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習課件:君主專制政體的演進與強化[上課版]_第1頁
復習課件:君主專制政體的演進與強化[上課版]_第2頁
復習課件:君主專制政體的演進與強化[上課版]_第3頁
復習課件:君主專制政體的演進與強化[上課版]_第4頁
復習課件:君主專制政體的演進與強化[上課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三課 君主專制政體的演進(ynjn)與強化指導意見:基本要求:列舉漢代“中朝”的形成、唐朝三省六部制度、宋朝分割相權的措施等史實,說明中國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變的特點。列舉漢代州的設置和元朝行省制度等史實,說明中國古代地方(dfng)管理制度的特點。感受中華民族管理國家的政治智慧。發(fā)展要求: 了解中國古代王朝的監(jiān)察體制。世官制、察舉制和科舉制,了解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變化。共五十九頁皇帝(hungd)制度的確立與發(fā)展1.創(chuàng)立(chungl):2.特點:皇帝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4.發(fā)展:以維護皇權、服務皇帝為基本原則3.弊端:帶有獨斷性、隨意性君國關系君臣關系共五十九頁好了歌 人人說做皇帝好

2、,其實皇帝也苦惱; 忠奸難辯睡不好,后宮爭寵吃不消; 要是官吏選不好,貪污腐敗治不了; 最怕地方(dfng)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難保。忠 奸 難 辨 君權(jn qun)與相權官 吏 難 選選官制度 腐 敗 難 治監(jiān)察制度 地 方 難 管地方制度皇帝的煩惱共五十九頁中央地方君權相權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其發(fā)展過程中會產生(chnshng)哪兩對矛盾?中央集權(zhn yn j qun)君主專制共五十九頁朝代 中央政治制度 組織結構特點秦朝漢朝 繼承變化皇帝(hungd)制度、三公九卿制頻繁換相; 實行“中外(zhngwi)朝”制度(漢武帝) 啟用親信近臣成決策核心;成立新機構轉移相權三公九卿制

3、 三公彼此牽制,大權集于皇帝,丞相權力很大宰相之始一、漢至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君權與相權的演變)相權一分為“二”共五十九頁朝代 中央政治制度 組織結構特點隋唐 宋朝元朝明朝三省六部(lib)制(隋文帝) 參知政事:分割(fng)宰相行政權;樞密使:分割宰相軍事權設三司使:分割宰相財政權;相權一分為三,相互制衡,加強王權;各司其職,提高行政效率眾設宰相,分散相權,君權獨攬;(中書決策門下審議尚書執(zhí)行)形成全面權力牽制體系中書省: 樞密院:宣政院:行政軍事宗教、西藏廢中書省和丞相、權分六部 君權與相權矛盾解決,君主專制走向極端。實行中書一省制,相權擴大適時歸納 未起削弱相權作用一、漢至元中央政治

4、制度的演變(君權與相權的演變)特點:相權不斷削弱,皇權不斷加強共五十九頁(2009江蘇歷史卷,2)唐代中樞機構中書省、尚書省和門下省的精細分工體現了A.施政觀念(gunnin)上的民主追求 B.剝奪相權的創(chuàng)新設計C.行政運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權的重要進步共五十九頁2.(2008年山東文綜)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A增設機構,獨立施政 B分工(fn gng)明確,相互協調 C一職多官,互相牽制 D簡化機構,總攬于 B3.(2009深圳一模)唐朝時劉晏長期掌管國家財政大權,為官廉潔,被稱為“工于謀國而拙于謀身的一代良相”。據此判斷,劉晏供職的部門(bmn)應該是 A尚書

5、省 B中書省 C門下省 D中書門下A共五十九頁4. (2010珠海二模)觀察下面反映中西政治體制的圖示,對其異同分析最為準確的是 A.相同的是都屬于(shy)三權分立的民主政體,不同的是首腦稱號 B.相同的是都體現了分權,不同的是主權的歸屬C.相同的是都體現了專制集權,不同的是權力的分配D.相同的是都體現了制衡,不同的是元首的權力B5.著名學者錢穆認為(rnwi),唐代“在三省體制下,決策不再是純的皇帝個人行為,皇帝的最后決定權包含在政務運行的程式中”錢穆先生的觀點是 A.唐朝專制皇權進一步加強 B.唐朝三省相互牽制C.唐朝皇帝還未擁有足夠的專制權力D.唐朝實行集體決策機制C共五十九頁6.宋史

6、中記載:“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樞密院,與中書對持文武二柄,號為二府中書、密院既稱二府,每朝奏事,與中書先后上殿。”從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A樞密使與中書分掌軍政與財政B樞密使的設立,分割了宰相的權力C加大各部權限,發(fā)揮官員的主動性D分割軍隊指揮權,防止將領(jinglng)反叛B7.(2009 年廣東文基)下列王朝,不曾設置(shzh)丞相的是A清B明C漢D秦A8.明朝“折中書省之政歸六部”。六部所掌主要是 A決策 B行政 C監(jiān)察 D司法 B共五十九頁9A秦漢B隋唐C宋元D明清(mn qn)D10.(2008年珠海模擬)學完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部分后,不難看出秦朝以后中央機構分工的突出特點是

7、 A保證了貴族的特權壟斷地位 B加強了封建(fngjin)中央集權統(tǒng)治C儒家思想長期影響政治形態(tài) D提高行政效率和加強皇權并重 D9、某地洪水為患,消息上報朝廷后,皇帝一方面交代工部盡快搶修潰決的堤防,勿使水患繼續(xù)擴大;另一方面責成戶部盡快調度糧食,運往災區(qū),賑濟災民。幕僚根據皇帝之意,寫成詔書,經皇帝確認無誤后,直接送至工部、戶部等單位執(zhí)行。這是下列哪個時期的制度?共五十九頁11、 (2011北京卷)中國古代常常通過分割和削弱相權來加強皇權。下列(xili)表述準確的是 ( ) A西漢通過削弱諸侯王勢力分化相權 B北魏實行三長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權 C宋代設立三司使來分割丞相的財權 D清設軍機處

8、消除了皇權與相權矛盾C共五十九頁秦朝漢末魏晉唐朝宋朝(sn cho)元朝(yun cho)郡道路行省州州縣縣縣州郡縣路州縣明朝清朝承宣布政使司(行省)府縣省道府縣府二、秦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適時歸納 特點:中央權力不斷加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共五十九頁(2014四川文綜4)讀表1,據此不能得出(d ch)的認識是()時期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金元明清高層政區(qū)州路行省布政使司省統(tǒng)縣政區(qū)郡郡州州路、府、州府、直隸州/州府、直隸州縣級政區(qū)縣縣縣縣縣縣州、縣A縣是中國歷史上最穩(wěn)定的一級政區(qū) B州的地位呈現出由高到低的演進趨勢 C政區(qū)層級的調整(tiozhng)促進了地方自主性 D二級制和三級制是古代政區(qū)

9、層級的主體表1 中國古代行政區(qū)劃簡表共五十九頁(2014山東文綜14)自秦漢至明清,中國(zhn u)古代行政區(qū)劃經歷了由郡縣兩級制到州郡縣三級制再到省道府縣四級制的演變,這體現了()A中樞權力體系日趨完備 B中央對地方控制的加強C各地經濟聯系日益密切 D經濟發(fā)展區(qū)域化程度提高共五十九頁古代的三大(sn d)地方行政制度比較 比較點分封制郡縣制行省制不同點盛行的時代不同和中央政府關系不同作用和影響不同相同點奴隸社會(nlshhu)(西周)幾乎整個封建時代元朝侯國相對獨立,權力地位世襲中央政府下屬行政機構,郡守縣令皇帝任免是中央中書省的派出機構,行政長官直接對中書省負責一定時期產生過積極作用;但

10、長期以來其殘余勢力破壞國家的統(tǒng)一和社會安定不僅在當時有效加強了中央集權,維護了國家的統(tǒng)一,而且經過后世的調整和補充,其積極作用愈益明顯都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為了鞏固統(tǒng)治結果都在一定時期內產生過積極作用共五十九頁(2013山東文綜11)自秦漢至宋元,中國政治制度變革的總體(zngt)趨勢是()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漸被削弱 B國家行政權逐漸轉移到君主手中C宰相逐漸退出權力中心 D世卿世祿的貴族政治逐漸被打破共五十九頁1.我國最早設立鄉(xiāng)級行政(xngzhng)機構是在 A西周 B秦 C西漢 D東漢 B2.(2010肇慶二模)學者黃仁宇認為:“新朝代首先遇到(y do)的第一個大問題是

11、帝國跨地過廣,不能全部由中央集體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種斑馬式的省級組織。有些地區(qū)秦朝所設郡縣原封不動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區(qū)則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為業(yè)。”“斑馬式”的省級組織是指A中央集權制 B郡國并行制 C郡縣制 D分封制B3.(2010惠州一模)元朝在統(tǒng)一全國過程中,隨著統(tǒng)治區(qū)域的擴大,設立了不少行中書省,以代表中書省在地方上行使職權,1287年,忽必烈在全國范圍內設行中書省,作為地方一級的行政機構。行省制一直沿用至今。這一制度實質是繼承和發(fā)展了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縣制 D三省六部制 C共五十九頁4.“分封制郡縣制郡國并行制行省制”,這種演變說明了A封建中央集權制度下地方建制逐漸(zhji

12、n)完善 B中國古代一直在著力解決君權與相權的矛盾C高度集權的政治制度逐漸瓦解 D古代中國的地方行政制度逐漸完善共五十九頁世官制察舉制科舉制時間 方式依據 評價貴族(guz)血緣官職被限定(xindng)貴族范圍考試成績(才學)世襲推薦(自下而上)考試(自上而下)積極:局限性:先秦漢武帝確立察舉制魏晉時發(fā)展九品中正制隋清品德1、演變過程:門第 中正評定(自下而上)以官舉士權操于上成為世族把持政權工具三、 選官制度的演變加強(中央集權的方式之二)2、演變趨勢:(1)選拔標準:由以家世、門第逐漸演變?yōu)橐詫W識、才能;選拔標準趨向公開公平(2)選擇方式:由地方評議推薦的方式逐漸演變?yōu)榭荚囎鳛檫x拔官吏的

13、主要方式。(3)選官權:把選拔人才和任免官吏的權力收歸中央,為中央集權擴大了統(tǒng)治基礎;共五十九頁(2014海南單科5)唐代否定了按門第選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額推薦的察舉制,實行分科考試、差額錄取(lq)的科舉制,這反映出唐代()A官員特權受到否定 B君主集權得到強化C選才注重知識水平 D選官重視思想品德共五十九頁(2014海南單科3)史載,東晉時,太尉(ti wi)郗鑒為女擇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導的家中“遍觀子弟”。王氏子弟各自修飾,以圖被選,只有王羲之“在東床坦腹食,獨若不聞”,被郗鑒認為是理想的女婿人選,“遂以女妻之”。這主要反映了當時()A女性地位低下 B婚姻講究門第C擇婿方式獨特 D大臣

14、拉幫結派共五十九頁(2010江蘇單科)詩人左思(zu s)在其詠史中濃郁悲歌:“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勢使之然,由來非一朝。”造成這一社會狀況的制度原因是 A征辟制 B察舉制 C九品中正 D科舉制C(09年上海卷)在宋代的官員中,有三分之一以上來自平民(pngmn)家庭,這是因為當時推行的選官制度是A軍功爵制 B察舉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舉制 D共五十九頁(2013福建文綜17)清末傳教士明恩溥記述:“促使中國學子年復一年地堅持科舉考試,有的直到九十高齡終于拿到文憑方可罷休,有的則死于這一過程中。功名利祿一類是無法說清楚的九十高齡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樣?唯一的解釋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稟賦。”

15、該材料()A批判學子追求功名利祿 B表明科舉制下學子的愚昧無知C折射出學子的價值取向 D反映出科舉制失去人才選拔(xunb)功能共五十九頁2008年上海高考題 有網友發(fā)表帖子討論科舉制時說:“自秦以來,科舉興于世,始以八股為試,學子徹夜秉讀。然科舉追求功祿,令學子神經麻木,豈真學識(xush)耶?”對該帖最恰當的評價是:A對科舉制的評價是完全正確的 B僅從追求功祿評價科舉制是片面的 C關于科舉制的史實和評價都有問題 D關于科舉制和八股取士產生的時間都有錯誤C共五十九頁 (2011山東卷)錢穆在評論中國古代某制度時說,它“可以培植全國人民對政治之興味可以團結全國各地域于一個中央(zhngyng)

16、之統(tǒng)治”。這一制度是( ) A郡縣制 B察舉制 C科舉制 D行省制C共五十九頁(2011廣東文綜13)隋唐以前,官府設有譜局,考定父祖官爵(gunju)、門第。此后該現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A宗法制的終結B察舉制的完善C三省六部制的設立D科舉制的推行共五十九頁(2011江蘇單科2)右圖所示為唐書所載830名進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見,唐代科舉制()A為選拔(xunb)士族子弟而設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縮小了人才選拔的范圍D兼顧多個階層但不完善共五十九頁(2014福建文綜38)(36分)從隋朝開始的科舉制在中國延續(xù)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廢除。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17、(隋創(chuàng)進士科之后)歷代踵行,時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閑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鄧嗣禹中國考試制度史材料二 (科舉制)西國莫不慕之,近代漸設考試以取人才,而為學優(yōu)則仕之舉。今英、法、美均已見端,將來必至推廣(tugung)。 丁韙良西學考略 材料三 貧若子弟,類皆廉謹自勉,埋首窗下即紈绔子弟,亦知苦讀,以獲科第,否則雖富不榮因此之故,前清時代,無分冬夏,幾于書聲遍野,夜靜三更,鉆研制義。是皆科舉鼓勵之功有甚于今日十萬督學之力也。 鄧嗣禹中國考試制度史 (1)據材料一,歸納科舉制的主要特點。(6分) (2)據材料二、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科舉制的積極影響。(10分)(1)特點:延續(xù)時間長;不斷發(fā)展

18、完善(wnshn);選拔方式規(guī)范;公平(公正)。(答三點即可) (2)影響:被西方國家借鑒;打破世家大族對仕途的壟斷;促進社會重學風氣的形成;提高官員文化素質;擴大統(tǒng)治的社會基礎;促進社會穩(wěn)定。(答五點即可)共五十九頁(2011四川文綜37)(32分)人才問題關乎國家盛衰。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二表2入仕群體中寒門子弟所占比例(2)表2中寒門子弟入仕比例呈現怎樣的變化?(3分)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變化的主要(zhyo)原因。(6分)朝代曹魏西晉東晉隋唐北宋比例26%15%4%172%245%461%答案:變化:從曹魏到東晉逐漸下降(xijing),其后逐步上升,北宋時達到高峰。(3分) 原因:魏

19、晉時期門閥制度盛行,寒門子弟入仕受到限制;(2分)隋唐建立科舉制,門閥制度漸漸解體;(2分)北宋科舉制度進一步發(fā)展,錄取名額大大增加。(2分) 共五十九頁(2011上海單科35)選官制度中國歷史上的選官制度有一個演變(ynbin)的過程,西周、漢代與唐代是三個重要的發(fā)展階段。問題:(12分)(1)按示例填寫表格。(6分)(2)簡要評述漢、唐的選官制度。(6分)西周(X Zhu)血統(tǒng)漢德才唐科舉制世卿世祿制; 推舉制: 考試成績論據(4分)就推舉制而言,推薦者若出于公心,舉賢不避親,也能選拔到優(yōu)秀的人才,但它容易使推舉人與被推舉人之間結成特殊的施恩、報恩關系。就科舉制而言,普通士人原則上皆可參加

20、考試,擴大了統(tǒng)治基礎,但若考試內容不恰當,也不能反映出真才實學。組織(2分)共五十九頁(2011安徽文綜36)(26分)制度的變革與創(chuàng)新直接影響著人類歷史的進程,是世界聞名的重要體現。閱讀材料(cilio),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盧商)早孤,家窶(j,貧寒)困,能以學自奮。舉進士、拔萃,皆中。由校書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遷,至大理卿。擢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摘自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七 (1)材料一反映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對當時社會政治有何影響?(8分)(1)科舉制取代九品中正制。打破了世家大族的特權壟斷;擴大了封建政權的統(tǒng)治(tngzh)基礎;提高了官

21、員的文化素質。 共五十九頁材料二(雅典)最初是實行君主政體,以后讓位于由九個執(zhí)政官主持的寡頭政治。這九個執(zhí)政官是主要執(zhí)政官,全部屬于貴族。后來朝愈益民主化的方向發(fā)展。急速發(fā)展的貿易創(chuàng)造出一個強有力的中產階級,他們同失去產業(yè)的農民聯合,要求政治自由化。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梭倫尋求善世的真理。他相信,違背公正必然要擾亂公眾(gngzhng)的生活。個人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于是,權威的根基就被摧毀了。摘自【加】哈羅德伊尼斯傳播的偏向(2)怎樣理解材料二中“權威的根基就被摧毀了”?并分析其進步作用。(8分)(3)比較上述兩種政治制度變化的主要不同,以及二者所導向的社會觀念的差異。(10分)開始以

22、財產取代血緣關系作為權利分配的標準。擴大了民主權利的范圍;為雅典(y din)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礎;有利于工商業(yè)發(fā)展。前者是封建政權人才選撥制度的進步;后者擴大了奴隸主任用官員的范圍。前者打擊了世家大族勢力;后者消弱了貴族世襲特權。前者依據才學選撥官員;后者根據財產授予權利。前者未改變封建專制政體;后者促使舊氏族貴族專制走向奴隸制民主政治。中國人形成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西方人逐步形成追求財富的觀念。中國人崇尚“學而優(yōu)則仕”,文化知識主要用于維護皇權統(tǒng)治;西方人主張“人是萬物的尺度”重視個性的發(fā)展。共五十九頁1.(2010年溫州一模,26分)材料一:察舉制:品德、學問、議政能力;長

23、官舉薦;“人、門兼美”。科舉制:“以文取士”;自由報考;“取士不問(b wn)家世”材料二:自甲午以后,詔設學堂諭屢矣,而人才不出,何也?則以利祿之途仍在科目,欲其舍詩賦、八股、小楷之慣技,棄舉人、進士之榮途,面孜孜致力于此,此必不可得之數也。是故變法必自設學堂始,設學堂必廢科目始。-兩廣總督陶模圖存四策(1)用一句話概括察舉制的內涵。與察舉制相比,科舉制有哪些變化?(10分)(2)概括科舉制的作用(8分)(3)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觀點,并指出該觀點提出的原因(8分)1)察舉制是由官吏察訪合適(hsh)人才向中央推薦,最后由中央任用的選官制度。2)變化:由強調門第到取消門第;由以官舉士權操于上到自

24、由報考;由注重品德學問到更注重才能(考試成績)3)變法必設學堂,設學堂必廢科舉。原因:科舉志社會障礙;變法圖強需有識之士;培養(yǎng)新式樣才的需要。共五十九頁古代中國(zhn u)又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 孟德斯鳩在其論法的精神中寫道:“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變的經驗,防止濫用權力的辦法,就是(jish)以權力制約權力”。共五十九頁1.演變(ynbin)A、秦朝:中央(zhngyng):地方:B、西漢:中央:地方:御史大夫監(jiān)御史御史大夫(州)刺史(位卑權重,可監(jiān)督地方官和諸侯王)御史臺(中央)2.評價:從歷史發(fā)展趨勢看,監(jiān)察制度逐步走向健全;監(jiān)察體制的實際效能有限四、中國古代監(jiān)察體

25、制的演變3、根本原因:C、唐朝:御史臺(中央)D、宋朝:提點刑獄司;設通判,負責監(jiān)督知州(地方)E、元朝:宋慈封建君主專制制度。F、明代:提刑按察使司;廠衛(wèi)特務機構共五十九頁(2012海南單科卷5)北宋初期,行使監(jiān)察職能的御史彈劾官員時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則與宰相“分為敵壘,以交戰(zhàn)于廷”。這種現象反映了()A官僚內部斗爭集中(jzhng)于相位之爭 B宰相位尊權重的傳統(tǒng)開始改變C專制權力得到進一步強化 D監(jiān)察官員與宰相權力基本對等共五十九頁(2010廣東文綜)唐代和宋代都有諫官。唐代諫官由宰相薦舉,主要評議皇帝得失;宋代諫官由皇帝選拔,主要評議宰相是非。這說明 ()A. 唐代君主(j

26、nzh)的權力不受制約B. 唐代以諫官削弱宰相的權力C. 宋代諫官向宰相和皇帝負責D. 宋代君主專制的程度高于唐代D共五十九頁(2012屆南京期初測試)中國古代的官銜機構、官職名號各有淵源。“行省”以“行中書省”得名,巡撫則以“巡行天下,撫軍安民”而名,“刺史”有“省察(xng ch)治狀,黜陟能否,斷治冤獄”之意。從名稱寓意來看,“刺史”應是()A地方的封疆大吏B中央朝廷的重臣C皇帝的內侍人員 D具有監(jiān)察地方的職能D共五十九頁1.漢武帝建立的刺史(c sh)制度,主要是為了監(jiān)察丞相 民眾 諸侯 地方高官 A B C D B2.(2008年深圳模擬)據漢書記載,漢武帝時,某一官員“周行郡國,省

27、察治狀,黜陟能否,斷治冤獄”這一官員的身份(shn fen)應是 A丞相 B郡守 C州牧 D. 刺史 D共五十九頁3.(2010湛江二模)元史張雄飛傳記載,元世祖忽必烈問政于漢臣張雄飛,張雄飛答道:“古有御史臺,為天子耳目,凡政事得失,民間疾苦,皆得言;百官奸邪,貪穢不職者,即糾劾之。為此,則紀綱舉,天下治矣。”元世祖遂設立御史臺,從材料中可以看出御史臺的主要職能是 A監(jiān)察官吏 B征收賦稅 C行政管理(gunl) D筆錄政事A共五十九頁古代中國(zhn u)君主專制的演進(秦到明) 朝代秦漢隋唐宋明措施中、外朝制完善三省六部制度分割宰相的行政、財政和軍政大權廢除丞相制結論總體上說,君主通過調整

28、中央(zhngyng)官制,皇權不斷強化,相權不斷削弱,。開創(chuàng)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共五十九頁朝代西周秦朝漢唐宋元措施初期實行郡國并行制度,武帝施行推恩令,解除王國威脅中期以后設立許多節(jié)度使將地方軍權和財政權收歸中央,文臣任地方官,設通判監(jiān)督行省制度結論古代(gdi)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變:中央不斷調整(tiozhng)地方行政制度,中央權力不斷加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分封制郡縣制共五十九頁小結:從漢至元中國古代(gdi)政治制度演變特征皇權(hun qun)不斷加強,相權日益削弱。中央權力不斷加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1)皇權與相權:(2)中央與地方:(3)選官制度:歷代王朝都重視選官制度的建設,加強對官吏的控制,逐漸將選官權收歸中央。(4)監(jiān)察體制:對官吏的控制和監(jiān)督逐漸強化;共五十九頁專制主義中央集權(zhn yn j qun)制度從漢至元政治制度(zhd)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