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詩十二首(其二)_第1頁
雜詩十二首(其二)_第2頁
雜詩十二首(其二)_第3頁
雜詩十二首(其二)_第4頁
雜詩十二首(其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雜詩十二首(其二)陶淵明 陶淵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軍功顯著,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作過太守。年幼時,家庭衰微,八歲喪父,十二歲母病逝,與母妹三人度日。孤兒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外祖父家里藏書多,給他提供了閱讀古籍和了解歷史的條件,在學者以莊老為宗而黜六經的兩晉時代,他不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樣學了老子莊子,而且還學了儒家的六經和文、史以及神話之類的“異書”。時代思潮和家庭環境的影響,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兩種不同的思想,培養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愛丘山”的兩種不同的志趣。 1.居家讀書時期 (29歲前)2.

2、三仕三隱時期(29歲至41歲)3.徹底歸隱時期(41至62歲) 雜詩是在晉義熙十年(公元414年)前后,陶淵明50歲時所寫,共12首,此首為其中之二。這是離他辭彭澤令歸耕園田已10年之久了。在“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生活中,他感到獲得了自由,心情舒暢,寫下了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樣諸多名句。然而他終非“渾身靜穆”,這首詩正透露出個中消息。 相關背景問題探討一:最能表現詩人情感的一個詞? 悲凄問題探討二:詩人為什么“悲戚”? “欲言無予和,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 問題探討三: 詩人選用了哪些意象?營造了怎樣的意境 ?表達了什么感情?詩人運用的意象,描繪的畫面,營造空闊冷清的意境,借景抒情,抒發了的感情。問題探討四: 有人說隱居后的陶淵明已經找到他心中的桃花源,不復苦惱和憂愁,這首詩中卻流露出痛苦和矛盾,這是為什么? 陶淵明為官十三年,看慣了戰亂、篡奪、陰謀、危機,決心歸隱田園,不再出仕。但隱居后的陶淵明,表面上過得安逸、恬淡,卻始終未曾忘記現實, 對腐朽社會的不滿與壯志未酬的苦惱時時困擾著他,使得他的詩作看似悠然平淡,卻包含焦灼與悲憤之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