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三選考二輪復習 微專題(20)土壤_第1頁
浙江高三選考二輪復習 微專題(20)土壤_第2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選考專題】高三選考二輪復習微專題(20)土壤讀土壤與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關系圖,回答下面小題。W恥f>t2pitiim牝W陰U|rJt41圖中影響土壤形成最活躍的要素是A.風化基巖B.氣候C.地形D.生物2圖示區域地表徑流量與植被覆蓋率負相關陡坡上的土壤厚度一般比較淺薄土壤的礦物養分主要來自植被地下徑流量受當地氣溫影響大A.B.C.D.蓄水能力是評價土壤水源涵養、調節水循環能力的主要指標之一。林地土壤蓄洪作用主要反映在毛管孔隙水的貯存能力上。土壤持水量飽和后會產生地表和地下徑流。下表為四川盆地東部海拔350米951米某山不同林地土壤孔隙度和持水性資料。據此完成下列各題。林地類型孔隙度()有

2、機質含量(%)飽和持水量(噸公頃)總孔隙非毛管孔毛管孔針闊混交林5917454.62503常綠闊葉林6316473.18648楠竹林5212402.08312灌木林7317567.7918333最不適合該山地作為水土保持林的林地類型是A. 針闊混交林B.常綠闊葉林C.楠竹林D.灌木林4不考慮其他因素,在相同降水條件和相同前期土壤濕度條件下,產生徑流時間最長的是A.針闊混交林B.常綠闊葉林C.楠竹林D.灌木林5.當地灌木林有機質含量高,與其關聯度最小的是A.地表徑流大B.植物種類多C.枯枝落葉多D.年均溫較高磚紅壤發育在熱帶雨林或季雨林環境下;燥紅土發育在熱帶干熱地區稀樹草原環境下;赤紅壤又稱為

3、磚紅壤性紅壤,發育在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環境下,具有紅壤與磚紅壤的過渡性質;下圖示意海南島的土壤類型及年降水量分布。據此完成下列小題。屮-口j內細I7000'舜卸木竝6.圖中甲、乙、丙、丁各自代表的土壤類型分別為A.磚紅壤、燥紅土、赤紅壤、水稻土B.水稻土、燥紅土、磚紅壤、赤紅壤C.赤紅壤、磚紅壤、燥紅土、水稻士D.燥紅土、磚紅壤、赤紅壤、水稻土7黃壤發育于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環境下,與紅壤屬同一緯度帶。圖中e地區發育黃壤的原因是A.緯度低氣溫較高B.海拔高氣溫較低C.光照熱量更充足D.森林覆蓋率較高地帶性土壤是指土壤在空間上隨氣候、生物條件的變化而呈帶狀分布的特征。下圖是土壤水平地帶分布模

4、式圖。完成下面小題。A.地形B.植被C.降水D.氣溫9從“黑土栗鈣土荒漠土壤”的地域分異,體現了自然地理環境的A.緯度地帶分異規律B.垂直分異規律C.經度地帶分異規律D.地方性分異規律10.氣候異常是當今人類面臨的重大環境問題,它嚴重威脅與影響人類的生存和生活。全球氣候變暖可能會導致A.北半球中高緯度地區的降水量減少B.大陸海岸線變長C.水熱條件變好,增加物種的多樣性D.高山的雪線上升土壤的淋溶作用與降水有著直接的關系,降水越多,淋溶層越厚。左圖是不同氣候下(濕潤、半干旱、干旱)的土壤剖面發育示意圖,右圖是不同植被(森林、草原)作用下土壤剖面深度與有機質的質量百分比關系示意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5、。405CMkuft枇(比曲4M匕=014«10-地我冊表地養11.與土壤有機質的來源密切相關的因素是A.生物B.地形C.降水12.能代表草原地區土壤發育情況的組合是D.成土母質A甲與IB.甲與IIC.乙與IID.丙與I下圖示意熱帶雨林開辟為人工橡膠林后的生態變化。據此完成下列各題。£撮膠林地表徑漫曲原始生命如(1454mm)(1534mm).蒸發朋侑卿訕r匡世離發、蒸Btfi13熱帶雨林區林木生長旺盛,但土壤較為貧瘠,其主要原因為A.有機質分解和養分再循環旺盛C.巖石風化所釋放的養分不足14熱帶雨林開辟為人工橡膠林后A.生態系統更加穩定C.洪澇災害顯著減少B.植物的吸收作

6、用強烈D.淋溶作用帶走的養分少B.生物多樣性減少D.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讀下圖,完成下面小題。15.圖示反映的影響土壤形成的因素是A.成土母質B.地貌C.時間D.氣候16.圖示a、b、c、d四幅圖的含義對應正確的是a低等生物作用b巖石風化崩解c土壤分層形成d成熟土壤形成A.B.C.D.某研究性學習小組把甲、乙、丙、丁四份質地不同的土壤堆成形狀大小相同的圓錐體,在其中三個土堆上覆蓋一層相同的草皮。通過模擬實驗觀測相同降水強度下土壤質地、植被覆蓋與水土流失量的關聯性。讀實驗相關數據和土壤質地的三角坐標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020406080100砂粒TT分比實驗相關數據表甲乙丙T土壤質地偏)砂粒40

7、457814粉粒25251419黏粒3530867水土流失Atg/uSj47.3201.215.776.917甲土壤屬于A.砂土B.壤土C.黏土D.粉土18實驗結果表明,在相同植被覆蓋條件下,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土壤質地A.砂粒與黏粒比重接近B.黏粒比重小,砂粒比重大C.粉粒與黏粒比重接近D.砂粒比重小,黏粒比重大某地理研究小組曾利用土坡水分測定系統,對甲圖所示區域原生植被根區和裸地土壤含水量隨時間的變化規律(乙圖)進行研究。據此完成下面小題。二】41210&71&9'丄堆會水啟旳16r'二'占L旨占亠古蘭H期(月日|iIIIi9II筈若呂二呂曽営占豈6根區

8、孫覩地(川土壤骨水凰變花(溯”年紗1亠2008年£月)甲研寵區示倉禺19.一年中該地區土壤水分含量最豐富的季節及其主要補給來源分別是A.夏季雨水B.春季積雪融水C.夏季冰雪融水D.秋季山間洪水20.該研究區的根區和裸地A.土壤水分來源和消耗過程不一致B.水分收支周期完全不同C.根區土壤含水率年變化小于裸地D.根區土壤存在水分富集現象圖1為某咸水湖流域示意圖,該流域年均降水量91mm,圖2為圖1所示湖泊流域東、中、西部土壤有機質分布圖。完成下面小題。211234567片J、/渣域東部V攙梭群蔣啟酣J/範域屮祁O樹柳腭落譜.誼域西部叔生淋*裨6U-:O章儷打/口湖泊:A:亠阿掘100-A

9、o流域邊界八匕填科機噴(g/kg)關于該湖流域土壤有機質分布差異,敘述正確的是A. 東部以森林為主,土壤有機質含量低B. 西部以草甸為主,土壤有機質含量低C. 中部受流水沉積作用影響,表層土壤有機質含量高D. 受植物根系的影響,土壤越深,有機質含量就越高22該湖泊夏季水位較低,其原因可能有冰川融水少灌溉用水多蒸發強度大下滲速度快A.B.C.D.蔬菜大棚是一種具有出色的保溫性能的框架覆膜結構,它的出現使得人們可以吃到反季節蔬菜,下圖為我國某地的蔬菜大棚內不同連作年限的土壤有機質含量和酸堿度變化。該農業面向國內外市場,由于高強度的土地利用,大棚內的土壤逐漸退化。讀圖完成下列小題。|020cn.I;

10、層iJGr«Vd40-6(k4u±1£23.連作八年時,大棚內表層土壤退化的主要表現為A.土壤酸化C.土壤沙化B.土壤鹽堿化D.土壤有機質減少A.采用滴灌技術B.及時深耕土壤C.增施化肥D.淡水洗鹽24為減緩大棚內土壤退化速度,可采取的措施是25.該蔬菜大棚最可能位于A.江南丘陵B.黃淮海平原C.塔里木盆地D.長江三角洲參考答案1.D2.A【解析】1. 生物是土壤有機物質的來源,也是土壤形成過程中最活躍的因素。土壤肥力的產生與生物作用密切關聯。故答案選D項。2. 植被覆蓋率越高,水體下滲越多,地表徑流越少,因此地表徑流量與植被覆蓋率正相關,正確;陡坡上由于水土流失

11、較為嚴重,水土遷移較快,因此土壤厚度一般比較淺薄,正確;土壤中的礦物養分來自于母質,錯誤;地下徑流量受當地降水和植被的影響大,錯誤。因此正確,故答案選A。3. C4.D5.A【解析】3. 從材料中得知,林地土壤蓄洪作用主要反映在毛管孔隙水的貯存能力上。土壤持水量飽和后會產生地表和地下徑流。讀四川盆地東部海拔350米951米某山不同林地土壤孔隙度和持水性資料可知,楠竹林的毛管孔孔隙度百分比最小,且單位的飽和持水量(噸公頃)也是最小,容易產生地表和地下徑流,所以是最不適合該山地作為水土保持林的林地類型。故本題選擇C。4. 從材料中得知,林地土壤蓄洪作用主要反映在毛管孔隙水的貯存能力上。土壤持水量飽

12、和后會產生地表和地下徑流。讀四川盆地東部海拔350米951米某山不同林地土壤孔隙度和持水性資料可知,灌木林的毛管孔孔隙度百分比最大,且單位的飽和持水量(噸公頃)也是最大,對應的產生徑流的時間最遲也就是最長。故本題選擇D。5. 灌木林有機質含量高,說明土壤肥沃。植物種類多,正是說明土壤中養分多而活躍,有機質多的表現,B選項有關聯;枯枝落葉可以增加土壤的腐殖層,增加有機質,C選項有關聯;年均溫度高會有利于促進土壤微小生物的活動,增進有機質的積累,D選項有關聯。土壤有機質主要是和土壤肥力還有土壤中微量元素有關,和地表徑流水量的大小關系不大,排除A。故本題選擇A。6D7B【解析】6圖中顯示,甲區域年降

13、水量最少,屬較干熱地區,材料信息表明,在熱帶干熱地區稀樹草原環境下發育燥紅土,因此甲代表燥紅土;乙區域為降水量較多、海拔較低的沿海平原地區,屬濕熱地區,多熱帶季雨林,材料信息表明,在熱帶雨林或季雨林環境下發育磚紅壤,因此乙代表磚紅壤;圖中顯示,丙位于海南島中部,黃壤分布區的附近,而黃壤是在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環境下形成,表明海南島中部海拔較高,形成亞熱帶森林環境,材料信息表明,在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環境下發育赤紅壤,應丙應代表赤紅壤;圖中顯示,丁區域位于河流下游平原地區,多水田農業,在人們耕作熟化作用形成水稻土,因此丁代表水稻土。綜上所述,D正確,A、B、C錯誤。故選D。7黃壤發育于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14、環境下,與紅壤屬同一緯度帶。海南島緯度大多低于20°N,屬于熱帶地區,熱帶地區發育了亞熱帶土壤,表明當地氣溫相對于島嶼其它地區較低。圖中顯示,e地為多條河流的發源地,由此推測e地應地勢高,海拔高則氣溫較低,可能出現亞熱帶環境特征,因此在圖中e地區發育黃壤,B符合題意。如果e地緯度低、氣溫較高,就不應該在熱帶地區出現亞熱帶地區的土壤,排除A。如果e地光照、熱量更充足,就不應該在熱帶地區出現亞熱帶地區的土壤,排除C。森林覆蓋率較高,與發育黃壤關系不大,排除D。故選B。8D9C10D【解析】8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主要取決于有機質補給和有機質分解,南方低山丘陵區和東北地區植被覆蓋率差異不大,有

15、機質補給也差別不大,但我國南方低山丘陵區和東北地區緯度差異大,南方低山丘陵區平均氣溫高,微生物分解作用活躍,導致紅壤的有機質含量低,而東北地區平均氣溫低,微生物分解作用不活躍,有機質容易積累,因此東北地區的黑土有機質含量高,由此判斷,D符合題意,排除B。兩地地形差異也較明顯,對有機質的流失有一定影響,但不是主要因素,排除A。兩地地表均比較濕潤,降水對土壤中有機質的影響差異不大,排除C。故選D。9圖中顯示,從“黑土栗鈣土荒漠土壤”的變化是氣候中由濕變干而導致的,從方向來看,這種變化是從沿海向內陸的變化,從東向西的變化,隨經度變化而變化,因此這體現了自然地理環境的經度地帶分異規律,不符合緯度地帶分

16、異規律、垂直分異規律、地方性分異規律特征,選項C符合題意,排除A、B、D。故選C。10統計資料表明,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北半球中高緯度地區的降水量有一定的增加,A錯誤。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冰川融化和海水膨脹,海平面會上升,淹沒部分陸地,陸地面積會縮小,導致大陸海岸線變短,B錯誤。隨著全球氣候變暖,部分地區可能水熱條件變好,增加物種的多樣性,也有部分地區水熱條件變差,影響生物多樣性,C錯誤。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氣溫上升,雪線與氣溫呈正相關,因此高山的雪線也會上升,D正確。故選D。11A12D【解析】11根據所學知識判斷,土壤形成過程中最活躍的因素是生物。生物通過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有機物能夠腐爛形成腐

17、殖質,形成土壤中的有機質。生物是土壤有機物質的來源,與土壤肥力的產生密切相關,所以本題選擇A選項。地形與降水能影響有機質的積累,不是有機質的來源,BC不對;成土母質是土壤礦物質的主要來源,D不對。12由材料可知,土壤的淋溶作用與降水有著直接的關系,降水越多,淋溶層越厚,因此濕潤地區的淋溶層最厚,半干旱次之,干旱層最薄,因此圖中丙的淋溶層層居中,屬于半干旱地區的,對應的植被為草原。草原根系茂密且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向下則根系的集中程度遞減,從而為土壤表層提供了大量的有機質,因此有機質主要分布在土壤的表層,對應右圖中的I,結合選項,答案選D項。13A14B【解析】13熱帶雨林區林木生長旺盛,但土

18、壤較為貧瘠,當地土壤貧瘠主要是指土壤中有機質含量較低、礦物養分較少,這是因為高溫多雨的氣候使得土壤中有機質分解和養分再循環旺盛,殘留在土壤中的有機質和礦物養分較少,A正確。植物不能直接吸收土壤中的有機質,因此植物的吸收作用強烈不是土壤中有機質含量低的原因,B錯誤。當地高溫多雨的氣候,巖石的生物和化學風化強烈,巖石風化所釋放的礦物養分較多,但當地水循環活躍,淋溶作用強,養分容易被淋失,因此C、D錯誤。14熱帶雨林開辟為人工橡膠林后,圖中顯示,植被種類變得簡單,因此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下降,A錯誤。熱帶雨林開辟為人工橡膠林后,由生物種類復雜的熱帶原始雨林變為相對單一的橡膠林,因此生物多樣性減少,B正確

19、。圖中顯示,熱帶雨林開辟為人工橡膠林后,地表徑流量明顯增大,因此洪澇災害顯著增加,C錯誤。熱帶雨林開辟為人工橡膠林后,植被的覆蓋密度下降,補充的有機質減少,同時水土流失有所上升,土壤中有機質流失相對較多,因此土壤有機質含量減少,D錯誤。15C16D【解析】15時間決定著土壤的發育進程,隨著時間的推移,土壤從無到有,從薄到厚,層次由少到多,逐步發育成熟。故選C。16.讀圖,根據圖示含義可知,a為巖石風化崩解,b為低等生物作用,c為土壤分層形成,d為成熟土壤形成。故選D。17B18B【解析】17根據表格中甲土壤的質地百分數值,黏粒占35%,砂粒占40%,粉粒占25%,對照三角坐標圖,可以判斷甲土壤

20、屬于壤土區域。B正確。砂土砂粒占60%以上,黏土砂粒占20%,粉土砂粒比例小于20%,ACD錯誤。故選B。18實驗結果表明,在相同植被覆蓋條件下,水土流失最嚴重的是乙土壤,根據表格中土壤質地百分數值,可以判斷乙土壤黏粒比重為30%,砂粒比重占45%,粉粒占25%,說明黏粒比重小,砂粒比重大,粉粒比重小,三者比重差距較大。故選B。19B20D【解析】19. 讀乙圖可知,35月,即春季,該研究區域內裸地和根區是一年中土壤水分含量最豐富的時期,因此當地的主要補給水源是山坡上的積雪融水,B符合題意。根據甲圖的經緯度位置判斷,該研究區深居內陸,降水稀少,冰雪融水較多,倒是從乙圖可知,夏季不是一年中土壤水

21、分含量最高的季節,因此排除A、C。從乙圖可知,秋季該地區土壤含水量較低,且出現山間洪水的可能性小,排除D。故選B。20. 結合乙圖分析可知,原生植被根區與裸地的土壤水分來源和消耗過程基本一致,A錯誤。圖乙顯示,根區和裸地的土壤水分收支周期基本相同,B錯誤;圖乙顯示,根區土壤含水量一年中最高值與最低值之差大于裸地,C錯誤。圖乙顯示,根區土壤含水量大于裸地土壤含水量,說明根區土壤存在水分富集現象,D正確。故選D。21C22D【解析】21. 圖1顯示,東部以鹽生灌木和草甸為主,不以森林為主,A錯誤。圖2顯示,西部土壤有機質含量高,B錯誤。河流向中部湖泊匯集,說明中部地勢較低,流水沉積作用明顯,表層土壤為沉積土壤,圖2顯示,流域中部表層土壤有機質最高,C正確。圖2顯示,流域中部地區的土壤有機質含量自上而下大致降低,D錯誤。2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