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單元3桂花雨_第1頁
1單元3桂花雨_第2頁
1單元3桂花雨_第3頁
1單元3桂花雨_第4頁
1單元3桂花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3 桂花雨【教學目標】1.認識“籮、杭”2個生字,會寫“懂、蘭”等10個字,會寫“桂花、懂得”等4個詞語。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說出桂花給作者帶來的回憶。3.借助相關語句和資料,體會作者借桂花表達的感情。【教學重難點】借助相關語句和資料,體會作者借桂花表達的感情。【教學準備】1.預習提綱:完成對應課時預習卡。2.準備資料:多媒體課件。【教學課時】 2課時第1課時【課時目標】1.認識“籮、杭”2個生字,會寫“懂、蘭”等10個字,會寫“桂花、懂得”等4個詞語。2.朗讀課文,能說出桂花給作者帶來的回憶。【教學過程】一 謎語導入,揭示課題1.謎語導入,板書課題。(1)課件出示謎語:八月放異香。(打一

2、花卉名)引導:聯系生活實際,說說你對桂花有什么印象。(2)板書課題:桂花雨。2.想象情境,理解課題。看到這個課文題目,你會想到什么情景? “桂花雨”是什么意思?用文中的句子說一說。(桂花紛紛落下來,我們滿頭滿身都是桂花。我喊著:“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3.補充材料,簡介作者。(1)桂花雨給作者琦君的童年生活增添了許多難忘、美好的回憶。作者將這些美好的回憶記錄于筆端,寫成了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桂花雨。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這位作家吧!課件出示:琦君(19172006),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縣瞿溪鄉人(今浙江溫州市甌海區)。當代女作家。有散文集、小說集及兒童文學作品40余部,主要著作有永是有情

3、人水是故鄉甜萬水千山師友情三更有夢書當枕桂花雨細雨燈花落讀書與生活母親的金手表等。(2)指名學生讀作者簡介。設計說明:以謎語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強化對桂花的“香”這一特點的認識。接著,根據課題,讓學生聯系生活經驗,想象“桂花雨”的情境,感受桂花飄落的美。優美情境的創設,進一步激發學生對課文內容學習的期待。二 初讀課文,感知內容1.初讀課文,讀準字音。(1)指名輪流讀課文,隨文正音識字。(2)自由朗讀課文,同桌互相檢查讀得是否正確、通順。2.默讀課文,理清脈絡。(1)默讀課文,根據時間、地點和人物等要素,說說桂花給“我”帶來了哪些美好的回憶。(2)引導交流,梳理課文內容。預設:第12自

4、然段寫作者兒時在故鄉與父親賞花,獨愛桂花的香氣;第36自然段寫作者在故鄉院子里,與母親和鄉親們一起搖桂花的事情;第78自然段寫作者遷居杭州后賞桂花,給母親帶桂花,時時想起故鄉童年時代的“搖花樂”和“桂花雨”。設計說明:初讀環節,設計了“三讀”課文。一讀課文,指導學生把課文字音讀準;二是讓同桌互讀課文,旨在把課文讀準確、讀流利;三是默讀,思考課后第一題這一中心問題,引導學生梳理課文主要內容。三次讀,讀的目的清晰,有層次。三 自主識字,抄寫詞語1.學習要求會認的字。(1)字理識字,學習“籮”。讀句子:“只要不來臺風,我就可以收幾大籮。”課件出示:籮,形聲字。竹表義,篆書之形像竹葉,表示用竹子編成的

5、筐;羅表聲,羅本指細絲編成的捕鳥的網,表示籮是以細竹篾編成的筐。聲旁簡化。本義是用竹編制的盛器。用竹篾編制的器具,大的多用來盛東西,小的多用來淘米:籮筐、淘籮、稻籮、笸籮。引導看圖:“籮”是什么意思?(一種竹編的盛器)怎樣記住這個字?(上形下聲的形聲字)(2)聯系生活經驗識字,認識“杭”。讀句子:“我念中學的時候,全家到了杭州。”聯系生活實際,說一說:你了解杭州嗎?你對杭州有什么印象?(中國絲綢之鄉,桂花之鄉)2.學習要求會寫的字,讀寫詞語。(1)讀一讀下面的詞語,同桌之間比一比,看誰讀得準確。課件出示:桂花 懂得 籮筐 糕餅 外婆 沉浸 纏著 茶葉 撿起 杭州(2)說說書寫帶點的字時要注意什

6、么。(3)學生交流,教師相機指導書寫:“懂、糕、餅、浸、纏、撿”都是左右結構的字,都要寫得左窄右寬。“浸”字右上是“彐”,中間橫筆右端不出頭。“撿”字右部是“僉”,不要漏掉中間的一橫。“茶”字最后兩筆都是點。(4)抄寫詞語。3.布置作業。(1)課后閱讀琦君的桂花雨全文。(2)完成課本詞語表中本課詞語的聽寫。設計說明:通過字理識字、聯系生活經驗識字、學生提示書寫要點等途徑學習字詞,主要指導學生識字、寫字的方法,培養學生獨立識字、寫字的能力。第2課時【課時目標】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桂花給作者帶來的快樂。2.借助相關語句和資料,體會作者借桂花表達的感情。【教學過程】一 談話導入,回顧內容1.導

7、入:“桂子花開,十里飄香。”搖著故鄉的桂花樹,桂花紛紛落下,啊,真像是在下雨!這節課,讓我們一同到文中去感受那場繽紛香甜的桂花雨吧!2.學生小聲讀課文,說說課文給你印象最深的段落。3.學生交流,教師相機板書:賞桂花,愛花香;收桂花,搖花樂;帶桂花,思故鄉。設計說明:以“香”和“雨”導入,從味和形兩方面突出了桂花雨的美好,再次揭示了課題。引導學生讀課文,回顧內容,進一步梳理課文的主要內容和敘述順序,為下面的品讀詞句、體會感情作鋪墊。二 品讀“賞桂花”,感知愛花1.默讀課文“憶賞花”部分(第12自然段)。勾畫出描寫作者喜愛桂花的句子,在旁邊批注自己的體會。2.小組交流:組內交流自己畫出的語句及寫的

8、批注。根據組員的交流,修改、補充自己的批注。3.全班交流:作者回憶兒時與父親賞花的片段中,哪些句子表現了作者對桂花的喜愛?(1)指名交流,根據學生的交流,相機出示句子。課件出示:我喜歡的是桂花。桂花樹的樣子笨笨的,不像梅樹那樣有姿態。不開花時,只見到滿樹的葉子;開花時,仔細地在樹叢里尋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可是桂花的香氣,太迷人了。(2)指名讀句子。提問:作者是怎樣寫出對桂花的喜愛之情的?(3)指導朗讀,讀出作者對桂花香的喜愛之情。設計說明: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只有深入文本,與文本對話,才能有自己的認知和體會。本環節通過默讀、抓關鍵句子、批注等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作者運用對比的手法表達自

9、己對桂花的喜愛之情,同時感知到桂花香是作者喜愛桂花的情感源頭。三 品讀“搖桂花”,體會快樂1.讀重點文段,尋覓“花香”。(1)引導:桂花的香氣沁人心脾,怎能不令人喜愛呢?課文中還有描寫桂花香的句子嗎?默讀課文,回憶“搖花樂”這一部分(第36自然段)的內容。默讀課文,找出描寫桂花香的語句,體會其中蘊含的感情,在句子旁邊作批注。組內交流。讀句子,說說自己對句子的理解。全班交流。(2)課件出示描寫桂花香的句子。課件出示:桂花盛開的時候,不說香飄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如果讓它開過了,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風吹落,比搖下來的香味就差多了。我喊著:“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10、全年,整個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氣里。杭州有一處小山,全是桂花樹,花開時那才是香飄十里。可是母親說:“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2.體會句子的意思,初品“花香”。(1)指名讀句子,說說“至少”“浸”分別是什么意思。預設:至少:表示最小的限度。浸:泡,使滲透。這兩個詞寫出了花香濃郁,整個村子都彌漫著桂花香氣的美好意境。(2)想象畫面:香氣會飄到哪里?人們會有什么表現?預設:花香會飄到胡家老爺爺、毛家老婆婆等十幾戶人家的院子里,鄉間小路上,村頭、村尾,菜地里人們會深呼吸,使花香沁入肺腑,會情不自禁地贊嘆這個句子寫出了桂花香氣的濃郁,表達出作者對桂花的喜愛。(3)指名朗讀句子,提示:讀

11、好“香飄十里”“至少”“十幾家”“沒有不”等詞,語氣加重,語速舒緩,感受桂花香氣的濃郁和悠遠,讀出作者的喜愛之情。(4)指名讀句子,說一說: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預設:這句話寫出了搖桂花的原因,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3.想象場面,感悟“搖花樂”。(1)提問:大家是怎樣搖桂花的呢?指名分角色朗讀第5自然段中的對話,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預設:體會到“我”對搖桂花的渴望、急切的心情,說明“我”非常喜歡搖桂花。(2)自由讀“搖桂花”部分的句子。抓住“使勁地搖”“滿頭滿身都是桂花”想象畫面,把自己想象成兒時的作者,說說當時是什么情景。預設:大人搖,孩子喊,桂花飄落,紛紛揚揚,像一個個調皮的小

12、精靈,落在人們的頭發上,飄到肩上,落入懷中(3)指導情景朗讀:看課文插圖,小組內表演朗讀第5自然段。(4)指名讀句子,說一說:從這句話中你能體會到作者怎樣的感情?預設:體會到作者搖桂花時的興奮、喜悅的心情。4.聯系上下文,再品“花香”。(1)教師范讀第6自然段。聯系上下文想一想:桂花明明是中秋節前后開,為什么說“全年,整個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氣里”?預設:從“桂花一開”“桂花盛開”“搖落以后”“過年時”等詞語中,我們能體會到桂花不僅盛開時香飄十里,而且搖桂花、曬桂花、泡桂花茶、做桂花糕時都能聞到桂花香。從第3自然段母親念叨送桂花給胡家老爺爺、毛家老婆婆和第4自然段母親叫大家搖桂花中,我們知道,桂

13、花不僅給“我們”家帶來了快樂,也香甜了整個村子里鄉親們的生活。(2)指導有感情地朗讀第6自然段。教師引讀:桂花盛開時,香飄十里(學生讀)整個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氣里。教師引讀:搖桂花時,“我們”滿頭滿身都是桂花(學生讀)整個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氣里。教師引讀:過年時,泡桂花茶,做桂花糕(學生讀)整個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氣里。(3)小結:桂花飄香,不僅香甜的氣味飄進人們的肺腑,而且,那桂花茶、桂花糕,那鄰里之間和睦相處的幸福情味也留在每個人的心里。設計說明:“搖桂花”是課文的重點部分,多種形式的讀是學生學習課文表達、體會作者“搖花樂”的有效途徑。因此,這個環節設計了“尋花香”的目標導讀、“悟搖花樂”的

14、情景表演讀、“再品花香”的師生引讀,在讀中將無形的花香變為有形有感的畫面和體驗。四 品讀“帶桂花”,感悟思鄉1.引導思考:“杭州有一處小山,全是桂花樹,花開時那才是香飄十里。秋天,我常到那兒去賞桂花。回家時,總要撿一大袋桂花給母親。可是母親說: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這是為什么呢?(1)自由讀課后“閱讀鏈接”,相機補充資料:課件出示:琦君和母親原先住在浙江溫州的瞿溪,家里有個大院子,種滿了桂花。她十二歲時,一家人遷居杭州。杭州有個叫“滿覺垅”的地方,種滿了桂花,香氣濃郁。琦君1949年離開家鄉,寫這篇文章時已經是一個六十多歲的老人了,一直沒有回到生她養她的故鄉。(2)指名讀

15、句子,引導:聯系“閱讀鏈接”和補充資料,說說你對句子的體會。預設:字里行間能體會到作者對故鄉深深的懷念。杭州的桂花多,而且香飄十里,但母親比的不是花香的濃淡,而是感情的深與淺,桂花勾起了她對故鄉的思念之情。(3)小結:這真是花是故鄉香,月是故鄉明,水是故鄉甜,人是故鄉親。2.齊讀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感悟表達。教師引讀:“于是,我又想起了(學生接讀)在故鄉童年時代的搖花樂,還有那搖落的陣陣桂花雨。”3.有感情地朗讀全文描寫桂花香的句子。設計說明:體會思鄉情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難點。借助拓展的閱讀資料和作者的生平資料,感受作者“少小離家,老大難回”的感情。母親睹桂花思故鄉,認為杭州的桂花不如故鄉的桂花

16、香的情思顯而易見,很好地解決了教學難點。五 體會表達,拓展閱讀1.想一想:課文結尾作者為什么不直接說思念故鄉,而說思念童年時代的“搖花樂”和“桂花雨”呢?(提示:聯系本單元前面兩篇課文的表達特點來思考)預設:借助桂花來抒發思鄉懷舊之情,把這種情感寄托在充滿回憶的童年事物中,讓讀者讀起來回味無窮。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段落來展示朗讀,說說喜歡讀這部分的原因和為什么這么讀。3.拓展延伸:推薦學生課后閱讀琦君說童年。設計說明:學生在領悟文章表達特點后,再進行有感情地朗讀展示,其實是一個整體回顧課文內容,進一步深入領會文章表達的情感的過程。【板書設計】【作業設計】見對應課時作業。【教學反思】桂花雨以細膩的筆觸回憶了作家琦君童年時與桂花有關的生活場景,抒發了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以及對童年生活無比懷念的感情。課文以“桂花”為主線貫穿始終,語言清新質樸,情感濃郁。教學時,我主要抓住了以下幾點:1.創設情境,理解重點。教學時抓住關鍵詞“浸”,引導學生聯系生活經驗,想象并說說全村“浸”在桂花香氣里的情境,感悟桂花香氣的濃郁;抓住重點段落,利用分角色朗讀,看插圖,想象搖桂花的畫面,創設表演朗讀的情境,體會大家一起收桂花、搖桂花的快樂;利用聯系上下文,師生引讀,創設聞桂花香、泡桂花茶、做桂花糕的情境,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