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必修ⅲ魯人版第9課《蘭亭集序》教案4_第1頁
語文必修ⅲ魯人版第9課《蘭亭集序》教案4_第2頁
語文必修ⅲ魯人版第9課《蘭亭集序》教案4_第3頁
語文必修ⅲ魯人版第9課《蘭亭集序》教案4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語文必修魯人版第9課蘭亭集序教案4教學目的 領會本文的思想內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變化,正確評價作者的生死觀。 學習本文情景交融、敘議結合的協作手法,感受幽遠的文思,清新的辭采。 教學設想 教學重點 理清課文線索,了解文章內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了解書序體裁的特色,學習本文在寫景方面的特點。 教學難點 啟發學生聯系時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關生死的人生態度。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導入 浙江的紹興蘭渚山是美麗的地方。當年越王勾踐曾經在這里種過蘭花。盡管蘭花多且香,但過了季節,很難尋覓。不過由于有了王羲之的“修禊”儀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修禊日,這是古代的一朝風俗,到水

2、邊洗濯、嬉戲、并舉祈、消災的儀式。),東晉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謝安、孫綽等41人就在此集會,他們曲水流觴,引酒賦詩,各抒懷抱,最后有王羲之作序總述其事。王羲之不但文章寫的好,又善書法,有書圣之稱,于是蘭亭,(蘭渚之亭)流芳萬古,大大超過了蘭草的清香,。就讓我們共同欣賞吧。 (展示王羲之的書法作品蘭亭序帖卷, 我們從這精美的書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國書法藝術的美,也讀出我們中國象形文字的古雅與優美。) 朗讀 配樂朗讀(教師范讀) 要求:注意文章語氣、節奏、字音。 學生齊讀。(教師訂正) (1)朗讀語調提示:“永和九年修模事也”以中速讀。下文有關集會的文句應以清新明快的語調讀出,特別重讀“樂”,以體現

3、作者快樂的心境。 (2)朗讀指導:··固知一死生為荒誕,齊彭殤為妄作。”讀出節拍,讀出批判語氣,··后之視今,亦由分之現昔,悲乎緩緩吐出,重音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緩低沉的語調讀出。 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 了解序的題材特點 明確: 序是一種文體,一般寫在書或文集的前面,有的近似論說文,有的近似記敘文,有的則如說明文,還有的寫法上同散文筆調,這一類的多是為詩歌唱和的集子而作。蘭亭集序就是這樣的一篇文章。 2、 本文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以及變化? 明確: 由樂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終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我們就以此感情的變化為線索,走

4、進蘭亭,走近王羲之的感情世界。 3、 分小組討論,給文章劃分段落部分,概括要點。 明確:第一部分:敘宴集盛況 第二部分:發人生感慨 第三部分:明作序要旨 賞析課文 1、 以課文的第一部分為主,看作者在表達自己的心境時從哪幾個方面寫的? 明確: 時間:永和九年 暮春之初 風景:崇山峻嶺 茂林修竹 清流急湍 天氣氣清 惠風和暢 人物:群賢少長 列坐其次 一觴一詠 暢敘幽情 感受:信可樂也 寫法:寫景抒情 敘議結合 作者用簡潔雅凈、鏗鏗有致的語言,寫出了宴集之地優美的自然風光。"崇山峻嶺,氣勢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靜謐;清澈溪流,潔凈明朗;湍急的流水,飛花濺玉,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機盎然

5、。于是詩興大發,他們紛紛臨流賦詩。雖無絲竹管弦之興,然而可以"暢敘幽情,各抒懷抱。我們仿佛看到了這些雅士間儒雅的風度和詩意人生,這種美好的聚會自此以后成為千古美談。作者發出由衷的感嘆,"信可樂也"。這實在是人生的極致。這種樂是對蘭亭美景的陶醉,是來自于蘭亭集會的暢快。 2、 學生嘗試背誦第一段。 理清背誦思路:記敘了集會的時間、地點、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嶺”引出四周環境及場面的鋪敘,最后由“是日地”領起描寫游人的心境,抒發集會的心情。 要求:學生體會作者狀物寫景言簡意賅、妙趣天成的特點,感受作者快樂的心境。請學生摘錄寫景句。 3、學習第二段,了解作者的心境

6、的變遷。 明確: 王處的時代是政治極為嚴酷、社會極劇動蕩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許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殘酷的權力斗爭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務是保全性命。因此,他們有一人談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內",有的人歸隱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寫道:"雖趣舒殊,靜噪不同,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他們陶醉于一時的快樂,追求暫時的滿足??删鸵粫r的滿足和陶醉中,歲月流逝,青春已經不再,而功業無成,作者自然發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將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

7、系之矣",人生就是這樣永無止境地追求滿足而又不斷地厭倦,既充滿了快樂也充滿了無盡的煩惱,怎能不感慨萬分。 "向之所欣,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往昔的盛會已化為歷歷在目的往事,過去曾有的歡樂,已如流水向東而去,這真"勝景不常,勝筵難再",這怎能不讓人黯然神傷。死生之大,豈不痛哉? 人的壽命的長短,要聽憑造化,無論壽命的長短,其結果是殊途同歸,"終期于盡",人總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無法抗拒時間的無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強大而無法抗拒,因而個體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無法回避對&quo

8、t;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對"死亡"的觀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4、朗讀并分析第三自然段。 理清背誦思路: 由讀古人興感之作時的體驗“若合一契”說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轉入對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寫,批判當前士大夫“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現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虛幻的執著努力,隨之又發出“后之視今,亦由今視昔,悲乎的慨嘆。可見作者對人生敏銳、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對人生特別的熱愛和執著,接著作者交代了蘭亭集的成因“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總結全文。作者的"悲",與他的人生觀有著密切的關系,從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看佛

9、教、道教徒總是把生死看得很虛無、很超脫,他們"一生死生,齊彭殤",可我們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軀,要珍惜生命,士大夫當"兼濟天下",去實現自己的抱負。可這種生活觀在我(王羲之)看來是何等的虛偽可笑。正因為我對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覽昔者興感之由”,我"悲"古人,因為我對生命的體驗和古人對生命的體驗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觀今,亦由今之視昔",后人讀我的文章,猶如我讀古人的文章一樣,作者詢問古今,發出悲嘆。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qu

10、ot;,而是對個體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的,更加深刻感慨。 人類社會從古至今邁進了多少年,人類文明的發展也是今非昔比,但無論世界怎么變化,人類對生命本質(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體驗卻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這種"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動了我們。 5、集體齊讀課文第三自然段,背誦。 6、學生齊讀課文三遍,背誦。 小結 我認為王羲之的人生觀不消極,悲嘆并不等于悲觀,歷史上悲嘆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創造價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詩中寫道"人生幾何,對酒當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這并不妨礙他成為亂世英雄,正是因為他們對人生充滿了執著,對歲

11、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嘆。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極其表,執著其里”,王羲之在書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對抗人生虛無的最執著的努力。 相關資料 1.蘭亭集序真偽大辯論 蘭亭集序(又稱蘭亭序)出自唐代房玄齡編撰的晉書,而此前收錄晉文最完備的文選竟未見此文,這與蘭文的歷史地位很不相稱。同時劉義慶世說新語中梁代劉孝標注引的王羲之臨河序與蘭亭集序文字上有出入。于是就此引發了一場蘭亭集序真偽大辯論。 (1) 文章作者之真偽 觀點一:作者不是王羲之。清人李文田首先提出這一觀點,并闡述了幾點理由。郭沫若也贊同此說,并就“夫人之相與”之增段補充論據,然后進一步考證說,蘭亭序是王羲之七代孫、陳代永興寺僧人智永所為

12、。 觀點二:作者就是王羲之。高二適引用證據反駁郭沫若的觀點,章士釗也引用資料來證明蘭亭集序的作者就是王羲之。 (2)書法作者之真偽 觀點一:作者不是王羲之。南宋姜夔率先質疑,李文田則從書體上否定定武本蘭亭為王羲之筆跡,郭沫若更是斬釘截鐵地斷定是假的,并進一步推斷,“這個墨跡本應該就是智永所寫的稿本”。 觀點二:作者就是王羲之。高二適等人著文反駁,認為郭沫若以兩塊剛出土的石碑而斷定東晉只有隸書一種字體,是“孤證不立,偏難概全”。 詳情請看語文學習2000年第8期陸精康先生的蘭亭序疑案錄。 2. 晉書·王羲之傳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王曠之子,王敦、王導之侄,東晉初太興四年生,太

13、元四年卒,年五十八歲,少有美譽,朝廷公卿皆愛其才器,頻召為侍中、吏部尚書,皆不就,復授護國將軍,又推遷不拜。揚州刺史殷浩遺書,勸使應命,乃拜護軍。又苦求宣城郡,不許,以為右軍將軍,會稽內史。羲之素好服食養性,不樂在京師,初度浙江,便有終老之志。會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那里,謝安未仕時也住那里。孫綽、李充、許詢、支遁等,皆以文義冠世,并筑室東土,與羲之同好。嘗與同志宴集于會稽山陰之蘭亭,羲之特撰此序,以申其志。 (引自漢魏六朝散文選,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8年版) 3. 古文觀止評蘭亭集序 清人吳楚材、吳調侯選注的古文觀止如此評蘭亭集序:通篇著眼在“死生”二字。只為當時士大夫務清談,鮮實效,一死

14、生而齊彭殤,無經濟大略,故觸景興懷,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曠達人,故雖蒼涼感嘆之中,自有無窮逸趣。 4.王羲之蘭亭詩(其三)及前人評點 三春啟群品,寄暢在所因。仰望碧天際,俯磐淥水濱。寥朗無涯觀,寓目理自陳。大矣造化工,萬殊莫不均。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 譚元春:“寓目理自陳,適我無非新”二語,真是通識所發,非一意孤高絕俗之流。(古詩歸) 鐘惺:七賢胸中恐遜此原委。(古詩歸) 陳祚明:曠達之旨,射洪古詩中多此等語,易流宋人。(采菽堂古詩選) 沈德潛:不獨序佳,詩亦清超越俗,“寓目理自陳”,“適我無非新”,非學道有得者,不能言也。(古詩源) 牟愿相:王逸少傳詩不多,其蘭亭一篇,如蘇仙高屋,翹視群兒小澥(草堂雜論詩 (摘自魏晉南北朝詩精品,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5年版) 前人 張玉谷讀了上面的蘭亭詩(其三)后這樣與蘭亭集序作比較閱讀:即序中“仰觀宇宙”數句意?!霸⒛坷黻悺?,貼視說,“群籟”、“適我”貼聽說。只淥水濱,略帶蘭亭,絕不粘滯,詩境清越。 【延伸閱讀】 將王素之蘭亭詩和蘭亭集序對比閱讀,蘭亭集序中的自然之景和詩中的自然之景是如何對應的,這些自然之景是純粹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