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編版八年級下冊語文 14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課件_第1頁
統編版八年級下冊語文 14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課件_第2頁
統編版八年級下冊語文 14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課件_第3頁
統編版八年級下冊語文 14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課件_第4頁
統編版八年級下冊語文 14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有人說中國的孩子有人說中國的孩子“高分低高分低能能”“”“會讀書不會研究會讀書不會研究”,缺乏,缺乏創新精神和實踐動手能力。問題創新精神和實踐動手能力。問題出在哪里呢?相信丁肇中教授的出在哪里呢?相信丁肇中教授的文章會給我們極大的啟發。文章會給我們極大的啟發。14 14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感受演講的語言特點。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感受演講的語言特點。(重點)(重點)了解演講者的觀點,把握演講詞層層推進的了解演講者的觀點,把握演講詞層層推進的結構;理解演講中事例對于觀點的印證作用。結構;理解演講中事例對于觀點的印證作用。(難點)(難點)領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內涵和現

2、實意義,培養領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內涵和現實意義,培養格物致知精神以及樂于動手實驗的科學品質。格物致知精神以及樂于動手實驗的科學品質。(重點)(重點)學習目標學習目標 丁肇中丁肇中,19361936年生,祖籍山東日照,美籍年生,祖籍山東日照,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華裔物理學家。19741974年在實驗中發現了年在實驗中發現了“J J粒粒子子”,19761976年因此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年因此獲諾貝爾物理學獎,19801980年年寫了一篇自傳性文章寫了一篇自傳性文章在探索中在探索中一個物理一個物理學家的體驗學家的體驗。走近作者走近作者 本文選自本文選自瞭望瞭望19911991年第年第4444期。有改動。期

3、。有改動。19901990年年5 5月,月,瞭望瞭望周刊等單位組織周刊等單位組織“情系中情系中華華”征文活動,歷時一年四個月,收到來稿近千征文活動,歷時一年四個月,收到來稿近千篇。篇。瞭望瞭望周刊海外版對部分來稿進行了刊登,周刊海外版對部分來稿進行了刊登,在海內外產生熱烈的反響。征文評委會評出兩篇在海內外產生熱烈的反響。征文評委會評出兩篇特別榮譽獎,著名物理學家丁肇中的特別榮譽獎,著名物理學家丁肇中的懷念懷念是是其中一篇。其中一篇。19911991年年1010月月1818日,征文活動頒獎大會日,征文活動頒獎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丁肇中在會上發表了這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丁肇中在會上發表了這

4、篇演講。篇演講。背景鏈接背景鏈接丁丁肇肇中中( ) ( ) 瞭瞭望(望( ) 緬緬懷(懷( )探探察察( ) ( ) 格物格物致致知(知( ) 儒儒家(家( )埋埋沒沒( ) 檢檢討(討( ) 清清談談( )袖袖手旁觀手旁觀( ) ( ) 不知所不知所措措( ) 彷徨彷徨( ) ( ) 激激變(變( )字詞學習字詞學習zhozhochchzhzhrrxixijinjinmmpn hunpn hunlioliominmincucutntnjj詞語解釋詞語解釋瞭望:瞭望:登高遠望;特指從高處或遠處監視敵情。登高遠望;特指從高處或遠處監視敵情。緬懷:緬懷:懷念;追想(已往的人或事,含崇敬意)。懷念;

5、追想(已往的人或事,含崇敬意)。彷徨:彷徨:走來走去,猶豫不決,不知往哪個方向去。走來走去,猶豫不決,不知往哪個方向去。清談:清談:本指魏晉間一些士大夫不務實際,空談哲本指魏晉間一些士大夫不務實際,空談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實際地談論。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實際地談論。袖手旁觀:袖手旁觀: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協助別人。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協助別人。一帆風順:一帆風順:比喻非常順利,毫無波折或挫折。比喻非常順利,毫無波折或挫折。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則而總結為理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則而總結為理性知識。性知識。不知所措: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辦才好,形容受窘或不知道怎么辦才好,形容受窘或發急。發急。

6、 什么叫什么叫“格物格物”和和“致知致知”?課文中?課文中作了解釋,請找出來。作了解釋,請找出來。整體感知整體感知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格:探察、探究。格:探察、探究。物:物體、事物。物:物體、事物。致:達到、得到。致:達到、得到。本文的論點是什么?本文的論點是什么?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課題即是論點)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課題即是論點)本文的結論是什么?本文的結論是什么? 希望我們這一代對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認希望我們這一代對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認識和思考,使得實驗精神真正變成中國文化的識和思考,使得實驗精神真正變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一部分。提出論題提出論題分析問題分析問題解

7、決問題解決問題第一部分(第一部分(1 1) 第二部分(第二部分(2 21212)第三部分(第三部分(1313) 用中國學生存在用中國學生存在的問題和作者的親身的問題和作者的親身經歷為證,闡述了實經歷為證,闡述了實驗精神的重要性。驗精神的重要性。 論證格物致論證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意知精神的重要意義,并對中國青義,并對中國青年一代提出希望。年一代提出希望。自由地朗讀課文,整理出文章脈絡。自由地朗讀課文,整理出文章脈絡。 中國中國學生應該學生應該怎樣了解怎樣了解自然科學。自然科學。課文解讀課文解讀 第段在文中有何作用?第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這是作者此次演講的開場白,首先表達這是作者此次演講的開場白,

8、首先表達了對活動主辦方授予特別榮譽獎的感謝,并了對活動主辦方授予特別榮譽獎的感謝,并說明了自己寫說明了自己寫懷念懷念這篇文章的初衷,并這篇文章的初衷,并由此轉入此次演講的主題由此轉入此次演講的主題中國學生該怎中國學生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也為下文講述中國傳統教樣了解自然科學,也為下文講述中國傳統教育的弊端做了鋪墊。育的弊端做了鋪墊。默讀第二部分,思考下列問題:默讀第二部分,思考下列問題:作者在文中舉王陽明的例子,有何作用?作者在文中舉王陽明的例子,有何作用?從現代觀念看,真正的從現代觀念看,真正的“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是什么呢?是什么呢? 作者在文中舉王陽明的例子,有何作用?作者在文中舉王陽明的例

9、子,有何作用? 舉王陽明舉王陽明“格格”竹苦思最終失敗的例子,竹苦思最終失敗的例子,表明傳統儒家對實驗的態度,他們誤把探察外表明傳統儒家對實驗的態度,他們誤把探察外界與探討自己這兩種完全不同的活動等同起來,界與探討自己這兩種完全不同的活動等同起來,進而證明了傳統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進而證明了傳統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物和致知。從現代觀念看,真正的從現代觀念看,真正的“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是什么呢?是什么呢? 科學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科學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檢討或哲理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求到的。

10、的清談就可求到的。怎樣進行實驗?實驗有什么特點?怎樣進行實驗?實驗有什么特點?u 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探測。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探測。u 實驗不是毫無選擇地測量,它需要有細致具體的實驗不是毫無選擇地測量,它需要有細致具體的計劃。特別重要的,是要有一個適當的目標,以計劃。特別重要的,是要有一個適當的目標,以作為整個探索過程的向導。作為整個探索過程的向導。 一個成功的實驗者應該具備怎樣的素質?一個成功的實驗者應該具備怎樣的素質?它們的位置能否調換?為什么?它們的位置能否調換?為什么?一個成功的實驗者需要的是一個成功的實驗者需要的是眼光眼光、勇氣勇氣和和毅力毅力。高瞻

11、遠矚高瞻遠矚的眼光的眼光戰勝困戰勝困難挫折難挫折的勇氣的勇氣百折不百折不撓的頑撓的頑強毅力強毅力 這三者的位置是不能調換的。一個成功這三者的位置是不能調換的。一個成功的實驗,首先需要靠的實驗,首先需要靠“眼光眼光”尋找正確的目尋找正確的目標;然后靠標;然后靠“勇氣勇氣”開展實驗;實驗的過程開展實驗;實驗的過程不會一帆風順,就需要有不會一帆風順,就需要有“毅力毅力”、堅持不、堅持不懈。這三者之間有比較清晰的邏輯順序,因懈。這三者之間有比較清晰的邏輯順序,因此不能調換。此不能調換。讀第三部分,思考下列問題:讀第三部分,思考下列問題: 格物致知真正的意義是什么?格物致知真正的意義是什么? 為什么說當

12、今社會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為什么說當今社會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作者認為今天的教育應當怎樣發揚真正的格物作者認為今天的教育應當怎樣發揚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致知精神? 格物致知真正的意義是什么?格物致知真正的意義是什么? 第一,尋求真理的唯一途徑是對事物第一,尋求真理的唯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客觀的探索; 第二,探索應該有想象力、有計劃,第二,探索應該有想象力、有計劃,不能消極地袖手旁觀。不能消極地袖手旁觀。 為什么說當今社會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為什么說當今社會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學術不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學術不可缺少,而且對應付今天

13、的世界環境也是不可缺少,而且對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也是不可少的。可少的。 作者認為今天的教育應當怎樣發揚真正的格物作者認為今天的教育應當怎樣發揚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致知精神? 我們需要培養實驗的精神,就是說,不論我們需要培養實驗的精神,就是說,不論是研究自然科學,研究人文科學,還是在個人是研究自然科學,研究人文科學,還是在個人行動上,我們都要保留一個懷疑求真的態度,行動上,我們都要保留一個懷疑求真的態度,要靠實踐來發現事物的真相。要靠實踐來發現事物的真相。 再讀第三部分,說說作者在結尾表達了再讀第三部分,說說作者在結尾表達了什么希望?什么希望? 希望我們這一代對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希望我們這一代對

14、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認識和思考,使得實驗精神真正變成中國文認識和思考,使得實驗精神真正變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化的一部分。談談古今談談古今“格物致知格物致知”的不同含義?的不同含義? 大學大學里里“格物致知格物致知”的目的是的目的是“平平天下天下”,一般指向自己的內心去探索所謂的,一般指向自己的內心去探索所謂的治國、平天下之道,側重于抽象的道理。而治國、平天下之道,側重于抽象的道理。而當今世界要求的當今世界要求的“格物致知格物致知”,其目的是了,其目的是了解自然、認識自然、獲得新知,為人類服務,解自然、認識自然、獲得新知,為人類服務,所以側重于實地實驗的精神。所以側重于實地實驗的精神。互動探究互動

15、探究 本文中提到的本文中提到的“格物致知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的真正意義是:第一,尋求真理的唯一途徑是對事物客是:第一,尋求真理的唯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應該有想象力、有計觀的探索;第二,探索應該有想象力、有計劃,不能消極地袖手旁觀。劃,不能消極地袖手旁觀。寫作特色寫作特色1.1.層層推進,思路清晰。層層推進,思路清晰。 這篇演講的主體部分首先提出演講的主這篇演講的主體部分首先提出演講的主題題學習自然科學的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學習自然科學的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之后從中國傳統教育引出解自然科學。之后從中國傳統教育引出“格格物致知物致知”,并與現代學術關聯起來。接著舉,并與現代

16、學術關聯起來。接著舉王陽明的例子,具體分析傳統教育不重視真王陽明的例子,具體分析傳統教育不重視真正的格物致知的原因,再講現代觀念中真正正的格物致知的原因,再講現代觀念中真正的格物致知的內涵和重要性。之后以自己在的格物致知的內涵和重要性。之后以自己在國內外的求學科研經歷為證,告誡大家要擺國內外的求學科研經歷為證,告誡大家要擺脫傳統教育偏理論輕實驗的缺點。最后從學脫傳統教育偏理論輕實驗的缺點。最后從學術研究話題,擴大到如何應對當下激變的世術研究話題,擴大到如何應對當下激變的世界環境,提升了演講的現實意義。界環境,提升了演講的現實意義。2.2.通俗易懂,事例生動。通俗易懂,事例生動。 本文雖然屬于學

17、術性演講,但通俗易懂,本文雖然屬于學術性演講,但通俗易懂,聽眾易于接受。首先,作者運用通俗易懂的聽眾易于接受。首先,作者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生動的事例來表述自己的觀點。如在語言、生動的事例來表述自己的觀點。如在談儒家對實驗的態度時,作者舉出了王陽明談儒家對實驗的態度時,作者舉出了王陽明“格竹格竹”的例子,生動地說明了中國傳統教的例子,生動地說明了中國傳統教育的弊端和影響。其次,作者在演講過程中育的弊端和影響。其次,作者在演講過程中注意結合自己的切身體驗,如作者講到了自注意結合自己的切身體驗,如作者講到了自己初到美國大學念物理時的彷徨恐慌,這樣己初到美國大學念物理時的彷徨恐慌,這樣就拉近了與聽眾

18、的距離,并使他們真切地感就拉近了與聽眾的距離,并使他們真切地感受到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受到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提出問題:提出問題:學習自然科學的中國學生應該學習自然科學的中國學生應該 怎樣了解自然科學怎樣了解自然科學分析分析問題問題解決問題:解決問題:“格物致知格物致知”具有普遍的現實意義具有普遍的現實意義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結構梳理結構梳理解釋解釋“格物致知格物致知”的含義的含義中國傳統教育不是真正的中國傳統教育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格物致知” (反面論證)(反面論證)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正面論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正面論證)證)培養實驗精神培養實驗精神 本文作者由古

19、代文化典籍引出本文作者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格物致格物致知知”的觀點,以王陽明和自己的實例,針對的觀點,以王陽明和自己的實例,針對當前文化背景下的中國學生,闡述了當前文化背景下的中國學生,闡述了“格物格物致知致知”的真正含義,號召中國學生應有真正的真正含義,號召中國學生應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格物致知精神。主旨概括主旨概括拓展遷移拓展遷移丁肇中的故事丁肇中的故事 1972 1972年夏,丁肇中實驗小組利用美國布魯克海文年夏,丁肇中實驗小組利用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的質子加速器尋找質量在國家實驗室的質子加速器尋找質量在1.51.510109 9eVeV5.55.510109 9eVeV之間的長壽命中性粒子。之間的長壽命中性粒子。19741974年,他們發年,他們發現了一個質量約為質子質量現了一個質量約為質子質量3 3倍(能量為倍(能量為3.13.110109 9eVeV)的長壽命中性粒子。在公開發表這個發現時,丁肇中的長壽命中性粒子。在公開發表這個發現時,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