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創業團隊文獻整理與評析政大科管所博士班詹子瑩指導老師溫肇東目錄壹理論發展背景與緣起.2貳創業團隊的定義及其重要性.3參創業團隊理論之相關文獻評析.53-1創業團隊的研究構面與研究議題歸納3-2創業團隊的決策程序3-3創業團隊的構成3-4創業團隊的功能與穩定3-5創業團隊的績效肆理論特色與研究方法.104-1理論特色借用其它領域的理論來說明問題點4-2研究方法研究構面國內創業團隊的研究現況研究方法的批評研究方法的困難-操作性衡量詰語.14文獻.15摘要本文主要在于整理并評析創業理論中的創業團隊研究的發展概況。首先,本文對創業團隊研究的發展緣起以及目前研究的現況做個重點扼要的說明,并解釋它對創業理
2、論的意含與貢獻,其次,則是將創業團隊理論之相關文獻評析做一重點回顧,尤其是創業團隊的研究構面與相關研究議題等歸納,用以展現創業團隊被研究者所觀察的不同面向,最后則是對目前創業團隊理論發展的情況以及矛盾點提出討論,尤其是在研究方法上的瓶頸有較長篇幅的討論,在在顯示出目前創業團隊理論未來發展的機會與瓶頸。關鍵詞New Venture Team(NVT) 、 Entrepreneurial Team壹理論發展背景與緣起個人創業家的迷思(the myth of lone entrepreneur)到創業團隊的研究很多文獻和實證研究多著重于個人創業家的人格特質和行為。將創業視為單一創業家的活動,藉由成功
3、創業家的身上找出一些特定且具代表性的人格特質和行為的研究,來預測一個人未來是否是成功的創業家以及企業創業績效,然而,最近的實證研究結果顯示,成功的創業家并無共通的特色,此外,創業團隊比個人創業家更能解釋創業績效,于此,在80代末期,創業團隊開始成為研究者的焦點而非個人英雄創業家。除此之外,創業團隊之所以得到研究者的注意,其實得力于當時相關背景的推波助瀾:一是當時高階管理團隊已經成為策略管理研究中的一項有趣的研究主題,這領域的研究刺激了創業團隊研究的發展和理論的借用;二是當時美國因應日本的威脅所提倡的合作式的創業精神(collective entrepreneur)解決國家競爭力的途徑,如Rob
4、ert Reich(1987)”Team as hero”一文中所提及的經濟的成功來自于具有天份、熱情和共識的團隊所創造,而非透過個人英雄創業家的迷思,尤其是80 年代末期,策略理論已有明顯重大的改變,代之而起的是以合作為基調的策略聯盟或合作網絡,因此團隊的概念漸成為焦點。最后,不可忽略的是當時高科技創業的蓬勃興起,其中發現團隊創業是當時的現象,而過去國內外有關創業團隊的相關研究較少,主要是由于過去創業團隊在一般的創業過程中不易顯出其重要性,然而高科技產業的創業過程中創業團隊的重要性較容易被突顯出來,這主要跟高科技產業的產業特性有關,在高科技創業的歷程中,由于所需的技術能力往往單憑創業者一個人
5、是不夠的,必須要有各種不同技術的人員才能擁有足夠的技能能力,且是因應激烈環境的方法,因此在創業的初期通常是以創業團隊的形式,以兩個以上的成員共同創業,因此,創業團隊對高科技創業的影響是極為重要的。創業團隊研究概況創業團隊在創業的研究方面仍屬于新的領域。創業團隊的研究數量稀少且缺乏嚴謹深入的實證研究。很多證據都顯示,一個優良的創業團隊是創業成功與失敗的企業中最大的因素,然而創業團隊的研究并沒有因為它的普及性以及它對創業成功績效的影響而得到學者們的青睞。Bettenhausen(1991)分析1986-1990五年來關于團體和團隊工作相關的文章,發現對于創業團隊成員的主題缺乏實證研究。Kamm,S
6、human,Seeger和Nurick(1990)提到盡管知道創投業者對創業團隊的重視,但關于此議題的研究卻很匱乏。雖然有一些關于創業團隊的研究文獻,但整體說來數量很少,很少人對創業團隊的組成和維護多加著墨,且多大是軼事趣聞,缺乏理論的基礎,因此需要系統性、描述性的研究去定義創業團隊受哪些構面所影響,以及組合創業團隊所需的成本與問題及解決這些問題的策略。此外,很少用深度實證研究來探討創業團隊的動力學。之所以數量稀少的原因,可能是:Kamm,Shuman,Seeger和Nurick(1990)認為原因之一是可能是研究者大多認為個人創業和團隊創業之間并沒有差異。Waton,Ponthieu和Cri
7、tell(1995)認為有以下三點原因:1. 創業團隊的研究較難吸引到研究參與者的注意2. 關于小團體的研究單位大多是本質上是學術趨向或是關于治療團體,很少被有應用商業背景的研究單位投入3. 創業和創業精神的研究是多面向的,復雜而崎異。產生新事業的創新是每個企業所強調的,經營和產品團隊之創業和創業精神的活動是屬于重要的研究領域,例如跨功能團隊的運作,其所著重的要點在于大公司的內部創業,但卻很少觸及小企業的創業團隊。Kamm,Shuman,Seeger和Nurick(1990)認為創業團隊研究的目標在于:1. 強調創業研究領域中創業團隊研究的缺口2. 幫助創業團隊的組成和管理,避免和克服其中的困
8、難和障礙貳創業團隊的定義及其重要性2-1創業團隊的定義和概況Kamm,Shuman,Seeger和Nurick(1990)首先先對創業團隊做了以下的定義創業團隊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人參與創立的過程并投入相同比例的資金。這定義著重于創業團隊的創建和所有權的兩大特性。但是由國內高科技創業的過程來看,創業團隊成員彼此之間出資的比率由于個人經濟狀況的差異并不相同,因此依據我國的產業環境狀況,郭洮村(1998)對于創業團隊的定義稍做修正創業團隊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人參與創立的過程并投入的資金。Ensley&Banks(1992)和Gartner, Shaver, Gatewood &
9、Katz(1994)延伸了 Kamm,Shuman,Seeger和Nurick(1990)對創業團隊的定義包含了對策略選擇有直接影響的個人,也就是說董事會尤其是占有一定股權的創投業者皆包含其定義之中。綜上所述,只要符合上述三項要件中的其中兩項即可被認定為創業團隊的一份子。其它的說法,諸如:Ronstant(1984)認為這些創業團隊的成員多是在公司屬于pre-star-up階段時所加入的,而且是在公司有能力推出產品或服務之前就加入公司了。由于創業團隊并不總是在創建時點中就達到完整的程度,因此Chandler & Hanks(1998)認為創始人指的是在公司頭兩年加入創業團隊。Bolli
10、nger,Hope和Utterback(1983)發現高科技產業的創業團隊具有下列共通性:1. 創業團隊往往是25人的團隊組合,而非個人式的創業2. 創業團隊創業前的經驗能迅速且高度的移轉至新的事業3. 創業團隊以專業技術為取才之標準Bruno和Tyebjee(1985)發現美國硅谷的高科技公司,其創業團隊一般有以下特質:1. 大部分創業團隊在某些重要的職能領域上嚴重欠缺經驗,尤其以財務機能為最2. 對工程方面很有經驗,對于行銷方面的機能也具有普通或專精的經驗3. 一般是24人的團隊組合由此可知,高科技公司的創業者往往是2-5人(Bollinger &Hope&Utterbac
11、k ;1983)或2-4人(Bruno& Tyebjee ;1985)的團隊組合,藉由團隊的通力合作,以創造公司的成功。2-2創業團隊的重要性Kamm,Shuman,Seeger和Nurick(1990)認為創業團隊對于研究者和創業家的重要性在于創業團隊的普及性以及它對公司創業績效的影響。在普及性方面的研究實證包括:Obermayer(1980)對波士頓、舊金山和密爾瓦基等地區的33家成功的高科技公司所作的定性分析,發現其中有23家的公司是由創業團隊的方式來創業。Tech,Tarpley和Schwartz(1986)對237家的個人計算機軟件創業者所作的研究發現,其中只有68個個案是屬
12、于個人創業者的形式,超過三分之二的廠商有兩個或多個合伙人。Cooper(1973)對60年代和70年代的高科技創業者的調查發現,在Austin的高科技廠商中的48%、在Palo Alto的高科技廠商中的61%、和955家位于不同地理區位的廠商中的59%都是由兩至三人的團隊方式來創業的。Roure(1986)對36家新創事業的調查發現其中的31家是由團隊形式來創業。雖然諸多學者提出因為高科技創業因為需要技能互補才得以成功故多以團隊的形式來創業,而實證也證明此事實,但是DeCarol&Lyons(1979)對122家女性創業,其中只有少數幾家是高科技企業所作的調查,發現其中38%是屬于合伙
13、創業。1983年也曾對25家成長最快的小企業的調查,發現有將近一半是由兩個或多人一起合伙創業,而這些企業都并不是屬于所謂的高科技產業。所以,即使是低科技領域的創業,團隊、合伙的創業形式仍然是常見的狀況。因此,Kamm,Shuman,Seeger和Nurick(1990)認為不管是地理位置的所在、產業的性質、創業人的性別的差異,新創事業明顯地多由創業團隊的形式來創業。創業團隊對公司創業績效影響的實證,尤其是對獲利率、存活率、成長潛力的影響。很多證據都顯示,一個優良的創業團隊是創業成功與失敗的企業中最大的不;一個新創事業的成長潛力與他創業團隊的優劣有著很強的關連。研究結果包括:Virany &am
14、p; Tushman(1986)追蹤成立已12年之久的迷你計算機廠商發現經營績效高低廠商的差別高階管理團隊的諸多特性,例如產業經驗、創始人就是CEO、內部雇用、管理所有權的有無。很多研究報告都顯示,創業投資公司都認為創業團隊在創業的過程中是很重要的。針對創投業者的調查,將近有一半沒有成功的投資案是因為創業團隊的關系。Cooper和Bruno(1977)發現80%的高成長的企業大多以兩人以上的創業團隊創業,而無法繼續生存的企業則較少以團隊的方式創業。Timmons(1979)觀察到個人創業家很難建立每年百萬(million-dollars-plus)的新創企業。Obermayer(1980)發現
15、在他的研究樣本中,10個個人創業中只有3個達到每年6百萬營業額或更多規模的企業,然而在23家以創業團隊創業的企業中有16家企業達到上述的成長規模。Teach(1986)提出創業團隊的大小對于廠商的成功相當重要,且平均來說,創業團隊比個人創業來的成功。1988年Venture雜志對100家在IPO前三年表現最好的企業做調查,發現其中有56%是創業團隊創業,且團隊成員都還在,其余的44%不是由個人創業就是只剩下一個團隊成員,T-test發現創業團隊比非團隊創業來的成功,包括在股價的表現,盡管在營收、凈利并未達到顯著差異的水準。參創業團隊理論之相關文獻評析3-1創業團隊的研究構面與研究議題歸納Kam
16、m,Shuman,Seeger和Nurick(1990)經由過去文獻的整理以了解創業團隊受哪些構面所影響,而研究的結果發現在創業團隊的構面方面可歸納出以下幾點差異:1. 創業團隊成員數目2. 創立的企業類型3. 家庭成員對創業過程的貢獻4. 團隊成員加入的時間郭洮村(1998)經由相關的研究歸納出創業團隊可以運用哪些相關的變量來加以描述或分類,這些變量包括:1. 創業團隊的人數2. 創業團隊的來源3. 創業團隊的完整性4. 創業團隊的經驗Kamm,Shuman,Seeger和Nurick(1990)研究歸納創業團隊待研究的課題,如下:1. 創業團隊與創業點子之間的關系2. 尋找團隊成員的依據3
17、. 團隊成員應從何處尋找4. 如何決定尋找團隊成員的依據5. 如何決定尋找團隊成員的方法6. 如何吸引團隊成員離開原組織3-2創業團隊形成的決策程序Kamm,Shuman,Seeger和Nurick(1990)和Kamm & Nurick(1993)提出了一個創業團隊形成的決策模式,如附件一,此模式課可概括為以下階段:創業點子階段,意即創業團隊與創業點子之間的關系,有兩模式Lead Entrepreneur vs. Group approach資源供給決策,包含如何選擇伙伴以彌補創業所需的技能資源,此階段下有三方向的考慮,意即所需的資源是創業家本身就足以提供,還是目前創業團隊的成員就能
18、提供,還是得額外從外頭招募成員以彌足所需的技能伙伴招募的決策,包含團隊成員應從何處尋找、如何選擇最佳的人才以及如何說服他們加入創業伙伴的行列團隊維護的決策,如何維持團隊的關系,例如人際關系、角色的扮演、目標共識等因素的控制。3-3創業團隊的構成<創業點子的形成 Lead Entrepreneur vs. Group approachKamm & Nurick(1993)對創業團隊的構成概有兩大類,第一類稱之為Lead Entrepreneur,意即有一個人想到商業點子,接著他就去開始組成所需的團隊,例如Sun 創業當初是由Khosla認知到開放工作站的概念,接著他于是找了Joy和
19、Bechtolsheim兩位分別在軟件和硬件的技術專家,和一位具有實際制造經驗和人際技巧的McNeary,于此,創業團隊誕生了。第二類稱之為Group approach,這類團隊的建立主是來自于因為經驗、友誼和共同興趣的關系而結緣的伙伴,經由合伙彼此再一起發現商業機會,例如Yahoo!的楊致遠和史丹福電機研究所博士班的同學大衛費羅、微軟的比爾蓋茲和童年玩伴保羅艾倫、HP等多家知名企業的創建多是先藉由關系而結識,基于一些互動激發出創業點子,然后合伙創業的例子比比皆是。簡單的說,Lead Entrepreneur是先由創業點子再有創業團隊,而Group approach則恰好相反,先有核心創業團隊
20、的結識才有創業點子的提出;此外,Group approach比Lead Entrepreneur更強調人際關系在創業團隊構成中所扮演的角色;最后,Group approach比較受研究者所忽略,尤其是創業團隊在創業點子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貢獻程度。<創業團隊組合的考慮因素-人際網絡 vs.技能互補諸多研究結果選擇創業伙伴的因素大多是因為在人際關系上有交集,例如朋友、同事、同學校友、親戚等關系,多是藉由人際網絡來找尋共同創業的伙伴,或是相似的理念與觀點,例如多具有技術研背景的人,基于對某一技術的狂熱而結合,由此可知,在人際上的交集是成為創業團隊成員間最重要的條件,很少是基于技能或功能領域上的互
21、補的考量,或以面試的方式來尋求其它合伙人共同創業。然而,隨著創業有資本密集的趨向,越來越多創投公司的出現,使得能力逐漸成為伙伴的選要要件。3-4創業團隊的功能與穩定<創業團隊職能的完整程度對于創業投資家而言,他們多堅信創業團隊的素質,對于預測一個新創事業的未來成敗是個重要的評估準則之一(Timmons),而在所有的評估準則中,他們最注意的,通常就是創業團隊職能的完整程度。一個堅強的經營團隊,有極具經驗的領導人、技術、生產與市場方面的負責人選,比單槍匹馬或擁有單一技術的創業者,常不易成功或不易開展成長。此外,Roure和Maidique(1986)更認為新創事業的成功與創業者的管理團隊之完
22、整程度呈正相關。而Kamm,Shuman,Seeger和Nurick(1990)認為影響創業團隊成功的要素為是否有足夠的技術與能力。然而,諸多研究實證均發現大多數公司一開始創業團隊的成立并不是以團隊成員功能的互補或是成員之間異質性或多樣化來做成員加入的考量,而為了彌補往后創業團隊職能的完整程度,Chandler& Hanks(1998)從個案訪談中發現創業團隊多藉由做中學的經驗中來學習補強成員之前所欠缺的能力或是直接從外頭招募所需要的人才。<創業團隊的穩定度拆伙的原因不外乎是成員之間的性格不合、獲利分配沒有共識、企業虧損、及經營理念與方式不一致。Bruton,Fried&
23、Hisrich(1994)認為管理者之所以被創投業者革職的原因主要有四點:1)管理者沒有判斷策略的能力;2)無法和董事會共事;3)無法激勵員工;4)無法適當地配置資源。Fiet, Busenitz, Moesel & Barney(1997)則以代理理論、權力理論和程序正義則用來解釋創投和創業團隊之間的關系,尤其指的是解散其成員時。Kamm&Nurick(1993)認為創業團隊的穩定度對往后的成功有其影響力,盡管如此,創業團隊之間的流動率之高卻是一眾所皆知的現象,尤其它的流動率還遠高于國家的離婚率,Inc.雜志在1983年對25家成長最快的小公司做調查,發現其中有一半的創業團隊
24、無法在公司頭五年中順利存活,Cooper & Daily(1977)也發現創業團隊的流動率很高;Chandler & Hanks(1998)在他們所研究的12個創業團隊的個案中發現,只有兩家在創立后的五年后創業團隊還保持創立初期般的完整。到底創業團隊的流動率和穩定度對公司創業績效的影響如何?其實這問題還沒有一至的答案。如,Virany & Tushman(1986)針對迷你計算機產業的高階管理團隊所作的研究發現,CEO都沒什么變化且外部雇用的比例偏低跟那另一群CEO常變動且大多數外部雇用兩群體相較之下,發現兩群體的績效并沒有明顯的差異。<人際關系-友誼、團體凝聚力
25、、信任、共識或是情感/認知沖突在創業團隊的研究中,有些學者特別注意團體中的人際關系等變項特質對創業團隊成員間的組合來源以及創業機會辨識的影響力、對創業團隊成員間的決策品質、效率和情感沖突間的影響、對創業團隊穩定度的影響、對創新績效的影響等不同因果關系去做厘清, Frances& Sandberg ( 2000)認為友誼關系是構成創業團隊的第一步并影響了后續的團隊互動的情形,進而影響了團隊間的行為和結果,于此,他們提出了13個關于友誼關系和創業團隊之組成和績效的命題。然而,此研究趨向所面臨的問題是如何操作量化,Waton,Ponthie & Critell(1995)的研究就是針
26、對上述問題提出操作化的方法。<所有權的比例分配Kamm,Shuman,Seeger和Nurick(1990)認為組合創業團隊過程中所遭遇的成本問題為團隊成員間所有權的比率分配。目前的文獻大多支持團隊成員間所有權的比率分配并非采用均等分配,而是依照貢獻度來分配所有權的比例分配是較為合理的,且對公司未來發展較有積極正面意含。<維持創業團隊的問題與困難Kamm,Shuman,Seeger和Nurick(1990)認為影響團隊成功的要素為是否有足夠的技術與能力。組合團隊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問題在于1)創業團隊的完整性;2)創業團隊的經驗。Timmons(1979)認為創業團隊的建立過程中主要會
27、遭遇到幾點困難,1)成員間彼此累積大量的不滿情緒;2)成員間同構型高而非技能互補;3)成員間的股權分配,亦即平等的迷思;4)成員間對創業目標模糊不清和價值觀的沖突。3-5創業團隊的績效<影響創業團隊成功的要素學者針對創業時所決定的創業團隊與公司的創業績效作關聯,而有以下發現:Cooper和Bruno(1977)對硅谷的250家科技公司做過一縱斷面研究,發現大多數成功的公司都有以下的情形:1. 大多由2個或2個以上的創業團隊共同創立2. 創業團隊中至少有一位在創業前具有行銷或技術的經驗3. 創業團隊在創業前大多曾在大公司(員工超過500人)工作過Roure和Maidique(1986)針對
28、8家在1974年經創業投資而設立的電子公司,進行探索性研究并提出結論假設。他們發現公司在爭取創業投資前的某些因素與公司未來的成敗可能有關,亦即,他們提出如下的探索性假設,新創事業的成功與下列1-4因素呈正相關,第5因素呈反U型曲線相關:1. 創業團隊在創業前曾在高成長公司待過的人數比例2. 創業團隊在創業前后擔任相同或相似職務的人數比例3. 創業團隊在創業前的共事經驗的程度4. 創業團隊的職能完整程度5. 創業者所擁有的股權比例Waton,Ponthie & Critell(1995)對創業團隊的實證結果發現人際關系對創業績效有顯著地影響,Frances& Sandberg (
29、2000)對創業團隊中的友誼提出13命題對創業績效的影響。XX提出創業團隊中的股權的不平等對創業績效的影響。肆理論特色與研究方法4-1理論特色<借用其它領域的理論來說明目前創業團隊的研究,還未發展出任何理論,多是借用其它策略、創新和心理學的相關理論來加以說明研究中所觀察到的現象,以下簡單就目前創業團隊研究所引用的相關理論簡單說明之,尤其是這些理論用來解釋創業團隊的哪些特質。經由文獻歸納后,得到以下五種理論的借用:高階管理團隊(Top management team)盡管創業團隊的研究不多,但高階管理團隊的文獻卻相當豐富,這些理論提出高階管理團隊的背景、知識技能、認知風格的混合如何影響到團
30、隊的策略決定和接下來的組織績效。(Chandler& Hanks;1998)資源基礎理論(Resource-Based Theory)創業團隊的研究借用資源基礎理論主要在于解釋為什么創業團隊比個人創業者較容易成功。(Chandler& Hanks;1998)代理理論(Agency Theory)、權力理論(Power Theory)和程序正義(Procedural Justice Theory)代理理論、權力理論和程序正義則用來解釋創投和創業團隊之間的關系,尤其是用來解釋為何創業團隊成員被革職的原因。(Fiet, Busenitz, Moesel & Barney;19
31、97)團體動力學(Group Dynamic)團體動力是指任何時間內發生在團體里,包括被察覺到的及未被察覺到的一些現象,也就是說明團體行為的一套基本知識,而Forsyth(1990)認為團體包含互動、結構、大小、目標、凝聚力和隨時間而變等特質。創業團隊的研究,采用團體動力的理論觀點,在于探求創業團隊成員成員間的互動,創業團隊藉由團體動力學的理論,可知創業團隊成員為了特定目的而產生合作的行為,在合作之后,會因彼此在性格、機會、地位、偏好等不同而有不同的互動方式。當形成團體之后,團隊成員之間的關系會產生變化,團隊的發展在不同的階段也會有不同的議題。團體動力學的研究方法也多為欲探討創業團隊成員成員間
32、的互動所采用,例如運用社交關系計量法,測量人際關系,如受關系的親疏遠近,著重在個人于團隊中的社交狀況,特別是人際關系的情感因素(Waton,Ponthie & Critell;1995、Frances& Sandberg ; 2000);或是利用互動分析法來觀察、分析團隊發展歷程中,成員互動的行為;或是分析團隊的重要屬性如能力、領導、凝聚力等。Kamm,Shuman,Seeger和Nurick(1990)的研究就直接了當地說要了解創業團隊之團體動力學的相關議題。團隊相關研究研發團隊、項目團隊等理論,大多談及團隊創新的管理,例如跨功能團隊、疆界拓展、創新工作的管理、人際關系的管理
33、等議題。<問題點雖然創業團隊研究的學者用資源資基礎理論來解釋為何創業團隊比個人創業者較容易成功,理由不外乎功能領域技能的互補和原先工作經驗迅速的移轉,然而資源基礎理論并不能對創業團隊形成的動態過程有清楚的說明,尤其是大多創業團隊的成員多不是基于技能互補而選才,反而是多藉由人際網絡而加入團隊。此外,藉由資源基礎理論可知管理團隊的異質性隊創業績效有正相關,然而管理團隊的異質性可以預測的是流動率很高,流動率的高低可能對績效產生負面影響,因此以資源基礎理論來說明創業團隊比個人創業者較容易成功的說法似乎有其捉襟見肘之處。雖然高階管理團隊的文獻相當豐富,研究創業團隊的研究學者也大多提及這理論的借用對
34、創業團隊研究的厘清有其助益,然而,創業團隊在本質上很不穩定,它的團隊運作可猜想有些特質當然不同于那些已在商場上經營多年企業的高階管理團隊,因此,除了理論的借用外,學者應該指出創業團隊和高皆經營團隊的本質有哪里不同,尤其是這些不同對結果的影響和推論有哪些影響,進而發展出一套迥異于高階經營團隊的理論。綜上所述,無非想提出目前創業研究領域的盲點和矛盾處,如果學者不能清楚地提出創業團隊在本質上和其它團隊的不同之處,以及擁有自陳一格的理論發展的話,將對創業團隊研究的發展產生失焦的危機。4-2研究方法<研究構面雖然,從過去的研究可歸納出與創業團隊有關的構面或變量,但這些變量是否對創業團隊產生影響,則
35、需要從實際的創業個案中相互映證并了解其影響的方式,此外,由于國內與國外環境各方面的差異,因此在影響的變量上也可能有所不同,而且,高科技產業與一般產業在創業團隊上也可能有其相異之處,最后,從文獻搜尋當中,可明確的知道過去對創業團隊少有研究,事實上,過去研究所歸納出的變量或許仍有不足,與創業團隊相關變量仍有部分變量尚未有學者進行研究或發現,這些問題都需要嚴謹實際且大量的創業個案加以厘清,因此,在創業團隊方面的研究應仍有許多的研究空間。<國內創業團隊的研究現況近年來國內針對創業的相關研究開始受到重視,但比起國外的研究成果,由于起步較晚,相對數量較少。從國內外創業研究的構面去作比較,可發現并無太
36、大的差異,尤其是國內研究的相關變量范圍較為廣泛,研究議題較偏向一般特質,無法集中在特定的關鍵變量去討論,尤其從國內關于創業研究的碩士論文中發現,關于創業團隊方面的碩士論文不僅數量稀少(五跟手指頭都用不到)且并未有較完整的討論。其所研究的創業團隊多集中于公司內部創業之創新項目團隊或是從組織集體離職的創業團隊,或是一般公司的創業團隊,而非指高科技產業中的小企業初創之創業團隊,此外,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清一色是個案訪談法。最后,要提出一點疑問的是,由于國內跟國外在文化、環境各方面的差異,是否在研究的內容或是構面應該會有所不同?<研究方法的批評研究方法必須考量研究目的與現有文獻之后而決定,大體而言,
37、創業的研究方法有解釋單一個案的個案研究法,與檢測假設命題而采取的橫向斷面大樣本的統計法,對創業團隊的研究其實也不脫離上述范圍。目前對創業團隊的研究,分別從上述討論等不同構面著手,企圖去描繪創業團隊的運作,不可否認地,這些理論有其一定的貢獻,然而都有失之偏頗的缺點,以研究方法而言,即遭遇許多的批評:1. 實證方面的研究,并沒有足夠的證據,可以支持這些理論命題。尤其是缺乏深入嚴謹的個案實證研究。2. 一般的實證研究都嫌過分地粗操,所選的樣本和統計方法,都有其不足之處。如選樣太少、過度選擇已成功的創業團隊。3. 缺乏有效的比較樣本。一些創業團隊所具有的特質,是否在一般高階管理團隊就不存在,高科技創業
38、團隊與一般性的創業團隊是否有所不同,在不分行業的樣本取樣下所得出的推論值得商榷。4. 大多數是橫斷面的時點研究,缺乏縱斷面的時序研究。學者對創業團隊大多不是描述之,就是探討其與公司績效的關系,并未涉及這些決策考量以及動態演化發展的過程。由于絕大多數的創業團隊運作是一連串行動的結果,團隊的發展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議題,因此應盡量有不同時間序列觀察,以充分涵蓋研究的層面。<研究方法的困難-操作性衡量個案研究方法的問題點和操作從實地文獻搜尋中所得知的結果和文獻探討中得知,目前對創業團隊的研究缺乏嚴謹且大量的實證研究,尤其是缺乏個案實證,然而,創業團隊的研究在運用個案研究方法時,其實遭遇了不少的瓶
39、頸,其一是草創企業的夭折率很高,通常所選的研究個案,不一會兒就被市場淘汰了,這所引發的問題是,到底取樣的標準是什么?是不是一定已成功的創業團隊才有研究價值?會不會因為只集中于那些成功的創業團隊身上的特質,而遺漏一些重要的信息?如何把握觀察時點,尤其是要做縱斷面的研究;其二是創業團隊的研究是以團隊為分析單位,所以不能單只訪問一人,而要訪問團隊中大多的成員,此外,還包括跟創業團隊有關的創投、董事會、會計師外部相關人等,以求證資料的可信度,這對研究者來說增加不少的研究負擔和成本;最后,若是為了選擇已成功的創業個案作為研究對象,通常所選取的個案多是知名的大企業,但由于成立多有數十年的歷史,加上公司經營
40、團隊隨著公司的策略方針而不斷地調整時,當初的創業團隊早不知去向,更不用說如何去追本溯源,回顧當年了。作者個人認為目前坊間有不少針對知名企業所寫的傳記,其中其實多少已經紀錄了當初創業團隊如何組成以及成員之間的互動和關系的變化,如何善加利用這些次級、檔案資料來做分析,其實是一個很值得去嘗試的研究方法,然目前并沒有發現有關于利用這些次級資料來做創業團隊的研究分析。創新績效的衡量創業績效之良莠常被利用來推斷創業者運用創業團隊之適切程度,但如何正確地衡量創業績效是一門學問。衡量一企業營運績效的方法甚多,無公認準則,大體可分為客觀指針和主觀指針。客觀指針是指公司報表或市場資料中明確可見的事實或數據,例如投
41、資報酬率、市場占有率、凈利、成長率與公司規模等,皆有其客觀標準存在,但Covin 和Slevin(1990)認為:1. 小公司通常不太愿意提供書面財務資料2. 因公司不愿意公開財務資料,所以任何公開報導的財務績效數字的正確性無法獲得證實3. 即使被公開報導的財務資料是正確的,對于新成立的小公司來說,其解釋能力仍然偏低4. 財務績效準則的絕對數字,受產業影響因素極大,所以直接比較不同產業公司的財務資料,是不甚合理的。因為有上述無可避免的限制存在,而使得利用客觀指針會難以評估,因此,大部分創業績效以主觀指針為主,以研究者根據企業于該市場中的營運表現、競爭能力、企業主觀對其營運成果的滿意程度之主管認定,雖然這種方式不夠客觀且缺乏比較基準,但卻為許多學者在新創企業研究中所采用。詰語終于寫完了!文獻Chandler,G.N.,&Hanks,S.H.(1998).”An investiga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樓頂拆裝安全合同協議
- 售水機經營合同協議
- 2025廣西特色農產品產銷合同
- 2025南京房屋租賃合同書
- 2025標準設備租賃合同書格式
- 向父母借款買房合同協議
- 2025購房協議書與購房合同的差異解析
- 《膽囊炎的診斷與治療》課件
- 《企業運營優化咨詢》課件
- 商業混泥土購銷合同協議
- 華大新高考聯盟2025屆高三4月教學質量測評化學+答案
- 2025年中國防曬護理洗發露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 鐵路雨季三防培訓課件
- 國開(內蒙古)2024年《漢語中的中國文化》形成性考核1-3終結性考核答案
- 靜療護理典型案例
- 《肌內注射說課》ppt課件
- 小學六年級下冊綜合實踐.策劃小學畢業典禮--(14張)ppt
- 沈萍微生物學第七章
- 鋼箱梁運輸及安裝施工方案
- 組織環境、相關方分析及措施一覽表
- 中考物理專題43 純電阻電路與非純電阻電路電熱計算(解析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