應變的增強過程。如果這個假定就是有問題的,是錯誤的, 那么建立在此基礎上的前兆模式就有問題,就是錯誤的,以此為基礎的地震預報就不可能順 利進行下去。陳學忠博士坦誠,他的上述

5、觀點目前在地震研究專業領域接受程度并不高。以下是連線全部內容:中國國家地理網:汶川地震后,中國國家地理網當時第一時間連線你,你當時就表示 全球在未來進入地震的活躍期,中國發生7級以上地震的頻率也會增加。現在回頭看,過去 幾年,特別是今年以來強震頻發,地球是否正處于地震的活躍期?陳學忠:對,現在我可以更加肯定這個判斷了。2005年我就發表了印尼8.7級地震 對我國大陸地震趨勢的影響的論文,當時我就判斷地球進入了地震的活躍期,實際上全球 進入活躍期就是從2004年印尼8.7級地震開始的。中國國家地理網:有專家曾在前一段表示,環太平洋地震帶活躍,但中國大陸近期不 會發生破壞性的強震,而玉樹的地震顯然

6、打破這個判斷。你怎么看?陳學忠:不同專家會有不同的觀點,但地震研究應該從更加宏觀的角度去分析問題, 判斷問題,地震是地球整體運動的反應,不能限于環太平洋。正是因為地球板塊活動處于活 躍期,那么中國大陸的各個地震帶發生7級以上強震的危險性肯定會加強!中國國家地理網:青海玉樹的此次地震,標志著中國大陸進入的地震活躍期嗎?陳學忠:我初步判斷玉樹地震的成因是汶川地震后巴顏喀拉地塊的回彈,青海玉樹這 次地震發生的斷裂帶屬于巴顏喀拉地塊南邊界,汶川地震屬于巴顏喀拉地塊東南邊界。2008 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是青藏板塊沖擊揚子板塊,此次屬于該板塊的回彈,玉樹地震的斷 裂帶走向基本與汶川地震一致,說明玉樹就

7、是上次汶川地震板塊回彈的著力點。中國國家地理網:談一個大家關心的老話題,強震是人類面臨的最可怕的自然災害之 一,作為一名地震研究者,地震預報是你的重要工作,但不得不承認,地震預測和預報在目 前為止仍然是尚未攻克的世界性科學難題。你認為人類有希望攻克這個難題嗎?陳學忠:誰都知道,要準確預報地震,首先要弄清楚為什么會發生地震。傳統研究地 震成因都是基于兩個理論支柱,目前公認的主要是板塊構造理論和彈性回跳學說,以這兩大 理論支柱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地震孕育和地震前兆模式都是為了解釋或預期一些地震前兆現 象。這些模式一直被當成地震預報研究的理論基礎,但這些模式幾乎都假定性的,假定地震 前,震源區有能量的積

8、累,同時伴有應力和應變的增強過程。如果這個假定就是有問題的, 是錯誤的,那么建立在此基礎上的前兆模式就有問題,就是錯誤的,以此為基礎的地震預報 就不可能順利進行下去。中國國家地理網:關于地震成因你有新的觀點?陳學忠:是的,基于對汶川8.0級地震與地球自轉的關系的分析后,我提出的一個新的 觀點,地震的根本原因在于地球自轉速率的變化。地球巖石圈由大小不同、質量不同的塊體 組成。比如,大洋塊體薄、質量輕,大陸塊體厚、質量重。地球自轉速率變化時,就會造成 這些塊體運動的差異性。這種差異運動可能使塊體之間發生“追尾”撞擊或摩擦,從而引起地 震。地震能量來自于塊體間撞擊或摩擦時損失的動能。中國國家地理網:

9、我想網絡讀者需要你更加詳盡的解釋你的新觀點。陳學忠:其實地球自轉與地震的關系一直受到專家們的關注。這研究都認為地震自轉 與全球強震的發生具有統計上的相關關系,只是不同地區存在差異,有的地區與地球自轉減 慢有關,有的地區則與地球自轉加速有關。但統計上的緊密性需要科學數據和分析進行論證。我們知道地球每天都在自轉,自轉的快慢決定了日長,實際上自轉的速度每天都不一 樣。國際上有一個專業機構IERS記錄了 1962年以來每天的地球自轉速度,發現地球自轉 有時加速,有時減速,并且有相對的規律性。那么地球自轉的速度為什么不一樣呢?總體上 是跟地球內部地核與地幔之間的耦合作用,就是相互協調運動有關系。長期的自

10、轉速度變化 存在一個10年左右的周期。1993年-2003年地球自轉處于加速狀態,2003以來處于減速狀 態,2008年汶川地震及時處于減速階段。短期的自轉速度也有季節性的變化,這主要跟大 氣環流、潮汐波動都有關系。在一年時間里,1-3月和8-10月處于地球減速期,4-7月和11-12 月處于地球加速期。所以我之前也提出過,每年的3、4月和8、9月發生的比例明顯大于 自然概率。一年里處于加速與減速交換期最容易發生強震,此次玉樹地震的時間也符合這一 判斷。中國國家地理網:現在關鍵的問題是地球自轉怎么引起地震的?陳學忠:從我們的統計分析來看,在汶川地震前2年,從2006年7月始,所有大于3 級地震

11、都發生在地球自轉季節性變化的減速時段。從2007年初開始,地球自轉減慢期間, 龍門山斷裂帶上3級以上地震發生率或單位時間內發生的地震數,明顯比地球自轉加速期間 的高,且隨時間逐漸升高。大于5.5級余震也都發生在地球自轉季節性變化的減慢段。地球本身是自轉運動的,從太空上看地球運動的速度不慢。地球的巖石圈也不是靜止 的,也是運動的。并且由大小不同、質量不同、相互擠靠在一起的塊體組成。打個比方吧, 這些塊體就象水中的船一樣漂浮在地幔上。由于質量存在差異,地球自轉速率變化時,就會 造成這些塊體之間運動的差異性,塊體之間就可能發生相互作用,從而引起地震。這些差異運動可能使塊體之間發生“追尾”、“分離”、

12、“摩擦”三種情況。汶川地震是屬于明顯的“追尾”運動。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級地震發生在龍門 山斷裂帶上,龍門山斷裂帶以西是青藏高原塊體,東邊是與華南地塊相連的四川盆地。青藏 塊體地殼厚,質量重,而四川盆地地殼薄,質量輕。地球自西向東自轉時,青藏塊體與四川 盆地之間的相互作用可能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地球自轉加速時,質量輕的四川盆地比質量 重的青藏塊體跑得快,兩個塊體之間的作用減弱,作為兩個塊體結合地帶的龍門山斷裂帶上 表現為松弛;當地球自轉減速時,質量重的青藏塊體由于慣性的作用使兩個塊體之間的作用 加強,龍門山斷裂帶上推擠作用會增強。當減速到一定程度時,兩個塊體之間就會發生追 尾”,

13、造成了逆沖型地震。當地球自轉加速時,西邊質量重的塊體與東邊質量輕的塊體之間會產生“分離”作用; 當地球自轉減速時,西邊輕的塊體與東邊質量重的塊體之間也會產生分離”作用。這種情況 會引起正斷層型地震。不管是地球自轉是在加速還是在減速,只要是地球自轉速率發生變化,質量不等的南 北塊體間都會發生“摩擦”。這種情況會引起走滑斷層型地震。此次玉樹地震就屬于這類地震。汶川地震時該塊體收到的反作用力的方向,大約是北偏西72度。這個方向正好和汶川 地震震中與玉樹地震震中之間的連線幾乎重合。另外據我最新查證,地球自轉近期處于由原 來的減速狀態轉為加速狀態,巴顏喀拉地塊與南邊地塊之間原本留有間隙,在地球自轉加速

14、過程中,青藏塊體和揚子地塊東西分離,青藏地塊中的巴顏喀拉地塊向西邊回彈,巴顏喀拉 地塊比南邊地塊輕,導致碰撞,玉樹就是汶川地震的板塊回彈碰撞的著力點。中國國家地理網:運動著的兩個塊體在發生碰撞后損失的動能,就是地震所釋放的能 量,地震的強度就是看兩個塊體接觸面的大小和深淺?陳學忠:沒錯。只要塊體在碰撞時損失1平方公里地塊的動能就要用100個8.0級地震 來釋放能量。中國國家地理網:你新的觀點與傳統的理論差別在哪里,對地震預測和預報有什么新 的意義?陳學忠:這個觀點與傳統的兩大地震理論板塊構造理論和彈性回跳理論都存在本質差 別。板塊構造理論可以成功地解釋板塊邊界發生的強震,但對板塊內部發生的強震

15、很難解釋。 與彈性回跳理論之間也存在根本的差別,彈性回跳理論認為,震前在震源區會產生很高的應 力,發生很大的應變,從而積累很高的應變能。在這個過程中,會出現明顯的地球物理異常 現象。實際上,很多大地震前都沒有觀測到這樣的異常現象。我的觀點認為,地震釋放的能量來自于塊體的動能,震前震源區不需要積累很高的應 變能,所以,震前可能不會出現顯著的地球物理異常。如果地震發生前,兩塊體曾經發生過 “親密接觸”,這個期間可能出現地震活動或其它地物理異常。一般來說,地震發生前,這種 “親密接觸”造成的塊體之間的作用是比較強的,可以預期在震前會出現明顯的地震活動和其 它地球物理異常。但這種異常可能只出現在塊體之

16、間“親密接觸”期間和相應的局部地區。在大地震前一般會在塊體之間發生“親密接觸”,正式這種“親密接觸”為我們實現地震 預報提供了機會。當塊體之間發生“親密接觸”時,可能會引起地震活動異常和一些地球物理 異常現象,對這些異常的拾取,無疑對地震預報具有現實意義。中國國家地理網:你提出與的新觀點可以說挑戰了傳統的理論支柱,在地震和地質研 究領域,這個觀點有被大家接受嗎?陳學忠:實話實說,這個觀點外行容易理解,容易接受,但在專業從事地震研究的隊 伍里卻不受“待見”。但我想新的理論和觀點都需要一段時間,這么多年都是在兩大理論支柱 下進行的,大家很難從這個框里跳出來。我也在想,全世界這么多高水平的專家,研究地震 這么多年,卻一直沒有新的突破,可能是地震專業研究100多年的基本點就是錯的。地震研 究確實是一個世界難題,很多現象找不出因果關系和規律性,但無論如何,最基本的應該對 路,就像看病,病因一開始就沒有分析對,在這個基礎上做研究,結果可想而知。(采訪整 理:雷永青)專家介紹:陳學忠,男,1963年8月出生,博士,研究員,曾任實時地震學與地震預測研究室四 室)主任。1986年7月碩士畢業于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