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6-噬菌體細菌的遺傳與變異課件_第1頁
第4-5-6-噬菌體細菌的遺傳與變異課件_第2頁
第4-5-6-噬菌體細菌的遺傳與變異課件_第3頁
第4-5-6-噬菌體細菌的遺傳與變異課件_第4頁
第4-5-6-噬菌體細菌的遺傳與變異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4-5-6-噬菌體細菌的遺傳與變異第四章第四章 噬菌體噬菌體概念:概念:是是一類能感染細菌一類能感染細菌(xjn)、真菌、放、真菌、放線菌和螺旋體等微生物的線菌和螺旋體等微生物的病毒。病毒。第一頁,共八十五頁。第4-5-6-噬菌體細菌的遺傳與變異一一. . 形態形態(xngti)(xngti)與結與結構構使用電鏡觀察使用電鏡觀察蝌蚪蝌蚪(kdu)(kdu)型,型,微球型和細桿型微球型和細桿型頭部和尾部頭部和尾部2 2部分組成部分組成第二頁,共八十五頁。第4-5-6-噬菌體細菌的遺傳與變異化學組成化學組成(z chn)(z chn): 核酸核酸頭部頭部 蛋白質蛋白質尾部尾部-蛋白質蛋白質第三頁

2、,共八十五頁。第4-5-6-噬菌體細菌的遺傳與變異抵抗力:l對理化因素(yn s)的抵抗力較一般細菌強l75加熱30min可被滅活l耐低溫和冰凍第四頁,共八十五頁。第4-5-6-噬菌體細菌的遺傳與變異二、分類(fn li)毒性噬菌體:在宿主(szh)細菌內增殖,產生子代噬菌體,并裂解宿主(szh)。第五頁,共八十五頁。第4-5-6-噬菌體細菌的遺傳與變異溫和噬菌體:不在宿主細菌溫和噬菌體:不在宿主細菌(xjn)(xjn)內增殖,噬菌體內增殖,噬菌體基因與宿主細菌基因與宿主細菌(xjn)(xjn)染色體整合,染色體整合,DNADNA隨宿主分隨宿主分裂而復制。裂而復制。第六頁,共八十五頁。第4-5

3、-6-噬菌體細菌的遺傳與變異第七頁,共八十五頁。第4-5-6-噬菌體細菌的遺傳與變異第五章第五章 細菌細菌(xjn)的遺傳與變的遺傳與變異異姚佳姚佳病原病原(bngyun)生物學與免疫學教研室生物學與免疫學教研室第八頁,共八十五頁。第4-5-6-噬菌體細菌的遺傳與變異任何生物都具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遺傳:“遺留,傳承(chun chn)”子代與親代之間生物學特征的相似性變異:“變化,差異”子代與子代,子代與親代之間生物學特征的差異第九頁,共八十五頁。第4-5-6-噬菌體細菌的遺傳與變異第一節 細菌(xjn)遺傳物質第十頁,共八十五頁。第4-5-6-噬菌體細菌的遺傳與變異三大(sn d)經典實驗肺

4、炎鏈球菌轉化實驗噬菌體感染實驗 Alfed Hershey和Martha Chase(1952)用放射性同位素35S標記蛋白質,32P標記DNA。植物(zhw)病毒重建實驗 1956年,H.Fraenkel-Conrat用含RNA的煙草花葉病毒(TMV)進行了著名的植物病毒重建實驗,證明了RNA也是遺傳物質的基礎第十一頁,共八十五頁。第4-5-6-噬菌體細菌的遺傳與變異一、微生物的主要(zhyo)遺傳物質(一)病毒的核酸(h sun) 病毒的核酸類型多,按照其核酸類型,將病毒分為:dsDNA病毒、ssDNA病毒、+ssRNA病毒、-ssRNA病毒、dsRNA病毒、逆轉錄病毒。第十二頁,共八十五

5、頁。第4-5-6-噬菌體細菌的遺傳與變異 (一)細(一)細 菌菌 染染 色色 體體 bacterial chromosome 是一個是一個(y )(y )閉環雙鏈閉環雙鏈DNADNA;基因結構連;基因結構連續,排列緊密,續,排列緊密,不含內含子。不含內含子。第十三頁,共八十五頁。第4-5-6-噬菌體細菌的遺傳與變異(二)染色體以外(二)染色體以外(ywi)的遺傳物質的遺傳物質1、質粒(plasmid) 位于細菌細胞質中染色體外位于細菌細胞質中染色體外的遺傳物質,是的遺傳物質,是閉合閉合(b h)(b h)環狀雙鏈環狀雙鏈DNADNA,能自主復制,能自主復制,所攜帶的遺傳信,所攜帶的遺傳信息能賦

6、予細菌某些非生命必需的息能賦予細菌某些非生命必需的生物學性狀如性菌毛、耐藥性和生物學性狀如性菌毛、耐藥性和毒力等。毒力等。 第十四頁,共八十五頁。第4-5-6-噬菌體細菌的遺傳與變異第十五頁,共八十五頁。第4-5-6-噬菌體細菌的遺傳與變異(1)有自我(zw)復制能力:緊密型質粒和松弛型質粒 (2)可自行丟失與消除(3)質粒攜帶有多種遺傳信息(4)轉移性(5)質粒的相容性與不相容性質粒的特征(tzhng):第十六頁,共八十五頁。第4-5-6-噬菌體細菌的遺傳與變異幾種幾種(j zhn)常見質粒:常見質粒:F質粒質粒fertility plasmid 性菌毛有關性菌毛有關R質粒質粒resista

7、nce plasmid與耐藥性有關與耐藥性有關 Col質粒質粒Col plasmid編碼大腸菌素編碼大腸菌素Vi質粒質粒virulence plasmid與細菌毒力有關與細菌毒力有關代謝質粒代謝質粒metabolic plasmid與代謝相關的酶類與代謝相關的酶類第十七頁,共八十五頁。第4-5-6-噬菌體細菌的遺傳與變異 2、轉座因子、轉座因子(ynz)(Transposable element) 是細菌基因組中能改變自身位置是細菌基因組中能改變自身位置(wi zhi)(wi zhi)的一段的一段DNADNA序列序列,由其移動可引起插入突變、染色體畸變,由其移動可引起插入突變、染色體畸變及基因

8、的重排等,從而導致細菌遺傳性狀改變。及基因的重排等,從而導致細菌遺傳性狀改變。 插入序列(插入序列(Insertion sequence) 轉座子轉座子 (Transposon)第十八頁,共八十五頁。第4-5-6-噬菌體細菌的遺傳與變異第十九頁,共八十五頁。第4-5-6-噬菌體細菌的遺傳與變異3、前噬菌體、前噬菌體整合到細菌染色體上的整合到細菌染色體上的噬菌體的噬菌體的基因組,基因組,攜攜帶有某些基因,有時可改變宿主的某些生物學帶有某些基因,有時可改變宿主的某些生物學性狀,如性狀,如棒狀桿菌噬菌體棒狀桿菌噬菌體也可在不同細菌個體也可在不同細菌個體(gt)之間充當遺傳物質轉之間充當遺傳物質轉移的

9、載體移的載體第二十頁,共八十五頁。第4-5-6-噬菌體細菌的遺傳與變異 是一種運動性的是一種運動性的DNADNA分子,具有獨特結構分子,具有獨特結構可捕獲和整合外源性基因,使之轉變成為功能可捕獲和整合外源性基因,使之轉變成為功能性基因的表達單位。性基因的表達單位。 整合子定位于整合子定位于(wiy)(wiy)細菌的細菌的染色體染色體和和質粒質粒或或轉座子轉座子上,與細菌的上,與細菌的耐藥性密切相關耐藥性密切相關。4、整合、整合(zhn h)子(子(integron 、In)第二十一頁,共八十五頁。第4-5-6-噬菌體細菌的遺傳與變異第二十二頁,共八十五頁。第4-5-6-噬菌體細菌的遺傳與變異

10、第二節、第二節、 細菌的變異細菌的變異(biny)(biny)現現象象 1 1、形態結構變異、形態結構變異(biny)(biny) 細菌細菌L L型型在青霉素、溶菌酶、補體等作在青霉素、溶菌酶、補體等作用下,使菌細胞壁發生缺陷;細菌呈多態性,用下,使菌細胞壁發生缺陷;細菌呈多態性,革蘭染色陰性。革蘭染色陰性。H-OH-O變異變異細菌失去鞭毛細菌失去鞭毛第二十三頁,共八十五頁。第4-5-6-噬菌體細菌的遺傳與變異 陳舊(chnji)培基物 鼠疫桿菌 多形態性 第二十四頁,共八十五頁。第4-5-6-噬菌體細菌的遺傳與變異變形桿菌變形桿菌(Proteus) 鞭毛鞭毛變異變異(biny),H-O變異變

11、異照片提供:島田俊雄博士第二十五頁,共八十五頁。第4-5-6-噬菌體細菌的遺傳與變異葡萄球菌葡萄球菌(p to qi jn)- L 型菌落型菌落葡萄球菌葡萄球菌(p to qi jn)-回復后回復后第二十六頁,共八十五頁。第4-5-6-噬菌體細菌的遺傳與變異2 2、毒、毒 力力 變變 異異v毒力增強毒力增強 無毒的白喉棒狀桿菌感染無毒的白喉棒狀桿菌感染棒狀桿棒狀桿菌噬菌體菌噬菌體后成為后成為(chngwi)有毒株。有毒株。v毒力減弱毒力減弱 有毒菌株變異為弱毒或無毒有毒菌株變異為弱毒或無毒如:卡介苗如:卡介苗 Bacillus of Calmette- Gerin,BCG :是用于預防結核病的

12、減毒活疫苗。是用于預防結核病的減毒活疫苗。第二十七頁,共八十五頁。第4-5-6-噬菌體細菌的遺傳與變異3、耐、耐 藥藥 性性 變變 異異 細菌對某種抗生素或藥物由敏感變為不敏感細菌對某種抗生素或藥物由敏感變為不敏感即為細菌的耐藥現象。即為細菌的耐藥現象。耐藥菌:金葡菌耐藥菌:金葡菌95%95%耐青霉素耐青霉素多重耐藥菌:同時耐受多種抗生素多重耐藥菌:同時耐受多種抗生素抗生素依賴抗生素依賴(yli)(yli):志賀菌鏈霉素依賴:志賀菌鏈霉素依賴(yli)(yli)株株預預防防第二十八頁,共八十五頁。第4-5-6-噬菌體細菌的遺傳與變異4、菌菌 落落 變變 異異 光滑型光滑型(smooth,S)

13、粗糙型粗糙型 (rough,R) S-R 變異變異 S型菌株致病性強,一般型菌株致病性強,一般(ybn)新分離的菌株新分離的菌株為為S型。菌落發生變異后,細菌的理化特性、型。菌落發生變異后,細菌的理化特性、抗原性、生化能力、毒力等也可發生改變抗原性、生化能力、毒力等也可發生改變。 第二十九頁,共八十五頁。第4-5-6-噬菌體細菌的遺傳與變異肺炎肺炎(fiyn)鏈球菌的鏈球菌的S-R菌落變異菌落變異第三十頁,共八十五頁。第4-5-6-噬菌體細菌的遺傳與變異5、抗 原 性 變 異 宋內志賀菌的I相 II相抗原變異的同時,細菌(xjn)的致病性,免疫性也會發生相應改變。第三十一頁,共八十五頁。第4-

14、5-6-噬菌體細菌的遺傳與變異第三節 細菌(xjn)變異的機制非遺傳性變異是在其他客觀條件下發生的適應環境的改變遺傳性變異涉及基因結構的改變基因結構的改變通過基因突變、基因的轉移(zhuny)與重組來實現。第三十二頁,共八十五頁。第4-5-6-噬菌體細菌的遺傳與變異一、基因突變一、基因突變(j yn t bin)突變:一個核酸分子內一個或者幾個核苷酸發生(fshng)可遺傳的穩定改變。第三十三頁,共八十五頁。第4-5-6-噬菌體細菌的遺傳與變異(一)突變的類型(一)突變的類型(lixng)和機制:和機制:轉換:嘌呤轉換:嘌呤嘌呤,嘧啶嘌呤,嘧啶嘧啶嘧啶顛換:嘌呤顛換:嘌呤嘧啶,嘧啶嘧啶,嘧啶嘌

15、呤嘌呤移碼突變移碼突變第三十四頁,共八十五頁。第4-5-6-噬菌體細菌的遺傳與變異1、自發性:幾率(j l)極低,約為10-610-9 可誘發性:利用理化因素誘導第三十五頁,共八十五頁。第4-5-6-噬菌體細菌的遺傳與變異2、隨機性和不對應性:彷徨(pn hun)實驗第三十六頁,共八十五頁。第4-5-6-噬菌體細菌的遺傳與變異第三十七頁,共八十五頁。第4-5-6-噬菌體細菌的遺傳與變異u上述2個實驗證明:突變是自發(zf)的和隨機的,在接觸抗菌藥物或者噬菌體之前,突變就已經發生,噬菌體和抗菌藥物只是充當了篩選的條件,而并非作為誘導的條件。第三十八頁,共八十五頁。第4-5-6-噬菌體細菌的遺傳與

16、變異3、可逆性:野生型菌株(突變)突變型菌株(回復突變)與野生型菌株表型相同(xin tn)(基因型不一定相同(xin tn))Ames實驗:通過突變的可逆性篩選致癌物第三十九頁,共八十五頁。第4-5-6-噬菌體細菌的遺傳與變異Ames實驗實驗(shyn):第四十頁,共八十五頁。第4-5-6-噬菌體細菌的遺傳與變異二、基因的轉移二、基因的轉移(zhuny)與重組與重組基因轉移基因轉移(gene transfer):外源性遺傳物質由供體:外源性遺傳物質由供體菌轉入某受體菌內的過程。菌轉入某受體菌內的過程。基因重組基因重組(zhn z)(gene recombination):轉移的基因:轉移的基

17、因與受體菌與受體菌DNA整合在一起的過程。整合在一起的過程。 供體菌供體菌(donor); 受體菌受體菌(recipient)第四十一頁,共八十五頁。第4-5-6-噬菌體細菌的遺傳與變異一、轉化(transformation):概念(ginin):供體菌游離的DNA片段被受體菌直接攝取,使受體菌獲得新的性狀。 條件:同源性 感受態第四十二頁,共八十五頁。第4-5-6-噬菌體細菌的遺傳與變異第四十三頁,共八十五頁。第4-5-6-噬菌體細菌的遺傳與變異二、轉導(transduction):概念:以溫和噬菌體為載體(zit),將供體菌的一段DNA轉移到受體菌內,使受體菌獲得新的性狀。方式:普遍性轉導

18、 局限性轉導第四十四頁,共八十五頁。第4-5-6-噬菌體細菌的遺傳與變異(1)普遍性轉導 前噬菌體脫離溶原性細菌增殖(zngzh)時,誤裝入細菌DNA。故該噬菌體感染受體菌時,則將供體菌DNA帶入受體菌內。結果:完全轉導 流產轉導第四十五頁,共八十五頁。第4-5-6-噬菌體細菌的遺傳與變異第四十六頁,共八十五頁。第4-5-6-噬菌體細菌的遺傳與變異百萬分之一幾率出現裝配(zhungpi)錯誤第四十七頁,共八十五頁。第4-5-6-噬菌體細菌的遺傳與變異(2)局限性轉導(特異性轉導) 前噬菌體從宿主(szh)菌染色體脫離時發生偏差,將前噬菌體兩側的宿主染色體基因轉移到受體菌的過程第四十八頁,共八十

19、五頁。第4-5-6-噬菌體細菌的遺傳與變異區別要點區別要點普遍性轉導普遍性轉導局限性轉導局限性轉導基因轉導發生的時基因轉導發生的時期期裂解期裂解期溶原期溶原期轉導的遺傳物質轉導的遺傳物質供體菌染色體供體菌染色體DNA任何部任何部位或質粒位或質粒噬菌體噬菌體DNA及供體菌及供體菌DNA的特定部位的特定部位轉導的后果轉導的后果完全轉導或流產轉導完全轉導或流產轉導受體菌獲得供體菌受體菌獲得供體菌DNA特定部位的遺傳特定部位的遺傳特性特性轉導頻率轉導頻率受體菌的受體菌的10-7轉導頻率較普遍轉導轉導頻率較普遍轉導增加增加1000倍倍第四十九頁,共八十五頁。第4-5-6-噬菌體細菌的遺傳與變異三、接合(

20、conjugation):概念:細菌(xjn)通過性菌毛,將遺傳物質從供體菌轉移給受體菌的過程。第五十頁,共八十五頁。第4-5-6-噬菌體細菌的遺傳與變異u能通過接合轉移的質粒稱為(chn wi)接合性質粒,而不能通過性菌毛傳遞的質粒稱為非接合性質粒。u常見的接合性質粒:F質粒、 R質粒第五十一頁,共八十五頁。第4-5-6-噬菌體細菌的遺傳與變異1、F質粒的接合 帶有F質粒的稱為(chn wi)F+菌,可以編碼性菌毛不帶F質粒的稱為F-菌,不能編碼性菌毛(1)F+ F- = F+ F+第五十二頁,共八十五頁。第4-5-6-噬菌體細菌的遺傳與變異F質粒整合(zhn h)到細菌的基因組上的細菌:高

21、頻重組菌株(High frequency recombinant,Hfr)第五十三頁,共八十五頁。第4-5-6-噬菌體細菌的遺傳與變異(2)Hfr F- =Hfr + F-(含部分(b fen)供體菌基因)第五十四頁,共八十五頁。第4-5-6-噬菌體細菌的遺傳與變異Hfr菌中的F質粒有時會從染色體上脫離,脫離的質粒因帶有相鄰的其他基因組DNA,稱為F質粒。帶F質粒的細菌也可同F-發生接合,其方式同F+菌株。(3)FF- = FF(不但含有F質粒,還含供體菌部分(b fen)基因) 第五十五頁,共八十五頁。第4-5-6-噬菌體細菌的遺傳與變異2、R質粒的接合(jih) (1) 耐 藥 傳 遞 因

22、 子(ynz)RTF:編碼性菌毛(2)耐藥決定因子r-dir:耐藥u非接合型R質粒 只有r-dir,以轉化、轉導方式傳遞第五十六頁,共八十五頁。第4-5-6-噬菌體細菌的遺傳與變異四、溶原性轉換:是宿主(szh)菌染色體中整合了噬菌體的DNA片段而獲得新的遺傳性狀。討論討論(toln):與轉導的區別?:與轉導的區別?第五十七頁,共八十五頁。第4-5-6-噬菌體細菌的遺傳與變異五、原生質體融合l兩種不同細菌經溶菌酶或青霉素等處理(chl),失去細胞壁成為原生質體后進行彼此融合的過程。第五十八頁,共八十五頁。第4-5-6-噬菌體細菌的遺傳與變異第四節第四節 細菌細菌(xjn)(xjn)遺傳變異在遺

23、傳變異在 醫學上的實際意義醫學上的實際意義第五十九頁,共八十五頁。第4-5-6-噬菌體細菌的遺傳與變異病原性診斷: L型細菌、HO變異(biny)、 SR變異特異性防治: 卡介苗(BCG)及預防炭疽、鼠疫用疫苗。1、在疾病診斷和防治(fngzh)中的應用 2、在檢測(jin c)致癌物質中的應用第六十頁,共八十五頁。第4-5-6-噬菌體細菌的遺傳與變異3、在基因工程(jyn gngchng)中的應用生產(shngchn)重組胰島素、重組干擾素、重組凝血因子、重組生長激素等。第六十一頁,共八十五頁。第4-5-6-噬菌體細菌的遺傳與變異小結小結(xioji)細菌遺傳物質包括染色體及染色體以外的遺傳

24、物質如質粒、轉座因子、前噬菌體和整合子。細菌的變異現象包括:形態結構變異,毒力變異,耐藥性變異,菌落變異及抗原性變異。細菌的變異機制主要有基因突變和基因的轉移及重組。突變具有自發性、可誘發性、隨機性、不對應性、可逆性等特點。基因的轉移及重組有轉化(zhunhu)、轉導、接合、溶源性轉換和原生質體融合等方式。 第六十二頁,共八十五頁。第4-5-6-噬菌體細菌的遺傳與變異 第六十三頁,共八十五頁。第4-5-6-噬菌體細菌的遺傳與變異第一節 抗菌藥物的種類及作用(zuyng)機制抗菌藥物:抗生素或化學合成藥物抗生素:是生物在其生命活動中產生的,能在低微濃度下選擇性抑制或影響它種生物功能的有機物質。醫

25、用抗生素的要求(yoqi)l差異毒力、生物活性強、選擇作用性:第六十四頁,共八十五頁。第4-5-6-噬菌體細菌的遺傳與變異l根據化學結構分類(fn li):- 內酰胺類:青霉素、頭孢菌素等。化學特征 具有一個-內酰胺環抗生素的分類(fn li)第六十五頁,共八十五頁。第4-5-6-噬菌體細菌的遺傳與變異氨基糖苷類:鏈霉素、卡那霉素、巴龍霉素 化學特征 由氨基糖與氨基環醇通過(tnggu)氧橋連接而成的苷類抗生素抗生素的分類(fn li)鏈霉素第六十六頁,共八十五頁。第4-5-6-噬菌體細菌的遺傳與變異大環內酯類:紅霉素、螺旋霉素、吉他霉素、阿維菌素等。化學特征 具有(jyu)一個由不少于12個

26、碳原子并由內脂基團環化的大環。紅霉素第六十七頁,共八十五頁。第4-5-6-噬菌體細菌的遺傳與變異 氯霉素:由委內瑞拉鏈絲菌產生。 屬抑菌性廣譜抗生素。 敏感(mngn)菌有腸桿菌科細菌及炭疽桿菌、肺炎球菌、鏈球菌、李斯特氏菌等。衣原體、鉤端螺旋體、立克次體也對本品敏感。IV.因對造血系統有嚴重不良反應,需慎重使用。第六十八頁,共八十五頁。第4-5-6-噬菌體細菌的遺傳與變異喹諾酮類:人工化學合成的殺菌劑V. 又稱酮酸類或吡啶酮酸類,主要(zhyo)作用于革蘭陰性菌的抗菌藥物,對革蘭陽性菌的作用較弱。多肽(du ti)類抗生素:多粘菌素、萬古霉素、桿菌肽、博來霉素。第六十九頁,共八十五頁。第4-

27、5-6-噬菌體細菌的遺傳與變異二、抗菌藥物的主要(zhyo)作用機制抑制細胞壁合成(hchng)影響細胞膜功能抑制核酸合成抑制蛋白質合成第七十頁,共八十五頁。第4-5-6-噬菌體細菌的遺傳與變異一、抑制(yzh)細胞壁合成的抗菌藥物有1)環絲氨酸:抑制N-乙酰胞壁酸形成 2)-內酰胺類抗生素,如青霉素和頭孢菌素:抑制肽聚糖合成的轉肽反應,使鄰近(ln jn)的聚糖鏈不能交聯。3)萬古霉素和桿菌肽:影響肽聚糖合成第七十一頁,共八十五頁。第4-5-6-噬菌體細菌的遺傳與變異二、影響細胞膜功能(gngnng)的抗菌藥物有:1)多粘菌素:“脂-水雙親”,解聚細胞膜結構(jigu) 2)兩性霉素B:結合

28、真菌細胞膜麥角固醇3)短桿菌肽:形成孔道三、干擾(gnro)蛋白質合成的抗菌藥物有:1)影響氨酰-tRNA合成:莫匹羅星 2)影響核糖體功能:氨基糖苷類、四環素類第七十二頁,共八十五頁。第4-5-6-噬菌體細菌的遺傳與變異四、抑制核酸(h sun)合成的抗生素有:1)博來霉素:斷裂DNA2)利福霉素:抑制轉錄延伸(ynshn)3)多柔比星和柔紅霉素:拓撲異構酶II抑制劑4)新生霉素:DNA回旋酶抑制劑第七十三頁,共八十五頁。第4-5-6-噬菌體細菌的遺傳與變異第二節 細菌(xjn)的耐藥性概念(ginin):細菌對某種抗菌藥物具有的抵抗性耐藥程度的衡量指標:MIC第七十四頁,共八十五頁。第4-

29、5-6-噬菌體細菌的遺傳與變異一、耐藥性的分類(fn li)固有耐藥:天然耐藥獲得性耐藥:接觸抗菌藥物后耐藥結果(ji gu):消失、或成為固有耐藥多重耐藥性(multiple drug resistance,MDR)交叉耐藥性(cross drug resistance)第七十五頁,共八十五頁。第4-5-6-噬菌體細菌的遺傳與變異二、細菌(xjn)耐藥的遺傳物質染色體:基因突變可產生耐藥但幾率低,單一耐藥為主質粒:R質粒普遍存在多重耐藥常見耐藥性可傳遞耐藥菌株可因R質粒丟失(dis)而恢復成敏感菌株 轉座子:易造成多重耐藥 第七十六頁,共八十五頁。第4-5-6-噬菌體細菌的遺傳與變異三、耐藥性的發生(fshng)機制耐藥性產生(chnshng)的遺傳性機制 (1)自發突變+藥物選擇:(2)耐藥性基因的傳遞: 接合、轉導、轉化、轉座、整合子捕獲 第七十七頁,共八十五頁。第4-5-6-噬菌體細菌的遺傳與變異耐藥性產生的生物化學機制 (1)鈍化(dn hu)酶或滅活酶的產生 -lactamase ,氨基苷類鈍化酶, 第七十八頁,共八十五頁。第4-5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