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外科疾病治法》課件PPT_第1頁
《中醫外科疾病治法》課件PPT_第2頁
《中醫外科疾病治法》課件PPT_第3頁
《中醫外科疾病治法》課件PPT_第4頁
《中醫外科疾病治法》課件PPT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醫外科疾病治法外科的治療方法分內治和外治兩大類 特點:內治辨病和辨證結合 內外并治 外治 外病內治第一節 內 治 法內治法除了從整體觀念進行辨證施治外,還要依據外科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按照瘡瘍初起、成膿、潰后三個不同發展階段確立消、托、補三個總的治療原則。 邪毒蘊結初起 經絡阻塞 消法 氣血凝滯 成膿 瘀久化熱 托法 腐肉成膿 潰后 膿毒外泄 補法 正氣耗損 (一)消法定義: 是運用不同的治療方法和方藥,使初起的腫瘍得到消散,不使邪毒結聚成膿,是一切腫瘍初起的治法總則。 適應癥: 尚未成膿的初期腫瘍和非化膿性腫塊性疾病以及各種皮膚疾病 。不用于瘡形已成或膿毒內蓄者(二)托法定義 是用補益氣血

2、和透膿的藥物,扶助正氣、托毒外出,以免毒邪擴散和內陷的治療法則。 適應癥: 適用于外瘍中期,即成膿期 。瘡瘍成膿期,熱毒已腐肉成膿,由于一時瘡口不能潰破,或機體正氣虛弱無力托毒外出,均會導致膿毒滯留。治療上應根據病人體質強弱和邪毒盛衰狀況,分為補托和透托兩種方法 。 補托法 用于正虛毒盛,不能托毒外達,瘡形平塌,根腳散漫不收,難潰難腐的虛證 透托法 用于毒氣雖盛而正氣未衰者,可用透膿的藥物,促其早日膿出毒泄,腫消痛減,以免膿毒旁竄深潰。 (三)補法 定義: 就是用補養的藥物,恢復其正氣,助養其新生,使瘡口早日愈合的治療法則。適應癥: 潰瘍后期 毒邪未盡之時,切勿遽用補法,以免留邪為患,助邪鴟(

3、chi)張,犯“實實之戒” 二、內治法的具體應用 上述消、托、補三大法則是治療外科疾病的三個總則。由于疾病的病種、病因、病機、病位、病性、病程等之不同,因此在臨床具體運用時,治法很多,歸納起來大致有解表、通里、清熱、溫通、祛痰、理濕、行氣、和營、內托、補益、調胃等十一種法則。 (一)解表法 是用解表發汗的藥物達邪外出,使外證得以消散的治法。正如內經所說“汗之則瘡已”之意。即通過發汗開泄腠理,使壅阻于皮膚血脈之間的毒邪隨汗而解。因邪有風熱、風寒之分,故法有辛涼、辛溫之別。方劑舉例:辛涼解表方如銀翹散或牛蒡解肌湯。辛溫解表方如荊防敗毒散、萬靈丹常用藥物:辛涼解表藥,如薄荷、桑葉、蟬衣、牛蒡子、連翹

4、、浮萍、菊花等。辛溫解表藥,如荊芥、防風、麻黃、桂枝、羌活、生姜、蔥白等。適應證:辛涼解表用于外感風熱證,瘡瘍局部掀紅腫痛,或皮膚出現急性泛發性皮損,皮疹色紅、瘙癢,伴有咽喉疼痛、惡寒輕、發熱重、汗少、口渴、小便黃、舌苔薄黃、脈浮數者,如頸癰、乳癰初起,頭面部丹毒,隱疹(風熱證),藥疹等。辛溫解表用于外感風寒證,瘡瘍局部腫痛酸楚,皮色不變,或皮膚出現急性泛發性皮損,皮疹色白,或皮膚麻木,伴有惡寒重、發熱輕、無汗、頭痛、身痛、口不渴、舌苔白、脈浮緊者,如癮疹(風寒證)。注意點: 凡瘡瘍潰后,日久不斂,體質虛弱者,即使有表證存在,亦不宜發汗太過,否則汗出過多,體質更虛,因而引起痙厥之變,所以傷寒論

5、說:“瘡家,身雖疼痛,不可發汗,汗出則痙”,其含義在此。 (二)通里法 是用瀉下的藥物,使蓄積在臟腑內部的毒邪得以疏通排出,從而達到除積導滯、逐瘀散結、瀉熱定痛、邪去毒消的目的。外科通里法常用的為攻下(寒下)和潤下兩法.。方劑舉例: 攻下法方,如大承氣湯、內疏黃連湯、涼膈散;潤下法,如潤腸湯。常用藥物: 攻下藥物,如大黃、芒硝、枳實、番瀉葉;潤下藥物,如瓜蔞仁、火麻仁、郁李仁、蜂蜜等。 適應證: 攻下法適用于表證已罷,熱毒人腑,內結不散的實證、熱證。如外科疾病局部掀紅腫脹,疼痛劇烈或皮膚病之皮損掀紅灼熱,并伴口干飲冷、壯熱煩躁、嘔惡便秘、舌苔黃膩或黃糙、脈沉數有力者。潤下法適用于陰虛腸燥便秘,

6、如瘡瘍、肛腸疾病、皮膚病等陰虛火旺,胃腸津液不足,口干食少,大便秘結,脘腹痞脹,舌干質紅,苔黃膩或薄黃,脈象細數者。 注意點: 運用通里攻下法,必須嚴格掌握適應證,尤以年老體衰、婦女妊娠或月經期更宜慎用。使用時應中病即止,不宜過劑,否則會損耗正氣,尤其在化膿階段,過下之后,正氣一虛,則膿腐難透,瘡勢不能起發,反使毒邪內陷,病情惡化。若用之不當,能損傷脾胃,耗傷正氣,致疾病纏綿難愈。瀉下藥物雖然可以直接瀉下壅結之熱毒,但在使用時可適當加清熱解毒之品,以增強清瀉熱毒之效果。 (三)清熱法 是用寒涼的藥物,使內蘊之熱毒得以清解。也就是內經所說“熱者寒之”的治法。由于外科瘡瘍多因火毒所生,所以清熱法是

7、外科的主要治療法則。但在具體運用時,首先必須分清熱之盛衰、火之虛實。實火宜清熱解毒;熱在氣分者,當清氣分之熱;邪在營分者,當清血分之熱;陰虛火旺者,當養陰清熱。 方劑舉例:清熱解毒方,如五味消毒飲;清氣分之熱方,如黃連解毒湯;清血分之熱方,如犀角地黃湯、清營湯;養陰清熱方,如知柏地黃丸;清骨蒸潮熱方,如清骨散。 常用藥物: 清熱解毒藥有蒲公英、紫花地丁、金銀花、連翹、蚤休、野菊花等;鬼針草 土茯苓清氣分熱藥有黃連、黃芩、黃柏、石膏等;清血分之熱藥有水牛角、鮮生地、赤芍、丹皮、紫草、大青葉等;養陰清熱藥有生地、玄參、麥冬、龜板、知母等;清骨蒸潮熱藥有地骨皮、青蒿、鱉甲、銀柴胡等。 適應證 清熱解

8、毒法用于熱毒之證,癥見局部紅、腫、熱、痛,伴發熱煩躁、口咽干燥、舌紅苔黃、脈數等,如疔瘡、癤、癰諸瘡瘍;清氣分熱適用于局部色紅或皮色不變、灼熱腫痛的陽證,或皮膚病之皮損掀紅灼熱,膿皰、糜爛并伴壯熱煩躁、口干喜冷飲、溲赤便干、舌質紅、苔黃膩或黃糙、脈洪數者。如頸癰、流注、接觸性皮炎、膿皰瘡等。在臨床上,清熱解毒與清氣分熱有時不能截然分清,常相互合并應用。清血分熱適用于邪熱侵入營血,癥見局部掀紅灼熱的外科疾病,如爛疔、發、大面積燒傷;皮膚病出現紅斑、瘀點、灼熱,如丹毒、紅蝴蝶瘡等,可伴有高熱、口渴不欲飲、心煩不寐、舌質紅絳、苔黃、脈數等。以上三法在熱毒熾盛時可相互同用。若熱毒內傳、邪陷心包而見煩躁

9、不安,神昏譫語,身熱,舌質紅絳,苔黑褐而干,脈洪數或細數,是為療瘡走黃、疽毒內陷, 又當加清心開竅法,可應用安宮牛黃丸、紫雪丹、至寶丹等。養陰清熱法用于陰虛火旺的慢性病證,如紅蝴蝶瘡、有頭疽潰后、蛇串瘡恢復期,或走黃、內陷后陰傷有熱者。清骨蒸潮熱一般用于瘰疬、流痰后期虛熱不退的病證。注意點 : 應用清熱藥切勿太過,必須兼顧胃氣,如過用苦寒,勢必損傷胃氣而致納呆、嘔惡、泛酸、便溏等癥狀。尤其在瘡瘍潰后體質虛弱者更宜注意,過投寒涼能影響瘡口愈合。(四)溫通法用溫經通絡、散寒化痰的藥物,以驅散陰寒凝滯之邪,為治療寒證的主要法則。即內經所說“寒者熱之”之意。本法在外科臨床運用時,主要有溫經通陽、散寒化

10、痰和溫經散寒、祛風化濕兩法。方劑舉例: 溫經通陽方,如陽和湯;溫經散寒方,如獨活寄生湯。常用藥物: 溫經通陽、散寒化痰藥物,如附子、肉桂、干姜、桂枝、麻黃、白芥子等;溫經散寒、祛風化濕藥物,如細辛、桂枝、羌活、獨活、秦艽、防風、桑寄生等。適應證:溫經通陽、散寒化痰法適用于體虛寒痰阻于筋骨,患處隱隱作痛,漫腫不顯,不紅不熱,面色蒼白,形體惡寒,小便清利,舌淡苔白,脈遲或沉等內寒證,如流痰、脫疽等病。溫經散寒、祛風化濕法,適用于體虛風寒濕邪侵襲筋骨,患處酸痛麻木,漫腫,皮色不變,惡寒重發熱輕,苔白膩,脈遲緊等外寒證者。注意點: 證見陰虛有熱者,不可施用本法,因溫燥之藥能助火劫陰,若用之不當,能造成

11、其他變證。臨床上應用溫通法多配以補氣養血、活血通絡之品,能提高療效。因為元氣充足,血運無阻,經脈流通,陽氣自然暢達。(五)祛痰法 是用咸寒軟堅化痰的藥物,使因痰凝聚之腫塊得以消散的法則。一般來講,痰不是瘡瘍的主要發病原因,因為外感六淫或內傷七情,以及體質虛弱等,多能使氣機阻滯液聚成痰。因此,祛痰法在臨床運用時,大多數是針對不同的病因,配合其他治法使用,才能達到化痰、消腫、軟堅的目的。故分有疏風化痰、清熱化痰、解郁化痰、養營化痰等法。方劑舉例: 疏風化痰方,如牛蒡解肌湯合二陳湯;清熱化痰方,如清咽利膈湯合二母散;解郁化痰方,如逍遙散合二陳湯;養營化痰方,如香貝養榮湯。常用藥物: 疏風化痰藥有牛蒡

12、子、薄荷、蟬衣、夏枯草、陳皮、杏仁、半夏等;清熱化痰藥如板藍根、連翹、黃芩、金銀花、貝母、桔梗、瓜蔞、天竺黃、竹茹等;解郁化痰藥如柴胡、川楝子、郁金、香附、海藻、昆布、白芥子等;養營化痰藥如當歸、白芍、首烏、茯苓、貝母等適應證:疏風化痰法適用于風熱夾痰之病證,如頸癰結塊腫痛,伴有咽喉腫痛,惡風發熱。清熱化痰法適用于痰火凝聚之證,如鎖喉癰紅腫堅硬、灼熱疼痛,伴氣喘痰壅,壯熱口渴,便秘溲赤,舌質紅絳苔黃膩,脈弦滑數。解郁化痰法適用于氣郁夾痰之病證,如瘰疬、肉癭,結塊堅實,色白不痛或微痛,伴有胸悶憋氣、性情急躁等。養營化痰法適用于體虛夾痰之證,如瘰疬、流痰后期,形體消瘦、神疲肢軟者。注意點:因痰而致

13、的外科病,每與氣滯、火熱相合,應注意辨證。臨床應用可根據病變部位經絡臟腑之所屬而隨經用藥,如病在頸項腮頤加疏肝清火之品;病在乳房加清瀉胃熱之品。(六)理濕法 是用燥濕或淡滲利濕的藥物祛除濕邪的治法。濕邪停滯,能阻塞氣機,病難速愈。一般來說,在上焦宜化,在中焦宜燥,在下焦宜利(芳香化濕 苦溫化濕 清熱利濕)。且濕邪致病常與其他邪氣結合為患,最多為挾熱,其次為挾風。因此,理濕之法不單獨使用,必須結合清熱、祛風等法,才能達到治療目的。方劑舉例:燥濕運脾方,如平胃散;清熱利濕方,如二妙丸、萆薢滲濕湯、五神湯、龍膽瀉肝湯等;除濕祛風方,如稀薟丸。常用藥物:燥濕藥物,如蒼術、佩蘭、藿香、厚樸、半夏、陳皮等

14、;淡滲利濕藥物,如萆薢、澤瀉、苡仁、豬苓、茯苓、車前草、茵陳等;祛風除濕藥,如地膚子、豨薟草、威靈仙、防己、木瓜、晚蠶砂等。適應證:燥濕健脾適用于濕邪兼有脾虛不運之證,如外科疾患伴有胸悶嘔惡、脘腹脹滿、納食不佳、舌苔厚膩等。清熱利濕法適用于濕熱交并之證,如濕瘡、漆瘡、臁瘡等見肌膚掀紅作癢、滋水淋漓或肝膽濕熱引發的子癰、囊癰等。祛風除濕法適用于風濕襲于肌表之證,如白駁風。 注意點:濕為粘滯之邪,易聚難化,常與熱、風、暑等邪相合而發病,故治療時必須結合清熱、祛風、清暑等法合并應用。理濕之藥,過用每能傷陰,故陰虛、津液虧損者,宜慎用或一般不用。 (七)行氣法 是運用行氣的藥物,調暢氣機,疏通氣血,以

15、達到解郁散結、消腫止痛目的的一種治法。氣血凝滯是外科病理變化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局部腫脹、結塊、疼痛都與氣機不暢、血脈瘀阻有關。因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凝,故行氣之時,多與活血藥配合使用;又氣郁則水濕不行、聚而成痰,故行氣藥又多與化痰藥合用。 方劑舉例:疏肝解郁、行氣活血方,如逍遙散、清肝解郁湯;理氣解郁、化痰軟堅方,如海藻玉壺湯、開郁散。常用藥物:疏肝解郁、行氣活血藥物,如柴胡、香附、枳殼、陳皮、木香、元胡、當歸、白芍、金鈴子、丹參等。理氣解郁、化痰軟堅藥,如海藻、昆布、貝母、青皮、半夏、川芎等。適應證:疏肝解郁、行氣活血法適用于肝郁氣滯血凝而致腫塊堅硬或結塊腫痛、不紅不熱;或癰疽后期

16、,寒熱已除、毒熱已退、腫硬不散者,伴胸悶不舒、口苦、脈弦等,如乳癬、乳巖等;理氣解郁、化痰軟堅法適用于腫勢皮緊內軟,隨喜怒而消長,伴性情急躁、痰多而粘等,如肉癭、氣癭等病。注意點:凡行氣藥物,多有香燥辛溫特性,容易耗氣傷陰;若氣虛、陰傷或火盛患者,須要慎用或禁用。此外,行氣法在臨床上單獨使用者較少,常與祛痰、和營等方法配合使用。(八)和營法 是用調和營血的藥物,使經絡疏通,血脈調和流暢,從而達到瘡瘍腫消痛止的目的。外科病中瘡瘍的形成,多因“營氣不從,逆于肉理”而成,所以和營法在內治法中應用還是比較廣泛的。大致可分活血化瘀和活血逐瘀兩種治法。 方劑舉例 : 活血化瘀方,如桃紅四物湯;活血逐瘀方,

17、如大黃蟄蟲丸。常用藥物 活血化瘀藥,如桃仁、紅花、當歸、赤芍、紅藤等;活血逐瘀藥,如蟄蟲、水蛭、虻蟲、三棱、莪術等。適應證 : 活血化瘀法適用于經絡阻隔、氣血凝滯引起的外科疾病,如腫瘍或潰后腫硬疼痛不減、結塊,色紅較淡,或不紅或青紫者?;钛痧龇ㄟm用于瘀血凝聚、閉阻經絡所引起的外科疾病,如乳巖、筋瘤等。 注意點:和營法在臨床上有時需與其他治法合并應用,若有寒邪者,宜與祛寒藥合用;血虛者,宜與養血藥合用;痰、氣、瘀互結為患,宜與理氣化痰藥合用等。和營活血的藥品一般性多溫熱,所以火毒熾盛的疾病不應使用,以防助火;對氣血虧損者,破血逐瘀藥也不宜過用,以免傷血。 (九)內托法用補益和透膿的藥物,扶助正

18、氣,托毒外出,使瘡瘍毒邪移深居淺,早日液化成膿,或使病灶趨于限局化,使邪盛者不致膿毒旁竄深潰,正虛者不致毒邪內陷,從而達到膿出毒泄、腫痛消退的目的,寓有“扶正達邪”之意。臨床上根據病情虛實情況,托法可分為透托法和補托法兩類。其中補托法又可分為益氣托毒法和溫陽托毒法。方劑舉例:透托方,如透膿散;益氣托毒方,如托里消毒散;溫陽托毒方,如神功內托散。常用藥物:如黃芪、黨參、白術、當歸、白芍、附子、干姜、穿山甲、皂角刺等。 適應證:透托法用于腫瘍已成,毒盛正氣不虛,腫瘍尚未潰破或潰破后膿出不暢,多用于實證;補托法用于腫瘍毒勢方盛,正氣已虛,不能托毒外出者。如見瘡形平塌,根盤散漫,難潰難腐,或潰后膿水稀

19、少,堅腫不消,并出現精神不振,面色無華,脈數無力等癥狀,可用益氣托毒法;注意點:透膿法不宜用之過早,腫瘍初起未成膿時勿用;補托法正實毒盛的情況下,不可施用,否則不但無益,反能滋長毒邪,使病勢加劇而犯“實實之戒”,故透膿散方中的當歸、川芎,凡濕熱火毒熾盛之時,皆去而不用。此外,內托法常與清熱法同用,因熱盛則肉腐,肉腐則為膿,故透膿同時要酌加清熱藥物,火熱熄則膿腐盡。 (十)補益法 是用補虛扶正的藥物,使體內氣血充足,以消除虛弱,恢復正氣,助養新肉生長,使瘡口早日愈合的治法,即內經所說“虛者補之”、“損者益之”之意。補益法主要有益氣、養血、滋陰、助陽等四個方面。方劑舉例:益氣方,如四君子湯;養血方

20、,如四物湯;氣血雙補方,如八珍湯;滋陰方,如六昧地黃丸;助陽方,如桂附八味丸或右歸丸。常用藥物:益氣之藥,如黨參、黃芪、白術;養血藥,如當歸、熟地、雞血藤、白芍;滋陰藥,如生地、玄參、麥冬、女貞子、旱蓮草;溫陽藥,如附子、肉桂;助陽藥,如仙茅、仙靈脾、巴戟天、鹿角片等。適應證:凡具有氣虛、血虛、陰虛、陽虛癥狀者,均可應用補法。一般適用于瘡瘍中后期、皮膚病等凡有氣血不足及陰虛陽微者。注意點:疾病有單純氣虛或血虛,陰虛或陽虛,也有氣血兩虛,陰陽互傷,所以應用補法也當靈活,但以見不足者補之為原則。例如肛門病中小兒、老年人的脫肛,屬氣虛下陷,可給予補中益氣湯以補氣升提;又如失血過多者,每能傷氣,氣虛便

21、無以攝血,故必須氣血雙補;(十一)調胃法 是用調理胃氣的藥物,使納谷旺盛,從而促進氣血生化的治法。凡瘡瘍后期潰后膿血大泄,必須靠水谷之營養,以助氣血恢復,加速瘡口愈合;若胃納不振,則生化乏源,氣血不充,潰后難斂。凡在外科疾病的發展過程中如出現脾胃虛弱,運化失司,應及時調理脾胃,不必拘泥于瘡瘍的后期。古人云“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故治療外科疾病,自始至終都要注意到胃氣。調胃法在具體運用時,分理脾和胃、和胃化濁及清養胃陰等法。 方劑舉例理脾和胃方,如異功散;和胃化濁方,如二陳湯;清養胃陰方,如益胃湯。常用藥物 理脾和胃藥,如黨參、白術、茯苓、陳皮、砂仁等;和胃化濁藥,如陳皮、茯苓、半夏、厚樸、

22、竹茹、谷芽、麥芽等;清養胃陰藥,如沙參、麥冬、玉竹、生地、天花粉等。適應證 理脾和胃法用于脾胃虛弱,運化失職,如潰瘍兼納呆食少、大便溏薄、舌淡、苔紅、脈濡等癥和胃化濁法適用于濕濁中阻,胃失和降,如疔瘡或有頭疽潰后,癥見胸悶泛惡,食欲不振,苔薄黃膩,脈濡滑者清養胃陰法適用于胃陰不足,如疔瘡走黃、有頭疽內陷,癥見口干少津而不喜飲,胃納不香,或伴口糜,舌光紅,脈細數者注意點 理脾和胃、和胃化濁兩法之運用,適應證中均有胃納不佳之癥,但前者適用于脾虛而運化失常,后者適用于濕濁中阻而運化失常,區分之要點在于苔是否膩與厚薄、舌質淡與不淡,以及有無便溏、胸悶欲惡之癥。而清養胃陰之法重點在于抓住舌光質紅之癥。假

23、如三法用之不當,則更增胃濁或重傷其陰。以上各種內治療法,雖每法均各有其適應證,但病情的變化是錯綜復雜的,在具體運用時,往往需數法合并使用。因此,治療時應根據全身和局部情況、病程階段,按病情的變化和發展選法用藥,才能得到較好的治療效果。第二節 外 治 法 外治法是運用藥物、手術、物理方法或配合一定的器械等,直接作用于患者體表某部或病變部位而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外治法是與內治法相對而言的治療法則,是中醫辨證施治的另一種體現。 理瀹駢文說:“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即內治之藥,所異者法耳。”指出了外治法與內治法治療機理相同,但給藥途徑不同。外治法是將藥物直接作用于皮膚或黏膜,使之吸收

24、,從而發揮治療作用,也是外科所獨具的治療方法。 外治法的運用同內治法一樣,除了要進行辨證施治外,還要根據疾病不同的發展過程,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常用的方法有藥物療法、手術療法和其他療法三大類。 一、藥物療法 藥物療法是根據疾病所在的部位不同,以及病程發展變化所需,將藥物制成不同的劑型施用于患處,使藥力直達病所,從而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方法。常用的有膏藥、油膏、箍圍藥、草藥、摻藥等。 膏藥 膏藥古代稱薄貼,現稱硬膏。膏藥是按配方用若干藥物浸于植物油中煎熬,去渣存油,加入黃丹再煎,利用黃丹在高熱下發生物理變化凝結而成的制劑,俗稱藥肉;也有不用煎熬,經搗爛后再用竹簽將藥肉攤在紙或布上而成的膏藥制劑。目

25、前通過劑型改革,有些已制成膠布型膏藥。膏藥總的作用是因其富有粘性,敷貼患處能固定患部,使患部減少活動;保護潰瘍瘡面,可以避免外來刺激或毒邪感染。膏藥使用前加溫軟化,趁熱敷貼患部,使患部得到較長時間的熱療,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增加抗病能力。至于具體的功用,則依據所選藥物的功用不同,對腫瘍起到消腫定痛,對潰瘍起到提膿祛腐、生肌收口的作用。 適應證一切外科疾病初起、成膿、潰后各個階段,均可應用。用法由于膏藥方劑的組成不同,運用的藥物有溫涼之異,所以在應用時就有各種不同的適應證。如太乙膏、千捶膏均可用于紅腫熱痛明顯之陽證瘡瘍,為腫瘍、潰瘍的通用方。初起貼之能消,已成貼之能潰,潰后貼之能祛腐。太乙膏性偏清

26、涼,功能消腫、清火、解毒、生?。磺Т犯嘈云疀?,功能消腫、解毒、提膿、祛腐、止痛;陽和解凝膏用于瘡形不紅不熱、漫腫無頭之陰證瘡瘍未潰者,功能溫經和陽、祛風散寒、調氣活血、化痰通絡;咬頭膏具有腐蝕性,功能蝕破瘡頭,適用于腫瘍膿成,不能自破,以及患者不愿接受手術切開排膿者。此外,膏藥攤制的形式有厚薄之分,在具體運用上也各有所宜。如薄型的膏藥,多適用于潰瘍,宜于勤換;厚型的膏藥,多適用于腫瘍,宜于少換,一般35天調換1次。 注意點 凡瘡瘍使用膏藥,有時可能引起皮膚掀紅,或起丘疹,或發生水皰,瘙癢異常,甚則潰爛等現象,這是因為皮膚過敏,形成膏藥風(接觸性皮炎);或潰瘍膿水過多,由于膏藥不能吸收膿水,淹

27、及瘡口,浸淫皮膚,從而引起濕瘡。凡見此等情況,可以改用油膏或其他藥物。此外,膏藥不可去之過早,否則瘡面不慎受傷,再次感染,復致潰腐;或使瘡面形成紅色瘢痕,不易消退,有損美觀。 油膏 油膏是將藥物與油類煎熬或搗勻成膏的制劑,現稱軟膏。目前,油膏的基質有豬脂、羊脂、松脂、麻油、黃蠟、白蠟以及凡士林等。在應用上,其優點有柔軟、滑潤、無板硬粘著不舒的感覺,尤其對病灶的凹陷折縫之處,或大面積的潰瘍,使用油膏更為適宜,故近代常用油膏來代替膏藥。適應證適用于腫瘍、潰瘍,皮膚病糜爛結痂滲液不多者,以及肛門病等。用法 由于油膏方劑的組成不同,疾病的性質和發病階段各異,在具體運用時,根據病情辨證選藥。腫瘍期:金黃

28、膏、玉露膏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散瘀化痰的作用,適用于瘡瘍陽證。金黃膏長于除濕化痰,對腫而有結塊,尤其是急性炎癥控制后形成的慢性遷延性炎癥更為適宜。玉露膏性偏寒涼,對掀紅灼熱明顯、腫勢散漫者效果較佳;沖和膏有活血止痛、疏風祛寒、消腫軟堅的作用,適用于半陰半陽證;回陽玉龍膏有溫經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適用于陰證。潰瘍期可選用生肌玉紅膏、紅油膏、生肌白玉膏。生肌玉紅膏功能活血祛腐、解毒止痛、潤膚生肌收口,適用于一切潰瘍腐肉未脫,新肉未生之時,或日久不能收口者;紅油膏功能防腐生肌,適用于一切潰瘍;生肌白玉膏功能潤膚生肌收斂,適用于潰瘍腐肉已凈、瘡口不斂者,以及乳頭皸裂、肛裂等??;瘋油膏功能潤燥殺蟲止

29、癢,適用于牛皮癬、慢性濕瘡、皸裂等;青黛散油膏功能收濕止癢、清熱解毒,適用于蛇串瘡及急、慢性濕瘡等皮膚掀紅癢痛、滲液不多之癥,亦可用于痄腮以及對各種油膏過敏者;消痔膏、黃連膏功能消痔退腫止痛,適用于內痔脫出、贅皮外痔、血栓外痔等出血、水腫、疼痛之癥注意點凡皮膚濕爛,瘡口腐肉已盡,攤貼油膏應薄而勤換,以免膿水浸淫皮膚,不易于燥。目前調制油膏大多應用凡士林,凡士林系礦物油,也可刺激皮膚引起皮炎,如見此等現象應改用植物油或動物油;若對藥物過敏者,則改用其他藥。油膏用于潰瘍腐肉已脫、新肉生長之時,攤貼宜薄,若過于厚涂則使肉芽生長過剩而影響瘡口愈合。 箍圍藥 箍(gu-)圍藥古稱敷貼,是藥粉和液體調制成

30、的糊劑,具有箍集圍聚、收束瘡毒的作用,用于腫瘍初期,促其消散;若毒已結聚,也能促使瘡形縮小,趨于局限,早日成膿和破潰;即使腫瘍破潰,余腫未消,也可用它來消腫,截其余毒。 適應證凡外瘍不論初起、成膿及潰后,腫勢散漫不聚而無集中之硬塊者,均可使用本法。用法由于箍圍藥的藥性有寒、熱的不同,所以在應用時應分別使用,才能收到預期效果。如金黃散、玉露散可用于紅腫熱痛明顯的陽證瘡瘍;瘡形腫而不高,痛而不甚,微紅微熱,屬半陰半陽證者,可用沖和散;瘡形不紅不熱、漫腫無頭屬陰證者,可用回陽玉龍散。箍圍藥使用時,是將藥粉與各種不同的液體調制成糊狀。調制液體有多種多樣,臨床應根據疾病的性質與階段不同,正確選擇使用:以

31、醋調者,取其散瘀解毒;以酒調者,取其助行藥力;以蔥、姜、韭、蒜搗汁調者,取其辛香散邪;以菊花汁、絲瓜葉汁、銀花露調者,取其清涼解毒,而其中用絲瓜葉汁調制的玉器散治療暑天癤腫效果較好;以雞子清調者,取其緩和刺激;以油類調者,取其潤澤肌膚。如上述液體取用有困難時,則可用冷茶汁加白糖少許調制。總之,陽證多用菊花汁、銀花露或冷茶汁調制,半陰半陽證多用蔥、姜、韭搗汁或用蜂蜜調制,陰證多用醋、酒調敷。用于外瘍初起時,箍圍藥宜敷滿整個病變部位。若毒已結聚,或潰后余腫未消,宜敷于患處四周,不要完全涂布。敷貼應超過腫勢范圍注意點凡外瘍初起,腫塊局限者,一般宜用消散藥。陽證不能用熱性藥敷貼,以免助長火毒,陰證不能

32、用寒性藥敷貼,以免寒濕凝滯不化。箍圍藥敷后干燥之時,宜時時用液體濕潤,以免藥物剝落及干板不舒。 草藥 草藥又稱生藥,是指采集的新鮮植物藥,多為野生。其藥源豐富,使用方便,價格低廉,療效較好,民間使用草藥治療外科疾病積累了很多的經驗。適應證一切外科疾病之陽證,具有紅腫熱痛者;創傷淺表出血;皮膚病的止癢;毒蛇咬傷等均可應用。用法蒲公英、紫花地丁、馬齒莧、芙蓉花葉、七葉一枝花、絲瓜葉等,有清熱解毒消腫之功,適用于陽證腫瘍。將鮮草藥洗凈,加食鹽少許,搗爛敷患處,每日調換1-2次;旱蓮草、白茅花、絲瓜葉等,有止血之功,適用于淺表創傷之止血。洗凈,搗爛后敷出血處,并加壓包扎,白茅花不用搗爛可直接敷用;徐長

33、卿、蛇床子、地膚子、澤漆、羊蹄根等有止癢作用,適用于急、慢性皮膚病。用時洗凈,凡無滲液者可煎湯熏洗,有滲液者搗汁或煎湯冷卻后作濕敷;澤漆搗爛后加食鹽少許用紗布包后,涂擦白疤皮損處;羊蹄根用醋浸后取汁外搽治牛皮癬;半邊蓮搗汁內服,藥渣外敷傷口周圍,治毒蛇咬傷等。 注意點用鮮草藥外敷時,必須先洗凈,再用1:5000高錳酸鉀溶液浸泡后搗爛外敷,敷后應注意干濕度,干后可用冷開水時時濕潤,以免患部干繃不舒。摻藥將各種不同的藥物研成粉末,根據制方規律,并按其不同的作用配伍成方,用時摻布于膏藥或油膏上,或直接摻布于病變部位,謂之摻藥,古稱散劑,現稱粉劑。摻藥的種類很多,治療外科疾患時應用范圍很廣,不論腫瘍和

34、潰瘍等均可應用。其他如皮膚病、肛門病等也同樣可以施用。由于疾病的性質和發展階段不同,應用時要根據具體情況選擇用藥,可摻布于膏藥、油膏上,或直接摻布于瘡面上,或粘附在紙捻上插入瘡口內,或將藥粉時時撲于病變部位,以達到消腫散毒、提膿祛腐、腐蝕平胬、生肌收口、定痛止血、收澀止癢、清熱解毒等目的。摻藥配制時,應研極細,研至無聲為度。植物類藥品宜另研過篩;礦物類藥品宜水飛;麝香、樟腦、冰片、朱砂粉、牛黃等香料貴重藥品,宜另研后再與其他藥物和勻,制成散劑方可應用,否則用于腫瘍藥性不易滲透,用于潰瘍容易引起疼痛。有香料的藥粉最好以瓷瓶貯藏,塞緊瓶蓋,以免香氣走散。近年來經過劑型的改革,將藥粉與水溶液相混合制

35、成洗劑,將藥物浸泡于乙醇溶液中制成酊劑,便于患者應用。 (1)消散藥 將具有滲透和消散作用的藥粉摻布于膏藥或油膏上,貼于患處,可以直接發揮藥力,使瘡瘍蘊結之毒移深居淺,腫消毒散。適應證: 適用于腫瘍初起而腫勢局限尚未成膿者。 用法:陽毒內消散、紅靈丹具有活血止痛、消腫化痰之功,適用于一切陽證;陰毒內消散、桂麝散、黑退消有溫經活血、破堅化痰、散風逐寒之功,適用于一切陰證。注意點:若病變部腫勢不局限者,選用箍圍藥較宜。 (2)提膿祛腐藥 具有提膿祛腐的作用,能使瘡瘍內蓄之膿毒早日排出,腐肉迅速脫落。一切外瘍在潰破之初,應選用提膿祛腐藥。若膿水不能外出,則攻蝕越深,腐肉不去則新肉難生,不僅增加患者的

36、痛苦,而且影響瘡口的愈合,甚至造成病情惡化而危及生命。因此,提膿祛腐是處理潰瘍早期的一種基本方法。 適應證:凡潰瘍初期,膿栓未溶,腐肉未脫,或膿水不凈,新肉未生的階段,均宜使用。用法:提膿祛腐的主藥是升丹,升丹以其配制原料種類多少的不同而有小升丹和大升丹之分。小升丹又稱三仙丹,其配制的處方中只有水銀、火硝和明礬三種原料。大升丹的配制處方除上述三種藥品外,尚有皂礬、朱砂、雄黃及鉛等。升藥又可依其煉制所得成品的顏色而分為“紅升”和“黃升”兩種。 升丹是中醫外科中常用的一種藥品,現代科學證明,升丹化學成分主要為汞化合物如氧化汞、硝酸汞等,紅升丹中還含有氧化鉛,其中汞化合物有毒,有殺菌消毒作用。藥理研

37、究證實,汞離于能和病菌呼吸酶中的硫氫基結合,使之固定而失去原有活動力,終致病原菌不能呼吸而趨于死亡;硝酸汞是可溶性鹽類,加水分解而成酸性溶液,對人體組織有緩和的腐蝕作用,可使與藥物接觸的病變組織蛋白質凝固壞死,逐漸與健康組織分離而脫落,具有“祛腐”作用。目前采用的是一種小升丹,臨床使用時,若瘡口大者,可摻于瘡口上;瘡口小者,可粘附在藥線亡插入;亦可摻于膏藥、油膏上蓋貼。升丹因藥性太猛,須加賦形藥使用,常用的有九一丹、八二丹、七三丹、五五丹等。在腐肉已脫、膿水已少的情況下,更宜減少升丹含量。此外,尚有不含升丹的提膿祛腐藥,如黑虎丹,可用于對升丹過敏者;回陽玉龍散溫經活血、祛腐化痰,可用于潰瘍屬陰

38、證者。 注意點:升丹屬有毒刺激性藥品,凡對升丹過敏者應禁用;對大面積瘡面,應慎用,以防過多地吸收而發生汞中毒。若病變在眼部、唇部附近者,也應禁用,以免強烈的腐蝕有損容貌。此外,升丹放置陳久使用,可使藥性緩和而減輕疼痛。升丹為汞制劑,宜用黑瓶貯藏,以免氧化變質。(3)腐蝕藥與平胬藥 腐蝕藥又稱追蝕藥,具有腐蝕組織的作用,摻布患處,能使瘡瘍不正常的組織得以腐蝕枯落。平胬藥具有平復胬肉的作用,能使瘡口增生的胬肉回縮。適應證:凡腫瘍在膿未潰時;痔瘡、瘰疬、贅疣、息肉等??;潰瘍破潰以后,瘡口太小,引流不暢;瘡口僵硬,胬肉突出,腐肉不脫等妨礙收口時均可使用。 用法:由于腐蝕平胬成方的藥物組成不同,藥性作用

39、有強弱之分,因此在臨床上需根據其適應證而分別使用。如白降丹,適用于潰瘍瘡口太小,膿腐難去,用桑皮紙或絲棉紙做成裹藥,插于瘡口,使瘡口開大,膿腐易出;其他如贅疣,點之可以腐蝕枯落;另有以米糊作條,用于瘰疬,則能起攻潰拔核的作用;枯痔散一般用于痔瘡,將此藥涂敷于痔核表面,能使其焦枯脫落;三品一條槍插入患處,能腐蝕漏管,也可以蝕去內痔,攻潰瘰疬;平胬丹適用于瘡面胬肉突出,摻藥其上,能使胬肉平復。注意點:腐蝕藥一般含有汞、砒成分,因汞、砒的腐蝕力較其他藥物大,在應用時必須謹慎。尤其在頭面、指、趾等肉薄近骨之處,不宜使用過烈的腐蝕藥物。即使需要應用,必須加賦形藥減低其藥力,以免傷及周圍正常組織,待腐蝕目

40、的達到,即應改用其他提膿祛腐或生肌收口藥。不要長期、過量地使用以免引起汞中毒,對汞、砒過敏者,則應禁用。 (4)祛腐生肌藥具有提膿祛腐、解毒活血、生肌收斂的作用,摻敷在創面上,能改善潰瘍局部血液循環,促使膿腐液化脫落,促進新肉生長。適應證:潰瘍日久,腐肉難脫,新肉不生;或腐肉已脫,新肉不長,久不收口者。用法:取藥粉適量,直接摻布在創面上;或制成藥捻,插入創口內?;仃栍颀埳⒂糜跐儗訇幾C,腐肉難脫,肉芽暗紅或腐肉已脫,肉芽灰白,新肉不長者,具有溫陽活血、祛腐生肌之功;月白珍珠散、拔毒生肌散用于潰瘍陽證。月白珍珠散用于腐肉脫而未盡,新肉不生,久不收口者,有清熱解毒、祛腐生肌之功。拔毒生肌散用于腐肉

41、未脫,常流毒水,瘡口下陷,久不生肌者,有拔毒生肌之功;回陽生肌散用于潰瘍虛證,膿水清稀,久不收口者。前者補氣和營生肌,擅治偏氣虛者;后者回陽生肌,擅治偏陽虛者。注意點:祛腐生肌藥用于慢性潰瘍比較適宜,使用時,應根據潰瘍陰陽屬性辨證選藥。若全身情況較差,氣血虛衰者,還應配合內治法內外同治,以促進潰瘍愈合。 (5)生肌收口藥 具有解毒、收斂、促進新肉生長的作用,摻敷瘡面能使瘡口加速愈合。瘡瘍潰后,當膿水將盡,或腐脫新生時,若僅靠機體的修復能力來長肉收口則較為緩慢,因此,生肌收口也是處理潰瘍的一種基本方法。適應證:凡潰瘍腐肉已脫、膿水將盡時,均可使用。用法:常用的生肌收口藥,如生肌散、八寶丹等,不論

42、陰證、陽證,均可摻布于瘡面上應用。注意點:膿毒未清、腐肉未凈時,若早用生肌收口藥,則不僅無益,反增潰爛,延緩治愈,甚至引起迫毒內攻之變;若已成漏管之證,即使用之,勉強收口,仍可復潰,此時需配以手術治療,方能達到治愈目的;若潰瘍肉色灰淡而少紅活,新肉生長緩慢,則宜配合內服藥補養和食物營養,內外兼施,以助新生;若臁瘡日久難斂,則宜配以綁腿纏縛,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環。(6)止血藥 具有收澀凝血的作用,摻敷于出血之處,外用紗布包扎固定,可以促使創口血液凝固,達到止血的目的。適應證:適用于潰瘍或創傷出血,凡屬于小絡損傷而出血者,可以使用。用法:桃花散適用于潰瘍出血;如圣金刀散適用于創傷性出血;云南白藥對于

43、潰瘍出血、創傷性出血均可使用。其他如三七粉,調成糊狀涂敷患部,也有止血作用。注意點:若大出血時,必須配合手術與內治等方法急救,以免因出血不止而引起暈厥之變。(7)清熱收澀藥 具有清熱收澀止癢的作用,摻撲于皮膚病糜爛滲液不多的皮損處,達到消腫、干燥、止癢的目的。適應證:適用于一切皮膚病急性或亞急性皮炎而滲液不多者。用法:常用的有青黛散,以其清熱止癢的作用較強,故用于皮膚病大片潮紅丘疹而無滲液者;三石散收澀生肌作用較好,故用于皮膚糜爛、稍有滲液而無紅熱之時,可直接干撲于皮損處,或先涂上一層油劑后再撲三石散,外加包扎。注意點:一般不用于表皮糜爛、滲液較多的皮損處,用后反使滲液不能流出,容易導致自身過

44、敏性皮炎;亦不宜用于毛發生長的部位,因藥粉不能直接摻撲于皮損處,同時粉末與毛發易粘結成團。(8)酊劑 酊劑是將各種不同的藥物浸泡于乙醇溶液內,最后傾取其藥液,即為酊劑。適應證:一般用于瘡瘍未潰及皮膚病等。用法:紅靈酒有活血、消腫、止痛之功,用于凍瘡、脫疽未潰之時;10土槿皮酊、復方土槿皮酊有殺蟲止癢之功,適用于鵝掌風、灰指甲、腳濕氣等;白屑風酊有祛風、殺蟲、止癢之功,適用于面游風。注意點:一般酊劑有刺激性,所以凡瘡瘍破潰后或皮膚病有糜爛者均應禁用。酊劑應盛于遮光密閉容韶中,充裝宜滿,并在陰涼處保存。 (9)洗劑 洗劑是按照組方原則,將各種不同的藥物先研成細末,然后與水溶液混合在一起而成。因加入

45、的粉劑多系不溶性,故呈混懸狀,用時須加以振蕩,故也稱混合振蕩劑或振蕩洗劑。適應證:一般用于急性、過敏性皮膚病,如酒齄鼻和粉刺等。用法:三黃洗劑有清熱止癢之功,用于一切急性皮膚病,如濕瘡、接觸性皮炎,皮損為潮紅、腫脹、丘疹等;顛倒散洗劑有清熱散瘀之功,用于酒齄鼻、粉刺。上述方劑中??杉尤?-2薄荷腦或樟腦,增強止癢之功。在應用洗劑時應充分振蕩,使藥液和勻,以毛筆或棉簽蘸之涂于皮損處,每日35次。 注意點:凡皮損處糜爛滲液較多,或膿液結痂,或深在性皮膚病,均應禁用。在配制洗劑時,其中藥物粉末應先研細,以免刺激皮膚。二、手術療法手術療法是應用各種器械進行手法操作的一種治療方法,它在外科治療中占有十分

46、重要的位置。常用的方法有切開法、烙法、砭鐮法、挑治法、掛線法、結扎法等,可針對疾病的不同情況選擇應用。手術器械必須嚴格消毒,正確使用麻醉方法,保證無菌操作,并注意防止出血和刀暈等情況的發生。 1切開法切開法就是運用手術刀把膿腫切開,以使膿液排出,從而達到瘡瘍毒隨膿泄、腫消痛止、逐漸向愈的目的。這里所講的切開法僅指膿瘍的切開。適應癥:一切外瘍,不論陰證、陽證,確已成膿者,均可使用。用法:運用切開法之前,應當辨清膿成熟的程度、膿腫的深淺、患部的血脈經絡位置等情況,然后決定切開與否,具體運用如下:(1)選擇有利時機 即辨清膿成熟的程度,準確把握切開的有利時機。當腫瘍成膿之后,膿腫中央出現透膿點(膿腔

47、中央最軟的一點),即為膿已成熟,此時予以切開最為適宜。若腫瘍膿未成熟,過早切開則徒傷氣血,膿反難成,并可致膿毒走竄。(2)切口選擇 以便于引流為原則,選擇膿腔最低點或最薄弱處進刀,一般瘡瘍宜循經直切,免傷血絡;乳房部應以乳頭為中心,放射狀切開,免傷乳絡;面部膿腫應盡量沿皮膚的自然紋理切開;手指膿腫應從側方切開;關節區附近的膿腫,切口盡量避免越過關節;若為關節區膿腫,一般施行橫切口、弧形切口或“S”形切口,因為縱切口在疤痕形成后易影響關節功能;肛旁低位膿腫,應以肛管為中心作放射狀切開。(3)切開原則不同的病變部位,進刀深淺必須適度,如膿腔淺者,或生在皮肉較薄的頭、頸、脅肋、腹、手指等部位,必須淺

48、切;如膿腔深者,或生在皮肉較厚的臀、臂等部位,稍深無妨,以得膿為度。切口大小應根據膿腫范圍大小以及病變部位的肌肉厚薄而定,以膿流通暢為原則。凡是膿腫范圍大,肌肉豐厚而膿腔較深的,切口宜大;膿腫范圍小,肉薄而膿腫較淺的,切口宜小。一般切口不能超越膿腔以外,以免損傷好肉筋絡,愈合后疤痕較大;但切口也不能過小,以免引流不暢,膿水難出,延長治愈時間。(4)操作方法 切開時以右手握刀,同時左手拇、食兩指按在所要進刀部位的兩側,進刀時刀刃宜向上,在膿點部位向內直刺,深入膿腔即止,如欲把刀口開大,則可將刀口向上或向下輕輕延伸,然后將刀直出即可。如采用西醫手術刀,可應用小號尖角刀以反挑式之執刀法進行直刺,如欲

49、把刀口開大,則可將刀口向上或向下輕輕延伸。 注意點:在關節和筋脈的部位宜謹慎開刀,以免損傷筋脈,致使關節不利,或大出血;如患者過于體弱,切開時應注意體位并做好充分準備,以防暈厥;凡顏面疔瘡,尤其在鼻唇部位,忌早期切開,以免療毒走散,并發走黃危證。切開后,由膿自流,切忌用力擠壓,以免感染擴散、毒邪內攻。 2火針烙法 古稱燔針淬刺,是指將針具燒紅后燙烙病變部位,以達到消散、排膿、止血、去除贅生物等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常用的有平頭、尖頭、帶刃等粗、細不同的多種鐵針。用于消散的,多選用尖頭鐵針,用于引流可選用平頭或帶刃鐵針。適應證:甲下瘀血,四肢深部膿瘍、癤、癰、贅疣、息肉以及創傷出血等。用法:外傷引

50、起的指甲下瘀血,可施“開窗術”治療。選用平頭粗細適當的鐵針,燒紅后點穿指甲,迅速放出瘀血,患指疼痛即刻緩解,一般不會引起指甲與甲床分離;四肢深部膿瘍,可用平頭或帶刃粗針,灼紅后刺人膿瘍中心部位。出針時,針具向下斜拖,使瘡口開大。一烙不透,可以多烙,烙后應放人藥線引流;癤、癰膿瘍表淺者,平頭粗針烙后,針具直出或斜出,膿汁自流,亦可輕輕擠出膿汁,不必放入藥線;贅疣、息肉患者,切除病灶后,用烙法可燙治病根;創傷出血患者用平頭粗細適中的鐵針,燒紅后灼之,即刻止血注意點:治療時應避開患者的視線,以免引起患者精神緊張,發生暈蹶;烙時,火針應避開大血管及神經,不能盲目刺人,傷及正常組織;手、足筋骨關節處,用

51、之恐焦筋灼骨,造成殘廢;胸肋、腰、腹等部位不可深烙,否則易傷及內膜;頭為諸陽之會,皮肉較薄,亦當禁用;血瘤、巖腫等病禁用烙法;年老體弱、大病之后、孕婦等不宜用火針。 3砭鐮法砭鐮法俗稱飛針。現多是用三棱針或刀鋒在瘡瘍患處的皮膚或黏膜上淺刺,放出少量血液,使內蘊熱毒隨血外泄的一種治療方法。有疏通經絡、活血化瘀、排毒泄熱、扶正祛邪的作用。適應證:適用于急性陽證瘡瘍。如下肢丹毒、紅絲疔、癤瘡癰腫初起、外傷瘀血腫痛、痔瘡腫痛等。用法:治療時局部常規消毒,用三棱針或刀鋒直刺患處或特選部位的皮膚、黏膜,令微微出血。刺畢,用消毒棉球按壓針孔。紅絲疔患者用挑刺手法,于紅絲盡頭刺之,令微出血,繼而沿紅絲走向寸寸

52、挑斷;下肢丹毒及癤、癰初起,可用圍刺手法,用三棱針圍繞病灶周圍點刺出血。注意點:注意無菌操作,以防感染。擊刺時,宜輕、準、淺、快,出血量不宜過多,應避開神經和大血管,刺后可再敷藥包扎。頭、面、頸部不宜施用砭鐮法,陰證、虛證及有出血傾向者禁用。4挑治療法 挑治療法是在人體的腧穴、敏感點或一定區域內,用三棱針挑破皮膚、皮下組織,挑斷部分皮內纖維。是通過刺激皮膚經絡使臟腑得到調理的一種治療方法。有調理氣血、疏通經絡、解除瘀滯的作用。 適應證:適用于內痔出血、肛裂、脫肛、肛門瘙癢、頸部多發性癤腫等。用法:常用的方法有選點挑治、區域挑治和截根療法3種。選點挑治:在背部上起第7頸椎,下至第5腰椎,旁及兩側

53、腋后線范圍內,尋找疾病反應點。反應點多為棕色、灰白色、暗灰色等按之不褪色、小米粒大小的丘疹。此法適用于頸部多發性癤腫。區域挑治:在腰椎兩側旁開1-15寸的縱線上任選一點挑治,尤其在第2腰椎到第3腰椎之間旁開1-15寸的縱線上,挑治效果更好。本法適用于內痔出血、肛裂、脫肛、肛門瘙癢等。 截根療法:取大椎下4橫指處,在此處上下、左右1cm范圍內尋找反應點或敏感點。治療時,讓病人反坐在靠椅上,兩手扶于靠背架,暴露背部。體弱患者可采用俯臥位,防止虛脫。挑治前局部常規消毒,用小號三棱針刺人皮下至淺筋膜層,挑斷黃白色纖維數根,挑畢,以消毒紗布敷蓋。一次不愈,可于23周后再行挑治,部位可以另選。此法適用于項

54、部牛皮癬等的治療。注意點:注意無菌操作,挑治后一般35天內禁止洗澡,防止感染,挑治后當日應注意休息,不吃刺激性食物。對孕婦、有嚴重心臟病、出血性疾病及身體過度虛弱者禁用本法。5掛線法 掛線法是采用普通絲線,或藥制絲線,或紙裹藥線,或橡皮筋線等來掛斷瘺管或竇道的治療方法。其機理是利用掛線的緊箍作用,促使氣血阻絕,肌肉壞死,最終達到切開的目的。掛線又能起到引流作用,分泌物和壞死組織液隨掛線引流排出,從而保證引流通暢,防止發生感染。適應證:凡瘡瘍潰后,膿水不凈,雖經內服、外敷等治療無效而形成瘺管或竇道者;或瘡口過深,或生于血絡叢處而不宜采用切開手術者,均可使用。用法:先用球頭銀絲自甲孔探入管道,使銀

55、絲從乙孔穿出(如沒有乙孔的,可在局麻下用硬性探針頂穿,引出銀絲),然后用絲線做成雙套結,將橡皮筋線1根結扎在自乙孔穿出的銀絲球頭部,再由乙孔退回管道,從甲孔抽出。這樣,橡皮筋線與絲線貫穿瘺管管道兩口。此時將扎在球頭上的絲線與橡皮筋線剪開(絲線暫時保留在管道內,以備橡皮筋線在結扎斷開時,用以另引橡皮筋線作更換之用),再在橡皮筋線下先墊2根絲線,然后收緊橡皮筋線,打1個單結,再將所墊的2根絲線各自分別在橡皮筋線打結處予以結縛固定,最后抽出管道內保留的絲線。如采用普通絲線或紙裹藥線掛線法,則在掛線以后,須每隔23天解開線結,收緊1次。橡皮筋線因有彈性,一般一次扎緊后即可自動收緊切開,所以目前多采用橡

56、皮筋線掛線法。注意點:如果瘺管管道較長,發現掛線松弛時,必須將線收緊;在探查管道時,要輕巧、細致,避免形成假道。6 .結扎法結扎法又名纏扎法,是將線纏扎于病變部位與正常皮肉分界處,通過結扎,促使病變部位經絡阻塞、氣血不通,結扎遠端的病變組織失去營養而致逐漸壞死脫落,從而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方法。對較大脈絡斷裂而引起活動性出血,亦可利用本法結扎血管,制止出血。 適應證:適用于瘤、贅疣、痔、脫疽等病,以及脈絡斷裂引起的出血之癥。用法:凡頭大蒂小的贅疣、痔核等,可在根部以雙套結扣住扎緊;凡頭小蒂大的痔核,可以縫針貫穿它的根部,再用“8”字式結扎法,或“回”字式結扎法兩線交叉扎緊。結扎所使用線的種類有普

57、通絲線、藥制絲線、紙裹藥線等,目前多采用較粗的普通絲線或醫用縫合線。注意點:如內痔用縫針穿線,不可穿過患處的肌層,以免化膿;扎線應扎緊,否則不能達到完全脫落的目的;扎線未脫,應俟其自然脫落,不要硬拉,以防出血。三、其他療法 其他療法有引流法、墊棉法、藥筒拔法、針灸法、熏法、熨法、熱烘療法、瀾漬法、冷凍療法和激光療法等。1引流法引流法是在膿腫切開或自行潰破后,運用藥線、導管或擴創等法使膿液暢流,腐脫新生,防止毒邪擴散,促使潰瘍早日愈合的一種治法。包括藥線引流、導管引流和擴創引流等。(1)藥線引流 藥線俗稱紙捻或藥捻,大多采用桑皮紙,也可應用絲棉紙或拷貝紙等。按臨床實際需要,將紙裁成寬窄長短適度,

58、搓成大小長短不同線形藥線備用。藥線的類別有外粘藥物及內裹藥物兩類,目前臨床上大多應用外粘藥物的藥線。它是借著藥物及物理作用,插人潰瘍瘡孔中,使膿水外流;同時利用藥線之線形,能使壞死組織附著于藥線而使之外出;此外,尚能探查膿腫的深淺,以及有無死骨的存在。探查有無死骨是利用藥線絞形之螺紋,如觸及粗糙骨質者,則說明瘡瘍已損骨無疑。采用藥線引流和探查,具有方便、痛苦少、患者能自行更換等優點。目前將捻制成的藥線經過高壓蒸氣消毒后應用,使之無菌而更臻完善。 適應證:適用于潰瘍瘡口過小,膿水不易排出者;或已成瘺管、竇道者。用法:常用的有外粘藥物法和內裹藥物法。外粘藥物法分為兩種:一種是將搓成的紙線臨用時放在

59、油中或水中潤濕,蘸藥插入瘡口;另一種是預先用白及汁與藥和勻,粘附在紙線上,候干存貯,隨時取用。外粘藥物多用含有升丹成分的方劑或黑虎丹等,因有提膿祛腐的作用,故適用于潰瘍瘡口過深過小、膿水不易排出者。內裹藥物法是將藥物預先放在紙內,裹好搓成線狀備用。內裹藥物多用白降丹、枯痔散等,因其具有腐蝕化管的作用,故適用于潰瘍已成瘺管或竇道者。 注意點:藥線插入瘡口中,應留出一小部分在瘡口之外,并應將留出的藥線末端向瘡口側方或下方折放,再以膏藥或油膏蓋貼固定。如膿水已盡,流出淡黃色粘稠液體時,即使膿腔尚深,也不可再插藥線,否則影響收口的時間。 (2)導管引流古代導管用銅制成,長約10cm左右,粗約03cm,

60、中空,一端平面光滑,一端呈斜尖式,在斜尖下方之兩側各有一孔(以備膿腐阻塞導管腔頭部后,仍能起引流的作用),即為導管的形狀,消毒備用。這種導管引流較之藥線引流更易使膿液流出,從而達到膿毒外泄的目的。 適應證:適用于附骨疽、流痰、流注等膿腔較深、膿液不易暢流者。用法:將消毒的導管輕輕插入瘡口,達到底部后,再稍退出一些即可。當管腔中已有膿液排出時,即用橡皮膏固定導管,外蓋厚層紗布,放置數日(紗布可每天更換),當膿液減少后,改用藥線引流。導管引流的另一種用法是:當膿腔位于肌肉深部,切開后膿液不易暢流時,將導管插入,引流膿液外出,待膿稍少后,即拔去導管,再用藥線引流。導管引流目前在體表膿腫已很少采用,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