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的緣起和演變_第1頁
對聯的緣起和演變_第2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2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對聯的緣起和演變任何一種文體的形成都要經歷一個由自在到自為的過程。對聯亦不例外。可以比較明確他說,對聯濫觴于先秦時即已較多出現于詩文中的 對偶句,但直到魂晉以后才成長為一種具有獨立意義的文體。我們知道,對偶是把結構相同或近似、字數相等、語氣和內容相 一致或相關聯的兩組句子或詞組結合在一起使用,從而形成一種整齊 對稱、和諧美觀的語言效果的一種修辭手段,用對偶法聯綴而成的句 子就叫對偶句。對偶句在上古典籍中即已出現,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呈現出數量 不斷增多,美感特征不斷增強的變化趨勢。以下例句均擷自先秦、秦漢詩文之中: 困于石,據于蒺藜;入 其室,不見其妻。(易經) 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尚

2、書)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 外舉不棄仇,內舉不失親。(左傳)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 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楚辭?離騷)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荀子)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諫逐客書) 上有千仞之峰,下臨百丈之溪。(七發)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古詩十九首 ? 行行重行行)這些對偶句具有率然對爾(劉 勰語)的特點。它們大體上都具備整齊美觀、節奏分明的特點,但結構上可以少 有錯綜,字數可以不完全對等,對應字的詞性可以存在較大差異。由于四聲規律還未被發現,當然也就淡

3、不上在對偶句中講求平仄 相反的音律效果了。值得注意的是,先秦秦漢時朗的詩文不僅越來越多地使用對偶修 辭手法,而且越來越注重把其他修辭手法如比喻、排比、夸飾、摹 狀、重疊、對比、頂針等與對偶有機結合使用,從而使對偶句的類型 變得更為豐富多樣,也更富有藝術魅力。但總的說來,這個時期的人們還缺乏充分發掘對偶句藝術潛力的 意識,正如劉勰所云,即使詩人偶章,大夫聯辭,也都是奇遇適變, 不勞輕營之作,因而對偶句的獨立為時尚早。魏晉以降,文壇上大興駢偶之風 即追求行文的通篇對仗。駢謂兩馬并駕,偶指二人并立,駢偶就是兩兩相對。兩晉作家的多數散文都是用駢偶句式聯綴而成的,試舉陸機文 賦中的一段:詩緣情而綺靡,賦

4、體物而瀏亮。碑披文以相質,誄纏綿而凄愴。銘博約而溫潤,箴頓挫而清壯。頌優游以彬蔚,論精微而朗暢。奏平徹以閑雅,說煒曄而譎狂。又如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的一段: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 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帳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 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揺揺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駢偶句的使用密度如此之多, 這在以前的散文中是不多見的。詩歌句式的對偶化程度在魏晉時期也空前地提高了。像謝靈運的名作登池上樓就全由對偶句組成。駢偶文風的日熾直接導致了一種新興文體 駢文的誕生。 駢文又稱四六文,其句子的絕大多數均為四言和六言(字)。與先秦、秦漢時期的散文相比,駢文對對偶的講求已經到了很苛 刻的地步:不僅要求對偶句的字數完全相等,而且要求它們實現詞 性、句法結構上的完全一致,即實詞對實詞,虛詞對虛詞,詞組對詞 組,單句對單句,復句對復句,主謂結構對主謂結構,動賓結構對動 賓結構這已經與我們今天所遵守的對聯寫作要求十分接近了。至打唐代,這種苛刻性又近一層:不僅要求詞性、句法結構上相 互對仗,還要求對應位置上的字在音調上以平對仄,以仄對平。駢文形成于魏晉,至南北朝進入全盛對代,被視為文章的正宗駢文除了追求對偶之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