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活動對海洋環境與海洋生物的影響_第1頁
人類活動對海洋環境與海洋生物的影響_第2頁
人類活動對海洋環境與海洋生物的影響_第3頁
人類活動對海洋環境與海洋生物的影響_第4頁
人類活動對海洋環境與海洋生物的影響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人類活動對海洋環境與海洋生物的影響v 第一節:海洋污染及防治對策v 第二節:赤潮 第第 一節:海洋污一節:海洋污 染及防治對策染及防治對策 一、海洋污染概述 二、海洋污染的生物效應和生物監測 三、我國海洋污染現狀 四、加強海洋污染監測 五、國際海洋污染公約介紹 一、海洋污染概述 q 海洋污染概念海洋污染概念q 海洋污染物質分類海洋污染物質分類q 海洋污染的遷移與轉化海洋污染的遷移與轉化q 海洋的自凈能力和環境容量海洋的自凈能力和環境容量 1 、海洋污染概念、海洋污染概念 海洋污染海洋污染:由于人類活動 ,直接或間接地把物質或能量引入海洋環境,造成或可能造成損害海洋生物資源、危害人類健康、妨礙

2、海洋活動(包括漁業 )、損壞海水和海海洋環境質量等有害的影響。 主要特點:主要特點: A、污染源廣。 B、持續性強。 C、擴散范圍廣。 D、防治困難。 2、海洋污染物質分類、海洋污染物質分類 按污染物質來源分為按污染物質來源分為: A、石油及其產品:主要是原油、各種燃料油和潤滑油。 B、重金屬:主要有汞、鎘、銅、鉛、鋅、銀等金屬元素,來源主要為工業污水、礦山污泥和廢水以及石油燃燒生成的廢氣中包含的重金屬。 C、農藥:包括汞、銅、砷、鉛等金屬農藥、有機磷農藥、有機氯農藥,來源主要為森林、農田而隨水流遷移入海。 D、有機廢物和生活污水:成份復雜的污染物,來源主要來自造紙、食品、印染等工業生產的纖維

3、素、木質素、果膠、糖類、脂類、生活污水、生物殘骸以及圍墾養殖區排放廢水中的有機物質和營養鹽類。 E、放射性物質:來源主要為核武器爆炸、核工業和核動力船艦的排污。 F、熱污染:來源主要為各種工業的冷卻水。 G、水產養殖污染:殘餌、消毒藥物、防治病藥物、代謝產物等。按污染物的存在形態分為按污染物的存在形態分為:A、地表水體污染物B、大氣污染物:C、固體廢棄污染物:礦業廢棄物、工業廢棄物、城市垃圾、農業廢棄物、放射性廢物等。環境污染的污染和凈化指標環境污染的污染和凈化指標A、生物化學需氧量、生物化學需氧量(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BOD,mg/L):20條件下,微生物好氧

4、分解水樣中有機物所消耗的溶解氧量。 它可以度量有機物的可生物降解的難易程度。也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廢水有機物含量的水質指標之一。一般采用, 20條件下,5d的生物化學需氧量,即BOD5。BODu(UOD: 最終需氧量):大致等于最終需氧量):大致等于BOD20。TOD(total oxygen demand):原理:原理:廢水中大多數有機污染物在相應的微生物和氧存在地條件下,氧化分解時都要消耗氧,且有機物的含量同耗氧量大小成正比。有機物在好氧條件下被微生物分解時所耗用的氧有機物在好氧條件下被微生物分解時所耗用的氧主要用于兩個過程:主要用于兩個過程: 碳化需氧量:有機碳CO2 硝化需氧量:還原態氮

5、亞硝態氮或硝態氮B.化學需氧量化學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是用強化學試劑在化學氧化被測廢水所含有機物過程中所消耗的氧量。一般用強氧化劑重鉻酸鉀,其氧化率可達80100,一般代表廢水中有機物重量的98。COD包括二部分:CODB:能夠被生物降解的有機物的耗氧量;CODUB:不能被生物降解的有機物的耗氧量;CODB與BODu的關系:C、總需氧量(Total Oxygen Demand,TOD):指廢水中有機物徹底燃燒氧化的總需氧量。一般在900 條件下。常用TOD分析儀。D、總有機碳(Total Oxygen Carbon,TOC):測定方法同TOD:950

6、 條件下,高溫燃燒水樣,測定排出氣體中的CO2含量,從中扣除碳酸鹽等無機碳元素的含量(低溫150 燃燒獲得),即為總有機碳。紅外線分析儀測定,可靠性強,廣泛采用。E、固體物質總固體(TS):單位體積的水樣在103105 蒸干后殘留的物質總量;懸浮固體(SS)與溶解固體(DS):過濾分離;揮發性固體(VS)與非揮發性固體(FS):水樣中的固體物經550 灼燒,固體中的有機物即被氣化揮發,此即為揮發性固體VS,殘剩的固體為非揮發性固體FS.F F、含氮化合物、含氮化合物:有機氮(蛋白質、氨基酸、尿素、尿酸、偶氮燃料等)、氨氮、亞硝酸氮、硝酸氮等;既是自養生物的營養元素,又是廢水污染和凈化程度的重要

7、指標。G、pH值、水溫、色度、硫化物、鹽度等指標值、水溫、色度、硫化物、鹽度等指標:H、生物污染指標:、生物污染指標:細菌細胞總數:大腸菌群數: 3 、海洋污染的遷移與轉化、海洋污染的遷移與轉化 遷移:遷移:污染物入海后參與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而產生的空間位置移動或由一種地球相向另一種地球相轉移地現象。 轉化:轉化:污染物由一種存在形態向另一種存在形態轉變。 海洋污染物的遷移與轉化過程: A、物理過程: B、化學過程: C、生物過程: 4 、海洋的自凈能力和環境容量、海洋的自凈能力和環境容量A、海洋自凈能力、海洋自凈能力:海洋自凈海洋自凈(environmental self-purifica

8、tion):海洋自凈能力海洋自凈能力:是指環境受到污染后,在海洋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因子作用下,使污染物質的濃度逐漸降低直至消除,達到自然凈化的能力。海洋自凈過程包括:海洋自凈過程包括:物理凈化物理凈化:通過稀釋、吸附、沉淀、氣化、光降解等作用而實現的自然凈化。其中海流的輸送和稀釋擴散是快速凈化的主要途徑。化學凈化化學凈化:通過氧化還原、化合分解、交換和洛合等化學反應實現的自然凈化。生物凈化生物凈化:通過生物類群的代謝作用(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使環境中的污染物質的數量減少、濃度下降、毒性減低甚至消失的過程。微生物對物質降解與轉化的特點:微生物對物質降解與轉化的特點:微生物個體微小、比表面積大,代

9、謝速率快;微生物種類繁多、分布廣泛、代謝類型多樣;微生物具有多種降解酶;微生物繁殖快、易變異、適應性強;微生物具有巨大的降解能力;微生物具有共代謝作用; 微生物共代謝作用微生物共代謝作用:只有在初級能源物質存在時才能進行的有機化合物的生物降解過程。 B、環境容量:、環境容量:是在人類生存和自然生態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環境所能容納的污染物的最大負荷量。環境容量的大小:環境容量包括二個方面:絕對容量絕對容量 ( WQ ):由規定的環境標準( WS )和環境背景值( B )所決定: (WQ)=WS-B年容量(年容量(WA) :一環境在污染物的積累濃度不超過環境標準規定的最大充許值的情況下,每年所能

10、容納的污染物的最大負荷量。如污染物的輸入量為A(單位負荷量),一年后被凈化的量為A,則該污染物在這一環境中的年凈化率: K=(A/ A, )*100% 年容量與絕對容量的關系為: WA=K*WQ 二、海洋污染的生物效應和生物監測q海洋污染的生物效應q海洋污染的生物監測q毒性試驗殘毒測定1 、海洋污染的生物效應 A 、污染物在生物化學和分子水平上的影響 影響生物體內酶的活動、新陳代謝; 污染物可與生物大分子結合,導致生物大分子的化學性損傷;死亡:對行為的影響: 回避行為: 捕食行為: 警惕行為:對繁殖的影響:對生長和發育的影響:生物多樣性下降:耐污種:敏感種:生物放大(biomagnificat

11、ion):生態危機:化學污染物對生物的聯合作用化學污染物對生物的聯合作用:協同作用協同作用(Synergistic Effect):指兩種或兩種以上化學污染物同時與生物機體接觸,對生物所產生的生物學作用強度遠遠大于它們分別單獨與生物機體接觸時所產生的生物學作用的總和。相加作用相加作用(Addictive Effect):指多種化學污染物混合所產生的生物學作用強度等于其中各化學污染物分別產生的作用強度的總和。獨立作用獨立作用(Independent Effect):指多種化學污染物各自對生物機體產生的毒性作用的機理不同,互不影響。拮抗作用拮抗作用(Antagonistic Effect):指兩種

12、或兩種以上化學污染物同時或數分鐘之內先后輸入生物有機體,其中一種化學污染物可干擾另一化學污染物原有的生物學作用,使其減弱,或兩種化學污染物相互干擾,使混合物的生物作用或毒性作用強度低于兩種污染物的任何一種單獨輸入機體的強度。 2 、海洋污染的生物監測A 、利用指示生物進行監測 污染指示生物(indicator organism):是指對環境中的污染物質產生各種反應或信息而被用來監測和評價環境質量現狀和變化的生物。 包括二種類型: 敏感生物: 耐污染生物: 3 、毒性試驗殘毒測定A、急性毒性試驗、急性毒性試驗半致死濃度(median lethal concentration,LC50):半數效應

13、濃度(median effect concentration,EC50)B、慢性毒性試驗、慢性毒性試驗指標:受試動物的生長率、生理、生化和行為反應等。C、殘毒測試、殘毒測試三、我國海洋污染現狀 據國家海洋局新聞發布會公布的2001年中國海洋環境公報表明,2001年我國海洋環境質量惡化趨勢仍未得到遏制,雖然我國大部分海域環境質量基本保持良好狀態,但全國未達到清潔海域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約17.3萬平方公里;沿海污染仍然相當嚴重,局部海域環境繼續惡化,嚴重污染海域面積比上年擴大了約4000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人口密度大、工業集中的大中城市沿海海域;海洋赤潮頻發,危害嚴重。2001年全國海域發現赤潮7

14、7次,累計面積超過1.5萬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49次,增加面積5000平方公里。赤潮頻發多在受無機氮和磷酸鹽污染嚴重的東海、渤海和黃海。1998年山東沿海扇貝受赤潮影響大面積死亡,損失達80%。1999年香港海水網箱養殖業魚類損失達50%以上,造成下半年魚價大幅度上揚。 隨著沿海工業、人口的增加和海洋開發的發展,來源于“三廢三廢”排放、海岸工程建設、海上船舶、石油勘探開發、海灘事排放、海岸工程建設、海上船舶、石油勘探開發、海灘事故、海洋傾廢、大氣沉降故、海洋傾廢、大氣沉降以及在局部海區被稱為除工農業污染、工農業污染、生活污染生活污染以外排行第三的海水養殖自身所造成的污染等途徑的污海水養殖自身所

15、造成的污染等途徑的污染物染物,使海洋環境質量下降,特別是河口和沿岸海灣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甚至釀成重大的災害,造成慘重的人命和財產損失。海洋污染物來源1、陸源污染:、陸源污染:是指陸地產生的污染物(工農業廢棄物、城市生活廢棄物)通過不同的渠道進入并污染海洋的過程和結果。大量的陸源污染物進入海洋,對海洋環境破壞非常嚴重,每年由陸源污染物排放導致的海洋污染事件最多,由此造成的各種急慢性災害層出不窮。2、海上傾廢:、海上傾廢:多年來因海上傾廢破壞海洋環境,造成重大經濟損失的事件不但沒有減少,反而有增長的勢頭。3、開發溢油:、開發溢油:是海洋油污染的主要來源之一,對海洋環境破壞很大。 四、加強海洋污

16、染監測海洋污染監測從宏觀上要分為二大類:第一類:第一類:是趨勢性監測:亦稱常規監測或例行監測,其又細劃為環境質量監測和污染源監測;趨勢性監測主要是掌握大就度、長周期海洋環境變化動態,為國家制定海洋環境保護大政方針提供科學依據。第二類:第二類:是控制性監測:亦稱現狀監測、應急監測或特例監測,又細分為排污總量控制監測、浴場監測、赤潮監測、污染事故監測、糾紛仲裁監測、考核驗證監測等;控制性監測主要是對近岸區域的污染狀況進行監督監測,為海洋管理提供技術支撐。 在海岸帶綜合管理中,海洋污染的趨勢性監測和控制性監測都是一種政府行為,二者相互配合、相互補充、缺一不可。海洋污染監測的必要性海洋污染監測的必要性

17、 1、海洋污染監測是制定海洋綜合管理政策的依據 污染監測單位一般對海岸帶區域內的水文、水質、底質、生物、生態、大氣等項目進行定期取樣的監測,將獲得的大量污染監測數據作分析、研究后,分別編制成海岸帶環境質量的月報、季報、年報等各種簡報及報告書。 這些報告書較全面準確地反映了海洋內各種環境要素的實際情況,從中可以了解被監測區域的環境是否受到污染和破壞,程度如何;區域內的環境質量分布狀況,可能或已造成的環境損失及潛在問題存在的區域等。 海洋監測就象一把尺子,衡量著不斷變化的海洋環境,積累和研究這些資料,找出規律性的東西,可為各級政府部門制定不同時期的海岸帶環境管理、環境保護規劃和有關的方針政策提供可

18、靠依據。 2、執行海洋綜合管理的各項制度措施,離不開海洋污染監測的定量監督 在海洋內,由于生產企業類型不同,它們在生產或運行過程中產生污染物的方式、種類及數量各不相同,因而適用的法律法規及行使權力的行政主體也存在差別。若在海洋內實行綜合管理,必將使管理的效率大大提高,而要將綜合管理的各項環境保護制度措施落實到實處并以得成效,就離不開海洋污染監測的定量監督。 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離不開海洋污染監測 建設項目的“三同時”是否完成,有賴于污染監測 實施海域污染物總量控制必須依靠污染監測 進行海洋功能區劃需要污染監測 劃定排污口、收取排污費需要污染監測的數據 海洋防災、減災依賴監測基礎資料 環境專項

19、整治是否取得實效,要以環境監測結果進行評判 3、處理污染事故,解決污染糾紛,必須依據污染監測 海洋區域情況復雜,聚集了眾多的港口、碼頭、臨海工礦企業、水產養殖、入海河流及排污口,污染事故的發生比較頻繁,伴隨著污染物的事故性排放所造成的經濟損失,還會引起有著部門之間或地區之間的污染糾紛,要依法處理污染事故,解決污染糾紛,保護海洋環境及資源,就必須依據污染監測所提供的證據。 污染監測能及時準確地分析污染事故產生的原因,找出責任者 污染監測結果能對管理部門正確適用法律提供依據五、國際海洋污染公約介紹 1、海洋污染海洋污染是一個日益引起各國關注的問題,海洋污染來自陸地、大氣、直接傾廢、船舶作業以及其它

20、海洋活動。 目前,針對海洋污染的世界公約只有兩個,即倫敦傾廢公約(LDC)和MARPOL公約。前者直接涉及海洋處置廢物,后者有關船舶作業。 防止傾倒廢物及其他物質引起的海洋污染的公約,1972(LDC),簡稱倫敦傾廢公約 A、LDC的由來:LDC條約原計劃于1972年聯合國召開的人類環境會議上簽署,但是經幾次國際會議(1971分別在倫敦、渥太華和雷克雅未克舉行會議及1972年舉行聳敦會議),但未充分準備好,LDC最終生效于1975年8月30日。 B、內容簡介:倫敦傾廢公約即LDC公約共有22個條款,3個附件。LDC把所有準備在海上傾倒的物質分類,并且分別把它們列入黑單、灰單和白單。黑單中的物質

21、禁止傾倒,灰單中的物質有特殊條件,而其他物質均屬白單,可以在海洋中傾倒。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國際條約及1978修正案(MARPOL 73/7) 為解決引起公眾關注的由船舶事故及船舶作業排放造成的油類對海洋的污染問題,英國政府曾于1954年召集了一個會議,通過了“防止油污染的國際公約”(1958年生效)IMO執行這一條約并且于1962年、1969年和1971年三次修正了此條約。 六十年代末期,這一條約擴展到船運其他物質的污染問題。1969年10月,IMO召集大會,后來,在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精神的影響下,IMO決定采取國際行動,防止船舶引起污染問題。1973年各國代表團在IMO主辦的集會上提議制定19

22、73年MARPOL條約。 1978年通過的修正案把保護船舶安全,防止污染的措施包括進去。今后,這些活動都將服從MARPOL條約。 MARPOL條約有幾個附則,其中附則I關于油,附則II有關散裝液態化學品,這兩個附則是強制性的,所有的成員必須執行。而其他的附則,如有關帶包裝的貨物的附則III、有關污水的附則IV以及有關垃圾的附則V屬于選擇性的規則。OverviewMARPOL 73/78 (the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for the Prevention of Pollution from Ships) is the international treaty reg

23、ulating disposal of wastes generated by normal operation of vessels MARPOL 73/78 is implemented in the U.S. by the Act to Prevent Pollution from Ships, under the lead of the U.S. Coast Guard 161 countries are parties as of December 2001. 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 (IMO) in London performs S

24、ecretariat functions. Mailing address:StructureTreaty consists of 20 Articles and 5 Annexes. A 1978 protocol contains modifications to the original 1973 treaty text. MARPOL (Article 14) provides that Annexes I and II are mandatory on parties to the treaty vs. Annexes III, IV, and V, which are option

25、al annexes and not binding unless the party has specifically accepted those Annexes. Annex subject matters and status are as follows:AnnexSubjectEntry Into Force LDC倫敦傾廢條約和倫敦傾廢條約和MARPOL 73/78條約的共同目標條約的共同目標 兩者最大的區別是LDC條約雖然主要是有關防止海洋污染,但是它必須考慮陸地處理、處置或消毀廢物的實用性或者廢物處理到無害后在海上傾倒的可行性,也就是說,LDC在廢物管理問題上還存在很多問題有

26、待解決。 MARPOL 73/78主要針對海洋問題,處理IMO委員會或大會決定采取的各項政策的執行中所發現的問題。 總之LDC條約和MARPOL條約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們已成為全球性協議的典范。過去所取得的成績以及它們在瞬時變幻的世界中所保持的活力和機動靈活性正表明了它們將在今后防止海洋污染中起重要作用。 第 二節: 赤赤 潮潮赤潮和赤潮生物赤潮發生原因及基本過程赤潮的預測和防治對策防止赤潮的緊急措施1、赤潮和赤潮生物赤潮的定義赤潮生物類別赤潮毒素及其分類赤潮生物的生長與分裂速度赤潮生物的垂直移動和聚集赤潮的危害1、赤潮的定義 赤潮赤潮(Red tide):是海洋中某些微小的浮游生物(浮游植

27、物、原生動物或細菌)在一定條件下暴發性增殖和聚集,而引起海水變色的一種有害的生態異常現象。通常水體顏色因赤潮生物的數量、種類而呈紅、黃、綠和褐色等。 有害藻類水華有害藻類水華(HAB: harmful algal blooming)我國自1933年首次報道以來,至1994年共有194次較大規模的赤潮,其中60年代以前只有4次,1990年后則有157起。2、赤潮生物類別赤潮生物赤潮生物:能形成赤潮的浮游生物。全世界的赤潮生物全世界的赤潮生物:約有300種左右,隸屬于10個門類。我國海域存在的赤潮生物我國海域存在的赤潮生物:約有127種,隸屬于8個門類。我國沿海已發生赤潮的赤潮生物我國沿海已發生赤

28、潮的赤潮生物:有30多種,主要是甲藻類(15種),其次是硅藻類(7種)和藍藻類(4種)。赤潮的顏色赤潮的顏色:可因形成赤潮的生物種類不同而呈現出不同的顏色。 紅色、粉紅色赤潮紅色、粉紅色赤潮:夜光蟲、紅海束毛藻、中縊蟲、紅硫菌等; 黃色、茶色、茶褐色赤潮黃色、茶色、茶褐色赤潮:裸甲藻; 綠色赤潮綠色赤潮:綠色鞭毛藻; 土黃、黃褐色、灰褐色赤潮土黃、黃褐色、灰褐色赤潮:硅藻類。主要赤潮生物主要赤潮生物原生動物原生動物紅色中縊蟲紅色中縊蟲 Mesodinium rubrumMesodinium rubrum (Lohmann) Hambuger et Buddenbrock (Lohmann) H

29、ambuger et Buddenbrock , 1911 , 1911細胞由前后細胞由前后2 2個不同的球體接合而成,長度一般為個不同的球體接合而成,長度一般為303050m50m,纖毛從兩個,纖毛從兩個球體接合部位側面傾斜伸出。球體接合部位側面傾斜伸出。本種分布在溫帶到北極的河口水域。我國大連灣海域,廣東沿海紅海灣、大本種分布在溫帶到北極的河口水域。我國大連灣海域,廣東沿海紅海灣、大亞灣東部和珠江口的外伶河水域均發生過紅色中縊蟲赤潮,持續時間亞灣東部和珠江口的外伶河水域均發生過紅色中縊蟲赤潮,持續時間2 2天左右。天左右。甲藻甲藻:夜光藻夜光藻 Noctiluca scintillans

30、(Macartney) Kofoid & Swezy 藻體近于圓球形,游泳生活。細胞直徑為150-2000m。細胞壁透明,由兩層膠狀物質組成,表面有許多微孔。口腔位于細胞前端,上面有一條長的觸手,觸手基部有一條短小的鞭毛,靠近觸手的齒狀突出橫溝退化的痕跡,縱溝在細胞的腹面中央。細胞背面有一桿狀器,使細胞作前后游動。細胞內原生質淡紅色,細胞核小球形,由中央原生質包圍。 本種是世界性的赤潮生物,也是我國沿海引起赤潮最普遍的原因種。該藻曾在南海、長江口外海域多次引發赤潮。 塔瑪亞歷山大藻塔瑪亞歷山大藻 Alexandrium tamarense (Lebour) Balech 細胞球形,長略

31、大于寬。細胞長20-42m,寬18-40m。上殼與下殼半球形,大小相近。上殼兩肩突起;下殼兩側不對稱,右半邊比左半邊短。細胞上、下兩端都無刺或突起,下端微凹陷。橫溝深,中央位,橫溝彎曲下行的長度和橫溝寬度相等。縱溝深,后部寬,甲片薄。此種常形成有毒赤潮。 該藻分布較廣,在較暖的海域里發生赤潮的頻率較高,日本海、菲律賓、馬來西亞、埃及、西班牙、阿根廷、意大利、美國、澳大利亞、香港等地均有赤潮記錄。我國海域在南海大鵬灣、廈門海域和膠州灣均有發現,需警惕該種引發赤潮。鏈狀亞歷山大藻鏈狀亞歷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 細胞略近圓形,體長細胞略近圓形,體長2148m,寬,寬2352

32、m。藻體表面。藻體表面光滑,橫溝明顯左旋;第一頂板無腹孔,后附屬孔位于腹區后光滑,橫溝明顯左旋;第一頂板無腹孔,后附屬孔位于腹區后板的右半部分。殼板薄,孔紋少。常由板的右半部分。殼板薄,孔紋少。常由25個細胞組成群體。個細胞組成群體。該種分布廣,北美、歐洲、南非、智利阿根廷和亞洲海域該種分布廣,北美、歐洲、南非、智利阿根廷和亞洲海域均有分布,青島膠州灣可見。均有分布,青島膠州灣可見。本種可產生麻痹性貝毒(本種可產生麻痹性貝毒(PSPPSP)。)。具毒岡比甲藻具毒岡比甲藻 Gamibierdiscus toxicus 細胞前后稍扁,側面輪廓象雙凸透鏡。細胞長細胞前后稍扁,側面輪廓象雙凸透鏡。細胞

33、長2460m,寬寬42140m.。第一頂板與第六溝前板都很小并互相連接。葉。第一頂板與第六溝前板都很小并互相連接。葉綠體明顯,溝翅寬,甲板厚,其上有小網眼。綠體明顯,溝翅寬,甲板厚,其上有小網眼。偶然性浮游生物,主要生長在珊瑚礁、淺污水塘和熱帶亞偶然性浮游生物,主要生長在珊瑚礁、淺污水塘和熱帶亞熱帶海灣,常粘附于底層水域植物上。我國西沙有本種的分布。熱帶海灣,常粘附于底層水域植物上。我國西沙有本種的分布。本種可產生西加魚毒素(本種可產生西加魚毒素(CFP)。)。多紋漆溝藻多紋漆溝藻Gonyaulax polygramma 藻體紅褐色,寬紡錘形,上下殼長幾乎相等,長藻體紅褐色,寬紡錘形,上下殼長

34、幾乎相等,長48 48 m,寬,寬33 33 m。下殼底端鈍圓形,具兩條銳利小棘。殼板表面有許多縱。下殼底端鈍圓形,具兩條銳利小棘。殼板表面有許多縱肋紋,呈連續狀,肋紋間有網狀花紋。肋紋,呈連續狀,肋紋間有網狀花紋。該種是溫帶到熱帶的大洋性種,是南海北部沿海主要的赤潮生該種是溫帶到熱帶的大洋性種,是南海北部沿海主要的赤潮生物。香港、大鵬灣鹽田水域發生過該種赤潮。物。香港、大鵬灣鹽田水域發生過該種赤潮。日本水域該種赤潮曾引起魚類大量死亡。日本水域該種赤潮曾引起魚類大量死亡。錐狀斯克里普藻錐狀斯克里普藻 Scrippsiella trochoidea 細胞梨形,長細胞梨形,長1636m,寬,寬20

35、23m。上椎部有突起的頂端,。上椎部有突起的頂端,下椎部半球形。橫溝寬,位于中央,圍裹窄的唇瓣。縱溝未達下端下椎部半球形。橫溝寬,位于中央,圍裹窄的唇瓣。縱溝未達下端及上殼。細胞核中央位。孢囊球形至卵圓形,鈣質,多刺,不同孢及上殼。細胞核中央位。孢囊球形至卵圓形,鈣質,多刺,不同孢囊個體間刺的長度有變化。本種由囊個體間刺的長度有變化。本種由Loeblich 1976年從年從Peridinium屬中移入屬中移入Scrippsiella屬中。兩屬的主要區別在于前者有六塊橫溝板屬中。兩屬的主要區別在于前者有六塊橫溝板塊,而后者僅有塊,而后者僅有5塊。塊。本種為近岸性生活,世界范圍內分布。大鵬灣有本種

36、的分布。本種為近岸性生活,世界范圍內分布。大鵬灣有本種的分布。海洋原甲藻海洋原甲藻 Prorocentrum micans Ehrenberg 藻體外形主要由兩塊殼板、頂刺、鞭毛孔和兩條鞭毛等組成。細胞形狀多藻體外形主要由兩塊殼板、頂刺、鞭毛孔和兩條鞭毛等組成。細胞形狀多變,殼面觀呈卵形、亞梨形或幾乎圓形。體長為變,殼面觀呈卵形、亞梨形或幾乎圓形。體長為4270m,寬度為,寬度為2250m,頂刺長頂刺長68m。細胞前端圓,后端尖,藻體中部最寬,頂刺尖生,頂生,翼片。細胞前端圓,后端尖,藻體中部最寬,頂刺尖生,頂生,翼片呈三角形,副刺短,鞭毛孔多個,位于細胞前端。兩殼板厚,堅硬,表面覆蓋呈三角形

37、,副刺短,鞭毛孔多個,位于細胞前端。兩殼板厚,堅硬,表面覆蓋著許多排列規則、凹陷的刺絲胞孔。藻體內細胞核呈著許多排列規則、凹陷的刺絲胞孔。藻體內細胞核呈“U”形,位于細胞后半部,形,位于細胞后半部,色素體色素體2個,褐色,板狀。個,褐色,板狀。 本種是世界性種,廣泛分布于沿海、河口、大洋海域和中國的近海、東海、本種是世界性種,廣泛分布于沿海、河口、大洋海域和中國的近海、東海、香港和南沙群島等水域。它是南海北部近岸水域常見種,是形成赤潮的主要種香港和南沙群島等水域。它是南海北部近岸水域常見種,是形成赤潮的主要種類。類。 微小原甲藻微小原甲藻Prorocentrum minimum 藻體形狀多變,

38、殼面觀呈心形或卵形。體長為藻體形狀多變,殼面觀呈心形或卵形。體長為15-23m,寬度為寬度為13-17m,頂刺長為,頂刺長為1m左右。細胞近前端最寬,前端左右。細胞近前端最寬,前端平截,后段漸細,圓形。頂刺短小,叉狀,頂生,副刺短。鞭平截,后段漸細,圓形。頂刺短小,叉狀,頂生,副刺短。鞭毛兩條,位于細胞前端中央的鞭毛孔周圍稍加厚呈毛兩條,位于細胞前端中央的鞭毛孔周圍稍加厚呈“V”字形。字形。兩殼板表面布滿突起的小刺,刺絲胞孔稀疏地分布在殼板表面。兩殼板表面布滿突起的小刺,刺絲胞孔稀疏地分布在殼板表面。藻體內細胞核圓形或球形,位于細胞的后部,藻體內細胞核圓形或球形,位于細胞的后部,2個板狀的色素

39、個板狀的色素體,黃褐色。體,黃褐色。 本種是沿岸種,廣泛分布于全世界。我國沿岸和內灣都有本種是沿岸種,廣泛分布于全世界。我國沿岸和內灣都有分布。分布。1977年年8月在天津大沽口近岸水域發生赤潮,赤潮持續月在天津大沽口近岸水域發生赤潮,赤潮持續了了20天,范圍達天,范圍達560m2,造成大量魚類死亡。,造成大量魚類死亡。 利馬原甲藻利馬原甲藻 Prorocentrum lima細胞倒卵形,兩甲殼組成,前端有細胞倒卵形,兩甲殼組成,前端有V V形鞭毛孔,中心有一淀形鞭毛孔,中心有一淀粉核,后部是細胞核,葉綠體大而明顯。粉核,后部是細胞核,葉綠體大而明顯。世界性廣布種,分布于熱帶水域直到亞南極水域

40、。附著在世界性廣布種,分布于熱帶水域直到亞南極水域。附著在河口或沿岸淺海底的海草上以及淺海底沙粒上,也可有偶然性河口或沿岸淺海底的海草上以及淺海底沙粒上,也可有偶然性浮游生活。我國海南省三亞海區珊瑚礁海域的大型海藻上多有浮游生活。我國海南省三亞海區珊瑚礁海域的大型海藻上多有附著。本種可產生腹瀉性貝毒(附著。本種可產生腹瀉性貝毒(DSPDSP)。)。短裸甲藻短裸甲藻 Gymnodinium breve Davis 該種為單體或呈鏈狀,螺旋狀游動,藻體外形易變,多呈卵形或橢圓形。通常藻體的長度稍短于寬度。體長一般為1840m,寬度15-70m。細胞背腹扁平,腹面微凹,背面稍拱。上錐部的頂端小,呈瘤

41、狀突起,此小突起的中央有一條凹陷的溝頂溝,次頂溝是本種最顯著的特征,頂溝從腹面頂部中央延伸到背面的頂端。橫溝位于細胞的中部,把藻體平分成上體和下體兩部分。縱溝延伸到上錐部,并直達頂溝的基部。細胞的底部呈微小的兩裂片狀。兩條鞭毛環繞在橫溝內,從縱溝和橫溝匯合處附近伸出。細胞核球形,位于下半部。球形和橢圓形的色素體10到20個,散布在細胞質內。鏈狀裸甲藻鏈狀裸甲藻Gymnodimium catenatum Graham 藻體單細胞長卵形,背腹近圓形,體長48-65m,寬30-43m。上錐體近錐形,頂端平截,下錐體錐形漸細。橫溝較深,位于細胞中后部,縱溝從頂端下部起始直至細胞底部,頂溝窄細,起始于縱

42、溝前端,環繞頂端,延伸至接近底部。細胞核大,位于藻體中央,多色素體,小,黃褐色。該種一般為鏈狀群體,16-32個細胞。休眠孢囊球形,直徑50m,表面網狀。長崎裸甲藻長崎裸甲藻Gymnodinium mikimotoi M. & K. ex Oda 1935藻體單細胞,營游泳生活,運動時呈左右搖擺狀。細胞長藻體單細胞,營游泳生活,運動時呈左右搖擺狀。細胞長15.631.2m,寬,寬13.224m。下椎部的底部中央有明顯的凹陷,右側底端略長于左側。下椎部的底部中央有明顯的凹陷,右側底端略長于左側。世界廣布種,常見于溫帶和熱帶淺海水域。世界廣布種,常見于溫帶和熱帶淺海水域。本種具有毒性。本種

43、具有毒性。無紋環溝藻無紋環溝藻Gyrodinium instriatum Freudenthal et al 1963藻體單細胞,向前旋轉游動。細胞長藻體單細胞,向前旋轉游動。細胞長2150m,寬,寬1536m。細胞背腹略為扁。細胞背腹略為扁平,由于橫溝溝緣向外隆起,使橫溝以下部分的腹面觀呈內凹狀,特別是上錐部似平,由于橫溝溝緣向外隆起,使橫溝以下部分的腹面觀呈內凹狀,特別是上錐部似平頂山蜂的細胞更為明顯。橫溝窄而深,左旋。平頂山蜂的細胞更為明顯。橫溝窄而深,左旋。本種常見于溫帶和熱帶河口、淺海水域,產毒的可能性較大。本種常見于溫帶和熱帶河口、淺海水域,產毒的可能性較大。叉狀角藻叉狀角藻 Ce

44、ratium furca藻體長,前后延伸,上體部長,略呈等腰三角形,向前端延伸逐漸變藻體長,前后延伸,上體部長,略呈等腰三角形,向前端延伸逐漸變細,形成開孔的頂角。體長為細,形成開孔的頂角。體長為100200m,寬為,寬為3050m。頂角與上體。頂角與上體部無明顯分界線。橫溝部位最寬,呈環狀,平直,細胞腹面中央為斜方形。部無明顯分界線。橫溝部位最寬,呈環狀,平直,細胞腹面中央為斜方形。下體部短,兩側平直或略彎,底緣由右向左傾斜,下體部短,兩側平直或略彎,底緣由右向左傾斜,2個后角呈叉狀向體后個后角呈叉狀向體后直伸出,左、右角近乎平行,末端尖而封閉,左后角比右后角長而稍粗壯。直伸出,左、右角近乎

45、平行,末端尖而封閉,左后角比右后角長而稍粗壯。世界性分布,典型的沿岸表層性種,廣泛分布于熱帶和寒帶海洋,是世界性分布,典型的沿岸表層性種,廣泛分布于熱帶和寒帶海洋,是渤海、東海和南海習見種。渤海、東海和南海習見種。梭角藻梭角藻Ceratium fusus 藻體細長,前后延伸,直或輕微彎曲,有一個前角和兩個后角,右后角常藻體細長,前后延伸,直或輕微彎曲,有一個前角和兩個后角,右后角常退化。藻體長一般為退化。藻體長一般為300300550550m,寬為,寬為15152929m。橫溝部位最寬,幾。橫溝部位最寬,幾乎位于細胞的中部,上體向前端逐漸變細,延長成狹長的頂角。下體向底乎位于細胞的中部,上體向

46、前端逐漸變細,延長成狹長的頂角。下體向底端漸漸變細成瘦長的左后角,右后角極短小或退化。兩后角間凹陷為縱溝。端漸漸變細成瘦長的左后角,右后角極短小或退化。兩后角間凹陷為縱溝。殼表面由許多不規則的脊狀網紋和刺胞孔覆蓋。細胞核位于上殼,細胞內殼表面由許多不規則的脊狀網紋和刺胞孔覆蓋。細胞核位于上殼,細胞內含物有黃褐色、圓盤狀的葉綠體等。含物有黃褐色、圓盤狀的葉綠體等。本種系世界性分布種,熱帶和寒帶海洋都有分布。我國在南海、渤海、本種系世界性分布種,熱帶和寒帶海洋都有分布。我國在南海、渤海、黃海、東海及內灣,香港等海域廣泛分布。該種在內灣常形成赤潮。黃海、東海及內灣,香港等海域廣泛分布。該種在內灣常形

47、成赤潮。三角角藻三角角藻 Ceratium tripos細胞寬細胞寬60609393m。前體部短,左側邊少許凸出,右側。前體部短,左側邊少許凸出,右側邊凸出明顯。后體部與前體部等長或略長,左側邊一般凹入。邊凸出明顯。后體部與前體部等長或略長,左側邊一般凹入。三個角均很粗壯,一般右角比左角顯著細弱。三個角均很粗壯,一般右角比左角顯著細弱。該種在三大洋均有分布。我國沿海分布廣泛,數量很多。該種在三大洋均有分布。我國沿海分布廣泛,數量很多。錐形多甲藻錐形多甲藻 Peridinium conicum細胞雙錐形,背腹扁平,大小在細胞雙錐形,背腹扁平,大小在7080m。下殼側面。下殼側面略凹陷,末端明顯叉

48、分成兩個后角,但底角短。細胞表面呈略凹陷,末端明顯叉分成兩個后角,但底角短。細胞表面呈網狀。網狀。世界范圍種,冷水、暖水、大洋和沿岸均有分布。該種世界范圍種,冷水、暖水、大洋和沿岸均有分布。該種在我國沿海也為廣布種。在我國沿海也為廣布種。米金裸甲藻米金裸甲藻 Gymnodinium mikimotoi 藻體營游泳單細胞生活。細胞背腹面觀呈近圓形,但背腹略扁平,運動時呈左藻體營游泳單細胞生活。細胞背腹面觀呈近圓形,但背腹略扁平,運動時呈左右搖擺狀,靜止時,在光學顯微鏡下則往往只能看到背腹面,難以看到側面或頂底右搖擺狀,靜止時,在光學顯微鏡下則往往只能看到背腹面,難以看到側面或頂底面。細胞長面。細

49、胞長15.6-31.2m,寬,寬13.2-24m。上錐部為半球形或寬圓錐形,下錐部的底部。上錐部為半球形或寬圓錐形,下錐部的底部中央有明顯的凹陷,右側的底端略長于左側的。橫溝從細胞中央略上開始,左旋中央有明顯的凹陷,右側的底端略長于左側的。橫溝從細胞中央略上開始,左旋1周,周,終止于細胞中央或略下處。橫溝兩端始末位移為細胞長度的終止于細胞中央或略下處。橫溝兩端始末位移為細胞長度的0.72/5-1.05/5,平均為,平均為0.92/5。縱溝始于橫溝起點直達細胞底部。在橫溝起點處,可見縱溝侵入上錐部的。縱溝始于橫溝起點直達細胞底部。在橫溝起點處,可見縱溝侵入上錐部的痕跡。上錐溝始于橫溝起點的右側略

50、上處,經頂部或其左側直達細胞背部。藻體細痕跡。上錐溝始于橫溝起點的右側略上處,經頂部或其左側直達細胞背部。藻體細胞核卵圓形,位于細胞左下方。色素體胞核卵圓形,位于細胞左下方。色素體10-16個(個(n=20)。)。 本種為世界廣布種,常見于溫帶和熱帶淺海水域,是日本近岸水域的主要有害本種為世界廣布種,常見于溫帶和熱帶淺海水域,是日本近岸水域的主要有害赤潮藻之一。赤潮藻之一。1965年,本種在日本長年,本種在日本長 發生過大規模的赤潮。發生過大規模的赤潮。1998年年4月月15日在廣東珠日在廣東珠江口萬山群島桂山島網箱養殖區發生的赤潮中,是最優勢種。江口萬山群島桂山島網箱養殖區發生的赤潮中,是最

51、優勢種。多環旋溝藻多環旋溝藻 Cochlodinium polykrikoides游泳單細胞橢圓形,長游泳單細胞橢圓形,長303040m40m,寬,寬202030m30m。橫溝深,左旋,繞細胞橫溝深,左旋,繞細胞1.81.81.91.9周。鏈狀群體的細胞周。鏈狀群體的細胞數一般數一般8 8個以下、偶爾可見個以下、偶爾可見1616個。上錐部背面近頂端個。上錐部背面近頂端處有一紅色眼點。處有一紅色眼點。世界廣布種,常見于暖溫帶和熱帶水域。我國發世界廣布種,常見于暖溫帶和熱帶水域。我國發現于珠江口海域。現于珠江口海域。本種為有毒赤潮生物,能使魚類致死。本種為有毒赤潮生物,能使魚類致死。斯氏多溝藻斯氏

52、多溝藻Polykrikos schwartzii藻體營群體游泳生活,長橢圓形,由藻體營群體游泳生活,長橢圓形,由28個小細個小細胞組成,長胞組成,長80130 m,寬,寬4055m。橫溝寬且深,。橫溝寬且深,位于各個細胞的近中央部;縱溝窄且直,作為各細胞位于各個細胞的近中央部;縱溝窄且直,作為各細胞的共同縱溝從群體頂端直達底端。底部小細胞的縱鞭的共同縱溝從群體頂端直達底端。底部小細胞的縱鞭毛比其它細胞的略長。毛比其它細胞的略長。在中國海南水域、大連灣等有本種出現,東南沿在中國海南水域、大連灣等有本種出現,東南沿海有本種孢囊分布。海有本種孢囊分布。漸尖鰭藻漸尖鰭藻 Dinophysis acum

53、inata細胞圓形或橢圓形,體長細胞圓形或橢圓形,體長4050m,寬,寬3042m。左。左溝邊翅延伸到細胞頂部,長度與寬度相等。細胞表面具小溝邊翅延伸到細胞頂部,長度與寬度相等。細胞表面具小網眼結構,著生一孔。網眼結構,著生一孔。世界范圍種,分布在寒帶與溫帶淺海海域。我國沿海世界范圍種,分布在寒帶與溫帶淺海海域。我國沿海均有分布。均有分布。該種可產生腹瀉性貝毒(該種可產生腹瀉性貝毒(DSP)。)。具尾鰭藻具尾鰭藻 Dinophysis caudata藻體側面扁平,體長藻體側面扁平,體長70100m,寬,寬3951m。殼板。殼板厚,表面布滿細密的魚鱗狀網紋,每個網紋中有小孔。下厚,表面布滿細密的

54、魚鱗狀網紋,每個網紋中有小孔。下殼長,后部延伸成細長而圓的突出。上邊翅向上伸展呈漏殼長,后部延伸成細長而圓的突出。上邊翅向上伸展呈漏斗形,具輻射狀肋;下邊翅窄,向上伸展,無肋,左溝邊斗形,具輻射狀肋;下邊翅窄,向上伸展,無肋,左溝邊翅幾乎是細胞長度的翅幾乎是細胞長度的12,并有,并有3條肋支撐,右溝邊翅后端條肋支撐,右溝邊翅后端逐漸縮小近似三角形。逐漸縮小近似三角形。世界性種,主要分布在熱帶、亞熱帶海域。我國南沙世界性種,主要分布在熱帶、亞熱帶海域。我國南沙群島、西沙群島、海南島、廣東珠江口、大亞灣、大鵬灣群島、西沙群島、海南島、廣東珠江口、大亞灣、大鵬灣等都有分布。日本曾報道赤潮發生前后魚類

55、大量死亡。等都有分布。日本曾報道赤潮發生前后魚類大量死亡。本種可產生腹瀉性貝毒(本種可產生腹瀉性貝毒(DSPDSP)。)。倒卵形鰭藻倒卵形鰭藻 Dinophysis fortii細胞闊卵圓形,體長細胞闊卵圓形,體長5683m,寬,寬4054m。背。背緣卷曲,腹緣幾乎平直。左溝邊翅很長,可達整個細胞緣卷曲,腹緣幾乎平直。左溝邊翅很長,可達整個細胞的的4/5,右溝邊翅完全。細胞表面有很多深孔狀物質,右溝邊翅完全。細胞表面有很多深孔狀物質,每個內部均有一小孔。每個內部均有一小孔。本種分布于海洋、淺海,寒帶至熱帶水域,世界范本種分布于海洋、淺海,寒帶至熱帶水域,世界范圍種。我國主要分布于渤海。圍種。我

56、國主要分布于渤海。該種可產生腹瀉性貝毒(該種可產生腹瀉性貝毒(DSP)。)。黃藻類(針胞藻)黃藻類(針胞藻)赤潮異彎藻赤潮異彎藻 Heterosigma akashiwo (Hada) Hada 藻體為單細胞,浮游生活。細胞體黃褐色至褐色,無細胞壁,由周質膜包被,故藻體為單細胞,浮游生活。細胞體黃褐色至褐色,無細胞壁,由周質膜包被,故細胞形狀變化很大。藻體一般略呈橢圓形,長約細胞形狀變化很大。藻體一般略呈橢圓形,長約8-25m,寬約,寬約6-15m,厚度變化大。,厚度變化大。細胞腹部略凹,在細胞一端近體長的細胞腹部略凹,在細胞一端近體長的1/4-1/3處生一短溝狀的斜凹陷,自此凹陷的底部處生一

57、短溝狀的斜凹陷,自此凹陷的底部生出兩條不等長的鞭毛,長者約為細胞長度的生出兩條不等長的鞭毛,長者約為細胞長度的1.3倍,短者為其倍,短者為其0.7-0.8倍。藻體活動時,倍。藻體活動時,此兩鞭毛常彎曲或與細胞長軸垂直伸出。細胞核略呈圓形,位于細胞中部。在每個細此兩鞭毛常彎曲或與細胞長軸垂直伸出。細胞核略呈圓形,位于細胞中部。在每個細胞的近細胞膜處,約有胞的近細胞膜處,約有8-20個棕黃色的大盤狀色素體,各色素體內均含一蛋白核。無個棕黃色的大盤狀色素體,各色素體內均含一蛋白核。無眼點,有許多無色透明的油粒。以細胞二分裂進行繁殖。眼點,有許多無色透明的油粒。以細胞二分裂進行繁殖。 本種是一種廣泛分

58、布與世界近岸海域的常見的鞭毛藻類,是日本最主要的赤潮生本種是一種廣泛分布與世界近岸海域的常見的鞭毛藻類,是日本最主要的赤潮生物之一,有多次形成有害赤潮,造成養殖魚類大量死亡的記錄;在我國,該藻曾在大物之一,有多次形成有害赤潮,造成養殖魚類大量死亡的記錄;在我國,該藻曾在大連灣形成多次赤潮連灣形成多次赤潮(王惠卿,王惠卿,1991) 。張誠于。張誠于1995年在青島膠州灣的蝦塘中也發現該藻年在青島膠州灣的蝦塘中也發現該藻達到赤潮密度,并成功地建立了該藻藻株。該藻在溫帶近海底層水溫達到赤潮密度,并成功地建立了該藻藻株。該藻在溫帶近海底層水溫15-20的夏季的夏季大量繁殖,分裂率高(一夜分裂兩次)和

59、晝夜均能攝取營養等生態優勢是其易于赤潮大量繁殖,分裂率高(一夜分裂兩次)和晝夜均能攝取營養等生態優勢是其易于赤潮的動力。的動力。1985、1985、1987三年的夏季(三年的夏季(6-8月)分別出現持續月)分別出現持續7d左右并遍及全部大連左右并遍及全部大連灣的大規模紅棕色赤潮,其優勢種為赤潮異彎藻。灣的大規模紅棕色赤潮,其優勢種為赤潮異彎藻。 海洋卡盾藻海洋卡盾藻 Chattonella marina 藻體單細胞,黃褐色,長藻體單細胞,黃褐色,長3055m,寬約,寬約2032m。細胞裸露無壁,紡錘形或卵形,后端一般無顯。細胞裸露無壁,紡錘形或卵形,后端一般無顯著尖尾,背腹縱扁,腹面中央具一條

60、縱溝,鞭毛兩條,著尖尾,背腹縱扁,腹面中央具一條縱溝,鞭毛兩條,前伸鞭毛為游泳鞭毛,后曳鞭毛緊貼縱溝。色素體多前伸鞭毛為游泳鞭毛,后曳鞭毛緊貼縱溝。色素體多數,橢圓形至卵形,由中心向四周作輻射狀排列。數,橢圓形至卵形,由中心向四周作輻射狀排列。本種為日本沿海常見赤潮生物,對魚類養殖業造本種為日本沿海常見赤潮生物,對魚類養殖業造成了極大損失。我國在臺灣、南海大鵬灣、北黃海等成了極大損失。我國在臺灣、南海大鵬灣、北黃海等都有過該種形成赤潮的報道。都有過該種形成赤潮的報道。 硅藻硅藻中肋骨條藻中肋骨條藻 Skeletonema costatum (Greville) Cleve 細胞為透鏡形或圓柱形。直徑為細胞為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