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工傷補償制度(zhd):起源、問題與解決論文(lnwn)分析摘要(zhiyo):社會化的工傷保險制度系因應工業社會中頻發的工傷而產生,在一些國家是工傷補償以禁止勞動者對雇主請求民事侵權賠償為前提的,除第三人侵權情形外,我國亦是如此。我國現行的工傷賠償制度是一種工傷保險補償制度,現階段適用的是雙軌賠償模式。即工傷補償制度僅應適用于無過錯責任,在雇主存在過錯的情況下,應賦予勞動者獨立的民事侵權責任求償權,確立過錯責任和無過錯責任之間補充的關系。關鍵詞:工傷工傷補償工傷保險侵權賠償作者簡述:李坤剛(1964) ,安徽省阜陽市人,法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博士后,安徽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原文簡述:進入工業社
2、會后,與傳統的農業社會相比,人們的勞動模發生了重大變革:從手工勞動為主,到機器生產為主;從以家庭勞動為基本模式,到以社會化的大生產為基本勞動模式。這種勞動模式的轉變客觀上要求對法律傳統的變革。從整體來說,現代法制是建立在這種工業文明基礎之上的。馬克思說:“社會不是以法律為基礎的。那是法學家們的幻想。相反地,法律應該以社會為基礎。法律應該是社會共同的,由一定物資生產方式所產生的利益和需要的表現,而不是單個的個人恣意橫行。” 馬克思. 對民主主義者萊因區域委員會的審判M/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六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1.所以法律是隨社會的變化而變化的,是應對社會需求而產生的。工業革命給人
3、們提供了工作大量的工作。隨著18世紀末工業時代新型工廠的誕生,一個全新的城市時代開始了。截至1900年,全世界已有13%的人口成為城市居民。大量的農民離開土地,進入新興城市。 人類邁入城市時代DB /OL. economist. 2007. 05. 03.工業社會中,由于水力和蒸汽產生的動力通過杠桿、滑輪、齒輪的作用,力量得以放大,巨大的力量在工廠或鐵路上造成了眾多的可怕的傷害。 陳國鈞. 勞工問題M. 臺北:臺灣三民書局. 1964在19世紀的最后25年,工作場所的傷害成了最常見的傷害。與之伴隨的就是這種勞動模式的轉變客觀上要求對法律傳統的變革。在1900年,人們認為遭遇不幸是生活的一部分。
4、過去,在許多(xdu)社區,侵權訴訟會使原告蒙羞。起訴被視為好斗的和不適當的行為,受害人可能不去起訴,而是悄悄地與對方達成非正式的和解。 美斯蒂芬D舒格曼. 20世紀美國人身傷害法的演變M. 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6.在1837年以前,沒有有關雇員因工作原因(yunyn)受傷而尋求賠償的案例記錄。然而19世紀末期,商業和工業的發達導致工人傷害事故增多, 工傷已成了一個主要的社會問題。 陳國鈞. 勞工問題M. 臺北:臺灣三民書局. 1964因此人們開始對工傷賠償予以(yy)法律關注,英美法系工傷補償實行的是過錯責任原則,勞動者如果要求用人單位賠償,需證明用人單位存在過錯,這給勞動者求償帶來了
5、極大困難。而且對雇主義務的限制以及潛在的抗辯理由給雇員獲得補償造成了難以逾越的障礙。在大陸法系情況也是如此。但隨著事故不斷的增加,社會矛盾的加大,基于人道和經濟的考慮,人們督促對于工人進行更好的補償。為了改變工業傷害在原有的民事侵權法體系中難以得到救濟的局面,應對工業社會所帶來的新挑戰,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國家紛紛立法,將勞動關系中的勞動者遭受的傷害補償從傳統的民事侵權法中獨立出來,實行無過錯責任制度,確認只要勞動者在雇用過程中,因雇用的原因受到傷害,即使雇主沒有過錯,也應當承擔責任。 呂琳. 勞工損害賠償法律制度研究M. 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05.德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建
6、立工傷保險制度的國家。20世紀早期,工人損害補償機制取代了侵權法。在世界兩個主要法系中,工傷的立法逐漸得到獨立的發展。但如果發生意外,可能造成(zo chn)的巨大損失,單個雇主往往無力承受。這種傷害不僅是勞動者的災難,使他們家破人亡,賠償無著,而且是雇主的災難,巨額的賠償,可能導致雇主的破產。這種危害客觀上要求建立起一個脫離雇主個體的補償制度,于是各國紛紛建立起責任共攤的制度。為此,各國建立了社會保險基金制度,發生工傷事故后,補償由基金承擔。經過一定的發展,現行的的工傷賠償制度雖然已經能較好的適應大部分的工傷賠償事件,但工傷基金的建立和補償標準的統一,使得工傷補償完全脫離了民事賠償的軌道,由
7、此帶來了不少問題:其一,工傷機制的建立導致了無過錯責任代替(dit)了過錯責任;其二,有過錯的用人單位如不承擔民事責任,對社會保險機制會造成重大損害;其三,在用人單位有過錯情況下,工傷補償低于民事賠償,使勞動者僅獲得次國民待遇。因此作者認為,在法律原則上,工傷保險應僅負責無過錯部分,有過錯的應由民事賠償責任補充(bchng)。混淆這個原則,就會使得工傷補償法律機制不合理。目前的工傷補償制度已將勞動者推到次國民待遇的地位,背離了工傷補償制度設立的目標。“超國民待遇”和“次國民待遇”并存的情況應盡快得到改變,對工傷的過錯責任應朝向民事責任復歸。論文分析:一個適用于當下社會發展(fzhn)的工傷賠償
8、制度的良好運行和實施是關乎社會穩定發展和諧共榮的關鍵和基礎之一,是不容忽視的社會基礎保障制度之一,是應歷史發展產生的與我們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的保障制度!正如馬克思所言,法律應該以社會為基礎。現在的現代化社會,是生產力高度發達的社會,在現代以使用機器大規模生產為特色的產業界中,大量的機械設備理所當然的被引入生產當中,而對這些設備進行操作并有可能因此而受傷的工作人員則應是法律關注的對象。關注并保護他們的權益,并在他們受到傷害時保證(bozhng)他們的工傷賠償和基本生活則是解決社會矛盾、保證社會安定的基礎。我國勞動保險制度建立于20世紀(shj)50年代初期。1951年2月25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
9、院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這是我國第一部涉及工傷保險方面的立法,其后, 2004年4月17日,我國頒布了工傷保險條例。我國目前的工傷保險吸納了外國制度的先進性,實行無過錯責任,即只要勞動者是在勞動過程中受到的傷害,又不屬于排除范圍,即可認定是工傷。 鄭尚元. 工傷保險法律制度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4工傷保險制度的確立使勞動者獲得了較好的保障條件,但是工傷保險和民事侵權關系的處理不當,也使得勞動者權益和工傷保險制度受到負面影響。而對于工傷補償和民事侵權競合問題的解決,各國對此也有著自己不同的解決方案,而在我國,工傷補償的有限性以及勞動標準執法機制弱化,則客觀上要求我們在
10、工傷侵權中引入民事侵權賠償責任,我國目前的規定沒有很好地處理工傷補償和民事賠償的競合問題。根據作者的論述,我也認為應該根據我國客觀情況和現實需要,在保障勞動者工傷(gngshng)待遇的前提下,使得勞動者能進一步追究過錯用人單位的民事侵權責任,以還勞動者公民待遇,并制約用人單位的違法侵權行為。我們應該分析我國立法現狀,根據工傷事故的侵權責任主體不同而選擇不同處理模式(工傷保險和侵權責任賠償競合問題通常有四種模式:選擇模式、替代模式、補充模式和兼得模式),并完善工傷保險和侵權責任賠償競合制度。 丁麗蓮. 工傷保險和侵權責任賠償競合處理模式的法律分析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12.不光
11、在制度模式確定上我們需要更加適應社會發展的工傷賠償制度,在制度的細則(xz)和實施上我們也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去保證工傷賠償制度能夠歸責于細,無有疏漏并且使適應社會的良好工傷賠償制度能夠完整實施,要對其中的違法和知法犯法行為進行打擊。我國工傷法律制度在強制用人單位繳納保費、工傷認定標準方面具有先進性,但也存在對過錯歸責重視不夠、賠償標準較低、工傷保險費率不合理、企業浮動費率機制不夠完善、工傷保險法律制度覆蓋范圍狹小、參保率低下、工傷預防和工傷康復工作不成熟等不足,對工傷事故的保險給付和民事侵權賠償的關系也有待明確、待改進之處。 甄增水. 勞動者因工負傷的賠償責任研究M. 法學雜志 2011年01
12、期.對此,我覺得我國還應該繼續加強工傷賠償制度建設,我認為可以從五方面進行(jnxng)提升:提高立法層次,建立更具強制性的工傷保險制度。 由于缺乏剛性的約束性條款,有關工傷保險制度的配套立法在實踐中往往難以有效執行。因此,在工傷保險立法相對缺乏的背景下,立法部門應通過修訂和充實工傷保險配套的相關法規,為工傷保險制度的發展提供更加具體的法律依據,確保其在實踐中的可操作性。擴大工傷保險的覆蓋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工傷保險制度(zhd)要逐步覆蓋所有用人單位,才能促進勞動力的合理流動,減輕企業的負擔,保證職工發生工傷時得到公平合理的保險待遇。同時,農民工的工傷保險制度應盡快確立。城鎮職工與農民工在
13、社會保障權益方面的不平等是一個客觀事實,這種不公平性既是歷史的延續,也有現階段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安排不健全的影響,從層出不窮的農民工工傷事故到規模驚人的農民工職業病群體,以及由此導致的數不清的勞資糾紛,都決定了針對農民工的工傷保險制度必須盡快確立。建立科學規范的工傷保險費率機制。國家(guji)應按行業分類標準,根據近年來工傷事故的發生率、傷亡人數及程度進行測算,制定全國的行業風險費率,并根據各投保單位每年的職業風險變化和保險基金的支付率定期對費率進行調整。(四)提高工傷保險統籌層次,加強工傷保險基金管理。我國的工傷保險多年來一直強調地市級統籌,導致結余基金分散,制約了調劑功能(gngnng),
14、因此,新的工傷保險法律制度應該提高工傷保險的統籌層次,定位于省級。(五)以立法加強工傷預防與工傷康復機制。我國應當通過立法的形式(xngsh)改變我國長期以來“重賠償(pichng)”的觀念(gunnin),樹立以“預防與康復為首要任務”的指導思想,同時,對于違反國家安全生產和職業病預防相關法規的企業及個人應當給予嚴厲的行政處罰,還應提取部分工傷預防資金用于安全生產的科研以減輕企業的負擔。 我國工傷保險制度的改革和完善M. 法學雜志 2009年04期.總之工傷保險是社會保險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勞動者的生命權和健康權的保障,關系到人民生活、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定。為了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的職工獲得醫療救治和經濟補償,促進工傷預防和職業康復,應當建立和完善工傷保險制度,建立相對健全完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