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必修ⅱ人民版3.2 偉大的歷史性轉折 創新演練_第1頁
歷史必修ⅱ人民版3.2 偉大的歷史性轉折 創新演練_第2頁
歷史必修ⅱ人民版3.2 偉大的歷史性轉折 創新演練_第3頁
歷史必修ⅱ人民版3.2 偉大的歷史性轉折 創新演練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3.2 偉大的歷史性轉折 創新演練(人民版必修2)(時間:25分鐘滿分:50分)一、選擇題(每小題4分,共32分)1建國以來,中國農村經歷了從“干部敲破鐘,社員不出工”到“不用敲鐘,不用派工,農民賽著往前沖”的巨大變化。這一變化主要得益于()A興辦農業合作社有利于農民發家致富B人民公社體制適應了生產力發展要求 C“大躍進”激發了農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 D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解析:分析題干,前者指的是人民公社,壓制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后者是指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答案:D2鄧小平曾指出:“農業穩了,工業也就穩了;農業不穩,工業就提心吊膽。”以下歷史事件最不

2、能印證這一觀點的是() A“大躍進” B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C農村經濟體制改革 D擴大企業自主權解析:題干材料主要強調農業發展對工業發展的促進作用,即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A、B兩項都強調優先發展重工業,輕視甚至破壞農業生產,體現材料的后半句;C項從正面說明農業的地位。答案:D3“它通過漸進式的改革,對原來僵化的農業經濟體制實行了自我完善,使之變為新型的農業體制,使億萬農民掌握了生產經營的自主權,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這是在黨的領導下我國農民的偉大創造。”上述材料評論的是()A農業社會主義改造 B“大躍進”運動C“人民公社化”運動 D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析:本題考查新時期中國農業經濟政策

3、。根據題干中“掌握了生產經營的自主權,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分析,屬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作用和措施。答案:D4新中國建立以后,土地所有權發生過重大的變遷,下列說法不符合史實的是()A全國土地改革以后,分配給農民的土地歸農民個人所有B社會主義改造以后的農村土地歸合作社集體所有C“人民公社化”運動期間,農村土地所有制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歸國家所有D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后,農村土地仍然歸集體所有解析:本題考查了新中國建立后,我國農村生產關系、土地制度發展變化等知識點。聯系“土改”“農業社會主義改造”“人民公社化”“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等內容,A、B、D三項說法正確,C項說法錯誤,“人民公社化”運動期間

4、,農村土地仍然歸集體所有。答案:C5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自此我國經濟改革的重心()A從農村轉移到城市B從國營企業轉移到私營企業C從重工業轉移到輕工業D從計劃經濟轉移到市場經濟解析:農村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突破口。1984年在農村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礎上,我國開始進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答案:A61982年1月5日,“FOLLOW ME”節目第一次在中央電視臺播出,掀起了全民學外語的高潮。這一“高潮”出現的主要原因是()A高考制度的恢復 B經濟特區的建立C對外開放的實行 D廣電事業的發展解析:本題應結合時間判斷。20世紀80年代后,我國實行對外

5、開放,出現了學外語的高潮。答案:C7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出現了不少流行詞語。下列各組中,都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流行的是 ()A階級斗爭一國兩制無私奉獻 B體制改革中國特色經濟特區C市場經濟勤儉節約休閑娛樂 D和諧文明注重環保小康社會解析:1978年中國開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1980年設立經濟特區,這些都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初期探索,故B項正確。答案:B8某同學在設計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歷史巨變網頁時,設計了“思想解放的歷程” “開放格局的形成” “一國兩制的成就”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等幾個并列的欄目。如果再增加一個欄目,最合適的應該是()A國有企業改革 B經濟特區崛起C. “九

6、二共識” D聯產承包后的農村解析:注意題干中的欄目均為并列關系。A 項所述可納入“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欄目中,B項所述可納入已有的“開放格局的形成”欄目中, C項所述可納入“一國兩制的成就”欄目中, D項不可納入題干中的任何一個欄目,可單獨作為一個欄目與題干中的欄目并列。故符合題意的答案是D。答案:D二、非選擇題(共18分)9城市化過程是經濟發展的結果,也是經濟發展水平的具體表現。改革開放促進了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大大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19661978年,整整13年,城市只增加了25個,城市非農業人口長期停滯。在6 0007 000萬左右,城市化水平

7、在8.5%上下徘徊。19782001年城市數量由193個增加到622個,城市化水平由17.92%增加到37.7%。新中國城市五十年材料二中國鄉村人口和勞動力向城鎮移動人數(19822000年)(單位:萬人):時期城鎮總人口增加量人口移動人數勞動力移動人數人口移動年平均人數勞動力移動年平均人數19821990年8 7156 5103 20881440119901995年4 9793 9012 02078040419962000年10 73210 2375 7322 0301 146中國統計摘要(2002年)材料三 2004年全國城市建城區面積3.25萬平方公里,僅占全國國土面積的0.34%;城市

8、人口3.6億人,占全國總人口的27.5%,2000年人口普查全國城市1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為9.8年,農村僅為6.85年;城市(不包括縣鎮)GDP占全國總量的比重在2/3以上;稅收占全國總量4/5以上,城市人口承載能力最高,經濟產出最大,規模效益最好,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來源。中國統計摘要(2006年)(1)據材料一,分析“文革”時期和1978年以后中國城市化進程的特點及其主要原因。(6分)(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1978年以后中國人口流動的特點及其主要原因。(6分)(3)據材料三并結合時代背景,分析城市經濟迅速發展的有利因素。(4分)(4)結合上述材料和有關知識,你認為應該如何

9、解決中國的“三農”問題? (2分)解析:第(1)問從材料一中提供的數據信息判斷可知城市化進程的特點,分析原因時可聯系當時的時代特征:如“文革”和改革開放的進行等。第(2)問從材料二圖表中的信息可知人口流動的方向,分析原因時注意結合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對農村和城市的經濟體制改革。第(3)問時代背景應從國內和國際兩個角度進行分析,國內背景可從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及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等層面說明;國際背景可從時代的主流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加強等角度分析說明。第(4)問的解答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文革”時期城市化發展停滯;原因是“文革”動亂,經濟建設遭破壞。1978年以后城市化進程加快;原因是實行改革開放,經濟迅速發展。(2)特點:大量農村人口流向城市。原因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村剩余勞動力迅速增加;城市實行改革開放,城市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