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適宜技術操作規范(共48頁)_第1頁
中醫適宜技術操作規范(共48頁)_第2頁
中醫適宜技術操作規范(共48頁)_第3頁
中醫適宜技術操作規范(共48頁)_第4頁
中醫適宜技術操作規范(共48頁)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毫針刺法技術操作(cozu)規范【目的(md)】 采用不同型號的金屬毫針刺激人體一定的腧穴,以調和氣血(q xu)、疏通經絡,從而達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適用于各種急、慢性疾病。【用物準備】 治療盤,毫針盒(內備各種毫針)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針,0.5碘伏,棉簽,棉球,鑷子,彎盤,必要時備毛毯和屏風等。【操作方法】 1. 進針法1.1 指切進針法:又稱爪切進針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邊,右手持針,用拇、食、中三指挾持針柄近針根處緊靠左手指甲面將針刺入。此法適宜于短針的進針。1.2 夾持進針法:或稱駢指進針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夾住針身下端,將針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

2、皮膚表面位置,右手捻動針柄,將針刺入腧穴。此法適用于肌肉豐滿部位及長針的進針。1.3 舒張進針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將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膚繃緊,右手持針,使針從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間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膚松弛或有皺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1.4 提捏進針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將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膚捏起,右手持針,從捏起的皮膚頂端將針刺入。此法主要(zhyo)用于皮肉淺薄(qinb)部位的腧穴進針。如印堂穴。2. 進針(jn zhn)角度和深度2.1 角度:是指進針時針身與皮膚表面構成的夾角。2.1.1 直刺:是針身與皮膚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適用于人體大部分腧穴。2.1.2 斜刺:是針身

3、與皮膚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傾斜刺入。此法適用于肌肉較淺薄處或內有重要臟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2.1.3 平刺:即橫刺,是針身與皮膚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適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頭部。2.2 深度:是指針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據患者體質、年齡、病情及針刺部位而定。2.2.1 體質:身體瘦弱,宜淺刺;肌肉豐滿者,宜深刺。2.2.2 年齡:小兒(xio r)及年老體弱者,宜淺刺;中青年身強體壯者,宜深刺。2.2.3 病情(bngqng):陽證、新病宜淺刺;陰證、久病宜深刺。2.2.4 部位:頭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處的腧穴,宜淺刺;四肢、臀、腹及肌肉(jru)豐滿處的腧穴,宜深刺。

4、3. 行針基本手法 3.1 提插法:當針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將針身提到淺層,再由淺層插到深層,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產生酸、麻、脹、重等感覺。3.2 捻轉法:當針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將針身大幅度捻轉,幅度愈大,頻率愈快,刺激量也就愈大。當針刺部位出現酸、麻、脹、重等感覺時,術者手下也會有沉、緊、澀的感覺,即為“得氣”,說明針刺起到了作用。4. 補瀉手法4.1 補法:進針慢而淺,提插輕,捻轉幅度小,留針后不捻轉,出針后多揉按針孔。多用于虛證。4.2 瀉法:進針快而深,提插重,捻轉幅度大,留針時間長,并反復捻轉,出針后不按針孔。多用于實證。4.3 平補平瀉法:進針深淺適中,刺激強度適宜,提插和捻轉的

5、幅度中等,進針和出針用力均勻(jnyn)。適用于一般患者。【操作程序】 1. 備齊用物,攜至床旁,做好解釋,取得(qd)患者配合。2. 協助患者松開衣著,按針刺部位(bwi),取合理體位。3. 選好腧穴后,先用拇指按壓穴位,并詢問患者有無感覺。4. 消毒進針部位后,按腧穴深淺和患者胖瘦,選取合適的毫針,同時檢查針柄是否松動,針身和針尖是否彎曲或帶鉤,術者消毒手指。5. 根據針刺部位,選擇相應進針方法,正確進針。6. 當刺入一定深度時,患者局部產生酸、麻、脹、重等感覺或向遠處傳導,即為“得氣”。得氣后調節針感,一般留針1020分鐘。7. 在針刺及留針過程中,密切觀察有無暈針、滯針等情況。如出現意

6、外,緊急處理。8. 起針:一般用左手拇(食)指端按壓在針孔周圍皮膚處,右手持針柄慢慢捻動將針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隨即用無菌干棉球輕壓針孔片刻,防止出血。最后檢查針數,以防遺漏。9. 操作完畢,協助患者衣著,安置(nzh)舒適臥位,整理床鋪。10. 清理用物,歸還(guhun)原處。【注意事項】 1. 患者過于饑餓,疲勞、精神過度緊張時,不宜立即進行針刺。對身體瘦弱,氣虛血虧的患者,進行針刺時手法(shuf)不宜過強,并應盡量選用臥位。2. 婦女懷孕3月者,不宜針刺小腹部的腧穴。若懷孕3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腧穴也不宜針刺。至于三陰交、合谷、昆侖、至陰等一些通經活血的腧穴,在懷孕期亦應予禁刺。

7、如婦女行經時,若非為了調經,亦不應針刺。3. 小兒囟門未合時,頭頂部的腧穴不宜針刺。4. 常有自發性出血或損傷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針刺。5. 皮膚有感染、潰瘍、瘢痕或腫瘤的部位,不宜針刺。6. 對胸、脅、腰、背臟腑所居之處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腫大、肺氣腫患者更應注意。如刺胸、背、腋、脅、缺盆等部位的腧穴,若直刺過深,都有傷及肺臟的可能,使空氣進入胸腔,導致創傷性氣胸,輕者出現胸痛、胸悶、心慌、呼吸不暢;甚則呼吸困難,唇甲發紺、出汗、血壓下降等癥。因此,醫者在進行針刺過程中精神必須高度集中,令患者選擇適當的體位,嚴格掌握進針的深度(shnd)、角度,以防止事故的發生。7. 針刺眼區和

8、項部的風府、啞門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zhngw)一定的角度,更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轉和長時間的留針,以免傷及重要組織器官,產生嚴重的不良后果。8. 對尿潴留等患者在針刺小腹部腧穴時,也應掌握適當的針刺方向、角度、深度(shnd)等,以免誤傷膀胱等器官出現意外的事故。三棱針技術操作(cozu)規范【目的(md)】 三棱針古稱鋒針,三棱針刺法具有開竅泄熱,活血祛瘀,疏經通絡,治療頑固性痹證的作用,既適用于實證和熱證,也可用于寒實證。常用于某些(mu xi)急癥和慢性病,如昏厥、高熱、中暑、中風閉證、急性咽喉腫痛,目赤紅腫,頑癬、癤癰初起、扭挫傷、疳疾、痔瘡、久痹、頭痛、丹毒、指(趾)

9、麻木等。【用物準備】 治療盤、三棱針、0.5碘伏、棉簽、彎盤等。【操作方法】 常用刺法有以下幾種: 1. 腧穴點刺先在腧穴部位上下推按,使血聚集穴部,常規消毒皮膚、針尖后,右手持針對準穴位迅速刺入0.3 cm,立即出針,輕輕按壓針孔周圍,使出血數滴,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壓針孔止血,2. 刺絡用三棱針緩慢地刺入已消毒的較細的淺靜脈,使少量出血,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壓止血。3. 散刺又叫豹紋刺,按不同(b tn)疾病有兩種不同刺法: 3.1 頑癬、癤腫初起(未化膿),嚴密消毒(xio d)后可在四周刺出血。3.2 扭傷、挫傷后局部瘀腫,在瘀腫局部消毒(xio d)后如豹紋般散刺出血。4. 挑刺左手按壓

10、施術部位的兩側,或夾起皮膚,使皮膚固定,右手持針,將經過嚴密消毒過的腧穴或反應點的表皮調破,使出血或流出粘液;也可再刺入0.5 cm左右深,將針身傾斜并使針尖輕輕提高,挑斷皮下部分纖維組織,然后局部消毒,覆蓋敷料。【操作程序】 1. 備齊用物,攜至床旁,做好解釋,取得病人配合。2. 患者取合理體位,協助松開衣著,暴露施針部位,進行皮膚消毒。3. 右手拇、食兩指持住針柄,中指扶住針尖部,露出針尖12分許,以控制針刺深淺度,針刺時左手捏住指(趾)部,或夾持、舒張皮膚,右手持三棱針針刺,根據病情,選擇相應刺法。4. 在施針(sh zhn)過程中,應觀察患者面色、神情,詢問有無不適反應,預防暈針。5.

11、 操作完畢(wnb)后,協助患者衣著,安排舒適體位,整理床單位。 6. 清理(qngl)用物,歸還原處。【注意事項】 1. 三棱針刺激頗強,治療時須注意患者體位舒適,并須與醫生配合,還須注意預防暈針。2. 由于三棱針針刺后針孔較大,必須嚴密消毒,防止感染。3. 點刺、散刺必須做到淺而快,切勿刺傷動脈、出血不宜過多,一般以數滴為宜。4. 身體虛弱,氣血兩虧,常有自發性出血或損傷后出血不易止住的患者,不宜使用。5. 每日或隔日針治1次,35次為一療程。急癥也可每日治兩次。如治療需出血較多者,每周治療12次為宜。皮膚(p f)針法技術操作規范 一、概述(i sh)皮膚針法是以特制的多支短針組成的皮膚

12、針叩刺人體一定部位或穴位來治療(zhlio)疾病的一種療法。皮膚針,又稱“梅花針”、“七星針”,是由古代九針中“鏡針”演變而來。十二皮部與臟腑、經絡聯系密切,運用皮膚針叩刺皮部可激發、調節臟腑經絡功能,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皮膚(p f)針的針頭呈小錘形,針柄一般長1519厘米(l m),一端附有蓮蓬狀的針盤,針盤下面散嵌著不銹鋼短針。根據所嵌不銹鋼短針的數目(shm)不同,可分別稱為梅花針(五枚針)、七星針(七枚針)、羅漢針(十八枚針)等。現代又創用了滾刺筒,即用金屬制成的筒狀皮膚針,具有刺激面積廣、刺激量均勻、使用方便等優點。 二、操作方法 1、持針式 手握針柄后部,食指壓在針柄上。 2、叩

13、刺法 將針具及皮膚消毒后,針尖對準叩刺部位,使用手腕之力,將針尖垂直叩打在皮膚上,并立即提起,反復進行。 3、叩刺的部位 皮膚針叩刺的部位一般分為循經、穴位、局部叩刺3種。(1)循經叩刺 是指循著經脈進行叩刺的一種方法,常用于項背腰骶部的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督脈為陽脈之海,能調節一身陽氣;五臟六腑之背俞穴皆分布于膀胱經,故其治療范圍廣泛。其次是四肢肘膝以下部位,因其分布著各經的原穴、絡穴、郄穴等,可治療各相應臟腑經絡的疾病。(2)穴位叩刺 是指在穴位上進行叩刺的一種方法。主要是根據穴位的主治作用,選擇適當的穴位予以叩刺治療。臨床上常于各種特定穴、華佗夾脊穴、阿是穴等處進行叩刺。(3)局部叩刺

14、是指在患部進行叩刺的一種(y zhn)方法。如扭傷后局部的瘀腫疼痛、頑癬等,可在局部進行圍刺或散刺。4、叩刺的強度 叩刺強度是根據刺激的部位(bwi)、患者的體質和病情的不同而決定的,一般分輕、中、重3種。 輕刺激 用較輕腕力(wn l)進行叩刺,以局部皮膚略有潮紅,病人無疼痛感為度。適用于老弱婦兒、虛證患者和頭面、五官及肌肉淺薄處。中等刺激 介于輕重刺激之間,局部皮膚潮紅,但無滲血,患者稍覺疼痛。適用于一般疾病和多數患者,除頭面等肌肉淺薄處外,大部分部位都可用此法。重刺激 用較重腕力進行叩刺,局部皮膚可見隱隱出血,患者有疼痛感覺。適用于體強、實證患者和肩、背、腰、骶部等肌肉豐厚處。5、治療時

15、間 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可間隔35日。三、適用范圍皮膚針的適用范圍很廣,臨床各種病證均可應用,如近視、視神經萎縮、急性扁桃腺炎、感冒、咳嗽、慢性(mn xng)胃腸疾病、便秘、頭痛、失眠(sh min)、腰痛、皮神經炎、斑禿、痛經等。四、注意事項 1針具要經常檢查(jinch),注意針尖有無鉤曲,針尖是否平齊,滾刺筒是否轉動靈活。2叩刺時動作要輕捷,正直無偏斜,以免造成患者疼痛。3局部如有潰瘍或損傷者不宜使用本法,急性傳染性疾病和急腹癥也不宜使用本法。4要嚴格消毒,以防感染。5滾刺筒不宜在骨骼突出部位處滾動,以免產生疼痛和出血。艾條灸技術(jsh)操作規范(gufn)【目的

16、(md)】用純凈的艾絨(或加入中藥)卷成圓形柱形的艾條,點燃后在人體表面熏烤的一種療法。適用于各種虛寒性病癥,如胃脘痛、腹痛、泄瀉、風寒痹證、陽痿、早泄、瘡瘍久潰不愈等癥。【用物準備】 治療盤、艾條、火柴、彎盤、小口瓶、必要時備浴巾、屏風等。 【操作程序】 1. 備齊用物,攜至床旁,做好解釋取得病人合作。2. 取合理體位,暴露施灸部位,冬季注意保暖。3. 根據病情,實施相應的灸法。3.1 溫和灸:點燃艾條,將點燃的一端,在距離施灸穴位皮膚3 cm左右處進行熏灸,以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一般每處灸57分鐘,至局部皮膚紅暈為度。3.2 雀啄灸:將艾條點燃的一端,在距離施灸部位25 cm之間,如

17、同鳥雀啄食般,一下一上不停地移動,反復熏灸,每處5分鐘左右。3.3 回旋灸:將艾條點燃的一端(ydun),距施灸部位3 cm左右,左右來回(lihu)旋轉移動,進行反復熏灸,一般可灸2030分鐘。4. 施灸過程中,隨時詢問患者有無灼痛感,及時調整(tiozhng)距離,防止燒傷。觀察病情變化及有無體位不適。5. 施灸中應及時將艾灰彈入彎盤,防止燒傷皮膚及燒壞衣物。6. 施灸完畢,立即將艾條插入小口瓶,熄滅艾火。清潔局部皮膚后,協助患者衣著,安置舒適臥位,酌情開窗通風。7. 清理用物,歸還原處。【注意事項】 1. 施灸后局部皮膚出現微紅灼熱,屬于正常現象。如灸后出現小水泡,無需處理,可自行吸收。

18、如水泡較大,可用無菌注射器抽去泡內液體,覆蓋消毒紗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2. 施灸過程中防止艾灰脫落燙傷皮膚或燒壞衣物。3. 熄滅后的艾條,應裝入小口瓶內,以防復燃,發生火災。拔火罐技術(jsh)操作規范【目的(md)】拔火罐是以罐為工具,利用燃燒熱力,排出罐內空氣形成負壓,使罐吸附在皮膚穴位上,造成局部瘀血現象的一種療法。此法具有溫通經絡、驅風散寒、消腫止痛、吸毒排膿等作用。適用(shyng)于風濕痹證,如肩背痛、腰腿痛;肺部疾病,如咳嗽、哮喘;胃腸疾病,如脘腹脹痛、胃痛、嘔吐及腹瀉等。【用物準備】 治療盤、火罐(玻璃罐、竹罐、陶罐)、止血鉗、95酒精、火柴、小口瓶、必要時備毛毯、屏風、墊

19、枕。根據拔罐方法及局部情況備紙片、凡士林、棉簽、0.5碘伏、鑷子、干棉球、三棱針或梅花針、紗布、膠布等。【操作方法】 1. 點火(din hu)選用下列(xili)方法之一,將火罐吸附于所選部位上。 1.1 閃火法:是用長紙條(zh tio)或用鑷子夾95酒精棉球一個,用火將紙條或酒精棉球點燃后,伸入罐內中段繞一周(切勿將罐口燒熱,以免燙傷皮膚),迅速將火退出,立即將罐按扣在所選部位或穴位上。1.2 貼棉法:是用大小適宜的95酒精棉一塊,貼在罐內壁中段(不要過濕),點燃后迅速按扣在應拔的部位。1.3 投火法:是用易燃燒紙片或95酒精棉球(擰干)一個,點燃后投入罐內,迅速將罐按扣在應拔的部位,此

20、法適用于側位橫拔。2. 拔罐根據病情需要,可分為下列幾種拔罐方法。 2.1 坐罐法:又名定罐法,將罐吸附在皮膚上不動,直至皮膚呈現瘀血現象為止,一般留置10分鐘左右,此法適用于鎮痛治療。2.2 閃罐法:即將罐拔住后,立即起下,如此反復多次地拔住起下,起下拔住,至皮膚潮紅充血或瘀血為度。多用于局部肌膚麻木、疼痛等癥。2.3 走罐法:又稱推罐法,即拔罐時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膚及罐口上,涂一層凡士林等潤滑油,再將罐拔住,然后,醫者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或左、右需要拔的部位,往返推動,至所拔部位的皮膚紅潤、充血,甚或瘀血時,將罐取下。此法宜于面積較大,肌肉豐厚部位,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的酸痛、麻木(

21、mm)、風濕痹痛等癥。2.4 刺血拔罐法:在患部常規消毒后,先用梅花針叩打(ku d),或用三棱針淺刺出血后,再行拔罐,留置510分鐘,起罐后消毒局部皮膚(p f)。多用于治療丹毒、扭傷、乳癰等。3. 起罐右手扶住罐體,左手以拇指或食指從罐口旁邊按壓一下,待空氣進入罐內即可將罐取下。【操作程序】 1. 備齊物品,攜至床旁,做好解釋,取得患者配合。2. 取合理體位,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3. 根據部位不同,選用合適火罐,并檢查罐口邊緣是否光滑。4. 根據拔罐部位及所備用物,選用不同的點火方法。5. 根據病情選用(xunyng)不同的拔罐方法。6. 起罐后,如局部(jb)有水泡或拔出膿血,應清潔

22、局部皮膚,作常規消毒,外涂所需藥物,必要時覆蓋消毒敷料。7. 操作完畢,協助病人(bngrn)衣著,安排舒適體位,整理床單元。8. 清理用物,歸還原處。【注意事項】 1. 高熱抽搐及凝血機制障礙病人;皮膚過敏、潰瘍、水腫及大血管處;孕婦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2. 拔罐時應采取適當體位,選擇肌肉較厚的部位。骨骼凹凸和毛發較多處不宜拔罐。3. 拔罐過程中隨時觀察檢查火罐吸附情況和皮膚顏色。4. 防止燙傷和灼傷。拔罐時動作要穩、準、快,起罐時切勿強拉。如拔罐局部出現較大水泡,可用無菌注射器抽出泡內液體,外涂龍膽紫,保持干燥,必要時用無菌紗布覆蓋固定。5. 凡使用過的火罐,均應清潔消毒,擦干后備用

23、。耳針(r zhn)技術操作(cozu)規范一、定義(dngy)及適應癥耳針是在耳廓穴位用針刺等刺激,通過經絡傳導達到防治疾病的一種療法。適用于各種急、慢性疾病。 二、操作方法【物品準備】 治療盤、無菌短毫針、0.5碘伏、無菌干棉球、棉簽、鑷子、探棒、彎盤等。 【操作程序】 1、選穴方法 根據病情確定處方,在選用穴區內尋找反應點,其方法有: (1)觀察法:按疾病的部位,在耳廓上相應部位尋找,如有充血、變色、丘疹、脫屑、凹陷處即是該穴。 (2)按壓法:按疾病在耳廓上相應的部位,可用探棒(或毫針柄、火柴梗等)輕巧緩慢、用力均勻地按壓,尋找耳穴的敏感反應點、壓痛點即為針刺耳穴。 (3)電阻測定法:測

24、定到的反應點,就是針刺的部位(穴位)。 2、操作步驟 (1)備齊用物,攜至床旁,做好解釋,取合理體位。 (2)術者以拇、食二指緊拉耳輪后上方(shn fn),首先在選用區內,以探棒由上而下尋找敏感反應點,具有壓痛、變形、變色、水泡、結節、脫屑等特征的陽性反應點,即為耳穴。 (3)核對穴位后,用 0.5碘伏消毒耳廓上所選定的穴位皮膚(p f),消毒范圍視耳廓大小而定。 (4)術者以碘伏消毒手指后,左手(zushu)固定耳廓,右手持 0.5 寸短柄毫針,對準穴位刺入,其深度以刺入軟骨,但不透過對側皮膚為度。 (5)病人感到局部熱、脹、麻、涼,或有感覺循經絡放射傳導為“得氣”。(6)一般留置 203

25、0 分鐘,痛證可留針 12 小時或更長,留針期間可間歇捻針。 (7)在針刺過程中及留針期間,應密切觀察病人有無暈針等不適情況。 (8)起針后用無菌干棉球按壓針孔片刻,以防出血,再涂 0.5碘伏,預防感染。 (9)操作完畢,安排病人舒適的體位,整理床單位。 (10)清理用物,歸還原處。 三、注意事項1、嚴格執行無菌操作,預防感染(gnrn),炎癥或凍傷部位禁針。起針后如針孔發紅,耳廓脹痛,有輕度感染時,應及時用 0.5碘伏涂擦,或用消炎藥治療,嚴防引起軟骨膜炎。 2、孕婦禁用耳針,年老體弱(nin lo t ru),嚴重貧血、過度疲勞等情況,耳針慎用或暫不用。3、耳針比較疼痛,須病員配合(pih

26、)接受治療。注意預防暈針,萬一發生就及時處理。 4、對扭傷及肢體活動障礙的患者,進針后待耳廓充血發熱時,應囑患者適當活動患部,并在患部按摩、艾條灸等,以提高療效。附: 耳穴埋籽技術操作規范【目的】耳穴埋籽是采用王不留行籽(或菜籽)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應點,通過經絡傳導,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適用于痛證、失眠等。【用物準備】 治療盤、探針、棉簽、0.5碘伏、鑷子、王不留行籽、膠布、剪刀、彎盤等。【操作程序】 1. 備齊用物,攜至床旁,做好解釋,取得患者配合。2. 患者(hunzh)取側臥位或坐位。3. 術者一手持耳輪(r ln)后上方,另一手持探針由上而下在選區內找敏感點,常規消毒。4. 埋籽:將

27、王不留行(wn b li xn)籽粘于7 mm 7 mm膠布中間,貼于所選穴位上,并用食指指腹按壓。5. 一邊按壓一邊詢問病人有無酸、脹、痛等“得氣”感。6. 教會病人或家屬按壓的方法,根據需要留籽23天。7. 撤籽:撤除膠布和王不留行籽,觀察局部皮膚有無紅腫、破損,并及時給予處理。8. 操作完畢,清理用物,歸還原處。【注意事項】 1. 耳廓有炎癥、凍傷或有習慣性流產史的孕婦禁用。2. 動作輕巧,按壓力度適中,使病人有“得氣”的感覺即可。3. 膠布潮濕,脫落應及時更換。電針技術操作(cozu)規范【目的(md)】 電針是在針刺(zhn c)腧穴“得氣”后,在針上通以接近人體生物電的微量電流,以

28、防治疾病的一種療法。適用于治療各種痛證、痹證、痿證、中風后遺癥、外傷性癱瘓、臟器功能失調以及針刺麻醉等。【用物準備】 治療盤、電針儀、無菌毫針、無菌干棉球、棉簽、0.5碘伏、彎盤、浴巾、屏風等。【操作程序】 1. 備齊用物,攜至床旁,做好解釋,取得患者配合。2. 根據所選穴位取合適體位,囑病人排盡小便。3. 選好腧穴后,先用拇指按壓(ny)穴位,是否有酸、痛感覺,以校準穴位。4. 局部(jb)皮膚用0.5碘伏消毒(xio d)。5. 按毫針刺法進針。6. 病人有酸、麻、脹、重等感覺后,調節電針儀的輸出電位器至“零”,再將電針儀的兩根輸出導線分別連接在同側肢體的兩根毫針針柄上。7. 開啟電針儀的

29、電源開關,選擇適當波型(密波:其脈沖頻率一般在50100次/秒,能降低神經應激功能;疏波其脈沖頻率常為25次/秒,刺激作用較強,能引起肌肉收縮,能提高肌肉、韌帶張力;其它還有疏密波、斷續波、鋸齒波等)慢慢旋轉電位器由小至大逐漸調節輸出電流到所需量值(病人有麻刺感,局部肌肉有抽動,即是所需的強度)。8. 通電過程中應觀察病人的忍受程度,以及導線有否脫落,有無暈針、彎針、折針等情況。9. 通電時間視病情及病人體質而定,一般為520分鐘。10. 電針完畢(wnb),將電位器撥回至“零”位,關閉電源,拆除輸出導線,將針慢慢提至皮下,迅速拔出,用無菌干棉球按壓針孔(zhn kn)片刻。11. 操作完畢,

30、協助(xizh)患者衣著,安置適當體位,整理床單位。12. 清理用物,歸還原處。【注意事項】 1. 電針儀在使用前須檢查性能是否良好。如電流輸出時斷時續,須注意導線接觸是否良好,應檢修后再用。干電池使用過一段時間,如電流輸出微弱,就須換新電池。2. 電針儀最大輸出電壓在40伏以上者,最大輸出電流應控制在1毫安以內,避免發生觸電事故。直流電或脈沖直流電有電解作用,容易引起斷針和灼傷組織,不能作電針儀的輸出電流。 3. 調節電流量時,應逐漸從小到大,切勿突然增強,防止引起肌肉強烈收縮,患者不能忍受,或造成彎針、斷針、暈針等意外。4. 有心臟病者,避免電流回路通過心臟。近延髓和脊髓部位使用電針時,電

31、流輸出量宜小,切勿通電過大,以免發生意外。孕婦慎用。5. 經溫灸過的毫針,針柄因燒黑氧化而不導電(dodin);有的毫針柄是用鋁絲繞制而成,并經氧化處理鍍成金黃色,氧化鋁絕緣不導電。以上兩種毫針應將電針儀輸出線夾持在針體上。穴位(xuwi)貼敷技術(jsh)操作規范一、概述(i sh)穴位貼敷法是指在一定的穴位上貼敷藥物,通過藥物和穴位的共同作用以治療疾病的一種外治方法。穴位貼敷法既有穴位刺激作用,又通過皮膚組織對藥物有效成分的吸收,發揮明顯的藥理效應,因而具有雙重治療作用。經皮膚吸收的藥物極少通過肝臟,也不經過消化道,一方面可避免肝臟及各種消化酶、消化液對藥物成分的分解破壞,從而使藥物保持更

32、多的有效成分,更好地發揮治療作用;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因藥物對胃腸的刺激而產生的一些不良反應。所以,此法可以(ky)彌補藥物內治的不足。除極少有毒藥物外,穴位貼敷法一般無危險性和毒副作用,是一種較安全、簡便易行的療法。對于衰老稚弱者、病藥格拒、藥入即吐者尤宜。 二、適應(shyng)證 頸椎病,腰椎病,肩關節周圍炎,退行性關節炎,肱骨外上髁炎,類風濕性關節炎,足底痛,陽痿,痛經等。 三、操作流程1、藥物制備及準備:(1)藥物制備過程要求在無菌、清潔、常溫環境下進行完成。(2)藥物的制備方法:采用潔凈藥材,將藥物烘干,粉碎,過80120目篩,備用。(3)將上訴的藥粉(yofn)與等份的酒精、蜂蜜、甘

33、油充分的混合,備用(biyng)。 (4)部位:根據患者病情(bngqng),按規定選擇相應的穴位。(5)體位:以患者舒適、醫者便于操作的治療體位為宜。(6)環境:應選擇清潔衛生的環境。(7)消毒:部位:用75%乙醇或0.5%l%碘伏棉球或棉簽在施術部位消毒。術者:醫者雙手應用肥皂水清洗干凈。2、施術方法(1)貼法:將已制備好的藥物直接貼壓于穴位上,然后外覆醫用膠布固定;或先將藥物置于醫用膠布粘面正中,再對準穴位粘貼。(2)敷法:將已制備好的藥物直接涂搽于穴位上,外覆醫用防滲水敷料貼,再以醫用膠布固定。使用膜劑者可將膜劑固定于穴位上或直接涂于穴位上成膜(3)填法:將藥膏或藥粉填于臍中。外覆紗布

34、,再以醫用膠布固定。(4)熨貼法:將熨貼劑加熱,趁熱外敷于穴位。或先將貼劑貼敷穴位上,再用艾火或其他熱源在藥物上溫熨。3、貼敷時間(1)成人每次貼藥時間為1-2天,兒科患者(hunzh)貼藥時間為12-24小時。(2)具體貼敷時間,根據患者皮膚反應而定。同時考慮患者的個人體質和耐受能力,一般(ybn)以患者能夠耐受為度,病人如自覺貼藥處有明顯不適感,可自行取下。4、療程(liochng)連續貼敷5次為一療程。連續治療三個療程為一個周期,療程結束后,患者可以繼續進行貼敷,以鞏固或提高療效。四、注意事項1、選準穴位,注意體位穴位敷貼療法是以穴位作為治療區域,選好、選準穴位十分重要。敷貼穴位在選擇時

35、,除了和其他刺灸療法一樣,據癥情予以最佳處方外,還應注意,穴位不可選得過多以及少選關節或其他活動度較大的部位的穴位,以避免貼時容易脫落。其次,穴區要選準,盡量采用體表標志。在敷貼時,根據穴位所在部位,分別要求患者保持平臥、正坐、俯首、平肩等正確姿勢,使之能敷貼穩妥,防止藥物流失。2、局部清潔,預防不良反應在藥物敷貼之前,穴區局部應洗凈擦干或用75%酒精消毒。這有兩個好處,一是,盡管穴位敷貼的藥物對皮膚刺激性很小或其他不良反應(局部灼傷、起泡)穴區消毒搞好,可以避免感染;二是穴區清潔后,敷貼多較牢固,不易脫落。需要說明的是,凡局部穴區有感染或被損,不宜貼敷;如貼敷后出現過敏反應者,應查清原因,如

36、系藥物所致,宜停用此類藥物;如為膠布所致,可改用紗布包扎。3、認真固定,時間(shjin)適宜穴位敷貼療法,是將不同劑型(jxng)的藥物貼敷于穴區,為了保證藥物不流失并維持足夠的時間,覆蓋固定十分重要。在覆蓋時,應據劑型而有所區別,膏藥只須直接貼壓在穴區;藥餅、藥丸等劑型,加蓋消毒紗布和膠布固定即可。在固定時,應視部位和對象的不同區別對待,體表活動較小的部位,如頸面、軀干等只須膠布固定,而四肢關節及足心等,宜加繃帶束緊固定。小兒往往會用手抓撕敷貼部,亦適宜用繃帶固定。敷貼藥物的時間,在依據癥情需要的前提下,還應注意:有一定刺激性的藥物敷貼時間不可過長,小兒穴位敷貼時間不可過長,有過敏反應史的

37、患者,更不宜過長。另外,對某些穴位敷貼時間要恰當選擇,如涌泉穴,在臨睡前敷貼,起床時去掉為好,以免影響行走;面部穴,最好也按此法,不影響美容。4、精確配方(pi fng),注意保存敷藥制備,是獲取療效的重要環節。敷藥處方要求在繼際傳統經驗的基礎上辨證用藥,藥以味少量小力宏為佳。在配制時,更應根據藥物特點和癥情,制成不同劑型。敷貼藥物多為辛香之品,為防止氣味揮發,藥粉配制好后,宜裝入玻璃瓶或瓷瓶,密封保存備用。5、綜合治療(zhlio),提高效果穴位敷貼療法穴位(xuwi)貼敷對多種病癥(bngzhng)有良好的效果,但畢竟只是祖國醫學外治法中之一種,面對復雜的病癥,它亦有局限性。所以在臨床治療

38、時,也一定要消除“百病一貼”的狹隘觀點,充分有機結合其他各種療法,如針刺、拔罐、刺血、艾灸及中藥內服等,從而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穴位(xuwi)注射技術操作(cozu)規范一、概述(i sh)穴位注射法是用注射器的針頭代為針具刺人穴位,在得氣后注入藥液來治療疾病的方法。它是把針刺與藥理及藥水等對穴位的滲透刺激作用結合在一起發揮綜合效能,故對某些疾病能提高療效。二、用具及常用藥液1用具 使用消毒的注射器和針頭。根據藥物的劑量大小和針刺的深度選用不同的注射器和針頭。常用的注射器規格為1毫升、2毫升、5毫升、10毫升、20毫升;常用的針頭為5-7號普通注射針頭,牙科用5號長針頭,以及封閉用的長針頭。

39、2常用藥物 凡是可供肌肉注射用的藥物,都可供穴位注射用。常用的藥物有以下3類:(1)中草藥制劑:復方當歸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生脈注射液、人參注射液、魚腥草注射液、銀黃注射液、柴胡注射液、板藍根注射液、威靈仙注射液等;(2)維生素類制劑:維生素Bl注射液、維生素B6注射液、維生素B12注射液、維生素C注射液;(3)其他常用藥:5-10葡萄糖注射液、09生理鹽水、注射用水、三磷酸腺苷、輔酶A、神經生長因子、硫酸阿托品、山莨菪堿、加蘭他敏、強地松龍、鹽酸普魯卡因、利多卡因等。 三、穴位(xuwi)的選擇 一般可根據針灸治療時的處方原則(yunz)辨證取穴;也可結合經絡、經穴的觸診法選取陽性反應點進

40、行治療;軟組織損傷者先取最明顯的壓痛點。選穴宜精練,以1-2個穴位為妥,最多不超過4個穴位,并宜選用(xunyng)肌肉豐滿的部位進行穴位注射。 四、操作方法1操作程序 根據所選穴位處方選取舒適、持久的體位,按注射藥量的不同選用注射器和針頭。局部皮膚常規消毒后,用無痛快速進針法將針刺人皮下組織,然后慢慢推進或上下提插,探得酸脹等“得氣”感應后,回抽一下,如無回血,即可將藥物注入。一般疾病用中等速度推人藥液;慢性病或體弱者用輕刺激,將藥液緩慢推人;急性病或體強者,可用強刺激,快速推人藥液。如需注入藥液較多時,可由深至淺,邊推藥液邊退針,或將注射針頭向幾個方向刺人注射藥液。2注射劑量 穴位注射的用

41、藥劑量決定于注射部位及藥物的性質和濃度。作小劑量注射時,可用原藥物常規劑量的1512。一般以穴位部位來分,頭面部可注射0305毫升,耳穴可注射01毫升,四肢部可注射052毫升,胸背部可注射051毫升,腰臀部可注射2-5毫升或5-10葡萄糖注射液1020毫升。3療程 急癥每日12次,慢性病一般(ybn)每日或隔日1次,610次為1療程。反應強烈者,可隔23日1次,穴位可左右交替使用。每療程間可休息35日。五、適用范圍穴位注射法的適用范圍非常廣泛,凡是針灸的適應癥大部分都可用本法治療,如痹證、中風、痿證、扭挫傷、面癱、三叉神經痛、坐骨神經痛、頭痛、失眠、心悸、心痛(xn tn)、高血壓、眩暈、感冒

42、、咳嗽、哮喘、胃痛、腹痛、泄瀉、痢疾、乳癰、腸癰、淋病、風疹、痤瘡、銀屑病、目赤腫痛、咽喉腫痛、中耳炎、鼻炎、痛經、不孕癥、月經不調、崩漏、帶下、小兒麻痹后遺癥等。六、注意事項1治療時應對患者說明治療的特點和注射后的正常反應,如注射后局部可能(knng)有酸脹感,48小時內局部有輕度不適,有時持續時間較長,但一般不超過1日。如因消毒不嚴而引起局部紅腫、發熱等,應及時處理。2嚴格無菌操作,防止感染。3注意藥物的性能、藥理作用、劑量、配伍禁忌、副作用、過敏反應、藥物的有效期、藥物有無沉淀變質等情況。凡能引起過敏反應的藥物,如青霉素、鏈霉素、普魯卡因等,必須做皮試,陽性反應者不可應用此藥。副作用較強

43、的藥物,使用亦當謹慎。4一般藥液不宜注入關節腔、脊髓腔和血管(xugun)內,否則會導致不良后果。此外,應注意穴位注射法避開神經干,以免損傷神經。5孕婦的下腹部、腰骶部和三陰交、合谷等穴不宜用穴位注射(zhsh),以免引起流產。年老、體弱者,選穴宜少,藥液劑量應酌減。推拿(tun)技術操作規范【目的】推拿療法又稱按摩療法。術者運用各種手法于病人體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以達到治療疾病的一種療法。具有扶正祛邪、散寒止痛、健脾和胃、導滯消積、疏通經絡、滑利關節、強筋壯骨等作用;更具有保健強身,預防疾病,延年益壽的效果。適用于發熱畏寒、頭痛身痛、咳喘并作、脘痛納呆、腹脹泄瀉、痹證、痿證、中風后遺癥、月經

44、不調、跌打損傷、腰傷腿痛、關節不利、癰腫瘡癤,以及骨折后遺癥等。【用物準備】 治療巾或大浴巾。 【操作程序】 1. 做好解釋,取得(qd)患者配合。2. 取適宜體位,協助松開衣著,暴露治療(zhlio)部位,注意保暖。3. 在治療部位(bwi)上鋪治療巾,腰、腹部進行按摩時,先囑病人排尿。4. 按確定的手法進行操作,操作時壓力、頻率、擺動幅度均勻,動作靈活。常用操作方法有: 4.1 推法:用指、掌或肘部著力于一定部位上,進行單方向的直接摩擦。用指稱指推法;用掌稱掌推法;用肘稱肘推法。操作時指、掌、肘要緊貼體表,用力要穩,速度緩慢而均勻,以能使肌膚深層透熱而不擦傷皮膚為度。此法可在人體各部位使用

45、。能提高肌肉的興奮性,促使血液循環,并有舒筋活絡作用。4.2 一指禪推法:用拇指指腹或指端著力于推拿部位,腕部放松,沉肩、垂肘、懸腕,以肘部為支點,前臂做主動擺動,帶動腕部擺動和拇指關節做屈伸活動。手法頻率每分鐘120160次,壓力、頻率、擺動幅度要均勻,動作要靈活,操作時要求達到患者有透熱感。常用于頭面、胸腹及四肢等處。具有舒筋活絡、調和營衛、健脾和胃、祛瘀消積的功能。4.3 揉法:用手掌大魚際、掌根或拇指(mzh)指腹著力,腕關節或掌指做輕柔緩和的擺動。操作時壓力要輕柔,動作要協調而有節律,一般速度每分鐘120160次。適用于全身(qun shn)各部位。具有寬胸理氣、消積導滯、活血化瘀(

46、hu xu hu y)、消腫止痛等作用。4.4 摩法:用手掌掌面或手指指腹附著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以腕關節連同前臂作節律性的環旋運動。此法操作時肘關節自然彎曲,腕部放松,指掌自然伸直,動作要緩和而協調,頻率每分鐘120次左右。此法刺激輕柔,常用于胸腹、脅肋部位。具有理氣和中、消食導滯、調節腸胃蠕動等作用。4.5 擦法(平推法):用手掌大魚際、掌根或小魚際附著在一定部位,進行直線來回摩擦。操作時手指自然伸開,整個指掌要貼在患者體表治療部位,以肩關節為支點,上臂主動帶動手掌做前后或上下往返移動。動作要均勻連續,推動幅度要大,呼吸自然,不可屏氣,頻率每分鐘100120次。此法用于胸腹、肩背、腰臀及四肢

47、。具有溫經通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健脾和胃等作用。4.6 搓法:用雙手掌面夾住一定部位,相對用力做快速搓揉,同時做上下往返移動。操作時雙手用力要對稱,搓動要快,移動要慢。手法由輕到重,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適用于腰背、脅肋及四肢部位,一般作為推拿結束時手法。具有調和氣血、舒筋通絡作用。4.7 抹法:用單手或雙手指指腹緊貼皮膚,做上下或左右往返移動(ydng)。操作時用力要輕而不浮,重而不滯。本法適用于頭面及頸項部。具有開竅鎮靜、醒腦明目(mn m)等作用。4.8 振法:用手指或手掌(shuzhng)著力于體表,前臂和手部肌肉靜止性強力地用力,產生振顫動作,操作時力量要集中在指端或手掌上,振動

48、的頻率較高,著力較重。此法多用單手操作,也可雙手同時進行。適用于全身各部位和穴位。具有祛瘀消積、和氣理氣作用。4.9 按法:用拇指端、指腹、單掌或雙掌(雙掌重疊)按壓體表,并稍留片刻。操作時著力部位要緊貼體表,不可移動,用力要由輕而重,不可用暴力猛然按壓。指按法適用于全身各部穴位;掌按法適用于腰背及腹部。具有放松肌肉、活血止痛的作用。4.10 捏法:用拇指與食、中兩指或拇指與其余四指將患處皮膚、肌肉、肌腱捏起,相對用力擠壓。操作時要連續向前提捏推行,均勻而有節律。此法適用于頭部、頸項部、肩背及四肢。具有舒筋活絡、行氣活血作用。4.11 拿法:捏而提起(t q)謂之拿,即用拇指與食、中兩指或拇指

49、與其余四指相對用力,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進行節律性地提捏。操作時用力要由輕而重,不可突然用力,動作要和緩而有連貫性。臨床常配合其他手法使用于頸項、肩部及四肢等部位。具有祛風散寒、舒筋通絡等作用。4.12 彈法:用一手指指腹緊壓住另一手指指甲,受壓手指端用力彈出,連續彈擊治療部位。操作時彈擊力要均勻(jnyn),頻率為每分鐘120160次。此法可用于全身各部,尤以頭面、頸項部最為常用。具有舒筋活絡、祛風(q fn)散寒的作用。4.13 掐法:用拇指指甲重刺穴位。掐法是強刺激手法之一,操作時要逐漸用力,達滲透為止,不要掐破皮膚。掐后輕揉皮膚,以緩解不適。此法多用于急救和止痛,常掐合谷、人中、足三里等

50、穴。具有疏通血脈、宣通經絡的作用。5. 操作過程中隨時觀察病人對手法治療的反應,若有不適,應及時調整手法或停止操作,以防發生意外。6. 操作手法輕重快慢適宜,用力需均勻,禁用暴力。每次推拿時間,一般1530分鐘。7. 操作完畢后,清理用物,歸還(guhun)原處。【注意事項】 1. 操作者在治療前須修剪指甲,以免(ymin)傷及病人皮膚。2孕婦的腰骶部與腹部(f b)、婦女經期均忌用。3. 年老體衰、久病體虛、或極度疲勞、劇烈運動后、過饑過飽、醉酒均不宜或慎用推拿。4. 嚴重心臟病、各種出血性疾病、結核病、腫瘤、膿毒血癥、骨折早期(包括頸椎骨折損傷)、截癱初期、燙傷、皮膚破損部位及潰瘍性皮炎的

51、局部禁推拿。刮痧(gush)技術操作規范【目的(md)】刮痧是應用邊緣鈍滑的器具,如牛角刮板、瓷匙等物,在患者體表一定部位反復刮動,使局部皮下出現瘀斑的一種療法。此法可疏通腠理,使臟腑穢濁之氣通達于外,促使周身氣血流暢(lichng),逐邪外出,達到治療的目的。適用于夏秋之間的各種急性疾患。如中暑、霍亂、痢疾等病證,以及感冒、胸悶、頭痛等。民間廣泛流傳于治療發痧(中暑)、絞腸痧、吊絞痧等證。【用物準備】 治療盤、刮具(牛角刮板、瓷匙等)、治療碗內盛少量清水或藥液、必要時備浴巾、屏風等。【操作程序】 1. 備齊用物,攜至床旁,做好解釋,取得患者配合。2. 協助患者取合適體位,暴露刮痧部位,冬季注意保暖。3. 根據病情,確定刮痧部位(bwi)。常用部位有頭頸部、背部、胸部及四肢。4. 檢查刮具邊緣(binyun)是否光滑、有無缺損,以免劃破皮膚。5. 手持刮具,蘸水或藥液,在選定的部位,從上至下刮擦皮膚,要向單一方向,不要來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